郭化若孙子译注·行军篇·第九
郭化若孙子译注·行军篇·第九
作者:郭化若
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场机变》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行军篇·第九
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
题 解
本篇主要内容是讲行军、驻军(舍营或露营)和征候判断。大概由于断简,本篇中各段各句秩序有些零乱。
曹操曰:近水草利便也。
曹操曰:生者,阳也。
曹操曰:无迎高也。
曹操曰:引敌使渡。
曹操曰:附,近也。
曹操曰:水上亦当处其高也;前向水.后当依高而处之。
曹操曰:恐溉我也。
曹操曰:不得已与敌会于斥泽中。
曹操曰:车骑之利也。
曹操曰:战便也。
曹操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无不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
六十六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①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二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二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②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二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伒树,此处斥泽之军也。③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④凡此四军之利心,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⑤
校 勘
战隆无登:竹简作“战降无登”。据杜牧、张预注,传世本一作“隆”,一作“降”,据文意看,当以“战隆无登”为善。
凡此四军之利:十家本、《武经》本“凡”下有“此”字,竹简无“此”字。未从竹简。
注 释
① 凡处军、相敌:处军,驻军,安营扎寨。相敌,征候判断。
绝山依谷:绝,通过。通过山地,要靠近山谷,为的是依靠山谷的水草供给人马的饮料和饲料。
视生处高:驻扎在高的地方,这样视界开阔。也含有向阳的意思。
战隆无登:敌已占高地,不宜从正面去仰攻它。
此处山之军也:以上所说是军队在山地上驻扎时应注意的原则。
② 绝水必远水:绝水,横渡江河。远水,远离江河。以引敌军半渡而击之。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如果敌军渡水而来,不要在水上迎击敌人,而应让它渡过一半时再发起攻击。济,渡过。
利:这样打法最有利。
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附水,照现在的军语说:就是“直接配备”,即把防御的军队紧靠河边配置,可以直接箭射渡河中的敌兵,以阻止敌军渡河。如果想放敌人过河再打,就不要“附水”,而作“后退配置”,让出一定的地方让敌人渡河过来,等过了一半而后迎击它。孙子时代虽还没有把沿江河的防御分为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直接配备”和“后退配备”,但他从“半济而击之利”的思想出发,提出“欲战者,无附水而迎客”,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后退配备”。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
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意思是不要让敌人居上流,我军居下流。这 是为了预防敌军决水灌我。
此处水上之军也:这是军队在靠近江河水流时处置的原则。
③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斥,盐碱地带。斥泽,指的是瘠卤沮洳之所,水草恶,只有赶快离开它为好。
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如果不得已和敌遭遇于斥泽地区,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
此处斥泽之军也:这是军队处在斥泽地上处置的原则。
④ 平陆处易:军队在平原上驻扎,应选择在平坦的地方,以便车骑奔驰。
而右背高:右,古代中原诸国以右为上(楚国人则尚左)。这里指主力或主要翼侧应背靠高地。
前死后生:即前低而后高。
此处平陆之军也:指以上所说是军队在平原上驻扎的原则。
⑤ 凡此四军之利:根据以上四条不同的地形情况而采取上述原则。
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又称轩辕氏。四帝,指黄帝周围的部落首领,后来被黄帝所统一。以上意思是:这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四周围其他部队的原则。
译 文
六十六
孙子说:凡军队在各种地形上的处置和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通过山地,必须靠近山谷,驻在高处,使前面视界开阔,敌人占领高处,不宜去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军队的处置。横渡江河,应远离水流;敌人渡水而来,不要迎击它于水上,让它渡过一半时去攻击它,才有利;想决战的,不要紧靠水边抗击敌人;沿河驻扎军队也应驻在高处,使前面视界开阔,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水流上军队的处置。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可逗留;如果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上,那就必需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军队的处置。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主要的翼侧和后方应倚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上军队的处置。掌握这四种利用地形的原则,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四周部落的原因啊!
曹操曰:恃满实也。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乘。实,犹高也。
六十七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①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②此兵之利,地之劣也。③
注 释
① 凡军好高而恶下:意即军队驻扎,应选高处,以便居高临下,便于觇望,利于出击。反之,则不利。
贵阳而贱阴:意即应选向阳地方驻扎,营地干燥,避免向阴的地方,以免潮湿,驻在阴湿地方部队易生疾病。
养生而处实:养生,靠近水草,便于放牧战马;利粮道便于供应。处实,驻扎在地势高处。
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军队中没有各种疾病发生,人强马壮就能保 障取得作战胜利。
② 丘陵堤防:在丘陵和堤防这种地形上。
必处其阳:一定占领向阳的一面。
而右背之:军队的主力或主要翼侧一定要倚托丘陵或堤防。
③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以上这些,是用兵打仗善于利用地形为辅助的原则。
译 文
六十七
凡是驻军总是选择干燥的高地,而避开潮湿的洼地;要求向阳,而回避阴暗;接近水草,保持供应,驻扎高处;这样军中没有各种疾病,也就是胜利的保证了。对于丘陵堤防,应占领它向阳的一面,而把主要的翼侧和后方倚托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置,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
曹操曰:恐半涉而水遽涨也。
六十八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①
注 释
① 上雨:指河流的上游下雨。
水沫至:北方山洪暴发前,先有水沫冲来。
欲涉者,待其定也:部队如果要徒步过河,就要等到洪峰过后水流稍定,才好徒涉,否则洪峰冲来既快而猛,会把部队冲掉。《校笺》作者谓:“此句当在‘欲战者,无附水而迎客’之下。”可是,此句是讲行军中过河,“无附水而迎客”是讲沿河防御,前后各是一回事。所以这里我们把它另作一段。
译 文
六十八
上游下雨,水沫冲来,要徒涉的,应等待水流稍定,然后才徒涉。
曹操曰: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下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山涧道迫狭、地形深数尺长数丈者为天隙。
曹操曰:用兵常远六害,今敌近背之,则我利敌凶。
六十九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①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②
注 释
① 凡地有绝涧:绝涧,前后险峻,水横其中,断绝人行。
天井:四面陡峭,溪水所归,天然大井。
天牢:三面环绝,易进难出,天然牢狱。
天罗:草木深密,行动困难,天然罗网。
天陷:地势低洼,道路泥泞,天然陷阱。
天隙:地多沟坑,既深且长,天然地隙。
必亟去之,勿近也:遇到上述地形,必须赶快离开,不能接近它。
② 吾远之,敌近之:上述这些不利的地形,我军必须远离它,让敌军 去接近它。
③ 吾迎之,敌背之:我军应面向这些地方,而让敌军背靠它。
译 文
六十九
地形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遇上这些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们应远离这种地形,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面向着它,而让敌人去背靠着它。
曹操曰: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苇者,众草所聚。山林者,众木所居也。翦荟者,可屏蔽之处也。此以上论地形也,以下相敌情也。
七十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①
注 释
① 军行有险阻:军行,一作“军旁”,不管用“行”字抑用“旁”字,都只能作行军路旁解。险阻,有悬崖绝壁的隘路。
潢(huang 黄)井:潢,积水地。潢井,泛指沼泽水网地带。
葭苇:即芦苇丛生之地。
翳荟(yi hui 意会):草木繁盛之所。
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这些地方是敌军侦探最易隐藏的地方,必须反复搜索之。以上论行军所过之处,对各种地形的处置要领;以下论对各种征候的情况判断。
译 文
七十
进军路上遇有悬崖绝壁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埋伏或隐蔽侦察的地方。
曹操曰:所居利也。
七十一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①
注 释
①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近迫而不动,是倚靠占领了险要、有利的地形。
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相隔很远而派少数部队挑战的,是想引诱我前进。
其所居易者,利也:敌居平坦开阔地,是想诱我前进,有利于同我决战。曹注:“所居利也。”
译 文
七十一
敌人逼近而安静的,是依靠他占领地形的险要;敌人远离而来挑战的,是想诱我前进;敌人所占领的地形平坦的,是有利于同我决战。
曹操曰:斩伐树木,除道进来,故动。
曹操曰: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曹操曰:鸟起其上,下有伏兵。
曹操曰: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七十事
伒树劢者,来也;伒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①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奎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②
注 释
① 众树动者,来也:(由此至七十四段讲的,在现代军语上叫征候,按发现敌人、接近敌人、敌使来往和敌军内部情况的秩序看,这段话似应在前段之前。从七十一至七十四段内,还有好些句似多系错简)虽无风雨而众树摇动的表明树林内有敌军隐蔽而来。
众草多障者,疑也:许多草布置着障碍,表明敌人设的疑兵。
鸟起者,伏也:树林中鸟群突然飞起,表明下面必有敌人设伏。
兽骇者,覆也:野生兽类惊骇奔走,表示敌正来袭击。杜牧注:“敌广阵,张翼,来覆我也。”
②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飞尘高而尖,这是战车驰来的征候。
卑而广者,徒来也:飞尘低而广阔,这是步兵来的表现。
散而条达者,樵采也:飞尘散乱纵横,断断续续,这是少数敌兵在砍柴和曳树的征候。杜牧注:“樵采者,各随其向,故尘埃散衍。”条达,纵横断绝貌。春秋时期,晋人打仗时多使部队曳柴,被曳的树枝 树叶是多而且大的,引起的尘土广而集中,这才能使敌军误以为大军来也,那与“散而条达者”不同。《新笺》作者以为“应作‘薪来’为是”,说是“既言‘散而条达’则必非砍柴,而是曳柴。”其实砍柴不曳柴,难道背回或挑回砍柴后,曳回的柴是少而分散的,所以杜牧说“各随其向”。砍柴曳回的少而分散的曳柴和大量的作为佯动的曳 柴大有区别,所以要把“樵采”改为“薪来”是错误的。
少而往来者,营军也:尘土少而且时起时落的,表明敌军正在安营扎寨。
译 文
七十二
[无风而]许多树木摇动的,是敌人隐蔽前来;丛草中有许多障碍的,是敌人布下的疑阵;鸟飞起的,是下面有伏兵;兽骇走的,是敌人隐蔽来袭;尘土高而尖的,是敌人的战车来了;尘土低而宽广的,是敌人的步兵来了;尘土疏散飞扬的,是敌人在砍柴曳柴;尘土少而时起时落的,是敌人正在扎营。
曹操曰:其使来卑辞,使间视之,敌人增备也。
曹操曰:诡诈也。
曹操曰:陈兵欲战也。
七十三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呾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①
校 勘
奔走而陈兵者:十家本“兵”下有“车”宇,《武经》本、竹简“兵”下无“车”字。今从竹简、《武经》本删“车”字。
注 释
①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敌人来使言辞卑逊,而敌军却加强战备,这是准备进攻。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敌人来使言辞强硬,军队装作前进,其实是准备退走。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陈,同“阵”,作动词用。“陈也”即敌人先派出轻战车于两侧掩护布阵,也就是敌军展开成战斗队形。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敌无所求于我而请求议和,是另有阴谋。
奔走而陈兵者,期也:敌人奔走而展开兵力,是期待同我决战。
半进半退者,诱也:半进半退或不进也不退,诡为乱形欲诱我也。
译 文
七十三
敌人派来的使者措词谦逊却正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措词强硬而摆成前进姿态的,是准备后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翼侧的,是在布列阵势;没有约会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兵卒奔走而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待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
试 笺
上文论尘飞、鸟起、兽骇等都是一般的现象,容易看出其企图。这一段举的多是假象,是要求当事者不为假象迷惑,而需要冷静看清敌人的企图(计谋,行动)。
曹操曰:士卒之疲劳也。
曹操曰:军士夜呼,将不勇也。
曹操曰: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
曹操曰:先轻敌,后闻其众,则心恶之也。
曹操曰:备奇伏也。
七十四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丌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丌重也;旌旗劢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瓿,丌迒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不人言者,失伒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伒者,丌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①兵怒而相迎,丽而丌合,又丌相去,必谨察之。②
校 勘
汲而先饮者:十家本《武经》本“汲”下作“而”字,竹简“汲”下作“役”宇。汲役先饮者是说打水的兵士自己先饮。意相似。
粟马肉食,军无悬瓴,不返其舍者:《武经》本作“杀马肉食者军无
粮也,悬瓴不返其舍者,穷寇也。”今从十家本。
注 释
① 杖而立者,饥也:杖,拄杖而立。这表明敌人饥饿疲惫。
汲而先饮者,渴也:汲水而自己先喝,表明敌军干渴。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敌人疲惫不堪,以至见利也不愿争取。
鸟集者,虚也:敌营寨上或帐篷上群鸟飞集,可见其下必是空营。
夜呼者,恐也:这在旧军队叫“惊营”,表明军心不稳,夜间惊慌。
军扰者,将不重也:敌军中士卒惊扰,这是将军治军不严而无威望。
旌旗动者,乱也:旗乱动,表明阵乱。
吏怒者,倦也:军吏无故发怒生气,表明敌人已厌倦。
粟马肉食,军无悬瓴,不返其合者,穷寇也:“缻”(音 fou 否),野营中用树枝相架而吊起的煮饭陶锅。这里说的是:把人吃的粮食喂马,把运载粮秣的牛杀掉吃肉,军中吊着的饭锅也打烂掉,表示不再造饭,军队扎在营外准备拼一死战,这叫做穷寇。
谆谆翕翕(灯吸),徐与人言者,失众也:低声下气和部下讲话的,是将帅失去了人心。
数赏者,窘也:不断颁发奖赏,是没有办法鼓舞士志。
数罚者,困也:不断惩罚,是敌人处境困难。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先是粗暴严厉,而后又害怕部下,这是最不高明的将领。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派来使者言词委婉态度谦逊的,是敌人企图休战。
② 兵怒而相迎:指敌军很愤怒地向我前进。
久而不合,又不相去:久不交战,而又不撤退。
必谨察之:必须谨慎地察明它的真实意图(曹注、李筌注均云备奇伏也.)。
译 文
七十四
敌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敌兵打水而自己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前进的,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集聚鸟雀的,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敌军惊扰的,是敌将不持重;旗帜摇动不整齐的,是敌人队伍已经}昆乱;敌人军官易怒的,是疲倦的表现;用粮食喂马,杀掉[拉辎重大车的]牛吃肉,收拾起炊具,部队不返营合的,是准备拼命突围[或逃跑]的穷寇;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人心;不断奖励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罚的,是敌人处境困难;先强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派来使者谈判措词委婉态度谦逊的,是敌人想休战;敌军愤怒向我前进,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他的企图。
曹操曰:权力均。
曹操曰:未见便也。
曹操曰:厮养足也。
七十五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幵力、料敌、取人而已。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二人。②
校 勘
兵非贵益多也:《武经》本“非”下有“贵”字,十家本无“贵”字。曹注:“一云兵非贵益多。”今从《武经》本。
注 释
①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兵不在越多越好,只要不盲目冒进,而能够集中力量,判明敌情,选拔人才就行啦。
②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只有那些没有深思熟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所俘虏。
译 文
七十五
兵力不在于愈多愈好,只要不盲目冒进,而能集中力量,判明敌情,选拔人才,就行啦。只有那种毫无深思熟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所俘虏。
曹操曰: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
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
七十六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丌服,丌服则难用也。①卒已亲附而罚丌行,则丌可用也。②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③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丌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丌服。④令素行者,不伒相得也。⑤
校 勘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亲附”竹简作“专亲”,与诸本异,未从之。
注 释
①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兵卒在未亲近依附之前就施用惩罚,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了。
②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兵卒已经亲近依附了,如果不能执行纪律,这样的部队就不能用来作战。
③ 故令之以文:所以要用“文”的怀柔、安抚手段。
齐之以武:用军纪军法严厉惩罚等手段使军队整齐一致。前后两者也就是所谓恩威并济。
是谓必取:意为按上述办法教养的军队就能成为必胜之军。
④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平时就用严格贯彻命令的要求来管教兵卒,兵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
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平时不能严格执行命令,或朝令夕改,那样管教兵卒,兵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⑤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平素能令行禁止的军队,表明将帅同兵卒之间相处得来。即将帅能够指挥调动整个部队行动一致。
译 文
七十六
兵卒还未曾亲近依附之前就执行惩罚,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兵卒已经依附,如果纪律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文”的[怀柔手段]去管理他们,用“武”的[军纪军法]使他们整齐一致,这就叫做必胜之军。平素严格贯彻命令来管教兵卒,兵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能严格贯彻命令来管教兵卒,兵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命令平素能贯彻执行的,是表明将帅同兵卒之间相处得来。
试 笺
《孙子》在论“处军”中,把行军所过地区的处置分成四类:即处山、处水、处斥泽、处平陆,分别指出了处军的原则。对于征候,他的论述从远望树动、乌飞、兽骇、尘起说起,讲到敌使的言词,最后论到敌军内部的种种表现(因断简,所以秩序有些颠倒)。所举之例,自然早已过时,然而二十年代国内旧军队之“野外勤务条令”中仍引用了鸟飞尘起之类的例子。现在,观测器材迅速发展不断完善,侦察的概念为之一新,决非古代可比,然而本篇所述判断情况的某些方法,仍有可供参考之处。又,《孙子》在本篇中提出:“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对每个指挥员都值得参考。
更新于:2个月前郭化若孙子译注·用间篇·第十三
郭化若孙子译注·用间篇·第十三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用间篇·第十三曹操曰: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题 解本篇首先着重论述了解敌人内部情况之重要,但因当时间谍才开始出现,尚欠经验教训。所以只能提出用问的重要性和五种间谍的名称,保密的..
郭化若孙子译注·火攻篇·第十二
郭化若孙子译注·火攻篇·第十二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火攻篇·第十二曹操曰:以火攻人,当择时日也。题 解本篇简单地指出火攻对象、火攻器具、火攻时曰及火攻与内应外合。因为在《孙子》成书之前,很少大规模火攻的经验(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火攻都出..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地篇·第 十一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地篇·第 十一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事地理》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九地篇·第十一 曹操日:欲战之地有九。 题 解 本篇论述进攻敌国时,在不同战地——“九地”的战略问题。所谓“九地”,是指进攻敌国的深浅及所遇到的对战略行动有影响的不同地区的战略行动方..
郭化若孙子译注·地形篇·第十
郭化若孙子译注·地形篇·第十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事地理》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地形篇·第十曹操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题 解本篇主要内容:上半是论和作战有密切关系的地形,孙子把它区分为六种,简称为六形,在作战前必须认真精密研究,以为立胜前提;下半论军队必败的..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变篇·第八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变篇·第八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九变篇·第八曹操曰:变其正,得其所用九也。题 解本篇讲各种特殊情况的机断措施。“九”泛指多,“变”指不按正常原则处置。篇内内容错杂,先讲五种地形,次讲五种情况及根据当时具体形势而应作的灵..
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争篇·第七
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争篇·第七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军争篇·第七曹操曰:两军争胜。题 解本篇以“军争’’命名,意指敌我两军争胜(争利),主要论述敌对双方战略展开中互相争取先敌到达或占领战略要地,先敌展开于有利地形上布成有利态势,先察明敌人弱..
郭化若孙子译注·虚实篇·第六
郭化若孙子译注·虚实篇·第六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实篇·第六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题 解“虚实”是《孙子》用这一对对立的范畴为篇名。篇中中心思想,是阐扬虚和实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变化的。这里说明敌军有“实”必有“虚”,无论怎样..
郭化若孙子译注·势篇·第五
郭化若孙子译注·势篇·第五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势篇·第五曹操曰:用兵任势也。题 解上篇《孙子》用“形”这一范畴名篇,本篇则以“势”名。上篇“形”着重讲客观的物质力量,本篇则主要论述主观指导上出奇和造势。前一篇孙子讲的“形”,实质上就是..
郭化若孙子译注·形篇·第四
郭化若孙子译注·形篇·第四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形篇·第四曹操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题 解《孙子》用“形”这一概念(范畴)名篇,全篇主要是讲战争的胜败是由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而决定,并讲如何善于利用这些条件。形,简单地说就..
郭化若孙子译注·谋攻篇·第三
郭化若孙子译注·谋攻篇·第三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谋攻篇·第三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题 解 《谋攻篇》讲的是关于临战前进攻的计谋问题。内容包含:关于全胜的意图;进攻的目标和作战方法;战略指导关系;知胜的方法;收句提出“知彼知己..
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篇·第二
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篇·第二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作战篇·第二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题 解本篇以“作战”命名,紧接“计篇”论述战前计划之后,再论作战问题(古代战争不分战役、战斗,也不论大战小战统称为作战)。要发动一场较大规模的作战,必须..
郭化若孙子译注·计篇·第一
郭化若孙子译注·计篇·第一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计篇·第一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题 解《孙子》十三篇,以“计”为首篇。“计”是当时《孙子》所用的范畴,直译为计算或估计;是战前对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
郭化若孙子译注·附录
郭化若孙子译注·附录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附录《史记·孙子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再版的话》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再版的话》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孙子译注·再版的话》拙著《孙子译注》(原名《孙子今译》)承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乘这个机会,我对原书又作了一次全面的修改。这里,把修改的情况略作一下交待。近年来,因为许多国家都..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前言》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前言》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孙子译注·前言》中华民族最早在自己的广大土地上过着原始共产社会的生活。那时并没有战争,但生活水平很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私有财产、私有观念..
郭化若孙子译注·出版说明
郭化若孙子译注·出版说明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出版说明《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乃一代枭雄曹操,其注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当代著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