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争篇·第七
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争篇·第七
作者:郭化若
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场机变》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军争篇·第七
曹操曰:两军争胜。
题 解
本篇以“军争’’命名,意指敌我两军争胜(争利),主要论述敌对双方战略展开中互相争取先敌到达或占领战略要地,先敌展开于有利地形上布成有利态势,先察明敌人弱点,以便出其不意,先发起进攻。篇内为了阐述“军争”,也讲到行军问题、地形道路的调查和向导的使用。
曹操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为军陈。
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曹操曰:从始受命,至于交和,军争难也。
曹操曰:示以远,速其道里,先敌至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远也。后人发,先人至者,明于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
四十九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二君,合军聚伒,交呾而舍,莫难二军争。①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②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③
注 释
①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孙子说,凡是用兵的规律。
将受命于君:意思是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
合军聚众:意思是主将受领命令后,首先要动员民众,组织编制 军队。
交和而合:和,军门为和门。两军相对谓之交和。舍,驻扎、合营。意思是主将继而率领军队去同敌人对阵。
莫难于军争:军争,两军争取先机制敌。《孙子》认为,行军作战以夺取先机制敌为最难。
②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以迂为直,走迂回的道路,出敌不意由敌人没有配备兵力的地方开进,避免敌之牵制,很快就到达所要争取的战略要地。这样表面看来走的是弯而远的道路,实际上是乘虚而入,能最快通过的“直”路。这样就是把困难变成有利了。全句意为:争取先机之利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要能“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③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所以弯路迂回,并且用小 利去引诱敌人,目的是做到虽然比敌人后出动,却能比敌人先到达战略要地。
此知迂直之计者也:这才是真正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
译 文
四十九
孙子说:凡是用兵的规律,主将接受国君命令,从动员组织民众、编制成军队到同敌人对阵,在这过程中没有比[战略前进中]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争取先机之利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要把[从表面看是遥远的]迂回的弯路,变为[实际上是近便的]直路,是要把困难变成有利。所以故意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所要争夺的战场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的。
试 笺
《孙子》指出的“以迂为直,后人发,先人至”,即使在今天两军遭遇战斗中亦可供参考。以迂为直,迂是直的对立面,《孙子》提出以迂为直,已表现他有人为地把迂变成对立面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曹操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曹操曰:迟不及也。
曹操曰:臵辎重,则恐捐弃也。
曹操曰:百里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以为擒。
曹操曰:蹶,犹挫也。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无死败也。
曹操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五十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①丼军而争利,则丌及;委军而争利, 则辎重捐。②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丌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 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事至。③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④
校 勘
军争为危:《武经》本作“众争为危”,此与《孙子》本意难合。今从十家本作“军争为危”。
则蹶上将军:十家本、《武经》本“将”下有“军”字,竹简无“军”字。从前者。
注 释
①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两个“为”字均应作“有”字解。意思是军 争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危险的一面。
②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全军带着装备、辎重去争利,就不能及时到达预定的地域。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委,抛弃,丢下。丢弃辎重轻装前进去争利,辎重就难免损失。
③ 是故卷甲而趋:卷,收藏,卷起。趋,急走或急行军。意思是:因此,卷起盔甲轻装急行军。
日夜不处:即昼夜兼程,不停地连续行军。
倍道兼行:即用加倍的速度行军,一天要走两天的行程。
百里而争利:即奔走一百里去争利。
则擒三将军:三将军,指三军将帅;春秋时,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中军、上军、下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楚设中军、左军、右军。“擒三将军”是说三军的主将都会被俘。
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是说这样行军身体强壮的先到,疲弱的落后掉队,结果只能有十分之一的人马能够赶到。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蹶,挫折,挫跌。意思是说,如果赶路奔走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就会受挫折,结果只能有一半人马能够到达。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如果奔走三十里去争利,结果也只能有三分之二的人马能够到达(以上所讲都可看作古代军队的脆弱性之描写)。
④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是故”在这里不是作为连接词,即不是上文的结论,而应作另起一段,是对另一原则的议论和阐述。意思是说:要知道军队没有辎重,没有粮食,没有委积(军用物资)就难以作战和生存。
译 文
五十
所以争取先机之利是有利的,同时争取先机之利也是有危险的。如果全军带着装备辎重去争利,[这样行军迟缓]就不能及时到达预定地域;如果放下重装备和辎重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丢失。因此,卷起盔甲,轻装急进,昼夜不停,加倍行程来赶路,走上百里去争利,[如果遇到意外情况]那么三军将领都可能被俘,队伍强壮的先到,疲弱的掉队,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人马赶得到;走五十里去争利,[如果遇到情况]先头部队的将领会受挫折,队伍只有半数赶得到;走三十里去争利,可能有三分之二赶得到。要知道军队没有随军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接济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补充就不能生存。
试 笺
《孙子》指出“军争为利,军争为危”是辩证的逻辑。故“军争为危”不宜改为“众争为危”。至于断言“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揭示了战争中对后方供应依赖的重要性,也说得对。如果“亡”字作灭亡解,似不免绝对化了。
曹操曰:不知敌情谋者,不能结交也。
曹操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
五十一
故丌知诸侯之谋者,丌能豫交;丌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丌能行军;丌用乡导者,丌能得地利。①
注 释
①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豫交,与诸侯结交。豫,通“与”。意思是说:如果不知道各诸侯国的政治意图,就不能预定自己的外交方针。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沮泽,水网沼泽地。是说 不了解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情况,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乡导,即向导。是说不重视用向导的,就不能得到地利。此段与《九地篇》九十二段的前三句全同,从文意看以在该段为宜。这三句中,第一句和军争无关;后两句即便重复,对军争仍有必要。
译 文
五十一
不了解列国政治动向的,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不重用向导的,不能得到地利。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五十二
故兵以诈立,以利劢,以分合为变者也。①
注 释
① 故兵以诈立:“诈”字是“陷阱奇伏”,多变而用奇的意思,与道义上的“欺骗”、“欺诈”的意思完全不同。“兵以诈立”,是说用兵作战要用奇异多变的办法,为胜敌之术。
以利动:根据胜利的原则,有利才行动。
以分合为变者也:用兵力的分散和集中来变换战术。曹注:“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按以分合为变实即以奇正为变。
译 文
五十二
军队是用诡诈的方法隐蔽自己的意图,根据有利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把分散和集中兵力作为[战略战术的]变化的。
曹操曰:击空虚也。
曹操曰:不见利也。
曹操曰:疾也。
曹操曰:守也。
五十三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丌劢如山,难知如阴,劢如雷震。①
注 释
① 故其疾如风:军队迅速行动时快如疾风一般。
其徐如林:军队行动舒缓时如森林。
侵掠如火:军队进攻时如同熊熊烈火。
不动如山:军队不动的时候宛如山岳。
难知如阴:阴,阴天。军队隐蔽时如同阴天看不见日月星辰那样难以窥测。
动如雷震:“雷震”,有些版本作“雷霆”,有雷霆万钧之意,也有迅雷不及掩耳,闪电不及瞬目之意。
译 文
五十三
所以军队的行动迅速起来像疾风,舒缓的时候像森林,攻击起来像烈火,不动的时候像山岳,难以窥测像阴天[看不见日月星辰],一动起来像迅雷[不及掩耳]、闪电[不及瞬目]。
五十四
掠乡分伒,廋地分利,悬权而劢。①
曹操曰:因敌而制胜也。
曹操曰:分敌利也。
曹操曰:量敌而动也。
注 释
① 掠乡分众:掠,掳掠。乡,周代制度都城以外为乡,是奴隶居住的行政区划单位。众,奴隶、农奴。此短句意为:掠夺“乡”间的粮食财物,把掳掠来的奴隶和农奴等分赐给有功的将领官吏。关于“掠乡分众”,《校笺》的作者亦即《新笺》的作者,一方面指出几乎所有《孙子》版本皆作“掠”,只有《通典》和《御览》作“指”。《通典》的作者, 即杜佑的幕僚或食客们认为“指乡分众”其旨为“旌旗之所指向,则 分离其众。”一方面则认为:“抄掠乡镇分营有功、开土拓境利不专享 的说法是不如旌旗所指分兵追击、得敌地必分守利害的说法为善 的。”结论是“掠乡”应作“指乡”。并说“乡”为“向”的本字。其实是 《通典》、《御览》的作者 都 不 敢 承 认 为 当 时 封 建 奴 隶 主 政 治 所 决 定的战争,目的就是“掠乡”,不敢承认“掠”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性质 和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的。
廓地分利:廓,同“扩”;南宋避宁宗赵扩讳,改“扩”为“廓”。廓地 即扩张领土。
悬权而动:悬权,即权衡利害轻重大小。意思是根据利害得失来决定应当怎样行动。
译 文
五十四
掳掠乡邑,分配俘虏来的人众,扩张领土,分配掠夺来的资源,衡量利害得失,然后决定行动。
试 笺
这里明显地表明当时即使在封建地主阶级还在新兴时期,战争也充满着掳掠和扩张。
五十五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①
校 勘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竹简作“先知迂直之道者[胜]”。汙,通“迂”,道与计,是一个意义,故未改。
注 释
①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的将帅就能取胜。
② 此军争之法也:这就是军争中争先的法则。
译 文
五十五
事先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的就胜利,这就是争夺先机之利的原则。
五十六
《军政》曰:“言丌相闻,故为鼓釐;视丌相见,故为旌旗。”①夫鼓釐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与一,则勇者丌得独进,怯者丌得独退,此用伒之法也。②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③
校 勘
故为鼓金:十家本、《武经》本“为”下作“金鼓”,竹简作“鼓金”。鼓以号令进军,鸣金即收兵之令,故以鼓先金为宜。以下均作“鼓金”。
注 释
①《军政》:梅尧臣注:“军之旧典。”王皙注:“古军书”。《左传》:“《军政》‘不戒而备。”’此书似述治军之政及关于军中制度的若干规定,已失传。
言不相闻,故为鼓金:鼓金,即锣鼓,古代军中通信联络的工具。战场上因相互之间听不见话语命令,设置鼓金为指挥军队进或退的号令。
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旌旗,通信联络用的旗号。作战中各部队相互间看不见动作,所以设置旌旗为联络指挥的信号。
②夫鼓金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一,作动词用,统一。此二短句的意思是说:鼓锣、旌旗的作用是统一军人的耳目。
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是说作战中吏卒的视听既然一致了,那么勇敢的不能单独冒进,怯懦的也不能自行后退,这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③故夜战多火鼓:为了在夜问指挥大部队协调作战,主要是用火光和鼓声作指挥和联络的信号。
昼战多旌旗:白天作战主要使用旌旗作为指挥和联络的信号。
所以变人之耳目也:这些不同的指挥信号,是分别在白天和夜晚使用,使广大的官兵都能看到或听到而步调一致地前进或后退。
译 文
五十六
《军政》说:“因相互间听不见讲话,所以设置锣鼓;相互间看不见动作,所以设置旌旗。”锣鼓、旌旗,是统一军人耳目的,人们的视听既然_致,那么勇敢的就不能单独前进,怯懦的也不能单独后退了,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问作战多用火光和鼓声,白天作战多用旗帜。这些不同的指挥讯号是为了适应人们的视听而变动使用的。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操曰:正正,齐也。堂堂,大也。
五十七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①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②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③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④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⑤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 堂之阵,此治变者也。⑥
注 释
① 故三军可夺气: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打击它的士气,使之士气低 落颓丧。
将军可夺心:对于敌人的将军可以搅乱他的决心。诸如用“示 形”、“佯动”等造成敌将判断错误,决心不定,贻误战机,以致指挥 错误。
②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是故”只是承上启下的连接词,并 非上文的结论。《孙子》用一日之早晚比喻军队出战之久暂的士气。 用早上的朝气,比方军队初战时的锐气;用中午的昼气,比方军队出 动渐久,则士气不免松懒,王皙注“渐久稍怠”;用晚上的暮气来比喻军队出动既久,则士气因疲惫而衰竭。这和曹刿论战中所说“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一致的。但不一定指一天之内士气的变动。梅尧臣注日:“朝,言其始也;昼,言其中也;暮,言其终也。”可见不是讲一天的士气(但古代许多战争中一天之内朝气、暮气的确是 有所不同的),所谓“暮气归”是极言军久在外气衰力疲,士气低落。
③故善用兵者:所以,善于用兵的人。
避其锐气:弱军采取战略防御,在敌情不明情况下往往是先退一步。这只是在一定条件下采用的方法,不能理解为一般都要这样做。
击其惰归:就是等敌人松懈疲惫,士气衰弱时再去攻击它。
此治气者也:这就是掌握士气的方法。
④以治待乱:我们严整地约束好军队,以等待敌人发生混乱。
以静待哗:用我们的镇静沉着,以等待敌人多疑急躁。
此治心者也:以上三短句指将帅拟定战略计划和指挥作战时的精 神状态,或说是心理的掌握。
⑤ 以近待远:用自己军队先接近预定战场,得到休息准备,以等待远道而来不免疲乏的敌人。
以佚待劳:用自己的整顿休息好,以等待敌人的疲劳。
以饱待饥:用自己部队的吃饱喝足,以等待敌人的饥饿。
此治力者也:这就是掌握部队战斗力的方法。
⑥ 无邀正正之旗:邀,截击,拦击。意为不要拦击旗帜整齐的敌军,因为这样的敌人往往是预有准备的。
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兵力强大的敌军。
此治变者也:这是临机应变,避免损失,因敌制胜的原则。
译 文
五十七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打击它的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搅乱他的决心。早晨朝气饱满,当午逐渐懈怠,傍晚就疲乏思归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待敌人松懈疲惫时再去打它,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等待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等待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将领心理的方法。用自己部队的接近战场等待敌人的远道迎战,用自己部队的安逸休整等待敌人的奔走疲劳,用自己部队的饱食等待敌人的饥饿,这是掌握军队战斗力的方法。不去拦击旗帜整齐[配备周密]的敌人,不去攻击阵容堂皇[实力强大]的敌军,这是掌握机动变化的方法。
试 笺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是《孙子》争取战略主动的重要原则之一。它所要求的“治气”、“治心”、“治力”、“治变”,是和前面说过的“先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的思想相联系的。
曹操曰:《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五十八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守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①
校 勘
背丘勿逆:竹简作“倍丘勿迎”“倍”与“背”古通,逆与迎意思是一样的,故未改。
围师遗阙:十家本、《武经》本作“围师必阙”,竹简“必”作“遗”。必字太肯定了,在一定条件下遗阙是有诱敌之意,故可遗可不遗。据竹简改。
注 释
① 故用兵之法:用兵的法则。
高陵勿向:对占领高地之敌不宜去仰攻。
背丘勿逆:对背靠高地之敌不要从正面去攻击。
佯北勿从:北,败。对假装败退的敌人不宜跟踪追击(这是预防敌人有伏兵)。
锐卒勿攻:对敌人的精锐部队和主力兵团不宜去攻击。
饵兵勿食:饵,诱饵。敌人诱我不要上当。
归师勿遏:敌军退归本国,不宜去遏止它,这大概只是指当时的军 队,归心似箭,遏止它,就会遇到拼命的反击。
围师遗阙:阙,通“缺”。这是指留一条路给敌人退走。这里可以理解孙子之意可能有两种情况,两种意图:一是敌过于强大,吞不下去;一是让敌人退走,我在半路伏击之。
穷寇勿迫:或叫“穷寇勿追”,这在古代是相当普遍的说法,那些人认为:“困兽犹斗”(即所谓“狗急跳墙”),而况人乎吴伐楚时,夫粟就是这样说的,吴王让楚兵退,半路而击之,大胜。
此用兵之法也:以上这些是用兵的法则。
译 文
五十八
用兵的法则:敌军占领山地不要去仰攻,敌军背靠高地不要去正面攻击,敌军假退却不要去跟踪追击,敌军精锐所在不要去攻击,敌军用小利诱我不要上钩,敌军退回本国不要去拦截,包围敌人要留个缺口,敌军已到绝境[可能拼命时],不要急于迫近。这是用兵的法则。
试 笺
《孙子》所举八条原则都是初次交战中从慎重作战提出的,不免带有消极性和局限性。
更新于:2天前郭化若孙子译注·用间篇·第十三
郭化若孙子译注·用间篇·第十三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用间篇·第十三曹操曰: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题 解本篇首先着重论述了解敌人内部情况之重要,但因当时间谍才开始出现,尚欠经验教训。所以只能提出用问的重要性和五种间谍的名称,保密的..
郭化若孙子译注·火攻篇·第十二
郭化若孙子译注·火攻篇·第十二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火攻篇·第十二曹操曰:以火攻人,当择时日也。题 解本篇简单地指出火攻对象、火攻器具、火攻时曰及火攻与内应外合。因为在《孙子》成书之前,很少大规模火攻的经验(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火攻都出..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地篇·第 十一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地篇·第 十一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事地理》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九地篇·第十一 曹操日:欲战之地有九。 题 解 本篇论述进攻敌国时,在不同战地——“九地”的战略问题。所谓“九地”,是指进攻敌国的深浅及所遇到的对战略行动有影响的不同地区的战略行动方..
郭化若孙子译注·地形篇·第十
郭化若孙子译注·地形篇·第十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事地理》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地形篇·第十曹操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题 解本篇主要内容:上半是论和作战有密切关系的地形,孙子把它区分为六种,简称为六形,在作战前必须认真精密研究,以为立胜前提;下半论军队必败的..
郭化若孙子译注·行军篇·第九
郭化若孙子译注·行军篇·第九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行军篇·第九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题 解本篇主要内容是讲行军、驻军(舍营或露营)和征候判断。大概由于断简,本篇中各段各句秩序有些零乱。 曹操曰:近水草利便也。曹操曰:生者,阳也。曹操曰:..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变篇·第八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变篇·第八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九变篇·第八曹操曰:变其正,得其所用九也。题 解本篇讲各种特殊情况的机断措施。“九”泛指多,“变”指不按正常原则处置。篇内内容错杂,先讲五种地形,次讲五种情况及根据当时具体形势而应作的灵..
郭化若孙子译注·虚实篇·第六
郭化若孙子译注·虚实篇·第六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实篇·第六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题 解“虚实”是《孙子》用这一对对立的范畴为篇名。篇中中心思想,是阐扬虚和实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变化的。这里说明敌军有“实”必有“虚”,无论怎样..
郭化若孙子译注·势篇·第五
郭化若孙子译注·势篇·第五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势篇·第五曹操曰:用兵任势也。题 解上篇《孙子》用“形”这一范畴名篇,本篇则以“势”名。上篇“形”着重讲客观的物质力量,本篇则主要论述主观指导上出奇和造势。前一篇孙子讲的“形”,实质上就是..
郭化若孙子译注·形篇·第四
郭化若孙子译注·形篇·第四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形篇·第四曹操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题 解《孙子》用“形”这一概念(范畴)名篇,全篇主要是讲战争的胜败是由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而决定,并讲如何善于利用这些条件。形,简单地说就..
郭化若孙子译注·谋攻篇·第三
郭化若孙子译注·谋攻篇·第三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谋攻篇·第三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题 解 《谋攻篇》讲的是关于临战前进攻的计谋问题。内容包含:关于全胜的意图;进攻的目标和作战方法;战略指导关系;知胜的方法;收句提出“知彼知己..
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篇·第二
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篇·第二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作战篇·第二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题 解本篇以“作战”命名,紧接“计篇”论述战前计划之后,再论作战问题(古代战争不分战役、战斗,也不论大战小战统称为作战)。要发动一场较大规模的作战,必须..
郭化若孙子译注·计篇·第一
郭化若孙子译注·计篇·第一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计篇·第一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题 解《孙子》十三篇,以“计”为首篇。“计”是当时《孙子》所用的范畴,直译为计算或估计;是战前对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
郭化若孙子译注·附录
郭化若孙子译注·附录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附录《史记·孙子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再版的话》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再版的话》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孙子译注·再版的话》拙著《孙子译注》(原名《孙子今译》)承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乘这个机会,我对原书又作了一次全面的修改。这里,把修改的情况略作一下交待。近年来,因为许多国家都..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前言》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前言》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孙子译注·前言》中华民族最早在自己的广大土地上过着原始共产社会的生活。那时并没有战争,但生活水平很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私有财产、私有观念..
郭化若孙子译注·出版说明
郭化若孙子译注·出版说明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出版说明《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乃一代枭雄曹操,其注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当代著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