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北朝时期的重要战争

繁体

十一、北朝时期的重要战争

作者:张文强

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十一、北朝时期的重要战争

(一)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的战争

北魏是由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拓跋氏于公元386年建立的一个政权。自从道武帝拓跋玮(公元386~公元409年在位)开国以来,北魏凭借其强悍的骑兵四处征伐,势力迅速发展。至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太武帝拓跋即位时,北方除大夏、北凉、北燕三个政权所辖区域外,已全部为北魏所占据。当时,与北魏对立并存的还有南方的刘宋和大漠以北的柔然。太武帝即位后,志在统一全国。经过审时度势,他决定采取先北后南、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即先逐渐统一北方,再伺机南进,与刘宋政权争雄。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太武帝遣使者出使江南,暂与刘宋修好,然后开始了他统一北方的战争。

1、攻灭大夏之战

大夏的创建者是匈奴人赫连勃勃。大夏占有今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套及山西南部等广大地区,拥有精锐骑兵十余万,军事实力很强。

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八月,大夏主赫连勃勃死,诸子争位相攻,国内大乱。次年九月,太武帝闻知此讯,改变原定大举进攻柔然的计划,决定先伐大夏。太武帝调遣诸将分两路进军,一路由司空奚斤率义兵将军封礼等45万人进袭蒲坂(今山西永济)、宋兵将军周己率兵万人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一路由太武帝亲率大军自君子津(今内蒙托克托东南)渡河进袭大夏都城统万(今内蒙乌审旗南)。

十一月,太武帝军至君子津,留大军于后,亲率2万轻骑突袭统万。当时大夏主赫连昌正与群臣宴会庆贺冬至日,闻知魏军突然杀到,上下一片慌乱。赫连昌仓惶出战,败还入城。太武帝以己方轻军深入,而统万城坚难攻,又怕大夏救兵从后来攻,遂掠获牛马十余万主动回军。北魏奚斤等军进展顺利,连下蒲坂、陕城二地。十二月,奚斤乘胜进军,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始光四年(公元427年)正月,大夏主赫连昌派遣其弟赫连定率兵2万反攻长安。太武帝闻知,决定将计就计,乘虚进攻统万。四月,太武帝再发大军伐夏,具体部署如下:将军贺多罗率精骑三千为前侯;司徒长孙翰、廷尉长孙道生、宗正娥清等率骑兵3万为前躯;常山王拓跋素、太仆丘堆等率步兵3万为后继;南阳王拓跋伏真等率步兵3万运送攻城器具。为免除后顾之忧,太武帝在进兵前派高凉王拓跋礼坐镇长安加强长安的防卫力量,又派使者与刘宋再次通好,并命龙骧将军陆俟率军镇守大碛(阴山北沙漠)防备柔然。

大夏统万城“高十仞,基厚二十步,上广十步”,全用蒸土筑成,坚固异常,易守难攻。太武帝决定智取。五月初九日,魏军自君子津渡过黄河,进抵拔邻山(今内蒙准噶尔旗)。太武帝命将士就地筑城,并留下辎重,准备亲率3万轻骑直趋统万。群臣都反对轻军深入,认为应与步兵和攻具一同前进。太武帝说:用兵之术,攻城是最下策,不得已才用。如果以步兵、攻具和骑兵俱进,敌军便会怕我而坚守不出。现在我以轻骑至其城下,敌军先闻我有步兵而只见骑兵,便会松懈大意,我再示之以弱形,敌军便可能出城交战,这样我军就一定能击败它。显然,太武帝用的调虎离山之计,意图是引诱敌军离开坚城,在野战中加以歼灭。六月初一日,太武帝率轻骑至统万,分军埋伏于深谷之中,以少数军队攻城诱敌。

这时,大夏将夏子玉投降魏军,告知太武帝赫连昌准备坚守统万,以待赫连定回师。太武帝根据这一情况,决定立即退兵示弱,再诱夏军。赫连昌见魏军后退,又听魏降卒说魏军粮尽,辎重在后,步兵未至,以为魏军果真胆怯退走,遂率步骑3万,出城追击。太武帝见夏军中计,命令将士继续后退,待夏军追击疲劳时再图反击。赫连昌因魏军继续后退,命令夏军展开,成两翼阵形攻击魏军。这时忽有大风雨从东南而来,助夏军之势,有人劝太武帝赶紧收军。太常崔浩大声叱止,说:千里制胜之计,怎能因风雨轻易改变!敌军贪进,已与后军隔绝,应当分军出击,攻其不备,太武帝以为是,分兵为左右翼夹击夏军,双方展开激战。激战中,太武帝因战马突然惊蹶坠地,大将拓跋齐拼死掩护,太武帝重上战马,亲手刺杀夏军十余人,身中流矢仍奋战不已。于是魏军将士个个奋勇向前,夏军大败,死者万余人,赫连昌败走上邦(今甘肃天水市),魏军攻克统万,俘获大夏王公卿将及妃嫔万余人,获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府库珍宝器物不计其数。太武帝留拓跋素镇守统万,又遣娥清等人增援长安,自己率军返回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围攻长安的赫连定闻统万失守,率军撤回上邦。

统万一战,大夏军事实力大为削弱。始光五年(公元428年)二月,北魏平北将军尉眷进击上邦,赫连昌败走平凉(今甘肃平凉西北)。不久,赫连昌被魏军俘虏,赫连定在平凉继任夏主。当年三月,赫连定乘魏将奚斤冒进之机,复占长安。至神麝三年(公元430年),赫连定配合刘宋北伐,约与刘宋夹击北魏。太武帝再率大军亲征,大败夏军,尽复长安等地。翌年六月,赫连定进击北凉,被吐谷浑击败被俘。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吐谷浑送赫连定于魏,大夏灭亡。

2、攻破柔然之战

柔然,又称为芮芮、蠕蠕,是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之间存在于我国北方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其控制区域东起大兴安岭、西逾阿尔泰山、南至大漠、北达贝加尔湖以南。北魏建国以来,柔然常利用大漠为掩护,以其铁骑南侵魏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平城等地。魏军进讨,柔然则退至大漠以北,行动飘忽,来去不定。每当北魏对外用兵时,柔然必从其后侵扰,北魏欲成功地统一北方,非解除柔然的威胁不可。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八月,柔然纥升盖可汗乘北魏明元帝去世、太武帝即位不久之机,率骑兵6万人寇云中,太武帝亲率轻骑驰援,柔然退走。次年十月,太武帝为解除柔然威胁,亲率大军五道并进,北伐柔然。魏军达到漠南,舍辎重以轻骑渡大漠突袭,柔然部落惊骇北逃,魏军无功而返。此后,北魏专力攻夏,伐柔然之事暂时搁置。

神鹰二年(公元429年),太武帝伐夏取得重大成果,与夏主赫连定暂时处于休战状态,遂再议北伐柔然之事。当时北魏群臣因为南方的刘宋正扬言北伐,都不赞成对柔然用兵。但崔浩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刘宋虽声言北伐,其真意却在自固,不会贸然北进,力主立即进兵北讨柔然,然后南向对付刘宋。太武帝也认为,即使刘宋果真起兵来攻,如果不先灭柔然,“便是坐待寇至,腹背受敌,非上策也。”决意起兵北伐。

当年四月,太武帝以太尉长孙嵩等留守京师平城,自率大军从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和林格尔附近),使平阳王长孙翰率军从西道向大娥山(约今内蒙托古托一带),两路军成钳击形势,同会于柔然王庭(在今蒙古哈尔和林西北)。五月,太武帝军至漠南,按照预定的作战方略,舍弃辎重,轻骑兼马渡大漠突袭柔然。魏军军至栗水(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数百里),柔然毫无防备,民畜遍野,见魏军突然杀到,柔然部众皆惊怖散去。纥升盖可汗之弟匹黎掌管柔然东部,闻讯率部众西就其兄,路遇长孙翰军截击,大败。纥升盖可汗见匹黎战败,焚烧庐舍,狼狈西逃。于是柔然部众四散,窜伏山谷,杂畜遍野,无人收管。太武帝指挥将士分军深入搜讨,东西进军5000余里,南北时军3000余里,斩俘甚众,收降柔然部众30余万,俘获战马百余万匹,畜产、车庐不计其数。七月,魏军得胜回师。

柔然经此惨败,元气大伤,纥升盖可汗不久死去,国势由此渐衰,一时无力再南下侵扰,太武帝此役远程奔袭,出奇制胜,终于大破柔然,为统一北方及后来的南进解除了后顾之忧。

3、攻灭北燕、北凉之战

太武帝攻灭大夏、大破柔然后,开始对弱小的北燕和渐趋衰落的北凉用兵。

北燕为汉人冯跋所建,占有辽东地区,所辖区域较小,军事力量很弱。神鏖三年(公元430年),冯跋死,其弟冯弘尽杀冯跋诸子,自为燕主。延和元年(公元432年)七月,太武帝亲率大军伐燕,进围北燕都城和龙(今辽宁朝阳)。后因和龙久攻不下,太武帝掳北燕民户3万家而还。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六月,太武帝派遣骠骑大将军拓跋丕等率骑兵4万再伐北燕,又掳其男女6000人而还。在太武帝不断围攻北燕和龙,掳掠其人口,削弱其国力的战略打击下,北燕处境日渐艰难,已无法继续维持。次年,太武帝再遣大军伐燕,冯弘无计可施,率和龙军民逃奔高句丽,北燕灭亡。

北凉为卢水胡沮渠氏所建,占有河西地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延和二年(公元433年)四月,北凉主沮渠蒙逊死,其子沮渠牧犍继其位。大延五年(公元439年)六月,太武帝在灭掉北燕歇兵3年之后,亲率大军自平城西进,分兵两路伐凉。八月,魏军进围姑臧,沮渠牧犍派人向柔然求救,同时派遣其弟沮渠董来出城拒敌。沮渠董来率军不战而溃,沮渠牧犍遂闭门固守。九月,沮渠牧犍见大势已去,出城投降,北凉灭亡。

太武帝在南有刘宋、北有柔然的威胁之下从容用兵,终于统一了北方。其成功之处有三:第一,太武帝及其主要谋臣崔浩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能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制定和及时调整战略方针。在当时大夏、柔然、刘宋等几个主要对手之间,北魏对其或战或和,以及和战时机的掌握上,都能因势制宜,应付得当。第二,太武帝能够做到充分了解敌情,能够根据对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大夏统万城坚,便诱其弃长就短,终于大获成功。进击柔然,则针对其特点,运用闪电般快捷之突袭战,大军一接近漠南,立即舍辎重以轻骑疾进,使原本以行动疾速为特长的柔然竟然来不及逃走,也大获成功。第三,太武帝善于用人,其调兵遣将,划谋定策,都重用一批颇有才干的将领和谋士。特别是对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崔浩能够言听计从,故而能每战必克,一次又一次地取得战争的胜利。

(二)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起义战争

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病卒,宣武帝即位。宣武帝当政后,“宽以撮下”,北魏朝政自此日趋衰败。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宣武帝病死,年仅7岁的孝明帝即位,其母胡太后临朝听政。神龟三年(公元520年),宗室元叉与宦官刘腾合谋幽禁胡太后于北宫,专制朝政。北魏政治从此大坏,朝廷上卖官鬻爵,贿赂公行,王公贵族穷奢极欲,生活腐化,地方上各级官吏贪赃枉法,聚敛无极。在此情况之下,北魏百姓的负担不断加重。他们为逃避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被迫离开本土,四处流亡,劳动人手与土地严重分离。这使得田园荒芜,户口减少,阶级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各族人民大起义。

1、六镇兵民的起义战争

六镇指北魏初年为防柔然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以北修筑的沃野镇(今内蒙乌拉特前旗东南)、怀朔镇(今内蒙固原西南)、武川镇(今内蒙武川西)、抚冥镇(今内蒙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河北尚义西)、怀荒镇(今河北张北)等6个军事据点。当时戍守六镇的士兵大多是拓跋族的氏族成员,每镇设置镇将,“统兵备御”。北魏末年,由于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及以刑徒发至六镇充兵的作法,六镇兵户从高于一般编户的地位急剧下降为低于编户的卑贱军户。又北魏迁洛之后,六镇边任渐轻,镇将常由“底滞凡才”充任。他们和六镇豪强是六镇的统治阶级,这些人大多贪婪残暴,残酷压迫和剥削六镇军户。魏末,六镇成为当时社会矛盾最为错综复杂又异常尖锐的地区,既存在着六镇军户与六镇统治者及洛阳政权之间的阶级矛盾,又存在着六镇统治者因受南迁贵族岐视而与洛阳政权之间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还存在着北边各族人民与洛阳政权之间的阶级和民族矛盾。在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柔然主阿那壞率部南侵,北魏发兵北讨,柔然退走。柔然军队的洗劫和当时的塞北大旱给六镇地区造成了严重饥荒,饱受压迫的六镇军户无以活命,奋起反抗,魏末人民起义终于首先在六镇地区爆发。

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初,沃野镇高阙戍戍兵破落韩拔陵聚众杀戍主,首先起义。各镇兵民纷纷响应,义军声势迅速扩大。于是,义军分兵两路:一路由破落韩拔陵率军南攻沃野镇;一路由卫可壞率军东逼武川镇。义军的战略意图是尽快占领六镇,然后分两路东进,直捣魏旧京平城。不久,南路义军攻下沃野镇,东路义军围困武川镇,并分兵攻打怀朔镇。

北魏闻六镇起义,于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三月派临淮王元彧率大军进讨义军。元彧畏惧义军,顿兵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不进。怀朔镇将杨钧派人向元彧求救,元彧才率军西进,并派别将李叔仁北攻武川。这时,义军卫可壞已攻克怀朔、武川二镇、俘获武川豪强贺拔度拔父子。五月,元彧军至五原(今内蒙包头市西),与破落韩拔陵军遭遇。两军交战,义军将士奋勇向前,大败官军。卫可壞闻李叔仁进犯武川,派兵于白道(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西北,为阴山南北重要通道)相拒,再次大败官军。元彧连败,被魏廷削去官爵,义军声势更盛。七月,继任进讨义军主帅的尚书令李崇率主力直逼五原,又命抚军将军崔暹进攻武川。卫可壞率军于白道全歼崔暹军,随后与破落韩拔陵会师,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李崇。李崇退回云中。八月,六镇东、西二部敕勒起兵响应义军,归附破落韩拔陵,义军控制了全部六镇地区。

正当六镇义军顺利发展之时,内部发生叛乱,以贺拔度拔父子为首的六镇豪强袭杀卫可壞,据怀朔镇投降官军。与此同时,北魏朝廷深感单凭自己力量已不可能消灭义军,遂于孝昌元年(公元525年)三月请求柔然主阿那壞出兵助剿义军。从此,破落韩拔陵义军处于孤军奋战,又南北两面受敌的不利形势之下。柔然主阿那壞率兵10万进攻沃野镇,屡次袭击义军得手,俘杀义军将领。魏军新任统帅广阳王元渊乘机从平城进军,夹击武川、沃野等地义军。六月,元渊施诱降之计,使西部敕勒脱离义军。接着,元渊又设计伏击义军。破落韩拔陵中计,义军大败。随后,义军又在对方夹击之下,大败于五原,被迫降魏者20余万,破落韩拔陵下落不明,六镇起义失败。

2、河北起义战争

六镇起义失败后,20余万六镇降户被朝廷迁徙至河北地区就食。但当时河北也是饥荒连年,朝廷又不给赈济,根本无食可就。六镇后民本就留恋本土不愿迁徙,于是他们再举义旗,这就是河北起义。

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八月,柔玄镇兵杜洛周在燕州上谷(治今北京延庆)率领降户起义,进兵攻陷郡县,围攻燕州治所广宁(今河北涿鹿)。九月,朝廷急诏幽州刺史常景布防阻止义军南下。杜洛周没有急于南下,而是率军西进桓州(治今山西大同市),六镇降户纷纷参加义军,杜洛周势力迅速扩大。次年正月,安州(治今河北隆化)戍兵2万余人起兵响应杜洛周,随后与杜洛周义军在军都关(今北京昌平北)大败官军,二军胜利会师,由此打开了南下幽州(治蓟城,今北京市)的通道。四月,义师挥师南下,在蓟城大败官军,阵斩幽州都督李琚,围攻蓟城未克,返回上谷。五月,义军出师攻占广宁,全据燕州。随后,杜洛周再次南下,一举攻克蓟城,幽州刺史常景迁州治于范阳(今河北涿县)。十一月,在义军久围之下,范阳城民擒捉常景归顺义军。杜洛周攻占范阳后,据有燕、幽二州,声势大振。

杜洛周起义不久,六镇降户鲜于修礼于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正月在定州(治中由,今河北定县)西北的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举起义旗,内迁降民和流民纷纷响应,义军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鲜于修礼击败前来进攻的中山太守赵叔隆,兵锋直逼中山。朝廷闻鲜于修礼起义,派大都督长孙稚、河间王元琛率军进剿。四月,鲜于修礼率义军至滹沱河迎击官军,由于元琛畏怯不进,义军大败长孙稚,官军溃败。五月,朝廷改以元渊为大都督进剿。这时,义军发生内讧,将领葛荣杀掉鲜于修礼,自任义军统帅。九月,元渊乘机北进至白牛逻(今河北蠡县)。葛荣夺得义军领导权后,乘官军长途行军疲惫之时,率轻骑袭击,经过终日激战,义军阵斩魏大将元融,大败官军。元渊率残兵逃跑,被义军擒杀。白牛逻一战,义军基本消灭了河北官军主力。随后,葛荣率义军先后攻克殷州治所广阿(今河北隆尧南)、冀州治所信都(今河北冀县),杀殷州刺史崔楷,俘冀州刺史元孚。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十二月,葛荣在阳平郡(治今河北馆陶)北再次大败官军。阵斩魏将源子雍、裴衍。此战是白牛逻之战后义军又一次大量消灭北魏主力军的重要战役。与此同时,杜洛周义军攻占中山。北魏相州(治今河北磁县南)以北,全部被义军控制。孝昌四年(公元528年)二月,葛荣吞并杜洛周,号称百万,军势甚盛,挥师直逼北魏京师洛阳,北魏政权岌岌可危。

这时,契胡酋长尔朱荣凭借其强悍的骑兵已控制了洛阳政权,正在伺机消灭义军。当年八月,葛荣向洛阳进军,尔朱荣率精骑7万东出滏口(今河北磁县西北处),迎击义军。葛荣自以为胜利在握,临阵轻敌,列阵数十里“箕张而进”,给了敌人可乘之机。善于用兵的尔朱荣利用葛荣战略上轻敌、战术上兵力分散的弱点,将士卒伏于山谷之中,多设疑兵,命武勇在前突阵,自己率精骑从后夹击。两军交战,义军腹背受敌,兵力分散,终至大败葛荣被俘,义军数十万众皆被俘虏。滏口之战成为义军由胜而败的转折点。此后,尔朱荣渐次消灭义军余部,河北起义失败。

3 、关陇人民的起义战争

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四月,高平(今甘肃固原)镇民赫连恩等聚众起义,推举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响应六镇起义。六月,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城民薛珍、刘庆等人因刺史李彦刑政酷虐起兵反抗,杀李彦,推举羌人莫折大提为帅。莫折大提自称秦王,攻占高平镇。莫折大提不久病卒,众人推其子莫折念生继任秦王,念生改称天子,设置百官,改元“天建”。以秦州城民与高平镇民为核心的关陇起义由此拉开序幕。

北魏朝廷在莫折大提起义之初,即急诏雍州刺吏元志进剿。当年十一月,义军大将莫折天生在连败元志军后,攻占岐州治所雍城镇(今陕西凤翔),生俘元志。莫折天生屯军于黑水(今陕西兴平西),兵锋直逼雍州(治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与此同时,莫折念生命将领卜朝等率军从北道进攻泾州(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卜朝等进军平凉(治今甘肃华亭西),大败北魏薛峦等军。于是两路义军进展顺利,声势浩大,震动关中,朝廷急调大军进剿。孝昌元年(公元525年)正月,莫折天生所部义军与魏大都督萧宝夤、都督崔延伯大战于黑水以西。时义军有十余万人,而官军只有5万,但莫折天生恃众骄矜,结果主力前锋部队被北魏名将崔延伯击败,遂使全军溃散,损失将士近十万人。黑水一战是秦州义军由盛转衰的关键性战役,义军自此转入低潮,不久,义军又起内乱,形势更加困难。孝昌二年(公元526年)九月,莫折念生被迫诈降于萧宝夤。

秦州义军处于低潮之时,高平义军迅速发展起来。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十一月,高平镇民袭杀秦州义军将领卜朝,迎胡珲入据高平镇。翌年四月,胡琛命将领万俟丑奴、宿勤明达率军东进泾州。魏军萧宝夤、崔延伯击败莫折天生后移师泾州,有“甲卒十二万,铁马八千匹”,气势甚盛。万俟丑奴屯军于泾州西北的当原城,派轻骑诱敌,准备将魏军主力引来加以歼灭。崔延伯自泾州北上,万俟丑奴先遣使诈降麻痹对手,然后突然发动进攻,宿勤明达从东北,万俟丑奴从西面,两路夹击,歼灭官军2万余人。崔延伯退回安定后,耻于前败,不使主帅萧宝夤知道,孤军偷袭义军。义军奋勇迎战,再次大败官军,阵斩崔延伯。高平义军的此次大捷,成为关陇义军由低潮向高潮的转折点。

孝昌二年(公元526年)九月,秦州莫折念生再举之旗,与胡琛结盟共同对敌,秦州、高平两支义军走上联合发展之路。不久胡琛去世,万俟丑奴总领关陇义军。次年正月,义军于安定再次大败官军。至此,义军已将朝廷派往关陇的15万军队基本消灭。义军乘胜进军,控制了长安地区以外的整个关陇地区。二月,义军攻克潼关(今陕西潼关县北),势力达到极盛。潼关失守,朝廷震动,命令“中外戒严”。,这时关中的豪强纷纷组织武装,袭击义军,官军也乘机反攻。义军被迫放弃潼关。九月,义军内部生乱,将领杜粲袭杀莫折念生,投降官军。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尔朱荣已消灭河北义军,派遣尔朱天光及六镇豪强贺拔岳等入关进剿关陇义军。四月,万俟丑奴误中诡计,义军大败,万俟丑奴被俘。翌年,宿勤明达也被尔朱天光消灭。持续6年零10个月的关陇起义遂也宣告失败。

魏末各族人民起义延续8年之久,在战斗中曾取得辉煌战绩,但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主要有四个原因:其一,敌人力量强大。义军是在官军、柔然贵族武装、六镇豪强和契胡贵族等四股力量联合***下失败的。其三,义军领导集团成分复杂,其中混入不少各族上层分子,他们在关键时刻变节投敌、残杀义军将领,常给义军以致命的打击。其三,义军缺乏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自己限制了自己的活动余地,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其四,农民是小生产者,思想意识狭隘,缺乏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各股义军常常不能团结一致共抗强敌,而且在将要胜利的紧要关头,常常骄傲轻敌,以致最终归于失败。

(三)高欢开创基业的广阿、韩陵之战

北魏末年,契胡酋长尔朱荣借***人民起义之机,控制了北魏政权。尔朱荣被不甘于做傀儡皇帝的孝庄帝杀死后,其侄尔朱兆等起兵攻入北魏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杀孝庄帝,改立节闵帝,继续控制朝政。是时,尔朱氏“分裂天下,各据一方”,势力极盛。北魏建明元年(公元530年)十二月,出身于六镇兵户并得到尔朱荣重用的晋州刺史高欢骗得尔朱兆信任,率领10万六镇兵民进驻山东(今太行山以东的河北地区),走上了脱离尔朱氏、谋求独立发展的道路。高欢到了山东地区后,首先取得了当地大族封隆之、高乾等人的支持。接着他假称尔朱兆欲以六镇后民配于契胡为部曲,又伪称尔朱兆要征发六镇兵民去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充兵,以使六镇兵民怨恨尔朱氏而拥戴自己。高欢在得到了当地大族封、高等人的支持和六镇兵民的真心拥戴后,于次年六月派高乾进攻殷州(治广阿,今河北隆尧东),袭杀殷州刺史尔朱羽生,与尔朱氏公开决裂。尔朱氏见高欢背叛自己,各自起兵共讨高欢,高欢针锋相对,奋起抵抗。由此,双方展开了决定各自命运的广阿、韩陵两大战役。

1、广阿之战

高欢与尔朱氏决裂之时,尔朱氏势力正盛。当时尔朱世隆、尔朱度律、尔朱彦伯等共掌洛阳朝政,尔朱天光占有关中(古称函谷关以西地区为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尔朱仲远占有徐(治今江苏徐州)、兖(治今山东兖州)二州。听说高欢起事的消息,尔朱兆亲率步骑2万自晋阳出井径关(今河北井径西)直扑殷州,尔朱仲远、尔朱度律等也起兵来讨高欢。

大敌当前,高欢听从部下孙腾的建议,拥立北魏宗室元朗为帝,以正己名,然后准备迎战。

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十月,尔朱氏数路大军逼近,尔朱兆军号称10万,屯于广阿(今河北隆尧东),尔朱仲远、尔朱度律与大将斛斯椿、贺妆胜等军屯于广平(今山东莘县)。高欢见敌军势大,便采用大将窦泰之议,施反间计瓦解敌军。他先假称尔朱世隆兄弟(世隆、仲远、彦伯为兄弟)欲谋杀尔朱兆,又说尔朱兆欲与自己合谋诛杀尔朱仲远等。尔朱氏内部本有矛盾,听得传言,尔朱兆与尔朱仲远之间“两不相信,各致猜疑,徘徊不进。”结果尔朱仲远等军不战而退,仅剩尔朱兆军与高欢相对。高欢施反间计大获成功,使自己摆脱了两面作战的困境,可以集中兵力与尔朱兆交锋。但尽管如此,高欢兵力与尔朱兆相比仍处于劣势。高欢为此信心不足,问计于亲信段韶。段韶针对所谓敌军众强分析道:“所谓众者,是得人出死力相助;所谓强者,是得天下人之心。现在尔朱氏杀天子、屠公卿、虐百姓,人心尽失,智者不为其谋,勇者不为其斗。您以顺过逆,如滚水融雪,尔朱氏有什么人多、势强可言呢?”高欢听后疑虑尽消,坚定了胜利的信心。

高欢率军向广阿的尔朱兆军发动进攻,两军展开决战,结果高欢一方大获全胜,俘获对方甲卒5000余人,尔朱兆率败军逃回晋阳。高欢乘胜进军,次年正月攻下相州治所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擒获尔朱氏相州刺史刘延。高欢与尔朱氏的第一次决战取得胜利,并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2、韩陵之战

高欢广阿之战的胜利及其势力的发展,对尔朱氏形成威胁,这使得他们又团结起来。普泰二年(公元532年)三月,在洛阳秉朝政的尔朱世隆送厚礼于尔朱兆,卑辞请他至洛阳,并请魏节闵帝元恭纳其女为皇后。尔朱兆捐弃前嫌,与尔朱世隆、天关、度律等盟誓和好,商定共讨高欢。当年闰三月,尔朱氏各起大兵,尔失天光自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尔朱兆自晋阳,尔朱仲远自东郡(治今河南滑县),尔朱度律自洛阳,共会师于邺,号称20万大军,沿洹水(今名安阳河,在河南省北境,当时流经邺城南)两岸列阵,准备一举消灭高欢。

高欢闻知尔朱氏大军来攻,令吏部尚书封隆之镇守邺城,自己率军出屯紫陌(今河北临漳西,漳河以北)迎敌。高欢当时的实力远逊于尔朱氏,只有步兵不足3万,战马也不足2000匹。

闰三月二十六日,尔朱兆率轻骑3千夜袭邺城西门,不克而还。二十八日,高欢率军渡漳水进至韩陵山(在今河南安阳东北十六里)布阵。由于寡不敌众,高欢将军队布成一圆形阵势,并拴系牛驴无数,将退路堵塞,以使将士以必死之心与敌决战。高欢采用的是“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法。这种战法的使用是有条件的,一是军令要严,一是要有高昂的士气和很强的战斗力。高欢的军队具备这方面的条件。早在起事之初,高欢就向六镇兵民要求:“犯军令,生死任吾。”众兵民答应:“死生唯命。”高欢将士的士气也很高昂,他们怨恨尔朱氏,拥戴高欢,渴望与尔朱氏决战。高欢的军队也有很强的战斗力。当时,河北大族高敖曹率乡里部曲3000人随高欢出战,高欢见其手下皆为汉人,恐不足御敌,想分派鲜卑兵千人与其部曲合编作战。高敖曹婉言谢绝,说:我所率兵将,训练已久,格斗作战,不比鲜卑差,相杂而用,互相之间会不融洽,反而不好,不必配鲜卑兵了。高欢答应。由此可以看出,高欢军中不仅久经战阵的鲜卑兵有很强的战斗力,汉人兵训练有素,战斗力也不弱。

两军对阵于韩陵,尔朱兆责备高欢背叛自己,高欢据理驳斥。于是两军接战,高欢命高敖曹率左军,使堂弟高岳率右军,自己则率中军,将圆阵改为进攻之横阵出击。高欢中军初战不利,尔朱兆乘机猛攻。这时,高岳率500精骑迎头冲击尔朱兆前军,另将斛斯敦收集中军散卒从尔朱兆背后袭击,高敖曹率千余骑兵从尔朱兆侧翼横击。高欢军三面夹攻,尔朱兆顾此失彼,阵势大敌,高欢反败为胜,大败敌军。尔朱兆军大败之下,其他各军溃散。尔朱兆逃回晋阳,尔朱仲远逃回东郡。尔朱氏的大将贺拔胜、杜德投降高欢。高欢彻底摧毁尔朱氏集团军事实力的韩陵之战遂告结束。

尔朱氏大败之后,内部生变。四月,大都督斛斯椿等人背叛尔朱氏,擒拿尔朱世隆、尔朱彦伯斩于洛阳,又活捉尔朱天光、尔朱度律送于高欢,高欢随之进入洛阳。七月,高欢进兵晋阳,尔朱兆北逃秀容(今山西朔县北)。高欢建大丞相府于晋阳,遥控朝政。次年,高欢出兵再攻尔朱兆,尔朱兆自杀,尔朱氏势力被彻底肃清。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高欢拥立魏孝静帝元善见割据北方东部地区,以邺城为都,开创了东魏北齐的基业。

广阿、韩陵两次战役都以高欢以少胜多而结束,这不是偶然的。从高欢一方说,一是他成功地利用了尔朱氏内部的矛盾,施反间计使广阿之战一举取胜。二是他正确运用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法,使将士奋勇向前,取得韩陵这胜。三是他军令严明,手下将士士气高涨,这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从尔朱氏一方说,尔朱氏掌权后,政治极度腐败,“天下之人,莫不厌毒”,士卒不愿为其卖命。此外,其内部互相之间争权夺利,矛盾重重,给高欢以可乘之机,广阿之战即因此失败。韩陵之战时尔朱氏虽又暂时联合,但矛盾并未消除,因而不能同仇敌忾,一致对敌,这又为高欢取胜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

(四)东西魏之间的兼并战争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北方又形成两个政权东、西对峙的分裂局面。东西魏的皇帝皆为傀儡,朝政大权分掌在各自的丞相高欢、宇文泰的手中。高欢、宇文泰都想吞并对手统一北方,由此,两国之间开始了连年的兼并战争。

1、小关之战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西魏所在的关中地区(古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发生饥荒,“人相食,死者十七八。”0当年十二月,东魏丞相高欢乘机发兵进攻西魏,命司徒高敖曹领军进攻上洛(今陕西商县)、大都督窦泰率兵万余直趋潼关(今陕西潼关县北),自己率主力进屯蒲坂(今山西永济西),三路大军共约十余万人。次年正月,高欢进至蒲坂,在黄河上修筑浮桥3座,作出欲渡河攻击渭北(今陕西渭河北)的态势,而实际目的是想以此迷惑西魏军,掩护窦泰夺取潼关。

西魏丞相宇文泰闻知东魏来攻,率军出屯广阳(今陕西临潼北),准备迎敌。经过认真分析敌情,宇文泰识破了高欢的战略意图,决定将计就计,对高欢所部采取守势,暗中突袭窦泰军。窦泰是东魏猛将,常为前锋,其手下将士精锐善战,每战多捷。宇文泰的战略意图是想利用窦泰屡胜而骄的弱点,攻其不备,只要击败窦泰军,则高欢军自然会退走。西魏将士都认为高欢军近在眼前,如果己方舍近求远进攻窦泰,一旦有所闪失则后果不堪设想,劝宇文泰分兵抵御。宇文泰说:东魏大军前来,认为我们只能自守,有轻视我方之心,乘此机会袭击他,还怕不能攻克?敌人虽然修架浮桥,不能立即就渡河,不出5日,我们就一定会击败窦泰。因诸将仍然疑惑不定,宇文泰于正月十四日返回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问计于直事郎中宇文深。宇文深说:“窦泰,欢之骁将。今大军攻蒲坂,则欢拒守而泰救之,吾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不如选轻锐潜出小关,窦泰臊急,必来决战,欢持重未即救,我急击泰,必可擒也。擒泰则欢势自沮,回师击之,可以决胜。”宇文泰见宇文深与自己不谋而合,消除疑虑,决定依计而行。

于是宇文泰声言退军以保陇右地区(古指陇山以西地区),于正月十五率精锐自长安出发,疾驰直趋小关(今潼关之东)。正月十七日,宇文泰率军抵达小关,向窦泰发动突然袭击。窦泰想不到西魏军突然出现,猝不及防,依山列阵仓惶应战,阵势未成,西魏军猛烈冲击,窦泰军大败,窦泰自杀,手下将士全部被西魏歼灭。高欢闻知窦泰兵败,救援不及,拆撤浮桥退走。与此同时,东魏高敖曹部进展顺利,攻克上洛,准备乘胜进军蓝田关(今陕西商县西北)。高欢因窦泰全军覆没,命人将高敖曹召回。高敖曹退军之后,西魏军乘势东进,攻占东魏弘农(今河南灵宝北)。

小关之战遂以西魏胜利而告终。

2、沙苑之战

天平四年(公元537年)闰九月,高欢为雪潼关兵败之耻,调动20万大军再次向西魏发动进攻。当时关中连年饥荒,宇文泰率军万人在弘农“就谷”已50余日,尚未撤军。高欢命高敖曹率兵3万进攻弘农,兵锋直指长安,自己亲率大军经壶口(今山西黎城东北)直趋蒲津(今山西永济西),准备西渡黄河从北进攻长安。

宇文泰闻东魏来攻,率军从弘农退回关中,征调各州军队准备迎敌。高敖曹在宇文泰退回长安后,进军围攻弘农。与此同时,高欢率大军渡过黄河,再涉洛水,屯军于洛水之南的许原。宇文泰征各州军队一时未至,见高欢逼近,准备以现有将士进击。众将以众寡不敌,皆劝宇文泰再等一下。宇文泰说:“(高)欢若至长安,则人情大扰,今及其远来新至,可击也。”立即在渭水上架设浮桥,令将士携带3日用粮,轻骑渡渭,于十月初一进至沙苑(今陕西大荔南,洛、渭二水之间),距东魏军60里。

十月初二,高欢听说西魏军至,率军来攻。宇文泰召集众将商议破敌之策,大将李弼说:敌众我寡,不能平地布阵,由此往东10里有渭曲,可以先占据以待敌军。宇文泰从其议,率军向东10里,将士卒编为两个方阵,分由大将赵贵、李弼统带,在渭曲背水为阵,东西20里,又命将士放倒兵器伏于芦苇之中,约定闻鼓声一时俱起。下午3时许,东魏军进至渭曲。都督斛律羌举认为渭曲地形复杂,幕深地泞不好用兵,劝高欢不要急于进攻而与西魏相持,然后派精锐奇袭长安,如果偷袭成功,宇文泰可不战而擒。于是高欢问众将说:用火攻怎么样?侯景说:应该生擒宇文泰让百姓看看,如果将他烧死,谁能相信呢?彭乐说我众贼寡,百人擒一,还怕不胜!高欢认为侯、彭二将所言为是,舍弃斛律羌举的建议不用,命令进攻。

两军相交,东魏军见对方人少,争相进击,行列大乱。这时宇文泰亲自擂鼓,西魏伏兵一时俱起,李弼率铁骑将东魏军横截为二,西魏将士奋勇向前,向东魏军展开猛烈反击。东魏军在西魏伏击之下,全军溃散,高欢骑骆驼追上已经离岸的渡船,才渡河逃回。此役、东魏损失甲士8万余人、铠仗18万,精锐损失大半。

东魏另军高敖曹围攻弘农未能克,闻高欢兵败,撤围返回。沙苑之战,又以东魏失败告终。

3、河桥之战

宇文泰沙苑大胜后,乘势东进,连下东魏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蒲坂二城,继而略取河南之地。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高欢大举反攻,于是东西魏间战事又起。

元象元年二月,高欢派遣大都督贺拔仁进攻西魏南汾州(治今山西吉县),大行台侯景等整军于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准备收复河南失地。不久,西魏南汾州刺史韦子粲献城投降东魏。与此同时,东魏陆续收复了河南失地。三月,宇文泰因河南战事不利,返回长安,准备倾关中之兵与高欢决战。

七月,东魏将侯景、高敖曹合兵洛阳,围攻金墉城(洛阳西北角之小城)。西魏守将独孤信拼力固守,并向宇文泰告急求救。于是宇文泰留尚书左仆射周惠达辅佐西魏太子元钦留守长安,自己与傀儡皇帝元宝炬尽起关中之兵东救洛阳,并命大将李弼、达奚武率骑兵千人为前锋,兼程疾进。八月初,西魏军至谷城(今河南洛阳西北),东魏将莫多娄贷文等率所部迎击,被李弼等人击败,西魏军进至■东(今河南洛阳东),威胁侯景等军后方。侯景恐惧,乘夜解围撤兵,宇文泰舍弃大军,亲率轻骑追赶。

侯景退至黄河,北据河桥(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东北黄河上)、南依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布阵,以待西魏军。宇文泰率军进攻,其所乘战马忽中流矢惊奔,西魏军因而溃乱,宇文泰附马险些被俘,幸亏都督李穆相救,才得免于难。这时西魏大军赶到,展开布阵,宇文泰率大将王思政等为中军,独孤信、李远等为右军,赵贵等人为左军,李虎等人为后军,向东魏军发动攻击。东魏军以相应阵势迎敌,于是,两军排开长长阵势,展开鏖战。双方从清晨战至午后,战场上尘气四塞,目不能见。西魏左、右军皆败。由于两军置阵庞大,首尾不能相顾,独孤信、赵贵等不知中军战况,皆先自退走,路遇后军李虎,遂一同返回长安。西魏中军经过激战,大败敌军,东魏军退走,宇文泰尾随追击。东魏将高敖曹恃勇迎击,临阵被西魏将士杀掉,所率将士全军覆没。宇文泰虽然取胜,但因左、右、后三军已先自退兵,又闻知高欢亲率精骑7000自晋阳(今山西太原)来援,遂留仪同三司长孙子彦镇守金墉,自己率军返回关中。高欢率骑兵赶至黄河北岸,西魏军已退走,高欢遣军过河追击,被西魏断后的王思政军击败。高欢见宇文泰已率军远去,遂转头进攻金墉。西魏守将长孙子彦弃城而走,高欢焚毁金墉而还。

河桥一战,东西魏互有胜负,但东魏损失惨重,勇将高敖曹战死,甲士被歼15万,赴河死者又万余人。综合起来看,东魏仍是失败的一方。

4、邙山之战

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二月,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据虎牢投降西魏。宇文泰以高仲密为侍中、司徒,亲率大军至洛阳接应,同时派遣大将于谨进攻柏谷(今河南偃师东南)。三月,于谨攻克柏谷,继而围攻河桥南城(在今河南孟津东北)。高欢闻西魏来攻,亲率10万大军赶至黄河北岸,于是双方之间大战又起。

宇文泰知道高欢大军至黄河北岸,退军至縈水之西,用火船从上流漂浮而下焚烧河桥,想以此阻止高欢渡河。东魏将张亮用水船百余只,各带长锁,于河中将火船截住拖往岸边,河桥因而得以保全。高欢率大军渡过黄河,依邙山布阵,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数日按兵不动。

宇文泰见东魏坚守不出,遂于三月十七日夜率军登邙山偷袭东魏军。东魏哨兵发现西魏来攻报告高欢,高欢令部下严阵以待。三月十八日黎明,宇文泰挥军发动进攻,双方交战。东魏将彭乐任全军右翼,亲率数千骑乓冲击西魏军之一侧,直入宇文泰营中。西魏将士大乱,四处奔逃,宇文泰败走,仅以身免。彭乐生俘西魏临洮王元柬以下王公将佐数十人。东魏诸将乘胜攻击,大败西魏军,斩首3万余级。

三月十九日,宇文泰整军再战,自己为中军,以赵贵为左军,领军将军若于惠为右军。高欢以相应阵势迎战。两军激战中,西魏右军攻破东魏左翼,与宇文泰之中军合攻高欢中军,随之又大破东魏中军,将其步卒全部俘虏。高欢战败落马,经其部下几次拼死相救,才得免于难。西魏左军赵贵等战败,东魏军势复振。宇文泰率中、左二路军与东魏再战,又告失利。恰巧此时天色已晚,宇文泰乘机率军退走。东魏军随后追击,幸得西魏将独孤信、于谨等收合散卒自后袭击追兵,宇文泰才得平安退回关中。高欢见宇文泰退走,己方又经大战之后,无心再战,遂引兵东还。邙山之战至此结束。

东西魏邙山之战,异常激烈,双方虽互有胜败,但从结果上看,东魏是胜利的一方。西魏此役损失惨重,失去甲士3万余人,使西魏本不很强的军事实力更见削弱。

5、玉壁之战

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八月,高欢又亲率10万大军自晋阳南下,向西魏发动进攻,攻击目标是地当冲要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九月,高欢军至玉璧。镇守玉璧的是西魏名将韦孝宽,东魏来攻,韦孝宽率部下坚守不出。由此,东西魏之间开始了长达50余日的玉璧攻守战。

高欢挥军向玉璧发动猛攻,昼夜不停,韦孝宽指挥将士全力固守。高欢遍施攻术,先后以断水、起土山、挖地道、攻车撞城等多种办法攻城,韦孝宽随机应变,以相应办法抵御。最后高欢又于玉壁城四面穿掘地面为20道,于其中施梁柱,然后纵火烧柱,柱毁城崩。韦孝宽在城崩之处坚立木栅抵御,东魏军仍未得入城。高欢攻城之术已尽,而韦孝宽守城之方有余。高欢无奈之下,遣使劝韦孝宽投降,被韦孝宽严辞拒绝。高欢又设立赏格命人射入城,称能斩杀韦孝宽者,封拜太尉、开国郡公、赏帛万匹。韦孝宽在赏格背面写上“若有斩高欢者,一依此赏。”“返射城外东魏军中。高欢无计可施。

自九月至十月,东魏军围攻玉璧五十日,将士阵亡病死者达7万之多,而韦孝宽镇守的玉璧岿然不动,东魏一无所得。高欢智力俱困,又痛惜将士,因而患病。十一月,高欢被迫撤围回军。

高欢回去不久死去,侯景之乱随之而起,东西魏之间的兼并战争遂暂告结束。

从整体上说,长达10年的东西魏战争,双方大体打成平手,处于僵持状态。从实力上说东魏军事力量本强于西魏。但双方较量之初,高欢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结果导致失败,精锐损失大半。此后,双方互有攻守,彼此各有胜败,谁都无力一举消灭对方,说明双方综合实力相当。高欢、宇文泰都是杰出的军事统帅,但从双方实践看,宇文泰驾驭战争的能力似胜高欢一筹。因而在历次战争中,西魏胜多败少,而东魏军败多胜少,西魏军队的损失也比东魏要小。甚至高欢也因在长期的对西魏战争操劳过度,最终愤悒而死。

(五)周武帝统一北方的战争

公元六世纪中叶,东、西魏先后被权臣高氏建立的北齐和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所代替,于是北方成为齐、周东西对峙的局面齐、周二朝大体以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为界,北齐占有弘农以东,北周占有弘农以西。

从实力上说,北齐占有素称富庶的东部地区及多出北周一倍以上的人口,在双方力量对比上居于优势地位,而北周则相对处于劣势。然而从东魏以至北齐,高氏的政治非常腐败,其境内豪强大族兼并土地、强占人口,百姓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国力日渐衰落。与此相反,从西魏至北周,宇文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一系列改革,北周的政治清明,人民负担相对较轻,军队战斗力加强,国力日渐增加。北齐、北周在国力上的优、劣势地位不断向北周有利的一方转化。

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志在消灭北齐,统一北方。而此时在位的齐后主高纬却是“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合境嗷嗷,不胜其弊”。其政治腐败到了极点,这为周武帝灭齐提供了条件。

周武帝为消灭北齐,在战略上北连突厥、南和陈朝,以便形成对北齐的夹攻之势,使其疲于奔命,难于应付。他先与突厥和亲,娶突厥可汗之女为皇后,约其连兵伐齐;又于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与陈通好,使陈攻击北齐的淮南之地以牵制北齐。陈于翌年出兵,攻占了北齐淮南之地。北周伐齐的时机逐渐成熟。

1、第一次伐齐之战

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周武帝见北齐政治日益腐败,决定乘机一举灭齐,统一北方。当年七月,周武帝出动18万大军伐齐,以北齐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为进攻目标,沿黄河两岸,水陆数道并进。周武帝自率大军6万进攻河阴(今黄河孟津东)、洛阳,命大将杨坚、薛迥率舟师3万,自渭水入黄河顺流而下,宇文宪率兵2万直趋黎阳(今河南浚县)。这是北周的主攻部队。周武帝又命李穆率兵3万镇守河阳(今河南孟县)道,侯莫陈芮率兵2万镇守太行道(在河阳北),于冀率兵2万出陈、汝(今河南淮阳汝水间地区)一带,以牵制和阻击北齐各路援军。

八月,北周各路大军攻入齐境。周武帝军攻下河阴大城(外城),再攻子城(内城)未能克。宇文宪军攻克武济(今河南孟津),进围洛口(洛水入黄河之口,今河南巩县东北),攻下洛口东西2城,烧毁浮桥。周武帝指挥周军进攻河阳3城(当时河桥南、北及黄河河中洲上各筑一城,称河阳3城,为洛阳外围戍守要地。河桥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东北黄河上),顺利攻克河阳南城后,进围河阳中潬城,猛攻2旬未能克。周武帝亲率将士进攻洛阳城,也未能攻克。与此同时,周军宇文宪、李穆、于翼各部进展顺利,先后攻克北齐30余城。

九月,北齐右丞高阿那肱率大军自晋阳(今山西太原)来援洛阳。这时,周武帝也正好身患疾病,于是周军尽弃所下诸城,撤军西还。

北周第一次北伐,在进攻目标上的选择不很恰当。出兵之前,北周谋臣宇文弼鲍宏等人都认为洛阳是敌之重兵所在,不易攻取,而且其地四面受敌,即使攻下也不便防守。他们都认为从平阳(今山西临汾)、晋阳一线进军较易成功。周武帝对他们的建议未能采纳,结果果然顿兵坚城久攻不下,遂使第一次伐齐无功而返。但周武帝此次进兵虽无结果,却尽知北齐虚实,见齐之“行师,殆同儿戏”,又见其“朝政昏乱,政由群小,百姓嗷然,朝不谋夕。”更坚定了灭齐的决心,遂有第二次伐齐之举。

2、第二次伐齐之战

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十月,周武帝再起大军伐齐。北周这次进军,改以晋州(治平阳,今山西临汾)为攻击目标。晋州是高氏兴起之地,素为北齐重镇。周武帝的战略意图是:攻击晋州,扼敌咽喉,北齐朝廷必然派重兵来救,这时己方集大军一举消灭来援的敌之主力,然后乘胜东进,直指齐都邺城。

十月初四,周武帝以越王宇文盛、杞国公宇文亮、隋国公杨坚为右三军,谯王宇文俭、大将军窦恭、广化公宇文崇为左三军,以齐王宇文宪、陈王宇文纯为前军,自己亲自统率全军,东进伐齐。十月十八日,周军进至晋州汾曲(今山西临汾南),周武帝分派诸将各据要地阻击北齐各地援军,又命凉城公辛韶率步骑五千镇守蒲津关(今山西永济西),以保障后方安全,然后命内史王谊督诸军进攻平阳(晋州州治,今山西临汾)。

北周围攻平阳之时,北齐后主正在晋阳天池(今山西宁武西南管涔山上)与宠妃冯淑妃射猎。当平阳告急文书到达时,齐后主本拟立即整军救援,但冯淑妃却“请更杀一围”,昏庸的齐后主竟然同意。于是直至十月二十五日,齐后主才率10万军队自晋阳南下救援平阳。

周武帝每日自汾曲亲至平阳督战,北周将士奋勇攻城,北齐平阳守军渐渐支持不住。十月二十七日,北齐晋州刺史崔景嵩献城投降,周军攻克平阳。与此同时,北周宇文宪军连克北齐洪洞(今山西洪洞北)、永安(今山西霍县)二城。这时,北齐救援大军已渐逼***阳,周武帝为避敌锐气,任命大将梁士彦为晋州刺史,使其率精兵1万镇守平阳,自己率全军撤退至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一带,待机而动。又命宇文宪率军6万屯于涑水(今山西涑水河)一线,遥为平阳声援,自己返回长安。

十一月初三日,齐后主率大军抵达平阳,指挥齐军对平阳发动猛攻,昼夜不停。梁士彦率手下将士拼力死守,力保平阳未失。

十一月下旬,周武帝自长安东返,与诸军会合,准备亲率大军东进平阳与北齐决战,又命宇文宪率所部6万自涑水先期开赴平阳。十二月初四,周武帝亲至平阳,于是北周诸军齐会平阳,共有将士8万。周武帝指挥周军逼***阳布阵,东西长20余里。两军大战一触即发。

北齐进围平阳之时,因怕周军主力退而复来,便于平阳城南挖掘堑壕,东起乔山(今山西襄汾北),西抵汾水。周军回攻平阳,便于堑壕南侧列阵,齐军则相应列阵于堑壕以北。十二月初六清晨,周武帝挥军向齐军发动进攻,但因堑壕之隔,两军自清晨至申时(下午3-5点),“相持不决。”这时齐后主问臣下是否与周军决战,其手下幸臣说:“彼亦天子,我亦天子。彼尚能远来,我何为守堑示弱!”齐后主遂令齐军填堑而进。周武帝见之大喜,督率周军与齐军决战。二军激战之中,北齐军东翼稍稍退却,与齐后主一同观战的冯淑妃惊慌失措,大叫:“军败矣!”幸臣穆提婆也认为己方已败,连声催促齐后主逃跑,齐后主竟然不辨真假,将激战中的十余万大军置于不顾,临阵而逃。齐后主逃跑途中,北齐大臣奚长劝他说:“半进半退,战之常体。今兵众全整,未有亏伤,陛下舍此安之。马足一动,人情骇乱,不可复振,愿速还安慰之。”从奚长所言看,北齐军队并不曾真败,如果齐后主肯于采纳他的意见,返回阵地安抚将士,胜负尚未可知。但齐后主惊魂不定,已无战心,加上穆提婆等人认为奚长的话不可相信,齐后主遂与冯淑妃一齐逃回晋阳。北齐失去主帅,人心涣散,因而大败,死者万余人,损失军资甲仗无数。平阳一战,北齐军队主力损失严重。

北周军乘胜前进,连克高壁(今山西灵石东南)、介休(今属山西)2地,逼近晋阳。齐后主逃至晋阳后,忧惧不知所为。十二月十三日,齐后主见周军已至晋阳,以安德王高延宗为并州刺史守城,自己逃离晋阳,意欲北投突厥,后因臣下阻拦,逃回邺城。

十二月十七日,北周攻克晋阳,高延宗被俘,北齐文臣将士大多投降北周。周军继续向邺城进军。

齐后主回至邺城后,下令以重赏召募勇士,但最终也没拿出财物来,广宁王高孝珩请求他用宫女珍宝赏赐将士,他也不肯答应。大臣斛律孝卿为激励士气,请齐后主亲自慰劳将士,为他写好讲辞,并希望他能慷慨落泪,以感动人心。然而齐后主出见军士时,却把讲辞忘掉,而且哈哈大笑不卡,左右幸臣也随之嬉笑。

齐军将士大怒,互相说:他自己尚且如此,我们着什么急!于是军心涣散,人无战心。不久,齐后主见大势已去,将帝位传给年仅8岁的太子高桓,自为太上皇。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正月十八日,周军进抵邺城。其时邺城人心惶惶,北齐文武百官出降北周者,络绎不绝。齐后主自知邺城难保,率百余骑逃往济州(治今山东聊城东南)。正月十九日,周军攻克邺城,北齐王公百官皆降。当月下旬,辗转逃至青州(治今山东益都)的齐后主及其子高恒被周军擒捉,北齐灭亡。至此,北周第二次北伐取得全胜。

此后,周武帝陆续攻灭北齐各地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周、齐对峙于北方,齐之国力本强于周。但北齐政治腐败,国力日衰,至齐后主时主昏臣佞,更是弊政百端。北齐以鲜卑为主力的军队战斗力本也很强,但由于政治衰败,于是其行兵作战殆同儿戏,双方倾国兵力之平阳决战,齐后主临阵还带着宠妃,而且竟以意气用事,授人以隙,招致战败亡国。反观北周,不独政治清明,周武帝在用兵上也颇有成功之处。如在进攻目标的选择上,周武帝先攻洛阳无功,便改以晋州为攻击目标,攻敌之所必救,诱敌主力出援,以达到歼灭其主力军的作用。再如具体战术的运用上,周武帝第一次伐齐,胜而有节,主动撤兵(当然其有病在身)。第二次伐齐,北齐10万大军南救平阳,兵锋甚锐,周武帝乃用“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战术,暂时退兵,待至齐军顿兵平阳月余,锐气尽失时全力反攻,终于一战成功。从周武帝用兵的战略战术上看,他是以随机应变,寻机消灭敌的主力为指导原则的。他几次与北齐交战,都小心翼翼,能进则进,不能进则退,能胜则胜,不能胜则求之不败,力争在最适当的时机消灭敌人。这与北齐殆同儿戏的用兵,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更新于:5个月前

十三、结语

十三、结语作者:张文强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十三、结语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众多民族互相争斗而至融合的时期,因而它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军事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代沿革嬗变的军事制度;惊心动魄的疆场交锋;各具特色的战争形式;..

十二、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

十二、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作者:张文强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十二、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一)南朝名将1、檀道济檀道济(?~公元436年),刘宋名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东晋末年,檀道济随宋武帝刘裕起兵开创刘宋基业,屡立战功。刘裕代..

十、北朝的军事制度

十、北朝的军事制度作者:张文强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十、北朝的军事制度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太武帝统一北方。永熙五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西魏随之被北齐、北周所取代。后北周灭北齐,再次统一北方,但不久又被隋所取代。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

九、南朝时期的重要战争

九、南朝时期的重要战争作者:张文强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九、南朝时期的重要战争(一)刘宋元嘉末年的宋魏战争刘宋元嘉(公元424年~公元452年)年间,宋文帝刘义隆在其父宋武帝之后继续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刘宋政治较之前代有很大改善。是时社会安定,经济复苏,国力逐渐增..

八、南朝的军事制度

八、南朝的军事制度作者:张文强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八、南朝的军事制度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至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相继在江南立国,皆以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为都。这一时期史称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军事制度一脉相承,大同小异,以..

七、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

七、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作者:张文强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七、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 (一)两晋名将 1、羊祜 羊祜(公元221年~公元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家世吏高官。羊祜于曹魏末年入仕,任权臣司马昭相国从事中郎,甚得司马昭信..

六、两晋十六国时期的重要战争

六、两晋十六国时期的重要战争作者:张文强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六、两晋十六国时期的重要战争 (一)西晋灭吴之战 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十二月,执掌朝政大权的相国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改元“秦始”,史称西晋,司马炎是为晋武帝。西晋建立之时,全国只剩下局促于..

五、两晋十六国的军事制度

五、两晋十六国的军事制度作者:张文强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五、两晋十六国的军事制度(一)两晋的军事制度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汉国刘曜攻陷长安,俘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建兴五年(公元317年),晋琅玛王司马睿在..

四、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

四、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作者:张文强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四、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一)曹魏军事家曹操三国时期的军事家首推曹操。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年,刘氏皇帝名存实亡,天下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

三、三国时期的重要战争

三、三国时期的重要战争作者:张文强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三、三国时期的重要战争(一)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东汉末年,刘氏王朝在外戚与宦官两个集团轮流专政下,已经名存实亡,而随后的州郡牧守拥兵自重,互相征伐,更使皇帝完全成为摆设,天下陷入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在这天下..

二、三国的军事制度

二、三国的军事制度作者:张文强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二、三国的军事制度 魏蜀吴三国正式成立的时间分别是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但三国鼎立的局面及三国各自的立国规模,却早已形成。因此,这里所述及的军事制度,包括三国尚..

一、魏晋南北朝军事概述

一、魏晋南北朝军事概述作者:张文强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一、魏晋南北朝军事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3个历史阶段,具体时间是从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至隋文帝杨坚篡周称帝的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共历386年。东汉末年,以初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