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地篇·第 十一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地篇·第 十一
作者:郭化若
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事地理》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九地篇·第十一
曹操日:欲战之地有九。
题 解
本篇论述进攻敌国时,在不同战地——“九地”的战略问题。所谓“九地”,是指进攻敌国的深浅及所遇到的对战略行动有影响的不同地区的战略行动方针。在本篇反复说明由于“九地”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所应采取的不同作战方针。强调要造成敌人弱点,争取主动,乘虚直入,行动迅速;要并气积力,运兵计谋,要善于指挥军队。要善于掌握全军。再又论述了将帅的工作作风;深入别国后的行动和行动的保密与机动。
曹操曰:此九地之中名也。
曹操曰:士卒皆轻返也。
曹操曰:可以少胜众、弱击强。
曹操曰:道正相交错也。
曹操曰: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
曹操曰:先至,得其国助也。
曹操曰:难返之地。
曹操曰:少固也。
曹操曰: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
曹操曰:不当攻,当先至为利也。
曹操曰:相及属也。
曹操曰:结诸侯也。
曹操曰:畜积粮食也。
曹操曰:无稽留也。
曹操曰:发奇谋也。
曹操曰:殊死战也。
八十三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汜地”,有 “围地”,有“死地”。①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②入人之地而丌深者,为“轻地”。③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④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 地”。⑤创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劣也。伒者,为“衢地”。⑥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⑦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汜地”。⑧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伒者,为“围地”。⑨疾战则存,丌疾战则亡者,为“死地”。⑩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汜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校 勘
有“汜地”:十家本、《武经》本作“有‘圯地‘,竹简“圯”作“泛”。“汜”与“汜”形近易误。“汜”、“泛”古通,其字本应作“汜地”。以下均作“汜地”。
诸侯自战其地:十家本、《武经》本“侯”下有“自”字。可能抄漏,故不从竹简。
山林:十家本“山林”上有“行”字,但《武经》本则无。竹简无“自”“行”字当是后人臆增或抄错,在此是多余的,故删之。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十家本、《武经》本“疾”宇下皆有“战”字。竹简无“战”字。当系抄漏,如无“战”字,于文不通。十家注中李筌作“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贾林亦说“速为死战则生”,何氏曰“死地力战或生”,张预则曰“励士决战而不可缓也”。未从竹简。
注 释
①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 有“重地”,有“汜地”,有“围地”,有“死地”:根据用兵的规律,在战略上有九种地区对作战有重大影响,这些地区可分别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汜地、围地和死地。
② 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散地,战争发生在诸侯本土,因战场离 家近,士卒容易逃亡、溃散,所以叫做“散地”。这里说的是古代压迫阶级的军队,所以有这种现象。如果说现代的***战争(人民战争) 则在根据地内或国内是能取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以下“轻地”、“围地”、“死地”都是对这种军队说的。
③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轻地,进入敌境内不深,离本国不 远,士卒仍容易逃散,所以叫做“轻地”。
④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争地,我军得到这个地区有利,敌军得到也有利,对这样的地区敌我双方必然都要争取先得到它,所以叫做“争地”。
⑤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交地,我军可以往,敌军可以来,道路交错,交通方便,所以这样的地区叫做“交地”。
⑥ 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衢地,即四通八达的地方,为三国交界之处,谁先到达就可以得到周围诸侯的帮助, 这样的地方叫做“衢地”。
⑦ 人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深人敌国,兵卒不易也不敢逃亡,可以心专意一,但背后有很多敌国的城塞,同本国交通运输远隔,后退困难,形势严重,所以这种地区叫做“重地”。
⑧ [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汜地”]:汜地,包括山林、险要 隘路、水网地、湖沼等难以通行的地区。
⑨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围地, 指所由进入的道路狭隘,所从退归的道路迂远,敌军用少数兵力即可攻击多数的我军的地区,叫做“围地”。
⑩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地形不利,只有奋勇作战才能生存,不迅速奋勇作战就只有死路一条的地区。叫做“死地”。?
是故“散地”则无战:因此在“散地”上不宜作战。
‘‘轻地”则无止:军队在“轻地”不宜停留。
“争地”则无攻:军队遇到“争地”,就要首先占领战场要点,不要让敌军先占领要点再去进攻。
“交地”则无绝:在“交地”要注意军队部署能互相策应确保联系。
“衢地”则合交:在“衢地”要同相邻诸侯国加强外交活动,结交诸侯。
“重地”则掠:军队进入“重地”要征掠敌国的粮秣保障自己部队的供给。因为是深入敌国作战,后方运输困难,孙子认为必须“因粮 于敌”。
“汜地”则行:军队作战遇到“汜地”必须设法迅速通过。
“围地”则谋:军队陷入“围地”必须善于运用计谋,以免被围。
“死地”则战:军队进入“死地”必须拼死作战才能得以生存,将帅的情况判断和决心必须迅速果断,倘一徘徊犹豫,即将自取灭亡。
译 文
八十三
孙子说:按用兵的规律,[地区在战略上因位置和条件不同,对作战将发生不同的影响]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汜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别人国境不深的地区,叫做“轻地”。我军得到有利,敌军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往,敌军也可以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处在三国交界的先到就可以结交周围诸侯取得多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境,背后有很多敌人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岭、森林、险要、阻塞、水网、湖沼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汜地”。所由进入的途径狭隘,所从退归的道路迂远,敌军用少数兵力就可以攻击我多数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勇作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勇作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在“散地”上,不宜作战;在“轻地”上,不宜停留;遇“争地”[应先夺占要点],不要[等待敌人占领后再去]进攻;逢“交地”,应部署相连,勿失联络;到“衢地”,则应加强外交活动,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秣;遇到“汜地”,就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运谋设计;到了“死地”,就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
试 笺
九地是从战略上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分析,属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兵要地理”的萌芽。上文《九变篇》中(五十九)讲了五种地区的特殊措施,本篇本段(八十三)提出“九地”的名称和简单的解说;下文(九十)又论述了“九地”上的行动方针。这些都可看作孙子的地形观。他不仅看到了不同地形对军事战略的重要作用,而且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说明地形只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可见他不迷信天灾,也不单靠地利。
曹操曰:暴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
曹操曰:或问也。
曹操曰:夺其所恃之利。若先据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八十四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丌相及,伒寡丌相恃,责贱丌相救,上下丌相收,卒离而丌集,兵合而丌齐。①合二利而劢,丌合二利而止。②敢问:“敌伒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③
注 释
①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所谓古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都要具备下面 所讲的指挥艺术。
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能使敌军的前、后部队不能相策应。
众寡不相恃:能使敌军的主力和小部队不能互相依靠。
贵贱不相救:贵贱,古时指地位高贵与地位卑微的人,如奴隶主与奴隶,封建主与农奴;这里指将官和兵卒。意思是说能使敌军的官兵之间不能相救应。
上下不相收:能使敌军上下不能相收容。
卒离而不集:能使敌军士卒杂乱集合不起来。
兵合而不齐:能使敌军的队伍集合起来而不能整齐。
②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能够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就行动,不能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就停止。
③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请问:假如敌军众多而且队形整齐地向我前进,应该怎么样对付他呢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回答说,首先夺取敌军所依赖的有利 条件,敌人就不得不听从我之调动了。即迫令敌人不得不陷于被动。
译 文
八十四
古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策应,主力和小部队不能相依靠,官兵不能相救应,上下不能相收容,兵卒离散集合拢,队伍集合而不齐整。能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就打(就行动),不能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就停止。请问:“假使敌军众多,而严整地向我前进,该怎样对付它昵”回答说:“先夺取敌人所心爱的有利条件,就能使它[陷入被动而]听从我们[调动]了。”
曹操曰:孙子应难以覆陈兵情也。
八十五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丌及,由丌虞之道,攻其所丌戒也。①
注 释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情:意旨,真心实意。主速,要求迅速,迅速才能使敌人措手不及。不虞,即意料不到。全句意思即用兵的意旨在于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由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不注意守备的地方。
译 文
八十五
用兵的意旨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曹操曰:养士并气运兵,为不可测度之计。
曹操曰:士死安不得也。
曹操曰:在难地心并也。
曹操曰:拘,缚也。
曹操曰:人穷则死战也。
曹操曰:不求索其意,自得力也。
曹操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
曹操曰: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
曹操曰:皆持必死之计。
八十六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与,主人丌克;掠二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幵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丌可测。①投之无所往,死丏丌北,死焉丌得,士人尽力。②兵士甚陷则丌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丌得已则斗。③是故其兵丌去修而戒,丌求而得,丌约而亲,丌令而信。④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⑤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⑥令发之曰,士卒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颐。⑦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⑧
校 勘
士卒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颐:十家本、竹简“士”下无“卒”字,“卧”前无“偃”宇。诸本比较,我们认为留“卒”字、删“偃”字文意较顺。原文整理如上。
注 释
① 凡为客之道:为客,即侵入别国。道,规律原则。
深入则专,主人不克:主人,指被进攻的国家或军队。不克,指打不赢或不能抵抗。意思是说深入到敌国境内,士兵就会专心一致不 敢逃亡,只好拼命作战,敌军抵御不住。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掠夺敌国富饶田野上的粮食,草料,使三军人马吃饱,也就是“因粮于敌”。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注意利用作战间隙休养兵力,积蓄锐气,集中力量,调整军队,巧设计谋,使敌人无从推测。
②投之无所往:就是把部队投人到无路可走的地方。
死且不北:就是只能拼死作战才能指望死里求生,不敢败北(害怕被俘被辱和被杀)。
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士卒敢于拼死,又哪有不胜之理!士兵到了这种境地,就不能不尽力了。
③兵士甚陷则不惧:兵士陷入危险的境地越深,就反而不再感到恐惑了。
无所往则固: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方,军队就会巩固。(这是所有剥削阶级军事家们共同的想法。)
深入则拘:深入到敌国之后,士卒就不会散漫了。
不得已则斗: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士卒们就会拼个你死我活。
④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修,即不用整顿告诫。因此这样的军队不用整顿而会自动戒备。
不求而得:不待鼓励,都会出力。
不约而亲:不必约束鼓励,就会自然亲密协力。
不令而信:即用不着三令五申,都会遵守命令和纪律。
⑤ 禁祥去疑:禁祥,即禁止迷信(卜卦、看相、算命等)。去疑,即消除部属的疑虑。
至死无所之:意思是说直至战死也不会往别处走。
⑥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财,即不让兵卒有很多财物,以免有“苛生之意,无必死之心”。非恶货,是说不是不爱财物。 [无余命,非恶寿也]:无余命,是说不是不爱惜性命长寿,而是要使士卒不拼命就不能保命。
⑦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颐:意即颁发命令之曰,士卒中坐着的泪水湿了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
⑨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诸,专诸。春秋末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北)人。公元前五一五年,受伍子胥收买,在吴公子光(即阖闾)特设的宴会上进菜时,从鱼腹中取出暗藏的小剑刺杀吴王僚。他拔出剑时,吴王僚的卫士的长矛已从他背上刺进,但他仍然奋勇把吴王僚刺死,公子光的卫兵又把吴王僚的卫兵全部消灭,完成了一次宫廷***。刿(gui贵),曹刿,即曹沫。春秋时鲁国武士。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六八四年),齐攻鲁,他求见庄公,随庄公战于长勺,待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叫庄公击鼓进攻,结果取胜。相传齐君与鲁君在柯(今山东东阿)相会,他持剑相从,挟持齐君订立盟约,收回失地。举这两人名字为勇者的典范。此句意思是,把部队置于除非拼命前进杀敌别无他路可走的境地,士卒们就会有像专诸和曹刿那样勇敢的了。
译 文
八十六
凡是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深入敌境,则专心一致,使敌方不能抵抗;在丰饶的田野上掠取粮草,使全军得到足够的给养;注意保养士兵的体力,不使过于疲劳,提高士气,集中力量,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莫测高深。把部队投放在无路可走的地方,就只能拼死而不能败退,既然士卒肯拼死,又哪有不得胜之理,上下也就能尽力而战了。[要知道]兵士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不恐惧,无路可走,军心就会巩固,深入敌国,行动就不敢散漫,迫不得已,就只好坚决战斗。因此这种军队不待修整,都懂得戒备,不待鼓励,都愿意出力,不待约束,都能亲密协力,不待申令,都会遵守纪律。禁止迷信,消除部属的疑惑,至死也无处走。我军士兵没有多余的钱财,不是士兵们不爱财物;我军没有贪生胆小的人,不是士兵们都不想长命。当作战命令颁发的时候,士兵们坐着的泪湿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把他们]投到除了向前拼命再无别路可走的地方,就会有像专诸和曹刿一样的勇敢了。
曹操曰:方,缚马也。埋轮,示不动也。此言专难不如权巧。故曰:虽方马埋轮,不足恃也。
曹操曰:强弱一势也。
曹操曰:齐一貌也。
八十七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①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②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③ 曰:“可。”④夫吴人不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2],其相救也,如左右手。⑤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⑥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丌得已也。⑦
校 勘
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十家本、《武经》本“中”下无“身”字。竹简有“身”字,与文意无关,故记而不增。
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十家本、《武经》本有“遇风”二字。竹简无此二字,今仍留遇风二字。
注 释
①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率然”,一种蛇的名字。常山(竹简作“恒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为五岳中的 北岳。汉避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山。
②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率然”这种蛇,打它的头,尾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间,头 和尾都来救应。这里是用蛇能首尾相救来比喻军队作战也要求能互相策应。
③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请问:能使军队像“率然”那样吗
④ 曰:“可”:回答是:可以。
⑤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这段话是把吴国人民和越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和遇难时的态度做譬 喻。意思是说吴国人和越国人虽然互相仇恨,但当他们同乘一条 船,遇到大风时,他们也会互相救援,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那样协调。
⑥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方马,即拴住马。意思是说即使采用拴住马、埋住车轮子的办法以防止士卒逃跑,也是靠不住的。
齐勇若一,政之道也:要使士卒一致奋勇作战!关键在于将帅领导得法、指挥正确。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要使强者和弱者都能发挥作用,在于适当地利用地形,使我军处于有利的态势。
⑦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 携手作战像一个人一样,是因为他能造成使军队不得不服从的情势。
译 文
八十七
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队像“率然”;“率然”是常山地方的蛇名。打它的头,尾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头尾都来救应。请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吗”回答说:“可以。”吴国人和越国人是相互仇恨的,但当他们同舟渡河遇到大风时,他们互相救援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因此缚住马匹,埋了车轮,企图防止兵卒的逃亡,也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一齐奋勇作战,在于将帅领导得法;要使强弱都能发挥作用,在于地形利用的适宜。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手牵手地像一个人一样,这是因为使它不得不这样啊!
曹操曰:谓清净幽深平正。
曹操曰:愚,误也。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
曹操曰:一其心也。
曹操曰:险,难也。
曹操曰:人情见利而进,见害而退。
八十八
将军之亊:静以幽,正以治。①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②易其亊,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丌得虑。③帅不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不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金;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④聚三军之伒,投之二险,此谓将军之亊也。⑤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丌可丌察。⑥
校 勘
而发其机,焚舟破釜:十家本“机”下有“焚舟破釜”,《武经》本、竹简无。今从十家本。
注 释
①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静,镇静。幽,深邃。正,严正,公正。治,治 理,有条理。原文 “静以幽,正以治”是简练的对偶句。此句依原意译为:将军的处事,镇静以求深思,严正而有条理(这是力求保存一点原文的丰韵)。
②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能愚士卒之耳目,就是作战意图,未行动前不让士卒们知道,这是为了保守军事机密,使他们对将要进行的军事行动事先毫无所知。这种保密工作古今中外都一样,决不能作欺骗士兵解释。
③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事,即行动经常变化。革其谋,即计谋不断更新。这两句和下两句,都是精简的对偶,所以译文以忠于原文意思而尽量采用白话的对偶句,因此译为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使人们无法识破机关。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驻军常变换地方,进军多绕迂路,使人们推测不出意图。
④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主帅授给部属的任务,要像叫人登高后抽去梯子那样,使他们能进而不能退。
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主帅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境内,要像拨弩机而射出箭矢一般,使他们可往而不可返,烧掉 渡船,打破饭锅,以示决一死战。
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就像赶着羊群,赶过去,赶过来,大家只知道跟着走,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⑤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聚集全军的兵卒,投放在危险的境地,使他们不能不拼命作战,这就是将军的责任。
⑥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进到各种不同地区的 机变,能屈能伸地利用情况的发展,对各种人员心理的掌握,这些都 是将帅不能不研究的。
译 文
八十八
将军的处事:镇静以求深思,严正而有条理。能蒙蔽士兵的耳目,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使人们无法识破机关;驻军常换地方,进军多绕迂路,使人们推测不出意图。主帅授给军队任务,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他们能进而不能退];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境,要像拨弩机而射出箭矢一般[使他们可往而不可返]。烧掉渡船,打破饭锅,像赶羊群,赶过去,赶过来[让大家只知道跟着走],不知道要到哪里去。聚集全军兵卒,投放在危险的境地[使他们不能不拼命作战],这就是将军的责任!进到各种不同地区的机变,能屈能伸地利用情况的发展,对各种人员心理的掌握,这些都是将帅不能不研究的。
试 笺
此段言简意深,文字优美,实堪三读。“使人无识”和“若驱群羊”则是剥削阶级军事家难除的糟粕。
八十九
凡为客之道:深则与,浅则散。①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②
注 释
①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得深,兵卒就专心一致,进入得浅,就容易逃散。
②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离开本国越境出兵的,就是进入了“绝地”。
四达者,“衢地”也:四通八达的叫做“衢地”。
入深者,“重地”也:进入敌境深远的,叫做“重地”。
入浅者,“轻地”也:进入敌境浅近的,叫做“轻地”。
背固前隘者,“围地”也:背后有坚固的城堡而前面进路狭隘的, 叫做“围地”。前进困难,后退受阻,易被包围,所以叫它“围地”。
无所往者,“死地”也:无处可走的,叫做“死地”。
本段提出五种地区的略说,除“绝地”见于《九变篇》五十九段外,其余均在八十三段和九十段论述之内,不过说法文字略有不同。所以这里不作重复的注解。
译 文
八十九
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得深,兵卒就专心一致,进入得浅,就容易逃散。离开本国越境出兵的,就是进入了“绝地”;四通八达的叫做“衢地”;进入深的,叫做“重地”;进入浅的,叫做“轻地”;背后有坚固的城堡而前面进路狭隘的,叫做“围地”;无处可走的,叫做“死地”。
曹操曰:使相及属。
曹操曰:利地在前,当速进其后也。
曹操曰:掠彼也。曹操曰:疾过去也。
曹操曰:以一士心也。
曹操曰:励志也。
九十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汜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丌活。①
注 释
①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这里孙子根据出国远近,地形情况,把战地分为九种情况。对每种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战略行动方针。在本篇第一段(即八十三段)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这只是说明古代的非正义战争)。这里说“吾将一其志”,即要使官吏士卒专心一致。
“轻地”,吾将使之属:八十三段讲人人之地不深,离家不远,士卒仍易逃亡,所以叫做轻地。这里是说在“轻地”,就要部署连续。
”争地”,吾将趋其后: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这里说过争地就要急进,抄到敌人的后面。曹注:“利地在前,当速进其后也。”
“交地”,吾将谨其守:前面说过,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这里指出逢交地就要严密警戒,坚壁慎守。
“衢地”,吾将固其结:前面讲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 者,为“衢地”。这里讲到衢地就要加强同邻国的结交。
“重地”,吾将继其食:前面说过,人人之地深,背城邑多为重地。 这里讲进入重地就要注意给养补充。曹注:“掠彼也。”
“汜地”,吾将进其涂:前面讲过汜地包括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汜地”。这里讲经过汜地就要赶快通过。
“围地”,吾将塞其阙:前面讲过,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这里讲陷入围地索性把缺口堵塞。使士卒看到无路可走,只有拼命。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到了死地,就要告诉部队只有拼死战斗,才能死里求生。
译 文
九十
因此,在“散地”上,就要使军队专心一致;在“轻地”上,就要部署连续;遇“争地”,就要急进,抄到敌军的后面;逢“交地”,就要谨慎防守;到“衢地”,就要巩固和邻国的结交;人“重地”,就要补充军粮;经“汜地”,就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表示拼死战斗的决心。
曹操曰:相持御也。
曹操曰:势有不得已也。
曹操曰:陷之甚过。则从计也。
九十一
故兵之情:围则御,丌得已则斗,过则从。①
注 释
① 故兵之情:兵卒的心理。
围则御:被包围就会抵抗。
不得已则斗:迫不得已就会奋勇战斗。
过则从:深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就会容易指挥。曹注:“陷之过甚,则从计也。”
译 文
九十一
兵卒的心理,被包围就会抵抗,迫不得已就会战斗,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曹操曰:上已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不能用兵,故复言之。
曹操曰: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
曹操曰:霸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权也。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故己威得伸而自私。
曹操曰: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
曹操曰:勿使知害。
九十二
是故丌知诸侯之谋者,丌能预交;丌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丌能行军;丌用乡导者,丌能得地利。①四五者,丌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②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伒丌得聚;姕加二敌,则其交丌得合。③是故丌争天下之交,丌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姕加二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3]。④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伒,若使一人。⑤犯之以亊,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⑥
校 勘
不知一:《武经》本、竹简作“一不知”。两种版本,其意实属一致,即上述这几方面有一方面情况不了解,都不是霸、王的军队,所以照十家注不改。
非霸、王之兵也:十家本、《武经》本作“霸、王”,竹简作“王、霸”。
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竹简作“故其国可拔,其城可隳”,疑抄错,未从。
注 释
① 本段前六短句和五十一段相同,或认为错简。按曹注则是有意重复言之。
②四五者,不知一:四五者,系指以上所说这几件大事。不知一,有 一件不知道都不行。有人认为“四五者”应是“此三者”,不妥。因限于三事,“四五者”则包括宽些,上面所述的战略原则,都要求要了解。校《孙子》如无必要的根据,似不宜改《孙子》原文。
非霸、王之兵也:霸,称霸诸侯,成为诸侯之长;这里指能号召调遣诸侯的强国。王,能号令天下的称为王;这里指诸侯所共奉的最高统治者。
③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凡是霸、王的军队,进攻大国就能使敌方的民众来不及动员集中。
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以最大威力压服敌人,就能使各国不敢和它建交。
④是故不争天下之交:因此,不必要争着同哪一国结交。
不养天下之权:不要随便培植哪一国的势力。
信己之私:信,通“伸”。只要施展自己的意图。
威加于敌:把强大的威力强迫压在敌人头上。
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国,诸侯的国都,亦可作国家解。隳(hui 灰),同“毁”,毁坏,毁灭。这样就可以攻占敌人的城堡,毁灭敌人的国家。
⑥ 施无法之赏:施行超越法定的奖赏。
悬无政之令: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
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驱使全军兵众就像指使一个人一般。
⑦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叫他们去执行任务,不必说明为什么。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叫他们去夺利,不告诉他们有什么危险。这是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和农奴的关系的反映。
译 文
九十二
不了解诸侯国计谋的,就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岭、森林、险要、阻塞、水网、湖沼等地理形势的,就不能行军;不重用向导的,就不能得地利。这几方面,有一方面不了解,都不能成为霸、王的军队。凡是霸、王的军队,进攻大国就能使敌方的民众和军队来不及动员集中;威力加在敌人头上,就能使它不能同别国结交。因此不必要争着同哪一国结交,不必要随便培养哪一国的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意图,把威力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堡,毁灭敌人的国都。施行超越法定的奖赏,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驱使全军兵众就像指使一个人一般。叫他们去执行任务,不必说明为什么;叫他们去夺利,不告诉他们有危险。
曹操曰:必殊死战,地无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九十三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①夫伒陷二害,然后能为胜贤。②
注 释
①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把军队投放在亡地上,然后能保存,把兵卒驱逐进死地,反而才能得生。
②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意即使兵众陷入危险的境地,然后能操纵胜败(按:这是剥削阶级进行不义战的理论)。
译 文
九十三
把军队投放在“亡地”上,然后能保存;把兵卒陷入于“死地”,反而能得生。兵众陷入危险的境地,然后才能操纵胜败。
曹操曰: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
曹操曰:是成事巧者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
九十四
故为兵之亊,在二顺详敌之意,幵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亊者也。①
注 释
① 故为兵之事:指挥作战的事。
在于顺详敌之意:顺,就是谨慎;《易》:“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释文》:“顺,本作慎。“详,即审查;《易·大壮》:“不详也。”《释 文》:“详,审也。”《诗·都风·墙有茨》:“中蓠之言,不可详也。”《传》:“详,审也。”意思是从事作战指挥,在于谨慎地检查研究敌人的意图。另据十家注曹操、李筌、杜牧、陈睥、梅尧臣、张预等六人的 注,文字虽略有不同,但大意都是作:详顺敌之意解。以顺为慎一说考之有据,言之有理,应从前说。曹、李等人的注或系一时忽于考 察,故未从。
并敌一向:集中兵力朝一个方向进攻。
千里杀将:长驱千里,杀其将领。
此谓巧能成事者也:这就是所谓巧妙、能成大事。
译 文
九十四
指挥作战的事,在于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却集中兵力,朝一个方向进攻,长驱千里,杀其将领,这就是所谓巧妙能成大事呀!
曹操曰:谋定,则闭关以绝其符信,勿通其使。
曹操曰:诛,治也。
曹操曰:敌有间隙,当急入之也。
曹操曰:据利便也。
曹操曰:后人发,先人至。
曹操曰:行践规矩无常也。
曹操曰:处女示弱.脱兔往疾也。
九十五
是故政丼之曰,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二廊庙之上,以诛其亊。①敌人开阖,必亟入之。②先其所爱,微不之期。③践墨随敌,以决战亊。④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丌及拒。⑤
校 勘
敌人开阖:竹简作“闻”,查了几种词典,所注音义,都各不同,字僻难懂,所以仍用十家注,不从竹简,然志之以备查考。
注 释
① 是故政举之曰,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夷关,即封锁关口。折符,即 销毁通行符志。“夷关折符”,是说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志以断绝交通,不使边境双方居民来往。全句意为:当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不许敌国使者来往。这是为了封锁 消息,保守军事行动的秘密。
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厉,有严厉,严格,切实,认真等意思。 诛,即治;这里指商议决定。此句意即在廊庙之上,认真研究开战后 的事情。
②敌人开阖,必亟人之:阖,即门扇。敌人开阖,指敌人一露问隙,当 急速乘隙而入。曹注:“敌有间隙,当亟人之也。“
③先其所爱,微与之期:是说夺先占领或夺取敌人最心疼的战略要地,不要和敌人约定期间会战。
④践墨随敌,以决战事:践,践履,实践。墨,木工的墨线、绳墨,有规矩和原则的意思。在战时,践履绳墨也可以作实施作战计划解释。按此句上文为“厉于廊庙之上??”下文为“后如脱兔??”因此,这中间似应指实现作战计划的原则,即:情况不变时,或只有细小变化时要坚持按计划行动;情况变化较大时,要根据情况变化而相应 地修改计划;情况发生根本变化时,才依据情况改变作战决心。曹注:“行践规矩,无常也。”在十家注中,“践墨随敌”别有解释。践,通“残”。“践墨随敌”,即划除绳墨,也就是摆脱规矩和军事学上原则的规定,随着敌情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这两种解释:一说“践履绳 墨”,一说“划除绳墨”,其对“??随敌,以决战事”的基本思想,则是一致的。《新笺》作者对此也有它独特的见解。据说:践墨随敌’非如一般注家所说,乃默履敌后之意。”这真是非一般注家所能 说!所引例证,为《史记·商君列传》和《汉书·田蝓传》,要求春秋战国间的孙子能预先知道他后面几百年汉人对“墨”字的用法。这 不是太奇怪了吗如果再细看《孙子》上下文,则在“必亟入之”和“后如脱兔”之间如何能插进“默履敌后”呢用汉人的《史记》和《汉书》来校对《孙子》,这是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这真可谓之新奇的“新笺”。作者目空一切批评古来一切注家,独无自知之明,惜哉。
⑤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即开始时要像处 女那样安静地处于深闺之中,不露面目。发现敌人有空隙(弱点) 时,就要像脱兔那样迅速,使敌人不及抵御。
译 文
九十五
当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不许敌国使者往来;在宗庙里秘密地、认真地谋划这件大事。敌人一有空隙,就要迅速乘机而人。先夺取敌人的要地,不要同敌方约期会战。实施作战计划时,要灵活地随着敌情的变化[作相应的修改],来决定军事行动。因此开始像处女[一般沉静],使敌人不注意防备,然后像脱兔[一样突然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试 笺
在本篇中《孙子》指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这是野战中乘虚袭敌的原则。“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也有普遍规律的因素。八十八段“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言简意深,文字优美。但“愚士卒之耳目,??若驱群羊??”则表现剥削阶级的将军照例不敢把为什么打仗告诉士卒,“告之以言,告之以害”的事是不会有的。
更新于:2天前郭化若孙子译注·用间篇·第十三
郭化若孙子译注·用间篇·第十三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用间篇·第十三曹操曰: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题 解本篇首先着重论述了解敌人内部情况之重要,但因当时间谍才开始出现,尚欠经验教训。所以只能提出用问的重要性和五种间谍的名称,保密的..
郭化若孙子译注·火攻篇·第十二
郭化若孙子译注·火攻篇·第十二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火攻篇·第十二曹操曰:以火攻人,当择时日也。题 解本篇简单地指出火攻对象、火攻器具、火攻时曰及火攻与内应外合。因为在《孙子》成书之前,很少大规模火攻的经验(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火攻都出..
郭化若孙子译注·地形篇·第十
郭化若孙子译注·地形篇·第十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事地理》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地形篇·第十曹操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题 解本篇主要内容:上半是论和作战有密切关系的地形,孙子把它区分为六种,简称为六形,在作战前必须认真精密研究,以为立胜前提;下半论军队必败的..
郭化若孙子译注·行军篇·第九
郭化若孙子译注·行军篇·第九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行军篇·第九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题 解本篇主要内容是讲行军、驻军(舍营或露营)和征候判断。大概由于断简,本篇中各段各句秩序有些零乱。 曹操曰:近水草利便也。曹操曰:生者,阳也。曹操曰:..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变篇·第八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变篇·第八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九变篇·第八曹操曰:变其正,得其所用九也。题 解本篇讲各种特殊情况的机断措施。“九”泛指多,“变”指不按正常原则处置。篇内内容错杂,先讲五种地形,次讲五种情况及根据当时具体形势而应作的灵..
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争篇·第七
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争篇·第七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军争篇·第七曹操曰:两军争胜。题 解本篇以“军争’’命名,意指敌我两军争胜(争利),主要论述敌对双方战略展开中互相争取先敌到达或占领战略要地,先敌展开于有利地形上布成有利态势,先察明敌人弱..
郭化若孙子译注·虚实篇·第六
郭化若孙子译注·虚实篇·第六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实篇·第六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题 解“虚实”是《孙子》用这一对对立的范畴为篇名。篇中中心思想,是阐扬虚和实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变化的。这里说明敌军有“实”必有“虚”,无论怎样..
郭化若孙子译注·势篇·第五
郭化若孙子译注·势篇·第五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势篇·第五曹操曰:用兵任势也。题 解上篇《孙子》用“形”这一范畴名篇,本篇则以“势”名。上篇“形”着重讲客观的物质力量,本篇则主要论述主观指导上出奇和造势。前一篇孙子讲的“形”,实质上就是..
郭化若孙子译注·形篇·第四
郭化若孙子译注·形篇·第四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形篇·第四曹操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题 解《孙子》用“形”这一概念(范畴)名篇,全篇主要是讲战争的胜败是由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而决定,并讲如何善于利用这些条件。形,简单地说就..
郭化若孙子译注·谋攻篇·第三
郭化若孙子译注·谋攻篇·第三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谋攻篇·第三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题 解 《谋攻篇》讲的是关于临战前进攻的计谋问题。内容包含:关于全胜的意图;进攻的目标和作战方法;战略指导关系;知胜的方法;收句提出“知彼知己..
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篇·第二
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篇·第二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作战篇·第二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题 解本篇以“作战”命名,紧接“计篇”论述战前计划之后,再论作战问题(古代战争不分战役、战斗,也不论大战小战统称为作战)。要发动一场较大规模的作战,必须..
郭化若孙子译注·计篇·第一
郭化若孙子译注·计篇·第一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计篇·第一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题 解《孙子》十三篇,以“计”为首篇。“计”是当时《孙子》所用的范畴,直译为计算或估计;是战前对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
郭化若孙子译注·附录
郭化若孙子译注·附录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附录《史记·孙子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再版的话》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再版的话》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孙子译注·再版的话》拙著《孙子译注》(原名《孙子今译》)承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乘这个机会,我对原书又作了一次全面的修改。这里,把修改的情况略作一下交待。近年来,因为许多国家都..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前言》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前言》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孙子译注·前言》中华民族最早在自己的广大土地上过着原始共产社会的生活。那时并没有战争,但生活水平很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私有财产、私有观念..
郭化若孙子译注·出版说明
郭化若孙子译注·出版说明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出版说明《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乃一代枭雄曹操,其注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当代著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