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民族的迁徙·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第七
英语民族的迁徙·(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第七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
出自————《英语国家史略》
《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
出自————《战争通史》
很久以前,澳大利亚就已进入人类的想象世界。早在希罗多德 [ 译者注:古希腊历史学家,在西方史学界有“历史之父”之称。 ] 时代,人们就传说在天水相接之处,曾经看见一个遥远的国度,那里住着奇异的巨兽,象所罗门的俄斐和他施 [ 译者注:均为《圣经》中盛产金银和钻石的地方。 ] 那样充满财富。十六世纪是个探索热的时代,人们对这类的传说津津乐道。绕过好望角远航东方的人神秘地谈起马可·波罗所写的马莱厄和洛卡奇 [ 译者注:均为马可·波罗探索过的地方。 ] 以及所罗门国王的岛屿。公元前十世纪以色列国王的船只如何能够到达南太平洋,我们无法推测。文艺复兴时期的地理学家和航海家认为他们自己受了《圣经》故事的启发。亨利八世时代的《印度群岛宣言》的作者曾经预言,如果奔向新大陆的航海家继续前进,进入太平洋,“就可能发现许多新土地和新王国……最富饶的土地和王国,盛产黄金、宝石、香脂、香料和我们这里极为珍视的其他东西,这些东西产自神奇的国度”。一五二六年,西班牙人派塞瓦斯蒂安·卡沃特经麦哲伦海峡去寻找俄斐和他施。他根本没有进入太平洋,但这个传说仍未消失。在十六世纪迪埃普制图者绘制的地图中,有一个南太平洋大陆,叫做“大爪哇”。一五六八年,阿尔瓦罗·德门达纳和佩德罗·萨米恩塔·德甘博亚发现了他们所说的所罗门群岛。他们为这些岛屿所起的名字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它们的存在深信不疑。可是十六世纪结束时,欧洲人尚未在澳大利亚登陆。发现澳大利亚的是头脑冷静而注重实际的荷兰商人。
荷兰人在远航爪哇和苏门答腊时接近了这个最新大陆的北海岸。尽管塔斯曼在一六四二年进行了伟大的探索,荷兰人还是避开了这个大陆。他们不想在那里定居,知道那里的海岸是不祥之地,他们横渡印度洋的船只常常被背面风吹到岸边撞碎。直到十八世纪中叶,人们才知道大洋洲的精确面积。詹姆斯·库克船长在一七六八至一七七九年之间作了三次航行,他环绕新西兰航行一周,驶过澳大利亚的堤礁,看到了南极的冰川,发现了汤加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卡里多尼亚群岛和夏威夷群岛,绘制了澳大利亚东海岸的航海图。他是英国皇家海军训练出来的勘测员,他的报告正式、准确而详细,及时送到了伦敦。长期以来,英国的罪犯一直送在美洲,美国独立战争以后,英政府无处可送罪犯,许多人在伦敦的监狱和囚船中将被病魔夺去生命。为何不把这些囚犯送往澳大利亚呢?经过北美灾难之后,小皮特政府不敢进行殖民冒险活动,但他们认为事不宜迟,遂于一七八八年一月将七百一十七名囚犯送到植物湾,其中有一百九十七名妇女。植物湾是约瑟夫·班克斯爵士命名的,他是著名的植物学业余爱好者,曾随同库克远航澳大利亚。罪犯们到来时,植物湾附近的植物已寥寥无几。他们不久便被迁到北面几英里的杰克逊港,位于今日悉尼港的广阔范围之内。这个定居点受到饥饿的威胁,它很久未能实现粮食完全自给。这些刑事犯和***当中有骗子、盗贼、非法打猎者和爱尔兰叛乱者。他们缺乏训练,没有资金,或者没有劳动的愿望,因此既不想适应这块新土地,也没有这个能力。一位澳大利亚总督写道:“新南威尔士的罪犯营地使我想起了西班牙的修道院,里面住着不从事生产的消费者。”这个地区是库克船长根据南威尔士命名的,他认为是自己发现了这两个地方的海岸线的相似之处。然而,当时威尔士的居民十分勤勉,它同这一新地区除了海岸线之外没有其它共同点。
起初也有个别自由人移居澳大利亚,但大规模移民的浪潮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才涌向澳大利亚的。未来的“澳大利亚联邦”这个名称尚未确定下来,在正式文件上用的是“新荷兰”和其他名称。在战后英国经济萧条的压力下,在新南威尔士内地发现的肥沃牧场的吸引下,讲英语的移民开始接踵而至,迅速改变了这个雏形社会的特点和生活。一八二八年,澳大利亚约有一万五千罪犯和二万一千自由移民,而到了一八四一年则有二万七千罪犯和十万多自由移民。自由人不久要求自治,结果如愿以偿。一八四〇年,向新南威尔士流放罪犯的做法终于废止。两年之后成立了一个立法院,它的大部分成员凭多数票选出。
羊毛为澳大利亚带来了繁荣,后来把西班牙和德意志的羊毛挤出世界的主要市场。一七九七年,退役军官约翰·麦克阿瑟从好望角得到几只美利奴绵羊进行繁殖,后来它们发展成誉满全球的澳大利亚羊群,从而彻底改变了这个次大陆的经济。布卢山脉背后巴瑟斯特平原的发现是个转折点。在那里和悉尼的南方,在北方的达林丘陵草原上,有一望无际的牧羊场。那里人迹罕至,芳草萋萋,只有几个牧羊人和成千上万只不声不响、步履轻盈的绵羊。牧羊人赶着羊群向草原深处前进。羊群迅速增殖,到一八五〇年,澳大利亚已有一千六百多万只绵羊,超过人口十六倍多。那一年的羊毛贸易额接近二百万英镑。
然而,英国政府不重视牧羊业,它宣布英国统治下的土地皆是王室的财产,殖民部也深受吉本·韦克菲尔德鼓吹的有计划集中拓殖论的影响。韦克菲尔德主张,任何地区的拓居活动都应该有计划,受到控制,倘若允许个人随便向内地发展,就会影响殖民地的管理,影响已经定居地区的价值。这个理论颇有可取之处,但它不适合澳大利亚的情况。为了使人们难以得到土地,当局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条例,迫使土地使用者交纳最低限额的款项。不久,这些条例便相继被取消了。牧场主们需要数千英亩草场,可是无力而又不愿为这些草场支付一镑甚至五先令,他们进入杳无人烟的草原,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且理直气壮地说,这些土地属于殖民地人民,他们有权自由使用。英国殖民部在时势的压力下作了让步。牧场主们继续使用草场,不久便成为澳大利亚社会最重要的阶层。英国政府起初采取拆衷方案,实行特许证制度,使牧场主的行动有些合法性,然后在一八四七年批准实行租期几年的草场租借制度,租期满后,牧场主有按原始价格购买这些土地的优先权。
远在一八五〇年以前,澳大利亚的其他地方就已经有人拓居了。从杰克逊港离开的第一批殖民者前往塔斯马尼亚岛,当时叫做“范迪门之乡”。一八〇四年有人在该岛开拓霍巴特,两年之后,朗塞斯顿也出现了拓居者。塔斯马尼亚象新南威尔士一样,在拓殖初期遇到重重困难。马阔里港和阿瑟港的罪犯定居点声名狼藉,这些地区以恐怖手段或利用一批工贼维持秩序,以致许多罪犯逃往森林,沦为土匪。他们在夜间袭击偏僻的宅舍,趁男人不在时抢劫牧场。在澳大利亚的其他地区,土著人口稀少,散居四处,过着原始生活,无力抵抗白人殖民者。塔斯马尼亚的情况则大不相同,那里土著众多,也比较先进。他们的失败不可避免,命运也是悲惨的。一八三〇年,以三万英镑建立起来的全部殖民地军队企图把土著限制在保留地内,结果未能成功。但是到二十世纪初,塔斯马尼亚的部落灭亡了。
塔斯马尼亚的发展过程同新南威尔士大同小异,它在一八二五年成为一个单独的殖民地。牧羊业和捕鲸业为这个殖民地带来了繁荣,人口也随之剧增。一八二〇年,那里有六千五百名居民,其中绝大多数是罪犯;二十年以后,那里的人口增至六万八千,大多数是自由人。一八五〇年,塔斯马尼亚殖民地获准成立立法院。三年之后,流放制度的废除使塔斯马尼亚具有同新南威尔士平等的地位,也使它得到了实行责任政府制的权利。
一八三五年,塔斯马尼亚的一些殖民者到菲利普港定居。这个新殖民点在开始阶段受新南威尔士的统治,但殖民者马上要求独立,并于一八四八年撤回竞选立法院成员的候选人,选出殖民大臣格雷伯爵作为“墨尔本的议员”。格雷是当年支持《改革议案》的格雷伯爵之子。这步棋获得成功,数月之后,殖民部同意菲利普港独立。于是在一八五一年,维多利亚殖民地成立了,它已有完整的代表机构,首府设在墨尔本。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以自己的名字为英语民族的这个新的分支命名。这个殖民地的首府则是根据辉格党首相梅尔本的名字命名的,他曾是女王最贤明的谋臣,如今这样的大臣已经不可复得了。
新南威尔士的第三个分支是昆士兰。它以布里斯班城为中心发展起来,但发展比较缓慢,一八五九年才成为单独的殖民地。当时,在澳大利亚海岸又出现了两个殖民点,二者同新南威尔士以及其他殖民地均无联系。一八三四年,伦敦建立了“南澳大利亚殖民委员会”,两年之后便有首批殖民者在阿德莱德城附近登陆。该城是以威廉四世的王后的名字命名的。南澳大利亚的殖民点没有罪犯,它是由一批人在吉本·韦克菲尔德的影响下建立的。韦克菲尔德的系统理论此时得到了运用。总的说来,这些理论是成功的,不过政府和殖民委员会的双重控制造成很多麻烦,所以这个委员会在一八四二年被撤消。不出七年,这个殖民地的人口达到五万二千人,并由于发现了铜矿而突然致富。它不久便和东部殖民地一起获得成立代表机构的权利。
西澳大利亚殖民地另有一番由来。它诞生于一八二九年,险些夭折。那里的土地远不及东部殖民地那样肥沃,同东部隔着无法居住的大沙漠,而且劳动力严重不足。其他殖民地视罪犯为进步的障碍,而这个殖民地则视之为劳动力的唯一来源。当时囚犯又成为英政府的沉重负担,它求之不得地接受了往珀思输送一些囚犯的要求。一八四九年,一个罪犯殖民点在那里建立起来,并得到大量的资助。在这种支持下,西澳大利亚的人口在十年内增长了两倍,不过,在流放罪犯的做法受到禁止以后,它直到一八七〇年才建立代表机构,一八九〇年才完全实现自治。
一八四八年,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黄金。在远渡太平洋到那里探寻金矿的人当中,有一个名叫爱德华·哈格雷夫斯的人。他挖掘了几个月之后,所获甚微。但他注意到,加利福尼亚的含金岩石同新南威尔士殖民地巴瑟斯特地区的金矿石十分相似。一八五一年,他回到澳大利亚去检验这个理论。他挖出的第一盘泥土证实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关于这一发现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星期之内,澳大利亚的淘金热便开始了。
淘金热席卷东部殖民地,整个澳大利亚似乎都行动起来,向巴瑟斯特、巴勒拉特或本迪戈进军。激动得发狂的人们扛着镐头和铁锹,腰间挂满盆盆罐罐,蜂拥来到一夜之间崛起的各个淘金城。这些城里五脏俱全,赌场、酒吧间和妓院无所不有。维多利亚时代的淘金场很快便有了近十万人口。这些人并不全是淘金者,旅馆老板、杂货店主、妓女和其他人往往获利最大。一文不名的棒糖小贩在通往巴勒拉特的路上开一个酒肆,每年即可获利六千镑。淘金者回到墨尔本或悉尼后挥金如土,他们的钱财在浮华生活中挥霍殆尽。据说,马蹄上挂着金掌,人们用钞票点烟,一群送嫁的人穿着淡粉色的天鹅绒衣服参加婚礼。既然财富可以转瞬得失,似乎就不必从事固定的职业了。因此,牧场主失去了牧羊人,商号失去了职员,船只失去了船员。一八五二年初,墨尔本只剩下两名警察,有五十多人赶到淘金场去了。工资增加了一、两倍,物价扶摇直上,地价瞬息数变。包括新西兰在内的其他殖民地有许多人前去淘金,仅在一年之内就有九万五千人进入维多利亚殖民地。在塔斯马尼亚的五万男女老幼中,仅在五个月内就有四千人前往维多利亚。
对于新生的墨尔本当局来说,维持治安,排难解纷,提供交通工具、住房和足够的食物,是沉重的负担,而且,它的大部分雇员也已跑到淘金场去了。维多利亚各地的士兵一度只剩下四十四人。一八五三年,只好从伦敦派去五十名警察。淘金者大概喜欢他们在淘金城的混乱状态,而对英政府则怀着强烈的不满情绪。王室象对待牧场主那样,向淘金者提出了土地所有权,要求征收执照税。这种税收遭到强烈的反对,难以征集。经过多次威胁之后,淘金者采取了暴力行动。
一八五四年十月六日,一名淘金者在巴勒拉特的尤雷卡客店附近械斗身亡。店主本特利、他的妻子和一个名叫法雷尔的人受到控告,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被判无罪。十天以后,淘金者烧毁客店,他们的四名领头者被捕。淘金者义愤填膺,建立了“巴勒拉特改革联盟”,它的政治纲领要求取消执照税,其中包括英国宪章派提出的六点要求中的四点。十一月三十日,当局搜索无执照的淘金者,引起一场骚乱。淘金者在彼得·莱勒的带领下开始操练并构筑防卫栅栏。当地军事长官托马斯上尉立刻机智地采取行动,他决定在事态扩大之前发动进攻。他率领以士兵为主的三百人,在一阵白刃战之后拿下了栅栏,杀死三十名淘金者,俘虏一百二十多人。
可能发展为大规模叛乱的一场骚动就这样结束了。执照税不久便被取消,黄金出口税取而代之。淘金者获得公民选举权,局势恢复安定。又过了几年,淘金公司取代了单独劳动的淘金者,只有公司才有能力进行地下开采。当时在其它殖民地中,只有新南威尔士发现金矿,情况也大致如此。在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一年之间,新南威尔士开采的黄金价值一亿二千四百万英镑。澳大利亚的人口逐渐增加,此时已达一百多万,这是更永久的财富。
起初,牧羊业和农业受到淘金热的沉重打击,失去牧羊人的牧场主诅咒金矿的发现。但是,澳大利亚最终获得了好处。由于修筑更好和更多的铁路,牧羊业兴旺起来;人们需要粮食,因此马上有一百多万英亩土地得到开垦,以前过分依赖羊毛的畸形经济实现了平衡。
政治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由于人口和岁入的增加以及贸易的发展,对一八五〇年临时确立的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殖民地经过长期的酝酿,向英国殖民部提出了一些方案,得到英国政府的批准。在一八五五年至一八五九年期间,澳大利亚的所有殖民地建立了由选举产生的、部长向下院负责的两院制议会,只有西澳大利亚殖民地除外,前面已经说过,那里实现自治较晚。
一些重大变化即将相继发生。现在的澳大利亚诞生于一九〇一年,当时各殖民地组成一个联邦,首都设在堪培拉。澳大利亚大陆的联邦诞生较晚,因为那些生机勃勃、各不相同而相距遥远的殖民地喜欢自治,而且北方的亚洲尚未构成威胁,因此它们没有统一起来的迫切需要。可是,这种需要就要出现了。今日,大部分澳大利亚人仍然住在十九世纪建立的殖民点。澳大利亚中心地带达一百多万平方英里,吸引着金属勘探者和牧场主,但目前仍然很少有人在那里居住,只有横贯大陆的列车,呼啸而来的飞镖或嗡嗡作响的导弹偶尔搅动沉寂的树丛和荒凉的沙漠。
新西兰群岛位于澳大利亚以东一千二百海里的地方。远在欧洲人发现这个群岛之前,好斗的毛利人已从东北方向的波利尼西亚群岛渡海而来,建立了以精湛的艺术和有力的军事制度著称的文明。库克船长在十八世纪末到达这里,他估计,毛利人的人口在十万左右。这个数字可能估计过高,但这些人足以构成欧洲殖民活动的可怕障碍,因为他们是一个文明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已久,具有独立精神和军事技巧。库克发现新西兰不久,一小批英国人便在北端的群岛湾建立了立脚点,他们多半是捕鲸者、捕海豹的人、遇险的水手和一些从澳大利亚逃出来的罪犯,过着寂寞凄清、朝不保夕而不太体面的生活。毛利族的酋长从他们手中得到火器,允许他们在那里生活。他们对毛利人的生活和土地均未构成严重威胁。基督教传教士到达那里以后,抵抗英国殖民活动的运动有所加强。一八一四年,塞缪尔·马斯登神父在群岛湾建立了传教站。后来又有一些教士来到这里。基督教在毛利人当中迅速产生了影响,许多人成为基督徒。传教士极力打击商人的力量,他们从毛利人的利益出发,多年坚持反对吸收英国移民的一切计划。他们的抵制一度有效。在澳大利亚殖民地建立半个世纪以后,英国当局才在新西兰建立了第一个殖民点。然而,伦敦早已开始酝酿将新西兰殖民化的运动,以吉本·韦克菲尔德为首的一些人是这一运动的推动者。韦克菲尔德早已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前途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和朋友们建立了一个新西兰协会,德拉姆勋爵也是会员之一。英政府对这个协会持反对态度。传教士谴责说,该协会的计划会给新西兰土著带来灾难。殖民部拒不批准它的计划。
韦克菲尔德毫不气馁,他的协会在一八三八年成立了一个拓居新西兰的私有联合股份公司,一年以后派出了由他弟弟负责的一支殖民队。这批殖民者有一千多人,他们在北岛创建了惠灵顿殖民点。法国打算吞并新西兰的消息促使英政府采取行动。英政府没有批准韦克菲尔德的远征,而是派出一只军舰,在霍布森船长的指挥下去争取毛利人承认英国的主权。一八四〇年二月,霍布森同毛利人的酋长缔结了《怀坦吉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毛利人把一切主权和权利让与英国,英国承认毛利人“完全单独拥有他们的土地和财产”。
直到此时,韦克菲尔德的公司才得到官方承认。新西兰确立了两股力量,一股是总督的力量,他坐镇霍布森选定的首府、北岛北端的奥克兰,另一股力量是设在惠灵顿的公司。它们维护不同的利益,推行相反的政策。公司要得到土地,而且多多益善,越快越好。但殖民部和条约上都说,这些土地属于毛利人。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两支力量一直勾心斗角,争吵不休。公司的拓居者强烈谴责《怀坦吉条约》。一八四三年,公司董事长约瑟夫·索姆斯在写给殖民大臣的信中说道:“我们始终深深怀疑,《怀坦吉条约》除了被律师当作一时取悦并抚慰野蛮人的工具之外,是否还有其它效用。该条约是一位未受全权的使节同裸体野人缔结的,况且没有得到女王的批准。”然而,这些“裸体野人”是不容欺骗的,他们同霍布森缔结了明确的条约,失去主权的虚名,而保留了土地这个实质。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毛利语中有一句谚语:“失去女人和土地就是失败。”年长的酋长们意识到,如果他们丧失土地,他们的部落也就行将灭亡。毛利人法律中的巧妙规定激怒了一些殖民者,他们不了解情况,用硬通货购买了土地,可是却无权拥有这些土地,因为部落对土地的永久权利不受个人交易的影响。虽然如此,殖民者到一八五九年已经在北岛占领了七百万英亩土地,在毛利人较少的南岛占领了三千二百多万英亩。
这种占地活动导致了同毛利人的战争。一系列局部冲突从一八四三年持续到一八六九年,冲突的地点也不断转移。到六十年代中期,交战的部队已达两万人。豪豪主义 [ 译者注:毛利人的宗教,反对英国统治。教徒们在投入战斗时高喊“豪!豪!”(即“起来!起来!”),认为这样就不会受到伤害。因此,这种宗教也称为“豪豪主义”。 ] 信徒的宗教狂热和游击队领袖特·库蒂的军事天才使殖民地耗尽了一切力量。毛利人骁勇善战。英军的军官们敬佩他们的对手,因而越发讨厌殖民者。但是一八六九年,毛利人已经精疲力尽,终于被***下去。此后,土著事务部长唐纳德·麦克林爵士的怀柔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殖民者占有的土地受到保障。毛利人意识到,英国人准备在这里永久地生活下去。六十年代颁布的一系列《土著土地法案》保护毛利人免于灭绝,而且他们的代表在一八六七年进入了新西兰议会。一八七一年,他们的人口降至三万七千,而在一九五一年的人口普查中,他们几乎达十万之众。
尽管这些年冲突迭起,殖民地仍在扩大。韦克菲尔德急于冲破传教士的阻力,巧妙地说服苏格兰独立教会和英格兰的国教教会予以合作,共同新创两个殖民点。这两个殖民点分别建立在奥塔哥和坎特伯雷,韦克菲尔德的理论在那里得到了充分运用。二者都位于南岛。一八六〇年至一九〇六年间,南岛繁荣兴旺,居住着大部分殖民者,很少同毛利人发生战争。一八六八年,那里的英国人约有二十五万,十二年之后几乎翻了一番。
和平带来了繁荣。在南岛著名的坎特伯雷平原上饲养了大批的绵羊,还出现了当地的杂交品种科里戴尔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奥塔哥和坎特伯雷发现了金矿,出现了一时的繁荣。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以及墨尔本和悉尼的物价暴涨刺激了农业的飞速发展。澳大利亚在八十年代出现了萧条,而新西兰的繁荣景象却从未衰落。冷藏库的发明使这个殖民地能够同一万三千海里之外的欧洲和英国农民进行竞争。合作运动,尤其是奶制品生产方面的合作运动,帮助没有资本的小农发展起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不久,新西兰自治领按人口比例的外贸额跃居世界之首。
新西兰在政治方面的发展也同样迅速可观。她在德拉姆提交报告以及在加拿大初步实行殖民地自治的时候方才诞生,一八五二年她根据《体制法案》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独立。她的问题和老殖民地不同,不在于实行责任政府制的要求,而是地方政权同中央政权的关系问题。内陆交通极为困难,到十九世纪末,这个殖民地仍然是一些分散的小定居点,它们建立的过程和利益各不相同。《体制法案》承认这个现实,在民主基础上建立了一些省务会,每个省务会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中央议会。
省务会同中央政权的斗争占领新西兰的政治舞台达二十年之久。有些省份比较富饶,其他省份则差一些。奥塔哥和坎特伯雷在发现黄金的刺激下,变得繁荣富饶,而北岛的殖民者则苦于同毛利人的战争,日益穷困。奥塔哥和坎特伯雷一度企图分离出去。一八七五年实行体制改革,取消了省份,地方权力交给郡委员会,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因此可以说,新西兰早于澳大利亚三十年解决了联邦政府制的一切问题,只是规模稍小而已。她的政治活力和经济能量一样惊人。她的传统和过去的偏见不象历史更久的国家那样根深蒂固。一九〇六年自由党政府引入英国的许多措施被视为彻底的改革措施,而新西兰则早已采纳这些改革措施了。工业仲裁、老年退休金、工业立法、国家保险、医疗措施和住房法案,这一切都是一八九〇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成就。国家对合作化生产的扶植体现了英国人的政治天才,这种天才即使在遥远而偏僻的太平洋岛屿上也依稀可见,效力无穷。
南非战争·第二十一
南非战争·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在战争的旋涡中进入了二十世纪。她投入了近五十万部队,这是她有史以来向海外派出的最大一支军队。南非的冲突起初只是小规模的殖民冲突,不久便需要全国作出极大..
索尔兹伯里勋爵领导的政府·第二十
索尔兹伯里勋爵领导的政府·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八六年夏,人们并不能立即看出,在爱尔兰自治问题上的分歧使英国的政治分野发生了重大变化。索尔兹伯里政府依赖自由党反对自治派,这一派在国会和..
爱尔兰自治·第十九
爱尔兰自治·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格拉德斯通于一八八零年再次担任首相时,他的处境不如他在十二年前任职时那样顺心。那时内阁坚定,党内统一,通过了许多改革法案。如今表面上前程似锦,因为他在胜利..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第十八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在美国发展成世界上头等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她的人民正忙于完成美洲大陆的拓殖活动。南北战争开始时,从大西洋岸边向西拓居的运动已经进行了二百五十年,拓殖地..
美国的“重建”·第十七
美国的“重建”·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在大西洋彼岸,北军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但是,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紧迫的问题是在战败的南方恢复秩序和繁荣。谢尔曼军队所经之处和弗吉尼亚平原等南方大..
格拉德斯通与迪斯雷利·第十六
格拉德斯通与迪斯雷利·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历史进入了长期的、承先启后的、迅速发展的时代,即进入了格拉德斯通和迪斯雷利担任首相的时代。这两位伟大的议会活动家在一八六八年到一八八五之间交..
德意志的兴起·第十五
德意志的兴起·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当美利坚合众国受到严峻的考验、狂躁不安的拿破仑三世巩固他在法国的统治地位之时,莱茵河彼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八六一年,普鲁士的威廉一世继腓特烈大帝之后登..
合众国的胜利·第十四
合众国的胜利·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邦联失败了。南北战争中相当长的最后阶段,是北方征服南方的阶段。在钱塞勒斯维尔和葛底斯堡战斗、维克斯堡战斗、查塔努加战斗和奇卡莫加战斗发生之后,战争在同年..
钱塞勒斯维尔之战与葛底斯堡之役·第十三
钱塞勒斯维尔之战与葛底斯堡之役·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六三年春,波托马克河兵团和北弗吉尼亚兵团在拉帕哈诺克河两岸继续对峙。素有“勇士乔”之称的胡克曾在安蒂坦河战斗中指挥一个军而威名远扬..
罗伯特·李和麦克莱伦·第十二
罗伯特·李和麦克莱伦·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波普将军在一八六二年八月一日抵达前线。这位新指挥官的任务就是在麦克莱伦部队从詹姆斯河一线回来同他会师之前,在不打大仗的情况下尽量扩大战果。华盛顿..
里士满战役·第十一
里士满战役·第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形势对南方极为不利,人们产生了失望的情绪。设在里士满的邦联政府和司令部不断接到令人忧郁的报告和数字,南方的处境似乎十分困难。北方彻底封..
合众国在危险中·第十
合众国在危险中·第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六零年,决定性的总统选举开始了。二月,南方的参议员杰斐逊·戴维斯要求北方各州废除《人身自由法》,停止干扰一八五零年颁布的《追捕逃亡奴隶法》的执行,服..
奴隶制与脱离联邦·第九
奴隶制与脱离联邦·第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在一八五零年以后的几年里,美利坚合众国的前途使美洲充满希望,使欧洲既羡慕又嫉妒。美洲大陆已被征服,得到哺育。在十年之间,美国的进出口和国内贸易增长了一..
美国史诗·第八
美国史诗·第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一五年标志着美国一个发展阶段的结束。在此之前,美国大陆的社会生活主要受欧洲的影响。随着一八一二年反英战争的结束,美国开始注意国内问题,背靠大西洋,把目光转..
英语民族的迁徙·加拿大和南非·第六
英语民族的迁徙·(一)加拿大和南非·第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拿破仑的垮台急剧地加速了各国占领世界荒凉地区的活动。同拿破仑的长期斗争阻止了英语民族的扩张,可以用来建立第二大英帝国的人力和船只尽数耗费在..
帕默斯顿·第五
帕默斯顿·第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帕默斯顿年逾古稀,仍在主持国政。除了托利党组阁的一小段插曲之外,他在一八五五年以后的十年里始终是英国首相。同俄国签订和约以后,他很快就遇到了另一次危机。这次危机也..
克里米亚战争·第四
克里米亚战争·第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政治生活一如既往,只是由于通过重要的《改革议案》而略有变化。约翰·拉塞尔勋爵领导下的辉格党人是当时的执政者。拉塞尔家族从亨利七世时代就开始..
改革与自由贸易·第三
改革与自由贸易·第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三零年,欧洲的良主势力又开始抬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建立了奥尔良王族统治下的君主立宪制。新国王路易·菲利普是革命党人菲利普·厄加利代的儿子。 菲利普·..
坎宁与威灵顿公爵·第二
坎宁与威灵顿公爵·第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在英王乔治四世执政的十年期间,传统政治力量的格局迅速解体。一百多年来,辉格党和托利党在下议院就各种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同时,辉格党内部也进行着斗..
胜利后的和平·第一
胜利后的和平·第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欧洲在一八一五年夏天实现了和平。这次和平比较持久,虽有内部骚乱和局部冲突,和平却一直维持到德意志扩张取代法国优势之时。在同法国革命和拿破仑..
厄尔巴岛与滑铁卢·第二十五
厄尔巴岛与滑铁卢·第二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一五年,欧洲和美洲沉浸在和平的气氛之中。波旁王族的一个年迈、顽强而放任的成员登上了法国王位,他对亲戚、谋臣和追随者所犯的错误熟视无睹。他的拥护者比他更..
一八一二年的战争·第二十四
一八一二年的战争·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詹姆斯·麦迪逊是一八零九年三月选出的美国新总统。他在杰斐逊手下担任国务卿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是著名的政治理论家。他比较固执,处理具体问题的艺术和判断能..
华盛顿、亚当斯和杰斐逊·第二十三
华盛顿、亚当斯和杰斐逊·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欧洲政治事务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原封不动地在美国提了出来,全国普遍掀起有关法国革命的辩论。以法国革命为榜样的相应组织在杰斐逊思想的影响范围内到处出现,而..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拿破仑的垮台·第二十二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拿破仑的垮台·第二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英军从海上撤离拉科鲁尼亚之后,西班牙便没有能够阻止法国元帅行动的有组织的军队了。各地的西班牙军队相继失败,只有无法消灭的游击队还在继续活动。..
法国皇帝·第二十一
法国皇帝·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威廉·皮特的后继者坚决进行战争,可是不如他那样内行。从一八零六年一月皮特逝世到一八零九年威灵顿上台这三年里,战争形势对英国很不利。她徒劳无益地远征地中海沿岸地区,..
特拉法尔加战役·第二十
特拉法尔加战役·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零四年,皮特重新上台。他全力恢复英国的作战能力。英法再次开战以来,英国单枪匹马地对付拿破仑,在她历史上最困难的两年里单独坚持了战争。由于皮特的努力,奥地利..
冲突中的法国·第十九
冲突中的法国·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的辉格党人,尤其是改革派和激进派起初对法国革命抱欢迎态度,不久他们便为其过火的行动而感到失望。十八世纪的伦敦经历过大规模的动乱,但在威尔克斯时代的打乱和一七..
法国革命·第十八
法国革命·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八九年震撼法国大地的巨大变革同世界上的历次变革有着根本的区别。英国曾在十七世纪经历了王室和人民之间的权力大转移,但国家的基本制度未受触动,或者至少很快就恢复了,..
美国宪法·第十七
美国宪法·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美洲独立战争已经结束,十三个殖民地获得了自主权。它们在战争中为自己的原始政治组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它们根据一七七七年签署的《联邦条例》建立了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这个..
小皮特·第十六
小皮特·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罗金厄姆侯爵长期等待着组阁的机会,可是当一七八二年三月这个机会终于来到时,他的寿命只有四个月了。康沃利斯在弗吉尼亚的约克敦投降一事对英国社会的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野心..
印度帝国·第十五
印度帝国·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十八世纪,英国在印度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仅仅作为贸易机构建立起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日益迅速地发展成幅员辽阔的帝国。一七零零年前后,只有一千五百名英国人..
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四
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七七年,华盛顿在费城北面的瓦利福奇避冬。每次战斗结束后,都有许多人开小差,他的军队只剩下九千人马。到了春天,部队还会减员三分之一。他们缺少衣物和..
独立战争·第十三
独立战争·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七五年五月,美洲殖民地在宾夕法尼亚的恬静小镇费城的建筑业工会议事厅再次召开大陆会议。代表们是德高望重的律师、医生、商人和地主,他们对形势的发展感到紧..
同美洲的冲突·第十二
同美洲的冲突·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乔治三世继位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引起了深刻的变化。在原则上和法律上,国王在决定政策、选择大臣、任用官员和确定支出的问题上仍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权力。数百年..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第十一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第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五六年十一月,皮特初次作为国务大臣参加内阁。当时腓特烈大帝宣称:“英国长期处于临产的剧痛中,但她终于生下了一个伟人。” 自马尔博罗以来,还没..
美洲殖民地·第十
美洲殖民地·第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皮特的上台和他指挥的世界性战争的胜利,将对北美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必须来研究一下美洲殖民地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悄悄地逐渐发展的情况。在十七世纪..
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与一七四五年的战事·第九
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与一七四五年的战事·第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反对派强加给沃波尔的英西战争不久便扩大为一场欧洲大战。英国本想在西班牙殖民地和西班牙本土进行海陆战争,没想到却卷入欧洲战争。这次..
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第八
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第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南海泡沫”的丑闻激起了托利党人的希望,他们似乎即将作为一支政治力量重新上台。辉格党政府已经信誉扫地。流亡国外的博林布鲁克此时满怀希望,同他在英..
汉诺威王朝·第七
汉诺威王朝·第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一四年夏末,英国举国上下等待着乔治一世国王的到来。九月十八日,乔治在格林威治登陆。这位幸运的德意志王子不会讲英语,对自己的新王国也毫无热情。对他来说..
乌得勒支条约·第六
乌得勒支条约·第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人人注视着英国宫廷的一举一动。欧洲各地都知道,马尔博罗对安妮女王的影响已经消失。哈利通过巧妙的手腕和艾比盖尔的帮助力图建立托利党政府,以结束人人厌倦的战争。..
奥德纳德之役与莫拉克之战·第五
奥德纳德之役与莫拉克之战·第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在这次彻底的胜利之后,荷兰人不愿再作必要的努力。他们在一七零二年曾经可怜地蹲在内伊梅根城墙的墙垛后面,英国的新指挥官手提军刀请他们出战,不过这已..
马尔博罗:布伦海姆与拉米伊之役·第四
马尔博罗:布伦海姆与拉米伊之役·第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人们认为安妮女王统治时期是英格兰空前强盛的时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马尔博罗的军事天才不同凡响,他为女王献策时能够深谋远虑,这使日益强大的英..
西班牙王位之争·第三
西班牙王位之争·第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西班牙王位战争爆发之时,双方不愿大动干戈,这是战争史上尚未出现过的现象。欧洲已经筋疲力尽,它的幻想也已经破灭。威廉和路易十四之间建立的新关系,反映了“海上..
大陆战争·第二
大陆战争·第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威廉国王刚刚出发去参加大陆战争,失去军队保护的不列颠岛便受到入侵的威胁。路易十四计划进攻英格兰,因此詹姆斯国王有了复辟的希望。两年来,詹姆斯二世在圣日尔曼的流亡..
奥朗日亲王威廉·第一
奥朗日亲王威廉·第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把自己的岳父赶下不列颠王位的伟大亲王威廉,从童年开始就在严酷的环境中生活。他幼年丧父,终身无子。他过着没有爱情的生活,因为他是为了国家的..
一六八八年的革命·第二十六
一六八八年的革命·第二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奥朗日亲王威廉密切注视着詹姆斯国王的行动。海德兄弟二人丢官不久,出类拔萃的荷兰人戴克维尔特使作为威廉的使节到达伦敦,其任务是代表他请求詹姆斯采取比较温和的措..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第二十五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第二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自从詹姆斯一世执政以来,王权同国会的斗争一直左右着英格兰社会。现在,这一斗争又恢复到它开始时的状况。八十年坎坷不平、艰难曲折的道路使君主政体在表面上几乎恢复..
辉格党与托利党·第二十四
辉格党与托利党·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二世发现新的国会选举并没有使他的处境有任何好转,便使国会又休会了一年左右。在这次休会期间,“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名称初次得到应用,这两个党派从此使不..
天主教会的阴谋·第二十三
天主教会的阴谋·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在一六七三年二月的国会会议上,查理二世了解到,他的臣民对于同荷兰新教共和国进行战争感到厌恶。在他主动卷入的这场战争中,他不是英格兰贸易的保护者,而是路易十四的..
欢乐的君主·第二十二
欢乐的君主·第二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请回国王的这届国会是一个力量均衡的国会,代表全国的对立势力。它成功地解决了恢复王政所遇到的政治问题。然而,它不是合法的立宪机构,因为它不是国王下令召开的。人们认为..
王政复辟·第二十一
王政复辟·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护国公克伦威尔死后留下的真空是无法填补的。他在临终时指定他的长子理查德为继承人,但他的话“模糊不清,而且不完整”。理查德被他的政敌谑称为“摇摇欲坠的家伙”,他心地善..
护国公·第二十
护国公·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君主制不复存在了。上议院已被撤消。英格兰的国教陷入瘫痪状态。下议院剩下的议员也寥寥无几,被人轻蔑地称为“残余国会”。他们自以为身居高位,是国会事业的最后一点标志。他们认..
英格兰共和国·第十九
英格兰共和国·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在处决查理之前,英格兰共和国甚至就诞生了。一六四九年一月四日,一小撮屈从克伦威尔和铁甲军的下院议员决定:“除了上帝,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基础……英格兰下议院是由人..
弑君之斧·第十八
弑君之斧·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到一六四六年春天,保皇派完全失去了对议会军进行武装抵抗的能力。雅各布·阿斯特利爵士随着国王的最后一股部队在斯托昂瑟沃尔德 [ 译者注:英国的一个小集镇。 ] 的战斗中失败被..
马斯顿荒野之战与内斯比之役·第十七
马斯顿荒野之战与内斯比之役·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一六四四年初,查理国王控制了英国的大部分地区,而且他在牛津有规模可观的国会。他在军事上似乎已经稳操胜券,但苏格兰人的入侵扭转了局势。他们在大军南下的..
大叛乱·第十六
大叛乱·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国王同国会在一六四二年的头几个月里进行的谈判,只是加深了双方的分歧。他们都在加强自己的力量。圆颅党 [ 译者注:即英国议会派,其成员皆剪短头发,故名。 ] 的一名军官写道..
国会造反·第十五
国会造反·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各种不屈不挠的力量强迫国王去做他最担心的事情。苏格兰侵略军占领了达勒姆和诺森伯兰。他们的领袖同英格兰的议会势力和清教徒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仅提出了对苏格兰有影响的..
个人独裁·第十四
个人独裁·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国王的个人独裁并非悄悄地或逐渐地建立起来的,他公开宣布过自己的意图。他说:“我们通过经常召开国会会议已经向人民表明,我们是喜欢让国会发挥作用的。然而,它最近滥用权..
查理一世与白金汉·第十三
查理一世与白金汉·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关于即位不久的查理一世的情况有许多记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于对此深有研究的日耳曼历史学家兰克的手笔。他写道,查理一世“刚满二十五岁,可谓风华正茂。他骑在马上..
“五月花号”·第十二
“五月花号”·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同西班牙的斗争早已使英国人锐气大减,因而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他们无力进行新的冒险活动。有一段时间,人们听不到新大陆的消息。霍金斯和德雷克在他们的早期航海活动中..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