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七·蛮防上

繁体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七·蛮防上

作者:贺长龄

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南苗防录叙 

  魏源

  魏子曰。历代以来皆蛮患。而明始有苗患也。南夷之苗。自洪水窜征后不闻。而殷周之所挞伐。荆庸勾吴之所冠带。皆蛮国。暨江以南。靡然声教。于是汉曰武陵蛮。唐曰五溪蛮。则自岳澧常德进辰沅间。益与今苗地近。然乌睹所谓苗事哉。其叛服姓氏。亦匪苗族所有。尝考蛮习俗嗜欲不甚远。惟蛮峒各一酋。懔然冠履臂指之分。苗则绝无统属。有贫富。无贵贱。有强弱。无贵贱。有众寡。无贵贱。曩蛮酋强盛之日。承平则足控制苗。为内地捍蔽。有事苗皆指嗾从之蜂屯。狐啸蚁聚。筹边者惟思抚蛮以制苗。宋诸州明土司所由兴也。暨后蛮酋各安世袭。狼驯不跳梁。而鹰饱亦不搏击出力。于是蛮患销。苗患炽矣。专苗称者。惟黔五开苗。楚九溪苗。实则滇之猡之猓。蜀之僰。粤东西之獞之猺之黎。皆苗类。明滇蜀多土司寻兵。而粤黔楚则獞苗自啸聚。 国朝土司悉归流。黔粤苗獞。至今帖然。即乾隆末楚苗蠢动之时。永顺镇筸干州诸土蛮。或负弩为先锋。或乡导诱禽首恶。今昔情形。顺逆燕越。呜呼。曷以致是哉。爰掇其形势沿革。抚驭得失为篇。以金鉴来世。而为之说曰。王者治四夷之法。太上变化之。其次制驭之。宋羁蛮专抚绥。则高爵厚赏不餍欲。明备苗专防范。则筑哨屯兵不遏衅。终宋世威不振。终明世苗不服。盛哉我 大清威德乎。古未有也。康熙四十二年。边人之赴愬也。  上震怒。免总督郭琇官。  诏曰。三苗自古逆命。今仍虔刘我边陲。攘虏我人畜。为诸奸宄通逃薮。岂可令在肘腹地恣行无忌。其发满汉兵。乘冬逼其巢。郡县之。于是礼部尚书席尔达视师。明年正月。辟凤凰厅。干州厅。而镇溪上六里苗。尚属土司。既而巡抚赵申乔。奏裁五寨长官司。于是六里苗复赴愬。明年生苗百四十寨并投诚。雍正初。 朝廷经略西南夷。威震黔粤。于时湖北容美。湖南永顺保靖桑植诸宣慰使。悉为边人所愬。先后改流。于是湖广无土司。呜呼。泳厚载者不知帱覆之仁。习衽席者不知水火之艰。容美桑植。今各一县地耳。永顺一府。实兼永顺保靖二司。地瘠而贫。吏斯者每觖望。而曩四大土司富强雄累代。则其朘膏脂何如哉。汉承秦后。网漏吞舟。故诸土司遗氓。多自重畏法。岂非劫于积威。久于倒悬以然哉。呜呼。处帝力何有之世。老死不见苛政兵革。所以高坐争议复古封建也。

  土官说 

  倪蜕

  边徼多土官。子孙世守。当汉唐宋时。无分流土。而其铨叙转迁。稍稍殊焉。自元及明。分流判然矣。滇土官大小俱备。渐就裁改。所存无几。而世每谓土官家争杀淫纵之为。悉属边蛮沴气。天固不与之以善性者。芟夷而刈杀之。宜也。虽然。世禄之家。鲜克由礼。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左传所载诸侯卿大夫家事。岂不有甚于今日土官家所为者。齐鲁郑。岂是边蛮。而其骄淫杀夺。无所不有。非太公康叔贻谋之不善。亦封建世官之流弊。必至于此极者也。故讥秦之废封建而立郡县为非计者。诚迂儒矣。然而云南内地土官。消磨亦易。暴横不法者。参劾而去之。老病死亡者。停袭而免之。苟有贤者。荐而达之。与流官一体升迁。如此二十年。而土官皆可以尽。既不利其所有而起意驱除。又不坐之无名而恣情斩杀。春秋代谢。一循天则之自然。又何有恩怨之得生于其间哉。独是相邻交缅各司。仍须羁縻系属。不宜轻有改更。亦非谓其尾大不掉而虞之也。特以地居荒远。瘴疠特甚。设流官不谙风土。立防兵难免瘴病。运粮米又恐劳民。即其渠帅而用之。此固诸葛武侯经营简易之宏模也。

  永昌土司论 

  刘彬

  天下惟滇夷最多种类。色目殆数十余。而附于永昌者居其大半。其先皆各居其地。自相君长。或有仇杀。亦以夷陵夷。未敢犯我中华。自元命刘深击八百媳妇。无功而回。外国始有轻中国之心。于是烧案牍。掠百姓。终元之世。讨缅者再。讨八百媳妇者再。仅能分设宣慰。边境麤安而已。明时桀骜尤甚。思可思任思机刁干孟罕拔岳凤莽瑞体思仁丙侧莽应鲤等。先后酿祸。扰我疆土。屠我城池。杀我将士。逞凶肆毒。了无顾忌。卒至劳师动众。财殚力痡。数征之而后定。呜呼。蛮夷之祸。自古有之。揆厥所由。非激于诛求。即逼于凌虐。或有蠢酋妄动。狡焉启疆。始则防御不慎。继而剿抚失宜。荧荧不灭。遂至燎原。此皆已然之势。论者固未可执一。而观治者尤当因时而变。何况今日彝困于朘削。日益贫穷。习于风气。日益刁诈。更非向日之彝可比。不独一永郡为然也。余以纂修永志。姑即永郡之彝论之。有内地之彝。有外地之彝。有沿边之彝。有虽在沿边。而实同于内地之彝。内地者如永平之土县丞。土驿丞。保山之潞江安抚司是也。此皆地界通衢。境连郊邑。井闬相望。阡陌相错。与汉人杂处而居者也。沿边者如镇康湾甸芒市遮放盏达猛卯千崖陇川是也。此则环永腾西南。北邻江域。奉节制供差发者也。其西北之沿边者。漕涧上江。此外即为茶山里麻古勇野人等夷。虽有节制之名。而已非我部属。俨然外地野人。则并非控制。赤发野人。又在野人之外矣。虽在沿边而实同于内地者。如腾越之南甸司。保山之十五喧二十六寨是也。其境界相连。田里相杂。犹夫永平之土县丞。土驿丞。保山之潞江安抚司也。外地者如威远孟连耿马等彝是也。此则虽在控驭直隶之内。不过供差发属羁縻而已。法令所不及也。又其外如缅甸车里八百老挝木邦孟艮猛密猛缅蛮莫盏西钮兀诸彝。其土地之广。有数千里者。千余里者。数百里者。大小不一。强弱攸殊。各长其长。各世其世。此则地广势厚。最著名于诸夷中者也。其它杂小夷人。未易指计。若此数者之中。缅最强。车里八百木邦次之。老挝猛密孟艮蛮莫钮兀又次之。然吾所为致论者。不在外地之夷。而在沿边之夷与内地之夷。与虽在沿边而实同于内地之夷。何也。外地者诛求不能及。凌虐不克施。隙衅之起。既无其由。而况时当全盛。彼诸夷又岂敢有不逞之念哉。若沿边之彝。内地之彝。虽在沿边。而实同于内地之彝。则不然。其地最近。势最柔。故其为累也最苦。为祸也最易。为恶也又最深。以彼区区一土司。人之视之者特蠢兹夷人耳。狎而易之也。诛求者有矣。久而不继。凌虐者有矣。甲来而施之可也。乙来而施之亦可也。施之施之。难乎其为受者矣。故曰其为累也最苦也。至若狡悍鸷刻。又其本性。或激于一忿。或蓄于平时。变起仓皇。出于不意。呼吸之间。即受其祸。虽有智者。能预为之防乎。又或凭崎负险。劫掠中道。一落深箐。散入万山。展转道途。即觌面而不知其为盗。捕缉固不可得。行查仅属虚文。故曰其为祸最易也。而犹未睹其恶也。彼之官。世官也。彼之民。世民也。田产子女。唯其所欲。苦乐安危。惟其所主。草菅人命。若儿戏然。莫敢有咨嗟叹息于其侧者。以其世官世民。不得于父。必得于子于孙。且数倍蓰。故死则死耳。无敢与较者。嗟此夷民。何辜而罹此惨耶。

  汉人苦于所司。动辄鸣于上官。此则不敢鸣。即鸣之矣。彼固有所恃而不恐。岁时馈献。不过差目具文。一有提调。则闭匿深藏。负嵎以待。其洋洋然山头望廷尉。良以平日无事。宽容太过。及其有事。虽有谴罚之名。曾无惩创之实。彼固视为故事。自谓土官世职。莫可如何。以致骄纵滋蔓。尾大不掉。所由肆屠虐而不悛。玩法纪若罔闻者。故曰其为恶最深也。

  呜呼。其恶宜除也。其祸宜防也。其苦宜恤也。往者滇省常受其害。如阿资凤继祖阿克普名声吾必奎猛庭瑞莽应龙沙定州辈。一夫作难。全省震荡。前车已覆。后车不戒。岂非以其固结已久。党类实繁。猝难遽去。且地方守命。镇防将弁。莫不利其蠢懦。为鱼肉之资。谁肯轻言去之者。曩岁曾有疏请裁革。行令各省查议。乃有司镇将。或受其贿赂。或狃于私情。佥言不宜裁革而止。呜呼。果尽不宜裁革乎。盖前疏内于土夷情形。犹未透悉。故于何者宜去。何者宜。未知分晰。议者遂得以徇私混复。溺偏见而阻大计。莫甚于此。窃以为在内地之土司可裁也。虽在沿边而实同于内地之土司亦可裁也。宋祖云。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顾使侏异类。深根固蒂。分踞郡县中。岂国家久安长治之善策乎。且考此辈先人受职之始。皆非有开疆辟土不世之勋。治乱扶危非常之绩也。夫茅土分封。河山结誓。犹有不能保其终者。此辈何功何德。反得子孙世守其官。世虐其民。匪但宗藩世禄所不能及。元明迄今。已六百余年。而彼不移。安然坐享不朽之业。揆厥由来。则去之宜也。非过也。或者谓夷人鸟语卉服。习俗攸殊。爰置土司统之。所以藉其保固藩篱之用。而奈何去之。是殆不然。夷民种类虽别。而畏威惧法之心。与舍苦就乐之情则一。苟善抚之。畴非赤子。就滇而论。从前皆夷也。而今之城郭人民。风俗衣冠。改土归流。变夷为夏者。十且八九。未闻必藉土司而后保固也。若所谓藩篱者。乃边境之外者也。岂有在内地者。而亦藉以为藩篱乎。或者又谓夷人在内地者。虽属土官管辖。土官仍属流官节制。比于子民。相安已久。何以更张为哉。此庸流浅见也。筹边之道。在乎防微。保民之方。贵于经久。若仅泥于目前。非不晏安无事。而不知其有事之机自在也。且以土人言之。同在中华之内。而风化不能及。恩泽不克沾。各有土官以隔别之。在流官曰。此土人非我百姓。漠视之耳。至于科派之重。刻虐之惨。则惟土官司之。在流官又曰。此土人非我百姓。奚预我事。又漠视之耳。若徭役差使。土官得以疲之者。流官亦得以疲之。征求需索。土官得以苛之者。流官亦得以苛之。若近值营镇之处。则又加以将弁之骚扰。其苦万状。更仆莫数。嗟乎。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乃忍令若辈人子孙奕叶。永沉沦苦海中乎。救焚拯溺。是诚不可缓者也。虽然。若一旦尽去之。势又不能必有道焉。参处降调。一依流官之例。倘罪应斥革。即以汉官代之。停其承袭。善哉令狐绹所以处宦官者曰。有罪不赦。有缺不补。则以渐而去耳。毋务为姑息养痈之计。而兼不失乎燥急。然后录其人民。籍其田地。减赋役以苏其力。给牛种以裕其源。选用循良。善加抚恤。不出百年。内地可以肃清。肘腋可以无虞。使数千万众。蚩蠢穷彝。悉得变禽兽而隶编氓。出汤火而见天日。其于固边境。安夷猓。岂曰小补之哉。若沿边之土司则宜存也。彼既不在我腹里之地。与我土地不相错杂。城郭不相逼近。无事则藉为藩篱之用。设或有事。犹可一面御之。非若内地者一有不虞。即在心腹之间也。然非徒存之已也。必有以渐变之。必有以善抚之。禁有司镇防之贪黩。绝汉奸流棍之勾唆。近豪民。毋使有侵渔凌侮。出入宾商。毋使有欺骗扰害。祸患必援。毋因其有事而弃之。荒歉必拯。毋因其被灾而绝之。于是申之以法而彼知惧。则其恶无敢肆。严之以威而彼知警。则其乱何由生。为之百姓者。既获免于荼毒。为之统驭者。又不病于掣肘。复为之潜消焉。默化焉。又养之以恩。恤之以惠。使彼得以生息焉。久之久之。鲜不为我良民矣。然后由近而推之。由渐而被之。举缅甸八百。郡县之可也。夫何虑于永哉。噫。岂独永为然哉。全滇之土司皆然也。天下之土司皆然也。

  筹制滇边土民疏云南通志 

  蔡毓荣

  滇省汉土交错。最称难治。治滇省者先治土人。土人安而滇人不足治矣。然非姑结之以恩而能安。亦非骤加之以威之所得治也。查土人种类不一。大都喜剽。尚格。习于性成。其土目擅土自雄。争为黠悍。急之则易于走险。宽之乃适以生骄。故从来以夷治夷。不惜予之职。使各假 朝廷之名器。以慑部落而长子孙。然武不过宣抚宣慰司。文不过同知知府。悉听流官节制。无敢抗衡。故安于并生而不为大患。自吴逆构叛。悉征土兵。滥加上秩。伪总兵副将。伪参游都守。遍及诸蛮。甚或充伪将军。伪监军。狂逞无忌。迨我大兵深入。各土司先后归诚。亦既震慑于  天威。而罔有越志矣。然而骄纵既久。驯服为难。如马之既轶而复归。如鹰之久扬而初附。则所以谨其衔策。制其饥饱者。不可不亟讲也。先是大将军等鼓舞招徕。各照伪衔换给札付。特一时之权宜。今滇中一切弊政。悉与革除。若土司而加之总副等官。弊政之大者也。顾独因之可乎。夫恩不自上出则玩。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则骄。此辈狼子野心居为固有。竟欲使监司镇将。相与颉颃。而地方有司。不敢望其项背。尾大堪虞。反常甚矣。查土官应否需用武衔。业准部咨行查。仍令照旧换袭土职。然其投诚之始。以有所挟而得之者。今廓清之后。尚未拱手而还之 朝廷。非所以示德威昭臣服也。臣愚以为滇省土司。亟宜请  旨追夺武衔。权给衔札。无分文武。概行追缴。各照旧袭职衔。量加一等服色。既夺其嚣凌之气。复牖以章服之荣。有不畏威而怀德者乎。此制之安之之一大关键也。若夫善后事宜。有当亟请  睿裁者。臣并缕悉为  皇上陈之。往者逆贼用土兵之力。一任土人邀截道路。抢掠庄村。俱置无问。土人有犯。俱不关白流官。土官径自处决。土人知有土官而不知有 国法久矣。则请着之令曰无萌故智。勿悖 王章。其犯罪至死者。械送督抚。明正其罪。务使土人遵 朝廷。土官不得擅威福。此其一也。土官各有土地人民。而其性各不相下。往往争为雄长。互相雠杀。一不禁而吞并不已。叛乱随之。故明沙普之祸可鉴也。则请着之令曰各守常度。毋相侵犯。其有称兵构衅者。歼厥渠魁。捣其巢穴。务申锄强扶弱之义。用遏乱萌。此其一也。土司践土食毛。宜如手足之捍头目。故往者寇盗窃发。俱土著人搜捕。或一土司有犯。即令众土司环而攻之。匪直分义宜然。亦取其熟于山箐。易为力也。则请着之令曰一乃心力。备我声援。其有事则征调不赴。或观望迁延者。立逮而置之军法。一面奏  闻。如果着有成劳。仍准论功行赏。使彼乐为我用。而控纵在我矣。此其一也。土情多诈。未始不可以信孚。土性至贪。未尝不可以廉格。臣仰体  皇上怀柔至意。开诚布公。信赏必罚。革馈遗之陋习。禁采买之烦扰。亦既骎骎向化矣。彼其强凌众暴。狠操戈。岂尽天性然与。良由教化未明。徒议招讨。无益也。臣请以  钦颁六谕。发诸土司。令郡邑教官。月朔率生儒耆老。齐赴土官衙门。传集土人。讲解开导。务令豁然以悟。翻然以改。将见移风易俗。即为久安长治之机。此其一也。土官以世系承袭。不由选举。其祖父势利相传。其子弟恣睢相尚。不知诗书礼义为何物。罔上虐下。有由然矣。我 国家八法计吏。三年考绩。土官皆不预焉。不肖者无惩。间有一二贤者。亦无以示劝。欲其奉职守法也得乎。臣请着为定例。嗣后土官应袭者。年十三岁以上。令赴儒学习礼。即由儒学起送承袭。其族属子弟。有志上进者。准就郡邑。一体应试。俾得观光上国。以鼓舞于功名之途。古帝舜敷文德以格有苗。由此志也。其土官。于岁终开列所行事实。申报督抚。察核具题。不肖者降革有差。贤者增其秩。或赐之袍服。以示优异。使知以 朝命为荣辱。自不以私心为向背。又其一也。两迤土司之中。昔为沙普并吞。继为吴逆殄灭者。变乱之后。其枝裔各回故土。土人俱恋恋以主事之。历有年矣。今使付之有司。编入里甲。则汉夷杂处。必有隐忧。若以归附邻近土司。无论必不相安。尤恐所附者益强大而难治。臣请稽其宗派。取其邻司保结。果无虚冒。准其一体报部。照袭原职。按其原管之地。责令供办粮差。斯安置得宜。葛藤自断。兴灭继绝。固旷世之  殊恩。亦众建而少其力之意也。此又其一也。总之今日之土司。非犹夫承平日久之土司。臣熟察情形。悉心筹划。所当大为防闲曲为调剂者又如此。  皇上明鉴万里。如果以臣言为不谬。伏冀按臣所请。特颁  天语饬行。斯遐荒之观听一新。而夷俗之身心交戢矣。

  论边省苗蛮事宜书 

  蓝鼎元

  楚蜀滇黔两粤之间。土民杂处。曰苗曰猺曰獞曰犵狫。皆苗蛮之种类也。其深藏山谷。不籍有司者。为生苗。附近郡邑。输纳丁粮者。为熟苗。熟苗与良民无异。但性顽嗜杀。或与汉民有睚。辄乘夜率众环其屋。焚而屠之。白昼出乡井五里。则惴惴忧其不还。是以亦畏汉民。而尤惧官长。此可以教化施恩。法令驯服者也。但土民之顽顺。惟视土司。土司多冥顽不法。坐纵其行凶杀夺。而因以为利。即使事迹败露。大吏督责。无参罚处分之加乎其身。是以无所忌惮。而敢于无所不为也。苗民受土司荼毒。更极可怜。无官民之礼。而有万世奴仆之势。子女财帛。总非本人所自有。愚闻黔省土司。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土民岁谕土徭。较汉民丁粮。加多十倍。土司一日为子娶妇。则土民三载不敢婚姻。土民一人犯罪。土司缚而杀之。其被杀者之族。尚当敛银以奉土司。六十两四十两不等。最下亦二十四两。名曰玷刀银。种种朘削。无可告诉。闻昔年有阖村离散。呈请地方大吏。改土籍归流官管辖。遂有更生之庆。曾未几时。而土司辇赂关说。又复改还。土属丁壮。举家屠戮。妻子没卖为奴。其它土部。不得不吞声饮泣。忍受摧残。然其望见天日。愿如汉民沾被  皇恩。则千万人心一心。四五省如一辙也。愚以为苗猺獞黎。均属 朝廷赤子。当与汉民一例轸恤教化。惟在地方大小吏加意绥辑。使知孝弟礼让。奉公守法。自然不敢行凶杀夺。倘土司暴虐太甚。或其民有行凶杀夺。俱将该土司照汉官事例参罚处分。第汉官有罚俸降级革职。而土司无俸可罚。无级可降。革职则子孙承袭。仍旧为太土司。得以暴虐其民。愚以为惟有削土之一法。可令土司畏惧。请题定削土则例。照所犯重轻。削夺村落里数。以当罚俸降级。所犯重大至革职者。相其远近强弱。可以改土为流。即将土地人民归州县官管辖。勿许承袭。并土民有不甘受土司毒虐。愿呈改土籍为汉民者。亦顺民情。改归州县。其深山穷谷。流官威法所不及之处。则将所削之土。分立本人子弟为众土司。使其地小势分。事权不一。而不能为害。将来教化日深。皆可渐为汉民。至山中生苗。责成附近土司。招徕向化。一体恩抚。如此。数年之间。生苗可化为熟苗。熟苗可化为良善。不特五六省地方享宁静和平之福。而自唐虞以来。仅传七旬舞干一格者。至我  皇上而悉为衣冠礼义户口贡赋之区。此日之尧舜。贤于唐虞远矣。

  改土归流疏雍正四年 

  鄂尔泰

  为翦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租赋。以靖地方事。窃以苗猓逞凶。皆由土司。土司肆虐。并无官法。恃有土官土目之名。行其相杀相之计。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此边疆大害。必当翦除者也。臣受  恩深重。职任封疆。日夜筹思。若不尽改土归流。将富强横暴者渐次擒拏。懦弱昏庸者渐次改置。纵使田赋兵刑尽心料理。大端终无头绪。稍有瞻顾。必不敢行。稍有懈怠。必不能行。不敢与不能之心。必致负  君父而累官民。故以臣愚昧。统计滇黔。必以此为第一要务。然改归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前镇沅土府刀瀚。沾益土州安于蕃。经臣拏禁题参后。随分委干员。将各田亩户口银谷数目。逐细清查。缘土州安于蕃地土更广。私庄尤多。清册尚未造报。现据游击杨国华。威远同知刘洪度。造报镇沅土府。每岁额征米一百石。今每岁应纳米一千二百一十二石零。每岁额征银三十六两。今每岁应纳银二千三百四十八两零。是其征之私橐者。不啻百数十倍。而输之仓库者。十不及一二。百不及二三。由此类推。又何可胜计。再查附近镇沅之者乐甸地方。与元江新平景东接壤。四面皆汉土。一线紧逼哀牢。素为野贼出没门户。其江形山势。尤为险阻。且当按版各井驮盐要道。原系世袭土长官司管辖。该长官司刀联斗。昏庸乖戾。受汉奸把目主使。为害地方。民夷怨恨。若不一并改流。终难善后。臣就告发各件。即委杨国华同刘洪度。止带兵一百名。径至者乐甸质审案拟。相机行事。而刀联斗自知罪无可逃。随即出迎。投献印信号纸。但求免死。情愿归流。据此情状。犹有可原。除俟臣题参改土归流外。仰恳  圣恩。但收其田赋。稽其户口。仍量予养赡。授以职衔。冠带终身。以示鼓励。则强不如安于蕃刀瀚。势不如刀联斗者。皆将遵法输诚。不烦威力。而边地粮饷。亦不无小补矣。至于黔省土司。与滇省异。一切凶顽。半出寨目。因地制宜。更须别有调度。臣已面与新提臣杨天纵。详细密商。并将各要件逐一开单。交付查访。以便会办。务期两省边方。永远宁谧。仰副  圣怀。而心长力短。时切惶悚。伏乞  圣主训示遵行。

  云贵事宜疏雍正四年 

  鄂尔泰

  奉  朱批以两江需人整理。云贵一切事宜。俟料理有头绪时。可举一自代之人。即往两江效力。钦此。臣伏读之下。感极愧生。念臣身荷  殊恩。至矣尽矣。心实无已。行多不逮。业业兢兢。时恐陨越。上苍照察。臣实不敢自欺。至两江重任。原非臣愚能胜。然誓欲酬  恩。难易非所计。亦何敢固辞。但云贵极边。关系紧要。一切事宜。尚未有头绪。臣即竭料理。亦必须时日。兹蒙  圣谕。不敢不尽言之。一夷情之无制也。查云南土官。多半强豪。所属苗众。悉听其指使。残暴横肆。无所不为。其土官懦弱者。凶恶把目。为害尤甚。不旦目无府州。亦并心无督抚。及至事大经官。或欲申理。夷等暗行贿赂。捏详结案。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而刁抗不法。任拘不到者。又复无可奈可。隐忍了事。贵州土司单弱。不能管辖。故苗患更大。平日烧杀劫掳。拏白放黑。以为生计。有径至城汛。捆人子女。勒令取赎者。地方文武。亦视为故常。隐忍了事。至于或经控告。凶犯百无一获。而原告原报。并干证人等。反拖累至死。旧案俱在。臣深耻之。若不及此清理。约定规程。即使拏几土官。杀几苗首。亦不过急则治其标。本病未除。恐终难宁帖。一军伍之不振也。云南兵丁。不减内地。即贵州兵弱。亦犹胜江南。奈武员因循成习。惟事逢迎。聚省城。钻营朋比。有累升至副参。而未一到营者。营伍何赖。臣受事后。首经严示通饬。非奉文调。不许赴省。今此风已熄。而盔甲账房。锣锅斧橛等项。大半不备。即火鎗弓刀。操练必需者。亦多残缺。至于空粮伙粮。种种名色。倒马朋马。种种勒侵。相沿已久。视为常例。即有努力自爱之员。亦未免避嫌从众。虽经臣确访严饬。宽其既往。勉其将来。业据各属陆续禀报。军器俱现修整。粮马俱现顶补。然犹未敢深信。臣自滇赴黔。已经由各镇逐加整饬。仍拟明岁亲历云南各标协营。查勘军装。考验兵马。则既可以知营伍虚实。以便经营。又可以知地方形势。以资调度。庶有定见。而事免欺朦矣。一地利之未尽也。云贵两省。虽地少山多。然水旱均平。荒年甚少。且矿厂盐井。出产颇多。何至不如江南一府。计每年协饷。共需数十万两。为百年计。窃有隐忧。臣查云南盐课。实李卫之功。虽尚有疏漏。实力有不能。银铜各厂。每至缺额。仍须羡余抵补。臣料断不至此。贵州亦有矿厂。兼多砂船。欲私开则明有官禁。欲官开又难于私侵。因循苟且。大半中止。至于盐井。共得数处。现煎试一井。已有微效。托赖  圣仁。山效其灵。地呈其宝。或可以得济民食也。

  云贵荒地甚多。议者谓宜开垦。不知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不禁其开垦而不来开垦者。缘荒地多近苗界。实虑苗众之抢割。若果土司遵法。夷人畏伏。将不招而来者自众。故臣必以制苗为先务。而尤以练兵治苗为急务。诸事不妨迟。但心不可懈。不可促迫为之。臣当时凛  慈训。一水陆之不讲也。云贵远居天末。必须商贾流通。庶地方渐有生色。今水路不通。陆路甚险。往来贸易者。非肩负即马载。费本既多。获息甚微。以致裹足不前。诸物艰贵。臣查湖南水路。直达贵州镇远府。由镇远而施秉。由施秉抵黄平州界。虽中有阻碍。臣今现已开通。黄平州地方。虽山高水陡。不能行舟。然不过一二站。若由重安江溯源而上。渐次开浚。亦原有河路。自贵阳而南。水路难通。然开平旱路。便可行车。犹人力所能为。况云南金沙江。原通蜀粤。东川府牛栏江。直通四川。贵州永宁州黎平府。可通川楚。疏决导引。纵一时难措。而日积月累。未始不可以小济。臣自数月来。通饬细查。麤悉大概。虽自度才力。知必不能。然必欲经始。以待将来。即迟至十年二十年。但能成事。实云贵永远之利也。以上四条。撮举大要。节目繁多。不敢琐渎。臣不自揣。思欲镂肝剖胆。略定规模。使后来胜臣者可以推广。即不及臣者亦可以依循。斯臣力既竭。臣心稍慰。仰恳  圣恩。两江另  简贤才。臣三五年。俾得详筹缓理。庶几可有头绪。可代之人。臣现无所知。亦不敢妄举。敬当心。至于杨名时。诚实端正。内外如一。抚绥之任有余。但营务军机。不能料理。且年近七旬。渐多遗忘。觉察防范处。亦微少精明。若与臣同事。可以共济。缘伊固虚心。臣能直告也。据臣愚见。内任实堪大用。外任或难总理。常德寿。存心甚好。人亦明晰。小省巡抚。可以胜任。但识见尚未通达。犹少果断。臣受  恩深重。万难报称。若稍存顾忌。即是背负。稍有徇隐。即同欺罔。谨据实直陈。

  分别流土考成疏雍正四年 

  鄂尔泰

  窃惟流土之分。原以地属边徼。入版图未久。蛮瘴雾。穷岭绝壑之区。人迹罕到。官斯地者。其于猓俗苗情。实难调习。故令土官为之钤制。以流官为之弹压。开端创始。势不得不然。今自有明以来。已数百年。中外一体。流土同官。既有职衔。宁无考察。乃仍以夷待夷。遂致以盗治盗。徒令挟土司之势。以残虐苗。随复逞苗之凶。以荼毒百姓。横征苛敛。贡之 朝廷者。百不一二。而烧杀劫掳。扰我生民者。十常八九。必须控制有方。约束有法。使其烧杀劫掳之技。无能施为。而后军民相得以安。伏读  圣谕。以流官有设立吏目者。职分卑微。无印信可行。无书役可遣。土司意中倘有轻忽之念。则未必肯遵其约束。今可否酌土司之大小。将微员如何改设。重其职守。使流土相适。地方各安。该督抚会同密议具奏。大哉  王言。所以为边方计者。无微不烛。无远弗照矣。臣窃念流官固宜重其职守。土司尤宜严其考成。土司之考成不严。则命盗之案卷日积。大凡杀人劫财。皆系苗猓。虽一经报闻。随即缉捕。而潜匿寨中。已莫可窥探。故无论吏目等微员。任呼不应。即使府州关移。臬司牌票。亦置若罔闻。十无一解。非知情故纵。即受贿隐藏。其在流官。束手无策。大吏深难其事。不敢咨题。多从外结。其实得外结者。亦复无几。故劫杀愈多。盗贼益盛。掳人男女。掠人财物。苗人无追赃抵命之忧。土司无降级革职之罪。有利无害。何靳不为。此土司之考成。不可不严。所当与文武流官。划一定例者也。据臣愚见。事各有专责。应分为三途。盗由苗寨专责土司。盗起内地责在文员。盗自外来责在武职。责在土司者。末减流官。责在文员者。末减武职。责在武职者。亦末减文员。参罚虽俱不免。轻重各有攸分。盗由苗寨者。是平时不行钤束。而临事又不行防闲。此土司之罪也。盗起内地者。是乡保不能稽查。而捕快又不能缉获。此文员之罪也。盗自外来者。是塘汛不能盘诘。而兵丁又不能救援。此武职之罪也。以此三者。分别议罪。土司无辞。流官亦服。然所以清盗之源者。莫善于保甲之法。臣屡与督臣杨名时。抚臣何世。熟商酌议。拟立规条。行之两省。及阅邸钞。知荷蒙  圣恩。着九卿详议具奏。臣等伏候奉  旨。部行到日。当即颁行。一体遵奉。按保甲之法。旧以十户为率。云贵土苗杂处。户多畸零。保甲不行。多主此议。不知除生苗外。无论民夷。凡自三户起。皆可编为一甲。其不及三户者。令迁附近地方。毋许独住。则逐村清理。逐户稽查。责在乡保甲长。一遇有事。罚先及之。一家被盗。一村干连。乡保甲长不能觉察。左右舍不能救护。各皆酌拟。无所逃罪。此法一行。则盗贼来时。合村百姓。鸣锣响应。互相守望。互相救护。即有凶很之盗。不可敌当。而看其来踪。尾其去路。尽力寻缉。亦无所逃。至于保甲之外。最重者莫如严责捕快与汛兵。内地之盗。捕快多有知情。外来之盗。塘兵且为通气。平时缉盗之捕快。皆宜分定乡村。某方失盗。罪在某捕快。而捕快之中。亦有奸良不一。能否不齐。又须每十人立一快头。如缉盗不获者。捕快与快头一同治罪。大抵盗情未有能欺捕快者。其塘兵之设。原以昼则盘诘。夜则巡防。伊等平日毫无所事。每昼则看牌赌钱。夜则饮酒酣睡。甚或乘空偷窃。出人不意。种种非为。又或伙众结强。唆使劫掠。阳防阴助。其恶不可胜言。必须严加号令。定为成法。使不得不心尽力。盘诘稽查。则盗贼既弭。而兵丁亦皆可用矣。

  正疆界定流土疏雍正六年 

  鄂尔泰

  臣查何世折内。一为正军田之疆界。一为定苗民之管辖。就黔而论。均属可行。但其中有当斟酌变通者。有应分别缓急者。请敬陈大略。据称田土疆界一事。臣查汉夷地方。多有互相搀杂。隔涉窵远者。论田土亦不独军田。论隔属亦不独楚省。论黔省之内。亦不独镇远施秉玉屏清溪。大抵鞭长不及。互相推诿。难于稽查者。所在皆是。臣自奉就近归并之  谕旨。已概行委员分路查勘。不论隔省隔府隔州隔县。通令查勘明确。就近改并。以归画一。庶几钱粮易于征输。奸究无从逃匿。于地方极有裨益。应俟查明详报到日。臣再加核酌。会疏请  旨。至苗民管辖一事。臣查土司改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必不可不改者。有必应改而不得不缓改者。有可不改而不得已竟改者。审时度势。顺情得理。庶先无成心。而有济公事。若不论有无过犯。一概勒令改流。无论不足以服人。兼恐即无以善后。如果相安。在土原无异于在流。如不相安。在流亦无异于在土也。何世此议。臣当谨慎酌行。自未便具题。请着为例。总之边境夷情。非失之姑息。即失之决裂。非过于畏葸。即过于张皇。论剿论抚。遂都无是处。现在如黎平都匀镇远所属八万九股等苗。臣已趁封印闲时。调署臬司张广泗来滇。将一切机宜。详细商谕。并行各该属协营将弁。同心协办。听其调度。限以八月内报竣。而施秉县属苗案犯。抚臣祖秉圭欲加惩创。动兵进剿。臣已札覆属令少缓。欲靖黎平。必以都匀为先声。欲靖镇远。必以黎平为前导。举重驭轻。则施秉不劳而自靖。今欲先其小者。恐失要领。反难就绪矣。

  招抚生苗以安三省疏雍正七年 

  鄂尔泰

  窃臣折奏前事内。荷蒙  朱批。此事目下万万不可。事情重大。若清理此事。必四省督抚得人。同心合力。预为筹划万全。一举而可就绪。今者迈柱查郎阿宪德王国栋皆非能料理此事之人。暂且缓之。再者川陕精锐。多派出口。滇黔官兵。亦当令休息。湖广民刁兵骄。而从未经事。非其时也。钦此。仰见我  皇上睿谋洪远。动计万全。谨当字字凛体。不敢少萌躁妄。伏查楚属之容美。川属之酉阳。两土司实属顽劣。为边境隐忧。然论其目前。尚未竟至狂悖。用兵惩创。不但非时。亦暂可不必。在臣愚见。原欲先事预筹。逐渐化导。俾得备悉情形。熟知道路。或可以不须兵力。依次就绪。固属上策。即或仍须用威。则既有成算。然后相继而动。亦不难布置。是以仅遣数人。前往招抚。好言劝谕。以觇其动静。并非敢遽欲清理。以徒滋惶惑也。伏查楚粤川黔。苗疆各别。●蛮狆猓。苗性半同。狡悍者其常情。反复者其故智。欲令其相安感戴。实不在法而在人。得人之难。难于任事。善后。之难。尤难于创举。是无论未抚之生苗。远隔之邻境。臣不敢谓或能料理。即丹江古州一带。已经归化之苗众。虽现在伏帖。臣亦不敢时刻放心。努力易。知机难。解事易。推诚难。拨弄煽惑。罪不止于汉奸。而调停不善。约束不严。即官弁兵役皆有以激成事端。亦并非仅苗人之罪也。夫观摩有渐。缓即是急。筹划未周。急反致缓。据臣愚见。容美酉阳二处。似并不须用兵。或先于楚省密委新授布政使杨永斌。川省密委建昌道刘应鼎。黔省密委请补新设贵东道之镇远府知府方显。令各承办各界。并会合商酌开导。不露威严。一二年内。或可就绪。倘彼时有须惩创。则岳锺琪已经凯旋。总统调度。亦可一举而定。臣受  恩深重。万难图报。事无难易。不计能不能。惟有竭力尽心。期少安衾影耳。

  覆陈土司绥靖疏雍正二年 

  李绂

  臣到任后。访闻土司暴敛。心窃恨之。然细求其端。半出于不得已。土司所亲切而敬畏者惟知府。若知府廉能。土司即不敢为暴。从前调补南太庆思四府知府。时有需索。土司因而科敛。用一派十。土民不支。因而为盗。岂可犹罪土司乎。数十年来。土司足迹不敢至府。畏拘而需索。近日惟太平知府甘汝来到任后。尽革规礼。土司至府。亲受约束。永不科敛者。十巳八九。而新补庆远知府刘之顼。臣再三劝勉。彼亦尽革规礼。土司至府。愿受约束者。十亦五六。若南宁一府。再蒙  皇上简补贤员。则旧习未能尽变者惟思恩府耳。至于冥顽不化。其中容有一二。或当如提臣所请。稍加惩创。然亦不至于改土为流之甚。此臣近日料理土司之大。约至一年后。似可令尽遵  圣朝德化。若夫猺獞所居。则在六十州县流官所辖。家蓄刀鎗。收之不胜其收。诚如  圣鉴。然其为盗。亦由贪吏所迫。不尽由于蓄鎗。但使吏皆廉吏。则盗源渐清。而收其鸟鎗之法。臣曾与副将高世定商酌。凡猺獞仇杀抢夺者。必治其罪。因而收其鸟鎗。彼亦无辞。其余置不问。又特严硫磺之禁。彼不得硫矿。即有鎗无用。庶顽俗可以渐化。而人情亦不至惊扰。又提臣请于霜降后拘捕凶犯。伏读  御批。谓国家立法。必俟有罪而后加刑。若无罪。此等事万不可轻动。此诚  皇上爱惜民命。慎重军机之至意也。但臣思提臣所谓凶犯。亦正谓有罪而负固拒捕者耳。此事臣亦曾札致提臣。近又咨商督臣。广西仇杀抢夺积案不清。拟欲择情重之案。不服拘捕。敢于放鎗恐吓兵役抗不到官者。稍拨附近营汛协拏。营汛原有捕盗之责。并非用兵之比。然亦惩一警百而已。非敢遇事辄用。此皆臣近日斟酌轻重。次第举行之事。据实奏陈。伏乞  睿鉴。

  陈粤西治边疏雍正六年 

  广西布政使郭

  窃臣自到任后。凡全省所属府厅州县佐贰等官。臣俱一一心访察。缘地方辽阔。属员因公至省。臣所经见者。仅十有余员。但据臣所访察。大约小心谨守者居多。容臣再加细访。倘有贪婪败检之员。访闻得实。即当详报抚臣题参。以彰黜陟。决不敢苟且偏徇。有负我  皇上委任之至意。至于土苗猺獞。其性本自难驯。劫盗仇杀。固所时有。然臣查其所谓仇杀者。其先实原有冤抑事件。官府不为伸理。故遂激其凶悍之气。相沿成习。若地方官实实以抚绥为己任。平其曲直。信赏必罚。令其心帖服。则仇杀之风谅可渐息。其有梗化不改者。而后严擒尽法。以警其余。则恩威并着。而野性亦知所畏惧矣。现在据西隆州西林县详称颜光色岑颠等。掳掠村庄。聚众焚杀。经提臣咨商抚臣。已发官兵。前后堵剿。不日溪峒肃清。苗蛮咸知有 国法。凡边徼之民。亦无不知  尧天舜日之下。断不使凶徒得以徼幸也。再查向来土司之中。有敢于恣肆者。多由该管知府贪其土物货赂。以故土司有所挟持。益致剥取土民。肆行不法。若地方实有不爱钱之知府。洁己奉公。时时宣谕 朝廷德意。则知府于土司。原如上官之于寮属。自无正己而不能率属之理。此土司旧来积习。臣所访闻如此者。目今泗城府官庄役田。及谷价等项。臣已委官前往丈量。逐一清查。再归顺土州。经督臣孔毓珣题明苗价银两一案。臣已饬委田州土司。协同思恩府知府。按亩查勘。如差委官不实心办理。及土司敢有仍前不法者。臣即详请督抚题参。断不略有徇隐。使得姑容于  圣明之世也。

  备述全粤情实疏康熙二十年 

  都御史郝浴

  皇上坐照万方。虽省有远近大小。总期各就情实。以维万世之安。粤省穷荒。天下所闻。然臣非身到。未能悬知其详。今请为  皇上一备陈之。湖南沃野。而入粤境皆山瘠。广东资海。而粤西尽为所隔。其周围类多凶顽土属。内无所产。外无所资。其山则纯石迭成。率与堪舆相背。毫无秀润滋养之宜。其水则斗闸逆上。仍用马援旧法。全无安澜易运之便。且接连交趾。逼近安南。苗獠猺獞。回旋连络。如蜂窝鼠穴。又兼一种土类。杂居民落。或獞七民三。或獞八民二。是皆前代恶窳顽悍。强立郡县。治以流官汉法。实则喜人怒兽。如唐臣韩愈所云不可以人理治之者也。至于民皆残寇。田多久荒。武皆劳苦兵间。而难于缉伍。文皆外委杂流。而难于自立。有司举事则法废而病民。守法则事废而误军。又当岁办而苦岁荒。衙役蓬跣。官吏草率。合而计之。未免生气尚待苏息。而残疆急需绥定也。臣察此情实。容次第分布条理。将我 朝四十年来之章程。及  皇上万里怀柔之  圣心。一一昭揭。先使稍稍有一规模。而后从事。其全省兵马钱粮。或应裁省。或应分拨。俱察照此意详行。臣因是又总论滇黔广闽数十年内之情形。从前如汉策捐诸此三藩使自治。嗣后如唐法尽擒此跋扈以还国。又单论广西用人之事。始则鞭策无籍之人。以署事而足兵。今惟慎补部选之人。以实授而安民。是真我  皇上百胜万全之庙筹。而  大圣人守定太平之神机也。臣既身到目击。应备述其全局。从实报闻。伏乞  睿鉴。

  敬陈调剂粤西戎务四策疏康熙二十一年 

  都御史郝浴

  粤西自用兵以来。各路宿兵弹压。类有添设。今滇南已定。节饷裁兵。以苏息天下。自是  庙谟亟算。但粤西为广东湖南枢纽。云贵交南门户。狼猺獞獠诸蛮。丝牵蔓引。必须一一截制。兵又不可不防。饷又不可不节。至于会计通省钱粮之数。尚不敷兵饷之数。惟清汰马政。足厘无用以资有用。酌防要害。虽似裁兵而实裕兵。臣谨调剂四策。备列情形。为我  皇上陈之。一虚糜之马宜汰也。察粤西鸟道猿蹊。马战不及步战。且瘴水雀毒。养马十毙八九。纵使毙后即补。奚堪补后又毙。保无马去粮存之弊乎。且穷兵病马。虽药科兼资。难保肠黄立倒。是有马之名。无马之实。有马之费。无马之用也。宜分别清汰。如抚标提标原设马二步八。酌裁其半。改为马一步九。臣与提臣时加省察豢养。分驻重地。以资驱遣。其各城守营。原设马一步九。马不成。亦难突阵。今裁马全改为步。其原兵仍食战粮。此外通省各官。原设有自备之马。仍从其便。只此清汰马毙。可约省岁须料草干银三万余两。亦足以济本省之兵饷所不足也。一添设之兵宜裁也。当粤西用兵之际。不得已而议添。今节饷之际。不得已而议裁。查镇营有照康熙十一年原额而今不足者不必议增。外有新设之兵宜裁者。如抚蛮灭寇将军标兵五千内。除另议挑选一千名。隶臣标统辖外。尚四千名。水师营一千名。怀集营五百名。昭平营二百九十六名。富川营二百九十六名。此皆新设议裁者也。有照康熙十一年经制之外而今添设亦议裁者。如桂林城守营。原系十一年以前设立额兵五百。而今增添七百。贺县营原额兵三百九十六名。而今增添一百零四名。此皆于经制外添设议裁者也。查富贺两县接壤。今富川营既裁。应将富县营改为富贺营。将额兵分防两县。但各兵大半他省之人。当解散之时。宜量给以两个月饷银。资其归农路费。以安其心。庶不致流落啸聚。抑或容臣与提臣。选其精锐。汰其老弱。以渐消磨。简其精练。据实造册报部。只此裁汰冗兵。可约省岁饷数万。亦足济本省兵饷之所不足也。

  一要害之设防宜酌也。窃见前代韩雍王守仁等。用兵于两江藤田之间。动调土汉兵一二十万。需项无算。当时峡贼。率皆獞类。驯至巨魁。其始都缘要害无备。未遏其萌所致。今滇逆已平。冗兵应汰。第两江之间。地方辽阔。固不能在在设防。然其间有要害之处。如镇安土府。设有汉官通判知事二员。查该府在土司中。井民风。颇异不毛。虽设有镇安营额兵二百九十名。然汛广兵单。近则沈绍基韦之煌。袭城杀官。见在用兵扑剿。应改设游击一员。领兵五百名。庶资弹压。又泗城土府。是土司中之巨擘。界连滇黔土属路下阙三十字千名。即调平乐营官兵。酌量于泗城西隆西林并归顺上下冻等州布置。亦可以为镇安之声援。又土田州。因系安笼门户。近于各处抽调官兵八百名防守。今当撤兵。仍应酌守备一员。仍须调兵防御。如是则土司尽有钤束。至于龙凭馗纛二营。系控御安南锁钥。每处仅设兵一百九十三名。殊为单弱。应酌量每处增置三百名。庶可资其捍卫。其梧州一府。居两广之中。扼三江之要。设有官兵一千名。应五百名守护策应。应调五百名直抵浔南一带。设立哨船。汛防河道。此为全省之襟喉。各府之脉络。最为吃紧。且猺獞蛋贼。往往沿河截劫。调此五百名。使河路清宁。庶几商裕课。以上应设应增。酌计官兵不过二千余名。又节于见在经制内抽调。并非额外加添。而土属永得贴服。边关总有把握。粤西全局。隐然巨镇。一抚提之精锐宜简也。昔孙延龄叛时。抚臣束手。皆因抚标兵裁。空拳御寇。查抚标之裁。当日应每省设立总督。今各省既无总督。则抚标之设。断难议减。且西粤情形。已经臣于备述情形疏内奏明。是抚标二标。同为百粤之枢机。邻省之控制。不惟居重驭轻。兼可长虑郄顾。粤西通省。除柳庆二府属有提臣。就近酌量分防外。省城根本重地。其抚标兵三千名。除周围接壤州县。四路布塘。以疏通声势外。其守待遣之兵有限。拟将援剿营应裁之内。精拣骁健并器甲坚完之兵一千名。即以副将温绍贤统隶臣标。以资驱策。俟一二年允成泰山四维之势。再议抽减。以安熙恬。今既以援剿标兵一千名。调隶臣标。则于臣标量调数百名。驻防平乐。仍听臣驱策。则是提标抚标。均系下阙三十余字绸缪防护。庶几奠安。此则臣与提臣之职分也。此四策者。汰马裁兵所以节饷。设防选锐所以固圉。从此以通省地丁盐库关税钱粮。还养通省经制官兵。则缺拨无多。可少纾司农之筹划而经营预备。或偶助司马之韬钤。臣今奉  命抚粤。仰赖  皇上天威睿算。见诸路文武。悉报荡平。但兵形象水。一时解散。实须调剂。臣晓夜思维。顾兵顾饷。酌去酌。以休息为挞伐之本。以防御为太平之基。选吏养民。以资无穷之策应。简武搜兵。以培有用之精神。是从来君臣绸缪中外。缔造无疆之至愿也。其未尽事宜。臣陆续务酌时宜曲处。再奏。

更新于:3个月前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二十·剿匪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二十·剿匪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平定教匪总论三省边防备览 严如熤贼匪滋事之始。赤子弄兵潢池耳。得贤良司牧胆略过人者抚而辑之。若龚遂之治渤海。张纲之定广陵。虞诩之平朝歌。可无大烦师徒也。迄事变既成。党与已众。巢穴寖多。多用师固艰于..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九·苗防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九·苗防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坊苗 魏源抚苗如抚子。备苗如备疾。御苗堤御水。攻苗鸷攻伏。抚苗道二。文告不与。目不诗书。足不城市。奚知文。奚知告。则聚所欲欤。则去所恶欤。何谓所欲。盐布入于峒。药材出于山。何谓所恶。莠苗不于寨。奸..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八·蛮防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八·蛮防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滇中兵备要略 孙鹏备兵以民也。而未雨绸缪。尤在山川要害之地。滇古西南夷。于唐为南诏。西北拒吐蕃。东北际黔巫。东南达交桂。西南扼缅甸。环境之彝。十居其七。王公设险。于斯要矣。岂可一日不备哉。而备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六·海防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六·海防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五兵政十六海防下防海惠士奇防海之法。莫详于宋。有海军。有海船。有海道。其海军则镇江海水军。江阴水军。明州水军。平江许浦水军。建康靖安水军。唐湾水军。池州清溪鴈汊控海水军。其海船。则有刀鱼..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五·海防中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五·海防中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台湾始末偶纪 鲁之裕台湾闽海诸岛之饶也。幅南北约三千里。东西踰六百里。汉番生齿。百有余万。其产布谷金石牛马齿革羽毛竹木丝枲蔗漆药物。其番有生者熟者。其聚族而居之所曰社。合台湾之社有三百五十六焉..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四·海防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四·海防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三兵政十四海防上防海 李光坡言险者莫如水。海尤水之不测者也。盖巨浸稽天。既不可以里道计。而奸宄驾舟重洋。渺如浮沤之着水。又不可以追程及。所以古来环海攻守。其法甚备。只可以纪一时之宜。终难据..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三·山防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三·山防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二兵政十三山防三省山内边防论一三省边防备览 严如熤安置南山之大计。莫如适中之处设重臣以一事权。辽阔之处分州县以专其治理。绥靖之大规不外此矣。考明时原杰于郧阳设巡抚。将山内州县辽阔者。分设县治..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二·塞防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二·塞防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一兵政十二塞防下平定准噶尔附论 赵翼臣既摘平朔漠方略。然自策妄阿拉布坦渐强。继以噶尔丹策零。世济其恶。我西北两路。又常驻重兵。备堵剿。迨额尔德尼招之捷。敌始乞和。我皇上御极。与之定边界。并..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一·塞防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一·塞防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兵政十一塞防上荅人问西北边域书 魏源承询本 朝西北边域之略。 国家威棱震迭。际天稽颡。括地成图。东尽东海。南尽南海。西不尽西海。北不尽北海。而欲征图朔貊。轮弱水。厥制严武。至雄以博。窃钩档册..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地利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地利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七十九兵政十地利下读管子乘马篇 顾栋高余读管子。至凡立国都。必于大山之下。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无近水而沟防省。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喟然叹曰。此世之变。周官之法度尽矣。然而后..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九·地利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九·地利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读史方舆纪要序 顾祖禹客谓顾子曰。子所著方舆纪要一书。集百代之成言。考诸家之绪论。舟车所经。亦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里道。问关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与从容谈论。考核异同。子于是书。可谓好之勤..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八·兵法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八·兵法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城守篇 魏源仁人不问伐国。书生不足谭兵。而守圉之制。兼爱者详之。专城之名。守土者居之。道非同傥忽也。事非必将帅也。用非必乱世也。以救人。以卫民。兵者不得已而用之。故言攻不如言守。作城守篇。守备上豫..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七·兵法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七·兵法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案兵家 汪缙兵分权谋形势阴阳伎巧四家。综其要旨有三。一曰养民气。一曰定军志。一曰审敌情。三要由二本。一曰本之刑名以立法。一曰本之阴符以圆机。所谓养民气者。民兵之实也。民气战之实也。民有六不可用。民..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六·保甲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六·保甲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治盗宜严责成疏顺治十三年 工科给事中姚延启窃见近日各处雈苻啸聚。掠公行。郡县不敢申报。道将置若罔闻。如晋中清源蒲州等处。失事隐匿。自非抚按精明觉发。几以封疆为儿戏矣。我皇上特谕刑部申饬讳贼之令。煌..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五·保甲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五·保甲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保甲说 李光型记曰。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苟一乡之事不治。何论一县。保甲者。分之极其细而不紊。合之尽其大而不遗。故必知地方之险易。村居之疏密。而后联比分甲。可行出入守望之政。知台驿递之远近。桥..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四·马政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四·马政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论马政 王心敬马。兵国之必需。矧今西番启衅。将来此一路之马。至者少而用者多。使非及时畜聚。临用缺乏。欲望兵强而威振。得乎。然如唐人监牧之制。可行而难得其人。如宋保马之法。则累民而无益于事。为今之计。..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三·屯饷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三·屯饷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储饷议 卢纮今夫师动而饷随焉。未有师行于前。而饷不继于后。能必战胜而攻取者也。闻之战其野。即食其野之粟。因粮于敌。我无转运之劳。而敌假赍粮之便。如楚失敖仓之守。而汉乘之。隋失洛口之守。而唐藉之。此天..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二·兵制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二·兵制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营制小 顾栋高兵以卫民。营以驻兵。淮安自唐宋以迄于元。兵制见于前史尚矣。明初。改元淮安路总管府为卫指挥使司。俾世其官。而又设有屯田。因粮于屯。取兵于丁。当是时。淮安大河二卫军官屯丁万余员名。应守城..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一·兵制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一·兵制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议兵 姚鼐兵民分。虽有圣人不能使之复合者。势也。今有人焉。命其子弟。入则挟筴操管而学书。出则量庾籔。权轻重。度长短。持算而营什一之利。其子弟必无一能矣。今君国子民者。佹而使耕稼之农。听号令。习击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