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九·地利上

繁体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九·地利上

作者:贺长龄

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读史方舆纪要序 

  顾祖禹

  客谓顾子曰。子所著方舆纪要一书。集百代之成言。考诸家之绪论。舟车所经。亦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里道。问关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与从容谈论。考核异同。子于是书。可谓好之勤。思之笃矣。后有起者。考求险要。辩分攻守。远而周知天下之故。近而都邑之间。非子之书。何适从焉。余曰否否。不然。古人有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明于匠石之任者。或昧于雕镂之细。予也未尝泝江河。登恒岱。南穷岭海。北上燕冀。间有涉历。或拘于往返之程。或困于羁旅之次。不获放旷优游。博观广询。间尝按之图画。索之典籍。亦举一而废百耳。又或了了于中。而身至其地。反若瞶瞶焉。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者。不可胜数也。予之书其足据乎。且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夫论兵之妙。莫如孙子。而论地利之妙。亦莫如孙子。使信余之书而不取信于乡导。譬之掩耳而求闻。闭目而求见。所误必多矣。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郄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塿之邱。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是故九折之阪。羊肠之径。不在邛崃之道。太行之山。无景之溪。千寻之壑。不在岷江之峡。洞庭之津。及肩之墙。有时百仞之城。不能过也。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所谓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者乎。故曰方圆奇偶。千秋不易也。伏羲以之画八卦。大禹以之演九畴。伍两卒旅。千秋不易也。武侯以之列八阵。李靖以之变六花。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西北者。可以并东南。而起于东南者。又未尝不可以并西北。故曰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阴阳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处。知此义者。而后可与论方舆。使铢铢而度之。寸寸而比之。所失必多矣。吾尝考蒙古之用兵。奇变恍惚。其所出之道。皆师心独往。所向无前。故其武略比往古为最高。彼岂尝求之于山海之图里道之志哉。然则求地利于吾书。无乃犹是刻舟之见乎。或曰审如子言。乡导之于地利重矣。然则子之书其可废乎。曰何可废也。孙子言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然不得吾书。亦不可以用乡导。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辕也。东泛之不可以西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尝无沮洳之地。东南多水。而未尝无险仄之乡。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十步易辙。则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泽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执途之人而求其为乡导。乡导其可恃乎哉。何也。乡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岛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乡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是故先知马陵之险。而后可以定入魏之谋。先知井陉之。而后可以决胜赵之计。不然。曹瞒之智犹惕息于阳平。武侯之明尚迟回于子午。乃谓求地利于临时。而不求地利于平日。岂通论哉。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欲出此途而不径出此途者。乃善于出此途者也。欲攻此城而不即攻此城者。乃善于攻此城者也。此知之于平日。而不得不资于临时者也。

  攻则攻敌之所不能守。守则守敌之所不能攻。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奇正断于中。死生变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此固大将之任。而非可问之于乡导者也。凡吾所以用多用少。用分用合。用实用虚之处。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乡导。从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岂徒寄耳目于仆夫云尔哉。且吾书不独行军之一端也。天子内抚万国。外莅四夷。枝干强弱之分。边腹重轻之势。不可以不知也。宰相佐天子以经邦。凡边方利病之处。兵戎措置之宜。皆不可以不知也。百司庶府。为天子综理民物。财赋之所出。军国之所资。皆不可以不知也。监司守令。受天子民社之寄。则疆域之盘错。山泽之薮慝。与夫桑水泉之利。民情风俗之理。皆不可以不知也。四民行役往来。凡水陆之所经。险夷趋避之实。皆不可以不知也。世乱则由此而佐折冲。锄强暴。时平则以此而经邦国。理人民。皆将于吾书有取焉。然则孙子之说。固未当乎。曰非也。孙子之言。固以地利者行军之本。而乡导者。地利之助也。先知地利而后可以行军。以地利行军。而复取资于乡导。夫然后可以动无不胜。凡吾所以为此书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无所适从者。任天下之事。举宗庙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畀之他人。此先君子所为愤痛呼号。扼腕以至于死也。予小子既已奉遗命。采旧闻。旁搜记载。规之正史。稍成一定之言。合为一十八部。分为百三十卷。藏之家塾。以俟来者。

  设险 

  刘淇

  周礼夏官。掌固。掌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若造都邑。则治其固与其守法。凡国都之竟。有沟树之固。郊亦如之。民皆有职焉。若有山川则因之。又司险。掌九州岛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设之五沟五涂。而树之林以为阻。皆有守禁而达其道路。国有故。刖藩塞阻路而止行者。以其属守之。唯有节者达之。此言国有山林川泽之险。则因之以为固。无其险则沟涂足以限戎马之足。林木足以当隐萆之用。险成于人。而不徒赖其地。故坎大象云。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也。井田废而沟洫川浍之制地无余。连阡平畴。荡荡极望。故在今设险为难。然渠阜林木。未尝不可因其势而默成之。是则地有古今。而因地制用者无古今也。

  春秋列国疆域表序 

  顾栋高

  昔武王大封列侯。各有分地。至春秋时。犹存百二十四国。税安礼为作春秋指掌图以明之。余谓是不可图也。若从其始封。则与春秋时之疆境不合。若从春秋当日。则二百四十年中。强兼弱削。月异而岁不同。当以何年为准而图之。即以周与晋楚论。晋之始封太原。百里之地耳。其后献公灭耿灭霍灭魏。拓地渐广。而最得便利者莫如伐虢之役。自渑池迄灵宝以东。崤函四百余里。尽虢略之地。晋之得以西向制秦。秦人抑首而不敢出者。以先得虢扼其咽喉也。至文公启南阳。奄有覃怀。后经营中原。迫逐戎狄。凡卫河以北。殷墟之境之没于狄。及邢之灭于卫。滑之灭于秦者。晋尽取之。于是东及朝歌。北尽邯郸。自河南之彰德卫辉。至直隶之大名广平顺德。悉为晋有。而谓晋犹昔日之晋乎。楚封丹阳。盖在今归州东南七里。至文王灭邓县申息。封畛于汝。此时已涉河南南汝之境。以后蚕食诸夏。鄾及唐叶。皆南阳府地也。江黄道柏蓼胡沈。皆汝宁府地也。最后城州来居巢锺离。则更侵入凤阳庐寿之境。而谓楚犹昔日之楚乎。至周之东都。郑氏诗谱云。封域在禹贡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畿内方六百里。逮后南阳入于晋。祭地入于郑。伊川入于陆浑。日朘月削。故襄王以前。犹能兴师伐郑伐翼。襄王以后。如病痿不能起。王畿已非复东迁之旧。况在小国乎。夫弱小之日就微灭。与大国之渐肆吞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故曰是不可图也。或曰周室封建。在德不在险。信乎。曰此为后王守成者言之也。武王既胜殷。有天下。大封功臣宗室。凡山川纠纷形势禁格之地。悉周懿亲及亲子弟。以镇抚不靖。翼戴王室。自三监监殷而外。封东虢于荥阳。据虎牢之险。西虢于宏农陕县。阻崤函之固。太公于齐。召公于燕。成王又封叔虞于晋。四面环峙。而王畿则东西长。南北短。短长相覆方千里。无事则都洛阳。宅土中以号令天下。有事则居关内。阻四塞以守。曷尝不据形胜。以临制天下哉。褒姒煽虐。祸由内作。播迁东周。而西虢实为东西都出入往来之地。周有西归之志。不得不问途于虢。故平之末年。即欲以虢公为卿士。迨乎惠王。郑虢卒定王室。当晋之图虢也。王曷不赫然震怒。命方伯以讨罪于晋。晋必不敢动。乃谈笑置之。虢入晋而晋日强。周日削矣。洎惠公之入。赂秦以虢略。秦若得之。则可东向以抗衡于晋。虽有文公。不能以图伯。而晋之诸臣固不与也。虽战韩见获。秦于此时。几可分晋之半。而卒征缮以辅孺子。闭关谢秦。泰知空名为质之无用。卒归惠公。吕却诸人。可为智勇绝人者矣。秦立文公以后。知文公枭雄。决不能觊觎桃林以东一步。乃偕晋师灭鄀。鄀近武关。穆公之意。以为不得于东。犹可经营商雒。图武关以为南出之门户。而亦终不能有。由是二百余年。秦屏伏西陲不敢出。以秦地形四塞。而函关武关之门户。俱为他人有也。至三晋瓜分秦得其地置关。函关入秦。而三晋之亡自此始矣。呜呼。晋自献公灭虢以后。固守桃林之塞。主伯天下者二百年。迨三晋之分而后失之。而周室东迁。不三世而虢已为晋有。捐国之利器以与人而不悟。岂非恃德不恃险之说。有以误之也哉。

  春秋列国地形险要表序 

  顾栋高

  险要之为天下重也。从末世起也。群雄起而后有战争。战争用而后出奇制胜。设守要害。则险要尚焉。太平之世。天下为家。未尝有也。余读左氏。知春秋险要之地。莫多于秦晋吴楚郑卫。郑卫南北所争。而吴楚秦晋。壤地相错。为日交兵之国。桃林二殽茅津之为西北险也。以秦晋七十年之战争着也。汪氏曰秦晋七十年之兵争起于殽之战终于襄十四年十三国之师函谷一入秦。而六国之亡兆矣。锺离州来居巢之为东南险也。以吴楚七十年之战争着也。林氏曰锺离州来居巢三邑吴争七十年而后得此州来一入吴。而入郢之祸基矣。他如齐穆陵之为大岘。晋刘裕过之而喜形于色者。而地邻莒鲁。强晋东来。道所不经。故战伐罕书焉。晋南阳之即河阳。唐李光弼百战守之以固关辅者。而界连周郑。方辑和以拱卫。故兵争亦不及焉。轘辕伊阙。同一险也。伊阙以备子朝而着。而轘辕则无闻。虎牢敖仓。同一要也。虎牢以晋悼之城而着。而敖鄗则无闻。至晋楚悬隔千里。所争惟在郑宋。楚戍彭城。以塞晋之通吴。晋城虎牢。以防郑之服楚。春秋尤大书特书。少习武关。为秦豫咽喉之地。秦人灭鄀。盖欲南出以图武关。而卒不能有。及楚图北方。将通少习。而晋人震惧。岂非襄郧商雒之间。地形扼塞。与函谷俱称绝险哉。故险要有常所。初无定形。有千年不易之险要。有一时因敌为防之险要。往往在后世为要害。在春秋为散地者。此亦古今时势不同之故也。然考春秋时列国用兵。斗争不减后世。而其时禁防阔。凡一切关隘阨塞之处。多不遣兵设守。敌国之兵。平行往来。如入空虚之境。其见于左传者。班班可考。文十三年春。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注云以备秦。桃林今潼关也。昭二十六年秋。晋知皪赵鞅帅师纳王。使女宽守阙塞。注云以备子朝。阙塞今伊阙也。二者天下之险。必待纷纭有事而后遣将设守。则其平日之漫无闲御可知矣。齐庄公之伐晋也。入孟门。登太行。封少水而还。而晋仅于其还也。使赵胜率东阳之师追之而已。而晋平日之备御无有也。吴阖闾之入楚也。舍舟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道由大队直辕冥阨。而司马戍第于既阵。始议塞城口以邀其归路。而楚平日之控扼无有也。是皆一夫守险。千人莫过。使当日有一旅之师百夫之长。当关旅拒。则齐必不能轻骑而入羊肠之隘。吴必不能疾驱而至汉水之滨也。以至文五年秦人入鄀。道由上雒。出武关。经历晋之阴地。是时秦晋已绝好。而鄀在南阳之析城。深入东南五百余里。秦出兵与楚争鄀。而晋人不之禁也。僖三十三年。秦人袭郑道。自华阴出函谷关。经历二崤。及周之轘辕伊阙。而后至河南之偃师。行嵚岩深谷中二千余里。商人弦高遇诸途而始觉。而周人晋人不之诘也。他若晋会十三国诸侯于柤。而柤为楚地。吴伐鲁。而子析故从武城道险。是盖列国皆然。主者无设险固圉之谋。敌人无长虑却顾之志。处兵争之世。而反若大道之行。外户不闭。历敌境如行几席。如适户庭。主人能则有秦穆之丧师。主人不能则为楚昭之失国。春秋之所以日寻于多事者以此也。易有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又曰慢藏诲盗。夫土地人民国之宝藏。敌国外患国之大盗。偃然弛备而欲狡焉。启疆者不胠其箧其藏得乎。善为国者。慎其封境。险其守集。深维大易设险之谋。重懔周书慎固之训。庶乎奸宄戢志。而强邻寝谋矣。

  周疆域论 

  顾栋高

  案东迁后。王畿疆域。尚有今河南怀庆二府之地。兼得汝州跨河南北。有虢国桃林之隘以呼吸西京。有申吕南阳之地以控扼南服。又名山大泽。不以封虎牢崤函。俱在王略。襟山带河。晋郑夹辅。光武创业之规模。不是过也。平桓庄惠。相继百年。号令不行。诸侯攘窃。王不能张皇六师。更复披析其地。以为赏功。酒泉赐虢。虎牢赐郑。至允姓之戎。入居伊川。异类逼处。莫可谁何。晋灭虢而镐京之消息中断。楚灭申而南国之窥伺方张。至温原苏忿生之田。与郑复以赐晋。则举大河以北。委而弃之。由是怀庆所属七县。原武属郑。济源修武孟县温县属晋。王所有者。河内武陟二县。及河南府之洛阳偃师巩县嵩登封新安宜阳孟津八县。汝州之伊阳鲁山。许州府之临颍县。与郑接壤而已。此东周形势削弱之本末也。

  孟子游梁论 

  郑与侨

  昔夫子作春秋。凡强臣逼主则抑之。如堕三都之类是也。罃为斯之后。而子舆氏轻于一往。得毋与麟编剌谬乎。然圣贤雅志匡时。规其重者大者。区区形迹。非所论也。尼山老布衣。擅二百四十二年之权。其一笔一削。星日为昭者。无他。在摈秦与楚而已。故桓文之绩。津津道之。一匡九合。深与管仲之仁。宁仅侈齐晋之霸功哉。齐晋所膑者。秦与楚。尼父所深契者。正在其摈秦与楚也。此犹其笔削之迹也。至于尼溪之封。不闻力郄。临河而返。若有遗憾焉。以当日之能制秦楚者。惟东海一旅。与邯郸诸甲耳。夫子遨游二主间。非为齐赵谋也。欲借齐赵之强。以西封函谷。南怵方城。以图其重且大者。非苟焉而已也。时至战国。与春秋又少异。魏居两河之间。范睢所谓天下之枢也。斯时汉阳之众。虑秦人蹑其后。伏翼而不敢动。其骎骎有蚕食中国之志者。独此伯翳之裔。然秦欲得志于天下。势必先取两河。两河取。齐赵燕韩自保不暇。暇西指而为秦难哉。张仪者。秦之所依以连天下之衡者也。用秦之后。不出而相他国。独两出而相魏。其意何居。盖欲解纵而孤魏也。自应侯远交近攻之说行。魏遂折而入于秦。政之二十二年。首先灭之。自是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六王毕。四海一。睢之谋如烛照而数计。然后知子舆氏之适梁。盖欲存梁以制秦楚。制秦楚以安中国。是以他日又有可使制梃挞秦楚。坚甲利兵之言。安内攘外之心事。明明暴露于此。宁直为卑礼厚币。驱大梁之车哉。殆与尼父适齐适赵异而心同。故曰。先圣后圣其揆一也。一者何也。亦曰正朔相承之地。不使汧渭牧。洊食上国。规其重且大者。以绥我士女云尔。使梁之君奉国以从仁义之效着于两河。秦必不能东踰函谷以兼并赵齐。遂翦灭我诸姬。筑城填海。焚书坑儒。诸酷虐又安得慢焉肆志。以至于不可制。孔子之麟书炳炳。孟子自称仲尼之徒。所谓时异而心同也。尚论者毋轻訾吾泰山岩岩之子舆氏可也。

  原势 

  储大文

  盗贼之祸始于秦。至汉而甚。至晋北魏而又甚。至隋而甚烈。唐至黄巢而又烈。至元明而祸甚烈。张角足以乱汉。王弥杜曾足以乱晋。葛荣邢杲足以乱魏。黄巢足以乱唐。杨安李全足以乱金。皆不能亡之。而秦隋元明。国遂破灭者何也。秦轻改周辙。隋不悟北魏之覆辙。而明又蹈元之辙也。上古之世。分而为九州岛。又分而为十二州。又合而为九州岛。中以封建万国。而方伯连帅统率之。后稍兼并。然大率因其定势。故强国得以立。至秦分为三十六郡。又益为四十郡。地裂兵削。陈胜吴广起。守尉监亡以御。虽关中兵四出。而不能救。汉分为十三刺史。东汉因之。虽罢郡国都试。而刺史权日崇。至晋亦裁益为十九刺史。九州岛之迹少复。地有常界。兵有常将。其习之也久。其附之也深。故张角虽起而不能亡东汉。王弥王如杜曾虽起而不能尽亡西晋。孙恩卢循虽起而不能亡东晋也。宋齐梁陈。州益分。地益小。兵益弱。元魏亦多析州郡。虽设行台。曾无补于势。故葛荣邢杲起。而国几亡。隋承齐周之后。幸列鹰扬府卫兵充伍。而州郡遂夷为一。又惩尉迟迥王谦之难。忘葛荣邢杲之祸。将举天下尽运之朝廷。罢魏周总管府。国势涣而镇将亡以摄。此张金称翟让朱粲辅公祏之所繇横行而无惮也。唐分十道。以河江淮关岭为界。探访使统之。折冲果毅兵虽寖废。而节度府兵日盛。自尹子奇田承嗣不能犯江淮。刘展袁晁裘甫庞勋兵越界辄。虽以黄巢之桀骜。秦宗权之凶残。流毒几天下。而卒为诸镇所覆。则地之不可无常界。而兵之不可无常将也。盖已了然矣。宋仿唐制。分诸路。金因之。故宋虽废藩镇。金封十一公。势亦已晚。而盗贼起而祸不甚烈。元有天下。恃攻取之易。不思中原定势。置行省江淛陕西。岭北别失八里。地既太远。其它亦旁通广辟。务为夸侈。举三代九州岛之迹。唐宋分道分路之制。而尽荡覆之。繇是山河失险。盗贼横决。以迄于明季。寖四百年而卒莫有知其本者。此贾谊李纲之识所以旷百世而尟遇也。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传曰。泰山之高百仞。而跛牂牧其上。明置布政司都司总兵巡按。又置巡抚抚治。又益以总督督师。虽官名殊元。而行省行台。阔略之势。终不能变。或视元较甚焉。合河南河北为一而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江之险失。合淛东淛西为一而淛江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洞庭中渟湖广。鄱阳中渟江西。滇洱中渟云南。巢马洪泽天湖安山昭阳骆马射阳甓社丹阳石臼洮滆淀山泖临平夏盖鉴壶山黄蓬异龙湖荥泽云梦泽百花洲高梁山泊豆子恶溪珠池。中渟诸隶省。震湖相湖分隶两省。无以厘画之而险胥失。旅顺镇江隶山东。闲山陈钱官井。长年多迷所在。钦州舟走交趾东都。又失四峒。缅甸南直走大古剌。而海之险失。莽刺捏工川。昔号黄河九曲。今号小套。丰胜诸滩。殆类平地。又经天桥峡壶口山白司马阪。江经夔州上中下三马渡。汉经均州庙滩光化羊皮滩。淮经光蔡诸滩赵家步。无以扼之。而江河淮汉可永恃之险并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郴隶湖南。赣隶江西。又合左江右江为一。而粤之险失。沅州偏桥分隶两省。郧阳南合隶四省。湖北隶蜀。川北隶黔。建昌毕节隶滇。陈曹沂胶隶淮扬。遵义迄隶四川。江浦六合讫隶应天。经略或至七镇总督总理。或至八省七省五省。又或总督以下并听节制。而金元行省之制又失。

  潼武固杉捍玉垒米仓朱阳辘轳延水蒲津龙泉黄泽虹梯玉峡天井当子口九里木兰穆陵独松太平桥石门辰龙铁索桥关朝天黄沙轩辕千秋乌龙仙霞分水大庾五岭香炉关索岭分隶两省。齐北走沧景。鲁南走邳濠。曾无藩篱之限。潞涿津门河西务保魏浚滑介休安邑晋蒲宁夏同州多巴邺洛朱仙镇许南阳临清济宁夏镇曹县清江浦池河正阳桥扬真京口漕岸南壕南翔芜湖关湾子乌镇平望塘栖招宝清湖吴城景德镇樟树镇樊城沙市汉口湘潭锦市夏都夔关浦城南台厦门金门壕镜香山香市四会苍梧镇南关龙里大方织金金马龙尾关永昌宝井。曾无坚垒。讨来弱大通湟浩亹渭泾圁洛汾绛洞涡滹沱清浊漳桑干易滦潞卫三岔维胶济汶泗沁洛伊汝汳睢沭淝枞阳石梁吴淞娄荆苕霅新安富阳曹娥大浃江心寺章贡峡江澴涢澧清江沅西湘潇郴剑洭漓融白水涪渝金沙大度沬泸乌江索桥江中江潞江金沙江漾濞诸名渊。祁连贺兰陇坡华秦岭褒斜而芦芽五台太行大茂红缧白云岱副岳沂林虑王屋熊耳桐柏岷峨瓦屋剑阁海龙囤参衡九嶷幕阜嵯岈庐灊黟天目天台霍童九连峤岭罗浮句漏格孤鲁魁高贡诸名险。前后左右。水险与陆地同。山险与平原同。而直省之险胥失。以暨山溪阨塞。形格势禁。且胥视为腹里。弃为瓯脱。而天险并失。其余道府州县卫。割隶谬妄。轻重失次者。难以疏举。而改元总管府为府。隶县多寡。尤属偏畸。故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则它县震。破一府则它府震。破一省则直省胥震。以迄于土崩鱼烂而不可救止。虽人谋不臧。抑繇地势互错。险与贼共之。有以启戎心而辟寇径也。昔晋令齐东其亩。而国佐曰。吾子戎车是利。南齐欲合两豫州。王俭谓方镇常居。军府素正。则寿阳虽声不先闻。不能断路。而先机有备。何承矩置塘滦。深不可航。浅不可骑。一衣带水。遂限戎马。古之人不敢弃其险。虽无险而殚计。以设之也如此。明人不知大势。自亡其险。及事势坏裂。乃始调土兵边兵狼兵苗兵。设经略督理。抚治人地。兵将不相附习。或欲分为四正六隅十道。又欲收势短节险之效以遏贼。保定凤泗九江设总督。天津登莱汉中设巡抚。卒不能繇其本而救之。故贼不强于张角黄巢。而国遂为秦隋元之续。悲夫悲夫。使河南北分为二道。而经画垣曲南卢氏北以扼之。则渑池不得渡汉中。兴安隶四川而守潭毒仙人关兴势饶风岭青泥岭以蹙之。则车箱峡不得出。英霍光蔡合为一道。而严兵驻白苟堆马头山板石畈三江口恨这关以环伺之。则贼不得避暑袤山。秋肆。重兵镇襄樊。而房金附汉中为一道。达开忠万越大昌大宁三十六隘。合归兴巫为一道。画江附大府以联络之。则襄阳不得夜袭。开县不得大奔。明之亡久矣。而其所以亡者。尚不了然于天下。吾未知贾谊李纲处此果何如也。

  巴陵志兵防论 

  阙名

  自古谈兵有战器。有战地。有战人。然器不得地。虽有器不能战也。地不得人。虽有地不能守也。洞庭屡为贼薮。兵防甚备。其器之载于古存于今者。介之属若干。刃之属若干。火之属若干。然杨太以轮舟覆。吴逆以多炮亡。纪战绩者。器不与焉。是不徒恃有器也。岳之地三面阻水。一面当山。陆战则双路七里花板云溪凤皇金鹗新塘冷水相犄角。水战则熊湘鹿角城陵舵杆青草白塉鼓楼铜盘为羽翼。召募以为向导。汛塘以通机警。可战可固可伏可谍可蹑。知兵者所必踞也。昔子敬长图于邸阁。刘毅列阵于峥嵘。河东入援于青草。僧佑潜军于赤沙。德勋制胜于角子。忠武收功于君山。因便乘利。左萦而右拂之。是以骚除易易也。虽然。洞庭之险。古无兴国。昔刘仁赡取岳州。起居郎高远曰。我乘楚乱。取之甚易。观诸将之才。但恐守之甚难耳。是故战器不如战地。战地不如战人。得其人。则一边尽治。可以无枹鼓之警。不得其人。或以侵渔贾怨。或以苛刻积怒。或以优柔养乱。或以疏虞失机。其为弊可胜道哉。然则有器而不得其地。虽有器无益也。有地而不得其人。虽有地无益也。故得人为上。地次之。器次之。三者俱备。是为全胜。

  慎防守 

  郭起元

  防守之法。在因时制宜。而不考于昔。无以知今也。前明因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故明世边防最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始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是为九边。洪武初。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设戍守百二十九所。紫荆关芦花岭设千户所。鴈门关太和岭武朔诸山。设戍所七十有三。参用南北军。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烽堠一百九十六处。每岁秋。诏诸王将校。勒兵巡边。置北平行都司于大宁。设营州五屯卫。及取元上都。设开平卫。兴和等千户所。筑东胜城于河州。设十六卫。自辽以西数千里。声势联络。永乐南下。以大宁地畀兀良哈。又以东胜孤远。迁卫而墟其地。自是辽东与宣大。声援阻绝。正统间。也先入塞。英宗遂有土木之陷。先是东胜守在河外。后因内迁失险。宏治间。火筛入居河套。数犯山陕。遂于平凉府开成县。置固原州。设制府。以总陕西三边军务。正德间。总制御史杨一清。请复守东胜。因河为固。东接大同。西属宁夏。使河套千里。沃壤归耕牧。陕右可以息肩。惜为刘瑾阻止。自后俺答诸部。出入内外。伤残百万。万历间。总督侍郎曾铣。力谋复套。条上方略。阁臣夏言主之。严嵩窥上意惮兵。且仇夏言。劾铣并言诛死。终明之世。北边不靖者。失策于河套之弃也。我 国家德威遐鬯。漠北尘清。昔时所谓极冲次冲者。今辽东建盛京。九边各置郡县。甘肃自为一省。无有边鄙之殊矣。而河套者。内外之重地。哈密者。尤河套之襟喉。所当加意抚绥者也。明代尤重江海。海道自广东乐会。接安南界五千里。抵闽二千里。抵浙又二千里。抵南直千八百里。抵山东千二百里。踰宝坻抵卢龙。迄辽东千三百余里。袤延一万三千三百余里。岛夷倭寇。出没其中。明初方国珍张士诚余众。多窜海岛。勾倭为患。因筑山东江南北浙东西沿海诸城列戍置卫。及指挥司千户所。洪武建文时。倭不能为患。患起嘉靖中。江浙寖剧。于是南直隶置吴淞刘河福山镇江圜山五总塞。浙江则置宁绍温台等千户所。而普陀大衢陈钱。山浙直分路之地。狼福两山。海洋交接之所。俱驻舟师防汛。福建亦置烽火门小珵澳南曰山浯屿铜山澳五总塞。广东则分东中西三路防御。山东则登青莱三府。蓟辽则大沽海口。山海关外。则广宁前中等所。各设水汛。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分地巡徼。应期会哨。江防则上自九江广济黄梅。中包安徽池和太平。下及苏松通泰。凡盗贼贩私。悉严巡捕。盖明世遭倭甚毒。故制防最密。我 朝中外乂安。海邦皆世其子孙。享王贡贽。商贾舟航。万里通行。如在户闼。且水师整饬。楼橹相望。可为有备无患矣。而论海中之形势。则在台湾也。台地孤悬海中。土宜五谷。北可至辽东。南则抵漳泉。全台三千余里。入版图者几二千里。其余尚系生番杂居。情态叵测。扼鲲身鹿耳之险。控澎湖三十六屿之蔽。中国得之则为屏翰之卫。失之则为丛奸之薮。而有伏莽窃发之虞。是一府四县之城不可不筑。台中兵卒宜屯田以足食。渐次开荒辟土。以夷后患者也。至湖川黔滇。接近苗猺獞之界。与归化苗人所在。以及闽中之山棚。琼岛之黎。皆宜扼要控险。防之不可不严也。愚谓天下有事。重在战阵。天下无事。重在禁防。今为将者。日事操演弓矢火。而轻于墩汛。使老弱步卒守之。有风雨瞭望。沿途送檄之苦。而粮饷不及骑卒三之一。戍卒有家口者。无以谋生。每三五人守戍。必缺其一二。将弁知其归。而亦无能禁斥也。是在骑兵战兵分番轮戍不使独累步卒。庶几巡警周密。声势呼应。上下如同臂指。斯为巩固金瓯之道也夫。

  皇舆图说会典

  国家德威畅泝。文轨大同。幅员之盛。亘古未有。京师居天下之中。其南曰直隶。是为畿辅。其东曰盛京。盛京之北曰吉林。又北曰黑龙江。是为东三省。畿辅之南其省三。曰山东。曰山西。曰河南。山东省之南为两江。其省三。曰江南之江苏。曰江南之安徽。曰江西。两江之东南曰闽浙。其省二。曰福建。曰浙江。河南省之西南为湖广。其省二。曰湖北。曰湖南。山西省之西为陕甘。其省二。曰陕西。曰甘肃。陕西之南其省一。曰四川。江西与湖南省之南为两广。其省二。曰广东。曰广西。四川省之南为云贵。其省二。曰云南。曰贵州。甘肃省之西为青海。四川省之西为西藏。长城之外。盛京与直隶山西陕西省之北。为内蒙古。六盟四十九旗。及察哈尔八旗游放。踰瀚海而北。为外蒙古。喀尔喀四部八十六旗游牧。其西为科布多。其北为唐努乌梁海。甘肃省之北。为阿拉善额济纳二旗游牧。踰瀚海而西。为伊。大海。自鸭绿江口。西襟盛京南。京师直隶东南。又南襟山东之北而东。又南襟江南浙江之东。又南襟福建。东折而西襟其南。又西襟广东之南。接越南国境。大江。出四川之岷山。东行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入于海。其西源曰金沙江。出青海。东南行。经云南。折北至四川。会于江。汉水。出陕西之嶓冢山。东南行。至湖北。会于江。黄河。出青海之噶达素齐老山。东北行。经甘肃出长城。折东而南。环内蒙古鄂尔多斯旗。是为河套。入长城。经陕西东。山西西。复折而东。经河南。东出江苏。入于海。淮。出河南之桐山。东行经安徽江苏。会于河。济。出河南之王屋山。南行亦会于河。鸭绿江。出吉林。西南行。经盛京。入于海。西辽河。出直隶边外。东行。经吉林。会东辽河。折西南入边。经盛京。入于海。滦河。出直隶边外。南行入长城。入于海。混同江二源。曰松花江。曰嫩江。松花江。出吉林。北行出边。折东北。经伯都讷。会嫩江。又经拉林阿勒楚喀呼兰三姓。入于海。嫩江。出黑龙江所属墨尔根。南行。经布特哈齐齐哈尔。会于松花江。黑龙江。出喀尔喀车臣汗部。东行经尼布楚呼伦贝尔雅克萨。折东南。经乌鲁苏木丹黑龙江爱珲三姓。会于混同江。运河。在浙江江苏。引太湖踰江。引洪泽湖踰黄河。经山东直隶。引沂河汶河卫河漳河。会于淀。桑干河。出山西。东行。经直隶。折东南。经京师西。为永定河。亦会于淀。浙江。出安徽。东行经浙江。入于海。闽江。出福建。东行入于海。江三源。四江出云南。东行。经贵州广西广东。会北江东江入于海。色楞格河。扎布噶河。在喀尔喀游牧。大克穆河。在唐努乌梁海。额尔齐斯河。在科布多。伊犁河。里木河。在伊犁。金沙江之西。曰澜沧江。曰喀喇乌苏河。曰雅鲁藏布河。俱在西藏。极东。三姓所属。海中大洲。偏东三十一度二十分。极西。喀什噶尔葱岭之西。偏西四十七度。极北。唐努乌梁海托罗斯岭。北极高五十六度四十分。极南。广东琼州府之崖州。北极高十八度十三分。凡东西相距七十八度有奇。南北相距三十八度有奇。

  长安地气 

  赵翼

  地气之盛衰。久则必变。唐开元天宝间。地气自西北转东北之大变局也。秦中自古为帝王州。周秦西汉递都之。苻秦姚秦。西魏后周。相间割据。隋文帝迁都于龙首山下。距故城仅二十余里。仍秦地也。自是混一天下。成大一统。唐因之。至开元天宝。而长安之盛极矣。盛极必衰。理固然也。是时地气将自西趋东北。故突生安史以兆其端。自后河朔三镇。名虽属唐。仅同化外縻。不复能臂指相使。盖东北之气将兴。西方之气已不能包举而收摄之也。东北之气。始兴而未盛。故虽不为西所制。尚不能制西。西之气渐衰而未竭。故虽不能制东北。尚不为东北所制。而无如气已日薄一日。帝居遂不能安。于是元宗避禄山。有成都之行。代宗避吐蕃。有陕州之行。德宗避泾师。有奉天梁洋之行。地之臲不安。知气之消耗渐散。迨僖宗走成都。走兴元。走凤翔。昭宗走莎城。走华州。又被于凤翔。被迁于洛。而长安自此夷为郡县矣。当长安夷为郡县之时。契丹安巴坚已起于辽。

  此正地气自西趋东北之消息。特以气虽东北趋。而尚未尽结。故仅有幽蓟而不能统一中原。而气之东北趋者。则有洛阳汴梁为之迤逦潜引。如堪舆家所谓过峡者。至一二百年。而东北之气积而益固。于是金源遂有天下之半。元明遂有天下之全。至我 朝不惟有天下之全。且又扩西北塞外数万里。皆控制于东北。此王气全结于东北之明证也。而抑知转移关键乃在开元天宝时哉。今就唐书所载。开宝以后。长安景象。日渐衰耗之处。撮而之。可以验地气之变也。

  唐人诗。所长安都会之繁盛。宫阙之壮丽。以及韦曲莺花曲江亭馆广运潭之奇宝异锦华清宫之香车宝马。至天宝而极矣。安禄山兵陷长安。宫殿未损。收京时。战于香积寺。贼将张通儒守长安。闻败即遁。未暇焚剽。惟太庙为贼所焚故肃宗入京作九庙神主告享于长乐殿都会之雄丽如故也。代宗时。吐蕃所燔。惟衢衖庐舍。而宫殿仍旧。朱泚之乱。李晟收京时。诸将请先拔外城。然后北清宫阙。晟曰。若收坊市。地隘人嚣。非计也。贼兵皆在苑中。自苑击之。贼走不暇。则宫阙保安。乃自光泰门入。泚果遁去。远方居人。至有越宿始知者。则并坊市亦无恙矣。故晟表有云。钟不惊。庙貌如故。地运尚有百余年。故不至一旦尽扫也。黄巢之乱。九衢三内。宫室尚宛然。自诸道勤王兵破贼后。入城争货相攻。纵火焚掠。市肆十去六七。大内惟含元殿独存。此外惟西内南内及光启宫而已。僖宗在蜀。诏京兆尹王徽修复。徽稍稍完聚。及奉表请帝还。其表有云。初议修崇。未全壮丽。则非复旧时景象可知也。及昭宗时。因王重荣李克用沙苑之战。田令孜帝出奔。焚坊市。并火宫城。仅存昭阳蓬莱二宫。还京后。坐席未暖。又因李茂贞之逼。奔华州。岐军入京。宫室廛闾。鞠为灰烬。自中和以来。王徽葺构之功。至是又扫地而尽。于是长安王气衰歇无余矣。见李晟王徽田令孜及黄巢等传

  秦蜀荆楚形势议 

  蒋伊

  蜀江东下。黄河南注。天下大势。分为南北。而挈南北之轻重者。在川陕而已。陕西南通楚蜀。东连豫晋。其所以为形势之首者。以其足夺黄河之险也。四川北走秦凤。东下荆襄。其所以为阨塞之区者。以其足夺长江之险也。自古以来。守在秦者。战必在蜀。得蜀则南可下。守在蜀者。战必在秦。不得秦。则北不可定。然皆利于速战而不能持久。则岂非以馈运之故哉。全陕之势。咸阳三辅。而屏蔽实在陇右。今河陇未靖。长安未易守也。况汉中当蜀口。寇若一枝出秦陇。窥长安。而悉其锐以趋汉江。合西山之寇。以攻郧襄。此亦天下之深忧也。荆楚之势。一曰彝陵。王浚治楼船。下益州。破荆门彝道。是彝陵者。荆州之门户也。一曰襄阳。梁武起兵于此。以平石头。元兵下宋。先取襄樊。是襄邓者。全楚之首也。知有彝陵荆州。而不知为襄阳之备。非真知势者也。寇若以疑兵出岳州。而从汉江窥襄阳。则可以扼我之首。而北之门户塞矣。将荆州亦不能以自固。知敌之所攻。则知我之所守。明于守之要害。则可以知战之利钝。方其始也。汉中平阳之间利用守。长沙澧岳之间利用战。何则。蜀之馈饷难继。而长沙财赋甲天下。不虑转输也。主兵者反是。能无败乎。今则荆楚之势。进不得战。而秦蜀之势。且退不能守矣。此可为长叹息者也。在陕之所恃者。沿边之劲旅耳。而馈饷之途。无由自致。夫以数万之众。而欲责其枵腹荷戈。是不战而先自败也。至荆岳之间。则以不生不息之财。养不耕不战之兵。使寇得安意肆志。而养其全力。以出于秦。天下之势。方如敝庐。补其奥。又虑其隅。整其桷。又虞其栋。搘持之道。是所望于策矣。

  陕甘资政录诸山总序 

  戴祖启

  陕西甘肃之山。远自岭于阗而东分为两支。其北支自肃州昆仑山。东踰嘉峪关。径肃州甘州。南为祁连山。东径永昌。南为雪山。又东径凉州。南为姑臧。南山亘数郡。延袤千余里。皆一山也。山脉起伏。东抵中卫之沙山。又东结为黑山。而迄于黄河。其脉未尽。复东出而为南北二支。其一支东北出为贺兰山。遥掖黄河北行。径灵州宁朔宁夏之西北抵平罗北三百里为黑山。陕甘之境尽矣。又北出径古定襄。迤东抵高阙。又东而为阴山。阴山以东。绵亘万里。极于辽海。天所以限中外也。其一支东南出为桥山。径庆阳之东。鄜州延安之西。南尽三水之分水岭。北尽葭州艾高坪。绵亘八九百里。东北抵河。陕甘之境尽矣。祁连从关外。自西而东。自古界划羌胡。甘凉河湟之阨塞也。贺兰自南而北。循河西出塞垣。其山后则诸夷出没之薮也。桥山自西南抵东北。起于西河之东。而竟于东河之西。此三山者。不见于禹贡。惟合为祁连北出之支山。而弱水出于穷石。穷石亦祁连之麓也。此陕甘北支诸山之大略也。其南支。自大积石而东至西倾。又东北至于鸟鼠。又东南至于朱圉。又东而为陇为汧为吴岳。汧陇。据秦宁凤汉之会。当陕甘两省之交。实南支之统会也。自是而东。亦分南北二支。其一支东北出踰凤翔。而为岐山。又东北为干州之梁山。又东至醴泉为九八。又东北至化为甘泉。又东北为嵯。又东为富平之荆山。其尾为朝。迄于河。此秦晋之要塞也。陕甘之境尽矣。溯河北上。又起而为韩城之梁山。为龙门与河东壶口雷首诸山。脉络通。形势相倚。此禹贡所谓导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又所谓既载壶口。治梁及岐者也。凡此诸山。皆在渭北。并渭东行。关中人统谓之北山。其一支东南出踰宝鸡。而为太白山。又东为终南秦岭。又东为骊山。其阳为蓝田山。又东为少华。又东为太华。其阳为雒南之熊耳。熊耳南出为商山。商山东为武关。太华之东为潼关。皆阨塞也。又东迄于河。陕甘之境尽矣。凡此诸山。皆在渭南。亦并渭东行。关中人统谓之南山。自西倾至太华。二千余里。东西相望。南北地道相准。禹贡所谓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者也。荆山之脉。逾河而为雷首。华山之脉。亦逾河而为雷首。雷首者。又此南北两支之再会。其下则禹贡所谓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古谓之天下之脊也。汧陇之支。又南出而为宁羌之嶓冢。循汉而东。为大巴山。此南支之别出者也。巴山之南。接四川之小巴山。陕甘之境尽矣。此陕甘南支诸山之大略也。由此观之。甘凉之山以百数。祁连为之宗。灵朔近塞之山以百数。贺兰为之宗。鄜延庆之间山以百数。桥山为之宗。岷洮之山以百数。西倾为之宗。秦凤之间山以百数。汧陇吴岳为之宗。凤邠之山以百数。岐梁为之宗。渭阳之山以百数。九八嶭为之宗。同华之山以百数。荆梁为之宗。关中之南其山以百数。太白终南为之宗。商洛之山以百数。太少二华为之宗。褒河之山以百数。嶓冢为之宗。汉滨之山以百数。大巴山为之宗。夫散而难稽者形也。远而可会者脉也。伏而不可见者山之脉也。显而可循者水之流也。今但主黄河渭汉三大川。自西河以西标祁连。贺兰以东标桥山。河之上流标西倾。其下流标荆梁龙门。渭之源漂鸟鼠。渭之上流标汧陇吴岳。渭之北标九八甘泉嵯哦。渭之南标太白终南少华太华。汉之源标嶓冢。汉之上流标大巴山。自余重峰迭岭。名不可纪。数不能终者。非此诸山之龙。即诸山之麓。否则其别支也。其脉虽不可尽考。各从其相近之郡县。而附录焉。观吾书者。纵横数千里之间。山河阨塞。碁布星置。亦可以了然如指诸掌矣。

  论江南 

  顾祖禹

  采石之与京口。股肱建业。实有据险临前之势。而非止于靳靳自守者。说者曰。京口凭江为险。然而陵谷之变。今昔不同。曹丕见江流汹涌。以为天限南北。陈孔范亦曰长江天堑。寇岂能飞渡。盖以江流为可恃也。然考晋建兴末。祖逖自京口渡江。中流击楫矣。义熙六年。刘裕灭南燕。会卢循袭建康。裕卷甲南还。自广陵济江出京口。梁承圣二年。陈霸先自丹徒济江。围齐广陵。隋开皇九年。贺若弼自广陵济江。拔京口。唐武德三年。李子通亦自广陵济江。取京口。以蹙沈法兴。自是以后。南北渡者。皆以京口为通津。昔人谓采石渡江。江面比瓜洲为狭。故繇采石济者。常居十之七。夫自唐以来沙洲日积。江面南北相距仅七八里。唐初江面阔四十里其后沙壅为瓜洲开元中江面阔二十五里宋时洲渚益广绍兴中江面犹阔十八里明嘉靖以来江面仅阔七八里又有谈家洲横列其中南北渡口晴明时一苇可杭也故昔日之采石比京口为重。而今日之京口比采石为切。消息之理也。江防考。京口西接石头。东至大海。北距广陵。而金焦障其中流。实天设之险。繇京口抵石头。凡二百里。高冈逼岸。宛如长城。未易登犯。繇京口而东。至孟渎七十余里。或高峰横亘。或江泥沙淖。或洲渚错列。所谓二十八港者。皆浅短狭。难以通行。故江岸之防。惟在京口。而江中置防。则圌山为最要云。安庆府。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冲。汉建安十九年。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吕蒙曰。皖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于是攻皖破之。遂为重镇。曹叡太和二年。遣曹休侵吴向皖。满宠上言。休所从道。背江傍湖。易进难退。此兵之絓地。若入无疆口。音无限隔也一云无疆口在桐城县夹石东南宜深为之备。晋咸宁四年。吴人大佃皖城。王浑遣应绰击破之。其地上控淮淝。山深水衍。战守之资也。徐氏锴曰。皖之为地。中国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以患中国。吴孙权克皖。而曹操不宁。周世宗平淮南。而李氏穷蹙。形险说。大江合九江鄱阳之水。东北经流府城东西南三面。而小孤山旧为大江控扼处。屹峙江北岸。孤峰峭拔。与南岸山对峙如门。大江之水。至此扼束而出其下。深险可畏。元人立铁柱于此。曰海门第一关。余阙守安庆。倚小孤为扞蔽。遣将率水军戍此。陈友谅自上流引军直捣山下。戍军败走。安庆旋陷。明时宸濠之变。赖安庆守臣。能挫其锋。是以南畿无患。小孤者。安庆之门户。而安庆者。金陵之门户也。

  读史方舆纪要诸序。议论阖辟。凌轹古今。然多言取而罕言守。言攻而不言防。乃抢攘策士之谭。非承平经国之计也。且多明季情形。与今日不切。故止录其山西河南山东湖广江苏五条。稍及防守者。而亦各汰冗词。存其梗概云。

  论山东 

  顾祖禹

  天下大势。莫强于秦。莫雄于楚。古今不易也。然而运会所驱。时势亦异。若言今日咽喉。则断以三齐为首。何则。地则南北要害也。而积贮天下之大命也。漕渠中贯于山东。江淮四百万粟。皆取道焉。繇徐沛北境。以接于沧景之南。几八百里。而南旺分南北之流。高下悬绝。于是相地置闸。随时启闭。以为挽输之助。脱有不逞之徒。乘间窃发。八百里中。丸泥可以塞也。蚁孔可为灾也。吾虞南北咽喉。忽焉而中断耳。或者曰漕舟必出于山东。故山东能为京师患。若修元人海运之制。风帆顷刻。竟抵京师。则山东必无能为害矣。曰。山东不滨海为国乎。自滨州沾利之间。取途渤海。竟指天津。不过五百余里。繇登莱而指旅顺口。亦不过五百里。天津。河漕海运之道所辏集也。登莱旅顺间。又海运之途所必经也。脱有狡狯之徒。凭依岛屿。辽碣以南。沧瀛以东。所在起。海运其能以无阻乎。然则将奈何。曰。山东者。驭之得其道。则吾唇齿之助也。失其理。则肘腋之患也。吾尝俯仰古今而知。能为幽燕利害者。必于山东。

  论山西 

  顾祖禹

  按山西居京师上游。表里山河。称为完固。且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因势乘便。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搤其吭也。说者曰。大同于京师。尤为建瓴之势。朝发白登。暮叩紫荆。则国门以外。皆战场也。往者土木之变。敌虽深入郊圻。赖大同犄其后。故不能以得志。嗣是关门告警。未尝不以大同为锁钥之寄。且夫天下之形胜。莫若陕西。赵主父攘地至云中九原。遂欲直南袭秦咸阳。秦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既又使蒙恬除直道。自九原抵云阳。张仪之以秦胁燕也。曰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唐范阳之乱。李泌议遣安西西域之众。并塞东北。自妫檀南。取范阳。然则左顾范阳。右顾咸阳。燕秦快捷方式。皆道出大同也。近时为门户计者。切切于议屯议戍议转输。而边事日棘。嘉靖中。督臣翁万达上边议。谓山西太原大同。皆与京师相表里。防维最重。山西镇边。起保德州黄河岸。迤逦而东。历偏关。抵老营堡。实二百五十四里。大同镇边。起鸦角山。在老营堡东北界迤逦而北。东历中北二路。抵东路之镇口台。在天成卫东北界实六百四十七里。而宣府镇边。起西路之西阳河。在万全右卫西南界迤逦而东北。历中北二路抵东路之永宁四海冶。见直隶延庆州实千二十三里。共一千九百余里。皆逼近寇境。险在外者也。所谓极边也。山西镇。自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鴈门北娄至平刑关。约八百里。又转南而东。为保定之境。历龙泉倒马紫荆之黄土口在倒马关西北插箭岭浮图峪俱见广昌县至沿河口。在直隶漆水县东北又东北即房山县境之高崖口约千七百余里。又东北为顺天境。历高崖白羊至居庸关。约百八十余里。共千五十余里。皆峻山层冈。险在内者也。所为次边也。外边之地。有险夷迂直。总而较之。则大同最称难守。次宣府。次山西之偏老。分而言之。则大同之最难守者北路。而宣府之最难守者亦北路也。山西偏头关以西。百五十里。恃河为险。偏头关之东。百有四里。则与大同之西路略等。内边可通大举。惟紫荆宁武鴈门倒马龙泉平刑诸门隘。然寇山西多从大同入。犯紫荆必从宣府入。外边内边。唇齿之势也。

  论河南 

  顾祖禹

  河南古所称四战之地也。然古之取天下者河南在所必争。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则岌有不能终日之势。故守关中守河北乃所以守河南也。古未有不可守之地而可以言战者。李光弼所以宁去洛阳而守河阳也。以大梁而战于城下。犹有自全之策乎。故今日之以河北三郡而附于河南也。此固国家犬牙相制之意。出于山川条列之外者也。夫河北之足以制河南也。自昔为然矣。客曰。子不闻南阳可以建都乎。曰。以河南之全势较之。则宛不如洛。洛不如邺也明矣。客曰。拓跋氏以邺非长久之地。尝去邺而迁洛矣。若夫南阳者。朱朴以为建都极选。李纲亦谓光武所兴。乃谓宛不如洛何欤。曰。朱氏以唐覆败之时。而献迁都之议。李公于宋奔亡之日。而为驻跸之谋。皆因时补救。出于不得已之计。而非所语于形势之常也。夫邺倚太行。阻漳滏。夏商时固有都其地者。战国之世。赵用此以拒秦。秦亦由此以并赵。三国五季时。曹操石勒慕容高欢。相继倚为窟穴。迨其后尉迟迥据之以问罪杨坚。则远近震动。渔阳残孽。窃命于此。以九节度之师。而不能免于溃败也。魏博以相州为捍蔽。终唐之世。常雄于河朔。河东得之。遂为灭梁之本。而谓邺非形势所在乎。且夫自古用兵以邺而制洛也常易。以洛而制邺也常难。此亦形格势禁之理矣。彼宛者。延岑朱粲所以覆亡。而蒙古袭入唐邓。所以径捣汴梁者也。乃谓其山川险固。甚于洛阳。是溺前人之说。而不究其本也。曰。然则建都不贵于险固乎。曰。所谓险固者。非山川纠结城邑深阻之谓也。使弃关河之都会。辽而求之奥窔之乡。是犹未见虎之入市。而先自窜于槛。知水之可以溺人。而坐槁于岩嵎也。岂所语于形势之常也哉。

  河南关塞形胜说豫乘识小录 

  朱云锦

  自古言地理之学者。通典数言尽之。曰。辨区域。征因革。知要害。察风土。所谓知要害者。在关塞形胜而已。周礼夏官之职。有司险焉。掌九州岛之图。以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道路。山林之阻则开凿之。川泽之阻则桥梁之。而其阨塞之宜阻者。率无得通。谓之司险。管子。凡兵主必先审知地图侵轶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邱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城困殖之地。地形出入相错之所。然后举错不失。又月令孟冬之月。命百官固封疆。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邱浚谓专为边境言。夫边境之备。于要塞则完之以扼其要冲。于关梁则谨之以限其出入。于凡鸟兽往来之径。樵采攀跻之区。亦无敢不致其谨。此胥固圉之要画也。豫州地处土中。际郅隆之代。险塞宜无庸考。然 国家设汛置防。弹压宇宙。似亦不可不加讲求焉。按豫南与楚邻。则光固襄邓诸山。当其南鄙。西连陕洛。嵩岳潼陕为障。西北则太行蜿蜒绵亘。直接神京。北以漳为阻。东则淮颍交汇沮洳之乡。亦山河四塞之地也。西南一带山险。通楚通陕通晋。关隘林立。腹心则虎牢在汜水河阳在孟县轘辕。在登封遗基可寻。志乘之书宜详考往古世代分合攻取利钝而列于篇。又宜将边境隘塞。孰为通行。孰为间道。孰有屯堠。孰宜修塞。为图说。俾守土者平时得以讲求。一遇侦缉扬逃之犯。亦可指示发。或有窃发宵小。实时四面张罗。使弄兵潢池者。如巢幕之燕。如釜底之鱼。而稽古读史之士。亦可藉以明沿革。而知通塞。虽属纸上之谈。一如亲履其地。斯为不妄灾楮墨耳。乃览豫志之谈形胜者。一则曰大河蜿蜒。嵩高耸峙。再则曰水陆都会。天下咽喉。其志关塞也。则曰某关在某县。某方若干里而已。当事者。何以运处置之机宜。考古者。何以镜往古之战守。愚既憾行笥无书。见闻浅。未能悉其微细。姑就豫志而列书其名。以俟居稽之再为详核云。

  汴洛二都说豫乘识小录 

  朱云锦

  豫州之故都。曰洛曰汴。汴则四面平衍。籍兵为卫。昔宋艺祖欲迁都于洛。太宗以劳民力谏。太祖曰。非惟都洛。终当向长安耳。终以众谏而止。叹曰。百年之后。民力尽矣。迄宋之代。环畿屯卫之军。凡四十万人。靖康之祸。金人长驱直入。此无险可守之也。洛则东成。南伊阙。西函谷。北孟津。四塞险固。居中制外。周公营洛。固取天下道里适中。亦以形胜莫尚也。然从来论者。谓洛阳四面受敌。为天下所必争。兵法所称衢地者是也。不可居。夫天下有事。所以必争洛阳者。正以洛阳形胜。争洛阳。即以争天下耳。周公之东征也。先居东都。宣王之中兴也。讲武东都。秦以函谷渑池之险。既得宜阳。韩又献成巩。而遂以蚕食诸侯。汉高之制楚也。以据成巩洛之险。五代唐宋以来。莫不争险夺隘于洛阳扼要之地。以取天下。是岂不可据而有。而姑以争之耶。特无可以制天下之命者。而欲区区据洛阳形胜以号召天下则不可。所谓制天下之命者有二。一曰德。一曰势。德有盛衰。周公营洛而治。平王迁都而弱者。是已。势有强弱。秦以据险而兴。韩以据险而亡者。是已。夫德盛者险不足言。其据险以争。而其得失胜败关于势者。又不能一言而尽。方舆纪要本朝顾祖禹着云。守关中守河北。乃所以守洛阳也。自古及今。洛阳之患由于关中者什之七。由于河北者什之九。秦以关中并韩魏。汉以关中定三河。苻秦以关中亡慕容燕。宇文周以关中亡高齐。谓关中不足以制洛阳之命乎。元魏之祸。尔朱荣自河北来。尔朱兆自河北来。高欢自河北来。安史以河北倡乱。而洛阳两见破陷。存勖发愤太原。而朱梁卒为夷灭。谓河北不能制洛阳之命乎。此言洛阳不可孤立。必先得关中。或河北。洛阳乃可据而有。故汉高先定关中。乃保成。光武先定河北。乃事洛阳。欲守洛阳者。未有无关中河北之固。而可以独存。此其大势也。其或以洛阳定关中。则必与关中争崤函之险。春秋晋败秦师于崤。崤属晋也。汉赤眉自三辅引而东。冯异大破赤眉于崤底。崤属汉也。

  洛阳西有崤险。再西而守函谷之险。则关中失其险矣。唐李光弼不守洛阳而守河阳。河阳洛阳北关也。守河阳以制河北。而河北失其险矣。善守险者。制人而不制于人。是又方舆纪要所未及者也。大约洛阳之险。可用以进取。而不可守以待敝。可以制一面之骚动。而不可以支四方之攻围。或守之而不足以当天下之争。而争之即以制天下之命。毋谓四面受敌。遂与四面平衍者并称。而置洛阳险要于不讲也。

  汴城建置说豫乘识小录 

  朱云锦

  汴城。唐以前无考。可考者。唐德宗二年。节度使李勉创建。无里数。周世宗显德三年。增筑东京开封府外城。周四十八里二百步零。宋太祖建隆三年。广皇城东北隅。真宗仁宗重修。神宗更增修外城。徽宗政和六年。改修京畿外城。周回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明洪武元年。重筑河南省开封府城。周围二十里。一百九十步。入 国朝。屡修无增广。外城久废。宋说部有谓周世宗修城。令艺祖走马。尽力所至而筑焉。今按周世宗所筑外城。周四十余里。非马力所能及。度是内城也。周外城韩通王朴所经度。艺祖初大其城址。曲而宛。如蚓曲焉。耆老相传赵中令鸠工奏图。初取方直。四面皆有门。坊市经纬其间。井井绳列。艺祖览而怒。自以笔涂之。命以幅纸作大圈。纡诎纵斜。旁注曰。依此修筑。故城即当时遗迹。时人罔测。多病其不美于观。至神宗熙宁时。屡欲改作。卒不敢更。惟增陴而已。及政和间。蔡京擅国。亟奏广其规。以供宫室苑囿之奉。命宫侍董其役。凡周旋数十里。一撤而方之如矩。墉堞楼橹。虽甚藻饰。而荡然无曩时之坚朴矣。靖康之变。敌人下令。植四隅。随方而击之。城既引直。一所望。一壁皆不可立。竟以此失守。艺祖沈几远睹。至是始。又按东京梦华录云。东都外城方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十余丈。壕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又新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墙。旦暮修整。望之耸然。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阴。每二百步。置一防库。贮守御之器。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每日修造泥饰。专有京城所提总其事。噫。以守险之具。而为观美之资。其受侮强敌也宜哉。宋时以四水入城。各设上下水门。门制跨河以铁裹窗。遇夜如闸垂下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如今瓜州水门然自金迄元。外城毁。内城存。明洪武所修为宋内城旧址。明季屡经河患。淤沙泥甚深。居民有掘土丈余。露屋脊者。陵谷变迁。向入城四水。今惟贾鲁河分汴之一派。遶省南趋。而城内无一之流矣。

  洛阳险要说豫乘识小录 

  朱云锦

  考古称崤函之险。按郦道元水经注。曰。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名。故曰三崤。元和郡县志曰。自东崤至西崤三十五里。东崤长数里。峻阜绝。车不得方轨。西崤纯是石十二里。险不异东崤。此二崤皆在秦关之东。汉关之西。舆地纪要曰。二崤山连入硖石界。自古险要之志。杨升庵地名考曰。俗名石崤土崤。其后转为石壕土壕。杜子美有石壕吏诗。今渑池犹有土壕镇。又有崤底关。在永宁县西北。即崤谷之底也。一曰崤。函谷关有秦汉之别。秦关在今灵宝县。汉武帝元鼎三年。作函谷关于新安在新安县城北二里临水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帝意亦好广。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宏农今灵宝三百里。按关名谓置关谷口。故曰函谷。故关恰据谷首。谷仅通车径。逶施数十里。故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若汉所移建之处。虽亦踞冈阜。而傍无障塞。不惟六国无所用其仰攻。即田文潜度。奚待鸡鸣之客哉。又有古轘辕关。长十二。曲道将去复还。故曰轘辕。在偃师县西南三十里。左少室。右太室。自古为控守地。河阳在孟津有三城。一在河北岸。一在河南岸。一在中潬中潬者如今河中洪之涨滩中潬随水长落而不没故可城今亦陷于水云三城互援。如指臂然。唐史思明陷汴郑。将进逼洛。李光弼退守河阳。贼虽据洛。而惮光弼袭击。南不出百里。西不越畿内。陕州得修戎备。关中藉以无虞。光弼守河阳之力也。今城虽湮。而北孟县。南孟津。均称控制要地。又汉灵帝时置八关都尉。皆环洛阳近畿。函谷在新安广成在新城伊阙在洛阳南大谷今洛阳水泉口轘辕今岭口旋门在成西南十余里与巩接界小平津旧属孟津今入巩孟津。详志其地。以备读史者之参稽焉。

  论湖广 

  顾祖禹

  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客曰。予闻之。武昌水要也。荆州路要也。襄阳险要也。三郡之于楚。如鼎足然。殆未容以优劣视欤。余曰不然。襄阳则非武昌荆州比也。吴人之夏口。不能敌晋之襄阳。齐人之郢州。不能敌萧衍之襄阳。宋人之鄂州。不能敌蒙古之襄阳矣。昔人亦言荆州不足以制襄阳。而襄阳不难于并江陵也。三国争荆州。吴人不能得襄阳。引江之兵以攻魏。破于襄阳之下。梁元帝都江陵而仇襄阳。襄阳挟魏兵以来。而江陵之亡忽焉。魏人与萧以江陵。而易其襄阳。亦谓得襄阳。而江陵之存亡。我制之也。五代时。高氏保江陵。赖中原多故。称臣诸国。以延岁月。宋师一逾襄阳。而国不可立矣。蒙古既陷襄阳。不攻江陵而攻两郢也。亦以江陵不足为我难也。噫。孙氏有夏口。有江陵。而独不得襄阳。故不能越汉江尺寸地。晋人有襄阳矣。乃谓汉水之险。不及大江。甚且轻戍江北。重戍江南。何其无志于中原也。幸而是时北人无能用襄阳者耳。彼襄阳者。进之可以图西北。退之犹足以固东南者也。有襄阳而不守。敌人踰险而南。汉江上下。罅隙至多。出没纵横。无后顾之患矣。观宋之末造。孟珙复襄阳于破亡之余。犹足以抗衡强敌。及其一失。而宋祚随之。即谓东南以襄阳存。以襄阳亡。亦无不可也。客曰。然则国家省会之设。何以不于襄阳而于武昌。余曰。此亦因已然之迹。未究其末耳。汉都长安。而荆州首列南郡。晋都洛阳。荆州先治襄阳。平吴之后。改治江陵。唐都长安。而十道之设。山南道则治荆州。开元改置。则山南东道治襄阳。宋都汴梁。分湖南北为两路。治江陵长沙。后复增置京西南路。治襄阳。天下之形势。视建都者为推移。藩屏之疏密。视建都之向背何如耳。六朝南宋。以中原既失。僻在东南。武昌不得不为重地。元起于北方。去东南最远。当伯颜之破襄郢而东也。宋人举国以争鄂州矣。伯颜于是多方以图之。既得鄂州。周览山川。以为江南要地。亟请城之。为规取江南基本。其后因之而行省建矣。伪汉逋逃。据为窟穴。太祖克之。仍为司治。既已定鼎金陵。当混一之时。而未忘东南之虑。从金陵而论武昌。王述所云。一有缓急。骏奔不难者也。燕都卜宅以后。亦惟成宪是遵。又何改焉。所谓因已然之。而未究其本者此也。客曰。然则襄阳可以为省会乎。曰奚为不可。自昔言柤中之地。为天下膏腴。诚引滍淯之流。通阳口之道。屯田积粟。鞠旅陈师。天下有变。随而应之。所谓上可以通关陕。中可以向许洛。下可以通山东者。无如襄阳。由武昌而北。非不足以叩三关。动申蔡。然而取道纡。不如襄阳之径且易也。客又曰。建国于东南。襄阳亦可以为省会乎。曰东晋时已侨置雍州于此矣。昔人谓东南可以问中原者。莫如襄阳。晋之桓温。宋之随王诞。齐之曹虎陈显达。远之战于河洛之间。近之争于穰邓之际。惟其有襄阳也。西魏因萧以取襄阳。而东南之势。遂折而入于北。襄阳在东南。不后于武昌也。然酌其中当设省会于武昌。而建帅府于襄阳。以全楚之资力供襄阳之指挥。荆州引黔粤之储。西陵通巴渝之蓄。而武昌集吴会之漕。以持襄陵之后。数千里间。呼吸可通。见敌之隙。必速乘之。吾知天下之势。且在东南矣。彼武昌者。自守或有余。攻取或不足。且夫阳逻既下。而道出武昌之东门。嘉鱼可来。而敌在武昌之南渚。汉口之重兵。吾虞其未可专恃矣。至于夷陵险要。自古所推。而施州山川环结。土田蕃衍。隋唐以来。皆为郡县。今等之于要荒矣。窃谓夷陵建郡而以施州属之。增置属邑南北相丽。既以通楚蜀之援。亦以厚巴夔之势。或亦经国者所当计及欤。

  按湖广居八省中。最为闳衍。山川险固。自古称雄武焉。中原有事。必争之地也。是故襄阳其头颅也。黄蕲其肘腋也。江陵其腰腹也。保商陕者。在乎郧阳。跨两粤者。在乎郴永。捍云贵者。重在长沅。大江制东西之命。五溪为指臂之使。此全楚之大略矣。然争形要者必在荆湖以北。吴甘宁言于孙权曰。南荆之地。山川形便。诚国之西势也。今先取夏口。鼓行而西。据楚关。即扞关见长阳县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矣。梁沈约曰。荆州居上流之重。土地广远。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宋高祖遗诏。尝令诸子居之。盖以荆州为江左之头目也。宋李纲言。荆湖国之上流。其地数千里。诸葛武侯谓之用武之国。今朝廷保有东南。制驭西北。当于鼎澧岳鄂一带。皆屯宿重兵。使与四川襄汉相接。乃有恢复中原之渐。赵鼎曰。荆襄左顾川陕。右控湖湘。而不瞰京洛。三国所必争。宜以公安为行阙。而屯重兵于襄阳。运江浙之粟。以资川陕之兵。经营大业。计无出此。陈亮言荆襄东通吴会。西通巴蜀。南极湖湘。北控关洛。左右伸缩。皆足为进取之机。而吕氏祉则曰。昔楚之兴。国于鄢郢。而守黔中巫郡。兼江汉之险而有之。故以区区之国。而尝与齐晋争衡。三国而后。海内之地。分为南北。都秣陵者。必备淮甸。以犄角北寇。然国之安危。系于上流而已。转输之利。固系于上流。屏翰之势。又系于上流。南朝六姓。其强弱之势。与兴亡之由。顾上流设施何如耳。吴纪陟之聘魏也。魏文问吴戍备几何。曰西陵至江都五千七百里。又问道里甚远。难为固守。对曰。疆界虽远。而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有六尺之躯。其护风寒。亦数处耳。今所谓险要必争之地者。不过江陵武昌襄阳九江。九江在江西而与武昌共系上流之险故因其旧文并录之江水源于岷山。下夔峡而抵荆楚。则江陵为之都会。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汉沔之上。则襄阳为之都会。沅湘众水。合洞庭之波。而输之于江。则武昌为之都会。豫章西江。与鄱阳之浸。浩瀚吞纳。而汇于盆口。则九江为之都会。守江陵可以开蜀道。守襄阳可以援川陕。守武昌九江可以蔽全吴蜀汉。吴楚并而为一。则东南之守亦固矣。至于备御之事。先收襄汉。则兴元之阻。譬之近藩。戍荆南。则巴蜀之富。还为外府。又屯武昌。而湖之南北可以安堵。屯寻阳。而江之东西可以襟带。上游之势成。而后根本建康。左右淮浙。取资于蜀。调兵于陕。以天下之半。而与敌争。庶乎可以得志矣。噫。此就吕氏时言之也。今者荆土日辟。沃野弥望。再熟之稻。方舟而下。吴会之间。引领待食。虽江自夷陵以下。时有横溢之虞。汉自襄阳以南。亦多溃决之患。然而富强之。居然未改矣。

  荆州论 

  储大文

  荆州北距襄阳。东距汉。西距夷陵。南距江十里。地平衍沮洳。无峻岭岩关。以为阻隘。古称用武之地曰荆襄。襄固则荆固。若无襄是无荆也。昔者元破襄阳。降吕文焕。则朱孙制置江陵而不能守。苻坚破襄阳。获朱序。则桓冲退治上明。上明在松滋县冲老将。识屈信进退之势也。曹操置郡襄阳。又宿重兵。则吴南郡治南平。又戍公安。地皆在江以南故能有余力。时入沔汉柤中。而卒殄西陵之难。何则。形屈而势信也。苟不能屈而蕲信。是适贻敌之擒而已矣。呜呼。以梁元帝新复之势。定都江陵。又北与襄阳为难。而周师忽至。则其举国为俘焉宜也。庾信赋曰。履阳城而避险。卧砥柱而求安。夫荆州者。地势视江北滨江诸郡。大类扬。于楚则类黄。昔人守广陵。能固者。毛宝合豫州兵力戍邾城。而卒蹙于江。金再破黄。而宋远不相闻。夫荆州者。北兵若至。是绝地也。其不蹙于江不止也。南兵若至。是又不存之地也。昔者灌婴自江击江陵。而共敖灭。陆逊白衣摇橹。而糜芳不知。刘毅刘道规自马头袭江陵。而桓谦不知。王镇恶声言刘藩上。而毅又不知。萧诜都江陵。而李靖以水涨。自清江至。则百粤江西兵。胥不及援。非智不足也。日日而备之。夫力不暇给也。就令力能给。而南与北交备。夫亦卒莫之暇。以至顿而必屈焉已矣。是以孟宗政三海。迄不能阻阿里海牙之师。高季兴国势独弱。四面称臣。唐建南都。命吕諲以旧相镇抚。而后卒为下府。晋宋齐梁。自王廙王悦督府。常治江陵。而必复立雍州于襄阳。其兵锋常为所督八州之冠。此隋之所以宁授后梁以江陵。必迫夺其襄州。岳飞置宣抚。所以自鄂。而必主襄阳。而李纲之所以首议巡幸也。或曰。桓温都督府。亦治江陵。治江陵则能扼蜀。曰温时适图蜀也。若扼蜀。江陵又不如夷陵。陆抗曰。西陵国之西门。是殆与鄂钧重也。然则督府宜何置。曰。昔李纲议行都。曰襄阳。后又曰长沙。不言江陵。长沙有重湖之险。纲之识殆能以屈为信。类吴君臣而度越王廙吕諲万万也。若夫督府宜置者。则吾必曰襄阳。次曰巴陵。

  襄阳论 

  储大文

  宋建炎初。李忠定议巡幸曰。四方多故。宜讲巡幸之礼以镇之。除四京外以长安为西都。襄阳为南都。建康为东都。各命守臣营葺城池宫室官府。使之具储峙糗粮积金帛。以备巡幸。至于费用。则长安当委之四川。襄阳当委之荆湖。建康当委之江淮闽浙。三都成。而天下之势安矣。又曰。天下形势。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又次之。今舍上中而取其下。非得计也。据要会之地。以驻六师。既有以系中原之心。又有以纾一时之急。策无出于此者。而其议巡幸第一札子曰。为今之计。纵未能行上策以趋关中。莫若取其次策以适襄邓。襄阳近为李孝忠所据。虽已溃散。恐或残毁。惟邓为可以备车驾之时巡。夫邓者。古之南阳。光武之所兴也。西邻关陕。可以召兵。北近京畿。可以遣援。南通巴蜀。可取货财。东达江淮。可运谷粟。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广土宽城。可以屯重兵。民风号为古。盗贼未尝侵犯。此诚天设以待陛下之临幸。事之机会不可失也。愿召守臣。增修城池。漕臣储峙粮草。朝廷给降钱帛。广行应副。专遣使者以督其事。将来秋高。六飞启行。由陈蔡唐以趋南阳。不过半月可达。天下之士。知陛下之不忍弃中原也。河东之民。知陛下之不远徙也。天下郡县。知陛下之处中以临四方也。皆当心服而无解体之患。是一幸南阳。则三者皆得。一幸建康。则三者皆失。利害安危之几。在此一举。陛下何惮而不行也。夫幸南阳犹之幸襄阳也。是故建炎论事。则曰邓古之南阳。天设以待幸。而绍兴论事旋曰襄邓。天设以待巡幸也。及繇宣抚荆湖广南请提举嵩山崇福宫也。复奉诏条具边防利害曰。至于守备之宜。则当料理淮南荆襄。以为藩篱。夫淮南荆襄者。东南之屏蔽也。六朝之所以能保有江左者。以强兵巨镇。尽在淮南荆襄间。故以魏武之雄。苻坚石勒之众。宇文拓跋之盛。卒不能窥江表。后唐李氏。有淮南则可以都金陵。其后淮南为周世宗所取。遂以削弱。今朝廷欲为守备。则当于淮南东西及荆襄。置三大帅。可重兵以临之。东路以扬州。西路以庐州。荆襄以襄阳为帅府。分遣偏师。进守支郡。小筑城垒。如开新边。其初朝廷应副钱粮。谓如淮东则以江东路财用给之。淮西则以江西路财用给之。荆襄则以荆湖南北路财用给之。徐议营田。使自赡养。遇有贼马。则大帅遣兵应援。稍能自守。商旅必通。乃可召人归业。渐次葺理。假以岁月。则藩篱成矣。前有藩篱之固。后有长江之险。加以战舰水军。使江一带帅府郡县。上连下接。自为防守。则贼马虽多。岂敢轻犯。近年以来。大将握重兵于江南。官吏守空城于江北。虽有天险。初无战舰水军之制。故敌人得以侵扰窥伺。欲为守备。无他。反此而已。或谓三大帅率重兵以屯江北。则供亿之费不赀。臣应之曰。使三大帅屯兵于江南。亦仰给于朝廷。其费等耳。曷若使之渡江。葺理淮南。以为家计。则朝廷异时可省经费。而藩篱之势成。为无穷之利。守备之宜。莫大于是。有守备矣。然后可以议攻战之利。亦当分责于诸路大帅。谓如淮东之帅。则当责以收复京东东路。淮西之帅。则当责以收复京东西路。荆襄之帅。则当责以收复京西南北路。川陕之帅。则当责以收复陕西五路。诸路捷。因利乘便。收京畿。复故都。以戡大憝。此虽落落难合。然在陛下志先定于中。而断以至诚必为之意。盖无不可成之理。及其后为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又尝专论襄阳形胜曰。臣窃以当今天下形胜在襄阳。何以言之。四方地势。正犹局。今车驾驻跸于吴越。是置子于东南隅也。宣抚制置司。聚兵于川陕。是置子于西北隅也。湖湘屯重兵以控制。是置子于南隅也。

  吴越由湖湘以趋川陕。如行曲尺之上。相去万有余里。号令未易达。首尾不相应。一有缓急。何以为援。惟襄阳地接中原。西通川陕。东引吴越。如行于弓弦之上。地里省半。而又前临京畿。密迩故都。后负归峡。蔽障上流。遣大帅率师以镇之。如置子于局心。真所谓欲近四旁。莫如中央者也。既逼僭伪巢穴。贼有忌惮。必不敢窥伺东南。将来王师大举。收京东西及陕西五路。又不敢出兵应援。则是以一路之兵禁其四出。因利乘便。进取京师。乃扼其喉。拊其背。制其死命之策也。朝廷近拜岳飞为荆襄招讨使。其计得矣。然驻军岳鄂。未闻前进。岂不以自兵火以来。襄阳焚毁尤甚。野无耕农。市无贩商。城郭隳废。邑屋荡尽。而粮饷难于运漕故耶。臣观自古有意于为国家立功名之人。如刘琨祖逖之徒。未尝不据形胜。广招纳。披荆榛。立官府。履艰险。攻苦淡。积日累月。葺理家计。然后能成功者。若欲坐待其自成。必无此理。愿诏岳飞。先遣将佐军马及幕府官。径趋襄阳。随宜料理。修城壁。建邑屋。招纳西北之民。措置营田。劝诱商贾之伍。懋通货贿。稍稍就绪。然后徙大兵以居之。旁近诸郡。如金房随郢。见属我者。可以抚绥。如陈蔡许颍。见从贼者。可以攻取。不过年岁间。必有显效。如谓屯兵聚粮。运漕为难。则汉江出襄阳城下。通于沔鄂。漕运之利。未有如此之便者。当以兵护粮船。使贼不得抄掠。则吾事济矣。盖忠定之拳拳襄阳者若此。而其后于三都之外。复曰长沙。再越大江。三面重湖。可以建都。夫都长沙犹之都襄阳之渐也。若曰长沙视建康为上流。又为重险。而视临安并无海道不测之虞。繇建康临安纡道。经长沙以趋川陕。则如行曲尺之上。而繇长沙以趋襄阳。则犹行弓弦之上也。夫亦庶乎其可都也。

 陆世仪思辨录曰。读禹贡一书知建都之要。全在漕运便利。然都洛阳亦忌河患。即于荆襄之间亦得。其王畿之制。必南际江。北抵河。西控潼关夔峡。东连吴会。然后称其形势。若仅如今省制。则地势太狭也。都襄阳有七便。上控秦蜀。俯临江淮。前凭河洛。扼天下之吭。而制其命。一也。所防止东北一面。为力易办。二也。襄邓之间多闲田。区处耕垦。可以处四方辐辏之众。三也。江汉朝宗。岁省挽运之费数十万。可以佐大农金钱。四也。从来盗贼之乱。多起于徐泗。多藏于郧襄。今使之属在畿辅。则贼不至易炽。五也。湖广地饶。一岁再获。京师可常足。六也。民俗剽悍善。可养为兵。七也。

  南岳市记游 

  储大文

  秋八月五日。舟发衡阳。七日抵岳市。岳市者。南岳庙市也。四山环合。西少夷。而东南特敞朗。可容十万人。平冈可驰。可涉。高山可控扼。而间道可出奇设伏。此古战场。而吾郡宋兵部侍郎湖南制置副使知潭州向公士璧。尝遣将扼之。以败兀良哈者也。昔者韩信木罂渡河而魏亡。邓艾缒阴平而蜀亡。元太祖之将终也。告其臣以金人百战。异时若假道于宋。出武休。越汉江。乃可攻金之背。而金卒用是以败于三。而汴蔡讫亡。此兵法所谓出其不意。攻其所不守。而乘骇乱而击之。其胜亡疑也。兀良哈以百战宿将。下大理。入交趾。然后蹂躏邕桂。而顺湘流以趋潭。其势如风雨之骤至。此武休之故智也。鄂黄宿重兵与北师血战者数十年。而潭素不设备。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则袁吉饶池。且继临江而下。饶池下。其去苏松余杭无几耳。然则熊湘之祸。岂俟德佑二年正月朔。而宋之亡。岂在景定咸后哉。公既解潭之围。功名显著。而权奸似道深忌之。卒以守城时所用金谷。傅致公死。繇是激刘整之叛。以讫于吕文焕程鹏飞陈奕诸将。相继降元。而宋亡矣。然则宋之所以延十八年之祚。及公以功死。而宋事讫不可为者。皆在岳市一战。而衡志不详。岳志不及。予独行黄庭集贤之间。感咽者久之。当公遣战时。将为王辅佑。监军为易正大。尝率五百人以往。会兵者为刘雄飞。而附似道陷公死者。幕属方元善也。

  论岳阳利害书 

  万正色

  窃按吴逆精锐。咸萃于岳阳。岳阳一破。则湖南诸郡。可以不费余力。岳阳形势。莫要于芦席口。据扼芦席口。则岳阳粮糈可以立绝。盖芦席口上达武昌。西通长沙常德诸郡。我军馈运由兹以达。吴逆粮糈亦由斯以济。兵法云。地有所必争。此之谓也。职所遣谍报。吴渠现在商遣重兵。拟扼斯地。我若不迅遣选锋。据守其险。令彼先处战地。以待吾至。毋论悉力攻取。多费支吾。且使彼饷得通。我运难达。利害所关。瞭若观火。然不速出兵。则贼据吾险。少出兵。则虽先据其险。而有单薄之虞。昔王剪伐楚。须兵六十万。斯用众之极矣。然必卒如其数者。盖地生度。度生量。诚量度于彼己之间。而知非此不可也。斧斤之利用也。铦其刃。尤必厚其背。而后势有所资。今芦席口地当两利。势有必争。贼之虎视。已非一日。贼之来此。必非一旅。然所未及迅据斯要者。乃天褫其魄。而与吾以利也。职窃谓剪之伐楚。非六十万不可。吾之据芦席口亦非六千人不可也。伏乞速调精兵。如数以行。卷甲疾驱。先行据守。则要地既得。兵力又厚。逆饷不通。岳阳可以坐困矣。又闻之。敌贵夺其所爱。而地贵攻其所瑕。逆贼馈运。俱取资于澧州常德。而精锐尽在岳阳。其常澧皆系羸贼。若以现在水师坚扼芦席口。而分遣精兵数千。出其不意。袭取诸郡。吾既攻其所瑕而夺其所爱。人心瓦解。不亡何待。望与亲王大将军商议。委仆前驱。仆虽谫劣。断必有以报命。以纾大将军忧也。

  论魏延出子午谷书念勤文稿 

  侯敦复

  近接手书。承指示说项王文之隙。甚善。至论魏延一节。仆窃不谓然。是时关中之将。乃夏侯楙。非司马懿也。率众与武侯相拒者。曹真耳。其非知兵之敌明甚。若谓延为终反之人不可恃。然延既为武侯用。侯之世。延必不敢反。即反而武侯亦足以制之。不用其谋。不可谓非谨慎之过。邓艾之来由阴平。今之文县。其地有摩天岭。即裹毡之处。过此而险者。惟江油。马邈实守之。后则诸葛瞻亦军于绵竹。而卒不支也。兵已入险。则士有必死之心矣。魏武曰。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此其明验也。拒敌之策。守险为上。姜维撤平乐诸围。乃失蜀之本。慕容超不拒大岘。为亡国之由。纵敌入险。而曰有以制之。难哉。故善用兵者。必先入险。善入险者。必由奇道。断无堂堂正正。而易于成功者。割据者多地小力薄。斯可偏师而定。光武之于建武。曹操之于雄。太宗之于隋末。是也。若夫两敌相当。如太华并峙。地大力众。国富兵强。而欲以正道得功。无取奇计。未之闻焉。汉取楚。晋取蜀吴。刘裕取关中。皆分道进伐。易如摧枯。至武侯不用魏延。而长安终阻。文皇不用道宗。而高丽不服。魏武并军于赤壁而败。先主聚众于猇亭而亡。军志曰。多方以误之。彼所备者多。则力分而后可图。此不易之道矣。

  贵州舆图说贵州通志

  贵州虽列职方。其先固西南荒徼也。庄蹻之略地。有同假道。唐蒙之持节。大类凿空。即其后或兼隶。或分隶。享王日至。名位渐加。要亦縻勿绝而已。至于明而符竹始分。迨我 朝而规制乃备。自贵阳而上。若安顺。若威宁。为府者三。自贵阳而下。若平越。若都匀。若镇远。若思南。若石阡。若思州。若铜仁。若黎平。为府者八。所辖州属十有二。县二十有六。褎然与十五国同封而并治。遂为西南一都会焉。于稽其地。铜岩溪阻其东。赤虺蟒山控其西。盘江关岭扼其南。西望乌江限其北。悬车束马。碎踝穿蹄。一以为太行。一以为孟门。行路之难称天险矣。然险可用不可恃。可用者一夫守之。千人自废也。不可恃者。廪无隔岁之储。帑无宿贮之金也。幅非不寥廓。要皆割截补凑而后成。崇冈沓嶂。蟠互而争雄。卉服椎髻。偪处而肆暴。非无水也。舟楫鱼盐之利不闻。非无土也。金锡丝枲之饶不与。田多石而草易宅。民屡屠而户久凋。城郭虽在。百堵犹未尽兴。学校虽修。弦诵犹未尽溥。备多则兵防难撤。道衢则驿递难弛。喜则人而怒则兽。官司之法。有时不得行。春苦旱而秋苦霖。补助之术。有所不及济。是以延袤虽千有余里。实不及中州一大县。锱铢丝粟。曾无裨于上供。岁糜金钱数十万。亦何赖有此黔哉。然而地有所必争。昔人欲弃之而不可。则以其肘腋咽喉乎四省也。议者欲东割沅靖。西割思田。北割遵义以益之。究亦同于画饼。比者裁卫并府。又取偏镇二卫归于黔。事权一而统制专。披图启箓。渐有可观矣。大抵筹黔者。富养之事难于武备。列其疆域。综其形势。备筹边守土君子讲求焉。

  潜邱札记 

  阎若璩

  元人进金史表曰。劲卒捣居庸关。北拊其背。大军出紫荆口。南搤其吭。此古今都燕者防患之明验也。西北之山。东起医无闾。西接太行。其为要害之关。曰紫荆居庸倒马。居庸岩险易守。倒马去燕稍远。紫荆则夷于居庸。而近于倒马。金人知守居庸。不知扼紫荆。非失计耶。杨守谦每阅紫荆舆图。见所谓五虎岭者。为元人败金兵之处。则汗流浃背。神不怡者累日。呜呼。劳臣志士之心事。至今尤可以叹息也。

更新于:2个月前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二十·剿匪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二十·剿匪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平定教匪总论三省边防备览 严如熤贼匪滋事之始。赤子弄兵潢池耳。得贤良司牧胆略过人者抚而辑之。若龚遂之治渤海。张纲之定广陵。虞诩之平朝歌。可无大烦师徒也。迄事变既成。党与已众。巢穴寖多。多用师固艰于..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九·苗防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九·苗防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坊苗 魏源抚苗如抚子。备苗如备疾。御苗堤御水。攻苗鸷攻伏。抚苗道二。文告不与。目不诗书。足不城市。奚知文。奚知告。则聚所欲欤。则去所恶欤。何谓所欲。盐布入于峒。药材出于山。何谓所恶。莠苗不于寨。奸..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八·蛮防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八·蛮防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滇中兵备要略 孙鹏备兵以民也。而未雨绸缪。尤在山川要害之地。滇古西南夷。于唐为南诏。西北拒吐蕃。东北际黔巫。东南达交桂。西南扼缅甸。环境之彝。十居其七。王公设险。于斯要矣。岂可一日不备哉。而备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七·蛮防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七·蛮防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南苗防录叙 魏源魏子曰。历代以来皆蛮患。而明始有苗患也。南夷之苗。自洪水窜征后不闻。而殷周之所挞伐。荆庸勾吴之所冠带。皆蛮国。暨江以南。靡然声教。于是汉曰武陵蛮。唐曰五溪蛮。则自岳澧常德进辰沅..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六·海防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六·海防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五兵政十六海防下防海惠士奇防海之法。莫详于宋。有海军。有海船。有海道。其海军则镇江海水军。江阴水军。明州水军。平江许浦水军。建康靖安水军。唐湾水军。池州清溪鴈汊控海水军。其海船。则有刀鱼..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五·海防中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五·海防中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台湾始末偶纪 鲁之裕台湾闽海诸岛之饶也。幅南北约三千里。东西踰六百里。汉番生齿。百有余万。其产布谷金石牛马齿革羽毛竹木丝枲蔗漆药物。其番有生者熟者。其聚族而居之所曰社。合台湾之社有三百五十六焉..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四·海防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四·海防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三兵政十四海防上防海 李光坡言险者莫如水。海尤水之不测者也。盖巨浸稽天。既不可以里道计。而奸宄驾舟重洋。渺如浮沤之着水。又不可以追程及。所以古来环海攻守。其法甚备。只可以纪一时之宜。终难据..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三·山防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三·山防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二兵政十三山防三省山内边防论一三省边防备览 严如熤安置南山之大计。莫如适中之处设重臣以一事权。辽阔之处分州县以专其治理。绥靖之大规不外此矣。考明时原杰于郧阳设巡抚。将山内州县辽阔者。分设县治..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二·塞防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二·塞防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一兵政十二塞防下平定准噶尔附论 赵翼臣既摘平朔漠方略。然自策妄阿拉布坦渐强。继以噶尔丹策零。世济其恶。我西北两路。又常驻重兵。备堵剿。迨额尔德尼招之捷。敌始乞和。我皇上御极。与之定边界。并..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一·塞防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一·塞防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兵政十一塞防上荅人问西北边域书 魏源承询本 朝西北边域之略。 国家威棱震迭。际天稽颡。括地成图。东尽东海。南尽南海。西不尽西海。北不尽北海。而欲征图朔貊。轮弱水。厥制严武。至雄以博。窃钩档册..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地利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地利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七十九兵政十地利下读管子乘马篇 顾栋高余读管子。至凡立国都。必于大山之下。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无近水而沟防省。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喟然叹曰。此世之变。周官之法度尽矣。然而后..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八·兵法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八·兵法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城守篇 魏源仁人不问伐国。书生不足谭兵。而守圉之制。兼爱者详之。专城之名。守土者居之。道非同傥忽也。事非必将帅也。用非必乱世也。以救人。以卫民。兵者不得已而用之。故言攻不如言守。作城守篇。守备上豫..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七·兵法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七·兵法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案兵家 汪缙兵分权谋形势阴阳伎巧四家。综其要旨有三。一曰养民气。一曰定军志。一曰审敌情。三要由二本。一曰本之刑名以立法。一曰本之阴符以圆机。所谓养民气者。民兵之实也。民气战之实也。民有六不可用。民..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六·保甲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六·保甲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治盗宜严责成疏顺治十三年 工科给事中姚延启窃见近日各处雈苻啸聚。掠公行。郡县不敢申报。道将置若罔闻。如晋中清源蒲州等处。失事隐匿。自非抚按精明觉发。几以封疆为儿戏矣。我皇上特谕刑部申饬讳贼之令。煌..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五·保甲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五·保甲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保甲说 李光型记曰。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苟一乡之事不治。何论一县。保甲者。分之极其细而不紊。合之尽其大而不遗。故必知地方之险易。村居之疏密。而后联比分甲。可行出入守望之政。知台驿递之远近。桥..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四·马政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四·马政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论马政 王心敬马。兵国之必需。矧今西番启衅。将来此一路之马。至者少而用者多。使非及时畜聚。临用缺乏。欲望兵强而威振。得乎。然如唐人监牧之制。可行而难得其人。如宋保马之法。则累民而无益于事。为今之计。..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三·屯饷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三·屯饷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储饷议 卢纮今夫师动而饷随焉。未有师行于前。而饷不继于后。能必战胜而攻取者也。闻之战其野。即食其野之粟。因粮于敌。我无转运之劳。而敌假赍粮之便。如楚失敖仓之守。而汉乘之。隋失洛口之守。而唐藉之。此天..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二·兵制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二·兵制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营制小 顾栋高兵以卫民。营以驻兵。淮安自唐宋以迄于元。兵制见于前史尚矣。明初。改元淮安路总管府为卫指挥使司。俾世其官。而又设有屯田。因粮于屯。取兵于丁。当是时。淮安大河二卫军官屯丁万余员名。应守城..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一·兵制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一·兵制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议兵 姚鼐兵民分。虽有圣人不能使之复合者。势也。今有人焉。命其子弟。入则挟筴操管而学书。出则量庾籔。权轻重。度长短。持算而营什一之利。其子弟必无一能矣。今君国子民者。佹而使耕稼之农。听号令。习击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