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谈判·第三十三

繁体

开始谈判·第三十三

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

出自————《漫长的战斗》

出自————《战争通史》

   (5月31日-8月23日)

   1

   到5月底,一个由英国左翼分子莫尼克·费尔顿和其他左翼分子组成的代表团完成了他们漫长的查访工作。这一组织受到***国家的支持,取名为“调查美国及李承晚军队在朝鲜所犯暴行国际妇女委员会”。

   他们所提出的正式报告,以生动详细的材料披露了几乎被彻底毁坏的平壤和其他一些地方的情况。在有些城镇,平民受到韩***队和美***人的拷打,该委员会成员不能相信后者作为基督徒,竟会犯下如此野蛮的暴行。北朝鲜官员向代表们出示了被使用过的凶器,例如一根美军的标准棒球棍。一条条鲜血流过的痕迹玷污了走廊里木制的地板,走廊里面的小屋正是关押过受害者的地方。

   一位妇女控诉了她怎样受到严刑的拷打,她的指甲被烧得通红的针头插过,她伸出手来让人们看清了她手上的伤痕。她还描述了她所看到的有人被活活地扔进深坑的事例,代表们察看了井坑,“这井坑看上去有7、8米深”,报告书上说,“在早晨明亮的阳光下,人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井底的残骸。”费尔顿博士注意到,在井口附近,有一具身穿黑色外衣的小男孩的尸体,衣服上的钮扣光亮闪烁。人们还把费尔顿和代表团的其他成员领到了一个埋人坑现场。“这些墓坑已被挖开,以便大家能够察看这里的残骸。”这些躯壳残缺不全,无法确定身份。除了残骸以外,“代表们还能看到小孩的鞋子、妇女的发髭、书籍以及其他私人用品,还有曾经用来把人们捆绑在一起的绳索”。有一个叫韩辛野(音译)的证人揭露了这样一件事,她母亲被活埋,但她母亲又设法挖开泥土爬出了泥坑,“她随后又被捕获,并再次被活埋。在这个墓坑里,据说活埋了450人,而在这个山坡上,这样的墓坑有20个。人们告诉代表团成员,这种被用于同样目的的山坡大约有12个。”

   当费尔顿的小组成员惊诧地倾听这些控诉的时候,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也听到了来自平壤省与上述一样的消息。人们告诉正在北朝鲜考察的第3小组成员,联合***的飞机故意沿着很多施行过拷打和屠杀的地方点燃了6处森林大火。

   由每一位成员签名为证的代表团的调查结论如下:“朝鲜人民受害于美国占领军残酷而系统的灭绝人性的战争,这不仅与人道的原则相抵触,而且也与海牙会议和日内瓦公约所制订的战争规则相抵触。”

   当这一结论被***国家高高兴兴接受的时候,西方人并没有对这个恐怖的应答祈祷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代表团的考察访问是由北朝鲜政府操办的。毫无疑问,南朝鲜人犯下严重的暴行,而且一些美国人可能也犯下了一些暴行。但是,当这些证词被善良的委员会成员们当作事实而接受下来的时候,这些证词是不能为任何一个民主的法庭所接受的,因为缺少进一步确凿的证据,没有进一步讯问——只有那些失去了亲人、并想复仇的狂怒的人们所作的陈述。

   但是,在客观公正的西方专家眼里,美军飞机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北朝鲜平民,这几乎是无可怀疑的。这些残暴的行径从天而降,落在无辜的老百姓头上,这得到了大多数美国人的认同。

   那年春天,在华盛顿举行的麦克阿瑟听证会上,空军将领埃米特·奥唐奈的发言生动地反映了公众的这个态度,他描述了北朝鲜5个重要城市遭受轰炸的情况。“我们能炸毁这5座城市,我可以在10天之内把它们夷为平地,我们以为这种快速轰击的效果也许十分可怕,会给他们以极大的震动,从而能迫使他们逃离这些地方。”事实是,一位参议员向他问道,那些城市实际上没有被摧毁,是吧?“噢,对啦,不管怎样,我们在后来把它们全部毁了,……我想说的是全部,几乎整个朝鲜半岛就是一片可怕的废墟堆,一切都遭到了破坏,没有留下值得一提的耸立着的建筑。”

   佐治亚州参议员、听证会主席理查德·拉塞尔向奥唐奈表示祝贺:“我认为,你显示了军人的品质,这些品质能使你受到美国人民的喜爱。”

   2

   5月的最后一天,参谋长联席会议给东京发去电报,取消以前所有的指令,澄清早些时候困扰过李奇微的涵义模糊之处,再次拒绝授权李奇微在中***队实施突破的情况下,对中国发动报复性的袭击。如果中***队发起这种突破,他将从朝鲜撤出部队而保卫日本。眼下,他的任务“是要利用朝鲜的地理(及其附近的海域)使北朝鲜和***中国的军队遭受到最大限度的人力、物力损失”。他现在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朝鲜冲突创造有利的条件。”

   他得到准许,可以继续在朝鲜境内进行空中和海上的军事活动,但不得对苏联的领土,对满洲,以及鸭绿江沿岸的水电站采取任何军事手段,同时,他也将约束地面军事活动。这些命令已清楚地向李奇微表明,华盛顿正在为谈判解决这场战争做准备。6月2日,范佛里特对新闻界散发了一份油印的声明:“随着南朝鲜境内(临津江以西以前属南朝鲜的大部地域内)敌军再次被歼,第8集团军的追击阶段现在宣告结束。”

   在东京和美国的报馆改写员大肆渲染这些消息,整个世界都传播着停战就要开始,和平就要来临的谣言。战地记者们故意对战争的结束唤起幻想,即使范佛里特向他们吐露过他要把战争打下去的打算。他打算把战线向北推进,试图把敌军从平康-铁原-金华这重要的铁三角地区驱逐出去。

   两天以前,乔治·凯南非正式地会见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雅各布·马立克。凯南用俄语向马立克声明,他不是作为政府官员去拜访他的,因为他在政府中没有职位,而是作为一个与美国政府关系接近的人物拜访马立克的。“我认为,如果我们打算关注朝鲜的这种局势,并且希望看一看,是否存在任何会导向停战的对话可能性,那么,这样的会晤也许是值得的。我向他作了说明,我意识到,我们俩谁都不能使我们的政府表明态度,这纯粹是试探性的接触。”

   6月5日,他们再次会晤。这一次,马立克明确表示,苏联政府希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并且要在尽可能早的时候。”马立克接着还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认为“她不能参与停火问题的任何讨论”,这个问题应当与北朝鲜和***中国商谈。

   凯南在美国国务院向他的上司报告了会晤的情况,向他保证,马立克所说的话“确实反映了莫斯科方面经过非常细致、反复考虑的官方决定,我们可以相信这一决定。如果我们准备继续进行对话,指望停战,那么,苏联人就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手段来利用,而使我们处在尴尬的境地。”

   凯南认为,马立克关于与北朝鲜和***人取得联系的建议意味着,苏联已对北朝鲜和中共方面施加了影响,要他们自己“来表明他们自己对停火建议的接受”。他敦促美国国务院“知难而上。”

   在进行这几次最初的外交活动的同时,人们仍在进行战斗,伤亡仍在发生。美军和白善烨的韩国第1军团正在进行艰苦的搏斗,力图拿下位于杨口以北约25英里处的火山喷发口。耸立在火山口底面以上几百英尺的地方,是刀片一样锋利的喷发口,守卫的部队在这里挖起了坚固的战壕,双方都遭受了惨重的伤亡,但阵地几乎没有易手。

   这场战斗在继续之时,一场代号为“打桩机作战”的重大攻势朝着“铁三角”方向展开。范佛里特深信中***队已被重创,期待着军队迅速推进。米尔本的第1军将用2个师的兵力坚守临津江左边的地方,而其他3个师——骑兵1师,第3师和第25师——将越过汉江,夺取“铁三角”的底部。第一天(6月3日),第3师遭到了中***队的猛烈反击,有一个营被赶回汉滩河。第25师也遭到了驻守在高地上的中***队的顽强抵抗。

   第二天,右翼的阿尔蒙德第10军重新开始其对火山口的进攻。凶猛的战斗进行了5天,收效甚微,以致本来准备在他们进行残酷战斗之后充当预备队的第7海军陆战团,连同在他们右翼的第1海军陆战团和在他们左翼的韩国海军陆战队都被派往前线。

   11日上午2时,韩国海军陆战队在一次夜间袭击中奇迹般地解决了他们的北朝鲜敌手,这次进攻造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残杀。这一胜利使他们得以向火山口推进。到此为止,“打桩机作战”也取得了进展,后来,在联军攻占了位于“铁三角”底部四面山脚下的铁原城以后,终于逼使中***队放弃东部城市金华。

   三天以后,李奇微致电参谋长联席会议,报告他对未来60天内朝鲜局势的预测。虽然他们取得了最新胜利,但是,无论是他,还是范佛里特都担心中***队会发起一次猛烈的进攻。李奇微认为,向北发动一场全面的攻势将会丧失第8集团军目前对敌人所拥有的军需供应上的优势。由于数量上的优势,中国人可能保留着全面进攻的主动权,至少,他们能够发动一场破坏性很强的进攻。

   3

   一星期以后,即6月23日,雅各布·马立克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广播讲话。尽管他的讲话按惯例首先对美国在朝鲜进行臭名昭彰的武装干涉作了一番谴责,并宣扬了苏联巩固世界和平的纲领,但他的讲话最后部分号召结束朝鲜战争。“苏联人民相信,保卫和平的事业是能够做到的。苏联人民进一步相信,目前最为尖锐的问题——在朝鲜的武装冲突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苏联人民认为,作为实现停火和停战的第一步,交战双方应当开始进行讨论,以便为双方从三八线撤出武装力量作好准备。采取这一步骤可能吗?我认为,这是可能的,假如大家真诚希望结束朝鲜的流血战争的话。”新闻界要求马立克对这番讲话作进一步的阐述,但是,马立克突然“身体不适。”

   当天晚些时候,美国国务院通过发布新闻对此做出反应:“如果马立克的广播讲话意味着***人现在愿意结束在朝鲜的侵略行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乐于发挥我们的作用结束敌对行动。并且防止其重新爆发。”

   杜鲁门当时正在田纳西州参加一个航空工程奠基仪式,他利用这一机会做出了口头反应。他说:“我们无法断定苏联统治者将要做什么。”虽然他认为,克里姆林宫仍在想方设法分裂自由世界,但他仍断言,自由世界一定乐于在朝鲜采取任何有助于世界和平进程的步骤。”我们必须避免后果严重的、冒失的行动,这种行动会冒世界大战的危险,是不必要的。我们也必须避免较弱的行为,这种行动会助长侵略势力。”

   在苏联,马立克的建议得到了大肆渲染。但北京电台几乎沉默了两天,最初的评论来自《人民日报》。在宣布了中国由衷地支持马立克的建议之后,《人民日报》抱怨美国人“占领中国领土台湾”,中国人对苏联的不满在两天以后发表的《为了持久和平,为了持久民主》一文中表现了出来。在一份庆祝***成立30周年的报刊中,文章的作者不怎么提斯大林在中国共产主义发展中的作用,把中国的成功归功于***的理论和领导,虽然俄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它只适合于工业化国家。

   北朝鲜也做出了犹豫不决的反应,它显然不赞同苏联对停战谈判的态度。平壤电台提醒听众,他们自己为自由而进行的战斗,也将有助于对苏联的支持。美国正在重新武装日本,“以便继续进行对朝鲜、中国、越南以及其他爱好和平的亚洲国家的人民,以及对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侵略。”

   北京和平壤双方发表的评论,清楚地显示了中国和北朝鲜不满于苏联对战争的干涉。虽然,这两个国家的声明都接受了马立克的建议,但是,每个国家显然都怀疑它们的这个巨大邻邦所抱的目的和承担的义务。

   在马立克发表讲话的第二天,李奇微将军给他的下属指挥官们发出警告,要部队克服任何松懈散漫现象。“有两件事不应当忘记,其一是,苏联人口是心非、善于欺骗,这是他们惯用的伎俩,另一件事是,象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这样审慎的机构要做出明确的行动有一个缓慢的过程。”

   第二天是朝鲜战争爆发一周年,李奇微接到参谋长联席会议发来的电文,电文说,停战谈判可能很快就要开始。他立即派他的一位参谋去和范佛里特进行磋商。将军会认为第8集团军要夺取介于目前的前沿位置和拟议中的停火线之间的那块高地是否可行?这一行动是否值得考虑?范佛里特回答道,在东部前线作这一进攻将使美军付出惨重的伤亡,而且得到的只是这么一块土地的占有权。他接着又说,停火谈判将考虑礼成江以西、三八线以南的地区。他没有占领这片地区的想法,但是,为了在西部地区获得想要的土地,占领这片地区可以在谈判桌上用做交易。

   29日,李奇微从参谋长联席会议得到指示,就可能的停战谈判与敌人进行接触。第二天,根据杜鲁门的指示,他向朝鲜的***总司令播送了一条信息:“我获悉你们可能想举行一次会议,以讨论在朝鲜停止敌对和一切军事活动,为维持这种停战提供充分的保障。一旦从你处得到消息,期望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我就准备指定我的代表,届时,我也愿意提出一个可以让他与你的代表进行会晤的日子。我建议在元山港的一艘丹麦医疗船上举行这样一次会议。”

   那天深夜,布雷德利将军将一份参谋长联席会议发给李奇微的最新指示草案呈送给总统。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对于停战谈判取得圆满结局的最佳时机“至少可依赖于开始阶段的保密程度,所以,不打算公布这些指示。”军事方面的首要注意点在于停止敌对行动及联合***的保护。讨论必须“严格限于军事问题”。

   杜鲁门同意这个草案,随后,草案被发送给李奇微。

   7月1日,金日成和彭德怀通过广播发出联名倡议,这两位指挥官同意与联合***代表进行会晤,但建议谈判的地点定在开城,而不是在丹麦船上。虽然李奇微感到,从不全盘接受的做法是***人的典型政策,但他还是通知他们,他准备于7月10日在开城会晤他们的代表。他还提议,每方各派出3名联络官提前5天举行会议,以便安排谈判的细节。***人同意这个建议,但日子定在7月8日。

   至此,美国新闻界猜测颇多,有些报刊在使用这样的短句:“让我们把孩子们弄回家”、“厌战的部队”。李奇微大发雷霆,他致电参谋长联席会议,担心公众为了和平所施加的压力可能会迫使他做出军事上的让步。任何要他放弃目前防线的命令将“在根本上损害我们在朝鲜的整个军事地位”。

   7月8日上午9点,李奇微的三位联络官乘直升飞机飞越临津江,几分钟后,他们就盘旋在开城废墟的上空,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上午,这儿就成了北朝鲜人乘火车攻击的目标。他们寻找着想象中的红色使者们的踪迹,但是,除了看到一辆沿着坑坑洼洼的街道疯狂开动的吉普车,几乎看不到一点生机。难道敌方使者被什么事情耽搁了?海军陆战队的詹姆斯·莫里上校被选为头儿,率联合***工作小组前来决定军事分界线,他感到奇怪,难道对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安排发生了误解?

   莫里看到一块白色的飞行标志布板安放在开城北部的空地上,那儿离三八线不远。直升飞机着陆了,三位联合***使者突然发现自己处在红色士兵的一个圆圈之中。莫里、空军上校杰克·金尼和韩国的李寿荣中校走出直升飞机。飞机发动机一熄火,死一般的寂静便随之而来。敌人互相交换了眼神,然后,一位北朝鲜官员和两名翻译(其中一位是年轻妇女)心领神会地向新来者走去,并把他们带进两辆受过炮击的美国制造的吉普车里,前往会场。会场的房屋为一层结构,以前曾是一家茶馆。

   “我们进入茶馆时”,莫里回忆道,“敌方小组成员站起身来。”通报各自的身份以后,双方成员坐了下来。北朝鲜联络官张春山大校随后又引路到了毗邻的一个房间,房间里搭起了一张桌子,桌子上覆盖着一块绿布。上午9点47分,会谈开始。在进行了不到两个小时的会谈以后,***方面请求休会用餐,午餐在接待室里进行,招待的食品有饼干、巧克力、啤酒、伏特加和苹果酒。

   下午的对话向莫里展示了大量***人和东方人的逻辑。

   “你们代表团同意在7月10日举行会谈吗?”金尼问道。

   ***发言人张春山上校说:“会议的时间已由司令官安排妥当。”

   “不,”金尼说:“司令官们同意谈判代表团在7月10日至15日之间举行会议,他们还没有确定具体的日子。”

   “代表团谈判的日期”,张上校坚持道,“将根据司令官们同意的时间来决定。”

   “但是,那是什么时候呢?”金尼问道,“是10日,11日,还足12日?到底是哪一天呢?”

   莫里私下暗示金尼,他是在单方面安排谈判的日期。显然,张上校无权安排谈判时间。

   “联合***代表团”,金尼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宣布,“将于7月10日11点到达开城。”

   “司令官们已经同意”,张平静地说道:“那就这么办吧。”

   在金尼谢绝使用***人为联合***代表团搭建起来的住房时,双方发生了一场争执。他作了解释,李奇微希望联络小组每天夜晚都被带回到南边去。张表示异议,但金尼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给我的指示就是这样。”在临津江以南汶山郊外的一个乡村苹果园里,已经为联合***小组建好了以基地兵营闻名的停战总部。为谈判代表团提供住宿的帐篷已准备妥当。

   7月10日上午,联合***代表团朝直升飞机简易机场走去。李奇微就他们在谈判桌上适当的举止阐述他个人的观点。要扬长避短,他劝告说,还要对长篇宣传演说做好准备,要耐心,千万不要使他们丧失面子。同时,应当利用每一个机会,加剧中苏之间的磨擦。总而言之,李奇微向代表们保证,只要他们灵活地应付停战谈判,“历史也许会记载,***人的军事侵略在朝鲜达到了顶点。此后,共产主义本身开始在亚洲自行衰退。”

   远东海军司令,首席谈判代表C·特纳·乔伊海军中将率队走向直升飞机,随行人员有:军少将劳伦斯·克雷吉、第8集团军的亨利·霍兹少将,阿利吉·伯克海军少将及韩国代表白善烨少将。

   他们在直升机旁合影留念以后,乔伊中将发表了简短的演说:“我们,联合***谈判代表,将前往开城,我们充分意识到会谈对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他控制着自己的举止,神态严肃地说道:“我们真心诚意地尽着我们的力量,在符合联合***司令部谈判条件的情况下,实现体面的停战。”

   “将军,祝你好运!”记者们喊叫着。

   直升飞机起飞了。紧接着,另外两架飞机载着翻译和联络官先后起飞。15分钟以后,飞机在开城卫理公会大院附近的一块空地上着落,拉里·泽勒斯牧师先生曾在这里听到了战争的第一枪。

   代表团成员被***的摄影记者们团团围住。当他们挤进了飘动着标明他们使者身份的白旗的吉普车时,伯克注意到,有一辆标着“威尔马”的牌子的吉普车,挡风玻璃上有两个弹孔。伯克估摸着驾着这辆车子来迎接是显示他们对来者的蔑视。他们被带到一所给他们准备的石头房子里,房子的四周由手持冲锋枪的卫兵把守着。代表们估计这所房子装有窃听装置,大家极少说话。不久,乔伊中将走到屋外,向对方解释道,他们在汶山有总部,不需要这所石头房子。

   他们在茶馆的一间小接待室里会晤了***代表团。双方代表团正面相对时,曾有过刹那间的紧张气氛。***人拘谨而有礼节,双方几乎都微微欠身示意。一位高个子北朝鲜官员说:“我是南日。”南日将军是***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朝鲜人民军参谋长。

   “我是乔伊中将,”将军点点头,他注意到,南日看上去是一位机智的年轻人。

   ***代表团中还有其他两位北朝鲜人和两位中国人。前两位身穿苏式制服,漂亮的灰色军上装饰有红色的拷边,蓝色的裤子显得肥大。而两位中国代表则穿着单调的土黄色军装,制服上没有用来指示军阶的标志。

   上午11点,双方代表在盖着绿色台布的桌子旁坐定。美方代表坐在放了垫子的椅子上,但座椅仍显得低矮,而***代表则坐在高高的木椅上。乔伊将一面联合国国旗放在谈判桌上,从而赢得了心理上的首次胜利。

   乔伊中将的开场白被译成朝文和中文,他说:“今天在此地开始的谈判成败与否,直接取决于在座的代表团的诚意。”

   他坐下后,南日站起来说话。他用朝鲜话发言时显得紧张和不安,屡屡忘记让他的翻译把他的讲话译成中文。他试图用中国火柴点燃他的俄国香烟,可他划了十来次也没有点着,“在窘迫和失望之下,他掏出了一架美国打火机,只听咔嗒一声响,打火机闪烁着明亮的火焰。他深深地吸进一口烟。随后,他显然感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没有忠实于共产主义的物品,于是,他就把那把美国打火机扔出了他背后的那个窗户。”

   南日最后坐了下来。这时,乔伊发现他自己的座椅远比南日的椅子贴近地板,这位北朝鲜人正俯视着他。将军坚决主张双方的椅子要一样高。然后,他以平静而有力的语气宣布:“需要解决的第一项议题是,这些会谈只限于军事方面。”他接着说,这一会谈也应当限于朝鲜问题,他提议,他们现在就签署这样一个协议。

   “这次会议将着手安排朝鲜停战事宜,”南日提出反对意见,显然,他是被乔伊从容平静地操纵会谈的态势所触怒,“我想知道象你刚才所作的陈述的理由,以及签署这样一个协议的必要性。”

   这一反对意见使乔伊想到,***人打算讨论的内容远不止军事方面。南日提出了***方面的立场:双方部队撤回到三八线,从朝鲜撤走所有外***队。这一点一旦得到解决,战俘问题才能讨论。

   乔伊拒绝在目前讨论这些实质性问题,他要求***人拿出会谈议程。而***方面则请求休会,以便准备一个抄本和用午餐。

   在3小时35分钟的休会期间,***方面反击了乔伊初次所获的小小胜利,他们在联合国国旗边的桌面上放了一面朝鲜国旗,这面旗帜比联合国旗高出几英寸。当南日来提交他的书面议程时,闯进了4名***记者来抢拍照片。

   记者的出现引起了乔伊的强烈抗议。他提议,挑选一些联合国记者,允许他们进入谈判大院,当然,他们不得进入会议室。南日勉强同意,随后,他又沉思了片刻说道,他必须得到他的上司的批准。

   会谈以冷冰冰的礼节告终。***人已明确表示,他们最初步的目标是退回到三八线,并清除在朝鲜的外***队,而这就意味着向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重新调整军事力量的平衡,然后,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

   那天夜里,基地兵营里的新闻记者们就谈判时间的长短下了一次赌注,有些乐观的记者打赌一、两个星期,而大多数悲观的记者认为需要6个星期。

   第二次会谈在次日举行,会谈毫无进展。特别使乔伊感到恼怒的是,北朝鲜的武装卫队限制了联合国代表的活动,他向李奇微抱怨此事,李奇微转而致电彭德怀和金日成,电文说,谈判现场要撤除武装警戒,联合***谈判代表和工作人员应被允许在谈判现场取得与***方面一样的行动自由,他只有得到这样的保证,联合***才能重开谈判。最后,李奇微从彭德怀和金日成那里得到了答复,他们在原则上同意他的要求。

   7月15日下午,联合***代表团回到了茶馆,所有成员,包括白善烨将军都出席了谈判。乔伊首先发言,他概述了李奇微关于开城中立的建议要点。从临津江通向开城的道路应当向联合***的车辆开放,不受任何限制,应设置一中立地带,半径范围为5英里,只能以最少量的武装人员执行警戒任务。南日同意这个建议,会议继续进行。次日下午,李奇微在第8集团军司令部会见了李承晚总统。穆乔和乔伊中将出席了会谈。他概述了设置一个非军事区的基本设想,因为双方都已同意把这一内容列入谈判议程。

   应李承晚的请求,李奇微指示了目前的前线位置。李承晚仍希望联合***推进到鸭绿江边,李奇微回答他,进一步发起军事进攻必须有大量的军用物资,而他们目前的这种公路、铁路状况无法承受这样的负担。李承晚激烈地辩论了半个小时,李奇微彬彬有礼但态度坚决。不会再发动一次重大进攻了,李承晚重新稳定了自己的情绪,“我将向内阁报告,他们必须接受联合国的行动,”他说道。

   他一定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上午,他写信给李奇微;“我们政府的立场的实质是,我们不能在我们的半壁江山上维护我们的民族,一个分裂的朝鲜就是一个被损毁的朝鲜,她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不稳定的。”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重新统一,否则,要想防止他的人民产生自己被盟国抛弃的感觉,那是不可能的,同意他的民族继续分裂下去,那就要接受丧失自由这一不可避免的事实。朝鲜人,无论是北朝鲜人还是南朝鲜人,都坚信重新统一是必然的,“在每一个朝鲜人的心里,在每一个朝鲜人的头脑里,这个事实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我们的民族将由于对分界线的任何一种认可而不可挽回地被抛入灾难之中。”民主国家是强大的,“共产帝国由于其内在的虚弱而腐败。怀着这种信念而继续进行的谈判将走向成功,本着这种精神,我们除了重新统一的目标和自由选举之外,没有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

   李承晚及其他6名政府要员在这份充满激情的恳请书上签了字。

   在开城,关于撤退外***队问题的争论还在继续。休会3天以后,代表们于7月25日重新集会,双方终于同意讨论确定军事分界线、制订停火和停战的具体方案。但是,短暂的蜜月于7月25日随着南日的脾气大发而告结束。联合国代表团提出,以目前的战线为基础建立非军事区的建议是“不可思议的、天真的、毫无道理的,同样也是荒谬的和傲慢的”。乔伊在他的日记里把南日的评论称为“不恰当的”、“不礼貌的”和“无道理的”。

   “尽管现在预测还为时过早”,李奇微致电参谋长联席会议,“三八线问题上的讨论可能会陷入僵局。”

   在汉城,南朝鲜总统仍然情绪激昂。穆乔大使对总统的举止极为关切,以致他致电艾奇逊说,“李总统正凭借着盲目意气,企图破坏停战。”

   在下一周内,不和谐的气氛笼罩着开城。8月4日,乔伊注意到有一连中国士兵行进在会场区内的公路上。一回到基地兵营,他就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李奇微,李奇微向金日成和彭德怀就破坏中立区一事提出了强烈抗议。

   第二天下起了倾盆大雨,代表团在基地兵营打发了日子。8月6日,***方面作了答复,他们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那只是一次小小的意外事故。8月10日,会谈终于继续进行。南日提出一个问题开始了这一天的会谈,联合***是否已经放弃了以目前的战线为基础建立非军事区这个荒谬的建议?不,乔伊做出有力的回答,“我们将不再进一步讨论以三八线作为军事分界线的问题。”此后沉默了长达2小时11分钟,谈判桌上的每一个人好像都冰冻了似的。但在第二天上午,爆发了一场面红耳赤的争吵。

   “事实已经证明,你们的建议是站不住脚的,而我们的建议则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南日宣布说,“所以,不论你们制造出什么新奇的、可笑的理由,它们都不能支撑住你们的方案。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们,只要你们不放弃你们这个无理的方案,我们的会谈将不可能取得任何进展。至于我们的方案,其理由是无可辩驳的,所以,它是不可动摇的。我们坚持我们提出的以三八线作为军事分界线的方案。”

   整个表演发展为一场黑色喜剧。自制力很强的乔伊一直抑制着他的怒气,“昨天”,他说,“你使用了‘傲慢’一词,把它与联合***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以前提出的一个方案联系了起来。联合***代表团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表述你这样目中无人、顽固不化,任性专横以及盲目冲动的强硬态度的用词,‘傲慢’一词确实适合你的态度。由于你执拗而无理地拒绝谈判,你已经使会谈停滞了下来,你已砰然关上了每一扇可能通向进展的大门。”他说,南日一直在设法行骗,让全世界相信,***人已击败了联合***。“除了按照你自己的条件,你拒绝进行谈判,你这样做是企图把自己虚假地打扮成一个支配战败者的得胜者。”

   “你的高论并不使我们感到惊异,也不能改变我们的立场,”南日反驳道。

   在以后的十天里,谈判毫无进展,这几天的会谈再次表现了漫骂、讽刺的特点,谈判桌的两边都以带有辱骂性的用词来润饰他们的唇枪舌剑。随后一天夜晚,即8月22日,艾伦·温宁顿,这位来自伦敦《工人日报》的记者正在朝中司令部附近的新闻中心消遣这夏日的夜晚,突然,他听到有一架轰炸机正低空飞来。

   “熄灭那该死的灯火!”他冲着威尔弗雷德·贝却敌大声叫喊。贝却敌是一位供职于巴黎左翼报纸《今晚报》的澳大利亚籍记者。他当时正在蚊帐中阅读。温宁顿一听到熟悉的警报声和近处的炸弹抽鞭声就扑倒在地。

   贝却敌看到一连串的白色光亮起伏闪烁,一位中国哨兵把他领到一条壕沟,这时,他的脑子里闪过这样一句话,“中立区和谈判砰砰作响”。

   即使美军第5航空队承认,有一架美国飞机在这次被指控的袭击发生之前6分钟正好飞越了开城西部的上空,两位美国官员在对该地区作了调查后仍然报告说:“这一事件百分之百是由***导演的。”贝却敌和其他***记者都大肄反对这一报告,双方都缺乏确凿的证据。

   第二天,8月23日,***方面突然中止了谈判。彭德怀和金日成就这一“破坏”事件向李奇微提出愤怒的抗议,并“等待你方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李奇微也以同样的愤怒作了答复,被指控的这一事件是“纯系乌有,十分荒谬,而且显然是为了你们自己的可疑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此事不值一答。但他接着又说,一旦***方面愿意结束谈判中止,“我将指示我的代表,为寻求一个合理的停战协定与你们的代表进行会晤。”

   这一消息的抄本在得到确证以后,由直升飞机送往开诚,白善烨将军的副官李上校把这一文件送交给北朝鲜联络官张上校。李用英语说,他有幸将李奇微将军的这份信件抄本呈送给金日成和彭德怀。

   “你干吗不说朝鲜话?”张轻蔑地问道。

   李挺了挺身体说道:“我愿意说我喜欢的任何一种语言,这就是我们现在为之而战的东西,言论自由。”

   对话结束了,谈判被无限期地推延。

更新于:3个月前

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约翰·托兰先生是曾获普利策奖的美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已有不少先后被译成中文出版刊行,在中国拥有很多读者。这里推出的《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是约翰·托兰先生的最新著作。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贯坚持有..

译后话

译后话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美国著名的自由撰稿人约翰·托兰先生的最新作品《朝鲜战争——冗长的战斗(1950-1953)》(中译本名为《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出版干1991年10月。托兰先生用他极擅长的纪实手法向读者展现了发生在4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的..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除了下面各章所列的主要资料来源之外,还有些书目和文章也很有价值,它们是: 罗伊·阿普尔曼:《南至洛东江,北至鸭绿江》,华盛顿特区美国陆军军史中心1986年版(Roy Appleman, South to the Naktong, North to the Yalu, Washington..

后语

后语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 当“大转换行动”的最后一名战俘获释的时候,远在南方的关押战俘的岛上,22604名北朝鲜和中国战俘正在被装上一支由运输登陆舰组成的舰队,这些战俘大多数是反共分子。他们被告知将被运往北边的非军事区,他们在那里必须在90天的时间里就..

和平时刻·第四十一

和平时刻·第四十一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953年7月8日-1953年9月6日) 1 李承晚的叛乱引起了一系列问题,艾森豪威尔不得已只有派特使前往朝鲜控制这位易于冲动的总统。国务卿助理沃尔特·罗伯逊被选中。人们感到罗伯逊文雅且通情达理,他的舒缓、圆滑的嗓音能够..

“艾克能赢得这场战争吗?”·第三十九

“艾克能赢得这场战争吗?”·第三十九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952年10月3日-1953年4月1日) 1 10月3日,第8集团军从一名中国逃兵那儿得知,一场对铁原西北五英里的白马山的进攻已准备就绪。丢失此地将迫使第9军退至高地,因而使整个“铁三角”地区陷入敌人的包围..

“我被迫成为这些战争贩子的工具,受命投掷了细菌弹”·第三十八

“我被迫成为这些战争贩子的工具,受命投掷了细菌弹”·第三十八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6月23日-9月28日) 1 李奇微一到巴黎,墙上的标语触目皆是:“李奇微,滚回去。”大都市的警察摩托车队护送着李奇微,其场面是令人难忘的。当李奇微及其夫人的车队招摇过市的..

“一塌糊涂”·第三十七

“一塌糊涂”·第三十七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2月-4月28日) 1 1951年2月在巨济岛联合国军战俘营发生的绝食抗议,初步表明共产党日益具有举行暴动的意图。到这时,关押北朝鲜的军官营地已完全被共产党人控制。那位发狂的朱少校就是被分到该集中营的。为了活命,他..

朋友乎?敌人乎?·第三十六

朋友乎?敌人乎?·第三十六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2月7日-2月底) 1 1月底,一名海军直升机飞行员,军士长杜安·索伦,救出了另-名海军飞行员。当时,这位飞行员落入离北朝鲜东海岸不远的冰水里。这一大胆而别具一格的援救行动使他赢得了声誉。索伦使用自己设计的..

“一场全然徒劳的战争”·第三十四

“一场全然徒劳的战争”·第三十四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8月初-11月26日) 1 到8月初,根据毛泽东的命令,彭德怀的部队从迷宫一样的地洞和坑道中钻出来进行活动,他确信,这种几乎处于静止状态的防御战,将逼使美军回到阵地战状态,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在..

中国人的最后一次攻势·第三十二

中国人的最后一次攻势·第三十二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5月1日-20日) 1 5月1日上午10点,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露面,这是一个象征和平的神圣之门,他在这里检阅“五·一”游行队伍。广场上竖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们的巨幅画像,还有一些巨大的讽刺漫画,那都是谴..

战俘·第三十一

战俘·第三十一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4月25日-5月初) 1 1951年4月25日清晨,当中国人占领了溃不成军的防军身后的高地,组织伏击时,英国旅正在撤退。英国皇家爱尔兰轻骑兵的“百人团”式坦克试图突破防线,解救被围困的英国部队。由于中国人大胆地冲过来进行近战..

“珍妮,我们终于要回家啦!”·第三十

“珍妮,我们终于要回家啦!”·第三十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4月6日-25日) 1 第二天,也就是4月6日星期五那天,杜鲁门把马歇尔、布雷德利、艾奇逊和哈里曼(柯林斯不在华盛顿)召集到白宫,开会讨论有关麦克阿瑟的问题。杜鲁门没显露出已做出解除将军职务的任何..

李奇微在行动·第二十九

李奇微在行动·第二十九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2月底-4月5日) 1 2月中旬,彭德怀被召回北京解释第三次战役及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失利的原因。他告诉毛泽东,“我以为速胜是不可能的”。 “能速胜则速胜”,毛主席回答说,“不能速胜则缓胜。”他花了几天时间研究彭..

中国人的第三次战役·第二十七

中国人的第三次战役·第二十七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20日) 1 12月31日下午4时40分,彭德怀的重炮开始了掩护性猛击。在敌人的阵地遭到削弱时,他们发射三枚信号弹,发出清除地雷的信号。每个团携带12架云梯力图翻越过临津江岸。过河的士..

“你爸爸出事了”·第二十六

“你爸爸出事了”·第二十六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2月11日-29日) 1 就在最后一批海军陆战队撤出古土里的那天,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顶着暴风雪视察了西线战场。他到达平壤,得知城里庆祝解放的活动不像许诺的那样热烈壮观。出于害怕敌机空袭,金日成呼吁..

脱逃·第二十五

脱逃·第二十五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2月5日-11日) 1 12月5日,当更多的新闻记者赶到下碣隅里时,美军部队已经做出计划,决定次日晨撤往古土里。在刚刚赶到的记者玛吉·希金斯看来,这里几乎不像是个战场,没有任何战斗的迹象,但默里上校对他手下那一打顶着风..

血腥大撤退:冲过“夹击岭”·第二十三

血腥大撤退:冲过“夹击岭”·第二十三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1月30日-12月1日) 1 11月30日是第8集团军又一个倒霉的日子。拂晓,凯泽的第2师仍然受阻于军隅里南面的路障,其战斗人员只剩下筋疲力尽、冻得发僵的600人。凯泽向指挥官们简单说了说最后向平壤撤退的..

“在阴间你没法扩大力量!”·第二十二

“在阴间你没法扩大力量!”·第二十二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月28日-29日) 1 在长津湖西侧,美陆战1师第5和第7团仍被围困在柳潭里,急需补养和援军。在此危急关头,史密斯将军下令组成一支特遣队。该部队将撤离古土里,向北杀出一条直通下碣隅里的血路,从而为..

两线溃退·第二十一

两线溃退·第二十一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1月28日-29日) 1 截止11月28日拂晓,第10军在长津湖两侧的败局已定。然而在咸兴军部的阿尔蒙德将军将纷至沓来的遇险报告视为陆战队和步兵怯战的表现。他们口口声声说有大量中国军队。他相信,这个数目是过于夸大的。有..

坠入陷阱·第二十

坠入陷阱·第二十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1月27日-26日) 1 第10军按照计划于11月27日发起攻击。8时10分,陆战7团3营的两个连从接近长津湖西北端的一个山村柳潭里外围出发,负责保证西去公路两侧高地的安全。约半小时后,陆战5团2营由同一山村出发发动主攻。他们计..

功败垂成·第十九

功败垂成·第十九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1月6日-26日) 1 在西线,哈里·特罗洛普中尉带领一行人通往安全地带的企图屡屡受挫,心情十分沮丧。腹背受敌,几乎没有成功的机会。11月6日,他们在一片遗弃的散兵坑里偶然发现两只士兵背囊,其中有6条毛毯,两只睡袋、短..

毛泽东设下陷阱·第十八

毛泽东设下陷阱·第十八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0月26日-11月17日) 1 10月26日,鸭绿江附近的平民俘虏被转移到另一个战俘营那一天,麦克阿瑟将军正在祝贺韩国6师7团的一支巡逻部队到达鸭绿江边。到达满洲边界的确是一个让人来劲的时刻,但很快麦克阿瑟就听说该师..

死亡行军·第十七

死亡行军·第十七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0月底-11月8日) 1 到了秋天,大部分联合国军战俘被关在鸭绿江附近的集中营里。迪安将军被安置在距这条大河东部入海口125空哩的满浦城。迪安一直想趁北朝鲜军队撤退和许多联合国军飞机出现之机逃跑,但他已筋疲力尽,一气..

“来了好多好多中国人”·第十六

“来了好多好多中国人”·第十六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0月14日-26日) 1 在杜鲁门-麦克阿瑟威克岛会晤4天之后,中国第40军黎明时在安东沿着很久以前日本人修建的两座桥跨过了鸭绿江。39军和42军不久也从其它7个沿江地方进入北朝鲜。这时在南朝鲜共有4个军,3个..

越过三八线·第十五

越过三八线·第十五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9月29日-10月15日) 1 在汉城出现欢庆时刻前两天,参谋长联席会议通知麦克阿瑟,其军事目标是摧毁北朝鲜军队,但在任何情况下,其军队都不得越过满洲或苏联边界。麦克阿瑟答复说,第8集团军将越过三八线,直取平壤,第10..

攻陷汉城·第十四

攻陷汉城·第十四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9月23日-29日) 1 汉江北岸,陆战5团贝克连正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坚守地势险要的106高地。这是9月23日正午。上尉连长艾克·芬顿在发火。“戴夫……求你了,你这该死的白痴!”他对《生活》杂志摄影记者戴维·道格拉斯·邓肯..

跨越两条河·第十三

跨越两条河·第十三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9月16日-22日) 1 在南部,沃克将军正在计划突破釜山环形防线。但是他无法集结足够的兵力组成有强大战斗力的部队。敌人仍旧掌握着主动权。24师是他的部队中唯一未受牵制的力量,他打算分批把它从东部调出来。如果他能拥有..

“这是小意思”·第十二

“这是小意思”·第十二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9月15日-19日) 1 凌晨3点钟,一艘高速行驶的运输舰“迪亚琴科”号熄了火,防水舱里的灯亮了,起床号声传遍了船上整个的压力报警器系统,塔普莱特的第3营的大部分官兵都已经醒了,当早餐的开饭铃响起时,海军陆战队一..

仁川·第十一

仁川·第十一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8月21日-9月15日) 1 海军陆战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从一开始就反对麦克阿瑟在仁川进行绝密的两栖登陆作战。这是一个注定要酿成灾难的想入非非的计划。通往仁川港的航道狭窄而不可靠,容易布雷。大多数时间里这儿是一片广阔的、臭..

形势糟透了·第十

形势糟透了·第十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8月31日-9月7日) 1 美国-南韩的第一场大胜仗不仅拯救了大邱,而且来得正是时候。金日成新近集结了9.8万人的新军,准备发动最后一场大进攻,粉碎敌军釜山环形防御圈,把沃克赶下海去。 金日成手下的军官提醒他,他过高估计..

洛东江之战·第九

洛东江之战·第九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8月14日-23日) 1 8月14日,星期一,当北朝鲜人接近釜山环形防御圈时,其主要目标——大邱——一片恐慌。沃克将军不仅在西边面临基恩特遣部队的溃败,而且两支敌军渡过了洛东江,一支到达大邱西北15空哩的地方,另一支抵达..

“将军,真是又混乱又凄惨!”·第八

“将军,真是又混乱又凄惨!”·第八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7月11日-8月13日) 1 在沃克将军正在把部队收缩到以釜山为中心的环形防线,无数船舰从美国、冲绳和日本把仍旧不知所措的五角大楼紧急征集来的部队和武器装备运往朝鲜的同时,北朝鲜人正在深入被占领地区..

一个二等兵掌握了指挥权·第七

一个二等兵掌握了指挥权·第七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7月19日-31日) 1 沃克将军面临的不仅是大田的突破,而且还有另外两个地方的极其危险的大规模进攻。在西海岸,朝鲜人民军第6师在未被发觉的情况下向南迅速推进,并占领了大田西南40空哩处的全州。防守这个重要..

兵败大田·第六

兵败大田·第六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7月12日-21日) 1 7月12日,决心尽一切可能长久固守战略要地大田的迪安将军终于意识到,从日本抵达朝鲜的增援部队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1949年夏天,沃克将军就已开始实行一项旨在使第8集团军在长期的占领任务以后做好战斗准..

“给,喂你们两把土吧”·第五

“给,喂你们两把土吧”·第五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6月30日-7月10日) 1 开战6天之后,韩国军队就土崩瓦解了,首都汉城也被李承晚和他的政府所放弃。以苏制坦克开路的北朝鲜人势不可挡,大韩民国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但是,来自密苏里州的矮个子杜鲁门决定拿他的名..

“我们的军队连一天也坚持不了啦!”·第四

“我们的军队连一天也坚持不了啦!”·第四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6月28日-30日) 1 蔡胖子命令朴基炳上校带着他的第4团死守汉城。但在汉江桥被炸不久,朴基炳命令士兵们向汉江撤退,收集船和空油桶。28日黎明出现时,朴基炳带着仅剩的50个人抵达汉江上游那座被摧毁..

“炸桥啦!”·第三

“炸桥啦!”·第三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6月27日-28日) 1 当参议员诺兰德和康纳利正在参议院争辩时,而在汉城,国防部长申善模正在敲李总统卧室的门。这是6月27日凌晨2点,李夫人感到准有不祥之事发生。“阁下”,申激动地说:“我们必须离开汉城!” “不!”李..

“不管怎样,我们挡住了这帮家伙!”·第二

“不管怎样,我们挡住了这帮家伙!”·第二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6月25日-26日) 1 汉城,6月25日星期天,时近中午。偶尔而来的雅克式战斗机低飞掠过城市上空,其中还有一群轰炸了铁路车站。敌机和防空炮火令人恐怖。政府官员们的电话响个不停。匆匆聚集的高级官员..

战争时刻·第一

战争时刻·第一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1950年6月24日-25日) 1 1950年6月24日,夜色阴沉,苏式122毫米榴弹炮、76毫米大炮和自行火炮已部署在三八线。150辆苏制T-34坦克和9万人的战斗部队小心翼翼地向前运动,进入最后的攻击阵地。这些部队全都是经苏联军事顾问训练..

中文版序

中文版序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约翰·托兰的著作,迄今至少已有五本在我国出版,这是第六本。在这六本书中,五本是历史,一本是历史小说。一个外国历史学家有这么些部著作在中国出版,是不多见的。 托兰的书为什么会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托兰本人说他写的是活的历史..

活的历史——中文版自序

活的历史——中文版自序作者:约翰·托兰 ·美国出自————《漫长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当我14岁时,一位著名的剧作家爱默逊·布朗来我们家住。当时他的夫人刚刚故去。孤寂之中,他对我详细地讲了他的剧作,及怎样为它们去做研究:不仅是在美国,而且还到中国和墨西哥去。我听得着了迷,说我也想做一个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