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第二
问题·第二
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
出自————《喋血孟加拉》
出自————《战争通史》
毫无疑问,印度的国家利益在于与其接壤的东巴基斯坦有一个友好的政权,因为两国的孟加拉族在经济和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印巴分治以前,它们同属一个省。一九四七年这块领土被人为地分割为两个国家的领土后,工厂和原料供应之间的紧密关系就被破坏了。那时候,该省划归巴基斯坦的部分种植黄麻,而生产成品的工厂却在加尔各答市及其周围地区。
东巴基斯坦锡尔赫特地区种植和加工的茶叶与阿萨姆的产品一起在加尔各答市出售。在东部河流中捕捞的鱼卖给加尔各答人食用。便宜的河道运输船只载着茶叶、柚木和其他商品,从阿萨姆和北孟加拉运到加尔各答的市场。虽然分治以后,印度通过西里古里-查德瓦走廊与阿萨姆之间发展了自己的铁路和公路,但出于节约的原因,印度一直使用着东巴基斯坦的铁路和河道的运输设备。一九六五年战争爆发后,阿尤布政府停止了印度的使用权,尽管签订了塔什干协议,但这种使用权没有得到恢复。
更主要的是,东巴基斯坦与西巴基斯坦决然不同,东巴基斯坦有着相当数量的印度族少数民族作为巴基斯坦的合法公民。这个少数民族指望印度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在困难期间,期待印度保证他们的安全。为此原因,印度对巴基斯坦一直执行着双重政策,与西巴基斯坦连续地和公开地进行对抗,而向东巴基斯坦伸出友谊和合作之手。譬如,印、巴之间于一九四七年签订的关于某些地区人口调整的尼赫鲁-利亚夸特条约就不在东巴基斯坦实行。后来,两国政府实行的被遣散人员财产法也不在这一地区执行。正是由于执行这项对东巴基斯坦友好的政策,在一九六五年战争中,莱尔·巴哈德·沙斯特里不允许把战争延伸到东巴基斯坦,尽管印度受到容易取胜的诱惑。
不像布托和其他巴基斯坦政客们所指责的那样,印度无需为东巴基斯坦脱离西巴基斯坦而努力,或者在暗中鼓动分裂活动。多年来,巴基斯坦的统治者们把东巴基斯坦当作殖民地,而不是把它作为自己国家的一部分来对待,他们自己鼓励着这种倾向。西巴基斯坦的经济是在损害东巴基斯坦利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巴基斯坦的工业控制着东巴的市场,垄断了东巴基斯坦产品的销售,把他们的利润运回西巴基斯坦。用东巴基斯坦生产的茶叶和黄麻换来的外汇偿付了西巴基斯坦发展项目的费用。
穆吉布常常谴责西巴基斯坦五千八百万人把东巴基斯坦七千二百万人置于从属的地位,西部取走了国家获得的百分之七十的外援和百分之七十的进口物品,实际上垄断了中央官僚机构和军队,分别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五和百分之九十的职位。相反,人口较为众多的东巴基斯坦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最贫穷、最易受到季节洪水和龙卷风袭击的灾难地区,每年生命财产均要遭到严重的损失。
西巴基斯坦人控制的历届政府和军人独裁政权残酷地进行着经济剥削和***,驱使东巴基斯坦人在绝望中公开起来造反。而巴基斯坦陆军这个权力工具——被使用或被威胁使用的工具成为孟加拉人仇视的目标。多年来人民对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和对此应负责任的军队所积压的怨恨点燃了星星之火,吞没了整个次大陆。
印度报纸和其他宣传工具在报道了巴基斯坦军队的暴行及令人毛骨悚然的绝灭人性的行动后,他们鼓吹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主张利用这次机会与巴基斯坦算账。所有的人现在都盯着以果断、坚决和及时行动而著称的英迪拉·甘地。由于她没有采取行动,因此,她的同事、党员、反对党的政客们以及失去耐心的公众,虽尚未提出抗议,但开始抨击她无所作为,坐失良机。一些退休将领公开地进行辩论,赞同在巴基斯坦军队还未获得海运的重型武器装备之前,立即采取解放东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他们争辩说,印度给予巴基斯坦的时间越长,进行军事冒险的代价就越高。他们吼叫着,说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
有些人指责陆军参谋长S.H.F.J.马内克肖上将临阵胆怯。传说国防部长杰格吉范·拉姆在财政部长Y.B.恰范的支持下,已经敦促甘地夫人立即采取军事行动,而且撤换马内克肖,如果他有顾虑的话。但是,据说在任何情况下,他们对于应当利用天赐印度的这个良机,并无不同意见。
然而,马内克肖对立即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有他自己的理由充足的保留意见。在国家处于危机的关头,他是一位合适的参谋长。他是他这一代中唯一的兼具军事技术和敏锐政治战略头脑的资深将军。他的形象的树立和印度陆军的成长紧密地连在一起。他非常清楚地了解印度的军事能力,在无十分地把握的情况下,他不准备冒失行事。他反对不成熟的、无确切把握的卷入。他能顶住任何压力,坚持自己的信念。他想领导一支胜利的军队,而不是一群草率从事的乌合之众。他对反对他的主张的人进行了还击,理由非常充足。
首先,他分析说,在任何一次印巴战争中,印度的战略计划一直是要求在西翼取得决定性的战果,而在东翼,应急计划只要求保证西里古里-库奇比哈尔走廊和加尔各答的安全。为了执行东翼的这一有限的任务,在巴基斯坦不加强这一地区的兵力的情况下,印度只指定了一个多师的兵力。而现在,巴基斯坦已经在东翼集中了包括通讯和准军事部队在内的三个多师的部队。
虽然他们紧急空运了人员和物资、装甲部队和火炮仍未达到正常的编制数,但是,这支部队的作战能力与我们预定用在这一地区的力量相比仍然是相当大的。另外,特里普拉东部地区缺乏必要的支援大规模作战的行政后勤和通信设施。马内克肖感到,印度陆军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迅速改变作战计划,也没有在缺乏必要的行政后勤设施的情况下进行作战的能力。他的感觉是相当正确的。
其次,集中这次作战所需的部队需要时间,特别是一些立即可以动用的部队现正陷于西孟加拉邦的选举,其他部队必须从剿匪和在边远地区执行任务的部队中抽调。当这支部队调集后,雨季就将来临,这样,能用于作战的时间就很少了。
马内克肖没有忘记他在缅甸战役的日子,他不想看到他的军队陷入雨季的泥潭之中。此外,这将给予巴基斯坦的同情者中国在北部边境向印度进行报复的机会。在十一月喜马拉雅山的通道被雪封住之前,中国有八个月的作战时间,可对印度采取行动。马内克肖喜欢一次对付一个敌人,首先对付弱敌。他建议军事行动于十一月份进行,因为那时喜马拉雅山的山口被雪封闭,中国参与战争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少。
第三,他没有说出的另一条理由是,印军缺乏重要的特种车辆、装甲车和架桥设备。架桥设备的装配、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组建新的部队和掌握新装备的训练正在进行之中,这也需要时间。即使按应急计划行事,这些任务在雨季开始之前也是难以完成的,那时将太晚了。
但是,政治原因卡住了这个问题。根据什么理由入侵东巴基斯坦呢?表面上它是一个内政问题,因而,怎样使入侵在国际上才被认为是正当的呢?如果以印度的军事行动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孟加拉国,那末,要是没有国际讲坛——联合国的承认,它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生存能力如何能得到保证呢?如果印度的入侵在外国人的眼里没有正当的理由,那末,对制造巴基斯坦分裂的谴责将会成立,多数国家将会拒绝承认孟加拉。总理在仔细地考虑了这个问题之后,同意将入侵推迟到合适的时机,支持了马内克肖的立场。
这个决定作出以后,印度年军计划者们开始分析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战争何时来临。印度的基本政治哲学是不主张使用武力来解决国家间的问题,除非遇到严重的挑衅而被迫为之。主动权经常操在巴基斯坦人的手中,因此,叶海亚·汗可以在他选择的时间里发动战争。他可以被称为一个“政治新手”和“不可捉摸的醉汉”,但他享有职业军人的美名。可以有把握地认为,除非他有了成功的适当机会,否则他不会把他的军事机器投入战争。当他作为一个军事独裁者的生存完全依赖于一次可能是他发动的,或许是人家加强到他头上的战争的结果时,他可能更要小心。
从印度的观点来说,战争的理想时间是十二月份。从作出这个估计的四月份到十二月的这段时间可较容易地划分为雨季前和雨季后两个阶段。从军事上来说,从四月到六月中旬为雨季前,这段时间可能对两国都是最有利的,但前提是战争必须在雨季来临以前成功地结束。但是,那时候,印度还未完成战略部署,因为在和平时期,它的后备部队驻扎在内地,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把它们集中于战场。
当这个部署还未来得及实现时,巴基斯坦可能早已发动了先发制人的进攻。当它取得了初步胜利后,可能它就结束战争。另外,在此期间,部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编、重新装备和维修设备,因此在此时进行的战争,就等于把装备低劣、训练不良的部队匆忙地投入战争。叶海亚·汗则很容易找到借口攻打在印度领土上的游击队基地,把它作为蒂卡·汗剿匪作战的一部分。但是,他有他自己的困难。
近来,叶海亚·汗从西巴基斯坦调来了两支训练有素的老部队——第9师和第16师。它们是组成北部和南部地区的打击力量的一部分。另外,东巴基斯坦的剿匪作战需要相当数量的准军事部队和战区后勤部队,其代价是削弱了西巴基斯坦的军事能力。虽然这两个师的全部火炮及其他重武器均留在西巴基斯坦,但是,可悲的是,这支打击力量缺乏步兵,致使叶海亚·汗不能进行有意义的作战。储备的军事物资也感不足,需要补充。美国的来源已经用尽,他不得不寻找新的供应渠道,至少要解决紧要物资的短缺问题。
政治上,叶海亚·汗仍然依靠蒂卡·汗完成***造反及随后出现的游击队运动的剿匪作战。据报道,蒂卡·汗对叶海亚·汗说:“给我一些日子”。但是,在叶海亚·汗看来,“一些日子”可能是几周,几个月,甚至可能延续到那年的五月底。到可能取得某些表面上的控制的时候,六月已经到了,雨季也就在眼前了。在之后的三个月中,大雨将阻碍在东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水网地带的地形和低洼的水田把乡村变成了泥潭,使装甲车和其他车辆失去了机动能力。因此,任何有意义的重大战役都不可能进行。
同样,在西翼如决定使用大量装甲部队进行运动战,装甲部队将会陷于旁遮普平原的泥水里。巴基斯坦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等到雨过土硬的十月份之后,才能在东西两翼使用装甲力量。这使印度获得了迫切需要的喘息机会,可以调整战略部署,解决弹药的严重短缺。印度在东部地区还缺少必要的行政后勤机构,难以建立起一支既能守卫领土、又能发动进攻的强大部队。这种情况在迈门辛格-锡尔赫特-库米拉和吉大港一线对面的梅加拉亚、阿萨姆和特里普拉等地尤为严重。要建立这些行政后勤机构,就意味着要修建公路、建立通信和行政设施,而这事先又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进行计划。
另外,为对付巴基斯坦可能发动的先发制人的进攻,东、西部地区必须完成部队的集中。东部地区所需的部队必须从正在那加兰和米佐拉姆剿匪的部队和面对中国人的北部边疆的部队中抽调,同时,也必须抽调一些专门对付西部地区的部队。从内地或从西部战区抽调的部队。去东部战区的路途很远,需要六至八周的时间才能到达。这个受欢迎的雨季为集结部队的计划提供了所需的时间。
发生战争的另一个时间可能是雨季过后,即十月中旬以后。如果开战的最后时间推延到十二月的第一个星期,那末,这正适合印度的胃口,因为据估计,到那时,喜马拉雅山山口将大雪封山达五个月之久。这将减少与中国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使印度能够冒险减少它在喜马拉雅山的、用于对付中国人的兵力,并且集中必要的部队对付巴军,特别是东巴的巴基斯坦军队。在雨季后发动进攻,还将使印度能够动员国际舆论,使之有利于孟加拉人民,同时寻求国际上的帮助,解决为救济数百万难民而给印度造成的经济负担。
印度军事计划者们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中国人会不会与巴基斯坦人勾结起来?如果勾结,中国将使用多少力量?到四月中旬,从中国和巴基斯坦的领导人发表的声明中看到了某些迹象。四月十三日,周恩来总理向叶海亚·汗许诺,中国将尽其所能,帮助他维护巴基斯坦领土的完整,反对一切“外来干涉”,包括在孟加拉进行游击战争的“一小撮人”在内。
四月十三日,巴基斯坦最热心的亲华政客布托宣布,如果印巴在孟加拉问题上发生冲突,中国将进行干涉。紧接着这个声明,巴基斯坦驻北京的大使赞扬了中国在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关系中遇到困难的时刻欣然给予支持的立场。七月十九日,叶海亚·汗在接见一位外国记者时说:“如果印度把战争强加于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将不会是孤立的。”这种大声的断言由不同的人连续不断地重复着,直到他实际上把战争强加到印度头上时为止。至此,正像叶海亚·汗和布托所表示的那样,如果爆发战争,中国的支持可能对巴基斯坦是很有意义的。
十一月初,叶海亚·汗对《新闻周刊》杂志记者说,与印度的战争已迫在眉睫,中国人是可以指望用武器弹药来帮助巴基斯坦的。第二周他会见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负责人时又进一步说,如果印度进攻巴基斯坦,中国将干预。几乎同时,布托匆忙赶到北京,为干涉作最后一分钟的安排。中国代理外交部长在欢迎布托的宴会上许诺说:“要是巴基斯坦受到外国侵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坚决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布托回到伊斯兰堡后胜利地宣称:“我们取得了具体的成果。”
但是,印度的中国问题观察家们从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声明的字里行间发现双方相差甚远。首先,中国许诺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军事干涉。它可能意味着外交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援助,提供武器,可能指装备巴基斯坦正在组建的新部队。其次,这种干涉是以“外国侵略”巴基斯坦为条件的。由于印度无意发动侵略巴基斯坦的战争,唯一的可能是巴基斯坦发动对印度的侵略。
然而,不能完全排除中国干涉的可能性。但是,迄今已有的迹象并不表明这种干涉一定会发生。例如,布托访问北京结束时,双方没有发表联合声明。驻伊斯兰堡的外国通讯社据此判断,布托没有带回任何具体的承诺或保证。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是否在北方采取牵制行动,这是一个假想性的问题。”事实上,当时对此问题的正确答案莫过于此了。
但是,印度战略家们必须依靠他们自己作出的政治和军事的估价。政治上,中国与美国缓和关系后受到的孤立正在减少。当时,它正在通过联合国谋求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和获得承认。因此,当中国人正在进入联合国、包括进入安理会的关键时刻,不可能为了支持巴基斯坦而采取军事行动,损害其自己的国家利益。另外,一直到印度实行单方面停火之前,虽然巴基斯坦一直在渲染中国进行这种干涉的可能性,但中国的宣传工具没有为干涉作心理准备而进行反印宣传。
从西藏来的最新的情报报告估计,中国在那里的部队约十五万人。据判断,这支部队由八个师及一些后勤支援部队组成。在这八个师中,五至六个师部署在印度-西藏边境,执行边防任务,其余部队驻在内地,维持内部安全。据一般报道认为,一九七○年西藏的治安形势是相当稳定的,因此,中国人可以集中二至三个师,在他们选择的地点发动一次进攻。
西藏高原的横向交通可以使中国人能够在四个主要地段中的任何一段快速地聚集部队。这四个地段是:拉达克;西藏上部;锡金和不丹;东不丹和东北地区。而且,在印度-西藏边境和它们的后方基地之间有很好的公路网。然而,印度一边却山高谷深。这些狭谷形成了通道。因此,中国发动的进攻有可能是几路并进,但是,对印度来说,由于高山阻隔和缺乏横向公路,部队不能互相支援。在某段时间内,根据山口对面的中国部队的聚集情况,则有可能调动部队阻止他们的进攻。自一九六二年中印武装冲突以来,道路的发展较好地保证了这种可能性。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中国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大国,十分关心自己的国际威望。因此它一旦采取公开行动,尽管规模很小,也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武器优势,稳操胜券。中国也不会采取那种一旦升级时会使自己陷于困境的那种行动。印度的情报部门至今还未发现中国在喜马拉雅山边境一线聚集力量,但是,一九六二年印度吃过一次苦头之后,我们的计划家们不会只盲目地依赖情报部门。他们更多地依赖喜马拉雅山的大雪封山使中国不敢进行一次军事冒险。
历史对印度有利。事实上,一九六二年,中国胜利地进军东北边区,在打击了力量薄弱和惊惶失措的印度部队后,单方面实行停火,匆忙地撤了回去。这与其说是出于政治上的高尚行为,还不如说是担心西藏山口被即将来临的大雪封死。如果他们与后勤基地的联系被切断了。就难以与在阿萨姆平原为对付入侵而正在紧急聚集的优势印军进行作战。
然而,一九六五年则是另一种情况。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联合没有超越口头上的威胁,它们借口印度劫持羊群和牧人横加指责,而这种指责是站不住脚的。中国未放一枪一弹,就使印度提心吊胆,并成功地支持了它的朋友巴基斯坦。在战争结束以前,印度不敢从面对中国的北部地区抽调大量的部队增援西线。之后的分析表明,中国并没有聚集起像印度情报部门所估计的那么多的后勤物资。但那时候印度对中国不敢采取碰运气的做法。
降雪最早于十一月或最晚于十二月开始。除兼则马尼和底富两个东部通道外,其他地区经常降大雪,使大规模的越境运动不可能进行,至少不能进行大的战役。另外,缅甸北部的利多路也是一个通道。但是,经过第三国的一次入侵被排除了,特别在北京正试图树立其国际形象的时候。
利多路年久失修。中国人想把它作为供一次重大进攻的重型车辆之用,需用数个月的时间修复。在这数个月中,即使在人烟稀少的地区,缅甸人肯定能注意到中国人的异乎寻常的活动,并严肃地提出反对意见。如果缅甸政府默许建路活动和随后的对印度的入侵,鉴于新德里和仰光之间的友好关系,这将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小规模的边境入侵将不会起任何作用,因为自一九六二年以来,印度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军事准备,以其现有的对付中国的部队,就足以应付打了就跑的袭扰活动。
在正常情况下,东巴基斯坦对面的印度驻军是一个加强师,面对中国人的北部地区的驻军是八至九个师。即将在孟加拉进行的作战需要六至七个师,才能对付正在东巴基斯坦的三至四个巴基斯坦师。为了不影响西部战区的攻防能力,不能从这里抽调太多的人员,所以,所需的其他部队必须从面对中国人的边防部队中抽调。由于中国在政治上像以往一样的难以捉摸,因此,这种必须进行的部队调动不能过于削弱这里的力量,否则,这一地区的安全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对中国不能想当然。
印度的计划者们倚重于大雪来对付中国人。他们建议在山口封闭以前,在敏感地段应保持最大的力量,而将北线其他地段的部队减到最低的程度,这样才能组织起一支孟加拉战役所需的部队。但是,如果巴基斯坦不愿意等到下雪的时候,如果中国也大大地提前支援巴基斯坦的时间,那末,将会发生什么问题呢?他们认为,印度在该地现有的力量可以遏制中国驻藏部队发动的进攻,必要时,印度可以在初期放弃一些领土。如果中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情况又将如何呢?在那种情况下,印度将不得不寻求强国的保护,即按一九七一年八月签订的印苏条约来办。
印度计划者们决定,用足够的力量来守住这些敏感地段,阻止中国人轻而易举地取胜,后撤的部队将部署在能够迅速增援其他防区受威胁的地段的适当的地域。这就是说,必须坚守更加敏感的地区,到最后一刻才能撤退。在孟加拉作战的这些部队的部署必须是在得到紧急通知后,就能够迅速地撤走,但不会影响作战计划的主体部分。这就要求在情报机构和作战计划者们之间相互紧密地配合,而这种配合在印度还从未进行过。
由于情报的失误或者由于天气预报的不准,可能会出现某种失算,造成预备队过早地撤退。但这种失算是可以弥补的,让边境部队保持足够力量顶住中国人的进攻,必要时,能够坚持到快速调回的预备队的到来。山口附近的高山地形,加之我们经过多年努力发展起来的防御潜力,使印度具有足够的力量顶住这种进攻达一周之久或更长的时间。如果在中国人的优势进逼下,暂时地失去少量土地,也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印度要为预想的孟加拉战役集中足够的力量,就必须冒这么多危险。但是,我们的入侵作战计划,必须保证能用高速度来实现作战的目标,以便从北部借调的部队能够及时地回师北上,对付中国人可能作出的反应。这与印度计划者们由于担心国际压力而设想打一场短期战争的思想完全一致。印度计划家们甚至考虑到了美国会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公开地进行干涉。最好在外部压力发挥作用以前,孟加拉战争就能结束。
虽然把战争限定在孟加拉对印度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做,印度就可以把力量集中起来,但是,叶海亚·汗现在并不象一九六五年那样想把战争局限于克什米尔,而想把战争升级,变成两线同时作战的全面战争。之外,他将不遗余力地说服中国开辟第三战线——如果仅是为了给印度制造更多的困难的话。他还想利用美国的海、空军力量,在巴基斯坦部队需要从孟加拉撤离的时候,帮他摆脱困境。在那种情况下,估计美国陆战队将占领一个滩头阵地,使美国海军能够帮他撤军。
巴基斯坦似乎不可能允许它在东巴基斯坦的四个师投降。由于这些部队的大多数士兵是西巴基斯坦人,因此他们的被俘将在西巴基斯坦造成政治性轰动,可能导致军政府***。估计在获胜毫无希望和撤退势在必行时,叶海亚·汗才会要求美国提供帮助,拯救他的部队。当孟加拉战争进入决定性的最后阶段时,估计此事将会发生。
这意味着印度战前必须在西巴基斯坦边境、查漠和克什米尔以及在面对中国的北部边境保留足够的力量,保持合适的战略态势。在此基础上,设法在东部地区集中力量,一举解放孟加拉,尔后再在各条战线上重新部署。对印度来说,首先是孟加拉,其次是西巴基斯坦,最后是中国,如果中国为帮助巴基斯坦公开地进行干涉的话。
对付美国干涉的唯一办法只能是迅速解决东巴基斯坦,使尼克松总统来不及作出反应。美国可以用来帮助巴基斯坦撤走部队的军舰离东巴基斯坦最近的是在太平洋。但它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赶到目的地。虽然印苏条约在理论上应该对付美国的这种行动,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这两个超级大国公开地进行对抗是不太可能的,尤其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出现了缓和的时候更是不可能的。印度计划者们完全意识到,到头来印度必须准备独立作战。
更新于:5个月前向达卡进军·第十一
向达卡进军·第十一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出自————《喋血孟加拉》出自————《战争通史》 十二月九日,萨格特·辛格已经进抵阿苏甘杰地区的梅格纳河,准备向达卡挺进。在阿苏甘杰地区,梅格纳河约宽四千码。通往达卡的全部道路都要经过该河。在阿苏甘杰,有一座长达二千九百五十英尺的桥,但两个桥孔已经被巴基斯..
北部战区·第十
北部战区·第十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出自————《喋血孟加拉》出自————《战争通史》 北部地区像个马蹄,西边是汹涌的贾穆纳河,东边是梅格瓦河,底部是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从西北流向东南,把北部地区分成两块,大约有三分之一在河的北面。有许多道路从印度通到这里,但所有这些干线都要经过横跨布拉马普特拉河..
西北战区·第九
西北战区·第九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出自————《喋血孟加拉》出自————《战争通史》 第33军军长撒潘中将,除继续担负在锡金和不丹方向对付中国人的任务外,还负责这一地区的作战。他的军部设在西里古里。在这里他通过通讯工具足以控制两个战壕。在一九六五年印巴战争中,他担任师长,是一位照搬书本的将军,获得..
闪电战·第八
闪电战·第八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出自————《喋血孟加拉》出自————《战争通史》 一九七一年三月七日,当蒂卡·汗作为指定的东巴基斯坦省督来到政治上动荡不安的东巴时,他集军法执行官和巴基斯坦东部军区总指挥两职于一身。军区下辖的部队数量是一个步兵师,在吉大港的一个训练机构以及附属的支援部队。巴基斯..
逐步升级·第七
逐步升级·第七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出自————《喋血孟加拉》出自————《战争通史》 当巴基斯坦驻东巴军队中的孟加拉官兵起来反抗及蒂卡·汗镇压富有民族主义情绪的人民的消息不断传来时,印度人民纷纷要求干涉,支持孟加拉独立的运动。设在新德里的印度国防研究分析学会主任克·苏布拉梅耶在起义爆发前六天,即..
计划的修改·第六
计划的修改·第六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出自————《喋血孟加拉》出自————《战争通史》 东部军区司令员杰格吉特·辛格·奥罗拉将指挥印度和孟加拉的地面部队,协调空军和海军在解放孟加拉中的行动。由于他的个人天赋和强有力的人事关系,他轻而易举地爬上了这一高位。他在陆军中屡居要职,但是,他的最突出的贡献..
计划·第五
计划·第五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出自————《喋血孟加拉》出自————《战争通史》 从地图上看,孟加拉像一头母鹿的头,两只角直指西里古里,阿加尔塔拉凸出部好象是它的细长的脖子。这个国家三面是陆地:西面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相接;北连西孟加拉和梅拉亚;东与特里普拉和米佑拉姆接壤,科克斯巴扎与下缅甸相对;..
准备·第四
准备·第四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出自————《喋血孟加拉》出自————《战争通史》 正像其他的东方国家一样,印度的公众易受情绪左右。重要的问题被闹到街头,而不是平心静气地进行辩论。政党领袖们利用高呼口号的人群制造公众舆论。甚至新闻界用主观臆造的报道和评论予以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时被这种大吵大..
马克蒂·巴海尼部队的形成·第三
马克蒂·巴海尼部队的形成·第三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出自————《喋血孟加拉》出自————《战争通史》 约于一九七一年四月的第一周周末,大部分孟加拉起义部队被巴基斯坦陆军用暴力赶到了印度。有些人受了重伤,有些人失去了武器,他们被迫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尽管他们在孟加拉自由宣言发表之后,对早期的胜利感..
造反·第一
造反·第一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出自————《喋血孟加拉》出自————《战争通史》 一九七一年三月十二日,我就任当时的作战部长K.K.辛格少将的助手(后来他升至中将)。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见面后,他对我说:“事态发展很快。你最好很快地进入情况。”几年来,辛格获得了军事思想家和谋略家的美名。他无论说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