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第二十二

繁体

库尔斯克会战·第二十二

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

出自————《苏德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轴心国在斯大林格勒和北非的失败以及苏、美、英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开始表明,除非与德国交战的国家之间发生内讧,否则轴心国是不可能取胜的。日本在太平洋已成强弩之末,并且已然遭到重大挫折。

意大利几乎是不惜任何代价地想结束对苏战争,芬兰也在考虑安全脱身的对策。安东奈斯库想与西方列强讲和,但是又想继续对苏战争。希特勒以及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部的参谋机构一致认为,欧洲大陆遭受入侵的危险迫在眉睫,1943年硬要在东线决定胜负已不可能。约德尔和最高统帅部一般来说同意抽调东线的部队加强西线和地中海。而陆军总部对苏联以外的战区并不承担任何责任,也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只有相应地缩短战线和减少任务,它才愿意接受抽调东线部队的决定。希特勒拒绝这样干。他不仅要保全面子而且还十分错误地认定德国的战时经济承受不起领土和资源的损失。就这样,德国武装部队在东线与西线之间、陆军总部与最高统帅部之间争得不可开交。然而,最高统帅部、陆军总部和元首当时大体上都同意德军在苏联必须转入防御。

   希特勒认为,在苏联最好的防御手段是实施有限的进攻,而且要在冰消雪融、土地干燥之后立即实施,抢在美英进攻欧洲的前面。这个看法得到了蔡茨勒的支持。曼施泰因不久以前在哈尔科夫会战中取得的胜利对此也起了促进作用。希特勒同意先撤出尔热夫突出部,因为所撤出的部队,即莫德尔第9集团军,可以用于遂行别的进攻任务。他要先敌发起进攻,以摧毁苏军的进攻能力,那怕是暂时地、部分地也好。需要的是俘虏其人员、缴获其武器装备,同时还要赢得迅速而辉煌的胜利,用以恢复德军的声誉和轴心国的信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要象一座灯塔那样光照全球。

   原来计划向哈尔科夫东部实施两次小规模辅助进攻以完成对哈尔科夫的合围。这两次行动的代号叫“鹰”计划和“豹”计划。但是最后放弃了这个方案,采纳了进攻库尔斯克的方案。所选择的地段是苏军的库尔斯克突出部。该突出部向西楔入实际上是德国向东凸出的两个突出部之间。其中德军北部那个突出部有奥廖尔城,南部那个突出部是以哈尔科夫城为中心。希特勒和蔡茨勒的计划是令中央集团军群的莫德尔第9集团军从奥廖尔突出部向南进攻库尔斯克,而南方集团军群赫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从哈尔科夫突出部向北进攻库尔所克与莫德尔会合,尔后歼灭被包围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

   3月初开始制定进攻计划,原来打算4月中旬发起进攻,可是后来又推迟了,一是因为部队集结拖延了时间,一是颇受希特勒器重的莫德尔担心自己兵力不足,再三要求补充兵力。5月4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召集了一次会议,讨论代号为“城堡”的进攻计划。出席会议的有克鲁格、曼施泰因、蔡茨勒和古德里安。退休的古德里安在此以前已被召回担任机动部队总监 [ 江左注:另译“装甲总监” ] 的职务。莫德尔没有出席这次会议,但通过信件提出了许多异议。他确信,苏军野战防御力量十分强大,它能够顶住德军的进攻,同时还能投入新锐的预备队。虽然莫德尔没有说他不同意该项计划,但是他含蓄地表示:鉴于力量对比悬殊,他对这次进攻的成败没有把握。克鲁格和曼施泰因总的来说同意该进攻计划,但是却不同意继续拖延,因为苏军每周都有新的部队开到前线,拖延时间只能对苏军有利。与此相反,古德里安预期坦克会受到损失,因而竭力反对实施“城堡”计划。他需要用这些坦克装备西欧的德军。古德里安的态度显然激怒了他的宿敌克鲁格元帅。据古德里安说,几天之后克鲁格就得了歇斯底里症,要求与他决斗,并邀请希特勒当他的助手。

   失败在什么时候都是“孤儿”,人们总是互相推脱,因此,“城堡”计划失败的责任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确定的。希特勒显然有些拿不定主意。古德里安责怪希特勒和蔡茨勒,特别是蔡茨勒,而且还说克鲁格与他们的意见一致。后来蔡茨勒强调,集团军群司令们不够热心,尽管按梅伦廷的看法,此刻他本人似乎是信心百倍。凯特尔是同意进攻的,而约德尔是反对的。各种可能的作战方案都讨论过,例如:不从北部和南部而从西部第2集团军地域突破,这样就可以避开敌方周密设防的阵地。然而,变更进攻部队的部署又得拖延时间,这个作战方案没有被采纳。有人还建议待苏军发动进攻时再采取行动,尔后转为反攻,但是这样做太被动,不合希特勒的心意。结果,进攻再一次推迟,等到拥有更多的重型坦克和强击火炮时再议。

   希特勒不仅对部队数量的魔力而且还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着了迷。他希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战争中能成为德国的救星。他对空心装药破甲弹曾寄予很大希望,认为它是对付T34和KV型坦克的有效手段。这个希望落空了,他就转而乞灵于重型和超重型坦克。VI型(虎式)坦克重约五十六吨、装有一门88毫米火炮,当时已小批量地装备部队。V型(豹式)坦克重约四十五吨,是一种新式重型坦克,刚刚研制成功。希特勒拒不接受技术人员的劝告,决定将所有能集中的重型坦克都用于“城堡”作战计划,其中包括豹式坦克、波尔舍的虎式坦克和费迪南德式强击火炮。然而,它们全都没有完成验收试验。

   7月1日,元首接见了参加这次进攻的军以上高级指挥官并讲了话。他的开场白是讲战争形势,并大骂意大利是导致各种灾难的祸根。说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靠不住,芬兰已到了人穷财尽的地步。德国必须不借任何代价固守夺得的土地——非此就无法生存——而且务必使德***人都知道,他们应该与阵地共存亡。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他都不会放弃巴尔干半岛,而且他还要用德军取代那里的意军。克里特岛也要守住,绝不能交给敌人让他们在那里再开设一个机场。他不否认德军在苏联面临许多潜伏着的危机。但是,他认为苏军为准备另一次冬季攻势在整个夏季是不会大动干戈的。他不想放弃奥廖尔突出部,因为牵制住这部分苏军对德军有利,而且他也决不相信苏军会再次让德军进行有组织的撤退。苏军已有教训在先,在德军撤离尔热夫突出部时,它曾坐失良机,放走了敌人。元首不同意坐等敌人进攻时再行还击,即实施反攻的建议。他认为德国必须争取主动,先发制人。他不想否认“城堡”行动是一场赌博,但是他本人相信它会成功。这个信念是他根据以往的事实得出来的。那时他驳回了军界所有的建议,独自作出了进军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苏联的决定。

   人们可能认为有充分的理由立即放弃“城堡”攻势计划。

   在南部,曼施泰因的进攻部队,也就是赫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奥特的第52军,部署在左翼,有三个步兵师;克诺贝尔斯道夫的第48装甲军部署在中央,有一个步兵师、两个装甲师和大德意志装甲护卫师;豪塞尔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有一个步兵师和三个党卫军装甲护卫师。大德意志装甲护卫师的编制特殊,其坦克的编制数比装甲师还多。别耳哥罗德以南即第4装甲集团军的右邻是肯普夫集群,有三个军,即:布赖特的第3装甲军,有一个步兵师和三个装甲师;劳斯一个军,有两个步兵师;马滕克洛特的第42军,有三个步兵师。内林的第24装甲军,是集团军群的预备队,有第17装甲师和党卫军诺曼人装甲护卫师。总计,南方集团军群有二十二个师,其中六个是装甲师,五个是装甲护卫师,其余十一个步兵师中只有七个参加这次行动。曼施泰因拥有的适合于作战的坦克不到一千辆(其中有九十四辆虎式坦克、二百辆豹式坦克),强击火炮不到一百五十门。在北部,部署在奥廖尔突出部的莫德尔第9集团军编成内有左翼的第23军和右翼的第41、第47、第46三个装甲军和第20军。埃泽贝克集群,有一个装甲护卫师和两个装甲师,编为集团军的预备队。莫德尔共有二十一个师,其中有六个是装甲师、一个是装甲护卫师,共九百多辆坦克。他其余的十四个步兵师中有八个参加这次战役。给“城堡”进攻提供空中支援的是,北部的第6航空队第1航空师(共有七百三十架飞机)和南部的第8航空军(共有一千一百架飞机)。德国第2集团军,下辖七个步兵师,占领了库尔斯克突出部以西地区。莫德尔的后方,即奥廖尔以北,由第2装甲集团军的步兵师负责掩护。

   哈尔科夫战役之后,从曼施泰因击退苏军起,苏军的防线没有变动过。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北半部由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扼守,南半部由瓦杜丁和军事委员会政治委员赫鲁晓夫所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扼守。中央方面军以北是波波夫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及索科罗夫斯基和军事委员会政治委员布尔加宁所指挥的西方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以南是西南方面军。德军企图用假的无线电通信和伪装的车辆集结将苏军注意力吸引到沃耳昌斯克以南顿涅次河地区,但是苏军已看穿德军要进攻的是库尔斯克突出部。希特勒知道苏军最高统帅部正在抽调部队准备发动大规模进攻,但他没有料到这次攻势距冬季还有那么长的时间就提前发起了。4月后半月,斯沃博达会议之后,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在德军发起进攻后再开始它的攻势,并根据罗科索夫斯基的提议,将它的主要战略预备队(系一个方面军,后称为草原方面军)部署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正东。它位居中央,向北可以反击莫德尔,向南可以反击曼施泰因,同时又不会被敌切断或者过早地投入突出部的战役。科涅夫指挥的草原方面军由五个集团军(其中包括一个坦克集团军)、一个坦克军、一个机械化军和三个骑兵军组成。中央方面军由六个集团军(其中一个是坦克集团军)和两个独立坦克军组成。沃罗涅日方面军中有四个集团军部署在前方,一个步兵集团军和一个坦克集团军留作预备队,此外还有两个坦克军和一个步兵军。国防委员会成员马林科夫以及当时都是苏联元帅的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都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被派遣到各方面军。毗邻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在部分地区包围了驻守在奥廖尔突出部上的德军第9集团军。这两个方面军奉命准备对莫德尔的后方实施进攻。莫德尔的后方是由第2装甲集团军中的步兵部队负责掩护的。

   库尔斯克突出部内苏军的防御配系是以若干道平行的堑壕为基础、由苏军特有的土木工事构成的。这使人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西线所使用的那些工事。前方主要防御地带的纵深达三英里,有五道堑壕,有的地方还不止五道。所有堑壕都有交通壕连接,并有散兵坑和掩蔽工事。这些堑壕是在民工的帮助下构筑的。第二防御地带距第一防御地带约七英里,其工程构筑与第一防御地带相似。第三防御地带距第二防御地带二十英里。方面军预备队配置在后方、距防御前沿约四十英里,也构筑了数以英里计的线式堑壕。因此,堑壕总长达数百英里,穿过农田、村庄直到草原丘陵的缓坡。各防御地带都有大量的反坦克手段,整个地区敷设了大量的地雷而且构筑有许多反坦克支撑点。据说,仅仅中央方面军就敷设了约五十万枚地雷,其密度达到每英里正面有二千四百枚反坦克地雷和二千七百枚反步兵地雷。配属给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支援炮兵大部分是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仅第13集团军就得到第4突破炮兵军七百门火炮和迫击炮的支援。据说,这两个主要方面军共有一万三千门火炮、六千门反坦克火炮和一千门火箭炮,远远超过向顿河与伏尔加河进攻时那三个方面军所拥有的火炮,而且也比德军支援突入部队所用的火炮多。库尔斯克突出部苏军详细的兵力部署情况一直没有透露过。但是,据当时德国情报部门估计,沃罗涅日方面军拥有三十五个步兵师、二十五个坦克旅以及许多独立的步兵旅和坦克团;中央方面军拥有的兵力相当于四十个步兵师和十七个坦克旅。苏联部队还得到第2和第16航空集团军大约二千五百架飞机的支援。

   德军不遗余力地进行着进攻的准备。侦察和制定计划的工作已广泛展开,任何微小的细节都考虑到了。它拥有整个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航空照片。部队悄悄地受领了指示并进行了休整,人员装备都得到了补充。只有三个难以捉摸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即气候、苏联纵深预备队的配置和实力以及英美在欧洲登陆的日期。

   据苏联报道,7月2日获悉德军进攻已迫在眉睫。据说,7月4日德军一名工兵在别耳哥罗德附近投诚,提供的情报是,他所在的部队要在当天清除铁丝网和地雷。在南部,进攻发起的时间不象寻常那样选在拂晓,而是选在7月4日下午3时。那是一个乌云密布、雷声隆隆、沉闷炎热的下午,德国空军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奥特的第52军进行了试探性的佯攻,之后,克诺贝尔斯道夫的第48装甲军成功地突入了奇斯佳科夫第6近卫集团军的防线,遭到中等程度的抵抗。苏军第6近卫集团军作战经验丰富,它原来的番号是第21集团军,曾在顿河流域击败过第48装甲军。德军认为,防御一方已遭不意,加以对方没有强大的防御炮火更肯定了这一看法。入夜,第2党卫军装甲军进行了一些试探性进攻,为第二天的战斗夺取所需的观察所。到了晚上十时三十分左右,苏军炮兵开始对整个地区进行猛烈的炮火袭击。

   那天夜间淫雨绵绵,道路泥泞不堪。但是,在拂晓五时德军第48装甲军和党卫军装甲军仍然展开了进攻。第48装甲军突破了苏军第一道防线,克服所谓轻微的抵抗,于两个小时后抵达目标。第8航空军在清晨与苏联空军几个企图轰炸哈尔科夫地区德军机场的轰炸机团交战之后,夺取了战斗地域上空的制空权,不过未能制止苏军当天对第48装甲军集结的坦克进行连续而有效的空中袭击。7月5日早晨下了一场倾盆大雨,雨水使许多小溪成了坦克无法通过的激流。于是,又等待工兵架桥,使进攻停顿了大约十二个小时,据第48装甲军报告,整个作战地区都布满了地雷。苏军坦克占据的位置较高,地形有利。忠于职守的苏联炮兵的火力越来越猛,而且几乎不受德国空军对苏联发射阵地所实施的大规模轰炸的影响。在中部地区,第48装甲军右翼的豪塞尔党卫军师于7月5日黄昏仅仅突破了苏联的第一道防线,而布赖特的第3装甲军也只占领了别耳哥罗德以南顿涅次河上一个小小的登陆场。到第二天战斗结束时,德军只在三处有所突破,纵深还不到六七英里。赫特的结论是,与人们的意料和以往的经历相反,苏联步兵受过适当训练而且士气高昂。地形肯定是不便于双方坦克行动的,但是地雷、沟壑和水涝地所构成的障碍,以及星罗棋布的村庄和青纱帐的掩护,都有利于防御的步兵。正因为如此,苏联步兵部队已设法将人员、火炮和武器装备撤至第二道防线。

   7月6日,第4装甲集团军继续沿着通向库尔斯克的公路进攻奥博扬。第8航空军出动飞机近一千七百架次,其中有一半是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然而,既要支援第48装甲军和党卫军第2装甲军作战,又要对付敌空军越来越强的抵抗,德军的空中力量是不够的。7月5日夜间与7月6日早晨,奇斯佳科夫的第6近卫集团军得到了大量反坦克部队的加强,卡图科夫的第1坦克集团军也开进了第二防御地带,位于第6近卫集团军之后。据苏方资料记载(其真实性极为可疑),沃罗涅日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决定将第1坦克集团军的几百辆坦克配置在第6近卫集团军步兵部队的地域内掘壕据守。据推测,这是赫鲁晓夫的天才在军事委员会中又起了主导作用。显而易见这就导致了意见的分歧。华西列夫斯基支持瓦杜丁和赫鲁晓夫,而朱可夫和斯大林反对。最后,为了加强炮兵和反坦克的火力,坦克还是进入了掩体。7月7日,战役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德军。乍看起来,似乎德军可以取得主动权,并突破敌防御地域。第48装甲军和第2党卫军装甲军开始缓慢但不停顿地夺取敌阵地,并肩攻向奥博扬。肯普夫集群第3装甲军从舒米洛夫第7近卫集团军的翼侧向东北推进,进展神速,已开始向它们靠拢。这就使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感到有些恐慌,于是方面军采取了不寻常的措施:鉴于库尔斯克突出部西南角迄今无战斗,便命令据守该地的莫斯卡连科第38和第40集团军将其所有的炮兵部队(包括步兵师属炮兵团)交给第6近卫集团军。从这两个集团军还抽调了一个坦克军和数个步兵师去保卫奥博扬。同一天,第2和第5近卫坦克军对第4装甲集团军两翼的突击部队进行了反突击。

   7月9日,第48装甲军离奥博扬仅仅十六英里,但离库尔斯克仍有五十五英里,离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更远,有九十英里。德军进攻锐势大减,人员伤亡惨重,部队疲惫不堪。希特勒寄予很大希望的波尔舍虎式坦克 [ 江左注:指“象”式 ] 、豹式坦克和费迪南德式强击火炮证明并不成功。波尔舍虎式坦克没有机枪,提供不了近距离的防御火力。豹式坦克和费迪南德强击火炮配备的弹药数量不足。V型坦克的底盘技术上不过关,仍然不适用而且容易起火。重型坦克在战术上运用不当,没有充分使用它们非常有效的远程火炮来支援中型坦克和遂行远距离的狙击任务而将它们配置在战斗队形的最前方。不久就发现在灌木林和果木林进行近战时,T34型坦克在直射距离上能象虎式坦克摧毁T34型坦克一样轻而易举地摧毁虎式坦克。

   瓦杜丁无法用卡图科夫的第1坦克集团军实施反冲击,因为该集团军早已掘壕据守无法撤出。这样的难题,朱可夫可能在反对用它遂行此项任务时已经预见到了。当时,沃罗涅日方面军得到了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扎多夫的第5近卫集团军的加强。罗特米斯特罗夫(后来成了坦克战方面的最有名望的学术权威之一)指挥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强行军二百多英里到达朴罗霍罗夫卡地区。这时,第2党卫军装甲军正从该地向东突击以便重新寻找机动空间。7月12日在猛烈的航空兵火力准备之后,罗特米斯特罗夫的四个坦克军、一个机械化军共八百五十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向豪塞尔的第2党卫军发起进攻。朴罗霍罗夫卡坦克战是这场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朴肖尔河和铁路路基之间一块狭长的地域上展开的。这个地域地形倾斜,有多道冲沟,密布着灌木林和果木林。双方大约动用了一千三百辆(门)坦克、强击火炮和自行火炮,在战场上空还进行着空战。近战时,德国新式重型坦克并不比T34型坦克优越。战斗连续进行了数天。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声称德国约有三百辆坦克被摧毁。与此同时,远在左翼的克诺贝尔斯道夫的第48装甲军还在继续与奇斯佳科夫的第6近卫集团军和卡图科夫的第1坦克集团军进行交战。尽管它认为苏联坦克的损失很大,然而它承认己方坦克的损失也是令人吃惊的。苏联的突击力非但没有减弱而且似乎还在不断增强。

   在此期间,在北部约一百英里处的莫德尔第9集团军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德军于7月5日拂晓开始进攻,比南部晚十二小时。德军首先轰炸了苏联第13集团军的炮兵阵地,并遭到了中央方面军炮兵猛烈的反准备和骚扰射击。早晨刚过5时,坦克和装甲步兵就对苏军普霍夫的第13集团军及其毗邻的罗曼年科第48集团军和加拉宁第70集团军的翼侧发起了进攻。这次进攻还得到了坦克扫雷分队和携载炸药的哥利亚小型遥控坦克的支援。三小时后,在虎式坦克和费迪南德式强击火炮的支援下又在较狭窄的正面上恢复了进攻。起初,苏军抵抗微弱,空军似乎决心不大。第一天结束时,莫德尔的进展是令人满意的,因为他在二十英里宽的正面上打开了一个纵深约六英里的缺口,突破了第一道防线。不过,这就是他取得的全部胜利,以后就再没有多大进展了。第二天苏军迅速加强了抵抗。德国步兵对村庄、灌木林和树林进行了清剿,遭到惨重伤亡,头两天就死伤一万余人。7月7日,第9集团军坦克的炮弹消耗殆尽。莫德尔请求蔡茨勒立即给他运送十万发炮弹。德国坦克在地雷场的损失巨大。当德军从正面突入时,苏军继续在后方敷设地雷,扩大地雷场。经过四十八小时,莫德尔的进攻锐势消失了,进攻停了下来。

   7月10日,英美部队在西西里一登陆,意大利显然不会再打下去了。希特勒害怕意大利本土和意大利占领的巴尔干半岛失守会使他的南翼暴露,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不仅要堵截敌人的登陆部队,而且还要保卫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防备意军背叛。7月13日,克鲁格和曼施泰因奉命到达东普鲁士并被告知元首的决定:停止“城堡”攻势,抽调一部分师到西欧,其中包括党卫军装甲军所属的师。曼施泰因认为苏军坦克预备队就要消耗殆尽,他主张继续这一攻势,否则,他认为就会放走在哈尔科夫到顿涅次盆地和黑海的长形突出部上与南方集团军群对峙的苏军坦克部队。如果党卫军装甲军从南方集团军群调走,那么任何样式的消耗战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7月10日英美军登陆标志着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终于逼得德国不得不在欧洲大陆的两条战线上作战。用不了多久,就会有许多德国部队为堵塞崩溃的防线而疲于奔命,再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了。这次攻势进展并不顺利,而且是否能够取胜希特勒本人也持怀疑态度。自然,希特勒有可能把英美军的登陆当作脱身的唯一借口。然而更可能的是,他下令停止这次进攻确有自己的道理,他不但担心驻守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德军的安全,而且还担心那些领土会落在敌人手里。他对苏联仍然估计不足而且对苏军即将开始的夏季攻势一无所知。另一方面,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如果突然失守,德国就会失去包括石油在内的多种经济资源,敌人就到了德国的大门口。何况当时元首也没有料到英美还要过十一个月才入侵西欧。然而,苏联的历史文献却闭口不谈希特勒中止进攻的理由,反而却按照***集团通用的逻辑说,是库尔斯克会战迫使德军最高统帅部从地中海撤出其精锐部队,这样才使盟军得以在意大利登陆。苏联科学院院士们还由此推论,正是库尔斯克会战终于促成了意大利的失败。

   索科罗夫斯基的西方方面军和波波夫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已奉命准备对莫德尔后方的奥廖尔突出部发起代号为“库图佐夫”的进攻。西方方面军的巴格拉米扬第11近卫集团军奉命一直向南突击,力图从北面包围奥廖尔突出部。布良斯克方面军用第3和第63集团军从东面直捣奥廖尔城。最近晋升为中将的戈尔巴托夫,6月份才任命为第3集团军的司令,在年轻、乐观的波波夫手下工作他还算愉快,但是与他的老对头、布良斯克方面军军事委员会政治委员麦赫利斯共事,他却毫无兴致。麦赫利斯工作孜孜不倦,忠心耿耿,对人严格,有狂热的性格,好固执己见。他不相信别人,甚至他的文电从来都是由他亲自草拟、书写和签署。据戈尔巴托夫观察,这样的麦赫利斯从克里木丢丑后收敛得多了。

   布良斯克方面军准备从诺沃西耳地区、戈尔巴托夫第3集团军与科尔帕克奇第63集团军分界线附近发起进攻,渡过祖沙河。进攻的目的是,在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的防御地带上打开一个缺口,第3坦克集团军准备穿过缺口占领开阔地。这次进攻定在7月12日发起。

   在这之前约一周左右,德军第35军军长伦杜利克已经获悉苏军准备进攻。无线电截收部门、空中侦察和他自己的情报参谋部门都为他工作得非常出色。战俘和逃兵也提供了大量情报。他估计苏联会从狭窄的正面向奥地利第262步兵师发起进攻,因此他向该地调集了很多部队。结果在诺沃西耳仅有七英里宽的地段上就集中了六个步兵营、十八个炮兵连和二十四门重型反坦克炮,这样就削弱了军其它地段的防御。在其余八十英里正面上防守的只有十八个步兵营、二十四个炮兵连和二十六门重型反坦克炮。奥地利军的防御阵地是由一个完整的、绵亘的堑壕体系所组成。堑壕体系构成两道防线,即沿祖沙河的第一道防线及其后方相距三百码的第二道防线,其中包括连、营的配置地域。直射距离达一千码的反坦克炮和火炮进行了纵深配置,而且每个炮阵地周围都敷设了铁丝网和地雷。伦杜利克坚信,只要这个师对情况有足够的估计,它就能顶得住。因此,在战前伦杜利克在他的奥地利朋友身上花了很多时间,向他们着重指出,必须对敌炮兵与坦克进攻的威力有所准备,并告诫他们保持沉着,即使冲击的坦克越过他们的阵地也要沉着。伦杜利克没有坦克和强击火炮抗击敌坦克的可能进攻,他心里非常紧张,唯恐对波波夫的意图判断有误。7月12日清晨,当苏军炮兵开始对奥地利军阵地的左翼实施非常猛烈的轰击时,他才如释重负。这次进攻来势之凶猛是出乎意料的。

   清晨6时,苏军步兵以密集队形渡过相沙河,遭到德军防御炮火的杀伤,伤亡惨重,然而却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尔后,苏军工兵在德军视野之内开始架桥。苏军尽管受到炮火的袭扰,仍在六小时内完成了架桥任务。伦杜利克认为,只有空军介入才能制止敌人架桥,但是他根本得不到空军的支援。当天下午,苏军坦克部队源源不断地渡河而来。接着苏军大量KV型重型坦克在没有步兵支援的情况下就发起了进攻。它们占领了奥地利步兵防御地域后就向防御纵深内的反坦克炮射击。德军损失了三门反坦克炮,而苏军的坦克却一辆接着一辆被地雷和反坦克炮火所摧毁。因此,到黄昏苏联坦克后撤时,在战场上遗弃了约六十辆毁坏的坦克。奥地利部队的第一道堑壕失守了,但是他们后撤了几百码又建立了第二道防线,准备应付下次进攻。奥廖尔战役就这样持续了五周,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鲁道夫·施密特在苏联进攻开始前两天被撤了职。7月13日到8月5日,莫德尔成了指挥两个集团军的集团军司令。

   本来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取得战术性胜利的希望要比苏联历史文献所能同意的大得多。7月13日,德军只有五个师未投入战斗,而中央方面军,据苏联自己报道,却有一个步兵军和两个坦克军未投入战斗。然而,曼施泰因当面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处境是非常不妙的。为了支援它,最后整个草原方面军都投入了战斗。如果沃罗涅日方面军不是处于某种危险境地的话,苏军统帅是不会甘冒风险把第38和第40集团军的建制炮兵都抽调给它的。因此,曼施泰因的意见是正确的,如果第4装甲集团军连续地进行突击,就可以摧毁其当面苏军的大部分坦克而且还可以占领开阔地。

   “城堡”攻势失败了,因为这个计划考虑不周,一再延期也使进攻失去了突然性。根据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经验,无论德军有多么强大,攻打预有良好防御阵地的强敌是很不明智的。发动“城堡”攻势是一场赌博,德国想抢在英美军在欧洲登陆之前先打一个胜仗,但是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却不曾想到苏联那时差不多已然作好了进攻的准备。希特勒和戈林从来没有接触过东线作战的实际。甚至连蔡茨勒也不了解那里新的作战经验。很明显,离前线越远,看法就越是乐观。克鲁格是属于怀疑派的,而莫德尔对攻势的结局没有什么信心。到了3月,这种倾向在南方集团军群中同样也是很明显的。当时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赫特鉴于气候不佳和部队过度疲劳,曾坚决反对曼施泰因和最高统帅部再次进攻哈尔科夫的主张。

   直到1943年,德军通常在战术上是成功的,而在战略上是失败的。这次在库尔斯克,它在战术上也失败了,因而导致战略上的失败。“城堡”攻势的主导思想就预示着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破产。“城堡”计划失败后,轴心国从此一蹶不振,而且再也没有重新掌握东线的主动权。

海战·第三十

海战·第三十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苏联海军的地位次于陆军,其重要性与陆军相比是微乎其微的。1935年前,优先得到满足的是陆军和空军的要求而不是海军的要求,因此,海军建设一直没有多大进展。1935年以后,建造了大批的潜艇和小型鱼雷艇,而到1941年,苏联舰队便拥..

匈牙利·第二十九

匈牙利·第二十九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当托尔布欣指挥的第3乌克兰方面军所属的沙罗欣的第37集团军、第4近卫军和第7机械化军进抵列奥沃地区,科罗捷耶夫的第52集团军和第18坦克军攻下铁路终点站和德军铁路补给末端的胡希时,德军第6集团军已经注定要完蛋。歼灭基希涅..

罗马尼亚·第二十八

罗马尼亚·第二十八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罗马尼亚的石油对德国的战争努力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却是第三帝国战争物资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943年,罗马尼亚曾向德国本土或直接向战场上的德军输出了大约二百四十万吨的石油和石油制品。4月5日,即在苏军进攻克里木..

芬兰退出战争·第二十七

芬兰退出战争·第二十七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芬兰早在1941年11月就已经对这场战争失去了热情。12月,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受到严重挫折,美国已经参战,赫尔辛基再也不能指望苏联会在一场短暂的战争中被征服。第二年春天,海因里希斯在东普鲁士访问哈尔德将军时,注意到..

白俄罗斯和波兰东部·第二十六

白俄罗斯和波兰东部·第二十六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1944年冬春之际,德军在乌克兰的败北导致轴心国军队退却到加利西亚地区以及苏罗、苏捷交界处。同年4月,苏军距布格河上游苏德边界线已不到五十英里。1941年希特勒就是越过这条河实施“巴巴罗萨”行动的。德军从乌..

在乌克兰和列宁格勒的失败·第二十五

在乌克兰和列宁格勒的失败·第二十五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苏军最高统帅部战略的基点是立即开始发动全面冬季攻势以达到出敌不意的目的。他们想在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两个地区实施进攻,将远至苏联与波罗的海国家和罗马尼亚老边界线以内领土上的敌人扫除干净。在东线中部..

德国陷入困境·第二十四

德国陷入困境·第二十四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1943年期间,轴心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到12月,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战斗下去的几乎只有德国一家了。精疲力竭的芬兰认为战争早已打输,对北方集团军群后撤到“美洲豹”防线方面的意见感到恐惧不安。意大利王国已为..

1943年苏联的秋季攻势·第二十三

1943年苏联的秋季攻势·第二十三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苏军对奥廖尔突出部上的莫德尔第9集团军后方所进行的攻势,包括索科罗夫斯基的西方方面军、波波夫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及后来的罗科素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所实施的一系列向心突击。西方方面军巴格拉米扬的第11近卫..

德军撤至乌克兰·第二十一

德军撤至乌克兰·第二十一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这次大反攻的第三阶段以德军第6集团军被歼和德军撤离高加索而告终。第三阶段是由戈利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对德国扎尔穆特的第2集团军和匈牙利詹内的第2集团军实施进攻。进攻的直接目标是哈尔科夫和顿涅次盆地。进攻正..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第二十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第二十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斯大林十分焦虑地注视着斯大林格勒战局的发展。由于他收到这座废墟城市的情报越来越多,因而经常催促叶廖缅科派部队渡过顿河,在更近的距离上支援崔可夫。从9月初就开始在莫斯科拟制实施大规模反攻的计划纲要。..

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第十九

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第十九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保卢斯,黑森人,他是小职员的儿子、罗马尼亚贵族的女婿。他为人谦逊,办事认真,待人和蔼且有礼貌,但他过于谨慎,优柔寡断。他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参谋军官,在步兵团里供职时,官只作到上尉,那是1929年的事。接..

向伏尔加河和里海进军·第十八

向伏尔加河和里海进军·第十八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希特勒在1942年6月22日写给墨索里尼的一封信中,又构想了一幅奇妙的幻景,他想象德军诸集团军将越过高加索,在埃及的轴心国部队,那时也许距亚历山大还不到一百英里,两军将共同占领英国统治下的整个中东。元首亲..

德军对1942年夏季战局的准备·第十七

德军对1942年夏季战局的准备·第十七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1941年冬,陆军总部金策尔负责的东线外军处对苏军的兵力及其战斗力有了新的估价。11月4日,金策尔呈送了一份情况分析报告,针对托马斯负责的经济与军备局普遍所持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经济与军备局认为,在1..

苏军攻势的两翼·第十六

苏军攻势的两翼·第十六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1941年,苏军向中央集团军群发起冬季攻势的同时,在列宁格勒地区、乌克兰与克里木也发动了攻势,进行配合。在波罗的海与拉多加湖地区,李勃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编成内有一个西班牙师和三十个疲惫不堪的德国师)部署在从波..

从莫斯科撤退·第十五

从莫斯科撤退·第十五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12月5日夜间,苏军开始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其唯一的目的是挽救莫斯科,因为克里姆林宫当时并不知道德军已精疲力竭,一时无力筹措更多的兵力。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首先发起攻势,它越过结冰的伏尔加河上游之后,到处都遇..

愚蠢和错误的记录 ·第十四

愚蠢和错误的记录 ·第十四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12月8日,事情是那样出乎元首意料,日本袭击了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和英国直辖殖民地香港。本来德国不想把美国卷入战争,但在11月29日,日本驻柏林大使小岛将军电告东京称:德国对美国的态度已变得相当强硬。在这一..

罗斯托夫、提赫文和莫斯科·第十三

罗斯托夫、提赫文和莫斯科·第十三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在乌克兰地区,伦斯德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兵力已然减少,但仍继续东进,经顿涅次盆地向高加索地区进军。南方集团军群在其所属的一些部队被调到中央集团军群和其它战区以后,现在只剩下大约四十个德国师(其中只有..

维亚兹马和秋季的泥淖·第十二

维亚兹马和秋季的泥淖·第十二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德国投入东方的战争时,弗罗姆的后备军只有四十万后备兵员,油料储备只够两个月到三个月使用。被德国陆军总部留作预备队的二十八个师,除了三个师,全部都参加了夏季的作战。德军遭受的伤亡,虽只是苏军伤亡的一小..

主要考虑政治·第十一

主要考虑政治·第十一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进攻。当天晚上,丘吉尔在伦敦发表广播演说,他预见到对苏联发动战争是企图入侵英伦三岛的前奏,并说英国和苏联有着共同的目标。这篇演说的部分内容在《真理报》上登载了。尽管苏联官方尚未对丘吉..

芬兰·第十

芬兰·第十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苏德战争开始时,福肯霍斯特的司令部(自6月15日起)设在芬兰中部的罗瓦涅米。两周前,德国师即已进入阵地。苏联无视芬兰的中立宣言,空袭了赫尔辛基、土耳库等南方城市。于是,芬兰政府向苏联宣战。 在北方,迪特尔的山地军占领了佩萨..

元首举棋不定·第九

元首举棋不定·第九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陆军元帅伦斯德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的左路军在波兰,由第1装甲集群和第6、第17集团军组成;其右路军在罗马尼亚,由德军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组成,两路军队之间隔着匈牙利的领土。在波兰的各集团军计划从普里..

白俄罗斯·第八

白俄罗斯·第八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赋予陆军元帅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包围和消灭白俄罗斯的敌军。德军将分两路突向敌纵深:一路在北面从东普鲁士的苏伐乌基地区出发;南路从布勒斯特-里托夫斯克地区出发沿着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北部边缘向前推进。北路部队是..

战争爆发和波罗的海地区·第七

战争爆发和波罗的海地区·第七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德国军队于6月22日星期天拂晓就越过边界。而在这之前,炮兵开始对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军和其他苏军的驻地、指挥部发起轰击。空军则对远至列宁格勒附近的喀琅施塔得、比萨拉比亚的伊兹梅尔、克里木的塞瓦斯托波..

武器和人·第六

武器和人·第六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1870年以前,法国人被公认出了许多世界上第一流的军事思想家和最善战的军人。拿破仑·波拿巴的参谋机构和军队编制成为包括普鲁士、俄国、日本和美国在内其他军事强国的楷模。普法战争之后,世界上军界的兴趣集中在普鲁士和新生的..

日本和芬兰·第五

日本和芬兰·第五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1902年至1919年,日本人本是英国人亲密的盟友,但英国拒绝延长英日条约并同美国结盟,以致东京怀恨在心。从1931年起,日本入侵满洲和中国;1936年,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此后三年当中,日本军队又与苏联远东沿海各..

元首的战略·第四

元首的战略·第四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当然,战争是一种政治行动,而政治行动、军事行动、经济行动是互相依存的。战争的军事目的虽然通常与歼敌战斗部队联系在一起,但它事实上具有广泛得多的内容,包括夺取或摧毁敌军事潜力(即其后备人员、工业及经济力量),攻占其..

一知半解·第三

一知半解·第三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不管平时或战时,情报部门的本事再大,也难以做到对它的目标了如指掌。正如冯·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中得到的情报,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则是相当不确实的。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曾是许多军事大..

不可思议的狂人·第二

不可思议的狂人·第二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阿道夫·希特勒是个怪物而苏联并不是。1939年,除了他身边的小圈子以外,没有什么人了解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和那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的性格。 他是奥地利人,出身贫贱,时运不佳,当过流浪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巴伐..

欺骗和诡诈·第一

欺骗和诡诈·第一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苏联,尽管它的领导人想方设法使它与外部世界隔绝,但它绝不是个高深莫测的国家。苏联1939年的政治特征和政治野心就是俄国历史的产物。罗斯人,其祖先本来是被瑞典海盗征服,并由他们取名为罗斯的那部分斯拉夫人,后来他们就从..

对资料和文风的说明

对资料和文风的说明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本书所引用的德国资料,有未发表的文献、访问记,也有公开的出版物。 未发表的官方资料中,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是德国陆军总部编制的战时编制序列表。此表每隔一段时间编制一次,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从未间断。此表还佐有东线..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