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的新年攻势·第三
中***队的新年攻势·第三
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
出自————《朝鲜战争》《联合***再次反攻·第七卷》
出自————《战争通史》
四周响起了锣鼓和军号声,集云似的大军从前后左右猛袭过来。为国捐躯的勇士们被敌军攻击的波涛吞没了,白雪被敌我的鲜血涂染得斑斑点点。
—— 白善烨上将
第一节 联合***的计划
在国际舞台上和华盛顿同东京之间前述的激烈争论正在继续进行的时候,联合***在当地的战场上一边时刻警惕着中***队日益逼近的进攻,一边拼命地急速加强防御部署。
一、敌我双方的情况
第8集团军
完成从北朝鲜撤退的第8集团军12月15日前后据守在三八线沿线时的态势,即,主阵地沿临津江往涟川南侧北上,由此大体上沿三八线到达东海岸,也就是原来的边境阵地线。开城附近沿三八线地带只驻有一部分警戒部队;延安附近的米粮川无疑放弃了。因为兵力、防御正面和地形都要兼顾到。
配置:美第1军军长米尔伯恩少将指挥的美第25师和南朝鲜第1师在汶山—高浪浦里正面,美第9军军长布里昂特E·穆阿将军指挥的美第24师和南朝鲜第6师在议政府走廊,南朝鲜第3军军长李享根将军指挥新编不久的南朝鲜第2师、第5师和第8师在春川正面,南朝鲜第9师在东海岸组织防御,其他师正在京仁—大田地区进行重新编成。
这一配置证实了联合***在清川江畔损失的严重程度。12月12日,向美国、英国和土耳其的家庭发出了1.2万多人的战斗死亡通知书,动摇了国民和政府的思想,特别是在价川和军隅里受到印第安笞刑的第2师和土耳其旅的损失更大,这一点从第9军军长科尔塔少将由布里昂特E·穆阿少将接替和第2师师长凯扎少将由罗巴特B·马库莱阿少将接替的事实中也可以看出来。
此外,站在第一线抗击从德川蜂拥而至的中***队的第1骑兵师,也遭受不亚于它们的打击,正在进行重新编成。勉强能够使用的第8集团军的预备队,只有生力军英第29步兵旅和战斗疲惫的英第27旅。
美第24师和第25师分别归美第1军和第9军指挥,这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自从在洛东江畔组建军以来,第24师隶属于第1军,第25师隶属于第9军,先后进行了反攻-追击-清川江畔的两次激战,但很自然地由实施退却作战的部队替换下来了。南朝鲜第2军所属的南朝鲜第6师、第7师和第8师分别配属给其他指挥,由此也足以想见其慌忙退却的情形。所以,联合***各师的配置与6月开战时截然不同,也是当然的结果。
但是,这里有趣的是只有白善烨准将所指挥的南朝鲜第1师进入了开战时的旧阵地。而且,这个师于1951年春再一次进至该正面,到后来停战之前一直在临津江畔坚持战斗,这里可能有着难以想象的原因。也许有人认为,使其在熟悉的地形上战斗是普通常识。但是在变化如此频繁的战争中,始终在同一战场上战斗,说这是由于巧合似乎更容易使人理解。
白善烨将军也曾深为感慨地说:
“虽然是必然的结果,但也有着不可思议的原因。在熟悉的地方战斗,在战术运用上当然是容易的。但是,之所以能够使官兵们更加奋起战斗,则是由于他们具有决心坚守或夺回自开战以来在几次战斗中牺牲了很多战友的临津江畔,以告慰其英灵的同胞之爱和勇敢的斗争精神。即使现在,我一站在临津江畔,眼前就会浮现出阵亡战友的容貌;我要为他们祈祷安息,并且发誓努力防止再次发生那种事态。”
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联合***加紧进行部队的重建和增援。美国的补充人员,接连不断地空运而来;联合国各成员国的增援,也陆续到达。11月下半月,荷兰营到达了。12月,希腊、加拿大、法国等各国的步兵营和新西兰的炮兵营也作为国际部队的一部分参战。这些增援营,或者独立地担任后方警备,或者配属给美军步兵师用于第一线作战。法国营编在美第2师第23团,就作为该团第3营参加了砥平里战斗。
联合***派兵一览表(1950年12月)国别\ 军别陆军海军空军美国第2、3、7、24、25步兵师、第1骑兵师、第1陆战师(计7个师)第7舰队主力第5航空队战略航空兵一部分英联邦第24、29旅(计约1万人)东洋舰队主力、海军陆战队特攻队1个战斗机队加拿大1个步兵营,准备派遣1个旅(满员)驱逐舰队-荷兰1个步兵营驱逐舰队-土耳其1个旅(约5千人)--新西兰1个炮兵营--南非--1个野马式飞机中队希腊1个步兵营(1月8日在釜山登陆)-1个运输机队瑞典1个野战医院--丹麦-医疗船1艘-印度1个野战救护车队--澳大利亚-驱逐舰、运输舰1个战斗机队法国1个步兵营--菲律宾1个营战斗群--泰国1个营战斗群--美第10军
留在朝鲜东北部的美第10军加紧从兴南港撤退。他们巧妙地采取了统一的联合作战行动,从12月10日开始乘船,到12月24日按南朝鲜第1军(首都师和第3师)、第1陆战师、美第7师和第3师的顺序撤退完毕,驶向釜山附近的各个港口。这次极为困难的敌前撤退,在已出版的《朝鲜战争》(3)《美海军陆战队突破中***队的重围》中已做了详细的叙述。据说,这次撤退使用船舶193艘,运送量为官兵10.5万人、物资35万吨(包括车辆1.75万辆)和要求避难的北朝鲜居民9.8万人。
边境阵地
12月下旬,第8集团军把逐次到达的第10军各部队编入其序列,并将其一部增派到三八线,同时,加紧主力部队的重新编成。
即:以首都师为基干的南朝鲜第1军(由金白一少将指挥)在战斗熟悉的东海岸,以南朝鲜第3军(由李享根少将指挥,辖南朝鲜第3师和第9师)在太白山一带,以南朝鲜第2师、第5师和第8师组成的南朝鲜第2军(由刘载兴少将指挥)在春川正面的中央道,以美第9军(穆阿少将指挥,由美第24师、南朝鲜第6师和英第27旅组成),在议政府正面,以美第1军(米尔伯恩少将指挥,由南朝鲜第1师、美第25师和土耳其旅组成)在汶山正面分别组织防御;以下各部队作为第二线部队边占领阵地,边加紧进行重新编成。因为这些部队都还不能立即用于第一线,以及准备实施后述的各种行动。
第10军司令部 大邱附近
美第1陆战师 马山附近
美第2师 原州附近
美第1骑兵师 议政府附近
美第3师 平泽附近
美第7师 大邱附近
南朝鲜第7师 原州附近
但是,一看便知,第8集团军的这条防线的确是很薄弱的。战线是长达216公里的山地,战斗疲惫的第一线师担任的防御正面平均为20至30公里。各师并列着排、连支撑点式阵地。但没有控制强有力的预备队,一旦某一点被突破,全正面就可能崩溃。正如英第27旅的一个排长所报告的那样,是“两面透风”的防线。
部队士气
在清川江畔与长津湖畔受到打击,接着又进行大踏步的退却,大大降低了部队的士气。据说一般都把中朝军队看得神乎其神,到处流露出一种厌战的情绪。当时在战场上的R·M·波特描写说:“10月坚信是最后的追击时,部队的士气大振。但是,由于中国的介入,部队受到很大的冲击,圣诞节前回国的希望也没有了,士气下降到危险的地步。这是看不到胜利希望的远征军的特点。支持着这种沮丧心情的,只有美国精神。”
此外,关于人们所担心的各国参战部队士气的根源问题,法国的军事评论家路朱隆和白善烨上将异口同声地说:“不外乎是努力保持本国的名誉,提高其威望的民族和国家和意识。”那些从地球的背面被紧急运到不熟悉的地方战斗的官兵们,好象只依靠其民族精神摆脱了这一难关。前述的英军第27旅和经得住砥平里激战的法国营等,可以说就是很好的例子。
插图69:1950年12月15日联合***的态势
情报估计
联合***12月中旬据守边境阵地时,最担心的是中***队会不会不停顿地向南进攻。如果中***队继续向釜山突进,第8集团军就很可能在同第10军会合之前被击溃。
但是,中朝军队没有继续追击过来。估计他们是停止在三八线北侧准备下一次攻势。来自中国东北的增援部队、补充兵力和补给品正在不分昼夜地源源南下。其中,骆驼运输纵队也可以在各处看到,还不断地收到报告说有大部队进至三八线北侧地带;并且从中旬末开始,频繁地反复进行可能是战斗侦察和准备下一次攻势的局部性攻击。
中朝军队大部分配置在连接以平康为顶点的铁原—金化三角地带的周围。联合***估计在朝鲜的中***队约有28个师。然而这是包括聚集在咸兴—兴南桥头堡地区的兵力在内的全部兵力,究竟有多少兵力进至三八线北侧,是怎样配置和编成的,好象一点也不知道。据说12月下旬,第8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初次视察某司令部时,在其敌情图上看到“在沿三八线北侧潦草地画着注有17.4万的鹅蛋大的红圈”,从中足以推测出这方面的情况。此外,估计在中国东北和江界地区重新编成的北朝鲜军队约有15万人之多,而实际推算为10万人左右。多估计约0.5倍,大概还是错误地感到北朝鲜军队强的缘故。
中***队的实际情况
联合***的实际情况就是前面所讲的那样,因此,如果中朝军队以其原来的气势继续南下,不难想象战局必然会有很大的变化。
但是,尽管周恩来总理声明:“三八线的政治地理的意义已经永远消失”,然而中***队好象考虑到这里有边界线似地停止了。虽然对战术要点反复进行了争夺,但中***队的追击基本上停止在三八线上。前面提到,当时西方各国都以高兴的心情看待这件事情,猜测中国以恢复北朝鲜达到了介入的目的,感到实现和平有希望了。
但是,据推测,中***队停止追击是由于中***队本身的战术特别是后勤保障上的原因决定的。中***队连续作的天数,通常是15-20天为限,这个大致的标准没有什么变化。10月25-11月5日有清川江畔发动的第一战役为期12天,第二战役从11月25日到12月15日进行了21天。后来在停战以前发动的几次攻势,也都限制在20天以内。中***队发动攻势的日期比各***队短,是由于其补给体系和火力运用的原因造成的。这是大部分人的一致看法。
当时,中***队的运输能力还非常弱,不能象美军那样进行连续补给,所以其补给体系类似过去的仓库兵站,是间断式的推进兵站。也就是说,每个士兵在战斗出发地背上所能背负的补给品发起攻击,补给品一用完就停止攻击,等待补给,再次背上所能背负的补给品进行攻击。因此,一个人所能背负的粮食、弹药和医疗品等最多是10日份的。部队的机动完全靠徒步,第一线部队持续攻击的日期在补给上和体力上都是10天左右,即使投入第二线部队,其作战的日期也只能以20天左右为限。
中***队的火力,是以迫击炮、机枪和手榴弹为主,而这些武器都需要大量的弹药。中国人的特点又是爱胡乱射击,就连其最拿手的夜间偷袭也无例外地使用火力,所以其弹药的消耗量就格外多。因此,从中***队的补给体系本身来看,要以其很弱的运输能力跟上远距离的、急速的作战速度,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且,由于树叶落尽,白雪覆盖着整个战场,其补给线成了联合国空军的有利的攻击目标。中***队的补给量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恐怕没有能力保障几十万大军连续采取攻势。
这一点,从俘虏的中国兵都说饿着肚子,以及弹药携行量很少的情况中也可以大体看出来。
因此,中***队从清川江畔向三八线的追击,不得不大致在20天左右停下来,看来是必须在后勤保障和体力上进行一番休整。
在这茫茫雪原的战场上也很难找到便于休整的场所。因为,村庄都成了联合国空军的攻击目标,取暖的篝火很可能变成火葬的场地。而且,由于强用冷食和过分的劳累而衰弱的身体遭到伤寒的袭击,但又缺乏防治伤寒病的医疗能力。据说大部分官兵都得了感冒。
所以,即使中***队的首脑急于在美第10军转移之前击败第8集团军,那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难民
再次感到汉城危机的南朝鲜政府,希望加强首都的防御虽是理所当然的,但在连联合***的作战方针都尚未确定的当时,谁也不能保证做到这一点。因此,开战时指挥避难活动不顺利的当局提前采取统一控制措施,是正确的。
当局劝告汉城市民和汉江以北的全体居民避难,各村或洞、里由负责人带领着进行避难,对去向也实行统一控制。上次组织避难时,混进了游击队,被他们利用了,所以这次避难活动由警察担任掩护和引导。但据说,为了防止游击队和密探潜入,10月份发给的市民证和居民证,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
据说,青少年也根据12月21日公布的《国民防卫军设置法》,编入第二国民兵,组织南下,或者补充给正规师,或者单独担任后方的警戒。(该国民防卫军是由原来的地方防卫军组织扩建而成的,以备急用。但因紧急情况下在收容设施、衣食、待遇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且随着发生了一些不幸事件,故于5月解散了。)
但是,当局在全力进行战斗,不可能做到无微不至的关照;而当时冒着风雪,不分昼夜地南下的难民,其凄惨的状况实在是目不忍睹。美国公开史料里这样写道:“来自汉城和北朝鲜的百万难民,塞满了铁路线和大小道路,拖拖拉拉地没有尽头。有的人拿着小包裹,有的人拉着装满家当的架子车,有的人背着大包袱踉踉跄跄地走去。……冻死的和饿死的,不计其数。一家人零零散散,迷路的孩子东跑西窜,发疯似的母亲在奔流一样的人群中寻找。……在死去的母亲背上哭喊的婴儿被不相识的人拣起来抱走,……可能是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在路旁坐下的老人不想动了。……”
难民群,会给军队的作战行动造成很大的危险。在南朝鲜,顺着汉城至大田的公路南下的难民群,严重地妨碍了军队的转移和补给。有的时候,军队的补给列车半天进退不得;运输车队一天只能跑30公里左右。因此,联合***决定将沿着汉城至釜山的公路和铁路南下的难民引导到全罗南、北道一带,并且在主要交叉路口设立控制引导站,难民经过查问后让南朝鲜警察带领,或者给予指示引导前往。
1月15日到2月1日的避难情况(摘自朝鲜战争第2年日志)道别难民数收容人员收容所数备考京畿19930人19930人-收容在德积岛忠北9210010000037-忠南2400004600036-全北43350024350032道外收容者149300全南2800006084--庆南482000162057113-庆北3900008028024-江原192785123500--济州8700020640259-合计3046215,占总人口数的15%801911,占难民数的26%--分析:
1、总人口的15%,被占领地区人口的35%进行避难。
2、全罗南道的难民数和收容数,尽管有其位置和当局的指导仍比其他道数量少,可能因为是游击队活动最多的地区。
3、在这次调查期间,江原道的几乎全部地区和忠清北道的大部分地区再次遭到了袭击,因此这两个道的统计数字还有疑问。
4、进入政府收容设施的人数只有26%,剩下的220万人在这1月最冷的时候怎么办?令人担心。不过,南朝鲜的亲属关系非常紧密和强烈,所以估计大部分都到亲戚朋友家去借住了。
二、沃克将军之死
正是在这样严重的形势之下,联合***失去了一位有为的指挥官。12月23日,第8集团军司令官沃尔顿H·沃克中将在去议政府北侧的第24师和英第27旅授予战功奖状的途中,因乘坐的吉普车同南朝鲜军队的卡车相撞而以身殉职。他的老师巴顿上将也因乘坐的车辆发生事故而死亡。沃克也由于这种奇妙的原因而遇难。沃克中将晋升上将的手续正在办理,但他却在不知道此事的情况下结束了60岁的生涯。他是一位绰号叫虎头狗的战术家。他在欧洲曾获得了攻势权威的称号,这次在远东又取得了守势权威的美名。作为军事战略家,他并不是没有受到过批评,但他防守洛东江畔的功绩是任何人也不能否定的。
作为有名的战术家,他的名字加在M-41轻型坦克上,称为沃克虎头狗,得到了人们的赞誉。
当时的南朝鲜第1师师长、南朝鲜第一个晋升为上将的白善烨将军怀念说:“沃克将军是一位严肃的面孔上蕴藏着强烈气魄的人。我是在大邱北侧的激烈战斗中见到他的,所以感到他表情特别严肃。但他说话的样子却是和颜悦色,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特别是握手时,他的手象女人的手一样很柔软。我感到好象被他吸引住了。这一点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北朝鲜方面把沃克上将死的原因说成是“英雄的游击队活动的结果”,但缺乏充分的证据。预先内定的李奇微中将被任命继任他的职务。
李奇微中将
李奇微将军1917年毕业于西点陆军军官学校,人才超众。在学校期间因脊椎骨痛,成绩好象不太突出。但因殉教者诚实的品质而显露头角。然而,在他被任命少尉军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麦克阿瑟就已经作为旅长闻名于世界了,所以即使升任为总司令官直接隶属的第8集团司令官,他们之间也有相当的距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第82空降师师长,他从西西里岛作战开始,转战于意大利和法国诺曼底地区;1945年,他作为军长而闻名于世界。1946年春预定向关东地区进攻时,计划由他指挥3个空降师实施空降作战。
战后,他先后任地中海战区司令官、联合***事参谋委员会美国委员代表和加勒比海战区司令官,在此之前任副参谋长负责行政工作。
他作为一个诚实、机敏和敢干的战术专家享有很高的声望。
后来,随着麦克阿瑟将军被撤职,他接任了麦克阿瑟的职务,接着又作为艾森豪威尔将军的继任者,历任北约军总司令官和陆军总参谋长等重要职务,这些都是很有名的。
他留下了一篇题为《朝鲜战争的回忆》的手记。在谈到他突然赴任的那部分里详细地叙述了作为丈夫和作为父亲的感慨,他写道:“按照平时准备的清单,整理好了东西,……写了遗书,决定了遗产的分配,……然后作为伴侣拍摄了父母和孩子的三人照片。……这张照片成了我在朝鲜寂寞的房间里的唯一的安慰”。
在飞机上的思索
在经由阿拉斯加继续飞行的飞机上,他对自己的责任和以后的作战进行了思索。回忆了那时的一些事情,他想:“我回顾了过去曾受过的教育和经历过的一切。但是,我将要面临的问题,同我在步兵学校和参谋大学学过的,和在几次实际作战中经历过的,好象不一样。这不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是性质上的基本不同。”他说:“军官的训练在于培养其自觉钻研精神,以便达到一个目的,就是逐渐地学会并掌握能够顺利地处理战场上各种困难局面的能力。比如,我在步兵学校时曾多次被叫起来站在地图前,让我回答问题,说:‘战斗情况如此如此,等等,经常是复杂的战斗情况。你在这里,敌人在那里。营长阵亡了。你必须代替营长指挥。怎么办呢?’”
“那时,我经常是迅速地考虑敌人的兵力部署及其作战能力和我方的兵力与作战能力,并且以自己的知识作基础确定决心,接着就想出了下达命令的程序和内容。”
“但是,在经过多少岁月后的今天,我在朝鲜遇到了同样的场面。所不同的是,过去是想法,而现在则是现实;过去是理论,而现在则是实际。”
“目前的情况是:在清川江畔会战中遭受失败的我第8集团军撤退下来,正据守在三八线一带。第10军好容易刚从兴南撤退完毕。部队疲劳,士气不高。”
“战斗力强的敌人在数量上占优势,而且擅长于朝鲜的山地战和夜战。战局是险恶的,将来可能还会更坏。”
“集团军司令官牺牲了。你必须负责指挥。怎么办?”
“我现在必须回答这个现实的问题。但回答的依据,必须比教范和战术教科书上讲的更重要。是胜利,还是失败?只能在这一重要的依据上赌输赢。”
他的思索,就是这样地在继续进行着。
他想起了可以作为判断因素的东西。首先脑子里出现了朝鲜的地图。他担任过副参谋长,对朝鲜的地理象对自己的庭院那样熟悉。
然后,他分析了联合***的力量和弱点,……并且对所属的高级指挥官一个一个地回想了一遍。除了第1陆战师师长史密斯将军以外,他都认识。
其次,他分析了敌人的力量和作战能力特别是其长处和弱点。但敌人的力量还是个谜,尚不清楚。这样分析完了作为判断基础的因素后,他反复考虑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方针。
当他想到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做时,一个行动方针突然出现在脑子里。于是,就以此为基础想出了作为第8集团军司令官他本身的行动步骤。但是,他忽然想起的行动方针,既不是能象神一样灵敏地完全打开局面的措施,也不是天才的锦囊妙计。
关于确定决心的问题,他认为:“不能轻率地下决心。不能象过去在学校和实际作战中所做的那样立即定下决心。过去作为师长和营长下决心的性质,同现在作为第8集团军司令官和作为联合***地面军队最高司令官确定决心的性质相比,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掌握实际情况,搞清楚某些问题之前,是不能确定决心的。”
作为自己的行动步骤,他想出的下列5项,实际上没有一点出奇的地方,都是很普通的。稍微不同的地方是实行了可以说是很难进行的第4项。
1、向麦克阿瑟将军申告,了解其情况判断和作战方针。
2、行使指挥权。到时,向第8集团军的官兵们表明自己的信心即敢于对抗并击毁神出鬼没的中***队。
3、掌握第8集团军的参谋人员,了解他们对情况的判断。
4、访问各级司令部,并且视察第一线,掌握部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其作战能力和弱点,了解各级指挥官都在想些什么。
5、以上各项完成后,自己进行综合判断,定下是应该防御还是转入进攻的决心。
这些思考过程,写成文章,就象以上所讲的那么长,但实际上是很短的。李奇微将军精神容易集中,头脑很灵活,在这方面是有名的。他说:“把思想整理成理论性的行动,就放心了。已经很疲劳。……不久就睡着了。”“后来,在到达东京以前的短时间内,抓紧进行整理文件的全部工作,给夫人、参谋部和陆军部发问候电,记录拟向麦克阿瑟将军询问的事项,起草就职讲话稿;在阿留申的阿达克边理发边听基地司令官夫妇讲考古学的事情,遇到了少有的好天气飞越北太平洋,在圣诞节深夜抵达东京羽田机场。
前来迎接的希克总参谋长在去往东京的车上向他讲了可以说是“第一次听到”的情报。他没有搞清楚是什么事情,可能是说中***队的攻势迫在眉睫吧。
鼓舞勇气的命令
在麦克阿瑟官邸(现在美国驻日大使馆)度过了麦夫人精心照料的一夜后,第二天即12月26日上午9时,他会见了麦克阿瑟将军。他叙述当时的印象说:
“麦克阿瑟将军造诣很深,言谈简洁,我想询问的几点,毫无遗漏地都谈到了。他好象是懂得谈心术。”辞别时,他只提了一个问题,即“看了实际情况,如果判断采取攻势最符合情况,那就发动攻击好吗?”这个看法是很积极的。据说当时,麦克阿瑟将军深为得意地大声笑了,然后回答说:“你认为怎么干最好,就怎么干吧。马特,第8集团军是你的。”
他把这个回答理解为“鼓舞勇气的命令”。同时,他说:
“不能不使我真实地感到,在这困难局面中的全部责任已经沉重地、严肃地、刻不容缓地压在自己的双肩上了。”
在出发去朝鲜之前的两个多小时期间,他同希克总参谋长、各部部长、远东空军司令官斯特拉特迈耶中将、远东海军司令官乔伊等进行了面谈,度过了忙碌的时刻。这期间还定做了备用眼镜,修理了手表,在上衣上缀上了第8集团军的队章,向夫人赠送了圣诞礼物,这可以看出他的人情味的一些表现。
到达战场
不久,他登上飞机,忽然看到了富士山,羽毛状的薄云好象破坏那绝妙的匀称美似地飘忽在顶峰上。他想,这风云就象是横在自己前途上的艰难困苦的前兆。他边在云、雨、风中飞行,边完成了就职讲话的定稿,不一会就到达了乌云覆盖的大邱。他着制服制帽上任,这时立即换上空降战斗服,腰间挂上两颗手榴弹,出现在就职仪式上。这种外表成了他的注册商标。他的就职讲话,在美国公开史料上记载如下:
“我坚信,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这种信念的基础是诸位在以往的联合作战中所发挥出来的业绩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我们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在进攻中必须有坚强的决心,在防御中必须有高度的坚韧持久的精神。”
“我们必须足智多谋。……即使只是一个排或一个班的战斗,实际上也影响着全军的作战。……纵然指挥官和参谋不在了,也要果敢地继续战斗,不能失去发挥伟大的美国精神的机会。明年,上帝将同诸位在一起。”
第二天即27日,他前往汉城的前进指挥所。乘坐的飞机是象古玩似的B-17轰炸机。之所以选择这种陈旧的飞机,是因为他知道该机轰炸射击员座位的视野最宽阔,能够进行观察。
飞机保持着1千米的高度,边寻找按图上划定的陆击线(即第8集团军不得不撤退时必须据守的阵地线)边飞行。看到朝鲜这山连山的地势时,他想“这里的地形太坏了。”在看惯的地图上想象的地形同实际的地形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谈到当时的感想时说:
“2千米高的群山象刀刃似地峭立着,峡谷像蛇一样弯弯曲曲,而低矮的山上覆盖着橡树和松树,正适合于遮蔽步兵的活动。”
“这样的战场,对以徒步机动为主的***军队来说,是最好的游击活动场所和理想的战场;但对以车辆在道路上机动的我军来说,则是悲惨的地方。”
“但是,军队同敌人相见的时候,必须在那里进行战斗。我们在朝鲜同敌人相见,也是上帝的安排。我们所能够做的和必须做的,只能是竭尽全力。”
到达汉城前进指挥所感到吃惊的是,只有少数几个参谋来了,大部分参谋还留在离汉城320公里的大邱。他首先督促他们改变这个坏习惯。然后,同美国驻南朝鲜大使莫西奥进行了面谈,接着又访问了李承晚总统。当时,他向李总统问候说:“总统阁下,我是打算在贵国逗留而来的。”
如前所述,正因为联合***从朝鲜撤退是争论的焦点,是街谈巷议的话题,所谓“打算逗留”的问候,对李总统来说是最高的礼物。关于这句问候的话,他在说明当时的决心时说:“这不是夸张和礼节性的话。那时,联合***只有两条路可选择,或者在韩国坚持战斗,取得胜利,或者被赶下海去。但是,我的脑子里根本没有考虑第二种可能性。”
在后来的3天期间,他一边同在汉江北岸的山上与中***队相对峙的指挥官们进行面谈,一边乘坐敞篷吉普车视察了前线情况。他向前线下达的第一个指令是把吉普车的车篷拿下来。其理由,他解释说:
“在战场上乘坐有盖的汽车,是非常奇怪的,完全陷入了错觉。封闭式的汽车,会给乘车者以骗人的安全感和没有根据的悠闲感。篷布挡不住枪炮弹,这是全都知道的。这恐怕是陷进了同被追得走投无路的驼鸟想把头钻进沙子里隐藏起来一样的心理状态。”
他在雨雪泥泞的道路上行走,像年轻人那样跑上山岗,走在田间小路上;夜间同士兵们一起过着寒冷、不方便和危险的生活。
他身为年已55岁的最高指挥官要亲自经受这一严峻的考验,除了了解前线的实际情况这一根本目的之外,没有别的原因。根据他的表现,就能“坚持和实行原有的想法”,有助于振奋部队士气。
如前所述,他认为前线部队的士气低得令人惊奇,“竟连一点斗志也看不到。”他严厉地批评说:“在到达到一线师指挥所的一瞬间,我就感觉到第一线部队已失去了信心。我是通过他们的眼神、步伐和从师长到士兵的脸色判断出来的。他们总想避开同我面谈。……这里也可以说是有些神经质,受不祥的预感所折磨,对未来充满着不安。此外,士兵们常说的‘逃避责任的气氛’很浓。”但他认为最严重的是第一线部队的指挥官们竟连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也不想完成。他是想从第一线部队指挥官那里取得新情报而遍访他们的,但他们竟连司令官必需的战斗情报(这里确定组织防御还是转入进攻的决心所需的重要因素)也没有。李奇微将军叹息说:“士气高的部队,必定是警惕性高,进攻的意志强。但在该师里,这些东西根本看不到。岂止那样,好象连作战的永恒原则即熟悉敌情和地形的原则都忘掉了。”
一般说来,作为战场指挥官必须掌握两个方面的情报。那就是有关敌人的和地形的情报,一般习惯称为战斗情报,战场指挥官有责任经常搞清楚这些情况。其粗细和适当与否,直接关系着部队的命运。
但是,那时的第一线部队既没有进行侦察,也没有进行支撑点之间的巡逻。关于敌人的情报几乎一无所知,李奇微将军获得的唯一的情报是在表示216公里长的第一线的兰线北边潦草地画有注着17.4万人的鹅蛋大的红圈。
不能默视的李奇微将军把全体指挥官召集起来,进行了申斥。他说:
“军事入门书告诉我们,作战的第一原则是‘尽快地与敌人接触’。我和诸位都学习过这一点。”
“下达命令,要让其立即派出侦察。而且,一旦同敌人接触,就要象虎头狗一样咬住,决不能放过。在敌人暴露其位置和兵力之前,必须捅一捅或刺激它一下。……此外,每天夜里要捕捉和消灭敌人潜入的侦察人员。……我不希望部下出现类似回答‘不知道这条小路通向什么地方’的指挥官。”
实际上,他在第一线的所见所闻,使他连续感到意外。他记载说:“有一种又吃惊又想生气的心情。”举例来说,有一位步兵营营长说:“无线电台发生了故障,因而没有同右翼连取得联系。”似乎就这样算了。这个连位于最突出的要点上,可能会最先遭到攻击,但却已经两天多没有联系上了。据说,他以印第安的联络法为例,责备说:“如果吉普车不能通过,你还能不能走路?”
作为集团军司令官,他对所属部队强调了三点:一是火力的运用,二是补给,三是对指挥官的要求。
火力的运用问题
在自己拥有的火力使用完以前,不能申请火力支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在战场上很难做到这一点。当时,集团军炮兵等于没有,军炮兵也几乎没有了,所以李奇微将军深感火力密度薄弱,立即请求五角大楼紧急派出10个野战炮兵营(160门野战炮),可是他对部下却象口头禅似地常说:
“在演习中不用说,即使在欧洲战场上,我也看到和听到过有的指挥官在自己手中的火炮还剩一半的时候就请求支援。我是在知道从部队拥有的步枪到坦克炮和高射炮即使使用其全部火炮也不够用之前,不答应要求支援的申请。”
补给问题
他担任过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副参谋长,必定早就为大量丢弃装备和散失补给品而感到过痛苦。正如前面多次讲过的那样,因为开战以来火炮、补给品的损坏和遗失情况相当严重,同美国过去这方面的情况无法相比。他在谈到要爱护和节约物资时严肃地指出:
“这里使用的军需品,必须从1.4万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来。……需要时间和金钱。我不希望再收到丢弃了贵重的物资器材和兵器这样的报告。对于丢失、毁坏和不必要地耗费物资器材与兵器等国家财产者,不管其军衔多高,都要提交军事法庭处置。”
对指挥官的要求
指挥官的斗志如何,影响着战斗的命运,这一点无需赘述。有一位参谋当记者问他“以后打算怎么办”时,他回答说:“可能是有次序地进行撤退吧。我们已经习惯这样做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气氛。
因此,李奇微司令官为了振奋部队的士气,进行了特别考虑。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了。视察英国旅时,听取了“下一步的撤退计划”的报告,他不由自主地说:“我想听听你们的进攻计划。”这样,他就抓住机会讲解了对指挥官的要求。他说:
“诸位和诸位的部属们的祖辈如果知道我所了解的某些指挥官的所作所为,一定会在坟墓里翻身把脸扭过去。……”
“指挥官的任务是要走到最危险的战斗场所。战斗一旦开始,希望师长同正在进行激烈战斗的第一线营的营长在一起;军长同正在激烈交战的第一线团的团长在一起。……作为军长和师长的事务性工作,可以在战斗平静下来的夜间处理。指挥官昼间的位置,必须是在敌我互相开枪的地方。”
“美国的国威和信用,关系着朝鲜的命运。避免失败的唯一办法是拿起枪和勇气来。……我愿意看到诸位拿起枪来亲自战斗的姿态。希望各位表现出指挥官的素质和军队的才能——沉重、判断力与勇气来。”
斗志的根源
但是,不管集团军司令官如何申斥,也不是用一点训示就能把士气振作起来的。特别是在当时驻南朝鲜官兵的内心里存在着迷惑士气根源的疑惑即带有本质的和根本性的疑问。如“为什么必须在这里豁出生命地战斗呢?在这地球的背面,在这被上帝丢弃了似的山里,究竟要干什么?”
这是一种朴素的根本性的疑问。这在现在的越南,也可以说有同样的问题。
而且不凑巧,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在12月的议会上作证时说:“我们在朝鲜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进行战斗” [ 注:应该说明,这段证言的真正意思是“真正的敌人是苏联,主要战场是西欧。但现实情况是,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卷入了这场战争,所以这场战争必须限制在朝鲜进行。” ] 这段话原封不动地传给了驻在南朝鲜的官兵,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疑问。身居军队最高职位的人发表这样的证言,使战场上的官兵们产生了疑惑,不是没有道理的。
李奇微司令官认为,要解答第8集团军官兵们的疑问,首先必须有一个集团军司令官自己能够同意的解答。如果自己没有信心,就不可能说服别人。一天夜里,他一个人在钻研这个难题,沉浸在苦思瞑想之中。关于这个问题,他这样写道:
对第一个疑问即为什么必须在朝鲜战斗?回答非常简单明确。因为我们选举的政府是这样决定的。只要联合***总司令官麦克阿瑟将军和联合国的政治家们命令我们这么干,自己就要尽一切努力,在朝鲜坚持战斗到底。……既然军人的本职是这样,那就不应该对这一点有疑问。
回答很简单。原因是,没有必要进行更多解释。回答是肯定的。原因是,我们献身国家,国家期待我们的爱国心,并没有减弱到对政府的命令抱怀疑和不信任的程度。
第二个疑问即在这里要干什么?这是个意味深长的问题,驻南朝鲜的官兵谁都有权要求解答。
这场战争毕竟是偶然发生的。但所谓在朝鲜建立独立的和平国家的当前目标,只不过是人类大目标中的一个。这场战争的本质是,对付共产主义的挑战,为自由而战;是以尊重个人和个人权力的现行政体代替不尊重个人、枪杀俘虏和奴化市民的政体;是在上帝关照下幸存,还是在无神的世界里死去的选择。……这场战争在保卫南朝鲜或保卫南朝鲜独立方面的意义,过去一直很淡薄;而现在,要作为为了保卫我们自己的自由和生存的战争,继续坚持下去。我们过去已经付出的和现在正在付出的牺牲,不是为了替南朝鲜人保卫南朝鲜,而是直接为了保卫我们自己。……归根到底是共产主义和个人自由哪方面取得胜利的问题。我们如果在这里取得胜利,就不会看到有更多的人们由于这里所目击的恐怖而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景况;但如果在这里失败了,那么我们所热爱的人们必将都要陷入同样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这场战争,从表面上来看好象是为了南朝鲜人民的战争,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战争。……过去,美国出现了很多名将、智将和勇将。但是,没有人受到过比我们更大的挑战,也没有人得到过比我们现在更能为自己和国民竭尽全力的机会。
三、联合***的计划
经过从各个角度进行的研究和屡次交谈的结果,决定对付突然变化的新形势的战略方针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损失,强迫敌人付出最大的代价,尽可能地继续坚持抵抗。但是,要求更多的增援,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在军事上到了一定限度,就向日本撤退,保卫日本。”这一点,前面已经讲了。
问题是,作为第8集团军如何把这一战略方针具体化。当时,驻在东京的联合***总司令部和战场上的第8集团军都估计在朝鲜的***军队总兵力为443406人。其中,中***队为21个师约276173人(现在估计,其实际兵力仅第一线师就有30个师约30万人以上);北朝鲜军队为12个师,再加上在南朝鲜的游击部队,估计共有167283人。除此之外,估计还有已经完成了参战准备的65万人正在中国东北待命,另有25万人的部队正在从中国各地向中国东北集中。但是,与此相比,联合***尽管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总兵力计约36.5万人,而最重要的作战部队却只有25万人,其中南朝鲜军队14万人、美军10万人和其他国家军队1万人。
第8集团军的作战方针
第8集团军的首脑选择的作战方针是依托多道阵地的防御。也就是说,利用釜山以北300公里的地域,边依托既设阵地避免遭受损失,边运用预有准备的火力给敌人以最大杀伤;如果其阵地线陷入被突破的危险,就后退到第二阵地,如此反复地进行。乍看起来,类似迟滞行动,但目的不是迟滞,而是通过反复地实施防御迫使敌人付出巨大代价,以此削弱其斗志,可能的话阻止其进攻,如果有机会就转入攻势。直截了当地说,可以看成是企图通过反复实施决战性的防御来转换兵力。
作战计划
具体地贯彻了上述作战方针,其阵地线如下:
1、边境阵地:从临津江南岸到沿三八线南侧一线,配置有美第24师、第25师的两个师和南朝鲜首都师、第1师、第2师、第3师、第5师、第6师、第8师、第9师等8个师,实施防御。其他师(美军第1骑兵师、第2师、第3师、第7师、第1陆战师和南朝鲜第7师)兼作预备队,一边准备平泽至三陟一线的防御,一边加紧重新编成。南朝鲜第11师仍然担任智异山地区的警备。
2、汉江南岸阵地:从水原北侧,经杨平—洪川至注文津一线,该阵地的目的是收容从边境阵地后退下来的第一线部队,和为准备平泽至三陟一线的防御争取时间。
3、平泽—三陟阵地:从平泽,经安城、原州至三陟一线,是第二道抵抗阵地。这里是南朝鲜最狭窄的地方,大体上相当于战争初期美第24师师长迪安将军设想的第一道抵抗阵地一线。
4、锦江阵地:从锦江南岸到沿小白山脉一线,这里是第/8集团军作为第一道抵抗线而选择的。
5、小白山脉阵地:是利用小白山脉的天险,为准备下一道洛东江阵地争取时间的一道阵地线。
6、洛东江阵地:8、9月的时候,第8集团军固守的釜山防御圈,在这里要最大限度地进行抵抗。在万不得已时,第8集团军就将这里作为掩护阵地向日本撤退;南朝鲜军队则依托沿海各岛特别是济州岛继续进行抵抗。
李奇微的指挥
12月26日,李奇微中将到达大邱上任时,在三八线北侧集结有中***队28个师和北朝鲜第1军、第2军、第5军约15万人,判断“正在公开地准备下次攻势”,时间估计在年底。但是,第8集团军还没有准备好。从兴南撤退下来的第10军尚在釜山附近进行登陆之中,而12月上旬在清川江南岸受到沉重打击的第1骑兵师和第2师的重新装备和编成还没有完成。此外,阵地的强度不够,纵深浅,连受到压迫时的撤退计划都没有制定出来。
上任这天,李奇微将军知道这些情况后感到震惊。他回想道:“已经没有时间震惊或吃惊了”。他当场下令向南朝鲜政府申请3万名劳工。第二天即27日早晨,向第一批集中起来的1万名劳工发了小铁锹和十字镐,组织他们加强沿汉江北岸和南岸的阵地。接着,又组织第二批劳工两万人加固平泽附近的阵地,增大其纵深。并且,还各以一部分别着手锦江、小白山脉、洛东一线的防御准备。
此外,他还指示制定了可能是最危险的正面即西海岸的美第1军和第9军的后退计划,并作了具体调整,以便于这两个军边密切协同边后退,同时,加固了架设在汉江上的两座舟桥,架设了难民用的舟桥。因为有市民们到最后都突然外逃的例子。
李奇微的想法
关于确定依托数道阵地交互防御的设想的理由,李奇微司令官作了如下说明:
1、这种方法便于保存兵力。在防御中,给敌人造成的损失和我方遭受的损失之比,会以某一时期为界限发生逆转。就是说,防御的前半期,同给敌人造成的损失相比,我方的损失少;但一超过了某一时期,我方的损失就会迅速增加,相比之下敌人就不会遭受损失。这个时期,完全因情况而异。战史告诉我们从短短的一天到长达几个月的时间,不能事前以日期发出预令。所以,看准这个时期非常重要。这要自己亲自观察第一线的实际情况而定。
2、我军越往后退,敌人的后勤补给能力越不能保障战术能力的发挥。这是因为,中***队的运输车辆不足,要依靠驮马、大板车和人力,而且还不断地遭到我空军的攻击。这个弱点,在中国内战时期就表现出来了;这次战争中在10月攻势和11月攻势期间也有表现。而且战线—南移到三八线,其后勤补给就未能赶上第一线,部队的进攻不得不停止两周。分析屡次作战的情况可以看出,中***队的攻势都是进行一周或10天左右就收尾了。而且,进攻的距离也同其时间成比例,都以40公里或50公里为限。
3、因此,下一道阵地在汉城以南55公里的37度线附近是适当的。固守汉城在战略上没有意义,封冻的汉江一线在战术上没有价值。沿北纬37度线的阵地,是曾经被迪安将军选为阻击线的重要防线。这里是南朝鲜最狭窄的部分,而且沿小白山山脉北麓,能够利用东西走向的道路。
4、如果我军后退到北纬37度线一带,敌人必定会停止进攻。这时,敌人的补给必将中断,其部队的增援也一定会推迟。我乘机进行反击,能使敌人的作战能力逐渐减弱。
5、再下一道抵抗阵地是锦江、小白、洛东江一线。通过以上反复进行的防御作战,将使敌人疲惫不堪,迫使它付出难以忍受的代价,最后粉碎其进攻企图。
第二节 潮水般的军队
中朝军队越过三八线再次发起攻击,一般都认为是从1951年1月1日开始的,习惯称为新年攻势。但是,北朝鲜公开史料则称为第三次战役,并且对其作战计划做了如下叙述,明确地讲这次战役是从12月22日开始的。
一、步行的空降部队
中朝军队的进攻设想是,预先将以北朝鲜两个师为基干的一个军渗透到沿大白山脉一线,先占领沿春川—原州—大邱的中央公路上的各个要点,以保障1月1日发起攻势的主力部队能顺利地突进。也可以说,就是代替突破时机入的空降部队,令担任同样任务的军队事先潜入了敌区,因此起名为“步行空降”。这种作战方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大陆和缅甸的日本军队经常使用的战术。但是,日军使用的这种方法,在兵力、渗透距离和战斗时间(同主力的会合时间)等方面,规模都很小,是战术性的行动。但中朝军队的这种“步行空降”,其规模和目的都是战略性的。此外,其活动带有浓厚的游击战色彩,这也是它的一个特长。可以把它看成是擅长游击战的北朝鲜军队的创造。
北朝鲜公开史料对其行动计划和渗透作战作了如下叙述。
北朝鲜公开史料
“敌军在三八线进行防御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顽强地阻止朝中人民军部队的进攻,另一方面防备朝中人民军部队的围攻和向纵深(指后方)的迂回进攻。敌人用10多天的时间,补修了三八线上的防御工事,并预定在三八线到北纬37度线之间构筑几道防线,部署16个师的兵力。”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根据党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决议制定的新作战计划,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全面突破敌人的三八线防线,粉碎敌人的防御计划,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和战斗技术器材。”
“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的方针是:东线部队插进敌军的纵深,从其背后打击敌人;西线和中线部队配合东线部队,突破敌军的防线,歼灭敌人战术防御地区的防御正面力量。”
“根据这个作战计划,迅速组成了打击力量,变更了各联合部队的部署。”
“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命令活跃在三八线的第二战线的部分部队(编注:北朝鲜第2军)插入东线敌军的后方地区。”
“受领这项任务的朝鲜人民军部队,于12月22日在杨口西南方展开了突破敌军防线的激烈战斗。敌人凭借昭阳江岸的有利阵地加强了防御。特别是在楸谷里东南方5公里的602.5高地上构筑了坚固的火力点,封锁了我军通向南方的道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英勇的人民军官兵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坚决打击和消灭了敌人。共和国英雄金昌杰同志在602.5高地战斗中,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保障了我军的胜利进攻,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人民军在占领602.5高地后继续南进,突破了东线敌军的防线。”
“在这个时期,人民军的另一支联合部队在县里南乡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并向西南方纵深迂回,12月30日进至阳德院里(洪川西南10公里),从敌后对中线敌军的防线加以威胁。”
“这样,到12月底,三八线东部地区的敌人防线开始崩溃,西线和中线的敌人受到我军从后侧方的威胁。”
插图70:中线和东线的关系图
于是,中朝军队的第三次战役以12月22日发动的渗透作战开始了。担任先锋的北朝鲜军第10师从洛东战线上撤退下来,一直潜伏在铁三角地带周围,扰乱联合***的后方;在再次向南朝鲜进攻时,其战斗经历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这次作战,一旦渗透进去,就必须在同主力部队会合之前,在得不到一颗子弹和一粒米补给的情况下,独立地展开作战,是一次冒险的作战。因此,美国公开史料评述这一渗透行动为“军事上的惊险技术”。可以说,这的确是一次大胆的作战。
北朝鲜第10师突破昭阳江岸南朝鲜军队阵地后,背着能够背的补给品,分散进入山区。他们行军仅限在夜间进行,道路只能选山间小路。据说,有时失去了方向在云雾中徘徊,有时陷进了雪坑不能行动,有时一个接一个地从崖路上滚落下来,其艰难辛苦的景况是难以形容的。而且,为了避免联合国空军飞机的发现,不能点火;为了躲开谍报人员的眼睛,严禁利用村庄,所以经常因感冒和腹泻患者的不断发生而感到苦恼,卫生医药材料又不足。美国公开史料写道:“好象只能根据适者生存的愿望行动似的。”
但是,他们的劳苦收到了效果,有效地隐蔽了企图。12月22日的突破,好象也没有引起联合***的注意,第二天即23日,沃克中将为授予战功奖状去议政府途中发生了事故;在李奇微司令官的手记里和第8集团军的情报记录里,都没有看到类似的内容。
12月下旬,北朝鲜第2军的主力跟随先遣的第10师,以主力完成在平昌—宁越地区的渗透,各以一部向丹阳和安东附近南下,主力等待发动进攻的时机。
二、边境阵地的崩溃
12月28日,沿开城附近的三八线担任警戒的南朝鲜军队的警戒部队被驱逐,临津江北岸出现了不寻常的气氛。此外,从铁三角地带附近向边境南下的大纵队接连不断,表现出了发动攻势的征候。
攻势前夕
李奇微将军在其手记里写道:“所有情报表明,敌人的主攻是历史性的向汉城进攻的路线,即沿着议政府道路向汉城进攻;助攻是从华川地区指向春川。”他于12月31日星期天的早晨在命令第二线师北上的同时,亲自飞往汉城的前进指挥所。他的一贯主张是:“野战部队指挥官的基本责任是,到预想发生战斗的地域,对其加强防备;发生战斗时,要进入现场。这样,指挥官才能亲自看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军有什么反应,正确地认识情况,做出恰当的判断。”
他要求部属这样做,自己也这样实践。他回想当时的情况说:“我预感到,敌人的进攻一定是在除夕这天开始。……如果敌人1月2日以前不开始进攻,我就打算回到大邱去。”
飞到汉城的李奇微将军来到美第1军和第9军指挥所交换了情报,接着又巡视了第一线阵地。战场是伦斑雪覆盖的丘陵绵亘无限。一片光秃秃的寒冷的原野。所有的村庄因两次激烈的战斗大部分都倒塌了,不容分说给人以荒凉的感觉。但是,环视周围,这里应该驻守的士兵一个也看不到。这原野象海绵吸水似地把官兵都吞没了。
他一来到英军第27旅的阵地,就遇见了一位正在同士兵们一起努力加强阵地的、仪表堂堂的年轻中尉。这位中尉以活泼的敬礼和高兴的笑脸迎接了他。但当将军问他:“有什么要做的事情,希望告诉我”时,中尉却冷淡地回答说:“什么也没有”。将军接着又问道:“一切都做得很好吗?”中尉回答说:“阁下,一切都非常好”,但立即又补充说:“但是,两面透风。”
中尉诉说的意思是,部队配置得过于疏散。情况就是这样。当时的防线,一个营的正面将近10公里,这个英军排担任的正面达900米,中尉讲的不错。
但是,手里没有增援的兵力。李奇微将军勉励中尉后,返回汉城去了。就在这时,中国的大部队已经悄悄地逼近到其阵地前面。
临津江畔
除夕这天天黑不久,整个战线上开始了猛烈的枪炮声。这是中朝军队的进攻火力准备。大约经过了一个多小时,在联合***分散的支撑点式阵地四周突然响起了军号声和哨子声,接着从前后左右向阵地一齐投掷了手榴弹。
由于支撑点过于分散,中朝军队能够在进攻火力准备期间潜入阵地附近,并且在延伸射击的同时开始以手榴弹进行突击。
中朝军队不顾地雷场和铁丝网的障碍,开始突击。当时的团长,南朝鲜军队的一位将军说:“敌人转瞬间一个接一个地突进了支撑点。这时,地雷爆炸了,……尸体好象盖住铁丝网似地重叠着,估计这是敌人让第一波踏进地雷场开辟通路,企图用人体覆盖铁丝网。这样的攻击持续了一个晚上,占领各阵地的中朝军队直指汉城南下。从残存的支撑点环视四周,阵地周围布满了尸体。中***队反复地进行了常规的攻击,一波一波的敌人,翻山越岭急速地向南突进。
犹如潮水一般。所有的走廊、山涧和道路都挤满人流,各处残留下来的支撑点,看上去好象是被激浪冲刷的岩石。中朝军队的进攻,简直就象涨潮。
主攻,正象联合***所估计的那样,是美第1军的南朝鲜第1师正面(高浪浦里正面)和第9军的议政府正面,助攻是春川正面。其进攻的兵力,估计是中***队的7个军21个师和北朝鲜第3、第5两个军约10个师。中***队担任西线正面的进攻,北朝鲜军队则在中线和东线担任正面进攻。
对汉城担任主攻的中***队的兵力是5个军15个师。其中,1个军突破高浪浦里正面的南朝鲜第1师防线,沿北汉山脉向汉城进击;两个军分别突破南朝鲜第6师和美第24师的正面,沿涟川—东豆川—议政府道路和铁原—抱川—议政府道路指向汉城;另两个军突破南朝鲜第2师正面,指向汉江和北汉江会合点附近,企图逼近汉城的背后。
联合***各部队依靠其火力拼命地进行防御。但由于阵地稀薄,到处有空隙渗透,受到了各个包围,逐渐开始出现崩溃的预兆。
未受到正面攻击的只有最左翼的土耳其旅、临津江下游的美第25师和东海岸的南朝鲜首都师。其他第一线的各师,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这一怒涛般的猛烈攻击。面对主攻首当其冲的南朝鲜第1师师长白善烨将军现在还悔恨地说:“第一线的支撑点和第二线的支撑点几乎同时遭到了各个包围……,喇叭和哨子的尖声在前后左右响起……,枪炮声整个一个晚上都回荡在白雪覆盖的山野中。同各团的通信联络一个接一个地中断了……,到黎明时,司令部周围还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在这次较长的战争期间,感到‘哎呀,这真是!”的只有一次,但这一次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从白善烨将军的这段话里,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战斗情况来。
在汉城前进指挥所注视着这一战斗情况的李奇微将军,作了如下的回忆:
“离开英军旅后过了两个多小时,在周围天将黑下来的时候,中***队开始进攻了。其攻击方向同预料的完全一样。但其兵力却大大超过了预先的估计,好象不会拥有那么多的兵力似的。整个战线上的片断的战斗报告,彻夜不断地送来……,我第一线部队消灭了几千名敌人。但敌人的攻击一点也没有减弱,直到早晨,还在继续进行攻击……,清晨时已推进10多公里。韩***队已开始溃退。”
李奇微将军好象等不到天亮似地驱车前往被突破最深的南朝鲜军队的正面。他是在实行自己的一贯主张。但是,他从汉城出发后没有走几公里就遇见了正在往后退却的南朝鲜军队。大型卡车的车箱里站得满满的,向后撤退。车上士兵们的眼睛发呆,可以看出好象只剩下一个念头,希望尽早摆脱敌人的紧追。
从吉普车上跳下来的李奇微将军,以要堵住汉江水流似的架势,叉开双腿站在道路中间,边挥动手,边喊返回去战斗。也许是不懂英语,卡车一辆接一辆地继续往前走去。既然这样,就只有叫他们撤退到能够撤退的地方,待平静下来后再令其返回前线。将军为了命令设置掉队者收容线(对擅自退出战斗的官兵进行查问和收容的界线),返回了汉城。但他同情地说:“对这次溃退,有值得同情的地方。韩***队遭到了好几次战史上没有的严重打击……,战争初期阵亡了很多有为的官兵……,受到这次新年攻势的打击时,连长以上有经验的指挥官已经很少了。”
将军请求李总统协助。总统慷慨应允。两人乘坐帆布的联络机飞向议政府。在没有室内取暖设备的机舱里,即使卷缩在防寒服里也冻得要命。但是,李总统只着白布的朝鲜服,没有扎领结。李奇微将军好象在想,这张皱纹很深的褐色的老人面孔是不是因为寒冷而干瘪了。“这位经历过多次考验的忧国之士没有说一句不满意的话。”
不出所料,掉队者收容所里聚集着南朝鲜士兵,他们正在领取食品,重新装备。这样就控制住了第一次恐慌。李承晚总统开始进行热烈的高谈阔论。不知不觉地在他周围聚集了很多人,听他的热情的演讲。不久,完成了重新编成的南朝鲜部队迎着炮声前进时,李总统就以流畅的英语对李奇微将军说:
“请不要灰心,他们一定还能够战斗!”
1月1日夜间一度开始崩溃的第一线就这样交织着“插曲”,恢复了原状,毅然决然地对付着众多的敌人。中***队也受到了目不忍睹的损失,如果是普通的军队,其攻击可能会停顿下来。但中***队却毫不介意,不断地派出新生力量。
中线的崩溃
另一方面,北朝鲜第3军和第5军进攻的、以春川—原州道路为中心的中线,也以惊人的速度被突破了。特别是遭到其主攻的南朝鲜第3师,全纵深同时腹背受到挟击。紧急赶来的南朝鲜第7师刚要封闭突破口,春川以北的南朝鲜第5师和第8师也被压了下来。
南朝鲜第2军和第3军企图恢复战线,但退路已被切断,增援部队遭到了伏击,补给线多处被切断。这是前述北朝鲜的“步行空降部队”干的,是北朝鲜第2军为了同主力的攻势相呼应而采取的行动。
这样,中线出现了大口子,北朝鲜军队的几个师一下子推进来了。如果这样放任不管,北朝鲜军队就要向大田附近或者大邱附近突进,第8集团军必定要被分割为东西两个部分。
决心
李奇微将军乘吉普车和联络机在前线师跑来跑去,时刻注视着战线上曲折变化的情况。当中线危机时,他于1月2日命令第10军(由阿尔蒙德少将指挥,主力是美第2师和第7师)加入战斗,北上原州正面。这是因为,如果不能阻止北朝鲜军队的南下,其战略设想就要落空。
但是,汉城的危机正在时刻逼近。2日下午,将军遍访了所有的军长和师长,听取了他们对情况的判断。第一线各师的抵抗似乎都达到一定限度。正在这时,中***队弧形包围汉城的压力再次加强了,其一部好象已出现在汉江南岸。后退到下一道阵地的时机,终于来了。
李奇微将军对这一退却的决心做了说明,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本来就知道,在中***队竭尽全力发动进攻时,汉城是不能长期保持住的。第8集团军的方针是,尽可能给敌人以更多的损失,接着就迅速脱离,后退到新的防线上。”后退命令是第二天即1月3日早晨发出的。根据李奇微将军的说法,这个向汉江南岸退却的命令是无可奈何的。它将会使朝鲜自古以来的首都汉城再次落入敌人手中。这次退却是这样组织和指挥的:
1、以美第25师(配属英第29旅)在汉城外围占领收容阵地,担任第一线军的收容和渡汉江的掩护任务。
2、美第1军和第9军平行退却,首先占领水原—杨平一线的阵地。
3、美第10军并指挥南朝鲜第2师、第5师和第8师,确保杨平—洪川一线的阵地。解散南朝鲜第2军,其所属各师归美第10军军长指挥。
4、南朝鲜第1军和第3军确保洪川—注文津一线阵地。
5、美第3师转移到平泽附近,美第1骑兵师转移到安城附近,准备尔后的行动。
三、渡过汉江
向新防线后退是1月3日下开始的,首先要组织后方车辆一辆紧接一辆地南下。这次退却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聚集在汉城和仁川地区的补给品的后送问题,另一个是汉江舟桥的安全问题。
金浦机场
在金浦机场储存有50万加仑航空燃料和2.5万加仑凝固汽油弹;在富平的美国陆军后勤司令部和仁川的码头上,各种补给品堆积如山。地面军队用的补给品,随着防御计划的决定逐渐转送到天安—大田附近。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时间能把大量的航空燃料运送出去。因为,正如李奇微将军回忆的那样,中***队的进攻兵力超过了预先的估计,而边境阵地只维持了两天半。
这么多的航空燃料同油罐等设施一起毫不可惜地被烧掉了。冲天的黑烟好象葬送汉城第二次失陷似地飘忽在布满雪云的空中。
此外,金浦机场的跑道上稀稀拉拉地散布着一些己方飞机使用的2000磅炸弹。南朝鲜最大的国际机场也成了象月球表面那样的麻子地面了。
汉江舟桥
汉江上冻结着10-13厘米厚的冰层,两座舟桥眼看就要挤垮了。工兵拼命地要把冻在桥周围的冰打碎冲走。这项作业关系着约10万官兵的生命。
桥的安全和交通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部队的生死存亡,这是众目所视的事情。第1骑兵师副师长C·D·巴马准将(原任第8骑兵团团长)被任命为交通协调组组长,委任以集团军司令官的名义行使的交通控制权和保卫桥梁安全的责任。
站在汉江江畔亲自弄清渡桥状况的李奇微将军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是:
“对部队的退却命令,同时通报给了李总统。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集体避难的一个例子。约有一百万市民从小巷和近道出来,涌向两座浮桥。1月3日下午3时以前允许自由过桥,但不久,退却纵队的第1梯队到达桥头,所以后来就以集团军司令官的命令禁止过桥。……”
“浮桥因拥挤着通过的卡车而摇摇晃晃,……200毫米的大炮和坦克每次以69米的距离通过时,一浮一沉,江面上泛起了波浪,并且发出了令人可怕的惊响。所有的官兵都在祈祷桥的安全……,即使天黑下来了,我也不放心离开桥头。”
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第一线师的退却,进行得比较有秩序。但到了夜间,中***队对担任收容任务的第25师的攻击,更加激烈了。美国公开史料说:“中***队的攻击是拼死命的,”或者是“不顾因连续不断的空袭和炮击而造成的损失……”。英军第29旅旅长托马斯·布洛迪将军说:“如果敌人来了,要使用所有的武器狠狠地打击!大家只能根据我的命令后退。”他表示出固守的决心,很好地完成了他的收容任务。但是,皇家阿尔斯特步兵连遭到了包围,其大部分人终于没有撤回来。英军有个部队还陷入了重围,用直升机救了出来。据说,这是第1次使用直升机救援部队
放弃汉城
1月4日,中***队的侦察兵开始出没于汉城郊区。南朝鲜政府迁都釜山,联合***的前进指挥所也转移到了大邱。
李奇微将军看到了担任后卫的第27团开始撤退后,离开了位于汉城市内的指挥所。他首先把装饰在桌子上的全家照片装进箱子里……,然后把放在手提包底下的一件破烂睡衣钉在办公室的墙壁上,并且写下了一句话:
“第8集团军司令官谨向中***队总司令官致意。”
关于这次退却,李奇微将军回忆说:“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了。……背靠冰封的江河进行战斗……,能够给敌人以严重的损失,收到了最大的迟滞效果。……我是担心过退却的命运即担心退却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和溃败,但得知取得了以上成果,感到极大的满足。”
但是,汉城撤退时采取了同平壤撤退时一样的破坏行动,军事设施不用说,凡敌人可能利用的设施,无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全都焚毁了。其实,联合***在从那时开始大约70天后的3月14日再次夺回了汉城,而且后来再也没有丢失过,所以,从结果来看,这次在汉城的破坏行动,不免感到有些过分。然而,在当时来说,究竟能不能驻留在南朝鲜,是最关心的事情;而且正因为这个问题很难预测,所以预想了最坏的情况,采取了这一破坏措施。这个例子说明,要预测战斗情况是非常困难的。
美国公开史料对1月4日夜间汉城失陷的情景,做了这样的描写:
“警察已撤走,汉城的大街成了掠夺之城。……1月4日夜间的汉城,巨大的黑烟在寒风中飘动,喧闹的机枪声不时地响彻寂静的夜空。汉城已是三次改换其主人了。”
难民
前面已经讲过,12月中旬汉城市的人口为120-130万人;由于战局的恶化,大约有20-30万人早已逃难。但当时在汉城估计还有100万市民是在认为联合***不至于放弃汉城的推测和愿望下留下来的。到处都是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不到最后关头,市民们是不愿意离开家的。本书第1卷已经讲过,开战前,汉城人口为150万人,6月底北朝鲜军队第一次进攻时,逃走了50万人(30%强)。但是,当时的确非常紧急,连一些必须避难的有名的将军和官员们的家属也不了解情况。失去了避难的机会,有不少人尝尽了辛酸。
但是,这一次情况完全不同。政府一宣布迁都,约有占50%的50万群众就争先恐后地开始逃难。这一定是由于记忆起不久前遭到的北朝鲜统治下的苦难。
美国公开史料谈到这次避难的情景时这样说:
“联合***架设的两座舟桥,因为整天有各种车辆接连不断地从上面通过南下,所以避难用的狭窄的桥上挤满了人群,其中有的人被挤得从桥上掉下去了。拖拖拉拉走去的约50万难民群,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又成了流亡者的人群了。”
“这些难民都是汉城市民和从北朝鲜逃过来的人,……挤满了通往南方的所有道路,拖拖拉拉地接连不断,望不到尽头。……”
“有几千名市民从被放弃的仁川港,乘坐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荷兰的舰艇逃难了。……”
“联合国的救济机构竭尽全力向他们配给食物和衣服,进行医疗和收容。但是,受到这一恩惠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大部分不幸的居民都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在死亡线上挣扎。……”
此外,李奇微将军在谈到他亲眼看到的汉江悲剧时说:
“在军用桥的上游和下游,演出了一场人类的大悲剧。在刺骨的寒风中,有几千名难民从冰上渡江,但也许是由于刚结的冰容易打滑,他们连滚带爬跌跌撞撞地逃去。紧抱着婴儿的母亲,背着老人、病人、残疾父母的男人,扛着大包袱的人和推着小型的两轮车的人们,从江北岸的堤坝上突然跑下来,从冰上横穿过去。其中,有的赶着高高地堆着行李和载着孩子的牛车走去……。公牛几乎将四条腿悬在空中,沉入薄冰里。于是,聚集的人流发生混乱,但过一会逃难的人流就会躲开那里。”
“没有人想去扶助那些跌倒的和滑滚的人。这是因为,在这悲惨的逃难之中谁也没有时间去帮助邻居。没有人流泪哭泣,只能听到在冰上的积雪里走路的啧啧声和痛苦的喘气声。……”
“看到这一悲剧的人,有着终生难忘的记忆……。”
“……如果美国有200万市民受到严寒和原子武器攻击的威胁,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如果200万市民被禁止从道路上通行,武装宪兵命令‘要下车步行往山岗上逃’,他们将怎样保全生命呢?”
“韩国国民比较顺从,习惯于听从命令,并且具有克服困难,自求生存的坚韧性。可是,美国人体力弱,然而却刚愎、任性,主张权利,但缺乏克服困难的魄力。这样的人,遇到那种悲惨的情况时,将会以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呢?……”
斗争精神
南朝鲜第1师师长白善烨准将在退却途中来到了驻安养的美第1军司令部。当时,白将军脑子里考虑的主要问题是祖国的前途和整个战争的发展趋势。他曾经满怀着统一祖国的誓愿,完成了最先进入平壤的任务,北上到清川江畔,但是现在却又再次踏上了无止境的退却的路途。联合***今后究竟是怎么打算的?祖国将怎么样?作为师长,他坦率地向直属的军长米尔伯恩将军询问他是怎么估计的:“你认为,这场战争将来究竟会怎么样呢?”。
但是,米尔伯恩军长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关系着国际政治和美国的最高政策;而且,既然不了解对方即中国是怎么想的,有多大能力,那么他作为一个军长是不可能知道的。米尔伯恩将军说:“我也不清楚。我只是按照命令竭尽全力去做。我不认为中***队有能力攻占釜山。但我们还没有搞清楚对方的情况,所以不知道将会怎样变化。……本来是不想说的,我认为在最坏的情况下,联合***很可能会撤退到日本去。”
白将军坚定了决心。他象战争初期在汉城西北的奉日川下定的决心一样,再次定下了悲壮的决心:
“如果联合***撤走了,即使剩下自己一个人,也固守在智异山上,继续战斗到恢复祖国!”
这恐怕不是白将军一个人的决心,其他将军和部队也都怀有这样的决心。这个逸闻充分地表明了当时南朝鲜军队的官兵所处的立场和他们的想法。
第三节 北纬37度线
这样,联合***交织着被认为是人类最大悲剧之一的南朝鲜国民的苦难,迅速退向下一道防线即大致上沿北纬37度线的平泽—原州—三陟一线。但另一方面,西线的情况和中线的情况却完全不同。
一、西线
西线的美第1军和第9军后送完水原的补给品,破坏了机场后,一举撤退到北纬37度线,坚守阵地。如前所述,当初预定后退到水原—杨平一线,但因中线的洪川于1月4日已丢失,该防线就不存在了。乌山高地即6个月前的7月5日史密斯支队第一次交战的那个高地也于1月5日放弃了。1月6日,由美第3师和第25师、南朝鲜第1师、英第29旅组成的美第1军占领了从平泽到安城的安城川南岸一线,由美第24师、南朝鲜第6师、英第27旅组成的美第9军占领了从竹山里到长湖院北侧的新阵地,等待着中***队可能即将开始的攻击。
但是,出乎意外,中***队没有尾追过来。当时,认为美军乘车退却的速度同中***队的步行速度是有差别的。但究竟是在汉江上渡江不顺利,还是补给没有跟上,或是另有别的目的,都不清楚。正因为中***队开始发动攻势才只有6天,所以令人害怕。
李奇微将军于第二天即1月7日命令刚完成后卫任务的第27团战斗群 [ 译者注:即加强团。 ] 北上乌山察看情况,但没有发现敌人的踪影。在西线,中***队再次中断了接触。这使第8集团军感到莫名其妙。就是说,中***队是由于占领汉江北岸而达到了作战目的,或者是企图从其他正面即中线扩大战果,还是以攻占汉城作为一个阶段而正在准备下次攻势,这些都无法判明。
在这种情况下,要了解中朝军队的企图,只有进行战斗侦察。1月14日,第8集团军恢复了同中朝军队的接触,并且为了缓和中线受到的压力,命令美第1军和第9军进行战斗侦察。从这方面的积极性中能大体看出李奇微将军的精神和作战习惯。他作为负责行政的副参谋长研究过中***队,当时就把中***队的攻势比作“鼓起的气球”,并且评述说:“看准只能鼓起一周左右时间的地方,用大头针刺破一点,就会立即瘪了。”他洞察情况本质的能力即作为司令官不可缺少的能力,可以说是超群的。
狼狗作战
第1军军长米尔伯恩少将于1月15日再次起用第25师第27团(绰号狼狗团)战斗群,命令其北上乌山。该团团长是马凯莱斯上校。他在第8集团军是最年轻的美军青年团长,获得了最高的荣誉,到1971年为止连续晋升为上将,现在是驻朝鲜联合***司令官兼第8集团军司令官。该团时常在空中联络机的掩护下,全神贯注地沿着主要道路向北前进。所遇到的障碍,只有自己破坏的桥梁和自己设置的障碍物。对乌山高地进行了侦察,但在该要点上也没有发现敌人的踪影。只是第二天即16日,在水原以南受到了警戒部队的机枪射击。
此外,第9军派出的营战斗群 [ 译者注:即加强营。 ] 对水原以东37公里的要冲利川进行侦察,但在这里也只发现分散的类似警戒部队的小部队。派出大量侦察兵靠近阵地侦察,也都没有发现敌人。很多侦察兵感到惊奇的是,这里尽管是敌我之间的真空地带,但农民们仍然在被毁坏的家屋后面和山腰的横洞里继续生活。他们好象不担心明天的命运似地紧紧地靠着这块使他们降生和成长的土地。
这次取名为狼狗作战的侦察结果是:“中***队的警戒线大致在水原—利川一线,目前还不是继续南下的态势”;第8集团军知道了中***队西线的新年攻势已告一段落。这样,第8集团军自不用说,连东京和华盛顿也都解除了忧虑。但是,同西线的平静正好相反,中线和东线的战斗却越来越激烈。
二、中线和东线
担任中线正面作战的美第10军(包括美第2师、第7师和南朝鲜第2师、第2师、第8师)在左翼第9军的配合下,占领了北纬37度线阵地。但南朝鲜各师却在原州以北遭到了包围,所以美第2师为了援救他们而发起了攻击。这就是后来历时一周,同北朝鲜4个师进行血战的序幕。美第2师,从清川江退却时损失了四分之一的兵力,在汉城附近刚接收了法国营和荷兰营,进行了重新编成,并且由罗巴特B·马库莱阿少将刚接任师长。但是,这个师在原州却落了个受到“印第安式笞刑”的坏名。
原州环形防御阵地
美第2师击溃了切断南朝鲜军队退路的北朝鲜军队,其援救作战获得了成功。但这天夜里,北朝鲜第2、第9和第31师等3个师从东西两个方向开始对原州进行挟击。
原州是中线第一要冲,到1972年为止作为南朝鲜第1野战军司令部的所在地而闻名。北朝鲜军队如果夺取原州,就能经忠州直取大田和金泉,经堤川、荣州直逼安东和大邱。
空军和炮兵对原州周围的秃山展开了弹幕射击。但正值1月份,雪云低垂的天气很多。第5航空队冒着暴风雪和密云,出动了F-80和F-84喷气式飞机,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山顶,所以不可能进行紧密的支援。
此外,夜里的气温达零下12度,在暴风雪的秃山上眼睛睁不开,被风刮到一起的雪堆有没膝深,所以炮兵的射击和步兵的战斗都很不便。当时作为第37野战炮兵营营长而勇敢战斗的海克塔中校(后来在驻日美军顾问团担任陆军部长)介绍原州殊死战斗的情况说:
“田野和山岗上粉雪狂飞……,万物萧条,地球好象死了一样。我营在步兵阵地中间配置了炮兵连,做好了能随时向四周射击的准备,但白天没有发现敌人。凑巧,在飞来的观测机的引导下,对乘蒙古马的敌骑兵进行了射击,奇迹般地命中目标,击毙了几百名骑兵。但是,从那以后我再没有看到过敌人的骑兵。射击距离为7300米左右。”
“我想,如果观测机能经常飞来,就不会陷入那样艰苦的战斗。……”
“夜里就糟糕了。必须对步兵的前面进行弹幕射击,还必须对从阵地的间隙蜂拥而入的敌人进行自卫战斗,好象是兼任炮兵和步兵的战斗。有一天早晨,在炮兵连前面20至200米之间的地带零乱地倒着约600具尸体,其中包括一个象是敌人的团长。”
“大部分夜里要发射炮弹1-1.8万发(即每门炮发射555发到1000发),因此几乎所有的炮都损耗很大,……幸亏,不断地得到了补给,才得以继续战斗下去。”
但是,北朝鲜军队1月7日夜里终于突进了原州环形防御阵地。第2师由这条马路到那条马路边战斗边后退;1月8日不得不在原州南面的高地一带构成新的阵地线。
右翼的崩溃
在原州血战正酣时,位于东侧的南朝鲜第3军(南朝鲜第7师和第9师)正面上,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了几件令人忧虑的事情。12月22日潜入的北朝鲜第2军和担任正面攻击的北朝鲜第3军,腹背呼应,继续南下;1月10日,北朝鲜3个师逼近原州东南32公里的堤川,其一部正在向堤川东南30公里的丹阳进击。这时原州正面的两个师也似乎在向堤川转移;而汉城附近的中***队也出现了向东进击的征候。
这时,在堤川、安东和义城附近出现了几千到几万人的游击队,并且多次袭击了永川—义城—安东—荣州—原州的补给线。通行的车辆,无一例外地都遭到了伏击;以坦克和步兵掩护的补给纵队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此外,南朝鲜第3军和美第10军右翼师的后方,不断地受到袭击,全师必须采取环形防御形式。因此,连第8集团军司令部的所在地大邱也开始受到其威胁。
当时,第8集团军对这支游击部队的真实情况还不了解。其实,这支游击部队是由从原州东面的间隙潜入的北朝鲜第10师和原来的游击队会合而成的。他们在雪茫茫的广大山区以几十人至几百人为单位进行活动,所以很难搞清楚其真实情况。
从以上中朝军队的作战指挥来看,同北朝鲜军队指挥的7月作战很相似。就是,企图把联合***的主力吸引到西线正面,从中线突进到大田或者大邱,切断其退路。北朝鲜军队断然实行“军事孤立战术”,作为“步行的空降”命令第2军秘密潜入,就是根据这种作战方针进行的。而且,北朝鲜军队已经有了在一个月前通过残存在铁三角地带的第2军的活动一举击退联合***300公里的经验,所以更是不稀奇的。但是,西线的中***队和中线的北朝鲜军队的步调并非一致,这倒是一个令人不理解的问题。
对第8集团军来说是一喜一忧。西线出现的暂时平稳是短时间的,而中线则很可能再次重演清川江的溃退。
特别是,中线的补给线在安东附近被切断,对南朝鲜第3军和美第10军右翼的补给中断,是第8集团军最痛苦的事情。如果该战线崩溃,大邱和延日机场不用说,连釜山也将完全是空空如也。
1月11日,李奇微司令官下决心起用作为集团军唯一的预备队在马山地区紧急重新编成的第1陆战师,并且命令该师在安东—盈德一线阻止正在南下的敌人,同时担任主要补给线的掩护任务。这样,陆战师就要在远离其本来战场海岸的太白山脉一带作战。从起用誉为最精锐的陆战师进行反游击战这一点,大体可以看出这场战争的特点。
此外,李奇微将军指挥面前的第10军,对北朝鲜军队的突破口的翼侧进行反击。即以战斗疲惫的南朝鲜第2师、第5师和第8师阻止扩大突破口,同时以美第2师再次攻击原州。李奇微的这一反突破战术,自那以后成了第8集团军的常用战术。第8集团军在中朝军队进攻时,每次都固守突破口的两翼,并且以此作为支撑实施反击。据说,这种战术在1944年春的阿登战役中曾经体验过。白善烨将军也说:“李奇微将军在指挥上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每次都强调说:‘遭到突破,因力量的关系,是不得已的。但是,作为敌人突破口翼侧的要点,无论如何必须固守住。只要保持住翼侧,就一定会出现反击的机会。’……”
美第2师于1月12日早晨迅速展开攻击,赶走少量敌人,夺取了原州。美军的这一攻击,北朝鲜军队好象完全没有预料到。不久就不断地出现了番号和兵种不同的部队,反复进行了无益的攻击,不仅白白地扔下一些尸体,而且对堤川附近的压力突然减弱了。很明显,这是美第2师牵制攻击的效果。因此,南朝鲜第2师、第5师和第8师取得了充裕的时间来恢复将要崩溃的态势,同时完全守住了中线。
1月13日,美第2师一察觉北朝鲜军队的攻击,就在这天夜里悄悄地撤出了原州,第二天即1月14日,对聚集在原州的北朝鲜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炮击和轰炸。根据后来的调查得知,当时进入原州的北朝鲜军队只有一个营。但是这一巨大打击,好象是沮丧了北朝鲜军队的进攻意志。第二天即1月15日,第2师为了同东面的美第7师的战线取得联系,后退到了原州以南16公里的新阵地线。但尾追的北朝鲜军队力量很弱。据报告,第2师在这次作战期间,平均每天使敌人损失1000人。如果这个数字是真实的。北朝鲜第2师、第9师和第31师的损失,共计约1万人。
此外,从堤川到丹阳急速突破进来的北朝鲜第3军的进攻突然停止;在安东附近切断补给线的游击部队也因被美第1陆战师击溃而逃到山里去了。根据俘虏供词,史密斯师长得知这支游击队是满编的北朝鲜第10师时,为其冒险行动感到吃惊。虽说是满编师,但它穿过山间小路来到后,其物质战斗力却减少得令人吃惊,比原来的游击队还低。
这样,东线的危机好容易避免了,太白山区恢复了寂静。另一方面,西线的情况仍没有什么变化,美第1军和第9军派出的大量侦察兵还没有发现敌人。第1军估计中***队的主力已转移到原州方向,请求进行牵制性的攻击。这是1月15日的情况。
这样,1月1日开始的中朝军队的新年攻势,于15日全部停止了。正象联合***所推测的那样,中朝军队的攻势持续时间约为两周;也如同李奇微所预言的那样,象气球似的鼓起来,又瘪了。据估计,第8集团军这期间使中朝军队损失了3.8万人。
美国公开史料对新年攻势中的中***队评述说:
“中***队摆出要继续向南追击的架式,但这次也是到第5天,其主力部队的进攻就减弱了。”
“据俘虏讲,中国兵是背着5日份的玉米面和小米开始进攻的。韩国境内的军需物资都被运走或者烧毁了,所以在粮食断绝的同时,攻击力即体力也消耗尽了。”
“联合***担心,中***队如果第一梯队消耗完了,就会投入第二梯队,大大增加其进攻的时间和距离。但这次,中***队没有这样做。……”
“中国第38和第50两个军6个师进至汉江南岸,追击第8集团军……,以其一部占领了金浦和仁川之后,于7日进入了水原。”
在这次新年攻势中,中***队只携带5日份的小米和玉米面就发起进攻,这个情报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它表明了中***队补给能力的限度和部分企图。中***队必须以如此贫乏的补给发动攻势的理由,估计有以下几点:
1、只能得到这么多的物资补给。就是说,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和内战,中国的物资动员能力已经到头了,只能聚集这么多物资。此外,由于运输力不足,补给能力越往前越差。
2、但是,如果总是拘泥于补给,就会失去战机。必须在从咸兴地区转移的美第10军和在清川江畔遭到打击的师结束重新编成之前发动攻势,一举攻占釜山。时间对敌人即联合***能起有利的作用。
3、南朝鲜本来是农业国,如果能夺取汉城附近,粮食就不会有困难。
即这种意见认为,以中国东北为基地的中***队的进攻距离,大体上是以汉城附近为限度。这是西方各国一致的看法,同认为中***队不想进到水原以南,中***队没有进攻釜山的决心的主张是相对立的。
此外,这次作战还能使中***队领悟到,缺乏反装甲和反炮兵的武器装备的中***队,在便于发挥火力和装甲力量的西海岸地区战斗,是不利的。
这些看法,在尔后的作战中都如实地得到了证实。
三、寂静
在大约210公里的战线上,出现了平静的气氛。第8集团军虽然在中线和东线上遭受了没有预料到的危机,但大致后退到预定的阵地后却避开了中朝军队的第一击。
但是,根据判明的敌情和对经验分析的结果判断,中朝军队下次新的攻势将在1月20日至25日之间开始。南朝鲜警察通知:“游击队的大部队正沿着大田至永同间的京釜干线活动”;航空侦察也频繁地报告说:“从水原到乌山,驻满了敌人的大部队,正在调集补给品”,“敌人的预备队和补充人员正在继续南下”;西线的进攻已于5日停止,东线的进攻也于12-13日停止,所以估计在两周后中朝军队将再次发动攻势。
第8集团军加紧整顿战线和加强阵地,加大了掩盖式工事的阵地纵深,并督促海军陆战师讨伐游击队。但是,海军陆战师专门担任讨伐游击队的任务,这还是第一次,所以其采取的讨伐战术同过去对敌人正规部队的攻击完全一样。使每个团担任一个地区的讨伐任务,但讨伐队在大多数场合下都遭到伏击,要展开攻击,游击队就逃走了。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们发牢骚说:“驱赶苍蝇,这本来就不应该是海军陆战队的任务!”这的确象是驱赶苍蝇,怎么也不能把不断袭击补给线的游击队捕灭掉。
随着1月20日的临近,第8集团军的战备更加紧张,加速了下道防线即锦江——小白山脉一线阵地的构筑。其计划是,如果中朝军队发动攻势,只在北纬37度线阵地抵挡一下就后退到这道防线上。
但是,西线的第1军和第9军派出的侦察兵仍然没有发现中朝军队发动攻势的征候。在阵地前面10公里范围内进行的侦察,也没有发现中朝军队。好象是预测错了。但是,当时还没有确信能够留驻在南朝鲜,象是处在疑心生暗鬼的状态。据说,1月17日再次视察南朝鲜战线的柯林斯总参谋长尽管声明:“确实要留在韩国继续战斗”,但当记者问道:“联合***有足够的力量能够永远留在韩国战斗吗?”他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
关于这次新年攻势即北朝鲜方面所说的第三战役,北朝鲜公开史料作了如下说明。
“1950年12月31日,在强大炮兵的猛烈轰击后,朝鲜人民军部队在整个战线上全面进入了第三战役。突击部队突破了临津江、汉滩江、永平和华川以南一带的敌人坚固防线,到1月2日突进到敌防线纵深15-20公里。敌军开始了全面退却。”
“从西线汶山北方开始进攻的人民军部队和***部队解放了汶山和东豆川地区,1月4日解放了汉城。接着,渡过汉江,继续进行追击,7日进至水原——金良场一线,8日再次解放了仁川。
“从中线进攻的***部队,于1月2日在春川和加平以北消灭了李伪第3军,占领了春川和加平一线,并继续向南方挺进,协同已经进到阳德院里南方的朝鲜人民军第二战线联合部队围歼了阳德院里的敌军。8日,进至骊州地区。”
“在东线转入进攻的朝鲜人民军部队配合已插入敌军后方的第二战线部队继续打击敌人,1月4日解放洪川,6日解放横城,8日解放了原州。”
“这期间,挺进到敌后的人民军的一部分继续插进到堤川、宁越、丹阳和荣州地区,切断敌人的退路和运输线,从背后打击退却的敌人,获得了巨大战果。其另一部插进到安东附近,扰乱了敌人的后方。”
这样,第三战役于1月8日结束了。
四、停止的决心
注视着以上战况的推移,于1月12日召开的国家安全会议,研究了麦克阿瑟将军12月31日的电报,讨论了应该如何处置的问题。杜鲁门总统阐述其见解说:“如果给麦克阿瑟以有关政治和外交政策的最新知识,他也就一定会理解华盛顿的真正意思。”会议同意总统的看法。
这一措施,是以杜鲁门私人信件的形式传达的。之所以作为私人信件,可能是因为以往麦克阿瑟发来的电报中常说:“五角大楼都没有向总统报告”或者“没有搞清楚总统的真正意思就随便发指令”等等,因而想表明总统自己就是这样想的;同时也想在容易出现这样那样不和谐的华盛顿和东京之间加上一些互相信赖的润滑油。
1951年1月13日发出的致麦克阿瑟的总统私人信件,14日送到了麦克阿瑟的手里。
美国的基本政策
“我们正在继续抵抗。关于我们的基本的国家目的和国际目的,想给你谈谈我自己的意见。……但是,这封电报,不是对你的指示,目的是想把我们所考虑的政治因素告诉你。”
“我们认为,如果在朝鲜的抵抗获得成功,就能够达到以下重要的目的:
1、能以实际行动表明,美国和联合国都不能容忍侵略;还可以告诉人们,为了对抗苏联宣扬的世界性威胁,能够团结动员自由世界国家的精神力量和能力。
2、中国的政治和军事上的威力被夸大到危险的程度,结果亚洲非***势力的抵抗精神减弱,开始担心中国大陆的共产主义化更加增强,所以要消除被夸大的中国的威信。
3、为在中国的内部和外部组织亚洲非***势力的抵抗力量争取时间,并为建立组织直接做出贡献。
4、履行对韩国的诺言(这一点关系着我们的名誉),以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的人们,如果遭到逆境,美国的友情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5、日本能在比现在好得多的环境下缔结和约,并且对缔结和约后的日本的安全有很大的贡献。
6、能使感到***势力威胁的亚洲、欧洲和中东的很多国家振作起来,使这些国家明白,没有必要甘心接受***方面提出的条件(即完全屈服),急于同***势力妥协。
7、给突然遭到苏联或者中国的攻击时,必须在非常不利的条件下进行战斗的各国以自信和斗志。
8、促进西方各国加强防卫力量。
9、使联合国第一次正式建成了联合防卫机构,巩固了对美国自己的国家安全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的自由世界各国的团结。
10、使铁幕后面的人们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的领导人正在进行侵略战争,但自由世界对这种犯罪行为正在勇敢地进行抵抗,并且给他们以警告。”
“我们现在的行动是,必须使联合国的大多数国家团结起来。所说的这些国家,不但是在联合国有席位的国家,也指那些在我们遭到苏联攻击时无论如何必须作为同盟国依赖的国家。”
“我也认为,你以中国的大部队为对手,以有限的兵力继续进行抵抗,这从军事上来说也许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现在的世界形势下,既然你的军队还必须担负日本及其他地区的防卫任务,那就更有必要将这部分兵力作为有效的防卫力量保存下来。”
“因此,如果在不能留在朝鲜的情况下你断定是可能的,在朝鲜近海各岛特别是济州岛继续进行抵抗,或许有可能达到前述重要目的中的几个目的。”
“即使出现最坏的情况,我们要从朝鲜撤退时,我们也是由于兵力的差距而不得不撤退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应使全世界都知道,在侵略行为恢复旧态之前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要继续进行抵抗。……”
麦克阿瑟收到总统的亲笔信后有什么印象,是怎样理解的,介绍这方面情况的资料尚没有看到。
麦克阿瑟在其著作中写道:“我的请示,没有得到正面回答的指令,但收到了亲笔信。我立即回答‘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并且告诉参谋们‘诸位,是不是从朝鲜撤退的问题,总算解决了。我们不撤退。’”
杜鲁门只是这样写道:“麦克阿瑟上将同前次大战中的表现一样,这次也发挥了卓越的统帅作用。但是,我希望他也象军人所必须做的那样,要忠实地服从政府文官当局做出的政治性决定。”
但是,麦克阿瑟在71岁生日(1月26日)答谢老朋友帕塔逐上校送给他的祝词时给他写道:
“……在朝鲜的工作很不愉快。好容易消灭了北朝鲜军队,中***队就突然全力以赴地扑过来了。由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和限制,所以为了保持部队的团结和在某种程度上稳定整个战局,操了很多心。”
“今后将是什么样子,还很难估计。由于在政治上意见很不一致,因而在控制军事行动方面造成的严重混乱,恐怕是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我即使听到要被悬挂在东方的电线杆子上咽下最后一口气,也不会感到惊恐或者冲击!”
看来,麦克阿瑟心里还有想不通的地方。可能是画蛇添足,我想介绍一下杜鲁门通过同麦克阿瑟的争论,对他所感觉到的军人麦克阿瑟的批判。作为政治家的杜鲁门回忆说:“麦克阿瑟的眼光太狭窄了,很多场合下都把判断情况的要素搞偏了。”指出了问题的原因,而他的指点可以认为是他山之石。
杜鲁门指出:
“高级指挥官们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是,他们大部分人过分依赖于要报。他们是通过其参谋归纳的形式获得情况和意见的。但是,这一点不仅限于军人,文职官员也是这样,合众国总统也不会例外。”
“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在总统的幕僚中集中了很多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而且他们都工作得很好,所以没有人一不高兴就随便辞职,也没有人注意工作评定而有话不说。因此,总统能够听到不合心意的看法、完全相反的观点和直言不讳的意见。”
“然而,在军人之中,具有坚强的信念和批评精神的人,就不得不结束其作为职业军人的经历,这是很普通的现象。所以,……”
“我在担任预备役炮兵上校时,为参谋应该怎样遂行其职务而苦恼,并且读了所有的教范,知道了教范是怎么要求的。因此,我作为总统就打算把不能被唯命是从的人包围起来作为信条,并且一直十二分地注意和努力这样做。”
“但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没有多少理由必须努力这样做。这是因为,军队里有个老规矩即在适当的时期要调整职务。如果不调整职务,指挥官经常接收一定的报告,情况在他脑子里的形象就很可能渐渐地被歪曲了。所以,各国的军队都有着大同小异的人事工作。”
“可是,麦克阿瑟却打破了这个老规矩。他多年来一直处在朋友集团和热烈的崇拜者的包围之中。情报部长威洛比少将和民政局长惠特尼少将都是终生跟随麦克阿瑟将军的亲信。”
“所以,他对在国家处于非常时期为什么军士们聚集起来不愿意超期服役和联合国机构对西方各国有什么意义等问题都不知道,是不奇怪的。而他相信美国国民愿意参加亚洲的全面战争,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同本国国民的接触。”
国际政治
中朝军队的新年攻势开始后,每次从南朝鲜和东京带来令人忧虑的报告,在西欧各国之间妥协论就会再次高涨起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受到了无论付出多大牺牲也要讲和的冲击,而且尽管周恩来总理刚发表了严厉拒绝的声明,也都再次开始摸索那个时候实行“体面的停战”的条款。
当时作为这种气氛的具体反应是,以英、法两国为首的西欧各国于1月13日向安理会提出了以下停战条款:
1、建议立即停战。但必须保障这种停战不得用于准备新的进攻和隐蔽下次军事行动。
2、停战期间,双方要互相寻求永远解决朝鲜问题的方法。
3、外***队要在适当的阶段撤兵。
4、停战期间整个朝鲜的管理,由联合国批准的委员会负责。
5、为了解决台湾的将来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等,建立包括中国、苏联、英国、美国等4个国家在内的特别机构。 [ 注:这项议案中的第1项和第2项成了1953年停战条款的基础。第3项以后各项没有提到议题上。 ]
很明显,这个议案对于已经倾注了几万人的生命和巨大战争费用的美国来说,哪里是“体面的停战”,完全是屈辱性的投降。
第2项只是把问题留待今后解决,什么期待也没有;第3项的适当时期撤兵也只是把纠纷留到今后了,联合国的目的即“击退侵入韩国的敌人”不但永远不能达到,而且不得不作为战败的象征只确保南朝鲜的几分之一。第4项中国也不会接受,南朝鲜国民也一定会对为什么而战持怀疑、反对的态度。第5项很明显是要美国自己承认失败的条款。如果是在一个月之前,美国岂止付之一笑,甚至会发怒。
但是,战局完全变了。估计在1月13日的那个时候,渡过汉江的中***队准备再次发动怒涛般的进攻,中线的要冲原州已经失陷,渗透到太白山脉的北朝鲜军队威胁着大邱和庆州。
而且,已后退到北纬37度线一带的第8集团军正在考虑再次向锦江一线撤退。人们认为,美国从未象那时那样失去过自信。据R·M·波特说:
“美国对于同拥有几亿人口和广阔土地的中国相对抗失去了自信,即使向日本撤退也是迫不得已,它已开始丧失在韩国继续战斗的意志;既然已经这样,就倾向于通过赞成西欧各国的提案换取支持的消极方针。”
所以,美国在投票表决这个议案时,为了表示“合众国希望和平,尊重西欧各国的意见”的意志,饮泣投了赞成票。投票表决的结果是,5票对7票通过了。如果美国投反对票,就以6票对6票被否决了,因此可以大体上看出美国当时的苦衷。
当然,在美国国内也引起了反对的论调。塔夫特参议员把这个议案说成是“合众国同意的最完全的投降”,共和党不用说,连民主党也公开地批评艾奇逊外交。但是,美国对这些责难早有精神准备,敢于下决心这么干。关于这个问题,《朝鲜战争的战略争论》一书的作者约翰W·斯帕涅尔解释说:“美国已经丧失了斗志。从对在远东的小半岛继续流血的事情本身的怀疑、西欧国家的意图、自己的世界战略和对国内舆论动向及战局发展的估计来看,美国已经达到了极限,再不承受更大力量消耗和牺牲了。”
在美国以悲壮的决心同意自己承认投降的这个议案的4天后即1月17日,周恩来总理给予了回答。其条件是:
1、谈判的结果,同意停战。
2、在开始谈判的同时,承认中国为联合国成员国。
3、参加谈判的国家为苏联、英国、美国、法国、印度、埃及和中国,地点在中国领土内。
这些条件是西方各国所没有预料到的。
据认为,其第1项“谈判的结果,停战”,是意味深长的。
即从正面否定了联合国议案中的“首先停战,然后进行谈判,即在联合***驻在韩国期间进行谈判的原则”,其目的是一边继续作战——把联合***追到釜山或者赶下海去,一边进行谈判,并且将其军事上的优势原封不动地反映到停战条款里去。第2项是明显地要求美国表示投降的意思。第3项提出参加会议的国家是4对3,其构成为***方面占优势。
这个事实表明,联合国和美国都想忍受屈辱以政治来弥补军事上的劣势,而对方刚想将军事上的优势充分地反映到政治方面。这种军事优势大概就是指他们坚信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攻占釜山。这些事实和双方的意图充分说明,停战条件即所谓政策是如何受军事形势的右左,和军事力量的分量是怎样直接影响到国际间的谈判和关系的。
约翰·斯帕涅尔评论说:
“如果中国在那个时候同意谈判,战后的政治地理和国际形势就会同现实有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对中国来说一定会更加有利。这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能够作为不败的胜利者使美国怀有中国强大的印象来到会议的座位上。但是,过低估计美国的北京政府,希望继续进行战斗以争取彻底的胜利。”
在这里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例,即政治目的是如何随着军事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不管好坏,政治目的具有随着军事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性质,军事上的胜利关系着政治目的的扩大,或者军事上的劣势关系到政治目的的缩小和丧失。这种事例,自古以来是很多的。这次在朝鲜,也明显地表现出了这种性质。
政治目的是必要性,军事是可能性,这种说法的理由就在这里。不服务于政治目的的军事是没有的,但没有军事保障的政治目的不但确立不起来,连目的本身也是难以存在的。
把周恩来总理1月17日的回答解释为完全拒绝的艾奇逊国务卿,为了表明联合国的决心,建议联合国做出决议“把中国定为侵略者”。但是,这个决议如果得到通过,那么经过香港连接西欧的细细的贸易渠道就会被堵塞。这是害怕战争升级,在同中国的贸易中找到一条活路的西欧各国和印度集团所不愿意的事情。这些国家回避把周恩来总理的回答看成是拒绝,继续同北京进行谈判,但北京的回答仍然是冷淡的。作为谈判的第一个议题是同意讨论停战的问题,但其代价仍然是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西欧各国的希望没有达到,其忍耐也逐渐接近限度了。
但是,不久就开始收到来自现场的好消息。如后所述,第8集团军进行的地面侦察结果证明,以往的谍报和航空侦察完全是误解,中***队的作战能力很低,他们正在转入防御。这一军事形势的急变,很敏感地影响到联合国大会。
因此,军事形势的急变再一次改变了联合国的政治目的。政治控制军事,但是,政治要以军事为后盾来制定、实行和改变。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不管多么伟大的政治家,没有力量作后盾,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尼赫鲁总理就是一个例子。
1月25日,第8集团军小心而慎重地再次开始北进。钟摆,又一次摆向北方了。
战场速写
当时,在西线上被俘的南朝鲜士兵的归来,引起了人们的注目。据他们供述,很多人受了北朝鲜军队的政治教育,得到其信赖者按顺序被释放,并且要接受命令采取以下行动:
1、如果还回归部队,就劝说弟兄们向中朝军队的头顶上空放枪(炮)。
还要宣传,即使再次投降也不会受到杀害或者虐待;班长和排长如果能同其部队一起投降,可得到他想得到的待遇。
2、如果返回家乡,就把联合***的部署情况报告给附近的中朝军队。此外,还要以各种方法破坏联合***的后方设施,宣传共产主义,杀害***警察和官吏,并且编成能够同中朝军队相呼应进行起义的游击队。
在某难民检查站里发现有个9岁的男孩子被打得体弱无力,由乌致院的医院收容了。据这个孩子哭着坦白说,他混入难民中3次往返于战线,每次都报告了联合***的部署情况,但却感到非常痛苦。第4次一拒绝报告,就受到了残酷的殴打,没有办法只好南下过来了。
这种把妇女和孩子用作侦探的事例,其他地方也很多。此外,据传说把武器隐藏在被褥和家当里企图潜入的青年人,也绝非少数。
更新于:4个月前
附表
附表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日本出自————《朝鲜战争》《停战·第十卷》出自————《战争通史》附表1:朝鲜战争系列构成时间战争一般经过系列构成1950.6.25~9月中旬北朝鲜之南进北朝鲜之侵入和向釜山进攻朝鲜战争①“边境会战和迟滞行动”釜山防御圈之攻防朝鲜战争②“确保釜山防御圈”1950.9.15~10月下旬联合国军..
一年后的停战·第八
一年后的停战·第八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日本出自————《朝鲜战争》《停战·第十卷》出自————《战争通史》 “失去皇帝宠爱的朝臣,被宣告了死刑。他提出想要交给皇帝的驴子说话的请求,被给了30天的限期。” “当到监牢里看望他的友人问他:‘在缓期执行期间有什么打算’时,朝臣答道:‘可能会发生三件事情中的..
巨济岛·第七
巨济岛·第七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停战·第十卷》出自————《战争通史》 在今后的战争中,就是作了俘虏其任务也没有终结。万一当了俘虏,也还有在收容所里拼死进行战斗的义务和权利。—— 麦克·W·克拉克上将 在参谋会议中取得了进展的制订有关交换俘虏的技术性事项协定草案的作业..
议程第五项、细菌战·第六
议程第五项(劝告问题)、细菌战·第六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停战·第十卷》出自————《战争通史》 军人,关于只有军事方面才能解决的问题,负有就其专门的可能性……向政治家毫无顾忌地进行申报的责任。—— 马汉 如前所述,由于双方意见取得了一致,从2月6日开始进入了议程第五项“..
议程第四项·第五
议程第四项(俘虏问题)·第五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停战·第十卷》出自————《战争通史》 我们因为很清楚对人们进行屠杀、奴役这样的事情,所以在交还善良的俘虏之前不想取得停战。—— 哈里·杜鲁门 议程第四项的交还俘虏问题,一般被认为好象是最简单的问题。 因为美国虽然还没有..
议程第三项·第四
议程第三项(停战的实施和保障)·第四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停战·第十卷》出自————《战争通史》 ……威吓说,如果在一小时内不能达成协议,英国飞行队将要进行轰炸。虽然外交官们嘲笑这违反了一切形式的礼仪,可是产生了以前用外交礼仪不能达成的结果。就在一小时之内达成了所希望..
积极的防御·第三
积极的防御(the active defense)·第三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停战·第十卷》出自————《战争通史》 ……因为良心不允许沉默,所以要重复我的信念,目下我们所能使用的军事力量对于中国只是构成威胁,使其踌躇不定,从本质上来说还不是充分的战力。……这就是我在谈判中采取固执态度..
军事分界线·第二
军事分界线·第二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停战·第十卷》出自————《战争通史》 民主主义,打七年战争也没得到。—— 乔治·马歇尔将军 一、开始起动 10月25日,重新开始的谈判在预定的时间于板门店的帐棚中开始了。虽然双方代表团已整整两个月没见面了,但是不用说叙叙久阔之后的寒暄..
停战谈判的背景和演变·第一
停战谈判的背景和演变·第一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停战·第十卷》出自————《战争通史》 关于政治上的问题,不论是任何的决定、任何的讨论、任何的谈判,足下都不得进行。这些问题是总统掌握的东西,不应在军事会谈上谈判。—— 1865年3月林肯给格兰特将军的训令 一、战局的僵持局面 ..
秋季攻势·第六
秋季攻势·第六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谈判和作战·第九卷》出自————《战争通史》 作为政治家的办公室,不仅是军事力量所达成的那一点,而是要从政治上的紧急程度来看,决定最使人痛苦的占领目标和破坏目标,或者决定最为紧要的国家防卫对象,并就此对军事当局进行指令。—— 马汉 从..
中断两个月的谈判·第五
中断两个月的谈判·第五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谈判和作战·第九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个忍字胜过一切的雄辩。—— 白善烨少将 停战谈判自8月22日以来在没有发布任何中断或破裂宣言的情况下,就那么围绕着有没有侵犯中立化地区而得不出结论的反复争论之中一天天地过去了。于是..
夏季攻势·第四
夏季攻势·第四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谈判和作战·第九卷》出自————《战争通史》 随着战争越发带有残酷性,越发扩大化的倾向,外交的重要性越发地增大。但因依靠外交的程度增加了,外交活跃本质的舞台会变得狭窄下去。—— 列宁 在开始看到谈判将在军事分界线上陷于僵局的征兆时,在..
僵局·第三
僵局·第三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谈判和作战·第九卷》出自————《战争通史》 “胜利的条件是实行,胶着的条件是自我抑制”—— 亨利·A·基辛格 第一节 三八线 协议事项的讨论结束之后,立即转入实质性的讨论,也就是转入了第二项之“把军事分界线划在哪里”的讨论。正如所预想..
开城谈判的开始和战线·第二
开城谈判的开始和战线·第二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谈判和作战·第九卷》出自————《战争通史》 政治家和军人恰如随着音乐的节奏在表演戏剧,相互间的台词组合得非常精密,因此任何一个演员都不能做和同台演出者无关的博取观众喝采的表演,也没有为获得更大的反响而改变情节的余地。假..
谈判的背景·第一
谈判的背景·第一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谈判和作战·第九卷》出自————《战争通史》 我在这一生中经历了很多大的失败,因而心里已没有什么羞耻之感了。但我是拚命地干过来的,这却是真实。—— 拿破仑 第一节 不败也不胜 一、不败、不胜 1950年夏,联合国军被穷追到釜山的一角,但以..
转向阵地战·第五
转向阵地战·第五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转向阵地战·第八卷》出自————《战争通史》 战争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受政治目的支配的行为。所以,政治目的价值必然决定着愿意付出多大的牺牲作代价,……而且是指承受牺牲的时间的长短。所以,当力量的消耗过大,超过了政治目的价值时,人们..
涨潮和落潮·第四
涨潮和落潮·第四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转向阵地战·第八卷》出自————《战争通史》 为了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态势,必须经常乘敌人运动时实施进攻。有利的地形,……敌人的疲劳和敌人的过失也都是我们应该利用的条件。这……意味着要诱敌深入。 [ 译者注:引用的不是原文,是大意。..
老兵未死·第三
老兵未死·第三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转向阵地战·第八卷》出自————《战争通史》 我不是一个伟大的总统。但是,我幸运地得到了成为这样一个总统的好机会。我可以向诸位断定这一点。—— 哈里·S·杜鲁门 3月,联合国军一开始迫近三八线,是否应该越过三八线的问题就理所当然地再次..
涨潮·第二
涨潮·第二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转向阵地战·第八卷》出自————《战争通史》 在战争中,或是胜利,或是失败。与政治家共同采取行动时,本来已经不能取得胜利了,然而却会认为是胜利了。—— 蒙哥马利 国家进行战争的目的,一切都在于获得直接的、而且全面的胜利。—— 道格拉斯·麦..
是妥协,还是继续战斗·第二
是妥协,还是继续战斗·第二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再次反攻·第七卷》出自————《战争通史》 作为总统,最忌讳的是迫不得已定下决心。—— 哈里·杜鲁门 随着联合国军从北朝鲜撤退成为现实问题,联合国邀请中国代表,开始认真地寻求和平;杜鲁门总统关于使用原子弹问题的谈话..
圣诞节攻势和中国军队的第二次攻势·第五
圣诞节攻势和中国军队的第二次攻势·第五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中国军队的攻势·第六卷》出自————《战争通史》 我们认为什么都知道,而实际上什么也不 知道。然而,对方却一切都已知道。于是战争 便开始了。—— S.L.A马歇尔 圣诞节攻势的称呼,并不是美军喜欢这次战役而起的作..
圣诞节攻势的背景及其准备·第四
圣诞节攻势的背景及其准备·第四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中国军队的攻势·第六卷》出自————《战争通史》 水往低处流不知停息。军人,只是专心致 志地战胜眼前的敌人。……然而,同水流无定 形一样,战争理应无不变的形式。—— 《战争的艺术》 如后所述,联合国军的情报估计一致认为:..
中国军队的作战指导·第三
中国军队的作战指导·第三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中国军队的攻势·第六卷》出自————《战争通史》 在推测对手时,需要站在对手的立场上按 它的传统思想推测。用西洋的想法考虑东洋的 事情,那往往是不合适的。—— 白善烨上将 一、从战争爆发到参战的动态 当时,即使中国军队中的庞大..
战争爆发以来战局的发展·第一
战争爆发以来战局的发展·第一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日本出自————《朝鲜战争》《中国军队的攻势·第六卷》出自————《战争通史》 纵然自己的判断是合理的,但是敌人也未必如此考虑。因为,伦理观和价值观不同,合 理性的尺度也就不一样。情报估计失当,不外乎是由于以自己的尺度推测了敌人。—— 利德尔·哈特 19..
预期结束战争·第七
预期结束战争·第七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反攻和中国军队介入·第五卷》出自————《战争通史》 判断力,在上帝赋予的能力之中是最高的能力;而先入观念和愿望,则会使你的智慧黯然失色。—— 温斯顿·丘吉尔 第一节 结束战争的准备 麦克阿瑟将军在10月15日的威克岛会谈中,知..
攻占平壤·第六
攻占平壤·第六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反攻和中国军队介入·第五卷》出自————《战争通史》 攻陷敌人的首都虽然是战胜敌人的象征,但那只限于战争结束。现代的战争在国际上、政治上和心理上都已多极化、复杂化了。—— 基辛格 第一节 沙里院之夜 北朝鲜军队的边境阵地,由于金..
越过三八线·第五
越过三八线·第五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反攻和中国军队介入·第五卷》出自————《战争通史》 如果不把部队分割开来就不能防御这个地域的话,最好坚决放弃这个地域。—— 冯·施利芬 第一节 北进的准备 为了结束战争,麦克阿瑟司令部以下现地部队按以下程序制定了在北朝鲜作战..
围绕突破三八线的争论·第四
围绕突破三八线的争论·第四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反攻和中国军队介入·第五卷》出自————《战争通史》 当陷入重大危机时,最危险的是迟迟作不出决定,以至为情况所迫不得不定下决心。—— 杜鲁门 第一节 争论的展开 到9月下旬,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三八线南侧。因为 联合国..
从洛东江畔向三八线推进·第三
从洛东江畔向三八线推进·第三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反攻和中国军队介入·第五卷》出自————《战争通史》 追击时,……必须不停息地实施进攻、击破、进击。所有的机动,全都有效。此时,慎重是无价值的。—— 《战争术之梦》 第一节 铁环之解围 第8集团军,在过去的一个半月..
联合国军的反攻准备·第二
联合国军的反攻准备·第二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反攻和中国军队介入·第五卷》出自————《战争通史》 战术的基础在火力……,战略的基础在机动……,机动有赖于后勤。—— J·F·C·富勒 第一节 美第8集团军的进攻准备 北朝鲜军队9月攻势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联合国军的预想,..
战争发展概况·第一
战争发展概况·第一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反攻和中国军队介入·第五卷》出自————《战争通史》 战争指导必须速战速决。……为此,要先发制人发起进攻,并将其锐势保持到和谈为止。—— 德军少校参谋冯·麦凯尔 1950年9月初,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到朝鲜半岛的东南 部。因为被北朝..
铁砧的完成·第五
铁砧的完成·第五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仁川登陆作战·第四卷》出自————《战争通史》 从全局来看,仁川登陆作战充当了铁锤作战的铁砧部分。 这次作战的最终目的是,第8集团军从釜山防御圈出击,作为铁锤,在汉城、仁川地区第10军的铁砧上砸碎北朝鲜军队 的主力。即第10军攻占汉城不..
汉城的攻防·第四
汉城的攻防·第四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仁川登陆作战·第四卷》出自————《战争通史》 以人类最大的期待和灵感为基调而战斗的我军部队,得到怜恤心强之神的保佑,此时解放了南朝鲜的首都汉城。——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仁川登陆后过了一个星期的9月21日黄昏,第10军正在稳步而顺利地..
仁川登陆作战·第三
仁川登陆作战·第三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仁川登陆作战·第四卷》出自————《战争通史》 登陆作战的成败决定于登陆地点和敌我兵力集中速度的优势。要扩大奇袭、取得成果,速度是必要的。—— 艾森豪威尔 第一节 “赌”胜 仁川登陆的成败决定于能否进行奇袭。然而,登陆企图及其时间似..
仁川登陆的准备·第二
仁川登陆的准备·第二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仁川登陆作战·第四卷》出自————《战争通史》 因补给困难而吃败仗的例子10次有9次是如此,战史证明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在仁川登陆,而且要歼灭北朝鲜军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第一节 准备的进展 如前所述,麦将军从7月下旬开..
开战以来战局发展的概况·第一
开战以来战局发展的概况·第一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仁川登陆作战·第四卷》出自————《战争通史》 是北朝鲜军队先夺取釜山,还是我增援部队先到,这是同时间的战斗。每个人要坚守各自的阵地。退却就意味着灭亡。—— 第8集团军司令官沃尔顿·H·沃克 一、边境会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回顾这次战役·第四
回顾这次战役·第四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日本出自————《朝鲜战争》《美海军陆战队突破中国军队的重围·第三卷》出自————《战争通史》 一、海军陆战队的传统和荣誉 军队中有的部队陷入敌人重围时,随便瓦解了,有的部队团结一致彻底打通道路而突围出去,这种事在战史上是有很多范例,其关键据说取决于指挥官和..
长隘路的后退·第三
长隘路的后退·第三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美海军陆战队突破中国军队的重围·第三卷》出自————《战争通史》 第一节 第1陆战师决定后退 一、一般情况 联合国军为了以第8集团军和第10军包围北朝鲜军队,一举将其击破,体面地结束战争而发动的攻势,即“在本土过圣诞节”的所谓“圣诞节..
环形阵地的攻防·第二
环形阵地的攻防·第二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美海军陆战队突破中国军队的重围·第三卷》出自————《战争通史》 第一节 一般情况 11月23日,联合国军的战线,因朝鲜中部南北走向的背梁山脉分成东西两部分。西侧的第8集团军,以美军4个师、南朝鲜军4个师、英军2个旅为基干,在清川江一线..
美国第1陆战师进入北朝鲜·第一
美国第1陆战师进入北朝鲜·第一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美海军陆战队突破中国军队的重围·第三卷》出自————《战争通史》 第一节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海军陆战队进入北朝鲜 一、海军陆战队派往朝鲜 1950年6月25日晨,朝鲜战争爆发了。以坦克为先导,并得到优势飞机和炮兵支援的北朝鲜军队..
九月的攻防·第五
九月的攻防·第五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确保釜山防御圈·第二卷》出自————《战争通史》 进行战斗时,如果盲从原则就必定会招致失败。 ……由于战斗器材和军队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战术也必须发展。—— 格兰特将军 第一节 两军的计划 乘追击余势的北朝鲜军队的八月攻势,被没有预料..
八月的攻防·第四
八月的攻防·第四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确保釜山防御圈·第二卷》出自————《战争通史》 近来由于火力的增大,使防御能力得到了飞跃的增强。防御与以前相比,更容易达成其 本来的任务——粉碎进攻者的战斗力,削弱敌人,强迫敌人付出伤亡代价,从而改变敌我力 量对比,最后转入进攻,..
釜山环形阵地的构成·第三
釜山环形阵地的构成·第三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出自————《朝鲜战争》《确保釜山防御圈·第二卷》出自————《战争通史》 我对诸位能够提出的唯一建议是,在防御时,不要为处处掩护而过于分散兵力。—— 乔米尼的战争艺术 第一节 决心 7月31日晨,晋州失陷,北朝鲜军队对金泉、山际里增强压力时,美第8集团军..
西侧面的防御·第二
西侧面的防御·第二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日本出自————《朝鲜战争》《确保釜山防御圈·第二卷》出自————《战争通史》 对我们军人来说,与其向凯撒·乔迈尼那样的世界军事家们学习,不如吸收战争中实际发生的、看来微不足道的一些教训更为有益。军 事家们代替国家元首和陆军长官教给我们各种知识,但却无法教给我..
开战以来战局发展概况·第一
开战以来战局发展概况·第一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日本出自————《朝鲜战争》《确保釜山防御圈·第二卷》出自————《战争通史》 力量均势被打破的时间和地区,往往容易发生争端。—— 汉森·鲍尔德温 1950年6月25日星期天的早晨,三八线 [ 译者注:系指北纬38°线。 ] 上燃起战火。 南北朝鲜军队之间开始了战争。..
美第8集团军的迟滞行动·第五
美第8集团军的迟滞行动·第五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边境会战与迟滞行动·第一卷》出自————《战争通史》 军队的力量与力学中的动力相似,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营迅速而切实的战斗,往往对当天的会战有决定性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此。—— 拿破仑 第一节 美第8集团军的展开 一、北朝鲜军..
美第24师初期的迟滞行动·第四
美第24师初期的迟滞行动·第四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边境会战与迟滞行动·第一卷》出自————《战争通史》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 第一节 师到达战场 一、史密斯支队到达 7月2日上午8时30分许,史密斯中校在大田向查奇将..
美国与联合国介入·第三
美国与联合国介入·第三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边境会战与迟滞行动·第一卷》出自————《战争通史》 由此可见,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 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 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第一节 海、空军参加作战 一、美国..
边境会战·第二
边境会战·第二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边境会战与迟滞行动·第一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个将军,即使在一千当中只有一分危险时,也必须做好随时对付它的准备。—— 拿破仑 第一节 战争爆发前南北朝鲜的形势 一、南朝鲜方面 危机说与统一提案 1950年春,南朝鲜治安当局估计:“有..
作战背景·第一
作战背景·第一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日本出自————《朝鲜战争》《边境会战与迟滞行动·第一卷》出自————《战争通史》 力量的均势一旦被打破,就往往容易发生纠纷。—— 汉森·鲍尔德温 一、一般形势的发展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解除驻朝日军武装的美苏两军的分界线,定为北纬38度线(下称三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