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谈边打·第五十六
边谈边打·第五十六
作者:贝文·亚历山大·美国
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出自————《战争通史》
随着麦克阿瑟的解职,口口声声鼓吹扩大战争的人离去了。参议院听证会表明杜鲁门政府和参谋长联席会议都大力支持限制战争,并尽快结束战争。到6月1日,整个南朝鲜几乎已肃清了***,因此通过某种谈判的形式来结束战争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
联合国秘书长赖伊于6月1日所发表的谈话就反映出了这种看法。他说,只要能为这个***的半岛带来和平,那么,大致沿三八线停火就将达到联合国的主要目的。差不多与此同时,国务卿艾奇逊在参议院听证会上作证时也表示愿在三八线解决争端。正是这个主张后来造成了麻烦。
艾奇逊认为通过联合国谋求停火不会成功,因而确定通过苏联来直接进行。5月间,美国向苏联驻法、德两国外交官员作出过一些表示,但没有成效。同样,通过香港对北京试探也没有见效。美国和瑞典驻苏外交官员在莫斯科所作的尝试也一一失败。最后,艾奇逊在5月中旬向乔治·凯南求助。凯南是国务院的苏联政府和苏联历史权威,当时正在普林斯顿大学休假。凯南选择马立克进行接触。马立克时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兼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凯南打电话给马立克,马立克邀请凯南于5月31日到他在纽约长岛的家中进行试探性会晤。凯南说美国既不愿对抗也不愿继续打下去。这次会晤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不过马立克却与莫斯科进行了联系。6月5日他们进行了第二次会晤,马立克告知凯南,他的政府愿意尽快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但是他说,苏联本身不能直接参与谈判,因而提议凯南同北朝鲜人和中国人联系。艾奇逊写道:“毫无疑问,我们大家都认为这一信息是可靠的,不过却含有某种神秘性,这使我们摸不透究竟预示着什么,对下一步该做些什么也心中无数。”
两个星期后,即6月23日,马立克大使干了一件极不平常的事:他在联合国为会员国发表公开声明而出资兴办的广播电台上露面,宣称苏联人民认为朝鲜冲突能够得到解决。作为第一步,他建议交战双方开始谈判停火与休战,如果双方都对和平抱有“真诚愿望”的话,双方把军队撤离三八线就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
艾奇逊立即要求美驻苏联大使艾伦·G·柯克跟莫斯科外交部进行接触,问清马立克的建议是否代表苏联政策。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证实,马立克确是在阐明苏联的官方观点。葛罗米柯进一步向柯克建议,军事停战协议应由军事代表之间谈判签署,谈判只限于解决军事问题,而不涉及政治和领土问题。
葛罗米柯表示他不知道中国在停火方面的态度,但显然莫斯科和北京之间已经互通了消息,因为克里姆林宫的人如不摸清中国人的情况,决不会说和平是有可能的。他们偶尔也许会是预言者,但却从来不是遇事“过分乐观的人”。
有了这一绿灯,艾奇逊按照葛罗米柯的意见,建议举行军事当局的谈判。在6月28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务院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建议,由李奇微将军通过广播电台邀请敌方司令官派代表参加一个会议。布莱德雷与柯林斯两位将军表示同意,但范登堡将军认为这表明联合国是在求和。由于敌人正在联合***手中蒙受损失,他对结束战争的意见提出质疑。但他并没有得到参谋长联席会议同僚的支持,这不仅因为往朝鲜派有军队的美国盟国都赞成谈判,而且因为布莱德雷看到,如果不抓住这一机会结束战争,就难以得到美国人民的支持。这次联席会决定成立一个工作组,为李奇微将军起草一份致敌方的广播文稿,要求敌方开始谈判。
该工作组迅即起草了一份文稿,并经第二次参谋长联席会议与国务院联席会议批准后,送李奇微过目。李奇微提出几点小的修改后,上报到杜鲁门那里。经杜鲁门核准,李奇微于东京时间6月30日上午8时,播发给了朝鲜的***部队总司令。内容如下:
本人以联合***总司令的资格,奉命通知贵军下列事项——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一次会议,以讨论停止朝鲜的一切敌对行为及武装行动,并充分保证此种停战的实施。在接到贵方愿意举行这样一个会议的消息之后,我将派出我方代表,并将在那时提出一个日期,以便与贵方代表会晤。我提议此类会议可在元山港内一只丹麦医疗船上举行。
与此同时,在华盛顿,出席联席会议的几位参谋长、国防部长马歇尔、国务卿艾奇逊以及他们的助手共同制定了一份表明美国立场的计划。由于顾问们对***不信任,所以他们对计划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疑点。这份计划经过6月29日参谋长联席会议与国务院联席会议的仔细推敲后,当晚由布莱德雷、马歇尔和艾奇逊送交杜鲁门审阅。总统批准后,参谋长联席会议迅即发送给了李奇微将军。
这份表明立场的文件后来成为美国同***讨价还价的基础。其关键条款如下:停战的主要军事用意是停止敌对行动,保证不再交火并保护联合国部队;达成的协议要“能长久为我方所接受,即便在政治和领土问题上达不成什么协议”;谈判要“严格限制在军事问题方面”,不涉及任何政治或领土问题;建立一条横贯朝鲜,纵深20英里的非军事区,“该非军事区要以达成停战协议时双方军队的阵地为基础”;由双方同等数量的人员组成军事停战委员会,负责监督停火;任何一方不得增加军事力量;战俘应在一对一的基础上尽快进行交换。
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务院联席会议已经预见到将来会有麻烦,因为联合***一般呆在三八线以北,而艾奇逊原先曾公开提到,美国将接受以三八线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有鉴于此,给李奇微的指示在这一点上便十分明确:“假如***司令官提到美国政府官员发表过的声明,即美国准备接受在三八线或三八线附近解决问题,你应坚持如下立场:此类声明不适用于战场上的停战,而可能是政府间就政治解决进行谈判的议题。另外,你还应当说明,你提出的军事安排在任何情况下都涉及到三八线以南某些受***军事控制的地区(如西边的瓮津和康翎半岛,临津江西边的地区)以及三八线以北某些由联合***控制的地区。”
美国坚持以战线为停战线的不妥协态度,这一问题在未来几个月中将占很大的比重,因为***表示必须以三八线为停战线。因此,中国人在对李奇微的口信所作的反应里不提以三八线作为停火线便十分重要。
东京时间7月1日***作出了答复。李奇微就中国人的答复立即拍电给参谋长联席会议。电文如下:
我向在朝鲜的***部队总司令发出的信息,现已收到了几种文本的答复。为保证协调一致,我建议以下列文本作为其正式的答复,同时建议参谋长联席会议向我确认,在审议时也使用这个文本,即:“北京——这里有一则来自朝鲜前线的重要消息。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与***司令员彭德怀今天进行协商后,向联合***总司令李奇微将军发出一份联合通知,以答复他在6月30日发表的广播讲话,他表示愿意派代表与我方代表举行停火谈判。”该项通知的内容如下:
“联合***总司令李奇微将军:你在6月30日关于和平谈判的广播文稿已收悉。我们授权告知你,我们同意停止军事行动,举行和平谈判,我们的代表和你的代表会晤。关于会晤地点,我们建议在三八线上的开城。若你同意,我们的代表准备于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会晤。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司令员彭德怀。”
这是一个和解性的答复。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人显然需要和平,而且说服了(或者迫使)北朝鲜也一起行动。春季攻势中,中国人付出了很大代价,在试图突破联合***防线中损失了数千人。但中国人却实现了他们主要的国家目标:把美国人从鸭绿江赶回到三八线附近,使北朝鲜成为将来美国入侵时的可靠缓冲地。中国人以其意想不到的伟大胜利彻底吓坏了美***事当局,同时他们至少也部分地使美国领导人相信,他们威胁要把联合***赶下海去,可不是说着玩的。
在此之前,中国人对停火的努力是不屑一顾的。现在他们不但愿意谈判停战,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李奇微和远东司令部从文本中看到的),他们事先同意停止军事行动(但看下文)。根据远东司令部监听到的消息,他们在通讯中宣布谈判过程中愿意全面停止作战。事实上,中国和北朝鲜人所同意的正是美国领导人曾经坚持过的条件,即沿战线停火,而不是沿三八线。
在这一点上美国人对中国人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曾由李奇微将军明确表示过,但却得到了参谋长联席会议、国务院和总统的支持。正是这一怀疑才使双方通过协议一举结束战争的可能性遭到了破坏。
李奇微接到北京答复之后不久,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发了份电报。在提到中国的广播时,他说:“他们的意图很清楚,即从停战谈判一开始,即应停止军事行动。这种做法很可能严重损害联合***的安全和防卫措施,我认为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除非另有指示,否则我肯定会断然拒绝。”
李奇微还就此指出了不少理由,向参谋长联席会议说明他为什么想在停战谈判进行时继续开展军事行动。他列举的主要理由如下:敌人正在继续“集结进攻力量”;敌人的公路与铁路调动大大增多;平壤以东约45空里处的谷山有一支未经核实的中共机械化军队;根据“部分核实”的报告,朝鲜境内已出现了苏联防空人员和防空物资;还有未经核实的报告说,朝鲜有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国际旅;战俘在审讯中“一再说下次攻势计划在7月15日或之前展开”,估计届时天气情况要恶化;敌人在北朝鲜境内新建机场及修复旧机场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李奇微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拍发的电报继续说:“总起来看,最新情报清楚地表明,对方军事能力有发展的态势,从7月10日起,对方有可能随时发起攻势。如果发动攻势,估计会利用天气的有利条件。另外可以估计到,如果按照敌人建议的那样进行谈判,在整个谈判期间,敌人将会加紧努力增强这一发动攻势的潜力。如果这样进行谈判,我们就无法在朝鲜遏制敌人的军事行动,特别是难以遏制敌人准备发动的重大地面和空中攻势。请尽早批复我建议的行动。接到你们的批复后,我计划立即答复***司令官的来函,接受开城为谈判地点,并为汶山至开城公路一线以及开城地区停止敌对行动作好准备,但要敦促将谈判日期提前。”
尽管李奇微的语气几乎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但他还是应该受到赞扬,因为他担心***可能会发动另一次攻势。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中国人正在停止撤退,并已基本补充了武器弹药、食品和兵员。中国人并不了解联合***司令部的意图,李奇微对***军司令部的意图也不了解。中国人正准备用主动进攻这一唯一的办法阻止联合***进一步推进。如果李奇微怀疑中国人,中国人也有理由怀疑联合***司令部。在暂停军事行动后,双方都有可能在各自的一侧集结军事力量。
按照李奇微那份***的答复文本,中国人愿意举行谈判,并愿意在谈判期间停止一切军事行动。这本是一种善意的姿态,而不是一种欺骗,以掩盖为新攻势集结兵力。此后中国人在朝鲜没有再发动攻势,这一点便是证明。自打他们宣布愿意停止军事行动时起,他们的军事态势就是防守现在的战线。
当然,李奇微无从了解中国人将来的政策,但他却不希望达成停火后战争就此停顿下来。这一点谁也无法估计到。停火可能会持续下去,因为双方都已厌倦了打仗,况且战争恢复后,双方谁也占不了多少便宜。可是参谋长联席会议却决定批准李奇微的要求(大概总统也表示赞同,因为他并未取消参谋长联席会议对李奇微的指令)。因而,停火是否会持续下去这一问题尚无法回答,因为战斗并没有停止。美国人坚持谈判时不停火,这对中国人的不妥协立场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也无从而知。不过对***来说,美国采取这种态度,从一开始便破坏了停战谈判的气氛。
7月1日,李奇微就***的广播答复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发了一份电报(编号为CX66183),随后又发了一份要求在谈判中继续进行军事行动的电报(编号为CX66188),参谋长联席会议于华盛顿时间7月2日回了他一份电报,一并作了答复。李奇微在电报中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认可他发给华盛顿的中国与北朝鲜的答复文本,参谋长联席会议根本不理会这一要求,而是说了下面这段话:“关于你的CX66183号来电,北京发来的中文本,在北京用英文播发之前已在华盛顿译为英文,该文本与后来北京播发的英文本完全一致,已被国务院和国防部当作正式文本。其原文如下:‘你在本年6月30日关于和平谈判的声明已收悉。我们授权告知你,我们同意会见你的代表,就停止军事行动和建立和平有关事宜进行谈判。我们建议,会晤地点在三八线上的开城。若你同意,我们的代表准备于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们的代表会晤’。”
华盛顿当作正式文本的文稿中,漏掉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根本没有提到远东司令部提供的文本中所包括的***同意先停止军事行动,再举行和平谈判一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参谋长联席会议对华盛顿和东京这两个文本的重大差异并没有向李奇微作任何说明。既然两个文本有出入,就应澄清中国和北朝鲜信息的真实内容,比如迅即向北京发电询问,但却没有人提出来。相反,参谋长联席会议在给李奇微的电报中却直接谈起了下一个要点,即李奇微提出的在停战谈判期间继续进行作战的要求,并未经讨论就表示了同意。这样一来,李奇微的要求得到了满足,而李奇微和华盛顿的文本上存在的差异,以后就没有再提了。
结论显而易见:华盛顿方面决意说***来信中没有要求立即停火,这样,华盛顿便可免受批评,即怕人们说它在***提出停火时,它却坚持要继续战斗。
参谋长联席会议指示李奇微不要显出想把会晤日期提前的样子,要他按下列说法回答金日成和彭德怀:“我已收到了你们对我6月30日文稿的复函。我准备于7月10日派代表与你方代表在开城会晤。假如你们的代表能提前完成准备工作,也可提前进行会晤。既然在停止敌对行动前要先达成停战协定,那么会晤与达成协定如果拖延,将会使战斗延续下去,并将增加损失。”参谋长联席会议并没有就此作罢,他们又告知李奇微:“切不可放松我方军事努力,直到达成包括停止敌对行动在内的正式停战协定时为止。”
如此看来,乃是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动机抱有疑虑,才使得战斗一直持续到双方最后达成解决方案。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曾建议不搞政治谈判,结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搞政治谈判。假使葛罗米柯建议的纯军事解决方案能够得到完全实施,那么中国人提出的停止敌对行动的建议(假定李奇微的文本是准确的)肯定会像两年后那样,立即有效地沿战线结束战争。此后,双方就可尽情地谈判,而毫不影响和平现实。更重要的是,双方年轻人也不会再战死或伤残了,因为停战谈判开始后的人员伤亡远比停战谈判前要多得多。
如果双方没有合作的意愿,没有结束战争的真诚愿望,停火协议往往可能会使双方在暗中进行军事集结。问题是双方都以不同的观点来参加和谈。
美国的和谈立场是,沿现存的战线建立一个非军事区,停战委员会可在朝鲜境内不受限制地进行视察,由军事观察小组监督部队和武器的集结情况。***的立场是,所有外***队,包括中***队和联合***队,统统撤出朝鲜,沿三八线来划分界线。难怪和平谈判从一开始就没有好兆头,充满了分歧。
7月10日,联合***首席谈判代表C·特纳·乔伊中将率代表与***第一次会谈时,双方便在议程问题上陷入了一场争论。***方面坚持,议程中要包括讨论以三八线为分界线以及撤出所有外***队的问题。联合***代表却反对将这两项列入议程。不过关于三八线的问题到7月16日时暂时获得了解决,当时***方面同意了一项有关分界线的议程,尽管他们并未放弃以三八线作为分界线的主张,但却没有特别提出三八线。
但是撤出外***队却成为十分关键的问题。正如施纳贝尔和沃森在他们合著的《朝鲜战争期间参谋长联席会议史》中所说:“敌人坚持所有外***队撤离朝鲜,这成了达成协议的主要障碍。”难怪中国人感到美国人在跟他们打交道时不老实。毕竟说来,联合国停火委员会曾于1月11日在联合国提出了一项和平计划,那正是美国同意过的。该项联合国计划特别号召所有武装部队从朝鲜撤出。美国当时曾公开赞扬过这项计划,并曾投票赞成。毫无疑问,中国人不知道美国之所以同意此项计划,完全是由于艾奇逊深信中国人会加以拒绝,正如北京所做的那样。出于天真,红色中国人也许认为,停火时双方共同撤出外***队这一点一定会为美国所接受。
可是现在对于李奇微和五角大楼来说,这一点都是不可接受了,理由是怕联合***撤出朝鲜后,中国会又从满洲派大量增援部队到北朝鲜。美国人完全改变了原先的公开立场,而且在***代表明确提出要外***队撤出朝鲜时,美国却固执己见。这就反过来增加了中国人的怀疑,认为美国人所以要在朝鲜保留军队,可能是要在将来进行侵略。***要求以三八线作为分界线,可能主要是以此问题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使美国人尴尬为难,而不是将其当作一项坚决的要求。但中国人也着实担心南朝鲜继续被一支强大的联合***所占领;这支军队必定全是美国人,因为其他在朝鲜有部队的联合国成员国都没有在这个半岛上长期建立军事设施的念头。如果美国害怕中国人利用外***队撤出之机,从鸭绿江涌过来威胁南朝鲜,那么中国人同样也担心留在南朝鲜的美***队再次威胁北朝鲜,从而危及中国边境前方的缓冲带。
因此,双方以尖锐对立的立场进行谈判,必然会发生冲突。美国坚持在停战谈判过程中,不停止敌对行动,这使冲突更趋激烈。结果,战场上的军事指挥官为谋求停战而进行的谈判就此中断,会场也成了双方针对对方进行激烈宣传战的阵地。双方互不信任,甚至完全怀疑对方。这一点在要求对方保证不再恢复敌对行动方面表现得十分清楚——美国要求成立一个停战委员会,建立一个非军事区,***方面则要求联合***撤出朝鲜。
安德烈·葛罗米柯所建议的严格意义上的军事协议可谓是一个极好的方案,美国在1951年7月也许就可能实现,就是沿实际战线停火,而且用不着双方撤军。***可能会抱怨美国背信弃义:一边宣扬退回到三八线,一边却不付诸实施;但按实际战线划定界线对***和联合国来说也满不错,因为***已沿现有战线构筑了一条牢固的主要防线,而沿三八线反倒没有这样的防线。***在当时很可能会像两年后那样,同意双方各后撤2公里,形成一个非军事区。这样的话,双方的主要防线就不必放弃,只不过各自后撤2公里罢了。简单的停火不会解除美国的顾虑,美国仍担心***会在北朝鲜集结军事力量,但是反过来说,简单停火也挡不住联合国在南朝鲜集结军事力量。因此联合国司令部也跟***司令部一样,都将拥有预防重起战端的保障。说到底,任何停火都要靠双方的诚意才能实现。
简单停火同样解决不了战俘问题,这一问题后来竟花费了一年半的谈判时间。不过炮声如果停下来,谈判战俘问题时就不会有年轻人在战斗中伤亡了。
然而,疑心重重的美国领导层却拒绝简单停火,停战谈判便以艰难持久而带有宣传色彩的方式进行;战斗也以血腥的悲惨方式继续展开。一切战争都是悲剧性的,但最后这两年的朝鲜冲突,其悲惨程度却难以描绘,因为任何一方在停战谈判开始后的一切战斗中都一无所获。虽然范·弗利特将军向一座座山头和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但联合***司令部却不愿承受全线向北推进时必须付出的巨大代价。同样,中国人要将第8集团军逐出阵地,再次赶回到南朝鲜去,会蒙受更大的损失,他们也不愿这样做。
于是,双方很快便形成一种对峙局面。可悲的是,这种对峙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西线在那恐怖岁月中的堑壕战一样。在对峙情况下,不时会有对敌方阵地的炮轰,间或发生个别的战斗和摩擦,也时有巡逻战和小部队的出击,几乎完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翻版。而且像一战那样,这种作战方式要不断有人流血牺牲。
从实际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在开城举行和平谈判时就已结束。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已得到了各自原先打算得到的东西,而且也决不会再得到更多的东西。随后进行的两年战争,真是可悲可叹,令人难以想象;它简直不能叫做战争,因为基本上毫无目的可言,尽管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这两年的冲突中,双方都一无所获。要防守或夺取一座山头,实际上都要付出数千人的代价,但是这种战斗实质上并没有加强己方的阵地,也没有削弱对方的阵地。为争夺山头而进行的无数次血战,只会对局部战术形势产生影响,而敌对双方的整体战略形势却未受到影响。因此,在这两年的冲突中,双方参战官兵都有一种独特的、几乎可以感觉到的绝望情绪,好像双方都在黑暗中朝着一个无法找到的出口摸索,但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双方又不断地互相进行盲目的猛攻拼杀。
朝鲜境外的人们对这场冲突愈来愈冷漠,这更加剧了在朝人员的这种绝望情绪。在和谈很快陷入僵局,大规模的攻势结束,而代之以争夺无名高地的局部战斗时,朝鲜的消息已不再是头条新闻。由于美国并没有真正进入战争状态,而且与二战中国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相比,此次冲突只牵涉到很少一部分人,所以朝鲜战争很快就变成了人们所说的“被遗忘的战争”。远在越南战争前,美国的陆、海、空三军人员在国内对本国所进行的战争都觉得与己无关,也不感兴趣。不像越南战争,朝鲜战争甚至没有在国内引起反战情绪,引发示威和请愿。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只是那些有孩子在朝鲜的家庭才显出关切的样子。随着1951年末部队实行轮换制,人员开始大批轮换,1952年轮换又有所加快,有人在朝鲜的家庭开始关注家里人什么时间能轮换回来,而不是想方设法为所有人寻求结束战争的办法。朝鲜战争没能像后来的越南战争那样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反应,也许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国防部反对把战争升级,不同意向朝鲜增兵。这当然也与中国人不再发起新的攻势有关。朝鲜战争没有像越南战争那样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反应,也是因为它是美国第一次抗击***的战争。许多美国人模糊地认为共产主义在亚洲已被战线遏制住了。另外,部分是由于当时麦卡锡主义正在盛行,美国政要没有一个敢挺身而出,反对与***作战。国内对共产主义广泛而持久的恐惧,使得美国的当权人物都不愿提出与***妥协,特别是不愿跟正与我们的“孩子”作战的***妥协。其结果是,美国很少做出让步,中国方面也同样很少让步。中国人的不妥协,部分是由于东方人极其看重“面子”,因此中国人总想造成一种由他们决定事态发展的印象。另一部分原因是,红色中国人决定利用和平谈判进行宣传,来支撑其新近建立、在中国国内尚不稳定的地位,并在未参与(朝鲜战争的)国家中提高自己的威信。另外一个原因是,华盛顿表现出的不妥协在北京产生了反响:一些领导人坚决主张对美国采取强硬立场,因为有的***中坚人物怀疑资本主义者的动机,和资本主义者怀疑共产主义者的动机一模一样。一方在某件事上不妥协,便会招来对方更为强烈的不妥协反应,不妥协便愈演愈烈。直到1951年8月10日,双方代表在和谈中隔桌而坐,长达2小时又11分钟竟一言不发,直至休会,因为联合国司令部拒绝讨论以三八线为基础的分界线,而***则拒绝讨论三八线以外的任何其他分界线。
更新于:2个月前最后的危机·第六十二
最后的危机·第六十二作者:贝文·亚历山大·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和平好像只有几天就会到来了,但李承晚却从中作梗,破坏停战工作。6月6日,他宣布联合国协议是根本不能接受的。他要求首先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而不是谈互相撤退联合国军队和共产党军队的事,要是这两个方..
中立国的介入·第六十一
中立国的介入·第六十一作者:贝文·亚历山大·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由于看到美国在板门店进一步受挫后,其好战势头在增长,许多温和国家对美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此外,再加上板门店停战谈判的突告中断,所以联合国就自然想把结束战争的责任拿到自己手里。这件事显然本是联..
暴君李承晚 鹰派克拉克·第六十
暴君李承晚 鹰派克拉克·第六十作者:贝文·亚历山大·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正值联合国军总部为杜德被绑架事件所造成的极为严重后果心神不宁、大伤脑筋时,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独裁专制作风。这对联合国在南朝鲜支持这样的政府引起了普遍的怀疑。 根据南朝..
战俘营风云·第五十九
战俘营风云·第五十九作者:贝文·亚历山大·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共产党对自愿遣返的愤怒无疑是出自内心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一情况,才使共产党在1952年初展开了一次世界性的宣传运动,指控美国进行细菌战。这次连珠炮式的攻击,是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首先开火的。他攻..
再启和谈之门·第五十八
再启和谈之门·第五十八作者:贝文·亚历山大·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当代表们于10月25日在板门店的大会议帐篷里相聚时,朝鲜实现和平的希望重新出现。联合国军方面提出了以实际接触线为基础,来划分军事分界线的方案。共方拒绝了这项方案,但却最终不再坚持以三八线为分界线..
喋血山岭·第五十七
喋血山岭·第五十七作者:贝文·亚历山大·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双方代表团到7月26日才在开城达成关于议程的协议。当时,共产党不再坚持议程中一定要包括从朝鲜撤出外国军队的内容,而以对双方有关国家政府建议的模糊措词取而代之。议程共有5项:1、 通过议程;2、 确定一条..
春季攻势·第五十五
春季攻势·第五十五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范·弗利特将军于4月14日到第8集团军走马上任。在此之前,联合国部队已经占领了“犹他线”,即铁三角西南重镇铁原以南、“堪萨斯线”以北的地区(参见图12)。显然中国部队正在后撤,准备发动春季攻势。但是,范..
参议院听证会·第五十四
参议院听证会·第五十四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罢免麦克阿瑟,杜鲁门政府不可避免会受到反对派的强烈批评。而差错迭出的罢免方式又为麦克阿瑟赢得了更多的同情。 政府内部争论不休,愈演愈烈,参议院所属的军事与外交两个委员会决定举行听证会。5月3日..
麦克阿瑟一意孤行·第五十三
麦克阿瑟一意孤行·第五十三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联合国军推进到三八线后,为杜鲁门政府开辟了向中国人提出停火的机会。一切又恢复到了先前的状态,联合国军司令部不是退回到了三八线,而是推进到了这条分界线。这样,即便不是处于主导地位,但至少从..
北上“堪萨斯线”·第五十二
北上“堪萨斯线”·第五十二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3月初,朝鲜的军事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是美第8集团军按部就班地向北一步一步挺进;另一方面是共产党部队,其中主要是中国人,依靠小股掩护部队来阻滞第8集团军的行动。这些掩护部队作战凶猛..
艾奇逊的计谋·第五十一
艾奇逊的计谋·第五十一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一方面第8集团军正艰难地阻击着中朝共同发起的1月攻势,另一方面参谋长联席会议也下定决心尽可能把仗打下去。与此同时,国务卿艾奇逊正紧锣密鼓地策划着要在世界舆论上孤立中国。经杜鲁门同意后,他准备在..
除夕攻势·第五十
除夕攻势·第五十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麦克阿瑟主张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去,这个建议非常危险且富有挑衅性。正当华盛顿官员们为之大伤脑筋之际,一部分重新组建的北朝鲜部队协同中共部队向美第8集团军发起了除夕进攻。自第8集团军从清川江停止撤退后,..
重返三八线·第四十九
重返三八线·第四十九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柯林斯将军在远东期间,杜鲁门总统于12月4日至8日会见了英国首相艾德礼。艾德礼赴华盛顿之前,曾于12月2日在英国与来访的法国总理勒内·普莱文进行了短暂会晤。双方在“观点上基本达成一致”。因此艾德礼一..
麦克阿瑟慌了神·第四十八
麦克阿瑟慌了神·第四十八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麦克阿瑟对中国军队的进攻愤怒不已,对中国肆意破坏他的周密计划牢骚满腹。11月28日,他电告参谋长联席会议说:“原来希望把朝鲜冲突(的对手)仅仅局限在由北朝鲜军队和象征性的外国军队组成的敌军身上,..
突围·第四十七
突围·第四十七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从柳潭里而来的部队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到达下碣隅里时,部署在长津水库周围的全体陆战队员和陆军士兵的信心大增。尽管陆战队和陆军遭受了可怕的伤亡,但他们仍然斗志不减,因为官兵们一致认为中国人已尝试了各种进..
挑战行动·第四十六
挑战行动·第四十六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驻守在柳潭里的陆战队是第10军的进攻主力,正于11月26日进入指定地点。然而,就在当天,那里的第7陆战团却从俘获的3名中国士兵口里得到了一个让人感到事态严重的消息。这3人称,中共军队的3个师已于11月20日到..
吃尽苦头的三个美军营·第四十五
吃尽苦头的三个美军营·第四十五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部署在长津水库东侧的第7师与驻扎在水库西侧的海军陆战队虽然相距很近,但无论从战术上还是从下碣隅里的战事上讲,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干,而且也不在通往古土里的主补给线上。尽管他们同时参战,但..
下碣隅里之战·第四十四
下碣隅里之战·第四十四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在长津水库附近的第10军前线,形势极为严重。部署在东北大部分防区内的南朝鲜部队以及美军第3师和第7师的大部分部队不在中共军队的进攻范围之内,因此,可以迅速撤到海边的安全地带。但第1海军陆战师的多..
“圣诞节前凯旋攻势”·第四十三
“圣诞节前凯旋攻势”·第四十三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11月24日早上,联合国军的“圣诞节前凯旋攻势”沿清川江西段正式展开。这次进攻在开始前就落下了讽刺性的名声。说起来,这与麦克阿瑟在战前飞到鸭绿江上空视察前线有关。他在旅途期间无意中对记者..
突入险境·第四十二
突入险境·第四十二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身在华盛顿和东京的美国领导人还在喋喋不休地谈论,朝鲜境内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士兵已作好准备,以应付即将到来的考验。第8集团军因补给困难而受阻,麦克阿瑟便批准它把进攻的日期从11月15日推迟到11月24日。..
这支军队不寻常·第四十一
这支军队不寻常·第四十一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尽管远东司令部和华盛顿当局都不愿承认,但联合国军所面对的却是一支数量庞大而又很卓越的军队。北京一直把这支部队中的军人叫做志愿军,显然是因为双方都把朝鲜战争当作一场地区性冲突,始终想维持这一..
华盛顿的空谈·第四十
华盛顿的空谈·第四十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中国军队的进攻虽然没有使麦克阿瑟司令部改变计划,但至少在华盛顿引起了人们对美国政策的讨论。11月8日,应国务院的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与麦克阿瑟讨论朝鲜局势,言外之意就是要这位将军放弃原来的计..
理应三思而后行·第三十九
理应三思而后行·第三十九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中国领导层决定打击一下联合国军,向其发出警告,然后再撤回部队,希望联合国能重新考虑其北进的行动,他们是否故意为之,尚不得而知。但这却是迄今为止人们提出的唯一合理的解释。不管中国人的意图是什..
中国军队突然回撤·第三十八
中国军队突然回撤·第三十八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美军第1骑兵师和南朝鲜第1师撤至清川江南面。第8集团军显然遭受了惨重损失,不但其第8骑兵团受到重创,而且第5骑兵团试图突破“军号岭”的路障时强攻不成也伤亡惨重。南朝鲜第1师第15团和第8师第10团..
一个营的覆灭·第三十七
一个营的覆灭·第三十七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当奥蒙德少校回到南永河边他的第3营的沿河阵地时,他意识到,通过云山南面的那个路口撤出本营将是不可能的。而使用那条经过阵地旁边的桥梁、向南通往龙山洞的直接通道也同样不可能。中国军队在离南永河南..
云山灾难·第三十六
云山灾难·第三十六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到10月29日,南朝鲜第6师的3个团实际上已被全部歼灭;第8师的1个团也遭到同样厄运。南朝鲜第1师在云山的阵地因两翼暴露而岌岌可危:右翼驻扎在温井的第6师已不复存在,位于左翼的美军第24师算是离得最近的部队..
铁拳砸了下来·第三十五
铁拳砸了下来·第三十五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麦克阿瑟10月24日的命令取消了对非南朝鲜军队向北运动的限制,这为第8集团军挺进鸭绿江打开了门户。每个人心中期盼的都是战争就要结束了。西部英联邦第27旅一马当先,从新安州清川江上的桥头堡向北开拔,..
目标:鸭绿江·第三十四
目标:鸭绿江·第三十四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10月21日,第8集团军情报处预言说,北朝鲜人没有能力在清川江组织起成气候的防御,其残余部队将向两个方向撤退:一是沿清川江流域向上游退至满洲边界附近,进入以江界和满浦津为中心的山高林密的中央大山..
清川江上·第三十三
清川江上·第三十三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在着手进行越过三八线的进攻准备当中,麦克阿瑟向北朝鲜人发出了两次敦促投降书,尽管谁也不当真认为北朝鲜司令部会有谈判的想法,投降就更不用说了。第一次声明是由国务院起草,由麦克阿瑟于10月1日广播的。..
红色中国的警告·第三十二
红色中国的警告·第三十二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9月29日,麦克阿瑟把入侵北朝鲜的计划向华盛顿作了报告。他打算在10月15到30日之间发动进攻,而事实上,10月9日进攻就已开始了。尽管麦克阿瑟从未承认,他无疑还是等到联合国的决议通过后才调遣军队的。..
征服·第三十一
征服·第三十一 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9月上半月,北朝鲜军队试图打垮釜山环形防御圈,却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在那之后,他们开始突围,当时约剩下7万名士兵和第8集团军对峙。其中的2.5万到3万人最终撤回到北朝鲜。这些北朝鲜军各部几乎都丢掉了所有的..
突破防御圈·第三十
突破防御圈·第三十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第8集团军打破釜山防御圈的计划要求第5团战斗队和第1骑兵师在9月16日,即仁川入侵的第2天,夺取位于倭馆的洛东江上的桥头堡,然后第24师突破至金川,再向前推进到大田,并继续向北推进。第8集团军的其他部队将..
攻占汉城·第二十九
攻占汉城·第二十九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9月22日晨,陆战队从汉江北岸向通往汉城的西边通道发起了进攻。阿尔蒙德将军想尽快占领该城,又派了一个南朝鲜陆战营参加战斗。攻击沿着一条极为狭窄的地带向前进行:该地带不足3英里宽,这是一次正面进攻。..
仁川之战·第二十八
仁川之战·第二十八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仁川之战是美国实施的最后一次声势浩大的两栖入侵。该入侵是在美国的盟友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荷兰协助下,为了一个宏大的共同目的而实施的。士兵举袖如云,飞机、舰只铺天盖地,整个事件极富刺..
参谋长联席会议临阵退缩·第二十七
参谋长联席会议临阵退缩·第二十七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在遥远的国防部,人们极为担心第8集团军的安全,其程度远远超过了沃克将军所面临的实际局势。在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成员们看来,北朝鲜人把联合国军赶出环形防御圈的危险似乎确实存在,布莱德雷主..
北朝鲜的最后努力·第二十六
北朝鲜的最后努力·第二十六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尽管让海外战争退伍军人协会事件给弄得焦头烂额,参谋长联席会议也不能容忍在仁川的决策上再久拖不决。几乎有7万人的进攻部队和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以及大量的战斗机群正在集结。而距离进攻的日子只有..
将帅失和·第二十五
将帅失和·第二十五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哈里曼大使从东京谋和之行回国后不到两个星期,杜鲁门便疏远了同麦克阿瑟的关系,而且这是不可挽回的。起因是将军发给海外战争退伍军人协会的一篇电文,该协会将于8月底在芝加哥举行年度露营会。由于不能应邀..
决策仁川·第二十四
决策仁川·第二十四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8月9日李奇微回到华盛顿后,用不同凡响一词来称赞麦克阿瑟对仁川计划的阐述。哈里曼本人不是军人,但对总统却有极大的影响力,他大力支持这一计划,并使杜鲁门相信,仁川登陆可能会一举解决朝鲜战争。这一天的..
麦克阿瑟晤见蒋介石·第二十三
麦克阿瑟晤见蒋介石·第二十三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麦克阿瑟和华盛顿之间产生了新的危机,这次是关于台湾问题的。杜鲁门极为恼火,甚至认真地考虑要把麦克阿瑟就地免职。他们在两个层面上存在着分歧,一个是在政治层面,另一个是..
战略之争·第二十二
战略之争·第二十二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制定仁川登陆计划(代号“烙铁行动”)时在美国高层军事部门所引起的争论,突出显示了参谋长联席会议这样一个特别机构和麦克阿瑟这样一位独一无二的军事思想家和指挥官之间的分歧。设立参谋长联席会议是为了对军..
反击开始·第二十一
反击开始·第二十一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在釜山环形防御圈的恶战中,尽管双方都认为自己一方在这场军事戏剧中占据着舞台的中心,但事实上,环形防御圈之战只不过是一场穿插表演——虽然是不可缺少的穿插表演,却算不上是压轴戏。一场决战正在酝酿之中..
“我们要守住这条战线”·第二十
“我们要守住这条战线”·第二十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第4师在洛东江江湾的遭遇证明了北朝鲜军队正在面临一场新的战争。这期间,针对大邱的集中行动中所发动的另外两次联合进攻也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7月29日沃克将军发出的“死守”命令已被前线将..
洛东江岁月·第十九
洛东江岁月·第十九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焦躁不安的北朝鲜司令部深知,打败南朝鲜军队及其盟军的这场冒险已为时不多,于是,在8月和9月的大部分日子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向日渐复原、愈来愈坚固的防线发起进攻。后来,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就把这一段..
第一次反攻·第十八
第一次反攻·第十八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釜山防御圈仍有一段门户敞开的战线,它位于马山以西,距釜山不到33空里,因而是最危险的地段。为此,沃克在那里集结了一支拥有2万多人、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即第25师,一个海军陆战旅和第5团战斗队。两个中型..
退守洛东江·第十七
退守洛东江·第十七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正当北朝鲜第6师准备向朝鲜最南端的马山进攻之时,北朝鲜指挥部决定再做最后一次尝试,试图从东海岸进行突破。北朝鲜第5师和第766支队在盈德战场上也正遭到惨败。由于那里高耸的太白山脉一直延伸到日本海,北..
幽灵之师·第十六
幽灵之师·第十六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美国和南朝鲜的军队此时正迅速接近大邱西面的洛东江防线。沃克将军决定,若要在朝鲜境内保住一个据点,就必须停止撤退。尽管第24师蒙受了种种灾难性打击,但这支队伍却阻滞了北朝鲜人的前进速度,为其他美国援军..
大田之战·第十五
大田之战·第十五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锦江防线已被突破。北朝鲜的第3和第4师已经越过防线,大田城的门户洞开。而大田是重要的公路交通中心,有5条公路通过该城。但是随着锦江屏障的丧失,迪安将军便不打算长期固守此城。这时候,第8集团军司令官沃克..
大坪里战斗·第十四
大坪里战斗·第十四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7月14日这一天对美军来说是一场灾难,对于第34团来说尤其是一场灾难。在一天之内,北朝鲜人就突破了锦江防线,并干净利落地吃掉了已经完全撤出战斗的第34团。该团的消失使得右翼第19团的侧翼门户洞开。 此刻,..
锦江之战·第十三
锦江之战·第十三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北朝鲜对锦江防线上美国人的打击尽管是可以预见到的,但仍是毁灭性的。7月14日开始进攻之时,美军到朝鲜才仅有两星期时间,而地面战斗的经历也不过10天。在此期间内,美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极大变化,从原来的从容..
一次走运,多次倒霉·第十二
一次走运,多次倒霉·第十二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现在唯一能够阻挡住北朝鲜人的防线就是锦江了。这是一条穿越朝鲜西南部、多少有点向西流动的主要河流。它从天安南边流过,距天安的最近点约有25英里,在重要的大田通讯中心前边形成了一道潜在的屏障。..
大溃退·第十一
大溃退·第十一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随着乌山的陷落,南北公路和铁路干线上下一个必然的防御点就是南边大约10英里远的平泽。该城与东边12英里处的安城构成了一条潜在的防线;因为在平泽的西边恰好是黄海的一个深水港湾,在安城的东边又耸立着一座大山..
第一场阻击战·第十
第一场阻击战·第十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首都沦陷的同一天,即6月28日,一些北朝鲜士兵悄悄越过汉城西边的汉江,占领了金浦机场。这一行动关闭了韩国军队和美国先遣部队指挥部的其中一个主要的物资与援军空中补给点。另一座机场在水原,位于汉城以南..
告别美好时光·第九
告别美好时光·第九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驻日美军那种养尊处优的舒适生活就这样突然结束了,在许多情况下而且是以血腥的方式结束了。普通的年轻士兵,还有军官和他们的眷属,只能在梦中重温往日的惬意生活:只须花上一名少尉二十分之一的军饷即可雇到..
联合国军·第八
联合国军·第八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虽然杜鲁门只是动用了空军和海军,但他的这一行动却根本改变了美国对朝鲜(和台湾)的态度。此举离今后派遣地面部队仅仅一步之遥。杜鲁门的决定无疑反映了美国人民的意愿。尽管(美国人)尚不清楚国家在远东的目标,但..
出兵朝鲜与隔离台湾·第七
出兵朝鲜与隔离台湾·第七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美国使台湾“中立”的决定,是与出兵朝鲜进行军事干预同时采取的步骤。参谋长联席会议关于这两件事的指令,就是在安理会开会前,通过与麦克阿瑟的一次电话会议下达给他的。其实,只要苏联继续抵制安理会..
华盛顿的抉择·第六
华盛顿的抉择·第六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华盛顿和东京的美国领导人所面临的形势是:韩国军队和政府即将解体,整个朝鲜瞬间将被吞并,成为一个共产党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后来担任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国务卿,并以其“战争边缘政策”而臭名远扬的约翰·..
跨越三八线的攻击·第五
跨越三八线的攻击·第五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北朝鲜人在迅速抵达汉城的行动中,大大加强了他们在西边的侧翼军队(参见图1)。北朝鲜指挥官蔡应峻将军将他的7个进攻师中的4个师投入到西边的两条接近敌人的通道中,又把他们的150辆坦克中的120辆投了进去..
不许干涉台湾和朝鲜·第四
不许干涉台湾和朝鲜·第四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从长远看,人口方面的优势将会使南朝鲜在这个半岛上占有优势。但是从短期来看,北朝鲜却占有军事优势。他们拥有一支俄国缔造的陆军和空军,这支队伍比南朝鲜的要强大得多。金日成和其他北朝鲜领导人显然..
分割·第三
分割·第三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朝鲜沿三八线被分割开来,由此引出了许多事端。但奇怪的是,这种分割却是漫不经心的安排,任何一方都没有进行认真计算。最初的意图只是在进入朝鲜接受日军投降的美苏军队之间划一条线。尽管盟军曾经答应朝鲜最终实现独..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第二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第二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美国出自————《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出自————《战争通史》 进攻发动之后,在汉城引起了极大的震惊。在华盛顿和麦克阿瑟将军设在东京的远东司令部引起的震惊一样令人头晕目眩。不断有人开始质问,美国的情报机构拥有巨大的极为机密的高级器材,而一支庞大的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