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第四
各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第四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的地理学家麦金德 [ 译者注:麦金德(一八六一-一九四七) 英国地理学家,曾任教于牛津大学与伦敦经济学院,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副会长,一九○四年他在《历史的地理基础》一文中提出“大陆心脏说”。认为中亚是欧亚太陆的心脏。谁统治这个地区,谁就能控制边线地区,从而便能主宰世界。他的这个论点对当时英帝国主义向中东和远东的扩张,起了鼓动作用。 ] 在一九○四年把中苏边境线的两侧地带称为欧亚大陆的“心脏”。他论断:随着交通的开辟、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这一中心地带将会缓慢地积聚起潜在的力量,形成一种独特的政治、军事、经济三位一体的势力,进而向外到处扩张。这就是和美国的马汉海军少将 [ 译者注:马汉(一八四○-一九一四) 美国资产阶级海军理论家和史学家,海军少将。曾任纽波特海军学院院长、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他曾提出“海军制胜论”,认为海军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谁夺取了制海权,谁就能战胜敌人和夺取世界霸权。他的这个理论反映了美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需要。 ] 的“海上霸权论”针锋相对的麦金德的“陆上霸权论”。关于海上霸权与陆上霸权之争,我们且不去论述。中苏边境线的两侧地带构成了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区,正如麦金德所说的,是心脏地带;然而这心脏地带现在却仍然未被开发,它的政略和战略价值等尚不为世人所知。
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如果将来中苏爆发战争,这些地方或多或少会成为战场,与中苏邻近的日本、朝鲜和台湾 [ 译者注:请读者注意:作者受其立场决定,在书中多处将我国台湾视为“国家”。 ] 也会程度不同地蒙受中苏战争的战祸;反之,握手言和的中苏两国,将会像麦金德所说,作为称霸大陆的势力,向欧亚大陆以外的地方扩张。无论哪一种情况,中苏关系及其动向都会给世界形势带来重大影响。所以,围绕军事问题来探讨这些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就不是没有意义的了。
第一节 中国边境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中国地广人多,其面积为一千一百六十二万四千平方公里 [ 译者注:原文如此。 ] ,人口将近十亿。与以下十二个国家相邻。
苏联、北朝鲜、外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 [ 译者注:泰国并不与我国接壤。 ] 、老挝和越南。
世界上这样的国家独一无二。国境线长达二万一千八百三十公里,海岸线长达六千四百四十公里,特别是与苏联交界的国境线竟长达六千四百四十公里左右。靠近苏联的新疆、西藏和内蒙古等地区,占中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中国领土由海拔一千五百至六千米的高原地带和山岳地带构成,其他的主要地区有东部平原地带,分为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华南地区。中国的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集中在这里。工业在中国东部比较发达。中国虽然也在实行现代化,但约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农业,是一个农业国。
图17 中国民航航线一览图
由于受旱灾、水灾、天候季节的影响,粮食经常不足,每年要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几百万吨小麦,以弥补不足。国内交通(公路、铁路)除东北外,不太发达;南部由于水路的关系,乡使用船舶;同边境的交通重视空中航线。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整个中国,除沿海方向外,大部分为陆地边境所围,从外部难以入侵,尤其是因为有海洋、大沙漠和山岳地带,因此过去在国防上是有利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喷气式飞机和导弹的发展,使这个有利的一面显著地受到了削弱,而且给战时边疆的粮食运输也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在不能确保制空权的情况下,在边境要支撑下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更有甚者,这些地方反过来有可能为侵略者所利用。也就是说,中国的边疆地区由于远离国家中心地区,补给线过长,难于自给自足,因此很容易成为间接侵略 [ 译者注:根据日本的概念,所谓间接侵略是指国外支持下发生的骚乱,国外有组织地秘密派遣人员和运进武器等类事惑。 ] 的对象。中国的最大忧虑即在于此,可以说这又是国防上的缺陷。
一、东北三省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东北三省自古以来就和内蒙古、新疆等地一样,被称为“关外”,主要为满族所占据。从俄国铺设西伯利亚铁路以来,这一地区在亚洲的政略和战略地位变得重要起来了。这可以从俄国(苏联)、日本、中国之间频繁地发生以下的争夺得到证明。像这样激烈争夺的地区别处尚不多见。
1、一八九○年,俄军利用北清事变之机入侵并驻军满洲。
2、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日清两军在南满地区作战。
战后(一八九七年),俄国租借了辽东半岛,在旅顺、大连修建了要塞。
3、一九○四年至一九○五年,日俄两军在满洲作战。其后,日本势力进入南满地区。
4、从一九一七年开始,日、美、法、英、意等联军出兵西伯利亚。
5、一九二九年,苏军和张学良军队作战。
6、一九三一年九月,日军在满洲事变后占领了满洲,接着成立满洲国,建立日满两国共同防御态势。
7、一九三八年发生张鼓峰事件,一九三九发生诺门坎事件。
8、一九四五年八月,苏联对日宣战,进攻满洲。
9、一九五四年以前,苏军占据旅顺、大连要地。
另外,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三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也和东北(当时苏军驻扎在旅顺、大连)的形势有密切关系。只要想一想这一点,就能清楚地知道东北政略和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满洲事变后,东北曾一度成立过满洲国。和别处边境的不同之处是,这里建设了铁路、公路,进行了工业化建设。东北三省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交通通信发达,气候也不象西伯利亚那样寒冷。因此,现在它对中国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产粮地区和重工业地区。当然,也是防备苏联入侵的重要的第一线和后方补给基地。
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苏联对东北垂涎三尺,欲罢不能。苏联建设西伯利亚铁路的动机也是为了把东北置于自己的势力之下。朝鲜战争之后,苏联曾想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收买东北三省的领导人高岗,但未达到目的。苏联对东北如此迷恋的原因,除了远东地区(西伯利亚)不能自给外,还因为它痛感东北对保卫西伯利业是极为重要的。东北三省人口的急剧增长对苏联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威胁。
苏联驻远东兵力的变化
化编号重大事件陆军空军海军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1921年步兵师3,第一骑兵师(旅2)几乎没有很少1924年新编第5军第18军(赤塔)第36师,第1骑兵旅第19军(哈巴罗夫斯克)步兵第1、第2师,第1骑兵旅2中苏战争1929年新成立特别远东军(哈巴罗夫斯克)增加2个师使用飞机很少3满洲事变1931年编成滨海集团1932年步兵师8-9,骑兵师1,骑兵旅2,坦克250辆200架组织远东海军1935-1936年为增强正规军的兵力,把2个民兵师改为正规师1,200架改称太平洋舰队4日德防共协定1936年步兵师16-20,骑兵师4,坦克1,200辆潜艇69艘5日德结盟1940-1941年滨海边疆区:步兵师11、骑兵师2、坦克旅42,800架潜艇103艘哈巴罗夫斯克、阿穆尔:步兵师8、坦克旅2后贝加尔地区:步兵师8、骑兵师2、坦克旅46日苏战争前夕1945年准备对日作战外蒙古:步兵师3、骑兵旅1、坦克旅67日苏战争1945年步兵师 71、坦克师 26,500架舰艇500艘8朝鲜战争1950年后贝加尔以东,步兵师28,坦克师1,空降师1,骑兵师4,坦克旅91,000架增设海军陆战队1个旅,潜艇100艘注:① 日苏战争后,苏军第39军进驻旅顺。
② 1948年12月25日苏军撤离北朝鲜,1954年苏军撤离旅顺、大连。
很清楚,如果中国攻下滨海边疆区,苏联在太平洋的势力将明显受到削弱,它在太平洋的发言权也将受到限制。本来这些地区就是中国的领土,现在中国政府又要求归还,因此苏联不能不重视邻近东北地区的防务,更何况中国在东北部署了大军,最近又部署了中远程弹道导弹。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部署在后贝加尔以东的东北当面的兵力变化如上表。很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苏联对东北地区越来越关心。过去,东北地区的形势为日、俄(苏)的力量变化所左右;今后,将基于日、中、苏的力量对比而变化。
二、内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从公元前四百年起,中国对来自北方的威胁,用建筑城墙的办法来保护城内的居民。秦朝统一中国后,为防备北方匈奴入侵,把各地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后来,随着蒙古族的兴起,内蒙古投在外蒙古的势力之下,多次按着外蒙古的指令进犯中国。昔日建筑的万里长城之所以基本上沿内蒙古南部呈东西走向,是中国为了防备来自内、外蒙古的进犯。万里长城长约二千五百多公里,每隔六十米设一座敌楼,处于保卫东北西部、北京、天津地区和山西各地方的态势(西部规模较小)。
内蒙古介于中国内地和外蒙古之间,如今是中国的门户。如果一旦内蒙古处于外国势力控制之下,不用说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一带,就连东北和新疆都要受到很大威胁。尤其是在进入飞机、直升机、坦克和导弹时代的今天,已经不同于过去。过去沙漠地带是天然屏障,现在这些地区对于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军队来说,已经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地方。中国感到忧虑之处就在这里。中国为牢固地掌握内蒙古,除去把北京-外蒙古之间的宽轨铁路改换成中国式的窄轨铁路外,还鼓励汉族人迁居内蒙古,努力开发内蒙古,并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正在进行各方面的准备。除去横贯东西的铁路外.还接通兰州-包头铁路线,并在延长由包头向北的支线,以便加大抵抗苏联的纵深。
另一方面,对于与内蒙古为邻的外蒙古来说,内蒙古的动向不容忽视。对于苏联来说,也事关重大。一九三八年七月,日本刚在内蒙古成立驻蒙军,苏联马上就在乌兰巴托设立了步兵第五十七军司令部,同时命令驻守乌兰巴托的特别步兵第三十六师进至乌兰巴托至张家口的要道——扎门乌德。由此可见,苏联对内蒙古是十分重视的。
总之,内蒙古是苏联和外蒙古不能掉以轻心的地区,是中国的国防第一线。遗憾的是,内蒙古在军事上无险可守,中国的忧虑正在于此。
三、外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外蒙古过去以蒙古族的发祥地而闻名于世。它的领土是浩瀚的沙漠地带,特点是人口稀少,这说明它本身的经济价值很小。但是,由于有沙漠地区(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和北半部(特别是西北部)的山岳地带(海拔超过二、三千米,有的达到四千米),天候、气象、地形复杂,因而形成了天然要塞。一八九二年福岛少校穿越西伯利亚时曾经到过这里,他的记录中也记载着上述特征。
从军事事看,外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极大,说它是亚洲大陆的“心脏”并不过分。它所具备的地理条件,不仅给中苏关系,而且给整个亚洲形势以很大影响。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东北的地位受到重视后,俄国(苏联)对外蒙古的关心也越来越大。以下事件就足以清楚地证明,苏联推行的是一条置外蒙古于自己势力之下的政策。
1、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缔结苏蒙军事互助协定。
2、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二日,重新缔结为期十年的苏蒙两国相互援助条约。根据该条约改建和新建了后贝加尔与外蒙古之间的铁路和公路。
3、一九三七年,苏联步兵第三十六师进驻外蒙古首都。
4、一九三八年九月,苏联特别步兵第五十七军司令部移驻乌兰巴托。
5、一九三九年五月,爆发诺门坎事件。苏蒙军在外蒙东部边境地带重创日军。
6、一九四五年八月,外蒙古作为苏联进攻东北的基地发挥了很大作用。
外蒙古和贝加尔湖、阿尔泰山脉一起,不仅可以掩护赤塔、新西伯利亚的工业地区,而且还可以掩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侧翼;在实施积极的进攻作战时,又是苏军重要的作战出发地域。由于外蒙古地处包围东北的外线,从这里能直取北京、天津等重要地区,所以至今它的价值未变。特别是随着军队现代化和核武器的发展,在外蒙古境内部署中程弹道导弹能威胁中国内地、朝鲜半岛和日本,所以外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就更大。从中国方面看,外蒙古的向背意味着对中国的安全将产生重大影响。而苏联把中国的势力排挤出外蒙古,进而于一九六六年一月与外蒙古签订了《苏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派苏军半永久性地驻扎在外蒙古,完全控制了外蒙古,这也不外乎是为了要防范中国。我们在讨论中苏问题时,不能把外蒙古的动向和驻守在该国内的苏军(含导弹)动向置之度外。
外蒙古在中苏战争时将成为苏军的重要的进攻出发地域。
四、新疆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新疆位于连接亚洲大陆、中东、苏联欧洲地区的中部。它南起险峻的帕米尔高原,北至阿尔泰山脉,南北长约二千九百公里,与苏联的中亚接壤。昔日成吉思汗席卷中亚、欧洲的时候,新疆曾是蒙古军的作战出发基地。后来蒙古的残存势力在中亚留了下来,宗教和人种被同化。这里国境不明,游牧民族东西移动,经常发生纠纷。
与新疆相对的中亚地区(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有三条铁路和很多的空中航线同苏联欧洲地区联系,而新疆只有一条铁路、几条空中航线和公路同中国内地联系。对比之下,不仅悬殊很大,而且在自给自足方面新疆也相差很远。
中国在统治边疆的问题上,感到困难的是交通、通信和补给。尤其是新疆、西藏的地位和地形,对中国内地来讲是个难题。从中国内地进入新疆的要冲是黄河河畔的兰州。黄河为南北两侧的山脉所夹,形成了峡谷。在河幅狭窄的地方架设了铁桥(长五百米),桥梁至下游的码头停泊很多船只、木筏,用这些运送大小货物和过往行人。兰州至包头之间有很多商船航行。黄河冬季结冰,依靠黄河的贸易每年在四月至十月间(约七个月)进行,七至八月间河水上涨。
兰州和乌鲁木齐之间有三个十八站之称。据说徒步或骑马旅行,有如下三个十八天的行程。
第一行程:兰州-嘉峪关(长城西端)。
第二行程:嘉峪关-哈密(天山山脉东端)。
第三行程:哈密-乌鲁木齐。
第二行程的后半部分是戈壁滩,所以在夏季酷暑时要在夜间骑骆驼通过。新疆与甘肃的交界处有个猩猩峡,四面环山,形成了作战上的要地。现在兰州与乌鲁木齐之间有铁路,上海与乌鲁木齐之间每周有一次直达列车。
历史上,苏联曾多次派兵进驻并占据新疆,在伊犁(伊宁)、喀什、乌鲁木齐、塔城等地设置领事馆(含用于警卫的卫兵)。苏联对新疆的地形和情况不仅了如指掌,而且由于现在在莫斯科的国际关系机构中设有规模庞大的新疆局,致力于培养党员、秘密警察(克格勃)、外交官的工作,所以依靠间接的渗透工作在新疆内部扶植亲苏势力,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当然,在直接侵略时,从地形上讲,苏联可以从喀什、伊犁方向和外蒙古西部地区对新疆实施包围作战,如果同时使用空降部队,就能够分割新疆和中国内地的联系,孤立新疆。一九四八年中国***军队的三个师(约十万人)曾投降苏联,类似的情况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再次发生。
新疆不仅是铀、石油的产地,而且是核实验基地。单是从核基地这一点上讲,这个地区对中国就是不可缺少的。斯大林曾想纠集中亚的伊斯兰教徒,把新疆变成类似外蒙古那样的保护国,这大概是为了把新疆变成中苏间的缓冲地带,变成推行亚洲政策的大本营。很明显,如果中国失去新疆,今后的核力量就将受到重大影响,甚至很可能面临下述形势:
1、苏联与印度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同时,西藏的独立运动进一步高涨。
2、印度在尼泊尔、不丹的势力得到加强,印度与西藏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3、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地面联系被切断。
4、苏联对东北、内蒙古以及亚洲、印度次大陆的威胁增大。
可以看出,中国正是考虑到上述各点才加强新疆的防务的。据说,现在中国已把十个师(二十五万)的正规军、五十万民兵派到新疆,还在新疆部署了中远程弹道导弹,以备万一。之所以派去很多生产建设兵团,估计还有为了加强新疆的自给能力、减轻中国内地负担的一面。
五、西藏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西藏南接喜马拉雅山系中的尼泊尔、不丹、锡金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围绕不丹以东的麦克马洪线,中印间存在着边界分歧。在西段,中国占据靠近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地区,依然同印度对立着。中国内地同西藏的交通,从印度、孟加拉国经锡金到拉萨的路线最为便利。
西藏同新疆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的边境。由于地理上的原因,西藏曾长期处于独立国家的立场,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宣布中立而未介入战争。它虽然承认中国的宗主权,但由于交通、通信和地理上的原因,过去一直与印度(英国)保持密切的关系。
但是,一九五○年西藏受到了***军队约十万人的东西夹击。它虽然用游击战进行了抵抗,并努力通过谈判收拾事态,但及至一九五九年***喇嘛逃亡印度,西藏便完全处于中国的势力之下。后来,中国以自己的边境受到了侵犯为理由,于一九六二年十月进攻印度,给了印度军队以沉重打击,同时也把西藏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中国还努力扶持尼泊尔和不丹,通过西藏、新疆加深同巴基斯坦的合作。这种政策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飞机、导弹等武器还不发达的时代,印度由于尼泊尔、不丹、锡金的存在和印度与西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它的北部边境是安全的,是没有必要担心的。因为海拔七千至八千米的喜马拉雅山系的存在,把印度的国防装进了“保险箱”。自从西藏处于中国的势力之下,来自西藏方向的威胁越来越成为现实问题以后 [ 译者注:中国从未“威胁”印度,倒是印度企图染指我西藏。 ] ,印度对中国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中国在西藏建设了航空基地和核基地以后,这种威胁就更大了。印度对中国的中枢部不可能给予任何威胁,相反,中国却能以西藏为基地,对印度的政治、经济中心实施轰炸和核攻击,同时还可以通过间接侵略实施渗透作战。面对这种情况,在中印战争后,印度除了平时保持百万大军外,还同苏联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 [ 译者注:指一九七一年八月苏联同印度在新德里签定的为期二十年的《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个条约实质上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 ] ,一九七四年五月十八日进行了核实验,成为核国家,一九七五年四月把锡金 [ 作者注:锡金地处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的高原,人口约三十万,尼泊尔族占百分之六十,雷布查族(当地人)占百分之三十五,其余为印度人。 ] 作为自己的一个邦而加以吞并。
印度重视北部边境的防御。之所以采取上述措施,是因为它重视西藏的政略和战略地位。西藏的最大弱点在于补给困难。在中印战争中,中***队未对印度实施航空进攻作战,原因也就在这里。
图18 中印战争双方态势图(1962.10.20)
一九六二年十月爆发的中印战争(参见图18),印度用六个师进行防御,而中国动用了五个军(十五至十六个师)、三千架飞机。十月二十日,中国以大约八个师的兵力进攻印度军队,给印度军队以沉重打击,十一月二十一日中国单方面停战并撤回军队。
六、印度支那半岛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印度支那半岛不属中国的边境,但自从苏越两国结成紧密的关系以后,这个地区在中国国防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这里也略加涉及。
越南本来在中苏的巨大支援下,同美国进行了长时期的作战,终于把南越置于自己的势力之下。现在它已拥有东南亚中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下记)。中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苏联正在利用越南的海空军基地。
人口:五千万人。
总兵力:六十一万五千人。
陆军:二十七个师(内含两个训练师)、十五个独立步兵团、四十五个炮兵团、四十个高射炮团、二十个地空导弹团、十五个独立工兵团,总兵力六十万人,坦克九百六十辆(不含旧南越军队的装备)。
海军:三千人。
空军:一万二千人,第一线飞机三百架。
预备兵力:七万人(负责边防、治安、海岸巡逻)。
民兵:一百五十万人。
越南坚持帕拉塞尔群岛 [ 译者注:即我西沙群岛。 ] 和斯普拉特利群岛 [ 译者注:即我南沙群岛。 ] 属于越南领土(这里有包括石油在内的海底资源)。它控制着中国南海的重要贸易交通线,处于给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北亚、“东盟。各国以重大影响的地位。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三日越南同苏联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有效期二十五年),同年来又出兵柬埔寨。这样,就同支持波尔布特政权的中国发生了冲突,引起了一九七九年二月至三月的中越战争。两国成为敌对关系,越南越来越倒向苏联,以致把河内、岘港、金兰湾等军事基地提供给苏联使用。苏联对越南提供每天为二百万至二百五十万美元的(每年七亿至八亿美元)军事、经济援助,越南把约二十个师的兵力派遣到老挝、柬埔寨,扮演“亚洲古巴”的角色,给世界形势以很大的影响。在越南军队***下的老挝、柬埔寨,人民大众濒于饥饿,上百万的难民逃往国外,给以泰国为首的“东盟”各国造成了很大的不安。
据说越南原准备于今年实施新宪法,由于连年战争和经济困难,每年缺粮二百到四百万吨 [ 作者注:越南的粮食需要量每年为一千二百万吨,所以一九七九年约缺粮四百万吨。今年越南北方冬季遇到三十年来未见过的大早,估计粮食会再次歉收。 ] ,因此准备向老挝、柬埔寨大量移民,以解决粮食问题,同时使这两个国家越南化。
总之,和一九七九年末苏军(约七十师、十万人)入侵阿富汗时一样,越南(军)的动向对自由世界、对中国,都孕育着巨大的不安。
第二节 苏联边境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苏联本来是个欧洲国家,不是个亚洲国家。仅仅在十三世纪,由于成吉思汗的进攻,俄国才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蒙古的占领之下。其实,俄国所受到的威胁,除去成吉思汗的入侵以外,经常的倒是来自西方。从三十年战争、腓特烈大帝的八年战争、拿破仑远征莫斯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俄国常常受到西方的威胁。就是现在,苏联还在拼命阻止西德的复兴和东、西德国的统一,对抗“北约”组织。这都是因为它感到了西方威胁的缘故。然而,俄国每逢陷于危机的时候,几乎总是靠东方存在的深远纵深得以从失败中站立起来,这也是事实。
日俄战争时,在俄国,不用说政府,就连普通民众中也极少有人关心乌拉尔以东的西伯利亚和中亚。日俄战争其实是政府内一些野心家策划的,大部分人对西伯利亚、日本、中国(满洲)一无所知。苏联把乌拉尔以东地区、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赤塔等地区建设成大工业地区,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因为出于现代化战争的需要,要把重工业区设在安全的地域。
日清战争前,开始计划建设的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仅仅表明俄国企图染指东亚;俄国直到建成中亚铁路后才真正关心起西伯利亚和中亚来。后来的航空事业的发展,使苏联中心地区和边境的关系变得密切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实施了两次大部队的东西大机动。这在过去是没有先例的。苏联肯定会从这里得到很多经验教训。当今世界已进入核时代,各国所采取的政策必须从全球范围考虑。苏联在考虑其国防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欧洲和远东两个方向,而且还必须同时考虑印度洋方向、北冰洋方向。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西伯利亚和中亚的政略和战略地位的变化。结果,苏联不仅在西伯利亚、中亚部署了大量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而且还加强了太平洋舰队(装备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在印度洋也部署了常驻舰队。
一九七四年苏联公布了建设贝阿铁路的消息,现在正在全力以赴地进行着建设。它的目的大概是想在加紧开发西伯利亚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同包括日本、朝鲜、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的联系。另外,苏联越是想在印度次大陆和印度洋扶植亲苏势力,就越会重视中亚的地位。
图19 西伯利亚地区国内航线要图
一、中亚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中亚多沙漠地带,很久以来就与世隔绝,开化较迟,因此过去不大为人所知。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俄国的南进政策突然活跃起来。到一八六六年秋,土库曼的重要据点落在俄军手中。随后俄国先头部队转入东部活动,在中国边境挑起冲突。阿姆河下游的希瓦汗国和费尔干纳溪谷的浩罕汗国都处于风中残烛的状态。很明显,俄国的南进是以波斯湾和印度洋为目标的。所以,英国也突然开始关心起来。一八八○年前后,俄国乘中国衰弱之机向中亚方向进一步扩张,一时俄中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俄国逐步扩大了它的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这些地区的开发以及农业现代化和山麓地区工业化的进展,这里人口增多了,同时作为针对伊朗、印度、中国的政略战略基地的重要性也增加了。
众所周知,美国鲍尔斯上尉驾驶的飞机在苏联领土上空实施秘密侦察飞行时被击落。苏联以此为借口中断了美苏首脑(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会谈。当时鲍尔斯上尉起飞的基地就是帕米尔高原东南的吉尔吉特。由此可见,即使从国防的角度看,也不允许苏联低估中亚的价值。而且,随着洲际弹道导弹、中远程弹道导弹、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和喷气式飞机的发展,这一地区的政略战略价值将不断发生变化,作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而发挥作用。尤其是在美国能使用“海神”(“三叉戟”)导弹从印度洋海域发动核攻击的今天,就更是如此。此外,无论是从积极包围中国上考虑,还是从支持印度、阿富汗问题上考虑,以及从对付伊斯兰教的问题上(不仅要考虑到中东的伊斯兰教而且要考虑中亚的伊斯兰教)考虑,中亚都是重要的地区。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过去苏联曾利用一切机会向南方寻求海港,在沙皇俄国时代曾企图向印度渗透,结果被英国阻止住了。今天,苏联在中东培植亲苏势力,同时把阿富汗置于自己的势力之下,使波斯湾近在咫尺。苏联还利用孟加拉独立和巴基斯坦遭到削弱的形势,通过阿富汗逐步巩固了自己的地盘,并且打着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两国间签定的睦邻友好条约的幌子,把约七个师十万人的大军派进阿富汗,制造了卡尔迈勒政权。苏联无视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的反对,企图在阿富汗站稳脚,以便进一步向中东、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洋扩张。如果再考虑一下今后印度洋各国的角逐和伊朗***,中亚的政略战略价值就只会提高,而决不会降低。
二、西西伯利亚的政略战略价值
沙俄时代的重工业中心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乌拉尔以东的重工业仅占整个重工业的百分之十左右。战后,苏联全力建设西伯利亚,使西伯利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重工业的重点正移至乌拉尔以东。回顾西伯利亚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至一九○○年左右)
在西伯利亚铁路建成之前,西伯利亚是个流放犯人的地方,西西伯利亚是边境地区。据知,这里只能给俄国欧洲地区补充些粮食。
2、第二阶段(一九○○年至一九四五年)
经过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对西伯利亚逐渐关心了。特别是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由于遭到惨败而开始对乌拉尔以东的地区寄予很大关心。后来又查明西西伯利亚有着丰富的资源,认识到西西伯利亚不仅是粮食的供应地,而且还是石油及其他重要资源的产地,于是战后加紧开发。西西伯利亚作为重工业地区,在政略战略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3、第三阶段(一九四五年至现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和两国装备核武器,提高了西西伯利亚的政略和战略地位。这种提高不仅仅限于军事,也表现在经济上。随着西伯利亚的开发加快,丰富的石油、铁、煤等资源使西西伯利亚迅速地成为大工业地区。特别是秋明油田这个宝库更名实相符地提高了西西伯利亚的价值。
西西伯利亚北临北冰洋,南接中亚,东为东西伯利亚,西为乌拉尔山脉,形成了苏联的中心部位,对于来自外部的进攻,处于最安全的位置。这意味着它在政略战略上处于最为有利的地位。可以想象,西西伯利亚的丰富资源将进一步提高它的地位,这一地区将出现大的重工业地区。
三、东西伯利亚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东西伯利亚包括贝加尔湖两岸的伊尔库茨克、赤塔工业地区,介于远东地区和西西伯利亚之间,南接外蒙古,东经雅布洛诺夫山脉、科累马河和远东地区相连,拥有包括雅库特共和国在内的广大地区,形成苏联向亚洲扩张的基地。以往的历史证明,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各种政策直接反映了苏联的远东政策。
一九二九年围绕中东铁路发生的中苏冲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的对日作战,都以这一地区为作战出发地域。东西伯利亚和外蒙古接壤,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西伯利亚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如上所述,苏联越重视西西伯利亚,当然就越要倾注全力开发东西伯利亚。苏联前几年公布的建设贝阿铁路的计划就是西西伯利亚大发展的必然产物。
过去,人们只知道这里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如今,发现这里的地下埋藏着大量的黄金和金刚石,仅燃料资源就有二万亿吨(煤占百分之九十七),还有极丰富的天然气,具有毫不亚于西西伯利亚的大工业区的前景。现在已经在稳步地开发。
总之,当贝阿铁路全部建成之日(需要近十年的时间,估计要到一九八五年左右),苏联远东地区也将得到进一步开发,这将给日本、朝鲜、中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形势以重大影响。
四、远东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我国对远东缺乏明确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约六十万关东军官兵和约十万文职人员曾长期被关押在这里服苦役(死亡约二十三万)。这里距我国最近,与我国利害关系大,是我国国防上需要特别注意的地区。
苏联远东地区气候普遍寒冷。由于远离苏联欧洲地区,交通、通信十分不便,而且自给能力很差。很早以来,这里就是流放大量犯人的地方,至今还给国内外一个险暗的印象。这里人口稀少,有着广阔的未开发地域。这一点和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相差无几;大不相同的地方是:这个地方濒临海洋,陆地与中国东北、北朝鲜相接,隔白令海、日本海与美国(阿拉斯加)、日本相对。这意味着它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国际性质。所以苏联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部署了太平洋舰队。这增大了苏联在太平洋,特别是在亚洲的发言权。
但是,这个地区存在着东面暴露于太平洋,很多海域冬季结冰,各地区难于互相支援等缺陷。另外,由于受天候气象的限制,各项国防措施不仅不能全年实施,而且要花费大量的资材和劳力。这里虽有几个工业区,但由于自给困难,补给仍不得不主要依靠西伯利亚铁路和海、空运输实施。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苏联在改善西伯利亚铁路、东西空中航线、北冰洋航线的同时,还全力以赴地开发经由苏伊士-印度洋的欧亚航线。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中的鱼类)得到开发,这种倾向将会越来越明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美国同被称为超级大国。苏联不仅拥有包括洲际弹道导弹和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在内的庞大的军事力量,而且还有横跨欧亚大陆的辽阔国土。苏联甚至在远东地区也部署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苏联远东地区及其近海海域,形成了从北面包抄日本、朝鲜半岛、中国(东北)的态势。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动向(建设贝阿铁路、苏联陆海空军的动向、渔业问题) [ 作者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苏联新设远东、后贝加尔建设部,负责贝加尔湖以东至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建设。同年十二月十八日任命谢尔盖·巴西莫夫为部长,此人在国家计划委员会任建设部长多年。估计此项措施意在战时形成以远东后贝加尔建设部为中心的政略战略指导部门。 ] 甚至有可能左右日本、中国、韩国 [ 译者注:指南朝鲜傀儡政权,下同。 ] 的生存,因此我们不能不寄予极大的关注。
苏联如果失去远东地区,那么它在太平洋和亚洲的发言权就会削弱,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就会减半。
五、欧亚交通线的价值
苏联在积极推行西伯利亚和中亚政策时不能忽视铁路的作用。最初,当欧美各国企图对亚洲进行帝国主义扩张时,俄国就于一八九○年制定了建设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计划。为称霸中亚,一八八○年俄国出乎各国的预料,派遣安年科夫将军麾下的军队,把铁路从里海穿越沙漠地带修到了塔什干和撒马尔汗。这两条铁路成为俄国进行扩张的支柱,给世界形势以极大影响。就是说,随着这些铁路的建成,英俄、日俄之间的对抗加剧,终于发展成日英同盟和日俄战争。由此可见铁路所起的作用之大。这些铁路对各地区的开发所作的贡献是无法形容的。
在日俄战争中,出乎日本的预料,俄国利用西伯利亚铁路把大部队集中到满洲并前送了庞大的军事物资,充分地发挥了铁路的作用。如果没有西伯利亚铁路,苏联也不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对满洲发动进攻。满洲事变后,苏联于一九三四年把大约十四艘潜艇(三百吨级的M型)拆解后通过西伯利亚铁路从欧洲运至远东,加强太平洋舰队。可见,西伯利亚铁路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据估计,一九四四年全年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输能力为一千三百零三万吨 [ 作者注:除铁路运输外,还有海运和空运。海运为五十万吨,空运为十万吨至二十六万吨。 ] ,其中军事运输为九百四十万吨(接近实际情况)。根据苏联战后出版的战史资料,一九四五年二月末至八月上旬,西伯利亚铁路东行车皮总数共约十三万六千节,其中军用约占百分之八十。如以一列火车由四十节车皮组成计算,估计为二千列火车。
现在西伯利亚铁路已经实现了电气化,并得到种种改进,因此它的运输能力应该有所增加,估计每天运输二十万吨是可能的(一年可达七千万吨);但由于目前缺少机车和货车等,每天大概能运输十四万到十五万吨。
图20 西伯利亚好远东地区的主要铁路(1978.8)
除铁路以外,苏联欧洲地区和远东之间还有以下航线可通。
1、黑海-苏伊士-印度洋-远东海上航线;
2、绕南非经印度洋的海上航线;
3、北冰洋航线;
4、空运。
六、西太平洋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堪察加半岛、日本、台湾这一锁链形地带,从亚洲大陆的角度看,它形成掩护大陆的态势;从海洋的角度看,它控制太平洋和亚洲大陆海岸之间的通道。这个地区(以库页岛、北海道、朝鲜半岛、台湾划线)可分为鄂霍茨克海、日本海、中国东海(含黄海、渤海湾)、中国南海几部分。宗谷海峡、津轻海峡、朝鲜海峡和台湾在政略战略上占重要地位。北面的鄂霍茨克海由于有半年时间的结冰期,其价值有所减小;日本海由于有苏联太平洋舰队存在,重要性很大;朝鲜海峡的价值是宗谷海峡无法相比的,特别是如果从中国东北部的东海、黄海、渤海湾的海防上考虑,它和日本的动向对中国来说就更加显得重要,而且这种重要性是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会过分的。一个平静的朝鲜半岛自然是符合中国利益的,然而即使北朝鲜始终对中国严守中立(包括友好),在中苏战争时也不能保证它不让苏联航空部队通过自己的上空。
苏联把“明斯克”号航母和“伊万·罗戈夫”号大型登陆舰配属给太平洋舰队并使这个舰队保持着二个团的海军陆战队,大概是因为它们估计到将来要在这个地区实施岛屿登陆作战吧。
七、北冰洋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包括北冰洋在内的北极本来与中苏对抗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个地区有连结欧亚的航线以及苏联太平洋舰队在太平洋的活动,北冰洋的政略战略价值就不可轻视了。
含北冰洋在内的北极,在中苏战争时可以看作是苏联的后方地域,同时又是苏联对付假想敌国美国的第一线。对于这一点,我们决不可忘记。
目前,苏联百分之七十的导弹核潜艇部署在以摩尔曼斯克为中心的海域内。如果考虑到这些兵力可以经过北冰洋向亚洲机动,北冰洋的政略战略价值就只能更大了。
图21 北冰洋航线略图
第三节 关于中苏边境地区的几点结论
对于中苏边境地区,我们已经从政略和战略的角度概括性地进行了介绍。现在归纳如下:
1、苏联把外蒙古纳入自己的势力之下,处于能以外蒙古为中心全面指导对中国进行外线作战的有利地位。
2、东北三省的人口及发展对苏联西伯利亚是很大的威胁。同时,中苏以东北三省和蒙古为中心的争端特别是战争,将给包括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在内的亚洲以至世界形势以重大影响。
3、横贯苏联欧亚两地区的交通路线(含西伯利亚铁路及海运)的改进和西伯利亚的开发,将给东北亚(日本、朝鲜、中国东北)以重大影响。为此,我们要注意它的发展变化。
4、从中国的边境现状分析,它几乎不会主动发动对苏战争。它的弱点在新疆地区。但是,苏联如果入侵新疆,很难说中国会把冲突局限在新疆地区内。
5、中苏边境地区是未来中苏战争的战场。那里人口稀少,有辽阔的沙漠地带,因而便于使用战术核武器。如果战场仅仅局限于中苏边境地区,那么中国一侧能成为核打击目标的地方将少于苏联一侧。估计苏联的工业区将成为核打击的目标,西伯利亚铁路也将会被切断。
6、中苏两国都是共产主义国家,加上边境地区同外界几乎没有接触,因此边境冲突可能会在不引起世界注目的情况下继续下去,而且很可能大量使用宣传和间接侵略。
7、中苏战争如果爆发,从战场的环境特别是从天候、气象、地形等因素考虑,避开严寒季节爆发的可能性要大。
更新于:5个月前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作者 书名出版 阿部治平 中国地理漫谈日中出版社 林三郎关东军和远东苏军芙蓉书房 林三郎苏联的军事政策 新世纪社 金子民雄 进入中亚的日本人新人物往来社 岛贯重节 福岛安正单骑穿越西伯利亚 浅井勇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 教..
苏联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第八
苏联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第八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促使希特勒铤而走险,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半原因,是战前英、法两国的和平主义思潮和薄弱的国防。今天,日本轻视国防,不认真备战,沉溺于和平气氛,这种状态不是和战前的英、法两国十分相象吗?法国..
对中苏战争的考察·第七
对中苏战争的考察·第七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相对抗互相竞争的今天,中苏对立是否会发展成为中苏战争,或者相反,中苏是否会彼此接近走向合作,这不仅是个重大的世界性问题,甚至和我国的国防也有重大关系,因此人们十分关心这个问题。..
各国围绕中苏战争的动向·第六
各国围绕中苏战争的动向·第六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前面各章叙述了中苏两国边境地带的一般情况和军情,本章设想一下中苏战争爆发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中苏战争的起因、规模及样式等,将在后文探讨。 中苏战争爆发后,苏军将凭借自己的优势兵力和火力,在中国..
苏联一侧的边境地区·第三
苏联一侧的边境地区·第三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乌拉尔以东的苏联领土,占苏联整个领土的百分之七十五,分为西伯利亚与中亚两部分。西伯利亚(有人解释为取自“西伯尔”这一地名,还有人解释为是“沉睡的大地”之意)占据着东经六十度到东经一百八十度,北纬五..
中国一侧的边境地区·第二
中国一侧的边境地区(含外蒙古)·第二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中国的东北三省曾经是日清战争 [ 译者注:即中日甲午战争,下同。 ] 和日俄战争的战场,在日俄战争以后的约四十年间曾经是我国的势力范围 [ 译者注:实际是侵略。 ] ,是我国比较熟悉的地方。东北地..
中苏边境地区的历史概况·第一
中苏边境地区的历史概况·第一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每当传来中苏边境地区发生冲突的消息,报刊就报道中苏战争可能爆发。所谓中苏边境,其实是一条长约七千公里的边境线。如果考虑到朝鲜半岛的三八线才不过约一百六十公里,那就容易了解中苏边境有多么漫长。..
原书前言
原书前言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回顾世界发展史,可以说未开发地区总是处于战火之中。美洲大陆未开发之际,曾招来欧洲列强的竞争,成为拚杀激烈的战场,沦为这些国家的殖民地。 十九世纪以后,文化落后的亚洲成了列强的争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亚洲各..
原书序文
原书序文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苏联一九七九年末出动大军侵略阿富汗,企图在短期内迫阿就范,但事与愿违,反而陷入苦战之中,至今不能自拔。美国为营救被伊朗扣压的人质,四月二十五日采取了军事行动,但惨遭失败,给国内外以巨大冲击。两国事前虽都进行了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