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侧的边境地区·第二
中国一侧的边境地区(含外蒙古)·第二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中国的东北三省曾经是日清战争 [ 译者注:即中日甲午战争,下同。 ] 和日俄战争的战场,在日俄战争以后的约四十年间曾经是我国的势力范围 [ 译者注:实际是侵略。 ] ,是我国比较熟悉的地方。东北地区在战后的三十五年里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边境上的内蒙古、新疆、西藏三个地区的变化当然更大。这些地区与世隔绝,难以掌握它们的确切情况。另外,曾经访问过这些地区的日本人极为有限,访问的时间也较为久远,战后长时期内外国人又被禁止涉足这些地区,因此有助于弄清这些地区情况的资料是很少的。但是,外蒙古情况稍不同。这个国家在一九五六年与日本一起获准参加了联合国,与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人员往来出现了松动,因此虽然仍有限制,但与以往相比,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了解一些情况的。
至于其他边境的情况,仍然难于详细了解。这些地方的地势、气候、风土等,过去和今天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可以参考以往的资料,以一观其概貌。
被称作边境的新疆、西藏、内蒙古的面积约占整个中国总面积二分之一,人口约两千七百万人,只占中国全部人口九亿六千万人的百分之二点八。这些地区大多是大沙漠和不毛之地,与中国内地的交通十分不便,人口微不足道。但从中国的国防角度来看,价值却不可低估。
观察一下中苏边境中国一侧的边境地带,就会发现那里是高原地带,其中有的高原高度超过了富士山。(参见图3)
图3 中国行政区划一览图
外蒙古:海拔约一千五百米,西北部有二千至三千米的高山。
内蒙古:海拔约一千米。
甘肃省:海拔二千米以上。
新 疆:天山北部平地海拔二百至五百米,山地有二千至四千米的山系。天山南部是海拔一千五百至二千米的大沙漠。
西 藏:海拔三千至四千米。
青 海:海拔四千米以上。
图4 主要山脉与高程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新疆、西藏隔甘肃、青海而与中国内地分离,天山北部形成了最低的盆地。这里是各民族的聚居地。他们与汉族截然不同,信奉伊斯兰教和喇嘛教,有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过去外蒙古处于俄国(苏联)的势力之下,新疆屡受俄国(苏联)的控制,西藏不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经常与中国分庭抗礼,很大原因是由于上述地理条件造成的 [ 译者注:是俄、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颠覆和侵略造成的。 ]
如上所述,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以蒙古为中心,征服中国内地、新疆、中亚、阿富汗、印度、波斯、俄国东部,而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得以称霸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区,主要是因为他具有非凡的天才和能力。当然他饲养大量马匹,拥有当时最大的军事机动能力以及蒙古民族擅长骑术、精于狩猎,也是一个原因。时至今日,要徒步到这些地区旅行仍是极其困难的,无法与骑马相比,天然的地形和地势依然是巨大障碍。中苏之间的地面交通,除了东北地区和外蒙古之外,只有甘肃——天山北路可通。中国已经把铁路从中国的内地铺设到了新疆的乌鲁木齐,苏联也正在从中亚铁路到中苏边境附近修建铁路支线,这都是从保持中苏之间的最短距离的交通联系这一考虑出发的。但是由于形势所致,两条铁路尚未接通。事实上,从日华战争 [ 译者注:即开始于“七七事变”的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 ]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主要是通过这条通道进行的。
边境地区由于资金、劳动力不足,运输能力差,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似乎也发展不快。但是,新疆作为中国的核试验基地受到了重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因紧接中国内地,因而有相当的发展,这里发现了许多资源,在中国的工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边境(含东北三省)的人口约达一亿二千万(其中汉族不到二分之一),约为苏联乌拉尔以东(含中亚)人口的两倍。
第一节 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东隔乌苏里江,北隔黑龙江与苏联西伯利亚相望,西经兴安岭(海拔一千五百米)与内、外蒙古相接,东南隔鸭绿江、图们江与朝鲜半岛相望,南面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抱中的黄海、渤海湾,很多港口散布其间。
东北地区面积为八十万五千六百平方公里,在当今中国占居重要地位。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与内、外蒙古关系密切,满族曾多次入侵中国称霸。 [ 译者注:文内多处把我国境内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争斗,视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这是作者的历史偏见。 ] 这个地区还通过朝鲜半岛与日本保持很深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辽、金时代,朝鲜半岛就不断遭受侵略,及至成吉思汗在蒙古兴起并占领了满洲的大部以后,蒙古自一二三一年起六十九年内曾六次入侵朝鲜半岛的高丽 [ 译者注:高丽(九一八-一三九二年)一名高句丽,为朝鲜半岛北部王建所创的一个国家。 ] ,终于与日本有了接触。
当时日本正值镰仓幕府时期,没有接纳蒙古提出的建立国交的建议。蒙古(元朝)对日本的拒绝非常恼怒,于一二七四年入侵高丽后,立即出动九百艘战船约五万大军对日本发动了进攻。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文永之役。十月二十日蒙古军在九州的博多登陆,但由于遭到日本的反击,又碰巧遇到台风的袭击,因此企图未能得逞。在这之后,蒙古仍未放弃侵略日本的企图,于一二七六年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北半部,在那里设立了东宁府,下令高丽做进攻日本的准备,一二八一年六月命令东军(九百艘战船四万人)由朝鲜半岛对日本发动了进攻。同时,又以江南军(三千五百艘战船十万人)协同东军,从华中(长江方向)对日本的北九州发起了进攻。这就是弘安之役。这次战役也没有取得成功。在这以后,蒙古(元朝)尽管仍然企图攻占日本,但终因国力日益衰落下去而未能得逞。
一五九二年丰臣秀吉 [ 译者注:丰臣秀吉(一五三六-一五九八)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统一日本全国的著名武将。尾张国爱知中村人。早年充任织田信长部将,转战各地,屡建军功,称羽柴氏。一五八五年任关白,赐姓丰臣。后经多次战争,于一五九○年灭北条氏,统一全国。一五九二年让关白位与其养子秀次,自称太阁。一五九二年和一五九七年两次入侵朝鲜,最后败于朝鲜抗倭名将李舜臣指挥的龟船舰队,死于伏见城(桃山)。 ] 对朝鲜进行了征讨。在这之后直到一八八○年,这一段时期内满洲和朝鲜半岛是比较平静稳定的。然而到一八九四年日清战争一爆发,满洲和朝鲜半岛便成了战场,满洲受到各国的注目。特别是俄国乘北清事变 [ 译者注:指我国一八九九年爆发的义和团反帝运动,下同。 ] 爆发之机,把大军开到了满洲。在这之前,俄国为了开发西伯利亚,于一八九二年着手修建横跨西伯利亚的铁路。随着俄军进驻满洲,铁路的建设速度加快,俄国对亚洲的渗透也更加积极起来。结果,日俄之间在一九○四至一九○五年爆发了战争,满洲变成战场。两***队根本不把中国的主权放在眼里,在这个地区展开了激战。众所周知,日军出兵西伯利亚的时候,就是以满洲为基地进行的。日本占有辽东半岛后,在南满培植亲日势力,后来经过满洲事变 [ 译者注:即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下同。 ] ,建立并控制了以东北三省为中心的满洲国。至太平洋战争末期,满洲受到了苏军的进攻并成为苏军的占领区,大连和旅顺变成了苏联的租借地。在日本控制满洲期间,日军和苏军之间曾相继发生了张鼓峰事件(一九三八年)和诺门坎事件(一九三九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控制了中国大陆,一九五○年二月与苏联缔结了中苏同盟,同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支持北朝鲜。就这样,东北地区在二十世纪以后作为日本、苏联和中国的争斗之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东北地区由于这些明争暗斗反而得到了发展。交通通信迅速改善,资源被充分地利用,粮食也能自给自足,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中国不可缺少的地区。东北地区的人口约为九千万,其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二点四,少数民族七百九十万(满族二百一十万、朝鲜族一百一十三万,蒙古族三十二万、回族二十三万,以及达斡尔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锡伯族、翁古族等),他们散居在各地。
这个地区在满洲国时代重工业就很发达,现在也以其丰富的资源(铁矿石、铜、铅、银、铁矾土、石油、油母页岩等)为基础,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的中心地区。也就是说,由于有鞍山、本溪、通化的钢铁,抚顺、阜新、鹤岗、鸡西、双鸭山的煤炭以及抚顺、桦甸的油母页岩等资源,这里的重工业相当发达。
鞍 山:钢铁联合企业。
本 溪:钢铁公司。
大 连:钢铁公司及造船厂。
抚 顺:铝厂。
长 春:汽车工业。
齐齐哈尔:机车制造厂。
沈 阳:铅、锌的冶炼厂,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大型工作母机,军火工业,航空工业。
哈尔滨:重型电机、涡轮机、轴承、汽车工业,航空工业。
大 庆:石油工业(年产三千万吨)。
由于工业发达,所以铁路的密度最高,占中国全部铁路的百分之三十,特别是哈尔滨-佳木斯线、佳木斯-牡丹江线、哈尔滨-牡丹江线、牡丹江-大连线都已修成复线,交通网为中国之冠。而且这个地区农、林、牧的资源也很丰富,大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作为粮仓在中国正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哈尔滨西北的大庆油田地区,石油连年增产。由大庆至秦皇岛的一千一百零五公里长的石油管道敷设了两年,已于一九七三年九月输油。
总而言之,东北地区是俄国(苏联)久已垂涎之地,这一点恐怕时至今日也没有什么变化。这已为过去的历史所证明。这个地区东、北、西三方面均被苏联包围,特别是在西面的内、外蒙古方向,由于没有天然屏障,因此中枢部很容易受到来自这个方向的威胁。这一点已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军在这里进行的进攻作战所证明。
第二节 内蒙古
内蒙古地区在古代是匈奴等蒙古族侵略中国时的通道和战场。公元四世纪前,中国为了防备来自北方的入侵,在内地与内蒙古之间建筑了万里长城。中国想用它来保卫长城以内的居民。用城郭保卫居民的思想,后来也为满洲和中国内地的城市所接受。秦始皇时代把各城池的城墙连接了起来,并且加以延长,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万里长城(后世又有延长)。万里长城长约二千五百公里 [ 译者注:关于长城的长度,据《辞海》(缩印本)记载,约为六千七百公里, ] ,高约九米,每一百八十二米设十二米高的敌楼一个。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内蒙古是中国的重要的第一线防御地区。
内蒙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最早设立的一个自治区。它是在中国建国之前的一九四七年五月,以满洲国的兴安省和锡林郭勒盟(相当于中国各省的专区)为中心而成立的。在这以后,自治区进一步扩大,现在以呼和浩特为首府,面积达一百一十八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一千三百万,是一个大自治区。它辖有两个行政区和八个盟。其中以蒙古族为主的盟,只有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两个盟。在一千三百万的人口中,蒙古族只不过约占一百三十万,汉族占绝对优势。
自治区主席是蒙古族人,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是蒙古族。从表面上看是优待蒙古族的,但是在中央的强有力的控制之下,内蒙古自治区与其他省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内蒙古是中国的重要的牧业区,海拉尔、呼和浩特和集宁是农牧产品加工中心。具体地说,在海拉尔有肉类加工联合企业、奶粉厂、皮革厂;在呼和浩特有奶粉厂、毛纺织厂、食油加工厂、被服厂,在集宁有肉类加工厂、骨粉厂、食油加工厂、毛纺织厂等。在经济建设方面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九五五年建成的包头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包钢与鞍钢、武钢被称为中国的三大钢铁基地。在包头还建有中国屈指可数的原子能工业基地。
内蒙古的地位和地势表明,它居于掩护东北地区和中国内地,对付来自北方侵略的态势。东经兴安岭(海拔两千米左右)与东北地区相连,南经万里长城与中国内地毗邻,西与甘肃省西部接壤,地势颇似外蒙古。与外蒙古往来的主要交通路线是北京至乌兰巴托之间的铁路与公路。由于中苏关系破裂所致,内蒙古境内的铁路已改成窄轨,与外蒙古境内的宽轨不同。这也大概就是中国对付北方侵略、重视内蒙古地位的结果。
在这里暂且叙述一下内蒙古的过去。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的日本,与俄国缔结了秘密协定,相互确认:内蒙古归于日本势力之下,外蒙古属于俄国势力范围。一九三二年满洲国诞生后,日本的势力渗透到内蒙古,一九三五年八月在新京(今长春)缔结了《满蒙互助条约》。一九三六年八月,受到日本支持的内蒙古军队向绥远进军,结果失利。为此,一九三八年日本组建了驻蒙军,由它担任这个方面的作战任务。当然,苏联与外蒙古很注意日军在内蒙古的动向。一九三九年五月,日苏之间由于边界纠纷爆发了诺门坎事件。在哈拉哈河河畔,日军受到了苏军的沉重打击,这对内蒙古的形势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对日宣战的时候,外蒙古军与苏军一起攻到内蒙古,并在内蒙古发动了建立蒙古统一国家的运动。不用说这个运动是得到苏联支持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外蒙古势力对内蒙古的渗透。随着中国(***)军队进军内蒙古,外蒙古军(外蒙古居民)不得不撤回本国。如上所述,在***统一大陆之前,内蒙古已建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控制大陆起到了很大作用。
第三节 外蒙古
据说外蒙古位居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区。十三世纪席卷中亚、波斯和俄国的成吉思汗,据传诞生在乌兰巴托的东北 [ 作者注:在外蒙古,人们是不能随便谈论成吉思汗的。 ] 。国外对外蒙古的情况不甚了解,日本也竟然有许多人不知道外蒙古是日本在诺门坎事件与日苏战争 [ 译者注: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军发起的对日作战。 ] 中两次交过战的国家。
外蒙古面积相当西德、英国和法国三国面积的总和。它介于中苏之间,人口仅一百四十万。国土的大部分是沙漠和草原,平坦地都是海拔一千至一千二百米的山地,西南经海拔二千至四千三百米的阿尔泰山脉与新疆接壤。由乌兰巴托以西向西北方向延伸的山脉,海拔三千至四千米,与阿尔泰山脉平行。在这条山脉与阿尔泰山脉之间形成了有四处湖泊的谷地。所以,通过两条山脉之间能比较容易地从苏联进入外蒙古。但是要由外蒙古进入新疆则是极其困难的,因为这里的交通受到了阻隔。
外蒙古的东面和南面与东北三省、内蒙古毗邻,边界附近的山地(海拔一千五百米)构成了内蒙古与外蒙古的边界。外蒙古境内的河流都流向北方,分别注入贝加尔湖和黑龙江。西北部的湖水注入鄂毕河和叶尼塞河。
由于国内人口稀少并且以游牧为主,因此交通不发达。南北走向的铁路(一九三○年建成)与中苏相接。主要公路经乌兰巴托贯穿国内东西、南北。东部的交通比其他地区略发达些。这里除山岳地带外多为丘陵地和沙漠地,土质坚硬,诸兵种容易通行,机场也不难修建。北纬四十五度以内都是旷野,没有树木,飞机(直升机)和汽车的利用价值极大,但不便于荫蔽,并且存在供水问题。昼夜温差极大(天气晴朗的日子多,很少降雨),鄂嫩河以东冬季降雪少,对于供水和识别方向问题需要特别注意。色楞格河和克鲁伦河虽然是大河,但有徒涉场,河水一般都很浅。外蒙古的西部不同于东部,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湖沼之水含有盐分。
冬季的气候一般地说严酷剧烈,蒙古马不适应,需要使用骆驼。在夏季需要注意河流附近蚊群的叮咬。
蒙古族信仰喇嘛教,以畜牧和狩猎为生,游居各地,继续过着蒙古包生活,即使到今天也还是能骑善射的一个民族。外蒙古拥有苏式的陆军和空军,十六岁到五十岁的人有服兵役的义务。装备均由苏联供给,一九七八年的国防费为一亿二千万美元(每人平均负担国防费八十五美元)。
陆军:二个步兵旅(二万八千人)、一个建筑旅,装备一百三十辆坦克和若干自行火炮,有预备兵力三万。
空军:第一线飞机十架,运输机三十架,直升机十架,一个SA-2导弹营,兵力为二千人。
边防和内卫部队:一万八千人。 [ 译者注:此处所列数据与其他资料相距较大。据有的资料记载,蒙古军队建制有军、师、旅、团等,兵力大约近六万人. ]
对苏联来说,外蒙古价值极大。目前外蒙古正在努力加强对苏联的依赖性。这里姑且叙述一下苏联与外蒙古历史上的关系。
在日清战争之前,俄国曾派遣波兹德尼耶夫 [ 译者注:阿历克塞·马特维维奇·波兹德尼耶夫 俄国的蒙古学学者。一八七六年参加俄国地理学协会主办的蒙古探险队,对蒙古进行了考察。一八八三年取得学位,翌年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后开办满洲语讲座,并在俄国首次讲授蒙古各种方言的文学史,从而创立了蒙古学。著有《蒙古与蒙古人》等著作。 ] 调查团,对外蒙古进行地质考察。直到日俄战争爆发前,俄国一直认为外蒙古的价值不过是驻满洲俄军的物资补给地而已。
后来,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吃了败仗,才改变了对外蒙古的看法。俄国认识到外蒙古对于保护西伯利亚铁路侧翼的战略价值,因此通过日俄之间的秘密协定,把外蒙古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一九一一年中国发生了辛亥***,外蒙古宣布自治,俄国对外蒙古从军事上进行援助,派遣了军事教官。一九一四年又派出财政顾问,对外蒙古进行帮助。在此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卷入了这场战争。中国在这个期间虽然努力控制外蒙古,但是外蒙古在苏联的支援下终于在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八日正式地作为蒙古共和国而独立。一九二九年,苏联因为中东铁路 [ 译者注:我国东北境内的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至绥芬河,西至满洲里,南至长春,全长一千七百二十一公里。 ] 问题入侵北满(东北北部)。一九三一年,满洲事变爆发,接着满洲国成立。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苏联与外蒙古签订军事互助协定,把人口只有九十万、常备兵力大约有一万人的外蒙古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以后,又乘一九三九年的诺门坎事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外蒙古越来越牢固地控制在手中。特别是在一九四五年二月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以参加对日作战为条件,迫使中国(当时在蒋介石的统治之下)承认外蒙古的独立,中国终于在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五日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战后,中苏两国的关系随着***取得了政权而得到了改善。一九五○年二月,双方缔结了中苏同盟,中国与外蒙古的关系也有了改善。中国派出约四万名技术人员、工人帮助外蒙古建设。另外,到北京大学学习的蒙古青年也不少。从乌兰巴托到北京铺设了宽轨铁路,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之间的直达列车通了车。中国、外蒙古、苏联的关系看来是正常的。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蒙之间缔结了协定。苏联看出中国有意恢复它在外蒙古的势力,便逐渐地采取强硬态度,终于在一九六六年一月通过和蒙古签定同盟条约,取得了在外蒙古驻军的权利。另外在外蒙古东部,修筑了由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到乔巴山及其前方地区的铁路,这使苏联向外蒙古渗透和补给更加容易。随着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苏联把核武器和数万军队部署在外蒙古,使苏联对外蒙古的控制越来越牢固。
图5 一九三九年诺门坎作战略图
注:① 苏军从赤塔出发,利用铁路(博尔集亚-乔巴山路段于8月建成)与公路在夜间把兵力集中到塔木察格布拉克附近。8月20日用南、中、北三个集群对日军实施了攻势作战。
南方集群:第57师、第8骑兵师(外蒙古),第8旅、第6坦克旅、第11坦克旅。
中央集群:第36师、第82师、第5旅。
北方集群:第6骑兵师(外蒙古)、第7旅、第82师第1团、第11坦克旅的二个营。
预备兵力:第212旅、第9旅、第6坦克旅第1营。
② 后方物资储备55,000吨,动用卡车4,300台。
③ 哈拉哈河河畔有大蚊群。
第四节 新疆
汉族进入现在的新疆这个地区是在公元前一四一至八十七年这一时期。新疆当时称作西域,位于东亚交通的要冲,是争夺的中心。成吉思汗跨欧亚大陆创立元朝大帝国时,这个地区居于中心。但是,这个地区建立的国家一个个由兴盛走向衰亡,无一久长。清朝帝国在新疆建立了屯田兵制度,镇抚各地,于一八八二年成立了新疆省。
新疆与苏联中亚地区的三个州 [ 译者注:指阿拉木图州、伊塞克湖州和安集延州。 ] 接壤,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毗连,东西经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相连,东面与青海省接连。除航空之外,与中国内地的联系不得不只靠一条铁路(一九六五年时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直达列车隔日开一次)和两条公路进行。从中国内地出发,沿这些交通路线西行,需要通过漫长的陆路才能到达新疆。因此,中国与新疆的联系是不方便的。横贯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有的地方海拔六千米)把新疆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南部地区与西藏相连,它的大部分为塔克马干沙漠所占。
天山北路经阿尔泰山脉(海拔三千五百米以下)与外蒙古相接。西部有山系(海拔三千四百米)介于新疆与苏联之间。北疆中部有准噶尔盆地。吐鲁番东部的吐鲁番盆地的最低处低于海平面一百五十四米,是中国大陆内部的最低点。沿着这两个盆地呈东西走向的山地(海拔二千至三千米),形成了强有力的抵抗地域,可对付苏联由西部方向的入侵。
西部的高山常年积雪,冰川交错;而东部地区地势较低,而且很少起伏。在天山的各山系间有很多的盆地和谷地。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水草丰富。新疆西部边缘的谷地形成了通往中亚的天然交通路线,这就是古代的丝绸之路。
河流除一部分之外,都是内陆河。高山融化的雪水可用来灌溉土地 [ 作者注:通过“坎儿井”这种方式疏导地下水,利用天山山系的水源。 ] ,流至山麓附近后在沙漠中消失。上游河水的水量大多比下游多。
塔里木河是自治区内的最大河流,流入罗布泊。罗布泊曾几次移动位置,以移动湖而著称。罗布泊含盐量很多,因此冬季也不冻结,据说水深仅四十厘米。
新疆地区的气候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天山南北两区气候相差很大,天山北部因北冰洋的水气和寒流袭入,冬季长达六个月,很寒冷,相反,天山南部气温比较高,湿度低,降雨量是中国大陆内最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了天然屏障。据说冬季百来人,横穿该沙漠要用一个来月的时间才能见到绿洲;如果迷了路,将成为不归之客。
新疆的面积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日本的四倍,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省、自治区中面积最大的。人口在一九六八年已达一千一百万(一九五三年时包括五十万汉族在内才只有五百万人左右),而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居民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鞑靼族、吉尔吉斯族等十几个民族组成,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居多。维吾尔族人过去占居民的百分之七十四,据说现在汉族已占百分之五十。流动于中苏两国境内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经常发生问题。
新疆未开垦的荒地很多,发展农业生产的潜力很大,种植有小麦、稻米、玉蜀黍、棉花、桑树、葡萄、苹果、梨等。森林资源很丰富,杉、落叶松、喜马拉雅松、白桦居多。畜牧业很发达,仅次于农业。牧民饲养羊、马、牛、骆驼等,其中以羊为最多。
在工业方面,炼钢、纺织、汽车修理、水泥、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等发展迅速,多数集中在乌鲁木齐。另外,地下资源有北部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油田(贮量为六亿吨),输油管道已铺设到独山子。这里从一九五七年年初开始动工,至一九五八年建成了炼油厂。除石油以外,还发现了铀、黄金和铁等地下矿藏。罗布泊成了中国著名的核试验场。
这里先叙述一下历史上中、苏、英围绕新疆问题展开的斗争。
新疆与苏联的中亚接壤,有的地方未划定边界,因此,中苏两国之间的冲突长年不断。事实如下:
一八四○年,巴尔喀什湖以西的清朝领土被俄国攫夺。
一八五一年,中、俄两国缔结《伊犁通商条约》,俄国在伊犁、塔城设立了领事馆。
一八七一年,俄国占领了伊犁。
一八八一年,中、俄确定以额尔齐斯河为两国边界。
一九二五年,苏联向伊犁、塔城、乌鲁木齐、阿克苏,喀什强行派驻贸易通商代表,并以卫队为名派遣了约五百人的军队。另外还强制使用苏联纸币。
一九三一年,苏联乘新疆内部发生***之机,与省长缔结秘密通商协定,努力培植新疆的亲苏势力。
一九三二年,新疆的政权由盛世才掌握,苏联对盛世才采取了怀柔政策。
一九三四年,盛世才在苏军两个旅(装备有坦克、装甲车)的援助下掌握了新疆的实权,继之与苏联缔结了贷款协定。
一九三七年,支那事变爆发,新疆作为苏联向中国提供援助的“红色之路”而受到重视,苏联的势力日益壮大。
一九四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更加关心新疆(补给线)。这时苏联军队受到德军的攻击而处于苦战之中。中国***政府利用这个时机策动盛世才发动了反苏事件,把苏联人全部赶出了新疆。
一九四四年,少数民族不堪压迫,举行了暴动。驻伊犁的***军队被参加暴动的民众击败。苏联支持这次暴动,占领了伊犁、塔城、承化三个地区,成立了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苏联趁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近结束之机,对新疆进行了明显的渗透。
一九四五年,张治中担任了新疆省长,负责统治新疆,但是中国内地的***力量取得了发展,张治中后来也投入了***的怀抱。
一九四八年,新疆省长由张治中换成了包尔汉。当时在新疆驻有陶峙岳指挥下的十万军队(以第四十二师、第七十八师、第一骑兵师为主力的部队)。***军队必须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抵抗***军队。一九四九年九月,***军队为***军队收编,省长也在人民政府成立后投降了***政权。
过去的驻军和民族***部队改编为***第五军。到一九五五年为止,这个军一直由以包尔汉为主席的人民政府统辖。
一九五五年十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维吾尔族人赛福鼎担任了自治区主席。中国(***)政府除努力开发新疆和维持治安以外,还从内地移民,孜孜不倦地努力使新疆处于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
图6 新疆略图
一九六二年,伊犁河谷的哈萨克族(六万人)到苏联驻固尔扎 [ 译者注:固尔扎即伊犁,现在的伊宁市。 ] 领事馆求援,苏联把这些人送到了苏联。 [ 译者注:实际是苏联通过其驻中国新疆的机构和人员,在伊犁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颠覆活动,胁迫中国公民去苏联。 ] 第二年,苏军军官将这些人组编成四个师,提供给他们弹药,把他们送回了新疆。
一九六三年,据说中国为预防新疆发生事变,往新疆移居了九十万学生。新疆驻有八个农业师和两个工业建设师,在一九六二年九月到一九六三年二月的这个时期,补充了五万多名新兵。
从上述事实可以了解到,苏联(俄国)野心勃勃,觊觎新疆。另外,谈及新疆时,还必须附带说明一下帕米尔高原地区周围的情况。
英国自从攫取印度作为它的殖民地以后,一直担心俄国(苏联)南下,十分关心新疆的动向。一八九八年,它与俄国秘密签订协定,瓜分了帕米尔高原,确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协定规定:明铁盖山口以南属印度,东南一角归新疆,明铁盖山口北侧由俄军警戒。可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巴基斯坦取得了独立,明铁盖山口以南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之间争论的一个问题,巴基斯坦以军事手段占领了这个地区。中国政府认为苏联占领了帕米尔高原附近的中国领土,于一九六三年与巴基斯坦签订边界协定,把吉尔吉特地区弄到了手。这样,中国得以直接与巴基斯坦接壤,与巴基斯坦关系进一步密切起来。与此相反,苏联由于帕米尔高原和新疆与本国有重大利害关系,因此反对中巴的举动,认为吉尔吉特地区是印度的领土,在支持印度的同时,加强了与阿富汗的关系。苏联之所以如此,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美国曾经把明铁盖山口南面的吉尔吉特地区作为军事基地,从那里派出U-2飞机到苏联上空进行秘密侦察,苏联对此强烈反对过。总而言之,帕米尔高原及明铁盖山口附近的地区是中国、苏联、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毗连的地区,很容易成为这些国家之间的争执之地。
第五节 西藏
被称作世界屋脊的西藏,可以说是人迹罕至之地,未开发的地方极多,至今不为世人所知。这个地区虽说一向处于中国的主权之下,但那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实际上它长期处于英国的影响之下,因为从地理位置来看,它与印度的关系很深。西藏生产青稞和小麦,一九七四年实现了自给自足,一九七八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九亿公斤。
西藏东连青海省及四川省,北连新疆省,形成海拔三千至四千米的高原地带。东西走向的昆仑山脉坐落于它与新疆之间,唐古拉山脉与外喜马拉雅山脉之间是西藏高原,高原上耸立着许多五六千米的山峰。西藏与北部的交通(除航空之外)明显地受到了限制,没有一条铁路可通。与新疆进行联系只能通过喀什、莎车、喀喇昆仑(山口)进行。最近,从青海省的西宁到哈尔盖(七十五公里)已正式通了火车,从哈尔盖到格尔木的路轨已铺设完毕(一九七九年七月底竣工)。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预计建成格尔木至拉萨全长二千二百公里长的铁路。铁路铺成以后,西藏的面貌将为之一变。
西藏的东部地区是长江、湄公河、萨尔温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和上游地区。海拔六千米左右的山岳和流经其间的上述河流(包括支流)纵横交错,交通、通信明显地受到阻碍。从中国内地通往西藏的公路仅有两条:一条是从东面的成都方向经巴塘到拉萨;另一条是从北面的青海通到拉萨。
西藏南部的著名的喜马拉雅山系,海拔七八千米,与印度相连。西藏的东部经喜马拉雅山中的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与印度东部、孟加拉相连。因此,西藏与印度、孟加拉的交通联系要比与中国内地的交通联系方便得多,甚至与外国进行的贸易也要通过印度。
西藏的面积为一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等于日本的三倍),人口仅一百七十四万人(包括汉族十二万人)。西藏人不象汉族人,倒是更象土耳其人和蒙古人,语言近似缅甸语。西藏高原地带虽然缺乏公路,但由于没有森林和丛林,车辆的通行似乎并不多么困难。冬季各河流虽然封冻,但只要注意调节好汽车的汽化器,河流不会成为障碍(在中印边境冲突中已经得到证实)。在西藏西部的拉达克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一百毫米左右,军队的作战行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即使在整个冬季,这个地区的气候也不影响作战行动。这里温度虽在零下四十度左右,但由于没有湿气,人们容易忍受。与此相反,在东部的麦克马洪线一带,年平均降雨量为一千六百多毫米(居世界之冠),到雨季几乎不能进行作战。
一八七四年,西藏通过英国(印度)、中国、西藏代表会议,与印度之间划定了麦克马洪边境线。西藏作为***喇嘛统治下的准独立国,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均声明中立,没有卷入战争的漩涡。
图7 帕米尔高原地区略图
更新于:5个月前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作者 书名出版 阿部治平 中国地理漫谈日中出版社 林三郎关东军和远东苏军芙蓉书房 林三郎苏联的军事政策 新世纪社 金子民雄 进入中亚的日本人新人物往来社 岛贯重节 福岛安正单骑穿越西伯利亚 浅井勇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 教..
苏联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第八
苏联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第八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促使希特勒铤而走险,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半原因,是战前英、法两国的和平主义思潮和薄弱的国防。今天,日本轻视国防,不认真备战,沉溺于和平气氛,这种状态不是和战前的英、法两国十分相象吗?法国..
对中苏战争的考察·第七
对中苏战争的考察·第七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相对抗互相竞争的今天,中苏对立是否会发展成为中苏战争,或者相反,中苏是否会彼此接近走向合作,这不仅是个重大的世界性问题,甚至和我国的国防也有重大关系,因此人们十分关心这个问题。..
各国围绕中苏战争的动向·第六
各国围绕中苏战争的动向·第六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前面各章叙述了中苏两国边境地带的一般情况和军情,本章设想一下中苏战争爆发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中苏战争的起因、规模及样式等,将在后文探讨。 中苏战争爆发后,苏军将凭借自己的优势兵力和火力,在中国..
各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第四
各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第四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的地理学家麦金德 [ 译者注:麦金德(一八六一-一九四七) 英国地理学家,曾任教于牛津大学与伦敦经济学院,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副会长,一九○四年他在《历史的地理基础》一文中提出“大陆心脏说”。认为..
苏联一侧的边境地区·第三
苏联一侧的边境地区·第三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乌拉尔以东的苏联领土,占苏联整个领土的百分之七十五,分为西伯利亚与中亚两部分。西伯利亚(有人解释为取自“西伯尔”这一地名,还有人解释为是“沉睡的大地”之意)占据着东经六十度到东经一百八十度,北纬五..
中苏边境地区的历史概况·第一
中苏边境地区的历史概况·第一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每当传来中苏边境地区发生冲突的消息,报刊就报道中苏战争可能爆发。所谓中苏边境,其实是一条长约七千公里的边境线。如果考虑到朝鲜半岛的三八线才不过约一百六十公里,那就容易了解中苏边境有多么漫长。..
原书前言
原书前言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回顾世界发展史,可以说未开发地区总是处于战火之中。美洲大陆未开发之际,曾招来欧洲列强的竞争,成为拚杀激烈的战场,沦为这些国家的殖民地。 十九世纪以后,文化落后的亚洲成了列强的争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亚洲各..
原书序文
原书序文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苏联一九七九年末出动大军侵略阿富汗,企图在短期内迫阿就范,但事与愿违,反而陷入苦战之中,至今不能自拔。美国为营救被伊朗扣压的人质,四月二十五日采取了军事行动,但惨遭失败,给国内外以巨大冲击。两国事前虽都进行了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