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姆战役和奥斯特里茨战役·第十

繁体

乌尔姆战役和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第十

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

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

出自————《战争通史》

   拿破仑的军事生涯在1805年夏季达到了顶峰,但十年之后他却在这个顶峰上跌落下来以惨败而告终。所以,在此对他以前所取得的军事成就作一简要分析是适宜的。

   1796年的第一次意大利战役,拿破仑以迅速击败皮埃蒙特和奥地利联军拉开战幕,的确是进攻战略的一大杰作。当时,皮奥联军的力量比他强大,他便在内线采取行动,先在两个结盟的敌手之间打进一个楔子,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各个击破。初战取胜之后,他便实施无情的追击,结果赢得了辉煌的胜利,尽管洛迪之战的胜利也许是不必要的。此后,当众寡悬殊而被迫采取守势时,他又乘奥军维尔姆泽部短暂分兵之机,迅速转入进攻。这样就使他在8月初赢得了卡斯蒂利奥内大捷。9月,再次对败敌穷追不舍又使他赢得了巴萨诺之战的胜利。而阿尔科拉防御战则是靠熟练地机动预备师而取胜的。

   1797年的胜利同样引人注目。战役在隆冬开始,先是防御战,打得非常艰苦。由于在利沃里实施了出色的战术性反击,结果赢得了胜利的桂冠,紧接着把战略目标又急骤地转移到曼图亚。此后,他长驱四百英里把胜利的意大利军团带到了距敌国首都不到一百英里的地方。

   1798年对埃及的远征是在完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的。敌人的战术训练和装备固然停留在中世纪水平,但在干燥气候中进行沙漠战却异常艰苦,这就要求在组织、训练和战术上及时采取应变措施,而拿破仑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他对官兵们的精神感召力也是非凡的,他以必胜的信念激励着他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诚然,部队在亚历山大港登陆的组织工作很糟,如果与他对阵的是一支有战斗力的欧洲敌军,那他必将一败涂地。其后,治理所征服的东方国家无疑发挥了拿破仑的组织才能,并为他后来治理法国这个更大的任务作好了准备。不过,他向阿克盲目冒进却是一个战略错误,因而也受到了失败的惩罚。

   1800年的马伦哥战役,作为一次战略机动,虽然构思十分出色,但由于侦察疏忽和战术计划失误几乎导致失败。这次决战暴露了拿破仑的领导能力也有失常的时候。他本来是输定了的,因为他没有保留能影响战局的战术预备队,其第一线步兵也缺乏适当的炮兵支援,他也没有保留任何骑兵预备队用于乘胜追击扩张结果。马伦哥之战纯属侥幸取胜,这主要是由于敌手无能而取得的。拿破仑对于马伦哥会战的指导,远不如他过去在意大利战役中所表现的那样果断和善于机变。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1805年的事情上来。8月9日,奥、英、俄三国为了防止法国主宰欧洲而结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当时正和他庞大的侵英舰队一起呆在布伦,其大军团已经作好了上船的准备,只等维尔纳夫和冈托姆的联合舰队扫清多佛尔海峡便渡海远征。不过,他已意识到在其后方正在蕴酿一场战乱。7月31日,他写信给他的外交部长塔列朗说:

   我从意大利获得的情报都说明必有一战,其实奥地利人对此毫不隐讳。请准备一份致奥地利大使科本兹的照会,在适当的时候交给他。该照会应写得娓娓动听,入情入理。

   拿破仑仍急于先对英国发动一次致命打击,再对付其大陆上的敌人。但8月9日,他获悉维尔纳夫的舰队刚从西印度群岛返回便于7月22日在费罗尔港附近为考尔德所拦截,而冈托姆根本就未曾离开布勒斯特。他发动入侵的希望开始破灭。8月12日,他写信给塔列朗说:

   请告诉奥地利大使科本兹,我在等待他的答复。如果得不到答复,我将进入瑞士并撤除我在海峡沿岸兵营。不允许拖延搪塞,不允许在蒂罗尔有任何外军,奥军必须返回他们原来的驻地。否则,我就要开战。

   这本身就是一个狡诈的骗局,因为它企图使奥军相信法军将从意大利方向发起主攻。次日,他写信给康巴塞雷斯说:

   奥地利正在武装,而我希望它解除武装。如果它不按我的意愿去做,我将率二十万大军登门进行一次令它长时间都难以忘怀的访问。奥地利欲与我交战简直是发疯。现在欧洲还没有哪支军队能与我匹敌。

   不过,他依旧没有离开布伦,他仍希望他的舰队在最后时刻会突然出现。最后一直到8月23日,他才完全放弃侵英计划,并决定在俄国援军赶到之前先进攻奥地利。那天,他写信给塔列朗说:

   我越考虑欧洲局势,越迫切感到要采取决定性的行动。到四月份,我就会发现在波兰有十万领英国薪饷的俄***队,在马耳他有一万五到两万英军,在科孚岛也会有一万五千俄军。到那时,我们的情况就危急了。

   为了一劳永逸地击败奥地利,拿破仑决心占领维也纳。通往奥地利首都的战略走廊一共有两条:一条是多瑙河谷,另一条是波河河谷。拿破仑在1796月和1797年的战役中,曾成功地取道波河河谷进军维也纳。而1800年马伦哥之战击败梅拉斯也是在这条河谷之中进行的。为了防止他沿这条战略轴线再次胜利进军,奥地利最高当局集结了一支九万五千人的部队据守阿迪杰防线,由奥地利最优秀的军事将领,34岁的查理大公指挥。就政治意义而言,由于奥地利希望收复伦巴第,所以波河流域对于奥地利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地区。为了阻塞多瑙河谷这条战略通道,奥军在因河一线即奥地利与巴伐利亚边境还集结了另外一支六万人的部队,由涉世未深的费迪南大公指挥。费迪南大公年方二十四岁,不过其参谋长却是五十三岁的老将麦克。由于俄奥的联盟,这支部队在十月份还将得到十万俄军的增援,后者正通过波兰和摩拉维亚西进。

   奥军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查理大公对付法国的意大利军团,该军团当时正据守着阿迪杰河防线,即维罗纳至阿迪杰河与波河会合处一线。同时,费迪南大公则经上多瑙河谷前进到其支流伊勒河一线,以期谋取巴伐利亚选帝侯二万五千可用之兵的支援。奥军在那里应能牵制法军的任何进军直至俄国援兵到达,后者将使他们在数量上获得可观的优势以致足以入侵法国本土。

   这是一个十分稳妥的计划,而拿破仑只有靠行动迅速和反应灵活才能挫败它。拿破仑的主要目标是在俄军到达之前进攻多瑙河谷里的费迪南大公;但同时又要设法牵制住波河河谷的查理大公,不让他增援多瑙河战线。8月23日,他决定实行五百英里强行军,把整个大军团十七万六千人从海峡沿岸转移到多瑙河这边来。同时还把已退休的四十七岁的马塞纳元帅也请了出来,要他指挥六万五千人的意大利军团,以在维罗纳战线对抗查理大公。

   拿破仑思想敏捷,实施其计划不浪费一分钟。他所采取的第一个措施不仅是军事性的,也是政治性的。为了确保普鲁士在未来的战争中持中立立场,他于8月24日派他的宫廷大总管迪罗克将军前往柏林,与普鲁士国王就一项密约进行谈判。作为交换条件,他愿意将刚兼并的汉诺威割让给普鲁士。接着,他又以个人名义写信给巴伐利亚、巴登和符腾堡三位选帝侯以及黑森-达姆斯塔特的伯爵,对他们威胁利诱,要求他们与之结盟,他们勉强接受了他的要求。这样,他就获得了利用他们的领土作战场的权利,而且还为自己的军队弄到了四万援军,不过,其中只有巴伐利亚的二万五千人尚有一定的战斗力。

   处理完外交领域的事务的当天,拿破仑就要求贝尔蒂埃命令五个独立骑兵师(二万一千人)向莱茵河平行开进,扼守该河从纽夫布里沙赫到斯特拉斯堡之间的渡口。这些师将构成大军团的前卫。次日,他派其妹夫缪拉亲王,以“包尔蒙”上校的假名,对巴拉丁纳、巴伐利亚和黑森林作一次快速侦察,并就道路状况和河川的宽度提出报告。缪拉拟于9月11日回到斯特拉斯堡,届时,他将暂行代理大军团总指挥,皇帝到达后再统领骑兵军。

   拿破仑的工程兵高级军官贝特朗将军也被派往上述地区,对那里的一切桥梁、渡口以及徒涉场作更详细的侦察,特别注意了解多瑙河、因河、莱希河和伊萨尔河河岸的性质。皇帝的另一名亲信参谋萨瓦里将军则被派往符腾堡境内作类似的侦察。拿破仑指示贝尔蒂埃准备一种标示奥军各个部队及其最近所处位置的卡片索引,以便皇帝能逐日查看奥军的战斗序列。贝尔蒂埃在拿破仑尚未进军校之前就已经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参谋军官,但这项命令典型地表明皇帝对参谋工作的每个细节都是关注的。

   8月26日,拿破仑指示贝尔蒂埃向大军团下达进军令。最北面的那个军是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当时正占据着汉诺威,他奉命9月2日出发,9月9日到达哥廷根;马尔蒙的第二军从布鲁日出发,定于9月15日到达美因茨。然后两军均进至巴拉丁纳的维尔茨堡。在那里,他们将与符雷德将军指挥的巴伐利亚部队会合。第三、四、五、六军8月27日出发,定于9月26日,到达斯特拉斯堡和曼海姆之间八十英里正面上莱茵河各渡口。奥热罗的第七军在布勒斯特,因此,其行程也最远。他奉命在纽夫布里沙赫渡过莱茵河,占领弗赖堡地区以便封锁黑森林的出口。

   大军团从海峡沿岸到莱茵河边的行军,全程三百七十五英里,是历史上伟大的战略机动之一。它使人想起一个世纪前,马尔波罗由低地国家到多瑙河的进军,但拿破仑的兵力是马尔波罗的九倍。最后的进军令是8月29日从皇帝大本营发出的。当时,大军团是这样编成的:

   第一军(贝尔纳多特),2个步兵师(每师9个营),1个轻骑兵师,15,000人;

   第二军(马尔蒙),3个步兵师,1个轻骑兵师,20,000人;

   第三军(达武),3个步兵师,1个轻骑兵师,25,000人;

   第四军(苏尔特),3个步兵师,1个轻骑兵师,28,000人;

   第五军(拉纳),3个步兵师,1个轻骑兵师,26,000人;

   第六军(内伊),3个步兵师,1个轻骑兵师,21,000人;

   第七军(奥热罗),2个步兵师,14,000人;

   近卫军(贝西埃尔),1个步兵师,2个骑兵团,6千人;

   骑兵军(缪拉),5个骑兵师,21,000人;

   共计:20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286门野战炮,176,000人。

   调集到各前进港的登陆船只都已全部集中到布伦港,由前线各团第三营组成的一支佯攻部队在布律纳元帅指挥下,留在原有营地以阻遏英军。9月4日,皇帝离开布伦前往马尔梅松。大军团已经开拔。除奥热罗军外,其他各军到9月26日均已抵达莱茵河前线。

   这支庞大的军队的饮食供应给后方勤务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每人出发时仅携带了四天的干粮。此后,各单位就在他们途经之地征收粮秣给养,幸亏这些地方都十分富饶,而且正好秋收刚刚结束。

   9月13日,拿破仑还在巴黎,他获悉奥军在10日渡过了因河并已侵入巴伐利亚。其盟友巴伐利亚选帝侯约瑟夫已从慕尼黑撤至维尔茨堡,并在那里与贝尔纳多特军取得了联系。一周后,缪拉报告说,奥军正逼近乌尔姆并沿伊勒河一线构筑工事,该河正好在这个要塞区与多瑙河汇合。这个消息真是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如在乌尔姆下方越过多瑙河,那么拿破仑就能插入奥军和俄军之间,同时还可以切断他们与维也纳之间最便捷的交通线。他右手的两个军(拉纳和内伊)本来奉命向乌尔姆进军,现又奉命取道斯图加特和路德维希堡向海登海姆和甘德尔芬根(分别位于乌尔姆之北和东北)进军以探明敌军北翼的位置。第一、二、三、四军则继续向东南前进,在因戈尔施塔特和多瑙沃尔特之间渡过多瑙河,然后问慕尼黑和奥格斯堡推进。这样,他们就将横跨奥军主要交通线的两侧并把奥军与即将到达的俄军隔开。

   此时大军团正以每天十五英里的速度向莱茵河一线前进,因此拿破仑现在也就有点时间处理诸如海上战略方面的一些事情。9月13日,他写了一篇冗长而又不足以令人相信的备忘录,题为《我创建布伦舰队的目的》。在最终放弃侵英计划之后,他于14日又给维尔纳夫下达了一项新的指示。当时,维尔纳夫指挥着法国的主力舰队,拥有法国和西班牙大型战舰三十二艘,但被英国海军封锁在加的斯。维尔纳夫奉命冲破封锁进入地中海,在卡塔吉纳与另一支西班牙海军中队会合后,驶往那不勒斯,把法国的援军送到那里登陆,尔后再回到土伦整修。这一灾难性的命令结果使维尔纳夫的舰队一个月后被纳尔逊全歼于特拉法加。然而,由于对维尔纳夫已丧失信心,次日他又命令维尔纳夫把指挥权移交给罗西里将军,而罗西里刚到达马德里就听到维尔纳夫全军覆灭的消息 [ 注:维尔纳夫将军很不幸。他在特拉法加海战中被俘,一直到1806年双方交换俘虏时才返回法国,回国后因不堪冷遇而自杀。 ] 。

   为了使其剩下的海军继续发挥作用,拿破仑于9月17日又命令他的海军部长派六支小型海军远征队,分别出访圣赫勒拿、马提尼克、巴巴多斯、圣多明各、牙买加、卡宴、塞内加尔和毛里求斯,以炫耀法国国威,袭扰英国的商业活动并“劫掠爱尔兰海岸”。但由于法国在大西洋沿岸的所有港口都在英国的有效封锁之下,所以上述访问一次也未能成行。

   现在对奥战役日益要求拿破仑集中其全部注意力,因此他也就停止向他困守港内的海军乱发指示了。9月24日,他离开巴黎前往斯特拉斯堡去从事地面战争,而这方面他倒是驾轻就熟的。

   离开巴黎之前,拿破仑于9月17日曾下令各纵队的指挥官在25日渡过莱茵河并向东南方的上多瑙河挺进。其北面的六个军,以缪拉的骑兵军为前卫,在七十英里宽的正面上越过南德意志,象一条大章鱼的触手一样,四面伸张以捕食猎物。仅在乌尔姆附近,即奥军指挥官麦克的所在地,才遇到一点抵抗。

   夏季的好天气对于从海峡沿岸至莱茵河的进军还是非常有利的。但一进入十月的第一周,当法军穿过奥登瓦尔德和苏比亚侏罗时,雨水就多了,整个地区成了一片泥海。在其左翼的末端,原来集结在维尔茨堡的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和符雷德的巴伐利亚军,现已穿过安斯巴赫和魏森堡,在因戈尔施塔特渡过多瑙河并继续朝南向慕尼黑进军。在这次进军中,贝尔纳多特冒犯了中立的安斯巴赫公国。由于该国是普鲁士领土,所以普军非常恼火,而拿破仑也只好一再道歉,这才勉强使普鲁士国王没有投入奥地利人的怀抱。

   马尔蒙的第二军已在美因茨渡过莱茵河并且也集结于维尔茨堡。他沿着与第一军平行的路线经罗滕堡前进并在诺伊堡渡过多瑙河。该桥亦将供达武的第三军使用,当时他已在曼海姆附近渡过了莱茵河。位于中央的苏尔特的第四军则奉命经海尔布隆与第三军平行前进,在多瑙沃尔特渡过多瑙河后继续朝南向奥格斯堡进军。拉纳的第五军和内伊的第六军已分别在斯特拉斯堡和卡尔斯鲁厄渡过了莱茵河。他们原来奉命进军乌尔姆,由于现已得知该要塞为麦克的主力所扼守,于是改而穿过斯图加特和路德维希堡向北绕行,并奉命在乌尔姆下游二十五英里处的迪林根渡过多瑙河。

   拿破仑本人是9月24日清晨离开巴黎的,两天之后到达斯特拉斯堡,在那里他找到了他的近卫军。此后,他便把他的大本营依次移向路德维希堡、格蒙德、阿伦和诺德林根,并于10月8日,在多瑙沃尔特渡过多瑙河。至此,整个大军团都到达或者渡过了该河。法军现已稳稳当当地横跨在奥军交通线的两侧,所以尽管战斗还未打响,法军实际上已赢得了这次战役。

图6:乌尔姆战役

   奥军其实是由麦克指挥的,年轻的费迪南大公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麦克现已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他从未料到法军竟如此神速地包围了他的右翼,所以他仍然向西面对伊勒河,期待着法军从这个方向出现。在其右翼,金迈尔军正守卫着乌尔姆和多瑙沃尔特之间的多瑙河。10月8日,缪拉在马尔蒙和苏尔特两个军的支援下,把金迈尔向南逐往慕尼黑方向。然后,转而向西,在韦尔廷根(位于多瑙沃尔特西南十五英里)与奥劳伯格指挥的一个拥有十二营兵力的加强师遭遇,该师是奉麦克派遣增援金迈尔的。缪拉立即发起攻击,结果打退了这支部队,俘敌三千八百人。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接着追击金迈尔,于10月12日进入慕尼黑,在瓦塞堡把金迈尔赶过了因河,使其遭受严重损失。

   麦克率领的五万人现被压缩到乌尔姆附近,大章鱼的触手正步步向他进逼。拿破仑命令马尔蒙的第二军南进奥格斯堡,然后再向西进占俯控乌尔姆之南的伊勒河的山脊。达武的第三军则奉命移向东南的达豪(位于慕尼黑西北十四英里)充作预备队,一旦俄军到达就支援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苏尔特的第四军奉命穿过奥格斯堡南进,直抵兰茨贝格的莱西河谷,然后再转身西进梅明根,渡过伊勒河并切断乌尔姆与南部的交通线。拉纳的第五军和内伊的第六军则沿多瑙河两岸向西挺进乌尔姆。至此,对乌尔姆已构成合围之势。

   拿破仑知道,他只要一收网,麦克就完蛋了,但他也知道俄军正穿过摩拉维亚前进,一两周内即可到达慕尼黑。为了集中精力处理这一新情况,他于10月12日委派他的妹夫缪拉指挥一个特遣队去乌尔姆完成歼灭麦克的任务。缪拉除了自己的骑兵军外,还加强了拉纳和内伊两个军。内伊和拉纳两军分别从多瑙河左右两岸围攻这个陷入绝境的要塞。拿破仑在12日从奥格斯堡发给缪拉的最后指示表明他对作战细节无一不是深思熟虑的:

   缪拉亲王:苏尔特元帅已于昨天中午进抵兰茨贝格。今天,他正向梅明根前进,但一直要到明天很晚的时候才能到达那里。我的意思是,如果敌人坚守既有阵地并准备迎战的话,那么我方不应在明天而应在后天进攻,以便苏尔特军三万人可以参战。他将迂回并攻击敌之右翼,这一机动将确保我们取得决定性的成功。此时,你应在亚尔贝克对面,在尽可能接近你的战线的地方架设一座跨越多瑙河的桥梁,以便在亚尔贝克的内伊军与我方其余兵力连为一体。……命令你的将领们检查武器弹药,并召回所有护送辎重的人员。一切辎重车辆都应送出布尔高以外,停放在田野中以保持主要道路畅通无阻。确定骑兵和各步兵军弹药补给点的位置,并使每个点上都有充足而未遭雨水淋湿的弹药。同时,还要为每一个军确定其主要的急救站。我所指的并非野战医院,因为那些医院必须保持半英里以内的距离随前线部队跟进。这不是一个小冲突或遭遇战,而是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敌人的数量也许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其成败与否事关重大。届时,我将亲临指挥。请把我的指挥所设在你认为最合适的地点。我将于明天到达那里。

   除了这种明确的指示外,拿破仑还训斥了他的妹夫,因为在他上次的报告中连发文地点,日期或时间都没有写——“这简直是岂有此理”。但缪拉毕竟不是贝尔蒂埃。

   当天,拿破仑还给已抵达兰茨贝格的苏尔特下达了下述命令:

   决战时刻到了。命令你的骑兵和乘骑炮兵向梅明根推进,你务必率你的先头师于上午九时前到达那里,到后立即向该地发起攻击,并限于明天内渡过伊勒河。……争取夺取位于基尔孟兹的那座桥梁。……与在魏森霍恩的缪拉亲王取得联系。……敌军的士气极其低落。我正派马尔蒙军去史龙巴赫,他将于明天到达伊勒河。……击败敌人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是决不能让一个人跑掉。

   如果明智地执行拿破仑的命令,是不会有一人漏网的。遗憾的是拿破仑所信托的缪拉元帅不堪当此重任。缪拉虽然是一位骑兵猛将,但却缺乏战略头脑。与皇帝的指示相反,他命令在多瑙河左岸古兹堡附近的内伊军渡至河右岸(即南岸),这就给乌尔姆要塞的东北面留下了一个空隙。侥幸的是内伊仅将该军的部分兵力调到了南岸,但这种部分调动为奥军让开了一条退路。麦克利用这个机会命令魏尼克军二万人保护费迪南大公向东北逃走。在亚贝克,内伊的一个师与奥军发生激战,俘虏奥军三千人。而魏尼克经朗根劳、海登海姆和内尔希海姆突围而去,事实上正好穿越法军的交通线。拿破仑派缪拉的骑兵追击,终于于18日在诺德林根附近将其包围,魏尼克被迫率八千人投降。费迪南大公置乌尔姆战役的指挥之责于不顾,率几百名骑兵经纽伦堡逃到了波希米亚。麦克的另一个师在斯潘根指挥下试图向南突围,但在梅明根为苏尔特所拦截,苏尔特俘敌五千并缴获大炮十门。杰拉齐赫军六千余人则早在合围之前就向南逃到了福拉尔贝格。

   拿破仑怒火中烧,一心要洗刷其未能入侵英国的耻辱。10月13日,他向全军发布了一个冗长而又夸夸其谈的公告,他预言最后决战将于次日发生:

   军人们,一个月前我们在海峡沿岸扎营对付英国,但是一个邪恶的同盟迫使我们飞到了莱茵河。……要不是你们面前的这个敌人,我们今天就已经在伦敦了。我们就已经洗雪长达六个世纪的耻辱并恢复海上自由了。

   军人们,明天将是一个比马伦哥大捷辉煌百倍的日子,敌人已被置于马伦哥战役同样的境地。你们在这次会战中的丰功伟绩定将流芳百世。

   缪拉的蠢举使奥军占领了埃尔欣根(位于乌尔姆东北六英里)附近的多瑙河大桥。该村有一座巍峨的修道院,俯控着宽阔的河谷。一万五千奥军配备四十门大炮据守于此。10月14日晨,内伊以无比的英勇向这个险要的抵抗中心发起进攻,经过一场激战终于拿下了这个据点并俘获了三千守军和二十门大炮,其余的敌人退守乌尔姆,至此,乌尔姆被围得水泄不通。

图7:包围乌尔姆

   10月16日,拿破仑炮轰乌尔姆并向麦克招降,同时威胁说,奥军若拒绝投降,就会落到雅法土耳其守军那样的下场 [ 注:1799年3月7日,拿破仑攻占雅法,曾大肆屠杀土耳其战俘。 ] 。拿破仑其实非常急于结束战斗,因为这时他的给养已经完全用光了。19日,麦克终于投降。20日上午,全体守军,包括十六位将军,三万三千官兵和六十门火炮,成纵队在法兰西皇帝面前依次走过并放下他们的手中武器。法军在这一战役中也有五百人阵亡,一千人受伤,大部分是内伊军在亚贝克和埃尔欣根中损失的。

   可是次日,维尔纳夫的舰队在试图执行拿破仑的命令时,却在特拉法加遭致全军覆没。

   拿破仑以轻微的代价取得了乌尔姆大捷,诚如他自己所说的,他的胜利是靠士兵的双腿,而不是靠他们的刺刀赢得的。现在,他们还要参加更为严峻的战斗,而在随即到来的这个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到拿破仑作为战场指挥官的才能真正发挥到了顶峰。

   拿破仑虽歼灭了麦克的主力,但如要达到其下一个目标占领维也纳,他还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首先,他通往奥地利首都的进路为金迈尔军所阻遏。金迈尔有两万人,同时还得到库图佐夫 [ 注:库图佐夫(1745-1813),是苏沃洛夫的门徒,在俄土战争中名声大震。 ] 三万俄军的增援。这些兵力正扼守着因河下游及其支流萨尔察赫河一线。在因河的后面还有多瑙河右岸的一系列支流,如特劳恩河、恩斯河和伊布斯河。这些河流给奥方提供了良好的防御阵地而且难以迂回。杰拉齐赫师的六千人自乌尔姆南逃后,已与蒂罗尔的奥军会合。由于法军继续东进,其交通线势必延长,因而也就会暴露在南面敌军的攻击之下。在威尼西亚由查理大公统率的一支强大的奥军眼下暂时为马塞纳的意大利军团所牵制。后者于10月28日在维罗纳以东的卡尔蒂罗山脊向意大利军团发起攻击,激战中,双方各伤亡六千人。当查理大公听说麦克在乌尔姆惨败的消息后,立即北撤救援维也纳,但他已来不及阻止拿破仑的进军了。

   第二支俄军由巴克斯霍夫登将军指挥正经由摩拉维亚前进,所以拿破仑当即决定立刻下手,必须抢在俄军和查理大公之前进入维也纳。此外,由于普鲁士的态度变得日益敌对,这就构成了威胁他的另一个危险。大军团在10月26日即乌尔姆投降后一周开始东进。次日,缪拉的骑兵军仅遇轻微抵抗就渡过了因河,这样布劳瑙要塞连同其中储存的大批补给品和弹药都完好无损地落入法军之手。随缪拉跟进的是达武的第三军、苏尔特的第四军和拉纳的第五军。在右翼,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于10月30日进入萨尔茨堡,10月31日,在兰姆巴赫展开一场后卫战后又渡过了特劳恩河。此时,天气变得十分寒冷,地面已为积雪所覆盖。11月2日,俄军在恩斯河打了一场激烈的后卫战,但次日,库图佐夫却继续后撤。

   11月6日,拿破仑又组建了一个新军即第八军,由莫蒂埃元帅指挥,内含一个骑兵师和两个步兵师。该军奉命过河抵达林兹附近多瑙河左岸以构成一个左侧卫,内伊的第六军和马尔蒙的第二军已被派往因斯布鲁克和累欧本担任右侧卫,而奥热罗的第七军则在交通线上担任后卫。至此,拿破仑为一切不测事件都作好了准备。

   库图佐夫见维也纳已陷入绝境,遂决定于11月9日在冒顿渡过多瑙河,并向东北撤至摩拉维亚以便与此时已到达奥洛穆茨的第二支俄军会合。库图佐夫在冒顿摧毁多瑙河上的桥梁后,于11月11日在杜恩斯坦峡谷伏击了莫蒂埃的一个师并几乎将其全歼。其后,他又在霍兰布隆附近打了一场艰苦的后卫战,然后经克雷姆斯撤至跨越摩拉维亚边界的兹诺伊莫。

   此时,法军在多瑙河右岸的进军却势如破竹。11月13日,缪拉的前卫抵达维也纳城郊。然而,这是违背拿破仑的命令的,因为他早就告诉缪拉应渡过多瑙河追击库图佐夫。他言词尖刻地训斥他的妹夫道:

   我不能批准你的行军命令。你一个劲乱冲乱闯象个疯子,根本就不按我给你的命令办事。俄军并没有掩护维也纳,而是在克雷姆斯渡过了多瑙河。你既不了解敌人的计划又不考虑我的意图,就把我的军队困在维也纳一隅之地。但你是接到了我通过贝尔蒂埃给你下达的命令的,该命令要求你咬住俄军,紧追不舍。而你却莫名其妙地朝相反的方向实施强行军追击敌军。我感到你的行为简直不可思议。……如果你按我的命令行事,那么莫蒂埃军也不至于暴露在俄军面前而受到严重的损失。……你为了获得首先进入维也纳的虚荣,竟耽误了我两天时间。荣誉仅在那些充满危险的地方才能赢得,进入一座毫无防御的都城有何荣誉可言?

   11月14日,拿破仑进入维也纳并将其大本营设在宏伟壮丽的肖恩布鲁恩宫。奥皇及其朝臣则逃到了摩拉维亚的首都布尔诺。一周后,奥皇与沙皇亚历山大在此会晤。维也纳有二十五万人口,因此,经过长途跋涉的法军可以在那里获得充裕的补给。拿破仑命令不必从法国国内输送枪炮弹药,因为他在奥地利军火库里已经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一切。

   拿破仑决定趁严冬未至和查理大公尚未从意大利前线赶回之机,毫不迟疑地深入摩拉维亚追歼逃敌。所以,他命令缪拉、拉纳和苏尔特三个军一鼓作气乘胜追击。达武被派往普雷斯堡抵御从东面来的危险。贝尔纳多特被派往布德维斯去监视西面的费迪南大公,而莫蒂埃则留守维也纳。在这些兵力调遣完毕后,大军团的实力明显地减弱了。

   拿破仑看到他的元帅们劲头不足,心里十分焦躁。11月15日,他斥责贝尔纳多特说:

   朕对于你在拉纳和苏尔特元帅离维也纳只有两天行程的地方发生战斗时按兵不动以致一个人也没有渡过多瑙河深为不满。朕期望,待朕派去的参谋返回汇报时,你会告诉他说你全军都已过河,而且正在追击俄军并正在用刺刀戳他们的屁股。

   同一天,缪拉又作了一件十分荒唐的事使拿破仑勃然大怒。缪拉的前卫受到巴格拉吉昂亲王 [ 注:巴格拉吉昂亲王(1765-1812),1799年曾在苏沃洛夫手下服役,后在艾劳战役和弗里德兰战役中屡建战功。1812年在博罗季诺之战受致命伤。 ] 师的牵制,该师当时在摩拉维亚边界以南十五英里的荷拉布仑附近据守一个后卫阵地,缪拉便自作聪明地向俄军指挥官提出休战,允许他安然无虞地撤入摩拉维亚,而自己则坐等法军步兵到来。俄军当然求之不得欣然同意,撤到了兹奈姆。这件事使拿破仑怒不可遏,他痛斥缪拉说:

   我简直不知道用什么话来表达我对你的恼怒。你仅是我的一名前卫指挥官,没有我的命令根本无权作出休战安排,你毁弃了我的胜利果实。命令你立即停止休战,向敌人进军。告诉那位在协定上签字的俄国将军说他无权这样做,只有沙皇才有这种权利。

   此后,事态发展加快,库图佐夫已撤至布尔诺。11月17日,拿破仑在兹南姆设大本营。次日,他收到了有关特拉法加海战的消息,他写信给海军部长说:

   我已收到了你有关加的斯港外海战的报告。等收到你更详细的报告后我再就此事发表具体意见。同时,我郑重告诉你,这件事对我既定的海上突袭行动毫无影响。令人气愤的是这些行动未能在此事之前准备就绪,必须立刻行动,不得再行拖延。

   11月19日,俄军后卫撤出了布尔诺,缪拉随即进入,在那里发现了六十门火炮和大批弹药。次日,拿破仑进入布尔诺,而奥皇则撤至奥尔莫茨。在布尔诺以东十三英里处,有一个名叫奥斯特里茨 [ 注:奥斯特里茨是法奥当局所使用的摩拉维亚地名的德语译文。摩拉维亚语此地叫斯拉夫可夫(Slavkov)。特此注明,以便查阅现代捷克斯洛伐克地图。 ] 的小村,约四千奥军骑兵在小村前面的高地上挡住了缪拉的去路。

   奥皇此时已被逼到了最边远的国境线上,他派了两位全权使臣去谒见拿破仑,讨论议和条件。拿破仑却把他们送往维也纳,要他们去和塔列朗商谈,并声明其主要条件是把威尼斯并入意大利王国。把这些使节送回维也纳,只不过是拿破仑故意拖延的一个手段而己,因为他决心要在与奥地利议和之前,先彻底击败俄军。

   11月25日,拿破仑派其侍卫长萨瓦里将军打着休战旗前往奥尔莫茨,向年轻的沙皇亚历山大递交一封伪善的国书。然而,此行的真正目的是窥探敌方各军的位置。通过这次侦察,拿破仑对俄奥联军的意图有了清晰的了解。

   在此以前,拿破仑还从来有就战术程序向部队发布命令的习惯,因为业已证明标准的法军战斗训练,完全适应与奥军进行的战斗。然而现在,他们要对付的却是俄国人,俄军在突击行动中往往成密集纵队,挥舞刺刀而较少发挥火力。这是传统的俄国打法,源出于苏沃洛夫的教条。为了在肉搏之前先摧毁俄军的密集队形,拿破仑认为法军步兵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力,同时还应保持坚强的团结以对付俄军的冲击。11月26日,贝尔蒂埃向各军军长下达了下述指示:

   皇上要我转告诸位元帅,在对待俄国人时只要有可能,请采取以下战斗序列:

   每个旅的第一团应成横队展开,第二团则保持密集的连纵队。第二团的第一营在右,位于第一团第一营的后方。第二团的第二营在左,位于第一团第二营的后方。炮兵置于前面两个营之间的间隙中,在两翼也应布置若干炮兵。如果某师有五个团,则第五团应留作预备队,置于后部一百码处。在每旅后面,都应有一个骑兵中队或至少一支骑兵队,以便在敌人溃败时穿过间隙实施追击,并对付哥萨克骑兵。

   采用这种战斗序列,你们既能以展开火力痛击敌人,又可以保持密集纵队应付敌之突击。

   拿破仑此时为决战进行兵力的最后集中。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原在波希米亚与费迪南大公的一万八千人对峙,现已被召回,他的任务则由符雷德的巴伐利亚军接替;达武的第三军也从普雷斯堡被召回;莫蒂埃的第八军仍留守维也纳。截至11月30日止,法军已在布尔诺集结了六万五千人。而与之对抗的俄奥联军则达八万二千人,其中俄军五万二千人,奥军三万人,分别由俄皇亚历山大和奥皇弗朗西斯亲自指挥。

   12月1日,拿破仑将全军沿一条叫做戈尔德巴赫的沼泽小河的右岸向东展开,其正面宽六英里。该阵地位于布尔诺以东六英里处并且在布尔诺镇和奥斯特里茨村的中途。法军阵线的左翼有一隆起的圆丘可为倚托,正好在布尔诺-奥斯特里茨大道的北边,法国人称之为桑屯。法军的右翼位于特尔尼茨的正南,有一连串冰冻的湖泊和戈尔德巴赫河流注的沼泽地可为护卫。不过,法军的中部却在一个地形起伏的高地的俯控之下,俄奥联军以普拉岑村为中心据守于此。

   法军阵地的左段,在桑屯圆丘与蓬托维茨之间,由拉纳的第五军和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扼守,缪拉的骑兵军,乌迪诺的掷弹兵师和贝西埃尔指挥的近卫军则在其后充任预备队。拿破仑的指挥所就设在这里,它正好在大道南边,离前线一英里左右。不过,从高丘上,他可以看到戈尔德巴赫河谷和对岸的普拉岑高地。法军防线的右段,从蓬托维茨沿戈尔德巴赫一直延伸到索科尼茨和特尔马茨,由苏尔特的第四军防守,其防线宽达三英里,兵力远较单薄。在特尔尼茨以西四英里的雷吉恩修道院有达武的第三军充任预备队,而那里根本看不到敌人。

   六十岁的库图佐夫在名义上是联军的总指挥,但根据议定书,他必须执行俄奥两国皇帝所制定的计划。而几天前,两国皇帝在维斯科会晤时,已一致接受库图佐夫的参谋长奥地利将军魏罗特尔提出的计划。该计划的依据是相信拿破仑已成强弩之末,因而即将退回维也纳。魏罗特尔的计划是牵制住法军的左段(即北段),而俄奥联军的主力则向西南直下利塔瓦河谷,迂回拿破仑的右翼,并切断法军通往维也纳的交通线。实际上,拿破仑根本就不想退回维也纳。他即使战败了,也只会向西退入波希米亚,因为那里可为他提供一条更为方便的退路直达莱茵河。库图佐夫和其他俄军将领强烈反对这个计划,他们宁可等待俄国援军到达,但他们的意见却未被采纳。

   12月1日,拿破仑向全军发布了下述公告:

   军人们,你们面前的俄军正准备替在乌尔姆战败的奥军复仇。他们正是你们在霍拉布仑所击败的那些部队,现在却跑到这里来了。

   我们所占据的阵地坚不可摧,如果敌人企图迂回我军右翼,就势必将其侧翼暴露在我们的面前。……

   这次胜利将结束我们的战役,我们可以住进冬季营房过冬,并将得到国内新建军团的增援。到那时,我所致力赢得的和平就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你们和我自己了。

   12月1日天黑之后,拿破仑骑马沿着整个前线巡视了野营部队。他注意到了敌军的营火集中在普拉岑高地的后面和利塔瓦河谷。这进一步证实了他的预测,即敌人将试图迂回其右翼。当他从士兵行列中穿过时,他们用铺草做成的火炬为他照路并用作战时呐喊的“皇帝万岁!”来欢迎他。这一口号现已取代了马伦哥会战时的“共和国万岁!”的呼号。说也奇怪,敌军却把这一举动看成是法军为掩护退却而采取的一种欺骗行动。

图8:奥斯特里茨战役

   12月2日拂晓之前,奥俄联军开始前进。他们分为六个纵队:北面的两个纵队由巴格拉吉昂亲王和列克敦斯坦亲王指挥,他们横跨布尔诺-奥斯特里茨大道两侧,负责攻击由拉纳的第五军和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据守的法军阵线的北段。在这两个纵队之后充当预备队的是康斯坦丁大公指挥的沙俄近卫军。在中部,柯罗华特的奥军二万五千人负责进攻在柯贝尼茨的苏尔特军。联军的主攻方向在普拉岑高地以南,承担这一任务的计三个纵队共三万三千人,由俄将布霍夫登指挥。他们负责进攻戈尔德巴赫河畔的苏尔特军的南段,该处现为莱格朗师所据守。

   这次进攻一开始,联军由于在数量上占优势,作战取得一定进展。特尔尼茨村和佐克尔尼茨村相继被攻取,法军被逐退到马克斯多夫和屠拉斯。拿破仑立即把在雷吉恩作预备队的达武的第三军调了上来,向俄军的左翼进行反冲击。经过一番激战,俄军伤亡惨重,并被逐往戈尔德巴赫河。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本应留在普拉岑高地,因为在那里他可以控制全局,但他却随柯罗华特军进攻位于蓬特维茨和柯贝尼茨之间的法军中部。

   上午七时三十分左右,谷地的浓雾开始消散,阳光透了过来。拿破仑从他的指挥所观察到普拉岑高地现在完全无人占领。他命令苏尔特率旺达姆师和圣希莱师去夺取这个要点。他们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完成了任务。这样,拿破仑便在联军的两翼之间打进了一个楔子。柯罗华特纵队在行进中遭到法军的侧击,溃不成军 [ 注:托尔斯泰的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把这次战败的混乱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 ] 。由于跟随这个纵队前进的不仅有库图佐夫及其参谋人员而且还有沙皇亚历山大本人,所以联军的一切集中控制顿时土崩瓦解,联军的中央纵队也被逐回柯日森维茨。

   此时,在法军北段,据守在要地桑屯圆丘的拉纳步兵也顶住了巴格拉吉昂的反复进攻。苏尔特在普拉岑高地一站稳脚跟,拿破仑便命令整个左翼部队即拉纳军和贝尔纳多特军在近卫军和缪拉骑兵军的支援下向联军全线推进。巴格拉吉昂和列克敦斯坦在激战中败北。在南段,联军输得更惨。布霍夫登的三个纵队受到苏尔特(由普拉岑南下)和达武(由特尔尼茨东进)的两面夹击。俄军企图越过特尔尼茨和查特坎尼之间冰冻的湖泊和沼泽逃跑,但由于湖面上的冰被法军炮兵轰破,许多人溺水淹死。至此,联军已完全溃败。

   法军以六万五千人参战,伤亡八千八百人。奥俄联军参战人数达八万二千人,结果伤亡一万二千二百人,另有一万五千人被俘,一百三十三门火炮为法军掳获。次日清晨,奥皇向拿破仑请求休战。拿破仑虽表示同意,但条件是所有的俄军都要撤至波兰。接着在普莱斯堡举行和谈,12月27日,法奥签订了《普莱斯堡和约》,第三次反法同盟告终。奥地利把威尼斯割让给法国,拿破仑将其并入意大利王国。

   奥斯特里茨之战是拿破仑的军事杰作。其用兵无论在战略方面还是在战术方面,都是无懈可击的,而其反击的时机也选择得恰到好处。昔日在马伦哥所犯过的错误,这次一个也没有重演。由于在数量上明显地处于劣势,他便引诱敌人进攻其坚强的防御阵地,此后,当敌人犯了放弃中央高地的严重错误时,他立即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把敌人的两翼隔开。事先,他曾详细地侦察过地形,知道敌方的兵力部署并精确地预测了他们的计划。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他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他仍能保持适当的预备队以左右战局并实施追击。

   奥斯特里茨的胜利之日,正好是拿破仑加冕为法国皇帝一周年的纪念日,这次胜利使他赢得了欧洲第一名将的桂冠。在全德意志,这次战役被称为“三皇会战”。但无论在军事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这位法国皇帝显然都凌驾于奥俄两位皇帝之上。

更新于:3个月前

地图

地图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附录:拿破仑所封元帅一览表

附录:拿破仑所封元帅一览表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1804年5月19日晋封的元帅贝尔蒂埃(1753-1815)纳夏泰尔和瓦格拉姆亲王蒙塞(1754-1842)孔内利阿诺公爵奥热罗(1757-1816)斯蒂维耶雷公爵马塞纳(1758-1817)利沃里公爵,埃斯林亲王儒尔当(1762-1833)..

从厄尔巴岛到滑铁卢·第十八

从厄尔巴岛到滑铁卢(1814-1815)·第十八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拿破仑退位给欧洲带来不到一年的和平。退位的第二天他曾试图服毒自杀,但毒药未能生效。根据枫丹白露条约,拿破仑仍然被允许保留其皇帝头衔,但其住地和主权却只限于厄尔巴岛。该岛..

穷途末路·第十七

穷途末路(1814)·第十七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莱比锡战败后拿破仑回到巴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他决心先夺取一次重大胜利再来谈媾和问题,但这意味着要从头组建和装备一支新军迎击迫在眉睫的联军对法国的入侵。他从德国仅勉强带..

覆亡的开端·第十六

覆亡的开端(1813)·第十六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尽管拿破仑的征俄之战遭到了惨败,但他却无意善罢甘休,一回到巴黎,便立即着手组建一支“新大军团”,以迎击敌人的反攻。他预料这一反攻很快就会到来。现在关键在于抢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俄军得..

两线作战·第十五

两线作战(1810-1812)·第十五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德意志军团在拿破仑的亲自领导下在对奥战争中节节胜利,而西班牙军团在其无能的兄长约瑟夫有名无实的指挥下在半岛战争中却少有进展。由于集所有的权威于一人之手,一旦拿破仑本人不亲自出马,..

第二次多瑙河谷战役·第十四

第二次多瑙河谷战役(1809年)·第十四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穆尔所率英军自科鲁尼亚撤走之后,拿破仑便以为他已排除了英军再次干涉西班牙的一切可能性。诚然,葡萄牙仍有待征服,但此事可以放在彻底打败奥地利以后再说。他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竭尽全..

帝国的鼎盛时期·第十三

帝国的鼎盛时期(1807-1808)·第十三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提尔西特条约的缔结使拿破仑一跃而成为欧洲大陆的独裁者,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欧洲自查理曼 [ 译者注:查理大帝(公元768-814年)。 ] 以来,还从未出现过这样的霸权。法兰西帝国现..

波兰和东普鲁士·第十二

波兰和东普鲁士(1806-1807)·第十二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拿破仑不失时机地追击战败溃逃之敌。普军残部向其本土的东北角逃去,以便与正向其边境靠近的俄国盟友取得联系。普鲁士政府在10月初向拿破仑挑战实在是愚不可及,当时俄国人根本来不及援..

耶拿战役·第十一

耶拿战役(1806)·第十一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奥俄联军在奥斯特里茨战败之后,欧洲大陆暂时沉寂下来,进入一个不稳定的和平期。在上次战役中,拿破仑之所以急于使普鲁士保持中立,是因为十五万普鲁士大军一旦加入奥俄联军的行列,势必使他面临一..

从执政到称帝·第九

从执政到称帝(1800-1805)·第九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马伦哥会战转败为胜虽在瞬息之间,但对意大利战场,它却是决定性的。奥军根据亚历山大里亚停战协定已撤至阿迪杰河以东。不过,该协定对德意志战场没有约束力。在德意志战场莫罗的莱茵军团与..

第一执政与马伦哥战役·第八

第一执政与马伦哥战役(1800)·第八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当拿破仑于1799年10月从埃及返回法国时,他发现国内政治局势和行政管理一片混乱。五名督政官的统治业已证明是腐败无能的。他们当中最能干的勒贝尔已于5月被诡计多端反复无常的政治阴谋家..

远征埃及·第七

远征埃及(1798-1799)·第七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坎波-福米奥和约的签订使意大利军团的活动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沿阿迪杰河在与奥地利划定的新疆界上设置了警戒线,变成了一支占领军。撒丁国王已经流亡国外,皮埃蒙特成了法国的一个行政区,伦巴第..

利沃里战役和征服威尼西亚·第六

利沃里战役和征服威尼西亚(1797)·第六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1797年初,奥地利人仍决心把这位在一年之内相继击败过柯里、博利厄、维尔姆泽和阿尔文齐的非凡的青年司令官从意大利北部赶出去。阿尔文齐奉命重整旗鼓,再解曼图亚之围。这是因为此时..

征服伦巴第·第五

征服伦巴第(1796)·第五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凯拉斯科停战协议意味着拿破仑已经成功地达到了督政官们在3月6日指示中所规定的第一个目标,即征服皮埃蒙特。在法国督政府与撒丁国王缔结正式和约之前,拿破仑已经为自己下一步进攻奥军牢靠地取得了..

闪电式打击·第四

闪电式打击(1796)·第四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当拿破仑还是一个年轻的军官时,他就仔细地研究过梅里布元帅1744年-1745年的战役和他的参谋长布塞为他入侵皮埃蒙特所拟定的作战计划。在指挥意大利军团炮兵的十四个月中,拿破仑本人曾对阿尔卑斯山..

战火的洗礼·第三

战火的洗礼(1793-1795)·第三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1792年秋,法国革命正处于高潮。拿破仑满怀着以共和方针恢复科西嘉独立的雄心壮志回到了故乡。但是业已导致法国分裂的这场革命,在科西嘉的政治中也引起了分裂。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处死。保..

拿破仑所继承的军事遗产·第二

拿破仑所继承的军事遗产·第二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所谓拿破仑发明了一套新的战法,那是拿破仑传奇中所固有的一派荒诞之说,事实并非如此。科林六十五年前就在其《拿破仑所受过的军事教育》一书中澄清过这个问题。更近一点对于英国读者来说,斯..

早年所受的教养和训练·第一

早年所受的教养和训练(1769-1792)·第一作者: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英国出自————《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有人说伟大的军事指挥官的造就取决于早年所受的教养和生活环境,其实这并不是一条不变的定理。例如威灵顿公爵的少年时代就几乎没有预示他日后会取得成就。尽管威灵顿和拿破仑生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