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波斯帝国的军事
六、波斯帝国的军事
作者:龙源 于可
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六、波斯帝国的军事
亚述帝国灭亡后,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共同主宰西亚,但它们也只是昙花一现,旋即被伊朗高原东南部的波斯帝国(公元前6一前4世纪)所吞并。波斯原为米底属国,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居鲁士一世(公元前558一前529年)兼并米底,进而击败吕底亚,兵取两河流域,遍占西亚为一统,建立了帝国。至其子冈比西(公元前529一前522年)继位,兵伐埃及,使其版图扩及北非。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一前486年)当政时,使帝国臻于极盛,并首次发动了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薛西斯(公元前486一前465年)承其父志,两次进攻希腊,却均以惨败告终。此后,由于宫廷内讧时有发生,以及地方势力的坐大,帝国逐渐衰落,仅具帝国之表,为亚历山大于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发动的东征创造了条件。
1、波斯兵制与兵种
波斯兵制经历了从民兵制到募兵制的发展过程。波斯兴起之初,国家种族单一,所有波斯成年男子均有服兵役的义务,当时军队称“卡拉”,即“人民”之意,充分体现了民军的性质。进入帝国阶段后,由于兵源充足,波斯国君招募了一支常备军,悉由波斯人和米底人组成,有时也雇佣外***队。他们平时保卫国家安全,或驻扎于各省要塞,为波斯军队的骨干力量。常备军的核心是称为“不死队”的近卫军。近卫军全由波斯人组成,最受国王重视。在大规模用兵时,常备军显然不够,便广泛征集士兵,各行省皆需提供一支军队,招兵工作由军区的专门机构执行。
波斯皇帝非常重视军队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有六:(一)派驻“耳目,”监视军官行动;(二)禁止本省人就地驻防,避免结党营私,形成山头;(三)为便于管理,将全国划为五大军区,各设一名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军区***;(四)实行文武分职,各司其职,相互监督;(五)为确保军队忠于皇帝,各级军官均由波斯贵族充任,高级将领由皇亲国戚担当;(六)国王每年定期检阅全***队,如人员足额、兵强马壮、武器齐备,则该部队各级军官皆得晋级,并获重赏;如达不到标准,不符合要求,则认为该将领玩忽职守,免其职务,并予以严厉惩罚。
波斯的军事刑罚甚为严厉。目前,尚无史料说明其军法的详情,但可通过它对逃避兵役者的处罚而见一斑。帝国规定,所有1550岁的成年男子,均必须服兵役,逃避兵役者,无论任何理由,皆属罪大恶极。大流士一世远征希腊时,一位三个儿子的父亲,请求免其一子服役,结果三子全被斩首示众薛西斯时,一位五个儿子的父亲,当其四子均已上前线,请求留最后一子撑持家务时,结果此子被分尸两半,置于军队必经之路的两旁。
军费开支主要由各行省承担。大流士一世改革规定,除波斯本部外,其余行省均需缴纳不同定额的贡赋。如小亚被划为两个行省,共纳白银900塔兰特(1塔兰特约合26公斤);巴比伦一亚述行省,缴银1000塔兰特;埃及行省缴银700塔兰特,纳谷物12万美狄姆诺斯(约合6240000公升);印度贡赋最重,须缴纳360塔兰特砂金,折合成白银,则为4680塔兰特。据希罗多德统计,各行省纳贡总数一年可达白银14560塔兰特”,约合400吨。这是帝国进行战争的经济基础。
波斯有车兵、步兵、骑兵三兵种。车兵的装备不详,其数目不会太多,据色诺芬的记载,帝国战车最多时也不过200辆。步兵是波斯的基本兵种,人数最多,建制齐全,分为弓箭手、盾牌手、枪兵、投石手。盾牌手和枪兵属重装步兵,装备较好,有头盔、护胫、铠甲弓箭手和投石手是轻装步兵,衣甲稍差,作战时最先打击敌阵,而后重装步兵始拼杀。骑兵是其主要冲击力量,重装骑兵有铠甲,持长矛;轻装骑兵头顶厚粗布做的胄,兵器为弓箭和盾。波斯重视骑兵,帝国境内设有养马场,如巴比伦的一个养马场,有种马80匹、牝马16万匹,以保证战马的供应。战马有额甲和披胸保护。波斯也有舰队,主要由腓尼基等地中海东部沿岸属国提供,最多时达千余艘,其中战斗力最强的是腓尼基舰队。此外,军队中还有大量的辎重兵。波斯军队的编制有4级:十人队、百人队、千人队和万人队,万人队亦称团。
2、装备与兵力估算
波斯的战车为木制、单辕、双马驾驭,车厢较高,车轮安置于车体后部。这与亚述战车颇为相似,其特点在于,车上安有滚刀,故又称滚刀战车。滚刀是一种较长的镰刀,安于车轴之上,向外伸出。战车人员配备不详。滚刀战车主要用于冲击敌阵,将其队伍捣烂,据阿庇安报道,其威力非常,能“把一些敌人斩为两段,把另一些敌人碾得粉碎”,敌兵“被切为两半,还没有停止呼吸,或者被切为碎片,或者挂在镰刀上面”。但在抗击亚历山大入侵时,并未显出多大威力。
弓箭是波斯军队的主要兵器,弓箭手、轻装骑兵均以弓箭作战。矛有长矛和短矛两种,重装骑兵和车兵使用长矛,部分车兵使用短矛,作为投射武器。重装步兵也使用长矛。其他兵器还有剑、战斧等。波斯的盾有柳条盾和木盾两种。柳条盾较大,高达战士鼻端,宽约50一70厘米。木盾稍小,其长度可保护从肩到大腿的躯干部分,盾周边包有皮革或青铜皮。波斯的头盔为青铜制或铁制,但仅优秀的士兵才有,头盔主要有半球形圆顶头盔和球锥体形头盔两种。波斯人的铠甲是鱼鳞甲,带有袖子,以鱼鳞状的青铜片或铁片连缀而成,此外,也有用亚麻、毡子、皮革等材料制成的铠甲。仅重装步、骑兵才着金属衣甲。总的说来,波斯军队的衣甲较差,希罗多德在叙述希波战争时,常常提到波军由于衣甲太差而失利。
以上仅是帝国常备军的装备情况。每遇大战,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均需提供军队,如薛西斯远征希腊时,就有亚述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利比亚人、吕底亚人等44个民族提供的44支军队。这些军队的装备各不相同,五花八门:亚述人头戴青铜盔,身穿亚麻胴甲,手持盾牌、枪、短剑或狼牙棒;印度人身穿木棉制衣服,使用藤弓和带铁头的藤箭;阿拉伯人身穿系腰带的袍子,使用长弓;利比亚人着皮革制衣服,使用经过火烤硬的木制投枪色雷斯人头戴狐皮帽,身穿紧身内衣,外罩五颜六色的袍子,脚穿鹿皮靴子,使用投枪、小圆盾与小短剑。各族提供的骑兵、水师的装备也各不相同。波斯军队无论从种族、兵器、衣甲、战法等方面来看,都是一支杂牌军。
波斯帝国素以军队众多著称。据希罗多德述说,薛西斯远征希腊,兵力达170万;据色诺芬记载,在公元前5世纪末,它仍有军队120万;帝国灭亡前夕,大流士三世几次与亚历山大作战,率兵均在60万乃至百万以上,这些数字显然被夸大了,但估计其总兵力在四五十万左右,可能不会相差甚远。波斯虽然军队众多,但它是一支由几十个民族组成的杂牌军,有战斗力的并不多,除波斯人和米底人组成的常备军可称精兵外,其他各族支队皆属乌合之众。这些支队的武器、衣甲、战法均不同,波斯皇帝也从未想到对他们实行优化组合,进行统一训练,使之成为一支劲旅;相反,作战布阵之时,总是按种族原则排列,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战法作战。这就使得整个阵势步调难以统一,无法发挥其人数众多的优势。这支军队,以其压倒的绝对优势征服西亚的那些寡民小国,尚能取胜;一旦遇上希腊、马其顿那样训练有素、战术高明、组织严密的铁甲方阵,就相形见绌,溃不成军了,马拉松、伊苏斯、高加米拉等战役,便是明证。
3、波斯帝国的战争
(1)居鲁士首建帝国
波斯人与米底人同文同种,在米底王国兴盛的近百年间,波斯一直受其统治。当时,波斯共有10个部落,6个农业部落,4个游牧部落,尚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气质。其部落联盟首领已形成世袭制,由阿黑门尼德氏族袭任,虽有王位之尊,却只是米底辖下一行省之长而已。居鲁士继位后,趁米底与新巴比伦交恶、连年用兵、国势渐衰之际,率族起义,独立建国。据希罗多德记载,居鲁士是这样鼓动起义的:第一天,他令波斯人带着镰刀去开垦荒地;次日他杀羊屠牛,让他们尽情吃喝。然后问他们,是喜欢昨天的生活还是喜欢今天这么生活,波斯人一致回答:昨天带给他们的是痛苦,今日是快乐。居鲁士于是鼓动造反,“如果你们愿意听我的话,那你们就可以享受幸福,.但如果你们不肯听我的话,那你们就要受到无数像昨天那样的苦役。因此,听从我的吩咐而取得自由罢。”波斯人对米底的统治早已不满,于是群起响应。米底王闻讯,把全体米底人武装起来前往***,但两军一对阵,米底军即分化,部分作战,部分公开投降,绝大多数则临阵逃脱。居鲁士乘胜于公元前550年灭亡米底,“原来是奴隶的波斯人现在却成了美地亚(即米底)人的主人”。
居鲁士灭米底时,已组建了一支军队,其精锐是贵族骑兵和农、牧民步兵。波斯人从15一20岁须接受骑射技术训练,故骑兵战斗力强;据希罗多德说,其步兵亦能征善战。居鲁士凭借这支军队,开始对外征服,先迫使原米底属国亚述、亚美尼亚等归顺,进而图谋小亚与叙利亚。面对波斯咄咄逼人的攻势,埃及、巴比伦与吕底亚组成了反波斯同盟。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国富兵强,有富甲天下之誉,其兵刀马娴熟,勇武好战,“他们通常是在马上作战的,他们手持长枪,而且操纵战马的技术也非常高妙。”该国国王克洛伊索斯(约公元前560一前546年在位)恐波斯势力日益强大,便先发制人,于公元前546年率军与波斯战于叙利亚的普特里亚,双方均伤亡惨重,未分胜负。克洛伊索斯率兵回国后,为克服势单力薄,便请埃及与巴比伦出兵助战,以期共破强敌。但居鲁士不待其援军赶来,就迅速突入其国境,直捣其国都萨尔迪斯,迫使克洛伊索斯率兵出城迎战。鉴于吕底亚骑兵善战,居鲁士布阵时,将随军运粮及行装的骆驼集中起来,置于前线,步兵随后,骑兵为第三线。他所以用骆驼打前阵,据说是因为马害怕骆驼,闻不得骆驼的气味。此策使克洛伊索斯赖以取胜的骑兵优势化为泡影。果然,两军相接,吕底亚的战马一见到骆驼就回头逃窜,扰乱了自己的军阵,但勇敢的吕底亚人纷纷跳下马来,与波斯人展开徒步拼杀,激烈的战斗持续了14天,最后居鲁士俘虏了克洛伊索斯,占领了萨尔迪斯。继而,居鲁士又用构筑土丘的战术攻克了小亚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殖民城邦。占领小亚细亚后,波斯挥师东征,辟中亚的大夏、粟特为行省,形成了对两河流域东西夹击的有利态势。当时,巴比伦的对外贸易线已被切断,经济萧条,这引起了商业贵族和祭司对国王的不满。居鲁士乘机煽动,以大量金钱贿赂,并许诺要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使他们能获巨利。公元前538年,由于有城内叛臣相助,波军几乎兵不血刃,“和平地胜利地进入了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王国灭亡。居鲁士赢得了两河流域传统的至尊称号:“世界之王、伟大之王、正统之王、苏美尔与阿卡德之王、天下四方之王。”
巴比伦既纳入旗下,居鲁士便决定打击最后一个顽敌埃及。为此着手准备,对属国实行了一系列宽厚开明的政策,其中一项是,将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公元前604一前562年)攻陷耶路撒冷时俘虏的4万余犹太人释放回国,并帮助这些“巴比伦囚徒”重建圣殿,此举深得犹太族的人心,继而叙利亚诸邦也表示效忠。这样,居鲁士既建立了进攻埃及的基地,又获得了强大的腓尼基舰队。但这时,中亚草原西部的游牧民族不断骚扰帝国东北边境,居鲁士只得先予以打击。在锡尔河右岸,波斯军队袭击了马萨革泰人,并俘获该族女王托米丽斯之子,不久将其杀害。女王发誓报仇,“不管你多么嗜血如渴,我也会叫你把血喝饱了的。”公元前529年,女王率兵与波斯军决战,双方开始以箭对射,继则刀枪肉搏,但游牧民族的铁骑终略胜一筹,结果,波斯军队大部战死,居鲁士阵亡。女王砍下他的脑袋,放入一盛满血的革囊里,说:“把你的头用血泡起来,让你饮个痛快吧!”居鲁士虽死,但经他建立的波斯帝国业已形成。
(2)冈比西远征埃及
居鲁士之子冈比西继位后,决心完成其父未遂的遗愿,以征服埃及为首务。公元前526年,冈比西率波斯大军与腓尼基舰队水陆并进,经尼罗河三角洲和孟菲斯两次大战,大破埃及军及其外国雇佣军,于次年攻克孟菲斯,俘埃及法老普萨美尼托斯。为了考察这位亡国之君的心境,冈比西先令法老之女穿上奴仆衣服,手提水瓮去打水,再令其子嘴咬马嚼子,以绳牵着押上刑场。据说,这位法老目睹自己儿女的不幸遭遇,只低头不语,但当他看到昔日旧友、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向波斯人行乞时,却高声恸哭起来。这使冈比西大感惊奇,派人问他,为何看到女儿受虐待、儿子前去受死时不哭不叫,却为一个非亲非故的乞丐痛哭呢?法老回答说:“居鲁士的儿子,我自己心里面的痛苦已经超过了哭泣的程度,但我的伙伴不幸遭遇却引起了我的同情之泪。”这个答复使冈比西起了恻隐之心,免去其死罪。
冈比西在征服埃及与利比亚后,又计划了三次征讨:迦太基、利比亚沙漠中的绿洲地区及埃塞俄比亚。但他的海军腓尼基舰队不愿进攻自己的同族(迦太基人为腓尼基人殖民后裔),只得作罢进攻绿洲的5万军队因遭风暴葬身沙漠;他亲率大军进攻埃塞俄比亚时,因断粮,无功而返。据希罗多德记载,此次用兵,冈比西没有准备粮草,致使还未走完全程的1/5军粮即耗尽,但冈比西一意孤行,一味猛进,结果驮兽吃尽,最后发展到吃人:每10个兵中抽签选出1人来让大家吃掉,在此情况下,他只得回师。冈比西生性卤莽,据说患有“严重的精神错乱症”,在统治埃及期间,大肆胡作非为,曾用长枪刺杀埃及的圣牛,用脚踢死自己怀孕的妻子(也是其亲妹),拆毁了许多埃及神庙,鞭笞埃及法老的死尸等,使埃及出现了“前,无识别结及全国的最大惨祸”,埃及人深以为恨。在他统治末年,波斯、米底等地出现了暴动,并很快在埃及引起连锁反应。冈比西***埃及暴动后,匆忙引兵回国,不料军旅途中,猝死于叙利亚。
(3)大流士重振帝国
冈比西猝死成为全帝国沸腾的信号,“人民骚动起来,在国内,在波斯,在米底,也在其他各省,发生了巨大的恶祸”,巴比伦、埃兰、埃及、亚述诸省纷纷独立。在波斯本部,有一米底僧侣高墨达冒充已被冈比西秘密处死的胞弟巴尔狄亚(即司美尔狄斯),以免除兵役赋税3年,没收部分波斯贵族的牧场、牲畜、土地和奴隶为号召,顺利地夺取了政权。但这场起义很快就被***了。高墨达的措施触犯了波斯贵族的利益,他们与出身王族的大流士勾结,暗杀了高墨达,推翻了这个为期7个月的***。此后两年,大流士一世出征19次,俘获9位国王,***了这场几乎颠覆整个帝国的起义。
大流士平定国内形势后,意识到了地方势力坐大的危害性,为此对政治、经济、军事作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他把全国划分为23个行省(行省数目各时期不一,最多时达30个),每省设总督一人,执掌一省之行政、司法、税收大权;另设督军一人,统领一省的驻军。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互不相属,以互相监督。为防止叛变,在总督身边设“皇室秘书”,负责宣读中央下达的各项指令,另派“国王的耳目”(亲信)到全国秘察地方军政人员的活动。军政分权的行省制与监督体制的设立,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及地方军队的控制。军队是帝国的支柱,为确保国王对军队的控制,大流士自任最高统帅,并参照亚述兵制,采取了6项措施(1)建立一支由波斯人组成的近卫军,包括1000骑兵、1000枪兵和10000号称“无敌”的步兵,其人数保持不变,如有缺员立即补足,因此希腊人称之为“不死队”。(2)在全国设五大军区,每一军区长官统辖数省督军,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立军区既便于中央指挥,亦可加强地方防卫,对军事管理有重大意义。(3)亲自规定各省驻军的规模及其兵种人员,对军事要塞戍卫军队的人数也亲自核定;同时,实行驻地调换制度,禁止本省人就地驻防。(4)利用腓尼基人等海滨民族组建了一支拥有战舰千艘的舰队。(5)各级军官概由波斯贵族担当。(6)每年定期检阅军队,国都附近驻军由国王亲自检阅,边远地区则委派专员检阅。这些措施提高了帝国的军事威力。此外,大流士还统一了币制,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网,规定了各省的贡赋制度。通过以上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力,确保了国王对军队的控制。
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大流士也展开了一系列军事征服,向南重新占领埃及,进而兵取北非的利比亚一带;于公元前518年,东进攫取了印度的西北部,在西面与北面,为打击欧亚草原的西徐亚人,他组织了东起中亚、西迄黑海北岸的远征,至公元前513年,亲率大军横渡博斯普鲁斯海峡,兵抵乌克兰草原,虽折兵8万余众,却占领了色雷斯地区。结果,他不仅恢复了帝国的版图,而且使之进一步扩大:东起印度西北,西抵地中海东部沿海及爱琴海许多岛屿,南接北非,北达色雷斯,形成了一个地跨三洲、古代西亚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
(4)帝国的衰亡
大流士一世一手建立起来的大帝国,不到百年便烟消云散。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为希波战争。这是一场赤裸裸的侵略扩张战争,薛西斯曾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我们征服了那些人(指雅典人)和他们的邻居,我们就会使波斯的领土和苍天相接了,因为我把整个欧罗巴的土地征服,把所有的土地并入一个国家,则太阳所照到的土地便没有一处是在我国的疆界以外了。”野心虽大,均以惨败而告终。战争结果表明,波斯帝国赖以取胜的人海战术不是希腊密集方阵和优越的海上战术的对手,这个强大的帝国被弱小的希腊击败了。波斯的锐气和实力,一挫于马拉松,再挫于萨拉米湾,三挫于普拉提亚。最终,称霸世界不成,反而丧失了不少既得土地。
希波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显赫一时的波斯帝国开始衰落。这场海陆大战使帝国的专制统治发生了危机。波斯是一个奴隶制军事帝国,它依赖强大的军事力量,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生活方式各异、语言、宗教及风俗习惯不同的地区和民族纳入其版图,虽然大流士多方控制却未能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体。希波战争使帝国元气大伤,此后,渴望自由的被征服诸邦不断爆发起义。巴比伦于公元前484年和公元前480年先后两次暴动;埃及在公元前480469465年三度起义,而在公元前405至公元前340年间,起义从未间断;其他地区亦不同程度地掀起了反帝国的斗争,而小亚沿海诸邦,已于希波战争结束时获得独立。公元前366年,波斯西部各省联合举兵造反,直到公元前359年才被***下去。这种征服再征服、***再***的活动,进一步消耗了帝国的实力。
另一方面,自薛西斯以后,为争夺王位,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宫廷喋血事件连接发生。从公元前465年薛西斯被杀开始,以后的六位国君,无一善终,或死于廷臣之手,或在儿子刀下伤命。一次宫廷***,老王自知身陷险境,渴望亲人相救,儿子来了,不由稍感欣慰,不料儿子却说:“我来是要你死。”世间恐怕再难有比这更残酷的了。宫廷内讧使中央集权制逐渐变得有名无实。可以说,居鲁士和大流士一世是波斯帝国的缔造者,薛西斯是继承者,以后诸王则贪图享受,为争权夺位而自相残杀。帝国后期,无论是国王,还是各级官吏,都腐化堕落,大兴吃喝之风。波斯贵族的习惯是一天只吃一餐,但这一餐,却从中午吃到深夜,他们不务正业,每天最关心的就是吃,并要求味道鲜美,这当然难守前辈开创的基业。
地方叛乱、宫廷内讧、统治阶级不务正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恶果。它使地方势力坐大,国力严重削弱,整个帝国一盘散沙,亦使军备废弛,军队训练松懈。更严重的是,由于连年征战,军队中出现了反淘汰现象,强壮的、优秀的、英勇的都战死沙场,留下来的不是老弱便是残兵。因此帝国末世,已仅存其名而无其实了,军队虽多,却属乌合之众,终无大用。如阿塔薛西斯二世(公元前404一前359年在位)于公元前401年***其弟小居鲁士叛乱时,尚有卫队6000骑、步兵120万、滚刀战车200辆,却被其弟的万余希腊雇佣军打得落花流水,侥幸取胜后,又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这支不足万人的军队横穿帝国腹地,安然返回希腊。军队战斗力之弱由此可见一斑。
至亚历山大东征之时,波斯帝国的衰落已积重难返。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虽有百万之军,却素质低劣,训练极差,缺乏战术操练,因此,人多根本无济于事。波斯步兵不是马其顿长矛方阵的对手,相反,这些乌合之众正是方阵打击的好目标;波斯骑兵亦不复昔日雄风,不可与亚历山大的铁骑匹敌。亚历山大以3万余众,经格拉尼库、伊苏斯、高加米拉三次大战,便将这个衰落的帝国灭亡了。古罗马史学家阿里安对大流士三世曾有一段精彩的评论,这也是波斯末世军力颓废的写照:“在打仗上,大流士基本上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的一生只是一连串的灾难。自登极以来,一直没有一个喘息的机会。”即位不久,其军队便在格拉尼库河畔遇上那次骑兵大劫;随即,小亚细亚诸邦相继陷落一直到西里西亚的海岸线也全部失守稍后,他本人在伊苏斯遭到惨败,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妻儿老小成为阶下囚;再后,又丢失了腓尼基和整个埃及;最后,高加米拉一战,波斯帝国的浩荡大军折损殆尽,他自己则成了弃国出逃的罪犯,犹如丧家之犬,“以国王兼囚徒的身份,顶着奇耻大辱,囚禁在车中,仆仆风尘,终于死在本应最忠于他自己的人的屠刀之下”,可谓众叛亲离,穷途末路,这是他一生的悲剧”。大流士三世死后,他的帝国被亚历山大帝国所吞并。
更新于:7个月前结语:对人道的呼唤
结语:对人道的呼唤作者:龙源 于可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结语:对人道的呼唤公元前8一前3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充满血腥战争的世界,一次战争杀人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残杀战俘被视为理所当然。汉尼拔曾一次屠杀罗马战俘5000余人。白起于长平一战,坑杀赵国降卒40万。..
九、中外军事比较
九、中外军事比较作者:龙源 于可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九、中外军事比较矛与盾的碰撞构成了世界各国古代中期军事争伐的主旋律。为了战争,各国都组建了强大的军队,先后用铁制武器取代了铜兵器,使用诸种兵制以保证兵源,并运用了各种军事奇谋无论是较低层次的战术,抑或较高层..
八、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
八、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作者:龙源 于可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八、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东周始于周平王(公元前770一前720)东迁洛邑,一般以公元前476年为界,分为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与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时代由统一王朝分裂为诸侯争..
七、公元前8一前3世纪印度的军事
七、公元前8一前3世纪印度的军事作者:龙源 于可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七、公元前8一前3世纪印度的军事古代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地理版图包括今日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的历史分期,包括印度河文明时代、吠陀时代、列国时代和帝国时代四个阶段。本章所涉及的时间跨度..
五、亚述军事帝国
五、亚述军事帝国作者:龙源 于可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五、亚述军事帝国亚述人是西亚塞姆语系的一支,约于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后期,在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建立国家,实行贵族寡头政体,尔后过渡到君主制。该国延续二千余年,在与周边各国抗衡中,曾两度中兴,但旋即衰落,..
四、古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军事
四、古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军事作者:龙源 于可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四、古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军事罗马最初为意大利半岛第伯河南岸一小城邦。约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进入王政时代(公元前753一前510),即军事民主制时期,在此期间,曾一度受到伊达拉里亚人的统治。至公元前509年,建..
三、亚历山大帝国的军事
三、亚历山大帝国的军事作者:龙源 于可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三、亚历山大帝国的军事正当希腊城邦陷于危机、内争不休时,地处北部边陲蛮荒之地的马其顿崛起。公元前4世纪中期,腓力二世(公元前359一前336年在位)执政,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在底比斯方阵基础上,创造了马其..
二、古希腊城邦时代的军事
二、古希腊城邦时代的军事作者:龙源 于可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二、古希腊城邦时代的军事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的诸岛屿、小亚细亚沿海地区、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带。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进入城邦时代,这一时代可分为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