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议汰兵疏·第六

繁体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六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臣今冒昧之见:欲请汰兵五万,仍复乾隆四十六年以前之旧。骤而裁之,或恐生变。惟缺出而不募补,则可徐徐行之而万无一失。医者之医疮疤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兵,盖亦当量为简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不遁此二道,则武备之驰殆,不知所底止。自古开国之初恒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北宋中叶兵常百二十五万,南渡以后养兵百六十万,而军益不竞。明代养兵至百三十万,末年又加练兵十八万,而孱弱日甚。我朝神武开国,本不藉绿营之力,康熙以后绿营屡立战功,然如三藩准部之大勋,回疆金川之殊烈,皆在四十六年以前。至四十七年增兵以后,如川楚之师、英夷之役,兵力反远逊于前。则兵贵精而不贵多,尤为明效大验也。八旗劲旅亘古无敌,然其额数常不过二十五万。以强半翊卫京师,以小半驻防天下?,而山海要隘往往布满。国初至今未尝增加,今即汰绿营五万,尚存汉兵五十余万,视八旗且将两倍。权衡乎本末,较量乎古今,诚不知其不可也。近者广西军兴纷纷征调外兵,该省兵二万三千,士兵一万四千,闻竟无一人足用者。粵省如此,他省可知,言念及此,可胜长虑。

 【注 释】

 ①劣弁(bian)羸(Iei)兵:品格低劣、身体病弱的士兵。弁,武官称弁,清代专指低级武官。羸,瘦弱。

 ②量(liang):考虑,斟酌。

 ③驰殆:废驰危险。

 ④恒:常。

 ⑤军益不竞:军队战斗力日益下降。

 ⑥藉:借。

  ⑦三藩准部:清封明代降将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吴三桂为平西王,称三藩。后皆反清而为清政府平定。准部,指蒙古准噶尔头目噶尔丹等人勾结沙俄叛乱。后经康熙乾隆多次出兵才平息了叛乱。

⑧回疆、金川之殊烈:回疆指新疆(南疆)布拉敦兄弟(皆回族首领,故曰“回疆”)叛乱自立为国(又称“大小和卓叛乱”),后被清军讨平。金川指乾隆时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人侵小金川。后为清军征讨。殊烈:特殊的功勋。烈:功业。

 ⑨川楚之师,英夷之役:川楚之师指白莲教支派混元教在湖北、四川等地起义,后被清兵***。英夷之役指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军的战斗。

 ⑩八旗:满族首领努儿哈赤于明万历年间首创,初期兼有军、政、农(牧)三职能,后为专门的兵藉编制。因为它以旗色为标志,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后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所以称八旗。后又有汉军八旗。

 ?强半:大半。少半:小半。翊(yi):护卫。

 ?本末:这里指全局与局部,即裁员的利弊。

【译 文】

 现在臣下冒昧建议:请裁减兵员五万,仍然恢复乾隆四十六年以前的状况。当然一下子突然裁员,也会担心国家有事时不能应付。而实行兵员空缺后不征集补充的办法,则可以慢慢实行而万无一失。医生治脓疮,必须先挖掉腐烂的皮肉(敷药之后再)让新肉生长。现在那些品格低劣、体格瘦弱的士兵都是腐肉,应该斟酌裁减;而让新肉生长的办法就是加强训练。如果不从这两方面下手,那么军务废驰腐败还不知要发展到什么程度。自古以来,各个朝代刚刚建立的时候,都是军队数量很少,但国家却很强盛。然而到后来却是军队越多,力量越弱;粮饷越多,国家越穷。北宋中期军队常常保持在一百二十五万,南渡以后增到到一百六十万,而战斗力却日益下降。明朝养兵多至一百三十万,后期又增加十八万,而明军的实力却越来越弱。大清开国建业本来就没有靠绿营兵的力量,康熙以后绿营兵虽然屡次立功,但在平定三藩和准噶尔的叛乱中立功的,以及在南疆和大小金川建立特殊功勋的,都是乾隆四十六年以前组建的军队。到次年增加兵员以后,像在湖北四川与白莲教作战和中英战争中与英军作战的部队,战斗力反而远远不如过去。如此看来,兵贵精而不贵多的道理就十分明显了。无敌天下的八旗军数额也不过经常保持在二十五万之内。用其中一大半守卫京城,一小半驻防全国,整个国家的山河要塞也就都被驻防了。从开国到现在,即使没有增加兵力,现在裁减五万绿营兵,也还有汉兵五十多万,和八旗军相比仍有两倍多。权衡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对比古代与现在,确实找不出不能实现裁减兵员的理由。最近广西绿营兵有纷纷征集外地兵的做法。该省军队编制为二万三千人,而外地士兵就有一万四千,听说他们竟没有一个能用。广西如此,其它省就可想而知了。讲到这里也就可以知道长远的利害考虑了。

【读 解】

 军队没有战斗力就是因为人多吗?答案不能固定一律:有百万雄师摧枯拉朽的,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还有“双枪军”与一群饭桶,所以关键不在人数的多少。而开国之初兵精力强,历朝之末兵多力弱、饷多国贫这倒是一种普遍的规律。

 这种规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这里我们不由想起了大约五十年前***与黄炎培的一次对话。当时国内战争大局已定,黄炎培认为政权的更迭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然而,这位眼光深邃的知名人士却在考虑一个更为长远深刻的问题:大凡一个朝代开创的初期,尽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由于创业者目标坚定意志坚强,所以都能万众一心夺取胜利。可是取得政权之后,执政党的地位和既得者的利益却往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败泛滥。鉴于这种历史教训,黄炎培不无远虑地提出:新的执政党如何避免这种历史悲剧?当时***的回答是:我们不会走这条历史老路,因为我们有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法宝。

更新于:1个月前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八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八作者:曾国藩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若夫训练之道,则全视乎皇上精神之所属。臣考本朝以来,大阅之典举行凡二十余次。或于南苑,或于西厂,或于芦沟桥、玉泉山。天弧亲御,外藩从观①,军容一肃,藩邪破胆。自嘉庆十七年至今,不闻大阅者四十年矣..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七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七作者:曾国藩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臣闻各省之兵,稍有名者,如湖南之镇筸①,江南之寿春②,浙江之处州③,天下不过数镇。裁汰之法,或精强之镇不动,而多裁劣营;或边要之区不动,而多裁腹地;或营制太破归而并之;或汛防太散撤而聚之..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五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五作者:曾国藩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高宗规模宏远①,不惜散财,以增兵力。其时大学士阿桂即上疏陈论②,以为国家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为继。此项新添兵饷近三百万,统计二十余年,即须七千万,请毋庸概增③,旋以廷臣议驳④。卒从增设至..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四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四作者:曾国藩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自康熙以来,武官即有空名坐粮①,雍正八年因定为例:提督空名粮八十份,总兵六十分②,副将而下以次而减,下至千总五分,把总四分③,各有名粮。又修制军械,有所谓公费银者;红白各事④,各有所谓赏恤银..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三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三作者:曾国藩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宣宗成皇帝每与臣下言及开捐一事①,未尝不咨嗟太息,憾宦途之滥杂,悔取财之非计也②”。臣尝即:国家岁入之数与岁出之数而通筹之③,一岁本可余二三百万④,然水旱偏灾尧汤不免。以去岁之丰稔⑤,而江..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二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二作者:曾国藩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至于财用之不足,内外臣工人人忧虑①。自庚子以至甲辰五年之间②,一耗于夷务③,二耗于库案④,三耗于河决⑤,固已不胜其浩繁矣⑥。乙巳之后⑦,秦豫两年之旱⑧,东南六省之水,计每岁歉收,恒在千万以久。又..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一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一作者:曾国藩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曾国藩·议汰兵疏①   【原 文】 奏:为简练军实②,以裕国用事。臣窃维天下之大患,盖有二端:一曰国用不足,二曰兵伍不精。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漳泉悍卒③,以千百械斗为常;黔蜀冗兵④,从勾结盗贼为业。其它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