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将须清明廉洁

繁体

曾国藩·为将须清明廉洁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吴廷华禀奉委管带新立之湖北抚标新仁营勇由

【原 文】

该员既奉委管带新仁营,仰既悉心训练,杀贼立功,以副委任。为将之道,谋勇不可强几,廉明二字则可学而几也。弁勇之于本管将领,他事尚不深求,惟银钱之洁否,保举之当否,则众目眈耽,以此相视;众口啧啧,以此相讥。惟自处于廉,公私出入款项使阖营共见共闻,清洁之行已早有。以服弁勇之心。而于小款小赏又常常从宽,使在下者恒得沾润膏泽,则惠足使人矣。明之一字,第一在临阵之际看明某弁系冲锋陷阵,某弁系随后助势,某弁回合力堵,某弁见危先避。一一看明而又证之以平日辨事之勤惰虚实,逐细考核。久之,一勇一夫之长短贤否,皆得以识其大略,则渐几于明矣。得廉明二字为之基,则智、信、仁、勇诸美德可以积累而渐臻。若不从此二字下手,则诸德亦茫无把握。

【注 释】

①昊廷华禀奉委管带新立之翻北抚标新仁勇由:关于吴廷华奉命为新组建的湖北抚标新仁营管带一事的批复。抚标,清代称巡抚直接管辖的绿营兵为抚标。

②仰既悉心训练:希望尽心尽力地训练军队。仰,希望。悉,尽。

③副:合符。以副委任,所尽的责任合符担当的职务。

④强几:勉强求得。

⑤保举:推荐用人。

⑥耽眈(dandan):瞪大眼睛监视。

  ⑦啧曦(zeze):咂嘴的声音,这里表示交头接耳的议论。

⑧阖(he):本义为门扇,引申义为总共、全部。阖营,全营。

⑨清洁之行:清明廉洁的行为。

⑩惠足使人:恩惠足以驱使别人。意思是士兵们会感恩戴德,听任指派驱使。

【译 文】

该员既然奉命成为管带来管理新仁营,希望能做到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地训练军队,杀敌立功,以便不辜负所承担的任务。作将领的原则,是谋略武勇虽不可强求,但“廉明”二字则是可以通过学习办到的。士兵对于自己的将领其它事情没有过多的要求,但对他在金钱方面是不是清白,推荐用人方面是否公正,则是众目睽睽地加以关注,交头接耳地不断私下议论。所以为官的只有清明廉洁,把自已管理的公私款项让全营士兵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行为光明磊落之后,才能让士兵心服口服。而对于小的款项和奖赏常常又要从宽处理,使下属都能得到一些好处,那么这些士兵就会知恩图报,任随驱使。(来自“武宗”公众号)而“明”字的体现则是:首先在临阵的时候要看清楚:哪个士兵能冲锋陷阵,哪个是随后助阵,哪个士兵勇于围追堵截,哪个又是临阵逃脱。把这些情况都看清楚了,又用平时的表现情形加以印证,这样逐人逐事地细致考察,时间长了,就会对每个人的优缺点都有大致的了解,这样就接近“明”了。有了“廉明”两个字作基础,智、信、仁、勇这些美好的品德也就可以通过锻炼积累而获得。如果不从这两个字着手,那么其它品德也就根本谈不上。

【读 解】

中国人向来推崇道德感化,《论语》中就要求一个人每天要“三省吾身”,即多次反省自己在道德上有无过失。孔子甚至说如果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些道德规范推广开去就能影响政治,这样一个人虽然没有当官为政,也是参政为政了。道德教育好不好?当然好。但是光有道德说教就解决问题了吗?军官能做到“廉明”那肯定会受到拥护,但是做不到呢?还让他继续当宫吗?如果坏人当道:士兵群众再交头接耳地议论,甚歪人声鼎沸、怨声载道又有何用?

儒家的道德感化理论是建立在“性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假定执法者都是善人,如果君上尊者有缺点错误怎么办?只要对他们知以规劝就行了。不行又怎么办?再劝谏,又不听,一味谏,再不听,“死谏”。顽固不化的极端者如桀纣那样的“独夫”“民贼”,孟子认为可以推翻他们,但后来的汉儒和理学家则连这话也不敢说了。(来自“武宗”公众号)而西方的法制主张则假定执法者是恶人,所以预先就要制定严密公正的法律来制约他们,防止他们实行专制独裁。早在古希腊时代就设立了“五百人议亭会”,改革家梭伦还首创了“作为法庭的公民大会”的陪审法庭,使得公民有了参与审判的权力。在这种制度下很难产生独裁者,因为执政者无时无刻不处在公民的监督之下,违背民意者甚至会在公民投票之后被流放。

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教训都告诫我们:没有法律监督的道德说教只能是美好的幻想,有时甚至成为别有用心者的伪装与欺骗手段。而且把道德要求悬得过高,企求“人皆可以为尧舜”,反而连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也难以达到。对这一点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

更新于:26天前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五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五作者:胡林翼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有不可战之将,无不可战之兵,有可胜不可败之将,无必胜必不胜之兵。古人行师,先审己之强弱,不问敌之强弱。兵事决于临机,而地势审于平日,非寻常张皇幽渺①可比。【注 释】 ①张皇幽渺:张皇,本作张大军威之意,..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四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四作者:胡林翼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举人不能不破格,则须循名核实,否则人即无言,而我心先愧矣。世事无真是非,特有假好恶,然世之徇私以枉事者,试返而自问,异日又岂能获私利之报于所徇私利之人哉?盍亦返其本矣①。天下惟左右习近不可不慎②,左右..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三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三作者:胡林翼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不怕死,三字言之易,行之实难,非真有胆有良心者不可,仅以客气①为之,一败即挫②矣。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水尽山穷之时,自有路走,只要切实去办。冒险二字,势不能免,小心之过,则近于葸③。语不云乎:“不..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二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二作者:胡林翼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人心思乱,不自今日始,亦不自今日止,除日日练兵,人人讲武①;则无补救之方,练一日得一日之力,练一人得一人之力。时艰事急,当思尽其心力所能,不必才之果异于人,事之果期于成也,遇事每谋每断,不谋不断,亦终..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一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一作者:胡林翼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人才因求才者之智识而生,亦由用才者之分量而出。用人如用马,得千里之马而不识,识矣而不能胜其力①,则且乐驽骀之便安②,而斥骐骥之伟骏矣③。古之治兵,先求将而后选兵。今之言兵者,先招兵而并不择将,譬之振..

《曾胡兵法》之胡林翼

《曾胡兵法》之胡林翼作者:胡林翼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胡林翼(公元1812年~1861年),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他的父亲胡达原是嘉庆进士,十分推重程朱理学。因此胡林翼从小便受到理学的熏陶。道光十六年他考中进士,后来任江南副考官。道光三十年他调任镇远府知府,因镇压苗民..

曾国藩·与张石卿制军

曾国藩·与张石卿制军作者:曾国藩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与张石卿制军 【原 文】奉惠书,未即笺复①。比闻简调山东,自以密迩畿辅②,重资鸿筹,作镇海岱③。惟两湖吏治方就,整饬军政稍有起色④,遽尔移节东征⑤。不独文武方振之纲,莫为赓续⑥,即南北绅庶亦若失所依倚。弟自今岁以..

曾国藩·复林秀山

曾国藩·复林秀山作者:曾国藩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复林秀山【原 文】接到惠函并地图,练勇说籍悉一切①。地图莫精于康熙内府图②,其准望勾弦③,皆命星官亲至各处④,按诸天度测量里差⑤。乾隆内府图,又拓而大之,亦甚精当。盖出齐次风宗伯之手⑥。近进阳湖董孝廉方正⑦,依此二图..

曾国藩·冯卓怀禀奉

曾国藩·冯卓怀禀奉作者:曾国藩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该守已于七月初八日自万县启行,八月内即由长沙赴大营。阅禀至为慰。皖南军事、吏事均有乏才之患。该守如回,籍时物色贤能之士①,即邀同来营相助为理②,多多益善。取人之式③,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要。..

曾国藩·论兵

曾国藩·论兵作者:曾国藩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安庆之围也①,林翼计曰②:“用兵之道,全军为上,得地次之”③。令日战功破敌为大,复城镇为下。古之围者必四面无敌,又兵法十则围之④。若我兵困于一隅,贼必以弱者居守,面旁轶横扰⑤,乘我于不及之地⑥,此危道也。然不围..

曾国藩·治兵语录·第三

曾国藩·治兵语录·第三作者:曾国藩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①,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②,而未尝轻于一发。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始③。古人患难优虞之际④,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子胸怀坦夷⑤,其效在于身体康健。圣贤之所以为圣..

曾国藩·治兵语录·第二

曾国藩·治兵语录·第二作者:曾国藩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大抵人材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官气较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言语无此防彼碍之弊①。其失也,奄奄无气,乃遇一事,但凭书办②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

曾国藩·治兵语录·第一

曾国藩·治兵语录·第一作者:曾国藩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窃疑①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②。几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恐亦史册追崇之词,初非预定之品要。以衡③材不拘一格④,论事不求苛细。无因寸朽而弃连抱⑤,无施数罟⑥四以失巨鳞,斯先哲⑦之恒言,虽愚蒙⑧..

《曾胡兵法》之曾国藩

《曾胡兵法》之曾国藩作者:曾国藩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曾胡兵法》包括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思想。 曾国藩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也是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公元1811年~1872年) 字涤生,号伯涵。原名子诚,中进士之后,主考官穆彰阿改为“国藩”。死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