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战略定义和基本原理
第三章战略定义和基本原理(上)
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
出自————《战争艺术概论》
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第三章战略定义和基本原理
战争艺术,除了我们刚刚扼要阐述的几个组成部分而外,正如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还包括战略、大战术、战争勤务、基础战术和工程艺术五个部分。根据上面所指出的原因,我们在此仅拟研究前三部分,而且先研究它们的定义。
为了能更可靠地实现这一要求,对于军队***可能在宣战时感到与之有关的问题,我们将循序加以阐述。当然,我们首先要研究的,将是有关作战计划的最主要问题。因此,我们研究战略所遵循的程序,将与研究战术恰恰相反,因为按照研究战术的程序,应首先从细节着手,然后再研究大军的编成和使用①。
那么,我们就假想,在我们面前有一支开始作战的军队;这支军队的总司令首须注意的问题,就是对于将要进行的战争的性质,应与政府有一致的认识;其次,要仔细研究战场的情况,然后按照政府首脑的要求,根据本国边境和盟国边境情况,选定一个坡适宜的作战基地。
选定了作战基地,再有预定的作战目标,就可以确定应该选择的作战地区。作战地区确定后,总司令应预定军队的第一个作战日标,并选择一条临时性的或不变的、能达到这个目标的作战线;而在选择这种作战线时,要使作战线能有一个最有利的方向,以保障军队不会遇到大的危险,但有最大的可能获胜。
当军队沿这条作战线移动时,将有一个作战正面和一个战略正面。如在这个正面后方将有一条可作为依托的防线,则军队应该谨慎行动。在作战线或防线上各个军要占领的临时阵地将成为战略阵地。
①为了学习战术,必须先进行排演习,再进行营演习,后进行线式演习,此后依次转入学习小规模野外战斗行动、现地配置、行军、军队编成。而研究战略,则由上着手,即由作战计划开始。
当军队接近它的第一个日标并遇到敌人开始抵抗时,它就要对敌人发起攻击,或实施机动,以迫使敌人退却。为达到这一目的,这支军队应预定一条或两条战略机动线,这些线可能不同程度地偏离一般作战线,不应与一般作战线混为一谈。
为了战略正面和作战基地之间的联系,还要根据军队前进的情况,建立宿营地线、补给线和补给站,等等。
假使作战线向纵深延伸过长,而且在可以对其造成威胁的距离上有敌军一些支队存在,那么就必须在以下两个方案中进行选择:{-)对这些支队进行攻击,并迫使其退却;(二)继绫按原计划对敌军行动,而对其辅助支队或者完全置之不理,或者仅限于进行监视。假使决心采取第二方案,那就要出现双重正面一战略正面和大支队正面。
当军队接近自己的作战目标,而敌人欲行抵抗时,就会发生交战;假使这一冲突不分胜负,就会出现暂时对峙状态,以便尔后恢复战斗;假使交战获胜,就要继续发展进攻,以便攻占第一个目标,或继续前进,以达第二个目标。
假使开始作战的目标,是夺取一个重要的要塞,于是就会发生一场围攻战。如果军队留下围攻部队后,兵力不足以发展进攻,就应该在这一要塞附近占领一个战略阵地,以掩护围攻军队。正因为如此,所以兵力尚不足五万人的意大利军团,于1796年在不能越过曼图亚到达奥地利心脏时,便一面置在曼图亚的二.万五千敌军于不顾,一面在蒂罗尔和弗留尔这个双重作战线上对付四万人的奥地利军队。
反之,如果军队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扩张胜利的战果,或者已无要塞需要围攻,那么就应该继续向第二个更重要的目标前进。假使这个目标的距离很远,那么就必须建立一个中间依托点来保障自己的行动。因此,可以利用一两个确已占领并可保障不被突然攻占的城市,建立中间基地;如果没有可利用的城市来建立这种基地,就必须建立小型战略预备队,以利用临时筑垒来掩护后方和警卫大补给站。当军队要渡大江河时,必须赶快建立桥头堡;如果桥都是着落在四周有墙的城里,那么就必须建筑一些筑垒工事,以加强这些要点的防御,从而增加中间基地的力量,或增加配置在这些地方的战略预备队的力量。
交战失败时,应向基地退却,并在那里增强自己的抵抗力量,其方法是吸收留守部队,并利用要塞和营垒,以阻止敌人前进,或迫使其分散兵力。
冬季来临时,可能都转入冬季舍营;也可能由取得决定性优势的一方发起继续作战。如果取得决定性优势的一方在作战中未遇敌方防线的严重障碍,而又欲继续扩大战果,那么就要开始冬季战局。这种冬季作战,对双方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不过与普通作战相比,并无特殊的地方,只是需要更大的毅力,才能尽快结束战斗。
这就是一般战争的过程,也是我们研究各种作战问题所拟遵循的程序。
凡涉及整个战争区的问题,均属战略范畴,而战略则可包括以下各点;
1、查明战争区的特点及在战争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特点;
2、根据上述情况,查明决定点,并选定最有利的作战行动方向;
3、选择和建立固定的作战基地及作战地区;
4、选择预期进攻或防羌剔结果
5、决定作战正面、战略正面,和防线;
6、选择从基地至军队作战目标或至军队所占领的战略正面的作战线;
7、为本次作战选定一条最好的战略线;实施各种行军-机动,以包围战略线上的各个不同部分;
8、建立临时作战基地和战略预备队;
9、研究军队的机动行军;
10、研究补给中心及其与军队行动的协同关系;
11、研究要塞的战略意义,军队的掩蔽部和军队移动的障碍;研究如何实施和掩护对要塞的围攻;
12、决定应建立营垒、桥头堡等工事的位置:
13、研究牵制性进攻及派出大支队的有利时机或必要时机。
上述各点原则上均属战局初期作战总计划的拟制内容。不过除此而外,还有一些从其方向来看,是属于战略的,而从其执行方面来看又属于战术的混合性行动,如渡河、退却、冬季舍营、突然袭击、登陆,以及护送大量车辆运输等等,也值得注意。
战争艺术的第二部分是战术,即军队在战场上的机动,和投入冲击的各种部署。
第三部分是战争勤务,也可叫作军队移动的应用艺术,它包括遂行行军、编组战斗队形和宿营等技术性细节问题,换言之,也就是战略和战术的实际执行。
对于想在一种科学的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确立出绝对的界限问题,有不少争论,但是都无结果。我已说过,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战术是在发生冲突的现地作战和根据当地条件配置兵力的艺术,是在战场各点使用兵力的艺术;这些点可能分布在四至五古法里(十六至二十公里)的范围内,作战部队可能在这个范围内受领与执行命令。最后,战争勤务实际上是战争准备的科学,是保障战略和战术使用的科学。有人批评过我的这种定义,但却未能提出更好的定义来代椿它。固然有很多交战的胜负就是由战略行动决定的,甚至有的交战本身就是战略行动,但是这只有对分散的军队作战才有可能,也就是说,这只是一种例外情况。虽然一般定义仅适用于正规交战,但它仍然是准确的①。
所以我认为,除了应根据当地情况采取的措施以外,大战术所研究的对象应包括以下内容:
1、战斗中阵地和防线的选择;
2、在战斗中采取攻势(积极)防御;
3、采取各种战斗队形和基本机动样式,以攻击敌人防线;
4、两军行军遭遇交战和不预期交战;
5、对全军范围的突然袭击②;
6、指挥军队投入战斗的号令;
7、对阵地和营垒的攻击;
8、进行突袭。
战争中的其他行动是属于小规模战争的具体细节行动,如运输、饲养、前卫或后卫的局部战斗等。简而言之,凡属由师或独立支队单独采取的行动,均属此类行动,不应列入大规模战争的范围加以研究。
战争的基本原理
本书的主要目的,悬要证明有一条普遍适用于战争中所有军事行动的基本原理的存在。这条原理应该支配一切军事计谋③,以使其成为巧妙的计谋圆。这条原理的内容如下:
1、运用战略计谋,逐次将军队主力投向战争区的要点、并尽可能投向敌人交通线,同时要使自己的交通线免受突击。
①可以说,战术是战斗,而战略则是包括战前和战后在内的整个战争,只有围攻除外,但是在图攻方面,关于决定围攻哪个要嘉和用何种方法掩护这种国攻等,也都属战略向题。战略决定应在何处采取行动,战争勤务负责把军队送到这个地点,并予以配置,而战术则决定军队的使用程序,和遂行任务的方法。
②此处所谈的,是指对配置在野外的军队的突然袭击,而不是指对配置在冬事曾营里的军队的突然袭击。
③如果有时有些违犯这些原罐的战役也能敬胜,那只能说明敌人进犯这原理比我有更重,如果散人的行动完全正确,那我们违犯这些原理的任何战役都是不会取胜。只有对无纪律的匪帮作战时,违犯这一原理才可能没有危险。
2、实施机动,以使这些主力仅投入对敌军部分部队的作战。
3、交战时,应以同样方法,利用战术机动,把主力用于战场的决定点上,或用于攻占敌军战线上的要点。
4、在战斗行动中,应使主力不仅是都用于决定点上,而且都能在决定点上顽强一致地投入战斗,从而达到以同时奋战取得胜利。
这条一般原理,有人认为实在太简单了,以致未少受到批评①。有人反对我说,提出把主力用于决定点上并使其适时投入战斗这样的建议,是很容易的,而战争艺术还在于如何认清这些决定点。
对这个如此简单而天真的真理,是无需争论的。我承认,假使只提出这样一个一般的原理,而不加以必要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掌握其在各种情况下的运用,那起码也是可笑的。所以我尽了最大的努力,要使每一个好学的军官比较容易地在战略或战术的棋盘上确定这些决定点。下而在第十九节中,读者可以找到各种决定点的定义,而在第十八、第二十二节中,则可了解到在一场战争中这些决定点与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有的军人,在认真研究过上述数节以后,如果仍然觉得如何确定这些决定点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永远不要再想研究战略了。
实际上,一个主要战区总是只有左、中、右三个区域。同样,每一个区城,每个作战正面,每个战略阵地,每条防线,和每条战术战斗线,也总是只有中央和两端三个部分。在这三个方向当中,总有一个方向是对我方到达既定重要目标最为有利的,有一个方向是次有利的,而另一个方向则是比较最不利的,看来,在明确了这一目标与敌人阵地之间,以及这一目标与地理上各点之间的关系之后,有关战略机动和战术机动的每个何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决定向右,向左或是向正前方机动。从三个方向当中进行选择的这样一个简单问题未必会成为一个新谜。
①为了预防这些批评家的批评,可能我本应在此用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谈战争少术的主要原理,而我的《论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即有这样一章(第三殷第三十五章)作为结尼。但是我因怕翁幅过长,所以在此没有采用在我第一部著作中占有主要地位的这一整能。拙评我的人们,最好应先符猾我的这一章的内容。
然而,我决不认为,战争艺术仅在于选择有利方向,以使大量军队沿之作战;同时,我也决不否认,这至少是战略的本质向题。单能拟定和准备英明的计谋还不够,还必须要能天才地执行,要有技能、毅力和顶见。
在下文中,我们将先把这一原理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战略和战术手段,然后将用二十次著名战局的历史来证明,除极少数的战例例外,凡是运用这一原理的人,总是可以获得最辉煌的胜利,
凡是忘却这一原理的人,总是难免遭到最大的失败①。
①这二十个战局并五十个战役计划,均已编入我的著作《七年战争史》《法国大***战争史》和《章最仑的政治和军事生涯》。
战略计谋
第十六节作战体系
一旦要决定进行战争,首先要确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进行进攻战争还是进行防御战争?这就要求必须对进攻和防御的含义要有准确的理解。
进攻可分三种类型:假使进攻的对象是一个大国,所进攻的是它的全部领土或至少是大部领土,那么这将是一次入侵战争;假使只进攻一个省,或只进攻一个有限的防线,那就是一次普通的进攻;最后,假使只进攻改军的某个阵地,只限于进行一次作战,那就可叫做“主动运动”①。在前一章我们已经说过,从精神观点和政治观点来看,进攻几乎总是有利的,因为它可把战祸带到敌国领土,使本国免遭战争破坏,减少敌方的资源和增加自己的资源,提高我军土气,并常使敌人产生恐惧情绪。不过进攻有时也会激起敌人的抵抗怒火,尤其是当他们感觉到他们的行动已关系到祖国命运的时候,更是如此。
从军事观点来看,进攻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战略方面,如果进攻达到入侵战争的程度,则进攻一定会使我方的作战线伸入敌人领土,而作战线在敌人领土上总是危险的。在敌人境内的山、河、隘路和要塞等一切障碍,总是有利于防御而不利于进攻的;当地居民和国家当局定会对入侵军抱敌对情绪,而不会任其摆布当驯服工具。不过,假使进攻获得成功,就能直接打击敌人实力的心脏,刺夺敌人的军事资源,从而促使斗争早日结束。
假使为采取一次简短作战行动,即为争取主动权而实施进攻,那么进攻总是有利的,尤其是在战略方面。实际上,如果战争艺术就在于要把主力用到决定点上,那么运用这个原理的首要手段,显然就是夺取主动权。谁能夺取主动权,谁就能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行动和目标,谁就能率主力到达应实施突击的地方。谁只等待敌人来攻,谁就被会动。因为敌人可能将其各个击破,而他却不知道敌人到底会从哪里进攻,也找不到合适的防御方法。
①这样区分可能晁得过的,但是我认为,这样区分还是正确的,屠管我没有对这种区分作过痛的评价、大家都知道,一般来取防御性行功时,可争取半小时的冲击主动权。
在战术方面,进攻也同样比较有利,但不如在战略方面这么有利,因为作战的地域不会有这么大,所以即使夺取了主动权,也不能完全隐蔽自己的行动,而敌人则可迅速发现我方行动,并立即使用强大的预备队来预防危险。此外,进攻军队,为到达敌人战线,必然要越过当地许多不利的地形障碍。这就不能不使人相信,特别是在战术方面,两种体系的利害几乎完全相当。
在战略和政治方而不论进攻如何有利,一般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总是不可能一直保持进攻的。因为如果说以进攻开始的战局不会转入防御,那甚至是令人绝对不可置信的。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防御战争,如经周密计划,也有其有利的一而。防御通常可分两种:一种是惰性防御,或称消极防御;另一种是积极防御,即同时也要实施突然进攻的防御。消极防御总是极为有害的,而积极防御则能取得巨大成功。由于防御战争的目的,是要在尽可能长的时间之内,掩护国家部分领土不受敌人威胁,所以在防御战争中,一切作战的目的,显然应该是阻止敌人前进,给敌人行军造成困难,但又要使自己的军队免受严重损失。凡是敢于进攻的一方,总是凭借其某种优势才发动进攻,总力图速战速决。与此相反,防御的一方,则应在敌人由于被迫抽调兵力、行军及其他困难而疲惫不堪,受到严重削羽以前,尽量推迟结束战争。
一支军队只有在遭到失败,或者敌人在兵力上占过大优势时,才可采取消极防御。在这种防御中,应在地形掩护下,利用天然和人工障碍,尽量设法恢复均势,并加强一切能抵抗敌人的障碍。
这种体系,只要不走极端,也会有利。但是这必须要求认识到自己是被迫采取防御的指挥官,一定具有相当正确的思想,次不采取单纯消极防御,也就是说,决不在固定的点上停留不动,静待敌人对其实施突击。反之,他应使自己的作战行动加倍活跃,并争取主动,利用一切机会攻击敌人的弱点。
我当时称为攻势防御战争①的这一种战争,不论在战略或战术上,都是有利的。采取这种作战行动,可以利用攻防两种优势,因为当位于预有准备的战场的中心,处于本国资源和依托点的中央时,既能发挥争取主动的作用,又能便于利用有利时机进行突击。
在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在最初的三次战争中是采取侵略的行动,而在后来的四次战争中,则创造了真正攻势防御的典型。诚然,必须承认,敌人帮了他大忙,给了他充分的自由,使他得以顺利地夺取了主动权。
惠灵顿在其一生的大部活动中,在葡萄牙,西班牙和比利时也起了这种作用。他所采取的作战方法,对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来说,的确是一种最正确的方法。当在盟国领土作战,不需要考悲本国首都或受威胁省份的命运时,即当可以只考虑战争的要求时,往往很容易成为非比阿斯。
归根结底,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一个将领的最大才智,就是善于交替运用这两种作战体系,特别是善于在防御交战最激烈的时刻重新夺取主动权。
第十七节战区
个战争区包括两个大国展开交战的所有地区,这些地区可能是它们自己的本土,也可能是它们恩国的领土,或者还可能是由于澈惧或由于某种利益而眷入战争漩涡的次要大国的土地。如果战争由于还包括海上作战而更加复杂,那么战争区就会不仅只限于某一个国家的范围,而且还可能广及两个半球,例如,在从路易十四开始至今的英法战争的情况,就是如此。
①有人称这种收争为期极防御,这不太确切,因为不同时又是进攻的勘御,也可能是非常积极的。但是,这一米语也可以不必售改,因为在语然上是非常正确的。
由此可见,一般战争区的范围很不固定,很容易受偶然情况的影响,所以决不可把一般战争区与战区混为一谈,因为战区是可能不受所有这些复杂情况影响,而由每个军团占领的范围。
在法奥两国之间的陆战中,战争区只包括意大利;如果德意志各邦君都参加战争,那么这个战争区的范围,就是德国再加意大利。
有时可能几个军团协同作战,有时也可能每个军团独立作战。在第一种情况下,整个战区只应视为一个棋盘,应运用战略在这个棋盘上调动军队来达到既定的共同目标。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每个军团将各有其单独的独立战区。
一个军团的战区,包括该军团所要夺取的全部地区,或可能必须防守的全部地区。假使该军团是独立作战,那么该战区就是它的棋盘,虽然它在三面被围时也可撤出,但是往往不可能周密考虑机动,因为没有预先规定它与在另一棋盘上作战的军团的共同行动。反之,如果是几个军团协同作战,那么每个军团的战区实际上不过是一个总战争区的一个作战区;在这个战争区的所有部队都是为达到一个共同目标而行动的。
每个战区,不论是一个军团的还是数个军团的,也不论地形
起伏如何,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一个固定的作战基地;
2、一个主要的作战目标;
3、作战正面,战略正面,和防线;
4、作战地区和作战线;
5、临时战略线和交通线;
6、我方所必须克服的、或是用以阻止敌方的各种天然和人工障碍物;
7、应攻占或防守的地理上的战略要点;
8、在作战目标和主要基地之间的临时基地和中间基地;
9、行动失利时可供掩蔽的地方。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我们的上述论点,我们假设,法国决定以二至三个军团,统一由一个总指挥官指挥,企图对奥地利进行入侵。各军团分别由美因茨、上莱茵、萨瓦或滨海阿尔卑斯出发行军。在这些军团中,不论是哪个军团所应通过的每个国家,都将成为总战争区的一个作战区①。但是,如果意大利军团的行动范围不得越过阿迪杰河,而且无论如何也不同莱茵军团协调行动,那么在总计划中所规定的作战地区的范围,将成为意大利军团的唯一的棋盘一战区。
在上述所有情况下,每个战区都应有自己的特别基地,自己的行动目标,自己的作战地区,以便在进攻时有从基地到作战目标之间的作战线,在防御时也有从作战目标到基地之间的作战线。
至于战区各方向上分布的物质点或地形点,已有不少兵书探讨它们在战略或战术上的各种特性和特点。道路、江河、山脉、森林和城市(这些都能提供防止敌突然袭击的手段),以及战争要塞等,向为许多人的争论对象,但多数学者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并不是非常高明的。
有些人给这些名称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含义。例如,有些兵书宣扬说,江河便是最优良的作战线!而由于象这样的一条作战线一定要有二至三条以上的道路,以供军队在其作战地区内运动,并且还至少要有一条退路,因而这些今天的穆瓦兹②们竟然土张把江河变为退却线!甚至变为机动线!看来最合理和最正确的说法还是:江河是一种良好的补给线,是一种有利于建立良好作战线的有力工具,但是本身却并不是一条作战线。
①逐字俸应为“总棋盘”(Iichiquiorgrnfral) 一译者
②穆瓦兹是古以色列的解放者和立法者。一译者
使我们感到同样惊奇的是,有的大作家认为,如果要把一个国家建设成为一个良好的战争区,那就必须不在其中修筑交会道路,因为交会道路会便于敌人的入侵。似乎一个国家可以没有首都,可以没有富有的工商业城市,似乎不管怎样,所有这些由于实际情况而自然地集中代表全国利益的首都和城市,都不应该成为道路的汇聚点!如果按照某个作家的想法把德国变成一片沙漠,以使其成为一个战争区,那么商业城市仍会重新出现,主要城市仍能得到复兴,而所有道路也将重新交会于这些繁华的中心。这里顺便提一下,卡尔大公于1796年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击败茹尔当,难道不应当归功于交会道路吗?实际上,难道这种道路还能对防御比对进攻更为不利吗?如果两支部队分别沿着交会于一点的道路退却,那他们一定能比追击他们的两股敌军先会合在一起,因而甚至可能将追击之敌各个击败!
又有些作者认为,山地国家的战略点比较多,另有些作者对此持反对意见,在阿尔卑斯山的战略点,要比谷地的战略点少得多,但是正因为少,所以才更具有重要的和决定的意义。
有些作者认为,崇山峻岭,不论对谁来说,都象不可逾越的中国长城一样。而拿破仑在谈到雷蒂凯山时,却说:涉足的地方,军队就可以有办法通过。”“只要人可涉足的地方,军队就可以有办法通过。”
有些山地战经验并不比拿破仑少的将领,都一致坚决地赞同这种意见,他们指出,在山地进行防御战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当正规军有民兵起来配合时,才是例外。在这种例外的情况下,民兵将警卫山顶,并不断袭扰敌人,而正规军则在决定点上,即在大山谷交汇处与敌交战。
我们指出这些矛盾,决不是想吹毛求疵,其唯一的目的,只是想向读者说明,战争艺术远未发展到尽善尽美的地步,而值得探讨的问题还很多。
我们不拟在此来谈战争区内各种天然障碍和人工障碍的战略价值,因为对于一些最主要的障碍的战略价值,我们将在本章的其他各节中分别评述。不过,总之可以说,这种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于统帅的机智和智力。曾经越过圣贝尔纳山口并曾命令通过斯普吕根的伟大统帅拿破仑,决不会相信这些山脉是不可跨越的,然而他也同样不会料到,一条讨厌的浑浊小河和一堵围墙竟然改变了他在滑铁卢的命运。
第十八节作战基地
作战计划中的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良好可靠的基地的保障。所谓作成基地,就是个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其军队可以从这里获得进行战争所需的物质器材及增援部队①;当军队采取进攻行动时,可以此作为起点;必要时,可在此找到掩蔽部;当其任务为防守本国国土时,则可以此作为依托。
当一个国家的边界是一个良好的天然或人工屏障时,这个边界可成为一个良好的进攻基地;当要预防敌人入侵时,还可成为一条防线。
不过在后一种情况下,最后还应在第二线建立一个良好的基地,因为尽管实际上军队可在本国境内到处得到支援,但是要知道,有的地区根本没有军事要点和军事器材,没有武器库、要塞、仓库等,而有的地区则相反,在那里可以找到这类丰富的资源;在这两类地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只有后一种地区的基地才是稳周的作战基地。
每支军队都可能有数个逐次分布的基地。例如,假使法军在德国境内作战,那么它的第一基地将是莱茵河,它的第二基地将是莱茵河后面一~切有盟军的地方,或者一切具有极大优势的防线。
①大部分作战著地都闻时是补给基地,但也常有例外,至少在粮食方面是如此.储如,在易北河上作战的法军,它的粮食供应是来自成斯特伐利亚诸省或弗兰肯,两它的真正的作战基地却在莱落河上。
但是当法军被迫退至莱茵河左岸时,法军又可在马斯河或摩泽尔河找到新的若地;法军的第三甚地可能在寒纳河,第四某地可能在卢瓦尔涧。
我在此提及这些连续的基地,决不是想说明这些基地都应几乎相乐平行。与此相反,往往还需要改变它们的方向。例如,当法军退过莱芮河后,可能或者在贝耳福和贝桑松地区,或者在梅济埃尔和色当地区,找到新的主要基地,而俄军撤出莫斯科后,就放弃了北面和东面的基地,改沿奥卡河和在南部诸省建立了新的基地。这些与防御正面垂直的侧面基地,常常可起决定作用,可以阻止敌人深入国家的心脏地区,或者至少可以长时问地迟滞敌人。
毫无疑问,假使一个基地依托的是一条宽广而急湍的大河,而这条河的两岸可以凭借强固的越河工事予以控制,那么这个基地将是一个最好的基地。
基地的正面越宽,对基地的掩护就越困难。但是敌人也最难切断我军与这种基地的联系。
凡首都,或国家中心离国界过近的国家,在防御性战争中,其作为作战基地的优势就不如首都远离国界的国家。
每个完善的基地,一定要有两三个具有足够面积的要塞,以供建立兵站和仓库等之用。在基地中每条不能徒涉的江河上,至少应占领一个桥头阵地。
对于如何评价我们刚刚指出的有关基地的一切特性问题,现在大家都一致同意,但是对于其他一些问题,人们的意见却比较分歧。有人认为,一个完善的基地必须是同敌人的基地平行的。与此相反,我则认为,同敌人基地垂直的基地是最有利的,尤其是当它有两个边几乎相互垂直,而构成一个凹角时,更是如此。必要时可把这种基地当作双重基地使用,可以控制战略棋盘(战区)上的两个边,可以保障两条彼此相距很远的退却线,而且在战局转折关头需要时,还使于改变作战线。
差不多在三十年前,我即曾在我的《论大规模军事行动》一书中指出,边界的方向一定对作战线的方向和基地的方向有影响。我把这一真理运用于分析各种不同的战争区,并把各种不同的战争区,与那些一边靠海或者靠着一个中立大国(它们同样可以构成不可克服的障碍)的战区加以比较。当时我就是这样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的:
“战争区的一般外形对于作战线的方向也具有极大影响(因而,对作战基地也有极大影响)。
事实上,假使一个战争区变成一个棋盘,或变成一个具有四个等边的正方形,那么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战局开始的时候,我方仅占领共中的一个边或有可能时也可以占领两个边,敌方则只占领一个边,而第四个边则构成不可克服的障碍。对这一战争区的占领方式,可以根据每个不同的设想,提供许多不同的计谋。
为了更好地举例说明这一思想起见,我们可以用本图来表示法军1757年至1762年在威斯特已伐利亚的战争区,和拿破仑1806年的战争区。
在上述第一个战争区中,AB边是北海,BD边是威悉河一线,也是费迪南德公爵的基地,CD边是美因河之线,为法军的基地,AC边是莱茵河之线,也由路易十四的军队防守。
从图上可以看出,法军采取攻势,共占两个边,并可利用北海这个第三边的优势。因此,法军必须实施机动,攻占BD边,以控制全部四个边,即控制图上所示的敌方的基地和全部交通线。
法军E为攻占作战正面FGH而从基地CD出发,切断了敌方盟军J与其基地BD的联系。J军被迫退向由莱茵河、埃姆斯河和北海岸在埃姆登构成的LAM角,而法军E则一直得以保持其与美因河和莱茵河上的基地的联系。
拿破仑1806年在萨勒河上的机动,也完全是按照这种设想实施的。拿破仑在耶拿和瑙姆堡占领了FGH一线,然后越过哈雷和德绍,迫使普鲁士军J退向由海构成的AB边,其结果是大家都很了解的,法军大胜。
因此,正确赋予作战线方向的伟大艺术,就在于这样协调其行动,以夺占敌方的交通线,而不丧失已方的交通线。显然可以看出,FGH一线,由于位置延伸,以及敌方一翼的尖端形成一个钩形,所以始终可保持与基地CD的交通联络。这是在马伦戈、乌耳姆和耶拿所实施的正确机动。
当战区不毗连海岸,而与之为界的是一个中立大国时,它将在自己的国界上设防,以封锁住这个四方形的一边。毫无疑问,这个障碍不会象海那样难以克服。但是战败的军队向这种边界退却总是危险的,而把战败的敌军赶向这种障碍则是有利的。如果要进入一个拥有十五至二十万人军队的国家,那是决不会不受到制裁的。如果一支战败的军队仍然要进入这个国家,那么这支军队就可能被切断与其基地的联系。
如果战争区与之为界的是一个小国,那么这个小国就很可能被并入这个战争区,于是这个正方形的一边就可能推移至一个大国的国界,或推至海岸。
边境的地势有时会改变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如下图所示,有时会使其变为一个长方形,又有时会使其变为一个梯形。
在这两种情况下,控制其中两个边的军队可在那里建立双重基地,所以总是有利的,因为它很容易切断敌军与短边之间的联系。1806年普鲁士军队在BDJ边的情况就是如此。当时的长方形是山莱茵河、奥得河、北海和弗兰肯山地构成的。”
1813年在波希米亚的基地,也和上述情况一样,都很清楚地证明」我的意见是正确的,正是因为同盟***基地的方向与法军
基此相垂直,同盟***才得以剥夺了拿破仑本来可因易北河之线而得到的巨大优势。俄军在1812年的情况也是如此。当时俄军只因在奥卡河和卡卢加的基地与敌军基地相互垂直,所以才得以完成了向维亚济马和克拉斯诺耶的侧敌行军。
不过,要确信上述些这真理,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我方的基地能与敌方基地垂直,那么我方的作战正面就能与敌方的作战线平行,因而也就便于攻击敌人的交通线和退却线了。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从前面所附的两张图中也可以看出,相互垂直的基地是特别有利的,因为它们可以提供双重作战线。当然,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与我在第二十一节所说的不尽一致,向敌方突出的边界不一定有利,平分兵力以适应双重作战线也并非良策。
这种反对意见是似是而非的,没有根据的,因为垂直基地的最大优点恰拾在于形成了一个可以从翼侧和后方取得一部分战区的突出地带。另一方面,占有了两个边的基地并不要求对两个边同时都以重兵扼守。与此相反,在其中的一个边上,只需设有些一工事,并派有少量监视部队即可,而主力则应集中用于另一个边上。在1800年和1806年的战局中就是这种情况。由于莱茵河在康斯坦茨湖至巴勒和巴勒至克尔,形成了一个近似直角形,这就给莫罗将军提供了两条作战基地,一条与敌人基地平行,另一条与敌人基地垂直。他在左边至克尔的第一条基地上仅保留两个师,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而他自已则亲率九个师运动至与沙夫豪森边垂直的那个边的顶点,以致经过不多的行程,便逼近奥格斯堡城下,此后,其余两个师即与他会合。
1806年,拿破仑在构成一个近似凹入直角的菜茵河和美因河上,也有一个双重基地。他也在平行的那一边,即在莱茵河上,只留下莫蒂埃,而自己则率领大军进抵垂直边的顶点,从而切断了普军向格拉和瑙姆堡的退路。
假使这些大量的事实足以证明,有两个边(其中一个边儿乎与敌人基地垂直)的基地是最为有利的,那就还应该承认,当没有这种基地时,应改变战略正面,以部分地弥补这一不足,关于这一点,拟在第二十节详述。
还有一个问题也很重要,就是赋予海岸作战基地的最佳方向问题。这个问题也很容易使人犯大错误,因为这种基地对一方越有利,对另一方就越可怕。这从前面所讲的便可得到证明。对于一个大陆国家的军队来说,一旦被赶到海岸,那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当它再听到有人赞扬海岸基地的利益时便会感到吃惊。但是海岸基地对岛***队却很适宜。实际上,惠灵顿率舰队去援助葡萄牙和西班牙时,他所能选为最好基地的,莫过于里斯本,或更准确地说,莫过于托雷斯-维德拉斯半岛,因为这里可掩护该首都靠大陆一边的唯一通路。在这里,塔霍河岸和海岸不仅可掩护他的两翼,而且还可以保障他依靠舰队实施退却的退路。
有不少将军,一般来说,都是很有学识的,只看结果,不问原因,所以看到在托雷斯-维德拉斯这一著名的营垒对英国将军提供了一些有利的条件之后,便只看现象,不问原委,以致开始否定除海岸线基地以外还可能有其他好的基地;便可能对便利给养输送和防止翼侧遭受袭击的掩护所大加非议。普夫尔将军竟迷惑到了这样的程度,甚至在1812年曾主张,俄军的天然基地应该在里加。我曾亲耳听到过有位最著名的法国将军同样讲过这种有辱于战略原理的话。
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卡利昂尼札上校甚至著文说,拿破仑1813年本应将其一半军队配置在波希米亚,而把十五万人投向易北河口,即投向汉堡!他完全忘记了,对一支大陆国家的军队来说,其选择基地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应依托远离海的正面,亦即依托能保障军队处于军事力量和民众的中心位置的正面。如果犯了大错,背海作战,就会陷入孤立,被切断退路。
一个强大的岛国在大陆作战时,当然应做相反的考虑,但是仍应遵循同样的要求:建立基地的各点。应使得能获得一切军用物资的支援,而且同时又要有能可靠的掩蔽部。
只有在海上和陆上是同样强大的大国,它众多的舰队足以控制邻近战区的地区,才可以以海岸作为少量军队(四至五万人)的作战基地,以保障能有良好的掩蔽地带和各种补给。但是,当一支十五万人的陆军要对一支同样数量的、纪律严明而训练有素的敌军作战时,假使也以海岸为基地,那总是疯狂的行为。
不过,任何原则总有例外,有时不按我们上述原则,而背海作战,也可能有利。出现这种例外的情况必须是:敌人在陆上形成的危险不大;拥有绝对的制海权,从海上补给比从国家腹地补给容易。尽管同时其备这三个条件的情况很少,但是在1828和182年的土耳其战争中,仍然出现了这种情况。当时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瓦尔纳和布尔加斯,而对舒姆拉则只限于进行监视。如果对欧洲军队作战,决不可采取这种办法,否则,即使能控制海,也是胃着失败的很大危险。
尽管有些自以为能够支配帝国命运的自命不凡的旁观者对这次战争说三道四,这次战争虽然也有些错误,但是还是进行得很好。当时尽了极大的努力来掩护已方军队,夺占布拉伊洛夫、瓦尔纳和锡利斯特拉要塞后,便在锡济波利准备了补给站。一建立基地,即向安德里诺波尔挺进。这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疯狂行为。如果在1828年远征的距离不是那么远,好天气也没有持续两个月,那么一切都可能在第一个战局中即全部结束。
除了永久性基地以外,还有一种暂时性和偶然性基地。前者通常是建在本国境内,或至少是在可靠的盟国境内。而后者的建立,则决定于在敌国境内作战的进展情况。不过这种基地却只是一种暂时性的依托点,为了避免名称概念混淆起见,拟在第二十三节详述。
第十九节战略点和战略线战争区的决定点和作战目标
战略点和战略线有各种不同的类别。有的点只是由于所处地理似置对战区有不同价值而得名,这叫做永久性地理战略点。另有一些点,则因敌军主力的配置和我军欲对其采取的行动而有不同的价值,这叫做机动战略点,完全是偶然性的要点。最后,有些战略点和战略线只有次要价值,有些战略点和战略线则具有永久性的很大价值,而我把后一种战略点叫做战略决定点。
我想尽力按我的设想来说明这些关系,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往往不如人们所想的那么容易。
凡是交通中心,或是重要军事设施和筑城(对战略棋盘有直接间接影响者)所在地,实质上,都是地区性的或地理性的战略点,它们在战区上都有重要价值。
有一位著名的将军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并不是所有具备上述条件的点都可称为战略点;可称为战略点的点,必需对于正在计划中的作战处于有利地位。希望读者能原谅我,我的看法却完全不同,因为战略点的形成,总是以它本身的性质为基础,甚至有的战略点在战争开始时,似乎离作战区域很远,没有多大价值,但是一旦战局发生突然变化,它就会显出一般应有的重要性来了。因此,按照我的观点,还应更明确地说明一点,那就是并非所有的战略点都是决定点。
战略线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地理位置决定的,一种只是由于临时机动决定的。而第一种战略线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具有永久重要性的地理线,是属于战区的决定点①;第二类是仅由于联接两个战略点而有战略价值的线。
为了避免混淆这两个术语的区别起见,关于与计划机动有关的战略线问题,我们将在单独的一节中研究;在这里我们只限于研究作战地区的决定点和作战目标。
虽然这两种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凡是作战目标都应该是战区的决定点之一,然而又必须对这种点加以区分,因为所有的决定点不可能同时都成为作战目标。因此,我们在此首先研究决定点的准确定义,这将有助于我们选择作战目标。
我认为,凡是对整个战局,或对一次战役具有明显影响的点,都可称为“战略决定点”。凡是其地理位置或人上工造成的优势,
①可能有人义责怪我,说我的语言不规范了,因为我把决定点和作战目标称为线,而点不可能是线。但是我无须乎向读者解释,作战目标不是几何点,而起表示某一军队给自已规定的目标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如果有人对“决定”二字觉得不通,因为点”术身很少是“决定”的,那也可以用“重要”来代替“决定”二字,尽管这个重要”二字并不能表达出我在这甩的本意。
对作战正面或防线的攻防有利的各点,都可以包括在内,而位置重要的大型要塞和屯兵场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由此可见,战争区的决定点是有很多种类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地理上的点或线,由于战争区本身的配置,它们总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我们不妨以法军在比利时的战争区为例加以说明。当时的情况非常明显,谁能控制马斯河一线,谁就对攻占这个地区拥有无限优势,因为这样就能使敌方被包围封锁在马斯河与北海之间,而不敢冒着被全歼的危险,在与海岸平行的正面上交战①。多瑙河河谷也有许多要点,所以才会使它成为南德意志的锁钥。
凡能控制几个河谷会合点者,或能控制主要交通枢纽者,也都是地理上的决定点。例如,里昂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点,因为它控制着罗纳河和索恩河两个河谷,并且又是法国与意大利之间,以及法国南方与东部之间的交通中心。不过,它要成为一个决定点,还必需要有要塞或营垒及桥头堡。
莱比锡无毙是一个战略点,因为它是德国北部唯一的交通中心。假使这个城市能够加以坚固设防,并位于一条大河的两岸,那它就几乎可以成为国家的锁钥了(如果一般国家有锁钥的话,或者如果这一名称是指别的,而不是单指决定点的话)。
所有是国家交通中心的首都,都也是战略的决定点,这不仅是由于上述原因,而且还由于能提高其价值的其他经济和政治原因决定的。
除了这些点以外,在山地国家中,还有一种隘路,是军队唯一能通行的途径;这些地理上的点,可能是在该地作战的决定点;大家都知道,仅有少量堡垒掩护的巴尔德隘路在1800年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
第二种决定点,就是由于机动而偶然产生的点,其价值是相对的,也是受双方军队的部署制约的。例如,1805年当马克将其兵力集中于乌耳姆方向,等待着来自摩拉维亚的俄军时,对其进攻的决定点就是多瑙佛特或下莱希河,因为如果敌人能比马克先到达这里,敌人就能切断他向奥地利的退路,就能切断来援助他的俄军与他的联系。而1800年克赖也在乌耳姆同一地点作战,但是援助他的,不是来自波希米亚,而是来自蒂罗尔的在意大利所向无散的梅拉斯的军队。所以在对他进攻时,决定点就不在多瑙佛特,而在沙夫豪森了:只有在这里才能通近他的作战正面的后方,切断他的退路,逼他退向美因河,割断他与辅助军队和基地的联系。就在1800年的这个战局中,波拿巴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越过圣贝尔纳,向梅拉斯的右翼猛冲,以攻占他的交通线;很显然,圣贝尔纳、伊夫雷和皮亚琴察之所以成为地理上的决定点,其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梅拉斯的军队向尼斯运动。
①这一点仅适用于人陆国家军队,而不适用于英国,因为英国依托安特卫曹和奥斯坦德,有基地可用,并不害怕散人占领马斯河一线。
在这里可以归纳出一条普遍的原则,那就是说,机动性的决定点是在敌方正面的翼侧,从那里我军可以很容易切断敌人与其基地及援军的联系,而使我军免冒同样的危险。对着海岸的翼侧常常是有利的,因为可能便于把敌军赶下海去。但是,如果我们的作战对象不是一个劣势的岛国陆军,那么我们自己也有被赶下海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应力求切断敌人与其舰队的联系,尽管这样做有时也是危险的。
很使敌人兵力过于分散,正面延伸过宽,那么决定点就是敌军的中央,因为如从敌军中央突破,便可使敌军兵力更加分散,使敌军变得更弱,因而毫无疑问,便可使敌军被各个击破,遭到全歼。
总之,战场上的决定点决定于:
1、地形;
2、确定的地点与我军战略目标两者结合的情况;
3、双方军队的部署。
但是,为了避免打乱叙述的顺序,不过早在此谈及战术问题,所以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交战的那一章里进行研究。
作战目标
作战目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机动月标,一类是地理目标。地理目标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要塞,一条大河,一个能为尔后行动提供可靠防线或良好依托点的作战正面。然而,既然对一个地理目标的选择也属于实施机动范畴的问题,那就可以更确切地说,有的地理目标仅与地区点有关,而其余的地理目标则仅与占领这些地区点的敌军兵力有关。
在战略上,战局的目的决定着作战目标。假使这个目的是进攻,那么作战目标就是敌国的首都,或者是军事上的重要省份,敌人如果丧失了它就可能被迫求和。在入侵性战争中,侵略者的行动目的,往往是夺占对方首都。不管怎样,这一首都的地理位置,交战双方各自与邻国的政治关系,双方拥有的资源(双方确有的资源或可能的联盟的资源)一所有这一切虽实质上并不是关于战斗的科学问题,然而却都与作战计划有着密切深刻的联系,足以影响决定到底应否占领敌国首都。
假使最后决定不以攻占敌国首都为目的,那么作战目标就可能定为某一部分作战正面,或某一部分防线(那里有重要要塞);占领这部分作战正面或防线便可保障军队能够控制所占领的领土。例如,在法奥战争中,如果法军侵入意大利,其第一个作战目标就应是提樊诺河和波河一线,而尔后的作战目标则是曼图亚和埃奇河一线。
在防御中,作战目标已不是所欲夺取的点,而是所欲掩护的点。首都因为是国家实力的中心,所以当然是主要的防守目标。不过,可能还有一些更近的防守目标,如第一道防线和第一条作战基地。所以如果法军被迫凭借莱茵河进行防御时,那么其第一个作战目标,就是严防敌军渡过该河。假使敌人得以渡河登陆并包围了阿尔萨斯诸要塞,那么法军就应竭力援救这些地区;第二个作战目标将屉掩护设在马斯河或摩泽尔河上的第一作战基地。不论采取侧面防御或正面防御,都可能达到这一目标。
至于机动目标,即特别是要消灭或瓦解敌军的目标,其重要性,我们已在由于机动而产生的决定点的那一部分里谈到。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统帅具有的最可贵才能,和要取得伟大胜利的最可靠保证,也在于是否善于选择这种目标。不管怎样,大家都知道,拿破仑的最明显的长处就在于此。他推翻了陈旧的理论,不满足于仅仅攻下一两个要塞,或占领一个不大的边境省份,他深信,创造伟大战绩的最主要方法,就是分割和消灭敌人的军队。他认为,不论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省份,只要它们失去了有组织的部队,就必然会自行陷落①。正确而迅速地判断战区内各个作战地区的利弊;把主力集中使用于一个最有利的作战地区;认真了解敌军兵力的配置假使敌人的兵力分散,就以闪击速度猛烈突入敌军的中心;假使从敌翼侧便于切断其交通线,便于实施迁回分割,那就向敌军翼侧突出;在敌人败退后,即坚决追击,迫使其向离心方向退却,直至将其全部歼灭或击溃,一这就是拿破仑进行的头几个战局所提供的最好的方法,或者是他所惯用的那种方法的基础。
虽然后来在辽阔的俄国土地上对“不好客”的俄国人民采用这种机动方法时,没有象在德国那样取得成功。不过无论如何仍然应该承认,尽管这种战争不一定每个人都能适应,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国家和所有的情况,然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仍然很大,而且这种可能性是以切实运用战争原理为基础的。即使拿破仑对这一方法运用不当,也不能否认这一方法的真正优点;不过这要善于规定有限的目的,善于使自己的行动范围完全适应交战双方兵力的对比,和包括邻国在内的各方面的情况。
①西班牙战争和一切民族战争都是例外,然而,只要没有组织良好的军队的支援,无论是一支外***队成是一支民族军队的支援,居民的任何局部斗争都将在搐延中以失败而告终。
关于这些重要战略行动的原则,我们在有关决定点的那一部分里,几乎已经全部谈到,另外还将在有关作战线的选择部分(见第二十一节)继续阐述。
作战目标的选择,通常决定于战争的目的,战争的性质或政府的企图,以及双方所拥有的兵力和兵器。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有充分的理怕要避免冒险。因此把作战目标局限于获得某些局部利益是慎重的,例如,只攻占少数几个城市,或肃清边境不大省份内的敌人。否则,就应不惜曾险取胜,象拿破仑那样把作战目标确定为消灭敌军。假使一支军队,其作战目标只是为了围攻安特卫普,那么它当然就不需采取象在乌耳姆和耶拿会战中所采用的那种机动方法。同样的,完全基于另一些原因,也不应该采取象法军越过涅曼河远离本国国境五百哩的那样的机动方法,因为采取这种冒险手段,也是害多利少、得不偿失的。
还有一种必须提到的特种作战目标。这种目标虽然也是一种军事目标。但是,它的决定因素却多半属于政治上的考虑,而不属于战略上的考虑。特别是在几个国家联合作战时,这种目标往往作用很大,不论对军事行动或政府部门都有影响,所以也可以把这种作战目标称为政治性的作战目标。
事实上,除了在政治和战争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以外,为了准备战争,几乎在所有的战局中,都有些军事行动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常常是很重要的,但却也常常是不合理的。从战略观点看,这不是进行一场有用的战争,反而会导致我们犯严重的错误。这里我们只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于是1793年约克公爵对敦刻尔克的远征,这是英国人由于受旧的海权和贸易目的影响而发动的;这次远征中,同盟军是沿离心方向行动的,结果导致了失败;从所有的军事观点来看,这次远征中的作战目标是不利的。第二个例子也是约克公爵1799年在荷兰的远征;发动这次远征的指导思想,是伦敦内阁所抱的同样的观点,这种观点是与奥地利想夺占比利时的暗算相吻合的这次远征也是早就注定要失败的,因为这次远征促使卡尔大公从苏黎世向曼海姆运动,这是一次与当时联盟军队所决定的共同利益非常矛盾的战争。
上述事实表明,政治性作战目标的选择,应服从战略的要求,至少是在军队以武力未解决战争的最主要问题之前,应该如此。
一般说来,这个问题是太广泛和太复杂了,所以无法归纳出几条简单的规则来,唯一可以说明的规则,这就是我们刚刚已经说过的。为了贯彻这条规则,必须使在战局中选定的政治性作战目标与战略原理一致,否则应待战局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使这种政治性作战日标付诸实施。如果把这一准则运用于上述两个战例,我们便可看出,1793年攻占敦刻尔克和1799年解救荷兰时的政治性作战目标应该是康布雷或法国中心。这就是说,应把联盟的全部力量联合起来,统一用于边境的决定点上,以便在那里实施强大突击。再说,几乎所有此类远征都属于牵制进攻,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另节阐述。
第二十节作战正面战略正面,防线和战略阵地
在军事科学上,有些名词,其涵义非常相似,以致它们虽有本质区别,但仍常被混为一谈。
这些名词包括:“作战正面”、“战略正阳”、“防线”和战略阵地”。下面我们要说明这些名词之间的重要而密切的联系和区别,所以我们把这几个术语编入一鸢加以阐述。
作战正面和战略正面
一支军队只要配置存它应包围的战区里的作战地区,不论为了进攻或防御目的,总是要占领战略阵地的。下面我们将说明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战略阵地所包围的、面对着敌人的正而,就称为战略正面。在战区里有一部分地区,据我们估计,敌人从那里经一至两日行程,便可到达这个战略正面这一部分地区就称为作战正面。
由于这两个名词很相似,所以有很多军事家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一会几用这个名词,一会儿又用那个名词。但是如能细加思考,便可毫无疑向地看出,所谓“战略正面”就是军队实际占领的阵地,而所谓“作战正面”,就是两军之间的地区,其两翼则距双方战略正面的两翼约有一至数日行程的距离,也可能就是两军交战的地带。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使有人再次指责我,说我过于迷信术语的奥妙,我也决不会动摇对这两个定义的使用,因为在实际使用中,有人很可能仍把这两个定义混为一谈,仍可能用这两个术语来表示同一个含义。我感到满意的是,我不仅在此指出了这一差异,而且在今后的实践中还将尽量坚持这一差异。
当战争开始前夕,两军之中必有一方是准备迎击敌军进攻的。于是,这一方就需要保障自己能有一条预有准备的防线;这条防线可能正与战略正而在一条线上,也可能稍位于战略止亦之后。正因为如此,所以战略正面有时必然同时也就是防线。例如,1795年和1796年战争中的菜茵河一线就是如此,该线既是奥军和法军的防线,也是双方的战略正面和作战正面。这就常使人们把这三个概念混为一谈,因为这三个概念所表示的东西有时是在同一位置,但是它们却是完全各不相同的。实际上,并不是每支军队都在防线,特别是当它入侵别国时更是如此;当它集结在一个营垒时,它也没有战略正而;但是它总是有作战正而。
再举两个战例,即足以明确区分上述几个概念。当1813年末重新恢复敌对行动时,拿破仑的总作战正面开始是从汉堡延伸至维滕堡,他从这里沿着盟军战线,进至格洛高和布雷斯劳,因为他的右翼在勒文贝格,最后他在波希米亚边界上一直退到德累斯顿。他的军队分成四部分配置在这一宽大正面」,其战略阵地是在内线或中央,并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面。后来被迫退过易北河后,他把自己的实际防线,仅在维滕堡和德累斯顿之间,以一个钩彤向后推移至马林堡,因为汉堡和马格德堡已经不在他的战略棋盘范围之内,如果他还想把战端转向该地,那他就可能遭到覆灭之灾。
我要举的第二个战例,是拿破仑军队1796年在曼图亚周围的阵地。他的作战正面实际上是从贝加莫山延伸至亚得里亚海,而根据需要,他的实际防线却位于加尔达湖和莱尼亚诺之间的阿迪河一线。后来又位于佩斯杰拉和曼图亚之间的明乔河一线,同时战略正面也根据其阵地有了改变。
如果再继续老谈这一点,就可能显得对读者不够尊敬了。既然已经阐述过这三个概念的差异,下面就应该分别予以研究,就应该给读者归纳出几条能反映出各个概念不同特点的一般原则。
作战正面是两军战略正面之间的地理空间,这也是它们可能交战的地区,通常总是几乎与作战基地相平行的。实际的战略正面所占的空间,要比可能的或预想的作战正面小一些;战略正面将在同一方向上,应横穿主要的作战线,并向两翼尽量延伸,以便更好地掩护主要作战线。
无论如何,这个战略正面的方向,都可能根据指挥官对情况的判断或根据敌军进攻的情况,有所变换,而且这个战略正面往往应与基地垂直,与原来的作战线平行。
这种战略正面的变换,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机动,因为战略正面与基地垂直,便可控制战区上的两个面,从而使我军处于有利地位,能从两个方面得到基地保障。
拿破仑在艾劳作战时的战略正面反映了这一切特点。他的作战枢纽是在华沙和托伦,这样就使维斯瓦河成了一个临时性的基地。这一正面恰与纳雷夫河平行,而拿破仑依托塞罗茨克、普乌图斯克和奥斯特罗文卡,以右翼实施机动,以迫使俄军向埃尔宾和波罗的海退却。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其新方向上能我到依托点,这个战略正面就会反映出我们刚刚指出的优点。只是不应该忘记,在实施这种机动时,军队必须深信,需要时一定能重新到达自己的临时性阵地。这就是说,这个基地应在战略正面之后延伸,并因而得到掩护。拿破仑在由纳雷夫河一线经阿伦施泰因(奥尔兹丁)向艾劳推进时,其左翼后面有一要塞为托伦,后来在由其战略正面再向前推进时,其左翼后面有桥头堡为普拉加和华沙。这样一来,就使他的交通线有了充分的保障,而使贝尼格森被迫正而对敌,战线与波罗的海平行,以致与其基地的联系遭敌切断,被逼退至维斯瓦河口。拿破仑于1806年在从格腊向耶拿和瑙姆堡进军中,也对其战略正面做了巧妙的变换。莫罗在1800年以其右翼由伊勒河之线向奥格斯堡和迪伦根推进时,也做了类似变换;他以正面转向多瑙河和法国后,便迫使克赖撤出其闻名的乌耳姆营垒。
改变战略正面的方向,使其与基地垂直,这可能只是为了某一战役而急速调转部队的运动方向,其需要时间不过数日;也可能是为了一-殷目的而实施此类机动,其所需时间可能无期,以期利用某些地区提供的有利地形,以实施坚决突击,或保障自己能有一条良好的防线和一些有利的作战枢纽,其价值儿乎与真正的基地相当。
有的军队常常被迫要有两个战略正面。这可能是由于某战争区的地形和其他特点决定的,也可能是由于攻击作战线向纵深延伸需要保障翼侧决定的。关于第一种情况,可以土耳其和西班牙边境为例。凡欲越过巴尔干山脉或埃布罗河流的军队,很可能被迫要有两个战略正面,第一个正面,是用于从多瑙河谷地方面保障自己的军队,而第二个正面,则是用于保障自己军队能对付来自萨拉戈萨或莱昂的敌军。
只要在一个稍微辽阔的国家作战,总多少需要有两个战略正面。例如,当法军在多瑙河谷地作战中,或者在波希米亚那边,或者在蒂罗尔那边,总需要有两个战略正面。当奥军在这些省份投入大量兵力,对法军造成严重威胁时,这种情况尤为必要。只有在与敌国接壤的边界很窄的国家例外,因为当大军撤退时,为了威胁敌军翼侧而留在那里的部队,很容易被分割俘虏。这种双战略正面的需要,对于进攻的军队来说,是一个最严重的不便,因为它要求要分散大量兵力,往往会造成一定的危险。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谈到。
上述这一切,当然都是指国家间正规战争而言的,因为在民族性战争或国内战争中,几乎全国范围内都有敌对行动,不可能采用上述方法区分正面。但是,每支军队往往会有一部强大兵力,为了某种目的,而脱离主力独立作战;这部强大兵力几乎总要有其独特的战略正面,面这种战略正面也是根据地形特点和敌军配置情况决定的。例如,在西班牙战争中,叙舍在加泰罗尼亚,马塞纳在庸萄牙都有其特别的战略正面,而这支大车的其他各个军,则均无固定的战略正面。
防线
防线通常也有多种,一般分为战略防线和战术防线。战略防线又可分为两类:一、永久性防线,这种防线属于国家防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边境筑垒线等;二、临时性防线,这种防线仅与一支军队暂时占领的位置有关。
假使在一条边境线上同时具有天然和人工障碍,如山脉、大河和要塞,它们构成一个协调良好的体系,那么这条边境线本身就是一条永久性防线。例如,皮埃蒙特和法国之间的阿尔卑斯山脉就是一条永久性防线,因为那里有着对军队构成巨大障碍的要塞或堡垒,能够控制便利的通路。在峡谷出口有强固的工事,可以掩护皮埃蒙特的谷地。从某些观点来看,莱茵河、奥得河和易北河均可视为永久性防线,因为它们都有重要的掩护要塞。
对于这些与要塞体系的关系比与作战行动的关系更为密切的问题,我们将在关于要塞的那一节里(第二十六节)进行研究。
至于可能的防线,我们可以说,任何有柑当宽度的河流,任何山脉,和任何大的隘路,只要它们的易接近处筑有野战工事,就可以作为战略性和战术性防线使用,因为它们可以阻止敌人的前进达数日之久,或者往往可以迫使敌人离开原来的方向,去寻找困难较少的通路。在这种情况下,它们能造成明显的战略优势。但是,如果敌人从正面进攻,并企图以暴露的兵力米夺取它们,那么它们就会显示出战术上的有利作用,因为要击破一支凭河固守、具有强固天然和人工工事的军队,要比进攻一支暴露在平原的敌军困难得多。
但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过高地估计这种战术的利益,因为否则就会陷入导致很多军队覆没的僵硬教条主义的泥坑,因为不管防御工事如何强固,凡是在工事里消极等待敌人进攻者,必将最后被敌人击败①。除此以外,任何天然形势险要的强固阵地,固然难以攻入,但也难以攻出,所以敌人可以少数兵力警戒各个出口,可以比我军少得多的兵力,将我军封锁在防御阵地内②,使其无法行动。撒克逊人在皮尔纳和乌尔姆泽在曼图亚都曾遇到过这种情况。
战略阵地
军队可能有一种配置位置称为战略阵地比较恰当,因为它与
①必须指出,此处所指的并不是与上述工事完全不同的营垒,关于营垒我们将在第二十七节进行研究。
②此处所指的,是军队在兵营里休息的配置,而不是在战场的配置关于军队在战场的配置,我们将在有关大战术那章(第二十三节)谈及。
战术阵地或战斗阵地有着明显的区别。所谓战略阵地,就是一支军队在一定时间内占领的阵地,而占领这一阵地的目的则是要选一个其范围比实际战斗地点更大的作战正面。各师间隔一定距离进行防守的,一切在江河后面的或在防线上的阵地,均属战略阵地。以往的这类战略阵地有:拿破仑军队在里沃利、维罗纳和莱尼亚诺为警戒阿迪杰河而设的阵地,以及1813年在萨克森和西里西亚所设的在其防线前面的阵地;英普军队于利尼会战(1814年)中在比利时边境上所设的阵地,和马塞纳军队1799年在阿尔比斯沿里马塔和阿勒所设的阵地。甚至有的冬营,当占面积不大,处于敌人视野之内,又无停战保障时,也属于战略阵地。例如,拿破仑于1807年冬季在帕萨格河之线所设的冬背,就是这种战略阵地。属于这种战略阵地的,还有军队在敌人所达不到的地区行军中每天所占领的阵地,还有有时为改变运动或便于运动而延伸的阵地。
由此可见,战略阵地这一名称,同样适用于军队为掩护很多点或为构成监视线而设的一切阵地,适用于一切待机阵地。属于这种战略阵地的,还应包括沿防线延伸的阵地,以及各个军配置在双重作战正面的阵军,或各个军在大军从另一方向行动而需掩护围攻时所设的阵地。总之,几乎所有大支队的阵地,都属于这类阵地。
对于上述各点,可归纳出的准则是为数不多的,因为正面、防线和战略阵地等等,几乎都要根据当地环境而定,而环境又是十分复杂的。
不管怎样,第一条公认的原则,就是它们的配置地都必须与作战线上的各点,保持着可靠的交通联系。
防御时,战略正面和防线应在各自的正面及两翼上都有天然障碍或人工障碍,作为依托点。在战略正面上的依托点,又可叫做“作战枢纽”。这是局部性的临时基地,决不应把作战枢纽与做动枢纽混为一谈。例如,在1796年战局中,对拿破仑在受阁亚周围整整八个月期间所采取的行动来说,维罗纳一直是一个极好的作战枢纽。德累斯顿在1813年也是拿破仑一切运动的枢纽。这些点都是暂时的或短时的基地、要塞。
机动枢纽,就是留在一个以占领为主要月的的点上的快速部队,其使命是保障主力完成主要作战任务。例如,当拿破仑通过多瑙佛特和奥格斯堡切断马克的退路时,内伊的那个军就是个机动枢纽。该军兵力达五个师,其任务是围住乌耳姆,防守多瑙河左岸。当机动结束,机动枢纽就不再存在了。而作战枢纽则是一个实质的点,它在战略和战术两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所以也是整个战局过程中的依托点。
我认为,最理想的防线应该是越短越好,因为防线越短,就越便于被迫采取防御的军队进行防守。一个战略正面的范围也应有相当限度,不应过大,以便能迅速将部队集中到有利的点上。但是这一原则决不适用于作战正而,因为如果作战正面过窄,那么进攻的军队就难以由此实施战略机动,保证大的胜利。然而,过大的作战正面,也不利于在战略性进攻战役中取胜。如果作战正面过宽,即使不会使敌军具有一条良好的防线,至少也会使敌人具有相当宽阔的空间,以逃避我军实施周密的战略机动所产生的后果。例如,拿破仑在马伦戈、乌耳姆和耶拿都打得很精彩,但是1812年在俄国这样辽阔的战争区却未能取得预期的战果,因为敌军虽被切断了主要的退路,但在放弃原来占领的作战地区之后,又可以找到新的作战地区。
战略阵地几乎也有同样的问题。任何此类战略阵地的主要条件都是:它们应比所将对付的敌人阵地更为集中;各部队均应有便于集中的安全道路,以使敌人不能阻碍自已的集中。所以当双方兵力接近相等时,一切中央阵地或内线阵地,总比外线阵地更为有利,因为外线阵地必然正面较宽,往往有兵力分散的危险。占领这些阵地的部队,若有高度的快速能力,那就不仅更为安全,面且可以远比敌人处于优势地位,因为它可以逐次把兵力用于战略棋盘上的任何一点上。一支军队如果不重视占领一两个预先选定的战术阵地,那它就不可能可靠地占领任何战略阵地。占领战术阵地的目的,是为了在那里集结军队,迎击敌人,在敌人的企图充分暴露后全力投入战斗。拿破仑在里沃利和奥斯特利茨,惠灵顿在滑铁卢,和卡尔大公在瓦格拉姆,都是这样准备他们的战场的。
不管军队驻于营地,或在阵地附近寻找至少能配置其一部兵力的相当密集的舍营时,指挥官应特别密切注意,一定要使这些阵地的正面不能过宽。看来,最好是把军队配置在一个三面几乎相等,可以叫做战略方阵的面积上,因为这样可使每个师能够经过相同的距离,从方阵上的任何一点,运动到预定的共同中心点,以迎击敌人的突击。
可是,由于战略阵地与战争的所有问题都有关系,所以关于战略阵地问题,在本书的大多数节里都要谈及,因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起见,我们在此就不再对这一问题作过多的阐述了。
在结束研究这些往往容易被混淆的课题之前,我必须就战略防线问题,再谈儿句。毫无疑问,任何战略防线都必须在其发展中有一个特别集合点,以便敌人越过我军战略阵地的正面时,我军可用以进行战术防御。举例来说,当一支军队防守一段相当长的河流时,假使不可能在全线配留同样强大的兵力,那就必须在防线中央的后方,要有一个用于集合监视师所需要,预先经过局密选择的战场,以便集中全力抵抗渡河之敌。我在此不拟谈及战斗阵地,因为这是战术范围的问题,我们将在第三十节进行研究。我在此必须谈谈战略防线的问题。
关于战略防线问题,我们再提出一点意见。当一支进攻军队进入他国时,不论其目的是为了长期征服或是短期占领,也不论其最初的成就是如何巨大,一定要准备一条防线,以便局势逆转时用以扭转局势。归根到底,这种防线与设置暂时基地何密切联系。至于这种基地,我们将在第二十三节进行研究,在此为了问题叙述的完整性起见,只是提提而已。在军事科学上,很多东西彼此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此类重复的现象是在所难免的。
更新于:7个月前
附录·附图
附录·附图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附录·法汉人名对照
附录·法汉人名对照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附录·地名注释下
附录·地名注释下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M马德里Madrid西班牙首都,也是西班牙乌德里省首府,在梅塞塔高原上,海拔670米,欧洲地势最高的首都。1936一1939年西班牙内战时,西班牙人民阵线曾在此进行著名的马德里保卫战。马尔普拉航Malplaqute马耳他Malet欧洲南..
附录·地名注释上
附录·地名注释上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A阿本斯贝格Aberisberg联邦德国东南部城市,位于巴伐利亚州雷根斯堡以南。阿布基尔Aboukjr埃及地中海沿岸城市,位于亚历山大港东北。阿登Ardornes法国东北部一省名,省会在梅济埃尔。阿登高地Les Ardennes比利时南部高..
《战争艺术概论》续编
《战争艺术概论》续编(一)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战争艺术概论》续编(一)我的《战争艺术概论》一书,是1836年为供埃里蒂耶大公殿下进行军事训练编写的。本来末尾有一个结论,但是从未印过。我认为,把这个结论再加上一个关于培养锐利战略眼力的方法的专门概述..
补遗
补遗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补遗①概述几次海外的主要远征我认为,读者在此看到一些较大规模的海上远征概述定会高兴的,因为它能告诉他们实施登陆的各种准则(第四十节)。埃及人、腓尼基人和罗得人的海军最古老,他们的历史只能留下一些模糊的回忆。波斯人在征服..
结论
结论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结论我们已尽全力叙述了我们认为可作为战争基本规律的主要原理。但是,从其总体来看,战争决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艺术。如果说尤其是战略是服从于实证科学公理的教条式规律,那么就某一次战争行动的整体而言,就不是如此了。特别..
第七章军队的战斗部署和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
第七章军队的战斗部署和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第七章军队的战斗部署①和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我们还需要就交战战术方面进行研究的有两个主要课题: 一、军队投入战斗的配置方法;二、各兵种的使用。虽然这两个问题属于战争..
第六章战争勤务或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
第六章战争勤务或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第六章战争勤务或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第四十一节战争勤务概念战争勤务仅仅是一门细节问题的科学呢?或者相反,是一门构成战争艺术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普通科学呢?或者是一个功用术语,用以泛指司令部工..
第五章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
第五章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第五章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第三十六节钳制攻击与大支队①一支军队在一个战局过程中,可能要组成一些执行某一方面任务的支队。这些支队对整个战局的成败具有重要关系,所以这些支队的建立,也就成为战争中的一个最..
第四章大战术与交战
第四章大战术与交战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第四章大战术与交战交战是在重大的政治和战略问题上相互竞争的两军具有决定意义的冲突。战略可使军队指向作战地区的决定点上,为交战准备胜利的机会,并预先影响交战的结局。但是,只有战术加上勇气、天才和幸运,..
第二章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
第二章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第二章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关于这一名称的含义,我们在前面已经作过解释。它包括与军队行动有关的一切精神手段。如果前面我们刚刚所谈的那些政治手段也属于影响作战方法的精神因紊的范畴,那么影响到进行战争方法..
第一章战争政策
第一章战争政策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我们在本章所研究的内容,都应有助于国务活动家判断战争是否适合时机,是否正当,甚至或者是否需要,并决定究应采取哪些行动,以求达到战争目的。国家进行战争的目的可能如下: (一)恢复某些权利或是保卫某些权利; (二)满..
战争艺术的定义
战争艺术的定义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战争艺术,一般说来,分为五个纯属军事问题的组成部分战略,大战术,战争勤务,工程艺术和基础战术。但是,在这门科学领域里还有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至今仍被不适当地排斥于战争艺术之外,这就是战争政策中。虽然这个组成部分与..
现代战争理论及其作用概论
现代战争理论及其作用概论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我现提请出版的这部《战争艺术概论》,其最初撰写的目的是供一位尊贵的亳太子作为教材之用,由于最近我又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增补,所以我现在可以满意地说,这部书将不负其出版的本意。为了更好地闸明本书出版目的..
告读者
告读者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在目前正当宣传持久和平的人们备受欢迎的时候,要出版一本战争的著作,似乎有点不合时宜。然而,人们所期望的那种工业的振兴和财富的剧增,远非社会各界都能始终不渝地为之献身的崇拜对象。正如安西尔昂在其光辉的著作《欧洲政体草..
英文版说明
英文版说明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在履行任何一项任务中,总有两种同样必须予以避免的极端。这一规律对从事翻译工作具有特别的意义。一方面,有一种极端,固执地坚持,翻译必须逐字逐行地忠实原作;另一方面,有一种危险,主张不妨予译者以笔下生花的自由。这两种..
俄文版说明
俄文版说明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若米尼于1779年3月6日出生于瑞士帕耶纳市的市长之家。若米尼自幼向往军事,但是他的双亲几次想送他进军校学习都没有达到目的。若米尼在巴塞尔学习银行业后,于1796年去巴黎,起初在几个商家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成了交易所的经..
译序
译序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若米尼,另译约米尼,全名为享利。安托万。若米尼。他于1779年3月6日出生于瑞士帕耶纳,自幼爱好军事,开始军事生涯后,曾在拿破仑一世的司令部供职,多次参加过拿破仑战争。他担任过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的军事战略顾问近二..
目录
目录作者:[瑞士]A.H.若米尼著出自————《战争艺术概论》出自————《西方军事著作》战争艺术概论对战略、大战术及军事政策的主要问题的最新分析评论[瑞士]A.H.若米尼著刘聪袁坚 译解放军出版社Antoine Henri Jomini PRECIS DE LART DE LA GUERREEaitions Champ Libro, Paris.1977根据1977年巴黎自由旷野出版社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