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

繁体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

作者:华彬

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事地理》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篇·地形第十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一):先占有利地形

我们读兵法,会发现很多时候,等待都是最好的策略。你一定要懂得等,等得起。有的人不能等,总以为等待就是不作为,那就容易“胡作非为”。

原文

 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华杉详解

“地形篇”,曹操注:“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地形是作战的关键,所以作战前,要先熟悉审查地形,才是“立胜”之道。

张预注:“凡军有所行,先五十里内山川形势,使军士伺其伏兵,将乃自行视地之势,因而图之,知其险易。故行师越境,审地形而立胜,故次行军。”

五十里之内,斥候先去打打前站,有没有敌人伏兵,然后将领要亲自去查看地形,知道地形险易,哪里可以作战。

李世民打仗,每战必亲自去查看地形,甚至观察敌营,多次遇到危险,他也绝不把这活派给别人,一定自己去。因为一切答案都在现场,“现场有神灵”,只有到了现场,才知道在什么地方怎么用兵,一路打好腹稿,作战时就胸有成竹。

三国时率军攻灭蜀汉的魏国大将邓艾,出身贫寒,曾在屯田部队里当一个看管稻草的小吏,他很有才学,又喜欢军事。每到高山大川,便四处勘察,谈论哪里可以宿营,哪里可以设伏,敌人会从哪里来,周围的人都讥笑他,他也毫不介意。

就像画家说搜尽奇峰打草稿,看见什么都在打腹稿,邓艾是搜尽奇峰打演习,看到什么地形他心里都在演兵。这样平平淡淡过了二十年,终于被提拔当了一个管理屯田的典农都尉的小官,有机会去洛阳汇报,见到了司马懿,一次谈话,就改变命运,进了太尉府,最后建立奇功。

  下面讲“六形”,六种地形: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有六种基本地形:通、挂、支、隘、险、远。

1. 通形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梅尧臣注:“道路交达。”四通八达之地。

杜佑注:“俱在平陆,往来通达。”都是平原地带,往来通达便利。所以我来得,敌人也来得,谁也挡不住谁。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遇到这谁也挡不住谁的通形,如何作战呢?就是先占据视野开阔的高地,占据向阳面,并保障粮道的畅通,这样作战就比较有利。

曹操注:“宁致人,无致于人。”我占据有利地形等他来,或引他来,别到他哪儿去。

  杜牧说,“通形”,是四战之地,四面八方都可能有敌人来。要先占据高处、阳面,不要让敌人先得,而我后至。因为这平原地区找一处能驻下大部队的高地不容易。

“利粮道”,如何利粮道呢,就是在关键的要冲地方,修筑堡垒或甬道,把粮道保护起来。甬道,就是两边筑墙的通道。刘邦和项羽对峙,刘邦就是靠修筑甬道连接敖仓,保障粮食供应。

张预说,先处战地以待敌人,则能致人而不致于人。但是我占了有利地形等他来,他老不来,我天天要吃饭,所以必须保证粮饷不绝,然后才有利。

我们读兵法,会发现很多时候,等待都是最好的策略。你一定要懂得等,等得起。有的人不能等,总以为等待就是不作为,那就容易“胡作非为”。

再补充说一下刘邦和项羽对峙的大结局,刘邦占了粮仓,每天吃饱。项羽则粮道被汉军截断,供应不上,饥疲不堪。所以项羽同意讲和,划定楚河汉界。等项羽签完合议一撤兵,刘邦马上撕毁合议“击其惰归”,就在垓下把项羽打得乌江自刎了。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二):真英雄都懂得等待

  原文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华杉详解

2. 挂形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形,叫挂。有去无回,就挂了。杜牧注:“挂者,牵挂也。”这牵挂不是惦记,是有东西把你牵扯住了,挂起来了。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遇到挂形,要看敌人有没有防备。他若没有防备,则出兵突然袭击胜他。他若有防备,我们攻击不能得手,就进退两难。

杜牧注:“挂者,险阻之地,与敌共有,犬牙交错,动有挂碍也。往攻敌,敌若无备,攻之必胜,则虽与险阻相错,敌人已败,不得复邀我归路矣;若往攻敌人,敌人有备,不能胜之,则为敌人守险阻,邀我归路,难以返也。”

地形险阻,如敌人没防备,我们去突袭得手,敌人已经败了,地形也就对我们无所谓。如果敌人有防备,攻不下来,敌人就会断了我们退路,我们恐怕就要挂了。

如果陷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陈皞注解说:“不得已陷在此,则须为持久之计,掠取敌人之粮,以伺利便而击之。”如果不得已被人断了退路,则须有持久之计,抢夺敌人粮食,等待时机再攻击他。

陈老师这是安慰人,更是害人!陷到那挂形里,前面攻不下来,后面被断了退路,哪里还能抢得了粮食打持久战!遇到这种情况,只有三种选择,一是有援军来救,万事大吉;二是拼死一战,以图万一,但拼死的结局基本上是全部战死,否则那就不叫挂形了;三就得认输投降。兵法不教投降,是个大问题,该认输的时候不认输,那就只有送命了。

为什么说陈老师害人呢?人家孙子没教怎么办,因为他没办法,陈老师却想出了“办法”。

这挂形,你不能去,去了就回不来,百分之九十九回不来。一旦被断了退路,那就是绝人之路。但陈老师告诉你天无绝人之路,还是有办法的,就鼓起了你本来就蠢蠢欲动的侥幸心理。再一翻历史,确实有成功的,就更有信心了。其实历史上这种情况发生过一千次,九百九十九次都死了,不值得写书里,就那一个活的,你却坚信自己会跟他一样,甚至比他还强。

然后就去了,挂了。

3. 支形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敌我双方处在隘路的两端,谁先出动,就对谁不利,这就叫支形。

比如两军之间相隔一个峡谷,谁去攻打,都要先经过峡谷,经过峡谷,就容易中对方埋伏。或者两军隔河对峙,谁要进攻,都得渡河,这就给对方半渡而击的机会,所以谁都不想先进攻。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遇到这种支形,敌人虽然利诱我,我也不出击。我们应引军离开,让敌人出击,出了一半我们出伏兵再攻击他。

陈皞注解说,若彼此出军,地形不便,敌人若来诱我,我们一定不要追击。我们引军离开,敌人如果不来追,就算了;敌若来追,等他出来一半,急击之。

前面我们学过那个战例,晋楚交战,晋将阳处父与楚将子上夹泜水而军。阳处父想让楚军渡河,半渡而击,于是退军一舍。子上也想到了半渡而击之计,要诱使晋军渡河,他也退军一舍。大家想到一块儿去了,相互都不中计,越退越远,没意思了,干脆各自退回国内去了。

这也是一种支形,支形就是谁先出击对谁不利,所以都想引对方先出击,又相互都不上当,干脆就打不起来,各自回家了。

有人会觉得这算什么兵法呢,都没打胜仗!

其实兵法最重要的,不是打,而是不打。我们为什么会失败呢,为什么会损兵折将呢,就是因为我们打了。

如果不打,就不会失败。

不打,永远有机会打。打败了,死了,就什么机会也没有了。

所以孙子讲先胜后战,赢了再打,没有赢就不要打。可见打的情况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选择不打。打,就一战而定。仔细看看那些重大的战例,比如周亚夫平七国之乱,都是“不战而等,一战而定”。

学会等待,学会不打,才是真英雄。从头打到尾,是电影里的英雄,为了电影好看。

真英雄都懂得一个最通俗的道理——

不作死,就不会死。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三):“必败的判断”比“必胜的信心”更重要

原文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华杉详解

4. 隘形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就是狭隘。“隘形”,曹操注:“隘形者,两山之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两边高山,中间有谷,我若占了,敌人只有一条路可以进来,我守住谷口,他就没法攻击我。

遇到这种地形,如果我军先到,“必盈之以待敌”。盈,就是满,像把水装满一样,兵力部署要把山谷填满。怎么填满呢?就是两头都要布阵。曹操说“前齐隘口”,阵地与隘口平齐。隘形一前一后有两个口,两个口都要与隘口平齐布阵,这样敌人才进不来。

  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如果敌人先占了隘形,盈之以待我,那就别去。如果他只占了一头,或者没占隘口,那咱们就攻进去。因为如果他没有把守两头,他就没有地利,胜败就取决于敌我双方,而不取决于地形了。

前面我们学过韩信破赵之战,赵军没有守井陉口,韩信就大摇大摆通过了。

5. 险形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

“险形”,就是险要的地形,易守难攻之地。我们如果先到达,就占领高处、阳面以等敌人来。这是要先抢占制高点。

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如果制高点被敌人占了,咱们就不打了,撤。

杜牧注:“险者,山峻谷深,非人力所能作为,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人先据之,不可以争,则当引去。阳者,南面之地,恐敌人持久,我居阴而生疾也。若于崤渑(miǎn)而遇敌,则先据北山,此乃是面阴而背阳也。高、阳二者,止可舍阳而就高,不可舍高而就阳。孙子乃统而言之也。”

敌人占了险要地形,不是人力能攻下的。明摆着打不过,咱们就不要打,引兵撤退。咱们撤退,他若来追,他就离开了险要地利,我们就可以设伏兵打他。他若不来追,那就让他自己在那山上待着吧,咱们回家了。

曹操注:“地形险隘,尤不可致于人。”碰到又险又隘的地形,尤其不能去攻打。

  李靖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一句:“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我摆好战场等你来打,你摆的战场我不去。

杜牧的注还有内容,占阳面,是怕敌人持久,我们如果驻军在阴面,容易生病。但是如果碰到崤渑这样的地形,就要占北山,是阴坡,因为没有阳坡给你占。所以高和阳,如果不能兼得,舍阳而取高,不能舍高而取阳。孙子是统而言之,你不要看见只有阴坡没有阳坡,就不会了。

6. 远形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远形”,指敌我相距较远。敌我相距较远,兵力又相当,则不宜主动挑战。

杜牧注解说,比如我与敌垒相距三十里,如果我们去攻打敌营,走了三十里大家都累了,是我劳敌佚。如果等他们来挑战,我们就以逸待劳了。

如果你一定要战怎么办呢,杜牧说:“欲必战者,则移相近也。”你就把军营往前移。

杜牧这是自己想象,孙子没给这解决方案。他只是原则性地讲远形特点,具体解决方案,只有上了战场才知道,每一地、每一战都不一样。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这就是六形,地形之道,是将领的至关重要的重大责任,不能不知道。

打仗,我们都愿意鼓起必胜的信心。但对于将领来说,“必败的判断”比“必胜的信心”更重要。知道自己失了先机,丢了地利,就不要打。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会失败,盲目去打。诸葛亮的中国梦,就是统一中国,所以他明知自己国力不如魏国,还是矢志不渝,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但每次他一旦看见胜机已失,马上撤兵回家。

世上没有“必胜”这回事,我们要追求的,是“不败”。

六败(一):败,都是败给自己,都是主帅的责任

原文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duì)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华杉详解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

这是讲“六败”。军队有“走、驰、陷、崩、乱、北”六种必败的情况。这六种情况,不是天灾,都是将领的过错。

1. 走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双方其他条件都相当,却用十分之一的兵力去和敌人作战,那就一定会败走。

曹操注:“不料力。”

李筌注:“不量力也。若得形便之地,用奇伏之计,则可也。”以一敌十,是自不量力。除非你得了地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才能和对方打。

2. 弛

卒强吏弱,曰弛。

兵士强悍,将领懦弱,指挥不动,纪律松弛,叫“弛”。

吴楚鸡父之战,楚军是纠结了一些附庸小国的七国联军,其中还有小国国君,又碰上楚军主帅阳匄(gài)病亡。吴公子光说:“楚军多宠,政令不一;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最后楚军果然大败。

唐穆宗时期,镇州军乱,朝廷派田布为魏博节度使平叛。田布从小在魏博长大,魏博镇的人都轻视他,不听他的。数万人在军营中骑驴而行,田布也管不住。过了几个月,要合战,军士们都不愿出战。田布无奈,给皇上上了一封遗表,陈述军情,并说自己无能为力,只能以死相谢,自杀了。

所以用人,他不仅要有才能,还要有威望,有驾驭人的手腕。只有才能,没有威望,只能做副手。

3. 险

吏强卒弱,曰陷。

“陷”,陷落。曹操注:“吏强欲进,卒弱则陷。败也。”将领很强很勇敢,士卒跟不上。将领说:“跟我冲!”他冲进去了,后面兵都没跟上,他就陷进去了。

张预注:“将吏刚勇欲战,而士卒素乏训练,不能齐勇同奋,苟用之,必陷于亡败。”

“齐勇同奋”很重要。将领的责任是训练带领士卒,不是单打独斗。如果平时不能训练士卒,上了战场自己一个人刚勇,那就把自己陷进去了。

4. 崩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崩”,崩溃。曹操注:“大吏,小将也。大将怒之,心不厌服,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则必崩坏。”“大吏”,就是小将。小将对大将不服、怨恨,遇敌时,擅自率自己的部属出战,大将不能控制,这样的军队,就会崩溃。

陈皞注:“此大将无理而怒小将,使之心内怀不服,因缘怨怒,遇敌使战,不顾能否,所以大败也。”那小将气急败坏,看见敌人他就要打一场,也不管自己死活,更不顾整体战略了。

那小将怨恨在心、情绪失控,他不仅自己要乱打一气发泄,而且很可能更糟,希望己方失败,让主将蒙羞。你不是骂我吗?看看你自己怎么样!

前面学过一个战例,晋楚争霸,邲城之战。晋军与楚军对峙于黄河,晋楚决战在即,是战是和,晋军内部分歧。主帅荀林父要守,中军佐先榖则要战,激烈争论,没有结果。中军佐先榖(gǔ)就来了个“怒而不服,怼而自战”,擅自带着先氏亲兵渡河,荀林父闻讯后大惊,司马韩厥提议全军出动,防止先氏被歼灭。就这样,晋国全军被动应战。

晋军内部还有两个混蛋,比先榖还坏。先榖主观上是要为国建功,而这两人,魏锜和赵旃,因为向荀林父要升官被拒绝,心怀怨恨,希望晋军大败,好让荀林父倒霉。二人向荀林父领了出使楚营和谈的任务,去了却根本不谈和,而是挑战。故意让荀林父没准备,被楚军突袭。

这样的晋军,自然大败,晋国就此让出了霸权。

荀林父的孙子,荀偃,也曾做过晋军主帅,率军伐秦。荀偃行令说:“鸡鸣而驾,惟吾马首是瞻。”旁边栾书大怒,说:“晋国之命,未是有也。”晋国能跟我这么下命令的人还没生出来呢!自己率所部回师了,不跟你玩了。

这栾书本是晋国权臣,年纪比荀偃大,辈分比他还高。

看来晋国风气如此,难怪最后有三家分晋之事,分成韩、赵、魏,战国七雄居其三。如果晋国不分裂,战国七雄变五雄,秦国就不一定能统一天下了。

再讲一个晋国的骄兵悍将,赵穿。赵穿是个不折不扣富二代,靠着他伯父赵衰(cuī)和哥哥赵盾。秦国来攻打晋国,赵盾是主帅。赵盾亲信上军佐臾骈献计,说秦军不能持久,咱们坚守不战,他熬不住了,必定撤退,咱们再“击其惰归”,可获全胜。赵盾深以为然,下令坚守,不许出战。

晋军不战,秦康公急了,问流亡到秦国的士会,怎么回事?士会说,一定是臾骈的主意。晋军主帅赵盾的弟弟赵穿,对赵盾提拔臾骈非常不服气:“我们去挑战赵穿的部队,他肯定出战。”

秦军依计而行,派军骚扰赵穿部,赵穿果然出战。赵盾正在开会,听说赵穿杀出去了,为了弟弟安危,只好全军出动,混战一场。

六败(二):选锋之道

5. 乱

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将领懦弱,管理不严格,教导不明确,则吏卒没有规矩章法,出兵列阵纵横不整,横冲直撞,这叫“乱”。

张预注:“将弱不严,谓将帅无威德也。教道不明,谓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谓将臣无久任也。陈兵纵横,谓士卒无节制也。为将若此,自乱之道。”

将领懦弱”,是没有威德。

教道不明”,是没有方法。

“吏卒无常”,是军中什么职位都没有任职时间长的。就像一个公司,没有几个老员工,所有职位都是新人,谁也干不长,那公司不乱才怪。

出阵横冲直撞乱走,那是没有人节制士卒,都没人管。

这就是乱军了。

  6. 北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北”,就是败北。将领不能判断敌情,用少数去打多数,用弱兵去打强敌,用兵也不懂得选择精锐,这就叫“北”。

这里关键是“兵无选锋”的“选锋”,用兵一定要“选锋”,把最精锐的士卒选拔出来,组成先锋队,像一把尖刀,插向敌人。可以说,没有选锋,就只有兵,没有锋,没有兵锋。

齐威王问孙膑,两军相向,“地平卒齐,合而北者何?”战场是平的,人数也差不多,为什么一方会战败,孙膑回答说失败的一方必然是因为“其阵无锋也”。

《尉缭子・战威》也讲:“武士不选,则众不强。”

这个思想给我们一个启示:你的选锋在哪儿?带队伍,一定要选锋。

杜牧注解说:李靖兵法有战锋队,就是拣选勇敢强健的士卒,每战都做先锋。

何氏注得很详细:“夫士卒疲勇,不可混同为一,一则勇士不劝,疲兵因有所容,出而不战,自败也。故《兵法》曰,‘兵无选锋,曰北。’昔齐以伎击强,魏以武卒奋,秦以锐士胜。汉有三河侠士剑客奇材,吴谓之解烦,齐谓之决命,唐谓之跳荡,是皆选锋之别名也。兵之用术,无先于此。凡军众既具,则大将勒诸营各选精锐之士,须矫健出众、武艺轶格者,“部为别队”,大约十人选一人,万人选千人。所选务寡,要在必当,择腹心健将统率,自大将亲兵、前锋、奇伏之类,皆品量配之也。”

士卒参差不齐,不能混在一起。如果混在一起,勇健的没有得到重视,没有荣誉感,没有战斗欲。疲弱的呢,天塌下来有高人顶着,上了战场,他躲在强者后面,出而不战。所以兵法说,兵无选锋,就要失败。

所以打仗一定要选出大刀队、先锋队、敢死队什么的,这才是兵锋。

历代都重视“选锋”军的建设,各有专门的命名。如春秋时晋国称“前行”,秦国称“锐士”“陷阵”,战国时齐称“伎击”“诀命”,魏国称“武卒”,唐朝时称“战锋”“跳荡”,等等。

从这些名字我们可以看出选锋军的意义。所以兵之用术,无先于此,用兵首先是用锋。部队动员集结后,大将要首先选各营精锐之士,大约十人选一人,万人选千人,部为别队,一是用于自己的亲兵,二是用着先锋,三是用于出奇设伏之类。兵锋,是战胜的关键力量。

明代于谦说:“御侮之道,莫先于练兵,练兵之要,必分其强弱。故兵法曰,‘兵无选锋曰北’,又曰‘兵以治为胜’,百万之众不用命,不如万人之斗;万人之众不用命,不如百人之奋,此言兵不贵多,贵乎精;多而不精,莫若少而精。”

东晋时,面临前秦强大军事压力,东晋大将谢玄选拔北方流民中勇劲之士,以刘牢之为参军,领精锐,每战用着先锋,百战百胜,号称北府兵。淝水之战,破苻坚百万之众,北府兵一战成名,始终是东晋最强劲的军事力量。后来建立刘宋帝国的刘裕,起家就是北府兵参军。他登基后,北府兵又成为刘宋的军事力量核心。

孙子的职业道德观: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郭子仪代表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终极梦想:荣华富贵,健康长寿,子孙满堂。

原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华杉详解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判明敌人企图、研究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制定用兵计划,这是上将之道。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有胜的把握;不懂得这些道理的,必败。

地形很关键,所谓天时不如地利。但也只是辅助条件,因为地利不如人和。人才是根本。不是说得地利不如得人,而是说得“道”之人,才能审地利、料敌情、决战得胜。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根据实际战局发展情况,如果己方有必胜把握的,主君说不战,也可以战。如果己方必败的,主君说必战,也可以不战。这还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所以,进不求战胜之名,退不避违命之罪,一切只为保护民众,真正有利于主君,这才是国家之宝啊!

为什么这样的人是宝呢?张预注解说:“进退违命,非为己也,皆所以保民命而合主利,此忠臣,国家之宝也。”进退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人民和主君的利益,这是真正的忠诚。

  何氏注:“进岂求名也?见利于国家、士民,则进也;退岂避罪也?见其蹙(cù)国残民之害,虽君命使进,而不进,罪及其身不悔也。”

进不是为了求名,见利于国家、人民,则进。退不怕得罪,如果进则有祸国殃民之害,君命让进也不进,哪怕因此得罪,也不后悔。

何氏这里自己发挥了:孙子所论,并非仅为了国家人民,而是“唯人是保,利合于主”。保护人民,保护将士们的生命安全,不要他们作无谓的牺牲,而利益呢,要符合主君的利益。主君的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是有区别的。

这样的人,可谓:高超、正直、善良、忠诚、骄傲。

高超,是洞察本质,知胜知败,知进知退。

正直,是一身正气,不是在这一件事上正直,而是一贯正直,一贯有原则,所以无论他作什么决定,上上下下没有人怀疑他的动机,他才能有资格、有空间独断专行。

善良,是真正爱人民、爱国家、爱部下、爱主君,那种真挚的爱,没有一点虚假,每个人都能感受到。

忠诚,是真正忠诚于国家、人民和主君的利益,而不是忠诚于某人的指示。因为主君的指示,并不一定符合主君自己的利益。主君的判断不一定对。

骄傲,是所谓战胜之名,对他来说,毫无价值。他根本不需要一场新的胜利去证明自己。当别人拿这些去衡量他的时候,他觉得非常可笑。

谁是这样的国宝呢?岳飞是不是?岳飞不是。岳飞的进退,符合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但不符合主利,不符合皇上赵构的利益。迎还二帝,赵构做什么呢?北宋灭亡,赵构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因为他本来没资格当皇上的,却当了皇上。如果战,不用岳飞打,金国就可能把他哥哥送回来,这会给他带来巨大的政治危机。俘虏了敌国皇上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别人另立新君,你手里的皇上就作废了。

明朝土木堡之变,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明廷马上立英宗的弟弟郕(chéng)王为新君,就是景泰帝。也先手里的皇上没用了,无奈将英宗送回。景泰帝将英宗软禁于南宫,一关就关了七年。七年后景泰帝病重,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所以岳飞迎还二帝的主张,是大大地不符合宋高宗的利益。高宗和金国议和,继续扣留他的哥哥宋钦宗,而送还了他的亲生母亲显仁皇后。宋高宗成为南宋中兴之主,以八十一岁高龄善终。

所以,利合于主的是秦桧,不是岳飞。岳飞占了个“唯人是保”,秦桧占了个“利合于主”,各占一半。

有一个人,符合“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标准,唐朝的郭子仪。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联合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八十四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二十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郭子仪权倾天下,位极人臣。但是,他坦坦荡荡,从来不对皇上设防。有奸臣猜忌他,说他要谋反,要皇上召他来,看他来不来。不来,就是要谋反;来,就可以把他拿下。郭子仪从来是一分钟都不耽误,马上就去,不带任何护卫。他说我这脑袋本来就是皇上的,皇上要取,拿去便是。

公主嫁给他儿子郭暧,两口子吵架,公主说我爹是皇上,你还敢对我无礼!郭暧说,皇上算个屁!那是我爹不想做罢了。我爹要想做,轮得到你爹么?把公主骂回去了。

公主回去向皇上哭诉。这事在任何朝代都是死罪。郭子仪听说这荒唐事,慌忙进宫谢罪。皇上说,小孩子家吵架乱说,咱们管他干什么。最后郭子仪自己把儿子打了一顿,这事就过去了。

郭子仪七子八婿,都是朝廷高官。他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儿子女婿们都来贺寿。从朝堂上下来,都带着笏(hù)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用以记录君命或旨意)。子婿们把笏板放在床上,放了满满一床,这就是“满床笏”的典故。

你如果去乡下古村里看,看到古宅门上的砖雕,郭子仪的故事是最多的。因为郭子仪代表了中国人民几千年中国梦的终极梦想:荣华富贵、健康长寿、子孙满堂,全齐了。

爱兵如子,真爱不易!将不容易,兵,更不容易!

原文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华杉详解

对待士兵就像对待自己抚养的婴儿一样,就可以叫他们一起去跳深溪(冒险);对待士兵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去赴死。

战国时,吴起为将。与下属最贱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乘马,自己背着自己的干粮,和士卒同劳苦。有一个士兵腿上长了疮,吴起亲自用嘴给他吮吸。那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悲伤地哭了。邻居问,将军对你儿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呢?那母亲回答说,往年他爹腿上长疮,吴将军就替他吮吸,他很快就战死了。如今吴将军又为我儿子吮疮,我儿子也要为他而死了。

梅尧臣注:“抚而育之,则亲而不离;爱而助之,则信而不疑;故虽死与死,虽危与危。”你抚育他,他就和你亲,不离不弃;你爱他帮助他,他就对你信任,可以和你同生共死,赴汤蹈火。

所以对士兵要有抚育的真心。你别认为吴起那是“手腕”,若认为是手腕,你就自己去吮吸别人腿上的脓疮试试!没有真诚的爱,和带兵如带子的心,做不了杰出的将领。

  何氏注解说,后汉破羌将军段颎(jiǒng),也是行军仁爱,士卒受伤的,他都亲自去探视,亲自替他们包扎。在边疆十几年,“未尝一日褥寝”,没有一天是在正经床上睡的,都是与将士同苦。所以人人乐意为他死战。

所谓身先士卒,兵法云:“勤劳之师,将必先己。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这不是一次两次,一天两天,而是几十年如一日都这样,这是装不出来的,能装几十年,那也不是装,是做到了。

能做到吗?极少人能做到!

何氏还讲了西晋巴郡太守王濬(ruì)的故事。西晋灭了蜀汉,王濬做巴郡太守,因为靠近吴国边境,要准备战事,兵士百姓苦于劳役,“生男多不举”,不举,就是不养育,生了儿子就杀掉,或遗弃,扔掉。

生男不举的事,中国历代都有,因为很多人头税是按男丁征收的,劳役是按男丁分派的,你家有几个男孩,就交多少税,分担多少劳役。汉武帝的时候,穷兵黩武,没有钱了,《汉书》记载:“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则杀,甚可悲痛!”如果你生了儿子,到他三岁就要交人头税。人民交不起税,就不敢养儿子,生下来看是儿子就杀掉。我们知道因为计划生育有杀女婴弃女婴的,可能不知道历代都有因为兵役税负杀男婴的。杜甫诗中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实际情况比这更惨!

知道了这种情况,王濬怎么办呢?他一是严惩弃婴杀婴,二是只要有生孩子的,都给产假、免劳役、减赋税,就这样,救了几千男婴!这样过了十几二十年,到了他奉命兴师伐吴的时候,这些男丁正好都到参军年龄。父母们都对孩子说:“你们不是爹妈生的,都是王府君生的,一定为府君效力,不要爱惜自己的生命!”结果王濬以七十多岁高龄,完成了灭吴大业,三国归晋。

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

原文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华杉详解

如果只知厚待而不能指使,一味溺爱而不能命令,违法乱纪也不能治理,那士兵就成了骄子,没法使用了。

杜牧注解说,黄石公说:“士卒可下,而不可骄。”你可以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但不可骄纵下属。恩以养士,谦和待人,这叫“可下”;制之以法,这叫“不可骄”。

阴符》说:“害生于恩。”我们往往对一个人太好,结果却害人害己,把他害了,把自己也害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味只有恩,只有爱,却没有规矩,没有法,他习惯了、骄纵了、堕落了。你这时候想把关系调整过来,也不可逆,调不了了。你就只好放弃他了。你放弃他,他机会没了。你呢,也白培养人了。

一旦已经习惯了的恩情没了,就成了仇人。其实有什么仇呢?并没有任何伤害,只是停止了恩情而已。但对你来说,是停止了给予;对他来说,却是被夺走了既得利益。

所以恩怨、恩仇,没有恩,就没有怨,没有恩,就没有仇。曾经有多大恩,就有多大怨,就有多大仇。

吴起说:“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章,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以声,不得不清;目威以容,不得不明;心威以刑,不得不严。三者不立,必败于敌。故曰,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

吴起提出威耳、威目、威心。要经常训练,要有操练,要有仪式,强化指挥系统的权威,养成令行禁止的习惯,这样才能做到不怕牺牲,指哪打哪。旌旗一指,战鼓一敲,马上就冲,因为不冲的后果很严重!

李靖说:“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怕将领的,不怕敌人;怕敌人的,不怕将领。所以将领一定要比敌人更可怕。冲锋陷阵的,不一定会死;吹了冲锋号不冲的,马上正法。

李靖后面说得更恐怖:“古之为将者,必能十卒而杀其三,次者十杀其一。十杀其三,威震于敌国。十杀其一,令行于三军。”

什么意思呢,先杀自己人。差的杀十分之一,厉害的杀十分之三。杀十分之三,威震敌国;杀十分之一,三军听令。

所以古代出军前要杀人祭旗,不是杀敌国人质。杀敌国人质,比如康熙杀吴三桂的儿子,那只是表示决裂,并不能立威。杀自己内部不听令的,才是立军威、立军法,让三军听令。什么样的人是最好的斩杀对象呢,最好是跟皇上有点关系的宠臣。他以为没人敢动他,吊儿郎当,杀了他,三军将士就都明白人人可杀。先斩后奏,跟皇上汇报,皇上也觉得杀得合适。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孙子跟吴王谈兵,吴王把自己的妃子们交给他,让他演练看看,说你要能把这群女子训练成一支铁军我就信你。妃子们嘻嘻哈哈不听号令,孙子马上把领头的两个吴王最宠的妃子斩了,娘子军即刻练成。

田穰苴斩庄贾,也是最典型的案例。

晋国、燕国都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景公听了晏婴推荐,启用田穰苴为大将。田穰苴打好主意,跟齐景公说:“我出身卑微,您把我从平民直接提拔我大将,大家不熟悉我,也不会服我,我压不住阵。请您派一个您最亲信的重臣来做监军。”齐景公就派了庄贾。

田穰苴跟庄贾约定第二天正午出发。第二天,军队集结好了,庄贾却和送行的大臣们喝到太阳落山才来。田穰苴叫来军法官,按军法,出征迟到,斩首!即刻把他斩了。齐景公接到要斩庄贾的报告,急忙派使臣来救。田穰苴又治了使臣在军营中鞭马疾驰的死罪。念是君王使臣,免死,斩了车夫和左边一匹马。

这一斩,先是威震敌国,晋***队听说来了这么个狠角色,没等交战,吓得立马撤军跑了。燕军也撤退,田穰苴乘胜追击,收复全部实地。

大军凯旋,齐景公率百官郊迎,哪还记得庄贾!封田穰苴为大司马,田穰苴就成了著名的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的套路,在历史上被不断地抄袭拷贝,但每次都有不读书不晓事的,把自己的人头送上门去。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项梁项羽也起兵了,他们都攻占了一些郡县,玩得风生水起。天下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个个都蠢蠢欲动。彭越的一些小兄弟找到他,说你带我们起兵吧,他们行,我们也一定行。彭越不同意,说现在两虎相争,形势如何发展都不清楚,我不想参与你们的事。

年轻人们不依不饶,纠集了一百多人,一定要跟彭大哥打天下。彭越被缠得没办法,说好吧,既然大家要干,就明天日出的时候开第一次军事会议。既然要成军,就要立军法,迟到的斩首!

第二天中午彭越等着,小伙子们稀稀拉拉地来了,迟到了十几个人。彭越说,军法是迟到者斩首,可是迟到的太多了,也不能把你们都斩了,就斩最后一个到的吧!大家嘻嘻哈哈地说有必要吗,下次知道了。彭越不说话,一步上前,亲自斩了最后一位。众人吓得发抖,都不敢抬眼看他。彭越就立土坛,以那人头祭奠,成为一方豪杰,后投靠刘邦,成为西汉开国功臣。

这三个案例,算是“十杀其一”,有“十杀其三”的吗?古代的不知道,近现代史可是大有特有,就是斯大林的大清洗。

据苏共第20次党代会前苏联内政部的统计数目,仅在1937年至1938年一年中,斯大林本人就签署了681692人的处决命令。但是被害人的总数至今不明。有人说斯大林把红军能打仗的将领都杀完了,以至于希特勒打进来时红军都没有能指挥的将领。这个说法不对,斯大林并没有输掉第二次世界大战,恰恰相反,他是二战的大赢家。

内部清洗,在理论上就是保持组织强大的手段,因为这能让“士畏我而不畏敌”。所以如果没有选举机制,就必然过一段时间就要清洗一回。

今天讲反腐,有所谓“不反腐要亡国,反腐要亡党”的说法,那是不想反腐的人说的。不反腐才会亡党。把贪官都抓完了,党不会没有官用的,只会更加强大和更有生命力。

张预注解说:“恩不可以专用,罚不可以独行。专用恩,则卒如骄子而不能使。独行罚,则士不亲附而不可用。王者之兵,亦德刑参任而恩威并行矣。”只有恩,兵就成了骄子,没法用。只有罚,士卒不亲附你,也不可用。

《尉缭子》“不爱悦其心者,不我用也。不严畏其心者,不我举也。”所以有爱,才乐于效命,有畏,才不敢不出死力。

将驭之道,就是爱与畏,赏与罚。

畏的本质,在于“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怕上级的,他就不怕敌人不怕死。不怕上级的,就一定怕敌人怕死。所以畏的标准,就是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

李世民的知己知彼观:没本事知道别人,一定要知道自己

只要能知道自己,也不会失败。而人们的毛病都不在于不知道别人,而在于不知道自己。

原文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华杉详解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这是知己,不知彼。知道我军能打,不知道敌军也很强大,不一定打得下来,那胜算只有一半。

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

知道敌人有懈可击,却不知道我们自己的部队不行,不一定能拿下来,这是知彼,不知己,胜算还是只有一半。

所以知己不知彼,或知彼不知己,都不能决胜。

唐太宗说:“吾尝临阵,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气与己之气孰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己知彼,兵家大要。今之大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

李世民说,他每次临阵对敌,总是先分析敌人的作战企图,和我方的作战企图,到底谁更审慎周密,这样就可以知彼了。然后再查看敌军的士气,和我军的士气,谁更旺盛,这样就可以知己了。所以知己知彼是兵家大要。今天的大臣,就算不能判断敌人,但只要对自己有判断,有清醒认识,也不会轻易失败。

李世民能看透敌人,也能认清自己,而且能动态地把握、驾驭敌我军情、军心的变化,制造必胜的时机。他说如果你们没有我这个水平,不用把敌人看透,只要能认清自己,也不至于失败。

这是李世民的知己知彼观,你没本事知道别人,但一定要知道自己。我很认同这一点,我们学习知己知彼的时候,关注的都是怎么知道别人,自以为对自己当然很了解。实际上,人的毛病,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不是不能认识别人。做企业也是,别老研究所谓的竞争对手,知道别人在干啥,没多大用。要知道顾客需要啥,知道自己能干啥。

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我军能打,但不知道地形不可以打,还是只有一半胜算。

这是说知己知彼还不够,还要知地形。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所以懂得军事的人,行动不会迷惑,措施变化无穷。

行动之前都看透了,想透了,所以不会迷惑。知己知彼、知天时地利,所以有任何变化都了然于胸,随时应对,不会穷困而无计可施。

张预注:“不妄动,故动则不误;不轻举,故举而不困。识彼我之虚实,得地形之便利,而后战也。”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所以知己知彼,胜利就没有危险;懂得天时地利,胜利就有完全的保障。

附录:《地形篇》全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更新于:2个月前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后记·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后记·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后记 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一部《孙子兵法》讲完了,你会发现,它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神秘,不是什么秘笈,而是简单平凡的道理,平正通达的大道。圣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用间篇·第十三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用间篇·第十三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三章 ·用间第十三给别人钱,不是给对方定价,是给自己定价 原文 用间篇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二章·火攻第十二火攻的对象原文 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华杉详解 火攻的对象有五个: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 “火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事地理》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一章·九地第十一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一):治气、选锋和分战法 原文九地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九章·行军第九侥幸是决策者最可怕的心态懂兵法,不一定会用兵法,因为具体时候心态不一样。 原文行军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八章·九变第八进步,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什么叫学会?没法说。只有会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会。而且每过一阵子又发现自己不会了。这时候就是又要进步了,功力又要增长了。 原文九变篇孙子曰..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七章·军争第七兵法的设想都是完美的,只是一上了战场,兵法全忘了    原文军争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华杉详解“军争”,曹操注解说:“两军..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六章·虚实第六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不要试图去“解决”自己所有的虚,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原文孙子曰:凡先..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兵势篇·第五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兵势篇·第五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五章 ·兵势第五 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是永远的课题兵法讲这个,就没人爱听了。但能不能打赢,主要秘密都在大家不爱听的、打瞌睡的部分,不在人人都兴奋的那部分。 原文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形篇·第四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形篇·第四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四章·军形第四赢了再打 原文形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华杉详解《孙子兵法》..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三章·谋攻第三    谋攻,最好是不用攻,不攻而下原文谋攻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二章·作战·第二 打仗不是打兵马,是打钱粮原文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计篇·第一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一章·计篇第一《孙子兵法》的价值观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第一个字就读偏了,偏得很深刻,是价值观的偏差。这第一个字,就是第一篇的篇名,《计篇》的“计”字。人们常常把《孙子兵法》和三十..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自序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自序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彬自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自 序这是一本让你轻松读懂《孙子兵法》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书。本书每一条兵法后面,都有战例。其中一些战例,在兵法的不同篇章反复出现,也就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去看同一场战役,真正把仗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