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形篇·第四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形篇·第四
作者:华彬
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指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四章·军形第四
赢了再打
原文
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华杉详解
《孙子兵法》第四篇是《形篇》,《形篇》后面是《势篇》,“形势”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
什么是“形”?曹操注解说:“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形,是可以观察到的,我动彼应,我动一动,看你怎么回应;你动一动,看我怎么回应,相互试探,相互观察。比如我们熟悉的“火力侦察”,就是先给你打一梭子,看你暴露出什么“形”来。
张预注解说:“两军攻守之形也,隐于中,则敌不可得而知,见于外,则敌乘隙而至。”双方军形都尽量不让对方刺探,一接战,一攻一守,两军的军形就相互暴露了。
所以,“形”,是在战前。“势”,则是在战斗中。
汉代荀悦有一段话讲形势,比较准确:
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形”是大体得失的计算,你胜算有多大,这是算得出来的。算清楚了再做,算不清楚别做。
做事先看形,行不行。做起来就靠势,荀悦说是“临时之宜,进退之机”。可以这么说,不过孙子在《势篇》里讲得更深刻。荀悦还讲了“情”,就是主将的意志力和团队的士气,“心志可否”,这个“情”,在《孙子兵法》里也归为“势”。所以荀悦的“形”“势”“情”三要,实际还是“形”“势”二要。
“形”和“势”讲清楚了,战胜的过程,就是形胜和势胜两个过程。《形篇》,就是讲形胜的。
接下来我们开始读《形篇》: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古代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不可战胜,在于你自个儿,能否战胜敌人,在于对方有没有给你可胜之机。所以说,善战者,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做不到敌人一定会被我战胜。胜利可以预见,但如果条件不具备,是不可以强为。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正可以和上一章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对应。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就是知己;然后等待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就是知彼。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一句话,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敌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办法取胜的。
“胜可知,而不可为”。可以判断我们能胜。但如果没有胜的形势,不可强求。
不可胜,不可强求,怎么办呢?
首先是不办。很多人,败就败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办。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办不到的事,就不要强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非要办,就会输光了老本。
不能取胜,就不要出战。抓紧练自己。孙子的思想是先胜后战,后面还会讲。我称之为赢了再打。没有赢,就不要打。
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一点,认为这是不作为,必须要有所作为,自己才心安。这是一种“战略焦虑症”,忘了“作为”的代价、损失和风险。事实上不出手并非不作为,而是积累自己、等待时机。三国争霸,诸葛亮就是不停地作为,可以说没有任何胜算的作为,最后把自己累死了。他应该等,等待时机,锻炼身体。一是争取自己活得长,二是把国内治理富足强大,把儿子教育好传承下去。但他像很多人一样,认为不能等。不能等的结果是什么呢?司马懿活得最长,活过了诸葛亮,活过了曹操,甚至活过了曹丕,就没有人能阻挡他了,结果是三国归晋。
所以第二个策略,就是等待。
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选择。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等待什么?等待形势变化。什么叫形势变化,就是形变化为形胜,势变化为势胜。
形胜,是在等待中积累,让自己不可胜,越来越强。势胜,是胜机出现,抓住机会,一战而定。
最能等的人,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德川家康。有一个笑话,讲日本战国三大英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说三个人一起遛鸟,那鸟就是不叫。怎么办呢?织田信长说:“再不叫,再不叫就把它杀了,换一只鸟。”
丰臣秀吉说:“不用杀,叫就奖,不叫就罚,总有办法让它叫。”
问德川家康,家康说:“什么也不用做。等!是鸟嘛,它总要叫的。”
三人中,就德川家康能等,而且他活得最长,结果就是他成了天下之主,德川家族统治了日本三百年。
等什么呢?一是等形胜,积累自己;二是等势胜,等对方失误。对方一失误,胜机就出现了。对方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或者战胜的代价太大,不如再等一等划算。
所以又有了第三个策略:能不能引诱对方失误?
这就是《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说的:“观古今兵法,一言以蔽之:多方以误。”想方设法引他失误。前几章讲了王翦灭楚国的故事,他找秦王要了六十万大军,开到楚境,却不发动攻势,安营扎寨,每天开运动会练兵,等楚国的动作。这一等,就等了一年。楚国人憋不住了,开始频频调动。楚军一动,他看到机会,一举出动,就灭了楚国
成功必有大量的、充分的、长期的积累,便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华杉详解
不可胜者,守也。
何氏注解说:没有看见敌人的形势虚实有可胜之理,则亦固守。
曹操的注解就三个字:“藏形也。”观察对方的军形,发现没有可胜之机,那我就把自己的军形藏起来,守起来,也不要让对方找到破绽。
可胜者,攻也。
杜牧注解说:“敌人有可胜之形,则当出而攻之。”前面讲王翦灭楚的例子,就是“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六十万大军开到别人家门口,看你严阵以待,我就等着,守着,守了一年。等楚军一动,露出破绽,出现可胜之形,马上出击,一举得胜。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孙子的思想,一贯谨慎。守则不足,知道自己力有不足,就守。要力量多大才攻呢?一定要“有余”才攻。光力量够了还不行,一定要有余,要留有余地,要多留余地,要有压倒性的优势才攻。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梅尧臣注解说:“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测。”
杜牧注解说:“守者,韬声灭迹,幽比鬼神,在于地下,不可得而见之;攻者,势迅声烈,疾若雷电,如来天上,不可得而备也。”
所以善守的人,如藏于九地之下,守得敌人一点都不知道。善攻的人,一攻起来,雷霆万顷,覆天盖地,让人根本没有反应的机会和还手之力。“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守,能保全自己。攻,能获得全胜。
孙子的全胜思想,全胜的全,不光是要保全自己,也要保全城池物资,甚至还要保全敌人。
一是自己保全,不要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二是争取把对方也保全,不要他败退的时候把桥梁、道路、城池等基础设施都破坏了,把粮仓物资也烧了,要把这些东西都保全,为我所用。最好,人也不要杀他们的,把他们的军队也保全,一看我们从天而降,没有战斗意志了,放下武器投降,加入我们的军队,我们的队伍就壮大了。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千万别以为“守”是保守的,是不进取的。
守,本身就是胜的积累,而且是加速积累!
从企业经营来说,简单的类比可以讲专业化和多元化的问题,你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都是攻,深耕在一个领域就是守。王石当初把所有的公司都卖掉,就守住一个房地产,就守出了一个万科。
从个人来讲,行行出状元,就是专注、坚持。任何一个人只要专注一个领域,五年成为专家,十年成为权威,十五年成为世界顶尖。
在经营上,你守住一个地方,能守出一个世界顶尖来,就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所以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是深深地藏于九地之下,没人知道你水有多深,因为他们没有在一个地方耕耘过这么久,没有达到过这么深,你就能形成最高的竞争壁垒,我把它称为竞争堡垒,别人进不来。
那什么叫“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呢?就是你觉得他在攻击你的时候,他根本没攻击你!
因为,他在九天之上,他跟你不在一个平台,不在一个层面,不在一个战场。现在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要拿移动互联网门票,那门票却不是由谁来发的,都是你自己画的,画成什么样?每个人逻辑都不一样,各在各的天空,不是一回事,哪有什么竞争!都是自己的事。
什么叫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要你没法跟我争,而不是我要跟你争。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善战者先为己之不可胜”,也是《道德经》说的“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一旦你想去跟某某争,你已经输了。动于“九天之上”的人,根本没觉得自己在跟谁争,只是被他带起的风刮倒的人,自己觉得自己的东西被他争走了。
当你在“九地之下”的时候,你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别人比自己风光,就像当初华为不进房地产,阿里巴巴不做游戏,专心磨炼自己的核心能力。当你厚积薄发、横空出世,人人看你都是“动于九天之上”,别人想学你,得坐时光机器回到十年前去学,甚至回到你的幼儿园去跟你一起学起,哪里学得来!他们看到的,都不是你成功的原因,因为你已经活在众人的想象之外。
真的智将,他的功劳,常常只有他自己知道
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华杉详解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人人都看得出来的胜,你也看出来,那不算本事。
曹操注了四个字:“当见未萌。”没发生的,没显现出来的,你能洞察到,那才是本事。
我们评论一件事时,总是说:“看结果!结果最说明问题!”结果不一定能真正说明问题。因为今天的结果来自昨天的决策,换一个决策,结果是比这个好,还是差,谁也不能回去再走一遍试试,而且对结果的认识和解释,每个人还不一样。我们要讨论的,永远都是对未来的判断,这一步下去,未来会怎样,那每个人看法差距就大了。
李筌注解说:“知不出众知,非善也。”
你能看到的,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那不算本事。要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韩信破赵之战,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韩信拂晓带兵出井陉口,先传令开饭时间,说破赵之后开饭。诸将都不信,假意答应:“诺!”之后背水列阵,赵军看见大笑。结果韩信一鼓破赵,刚好到饭点。这就是知道众所不知的案例。
韩信知道的是什么呢?一是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让士兵们没有退路,拼死作战;二是两军接战后,派两千骑兵突入敌营,把赵军军旗拔了,全插上汉军旗帜,大喊赵军败了,让赵军心惊胆裂,一哄而散。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你打赢了,全天下都说精彩,那不算“善之善者也”。
按孙子的标准,韩信的背水一战又不是“善之善者也”了,因为这事不常发生,不是有把握的事儿。比如你用一万人击败了敌军二十万人,那必然天下闻名,全天下人都说你厉害,两千年后史书上还写着你的案例。你若用二十万人吃掉了敌军一万人,没人会记你一笔。但是,一万人击败二十万人是小概率事件。你这将军怎么带的兵,居然让一万人和敌军二十万人遭遇呢?靠着运气和对方是个笨蛋,居然让你赢了。
正如韩信破赵之战,本来他没那么容易取胜。他出井陉口之前,广武君向陈余献计说:“井陉道路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程数百里,运粮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您拨给我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不与他交战。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截断他们后路粮草,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韩信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
但是陈余不听。韩信得到谍报,陈余不用广武君的计策,才敢进兵。破赵之前,传令活捉广武君,不得杀害。广武君抓来,韩信马上亲自为他松绑,尊他为师。广武君说:“败军之将不敢言勇。”韩信说:“百里奚在虞国做大夫,虞国亡了。到了秦国,秦国却因他而霸。不是说百里奚在虞国蠢,到了秦国变聪明了。而是在于主公用不用他,听不听他的。如果陈余用您的计策,我已经被您擒了,就是因为他不用您,我才有机会侍奉您呀!”于是韩信用广武君之计,又降服了燕国。
从赵军方面来说,陈余不是败给了韩信,是败给了自己。用广武君的话说,他有必胜之计,但是陈余不用,在那一刻便已经败了。只要让韩信出了井陉,那谁也挡不住。至于什么时候开饭,听故事的喜欢这样的精彩细节,“天下曰善”,事实上什么时候开饭无所谓。
我们要特别警惕那种“战胜而天下曰善”的精彩案例,自以为可以复制,结果你一上手却复制不了!韩信背水一战得胜,你背水一战,可能就被人撵水里喂鱼了。
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能举起一根毫毛不能算力气大,看得见太阳、月亮不能算视力好,听得见打雷不能说你耳朵灵。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真正善于作战的人,都是战胜了容易战胜的敌人,甚至是战胜了已经失败的敌人。韩信何尝不是战胜了已经失败的赵军呢?
胜已败者也!这句话要再强调一遍。真正的善战者,不是把敌人打败,而是看见敌人已经败了,他才开打!
所以,真正善战的都不是“名将”。名将是什么呢?不可能打赢的仗,都给他打赢了,所以一战成名!项羽呀、李广呀,都是这样的千古名将。而真正善战的人呢,他准备充分,按部就班,一点差错都没有。
孙子自己是不是名将呢?他的名主要还是来自于《孙子兵法》这部书,历史没留下什么他打仗的具体故事。和他在吴国同朝为将的另一位,伍子胥,那就是轰轰烈烈的超级名将了,真正“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一生都在仇杀中度过,报了父亲被冤死的血海深仇,最后自己也是冤死的命运。而孙子自从在吴国为将后,除了说他贡献很大之外,基本没什么具体故事,最后也不知道怎么死的,想必是死在自家床上,所以没有伍子胥那样冤死的故事。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这句话很本质!善战者没有什么智名,没人说他太聪明了,也没有什么勇功,没人说他太勇敢了。为什么呢?曹操注解说:“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这和中医的“上医治未病”理念是一个道理。什么叫名医?起死回生,那叫名医。谁都说要死的,给他治活了!这就有智名、有勇功了。但是,把要死的人都给他送去,他都能治活吗?
真正的“上医”,最高水平的医生,不是治病,是治未病,在你还没生病的时候给你治!你还没生病,他就看出苗头,你将要得什么病,给你处理一下,给你一个防治方案,最后避免了你得那病。
这问题来了,有证据表明那病你一定要得吗?这不是骗子吗?是他帮你避免的吗?你自己也搞不清楚,只有医生他自己知道,高人知道,天知道。记者也没法来写个报道,说你本来要得糖尿病的,全靠这医生你没得。
所以真正的上医,他也成不了名医了。这就是那个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魏文侯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谁是医术最好的呢?”
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最差的。”
魏文侯不解,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所以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连村里的人都不认可他,只是在我们自己家人知道他最厉害。
“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所以乡亲们都认为二哥能治些小病。他的名气也只在本村而已,邻村的人就不知道他了。
“我的动静就比较大,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名将就和名医一样,谁都打不了的仗,给他打赢了。而真正的善战者呢,他从来没打过可歌可泣的硬仗,全是摧枯拉朽的轻松活儿。
梅尧臣注解说:“大智不彰,大功不扬,见微胜易,何勇何智?”
何氏曰:“患销未形,人谁称智?不战而服,人谁言勇?”祸患还没形成,就被你消解了,大家都不知道,你哪有智名呢?根本没打仗,人家就服了,谁能说你勇敢呢?
所以有的人比较坏,他明明早就看出来,可以解决的问题,他一定要等它烂到谁也收拾不了,他才出手,就是不愿意人家看不见他的功劳。
这种情况,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怎么办呢?没办法,就得靠老板英明,老板得是明白人。刘邦就是这样一个明白人。开国大典,分封群臣,萧何功劳第一。其他那些骄兵悍将都不满意,说我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他在家里待着,怎么还功劳第一呢?刘邦说,见过打猎吗,猎人规划路线,发现猎物踪迹,然后放狗去追。你们就是“功狗”,萧何是“功人”,你们说谁功劳大?
张预注解:“阴谋潜运,取胜于无形,天下不闻料敌制胜之智,不见夺旗斩将之功,若留侯未尝有战斗功也。”留侯,是指刘邦的另一个“功人”——张良。
所以真的智将,如果老板不像刘邦那么明白,他的功劳,常常只有他自己知道。
那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呀!谁让你智慧那么高呢?
《孙子兵法》的核心:先胜后战
原文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华杉详解
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两军对峙,你要先管好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对方也懂兵法,也晓得立于不败之地。这就看谁先失误,如果双方都不失误,就一直熬下去,看谁的粮草多。一旦对方露出破绽,有隙可乘,就要猛扑过去,一击制胜。
“不可胜在己”,要立于不败之地,完全在于自己,跟别人没关系。
“可胜在敌”,看敌人什么时候失误。
所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说:“古今胜败,一误而已。比如弈棋,一着失误,满盘皆输。”就像下棋一样,错了一步,被对方抓住了,你天大本事也救不回来。如果对方是个笨蛋,没看出来,那就乌龙对乌龙继续走下去,也是你来我往,杀得可歌可泣。
实际工作中,还是大家都笨,整体水平都低的情况比较普遍。所以有句话说嘛:“我们得以生存,不是因为我们做得好,是因为竞争对手做得更差。”成功者都有这体会,因为知道自己做得真不咋的,但居然就成了大师了。
敌人失误的时候,你不要错过。敌人不失误呢,当然也不是干等着,就想办法勾引他失误。所以李世民说所有兵法就一句话:“多方以误。”想各种办法引他失误。所谓兵不厌诈,“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所有的诡诈全在这儿。
因为大家都熟悉兵不厌诈,所以很多人认为诡道是兵法的核心,用兵就是诡诈。
非也,所有的诡诈,都是为了调动敌人,不是自己的基本面。对方不上你的钩,你诡诈也没有用。你不上他的钩,他诡诈也是白表演。《孙子兵法》真正的核心在于下面这句话: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获得胜利地位,获得取胜条件之后,才投入战斗。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冲上去就打,企图在战斗中捕捉机会侥幸获胜。
先胜后战,在取得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作战,绝不心存侥幸,这就是孙子的思想。
有人会说,你这是强者的兵法,弱者怎么能有压倒性优势呢?创业者怎么能立于不败之地呢?
这样理解就错了,这不是强者的兵法,而是所有的兵法。弱者怎么能有压倒性优势,就是形成局部优势,所谓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创业者怎么能立于不败之地,手艺资源积累充足了再创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啥都没弄明白就冲上去创业,那就只有看能不能中彩成为“名将”了。
比如你大学毕业,进入一个行业,你扎扎实实努力学习努力干,十五年后,你就是行尊,你就是高手了。这时候你就立于了传说中的不败之地,拥有高手的自由,想加薪就找老板,想跳槽有一大堆人等着,想创业你也有资源。这时候就是胜中求战。
但谁愿意等十五年呢?创业吧!年轻人创业,哪行你也不懂也不熟,那就选一个看上去很美的项目开始吧!这就是战中求胜。
结果没弄成,再换一个,换上三个行业,这社会基本跟你没关系了,你哪个圈子的人也不是,就被社会边缘化了。
但是媒体上有无数的成功英雄鼓励着你呀!他们怎么行呢?
第一,他们不一定行,吹得行,不一定真的行。
第二,不是无数,是有数,有数的几个,全在媒体报道里。都行,就没有报道价值了。全国三亿青年,创业成功的都被媒体挖出来了,就那些人,其中还有一半是吹牛的。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他在一个行业扎根十几年,然后有所成,这没有故事性。女大学生毕业卖性用品,这才能上头条。
西谚云:“成功者都在私底下偷笑,失败者占据新闻版面。”不要做那可歌可泣的人。别学那新闻报道里的人,那都是小概率事件,要学你身边的人,那才是世界的真相。
什么样的人能胜呢?孙子总结了:“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修道保法,胜败之政,是讲政治,讲纪律。政治上人民拥戴你,纪律上秋毫无犯。这可一点也不是诡道了。
永远的基本面
先胜后战,“胜”和“战”要分开来看,是两个阶段。先是胜,基础工作、基本面就是胜,然后才是战。我们的问题在于,总是关注“战”,不关注“胜”,就想取巧求速,所以没有胜就去战了,那就没有胜算。
原文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华杉详解
“修道保法”,李筌注解说:“以顺讨逆,不伐无罪之国,军至,勿掳掠,不伐树木、污井;所过山川、城社、陵祠,必涤而除之,不习亡国之事,谓之道法也。军严肃,有死无犯,赏罚信义,立将若此者,能胜敌之败政也。”
杜牧注解说:“道者,仁义也;法者,法制也。善用兵者,先修仁义,保守法制,自为不可胜之政。伺敌有可败之隙,则攻能胜之。”
所以修道保法,能为胜败之政。这里的政,是政治的政,胜政胜败政。“道”,是战争的正义性,“法”,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比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
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三大纪律我们要做到,八项注意切莫忘记了;
第一说话态度要和好,尊重群众不要耍骄傲;
第二买卖价钱要公平,公买公卖不许逞霸道;
第三借人东西用过了,当面归还切莫遗失掉;
第四若把东西损坏了,照价赔偿不差半分毫;
第五不许打人和骂人,军阀作风坚决克服掉;
第六爱护群众的庄稼,行军作战处处注意到;
第七不许调戏妇女们,流氓习气坚决要除掉;
第八不许虐待俘虏兵,不许打骂不许搜腰包;
遵守纪律人人要自觉,互相监督切莫违反了;
***纪律条条要记清,人民战士处处爱人民;
保卫祖国永远向前进,全国人民拥护又欢迎。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这里的“度”“量”“数”“称”,就是第一篇《计篇》里的敌我实力计算比较了。
杜牧注解说:“度者,计也。言度我国土大小,人户多少,征赋所入,兵车所籍,山河险易,道里迂直,自度此与敌人如何,然后起兵。”
所以先是度,“地生度”,看看我的国土多大,人口多少,粮食产量多少,税收多少,各种资源如何,敌人又如何。
“度生量”,“量”,是测量,是衡量。
“量生数”,测量,就测出数来,我这么大国土,这么多户口,产这么多粮食,能养多少兵,如果打起来,能支持多久,敌方又如何。
“数生称”,把敌我双方的数拿来比一比。
“称生胜”,一比较,就知道胜败了。谁的数大,谁的胜算就大。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双方差距多大呢,就像镒和铢差距一样大。镒和铢,都是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二十四铢为一两,所以一镒等于480铢,480∶1,铢怎么打得过镒呢?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所以胜利者指挥军队打仗,就像在千仞高的山上把一个堰塞湖炸了水冲下来,谁挡得住?
八尺曰仞,千仞就是八千尺。千仞之谷,深不可测,只有我自己知道有多深,别人不知道,这就是军形,“藏于九地之下”,别人看不见。
等到我决堤而下之,动于九天之上,兵形象水,出其不意,避实击虚,势不可当。
所以到了《形篇》最后,孙子又讲回了基本面:国家实力、政治进步、法制严明。
在本书最开篇,我们就说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两回事,是两个价值观。三十六计全部是诡道,是奇谋巧计,是兵不厌诈。孙子虽然也讲诡道,但诡道在《孙子兵法》里占很不重要的一部分。孙子始终强调的都是基础和实力。
成功都来自于日积月累,而不是奇思妙想。成功者都是一直在做最基础的工作,而且始终关注基本面,关注基础工作。我们说《孙子兵法》的核心是先胜后战,胜和战要分开来看,是两个阶段。先是胜,基础工作就是胜,基本面就是胜。然后是战,那时候可以想点巧妙的主意。
我们的问题往往在于,总是关注“战”,不关注“胜”,就想取巧求速,所以没有胜就去战了,那就没有胜算。
附录:《形篇》全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更新于:4天前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后记·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后记·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后记 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一部《孙子兵法》讲完了,你会发现,它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神秘,不是什么秘笈,而是简单平凡的道理,平正通达的大道。圣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用间篇·第十三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用间篇·第十三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三章 ·用间第十三给别人钱,不是给对方定价,是给自己定价 原文 用间篇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二章·火攻第十二火攻的对象原文 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华杉详解 火攻的对象有五个: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 “火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事地理》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一章·九地第十一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一):治气、选锋和分战法 原文九地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事地理》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篇·地形第十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一):先占有利地形我们读兵法,会发现很多时候,等待都是最好的策略。你一定要懂得等,等得起。有的人不能等,总以为等待就是不作为,那就容易“胡作非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九章·行军第九侥幸是决策者最可怕的心态懂兵法,不一定会用兵法,因为具体时候心态不一样。 原文行军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八章·九变第八进步,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什么叫学会?没法说。只有会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会。而且每过一阵子又发现自己不会了。这时候就是又要进步了,功力又要增长了。 原文九变篇孙子曰..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七章·军争第七兵法的设想都是完美的,只是一上了战场,兵法全忘了 原文军争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华杉详解“军争”,曹操注解说:“两军..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六章·虚实第六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不要试图去“解决”自己所有的虚,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原文孙子曰:凡先..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兵势篇·第五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兵势篇·第五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五章 ·兵势第五 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是永远的课题兵法讲这个,就没人爱听了。但能不能打赢,主要秘密都在大家不爱听的、打瞌睡的部分,不在人人都兴奋的那部分。 原文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三章·谋攻第三 谋攻,最好是不用攻,不攻而下原文谋攻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二章·作战·第二 打仗不是打兵马,是打钱粮原文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计篇·第一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一章·计篇第一《孙子兵法》的价值观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第一个字就读偏了,偏得很深刻,是价值观的偏差。这第一个字,就是第一篇的篇名,《计篇》的“计”字。人们常常把《孙子兵法》和三十..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自序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自序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彬自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自 序这是一本让你轻松读懂《孙子兵法》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书。本书每一条兵法后面,都有战例。其中一些战例,在兵法的不同篇章反复出现,也就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去看同一场战役,真正把仗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