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理乱·第十二

繁体

反经·理乱·第十二

作者:赵蕤

出自————《反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夫明察“六主”,以观君德。审惟“九风”,以定国常。探其“四乱”,核其“四危”,则理乱可知矣。

  何谓“六主”?

  荀悦曰:“

  体正性仁,心明志同,动以为人,不以为己,是谓‘王主’(议曰:王主者,谓天姿仁德。);

  克己恕躬,好问力行,动以从义,不以从情,是谓‘治主’(议曰:治主者,谓抑情割欲);

  勤事守业,不敢怠荒,动以先公,不以先私,是谓‘存主’(议曰:存主者,谓拘法守律);

  悖逆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纯道度,是谓‘衰主’;

  情过于义,私多于公,制度逾限,政教失常,是谓‘危主’;

  亲用谗邪,放逐忠贤;纵情逞欲,不顾礼度;出入游放,不拘仪禁。赏赐行私,以越公用;忿怒施罚,以逾法理。遂非文过,而不知改,忠言壅塞,直谏诛戮,是谓‘亡主’。

  (故王主能致兴平,治主能修其政,存主能保其国,衰主遭无难则庶几能全,有难则殆;危主遭无难则幸而免,有难则亡;亡主必亡而已矣。)

  何谓“九风”?

  君臣亲而有礼,百寮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唯职是司。此“礼国之风”也。(尹文子曰:“上不胜其下,下不犯其上,上下不相胜犯,故禁令行,人人无私,虽经险易而国不可侵,治国者也。”)

  礼俗不一,职位不重,小臣谗疾,庶人作议。此“衰国之风”也。(尹文子曰:“君年长,多妾媵,少子孙,疏强宗,衰国也。”)

  君臣争明,朝廷争功,大夫争名,庶人争利。“此乖国之风”也。

  上多欲,下多端,法不定,政多门。此“乱国之风”也。(尹文子曰:“君宠臣,臣爱君,公法废,私政行,乱国也。”)

  以侈为博,以伉为高,以滥为通;遵礼谓之拘,守法谓之固。此“荒国之风”也。(议曰:夫晋家尚于浮虚,所以败也。此之谓也。)

  以苛为察,以利为公;以割下为能,以附上为忠。此“叛国之风”也。(叔向曰:“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

  上下相疏,内外相疑;小臣争宠,大臣争权。此“危国之风”也。

  上不访下,下不谏上;妇言用,私政行。此“亡国之风”也。(尹文子曰:“国贫小,家富大;君权轻,臣势重,亡国也。内无专宠,外无近习;支庶繁息,长幼不乱,昌国也。农桑以时,仓廪充实;兵甲劲利,封疆修理,强国也。”

  文子曰:“夫乱国若盛,治国若虚;亡国若不足,存国若有余。虚者,非无人,各守其职也;盛者,非多人,皆邀于末也;有余者,非多财,节欲事寡也;不足者,非无货,人躁而费多也。”)

  何谓“四乱”?

  管子曰:“内有疑妻之妾,此家乱也;庶有疑嫡之子,此宗乱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国乱也;任官无能,此众乱也。”

  (故曰:“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则动,两则争,杂则相伤。故臣有两位者,国必乱;臣两位而国不乱者,君犹在也,恃君不乱,失君必乱矣。子两者位,家必乱;子两位而家不乱者,亲犹存也,恃亲不乱,失亲必乱矣。臣疑其君,无不危之国;嬖疑其宗,无不危之家也。”)

  何谓“四危”?

  又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此治乱之形也。

  凡为人上者,法术明而赏罚必者,虽无言语而势自治;法术不明而赏罚不必者,虽曰号令,然势是乱。”

  (管子曰:“理国有三器,乱国有六攻。明君若能胜六攻而立三器,故国理;不肖君不能胜六攻而立三器,故国乱。三器者何也?曰:号令也、斧钺也、禄赏也。六攻者何?曰:亲也、贵也、货也、色也、巧佞也、玩好也。三器之用何也?曰:非号令无以使下,非斧钺无以威众,非禄赏无以劝人。六攻之败何也?曰:虽不听而可以得存,虽犯禁而可以得免,虽无功而可以得富。夫国有不听而可以得存者,则号令不足以使下;有犯禁而可以得免者,则斧钺不足以威众;有无功而可以得富者,则禄赏不足以劝人。号令不足以使下,斧钺不足以威众,禄赏不足以劝人,则人君无以自守也。)

  是故,势理者,虽委之不乱;势乱者,虽勤之不治。尧、舜拱己无为而有余,势理也;胡亥、王莽驰骛而不足,势乱也。

  (商子曰:“法令者,人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一兔走而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盗不敢取,由名分之定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故势治者,不可乱也;势乱者,不可治也。夫势乱而欲治之,愈乱矣;势治而治之,则治矣。故圣人治治、不治乱也。圣人为人作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遍能之。故圣人立天下而天下无刑死者,非可刑杀而不刑杀也,万人皆知所以避祸就福而皆自治也。明主因治而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故曰:善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是故,明主审法度而布教令,则天下治矣。

  (《左传》曰:“国将亡,必多制。”杜预云:“数变法也。”)

  论曰:夫能匡世辅政之臣,必先明于盛衰之道,通于成败之数,审于治乱之势,达于用舍之宜,然后临机而不惑,见疑而能断,为王者之佐,未有不由斯者矣。

译文

  分辨清楚六种类型的君主,就可以用来考核每一位皇帝的功过得失;总结出九种类型的国家风气,就能鉴定一个国家兴盛还是衰败;探讨四种乱国的表现,核定四种危国的征兆,那么治国安邦、拨乱反正的方针也就清楚了。

  东汉末史学家苟悦说:“天性仁慈,头脑清醒,志在天下大同,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人民,而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是‘王主’——可作帝王的君主[王主具有先天的仁慈美德];能克制自己的私欲,性格宽厚,能身体力行,勤学好问,办事遵循仁义的原则,不感情用事,这是‘治主’——能带来一个清明盛世的君主[治主的主要表现是克制情欲,忍痛割爱];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地保护先烈开创的基业,丝毫不敢荒淫懈怠,处理国家大事能做到先公后私,这是‘存主’——能坐江山的君主[存主关键是奉行先主的传统法规];性情狂悖,叛逆伦常,朝廷里的奸邪争权夺利,公私并行,政策的得失没有什么真正的理论标准做依据,这是‘衰主’——走上穷途未路的君主;情欲压倒了礼义,私利重于公益,国家制度超过了界限,政治文化失去了常规,这是‘危主’——危在旦夕的君主;亲信、重用诬陷忠良的邪恶小人,排挤、打击德才兼备的忠臣,放纵情欲,贪得元厌,不顾忌礼教法规,出入游幸放荡,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拿着国家的财物赏赐亲信,超过了用在公共事业上的开支,一不高兴就乱加刑罚,从不依据法律,文过饰非,有错不改,忠诚的意见听不到,敢于冒死直谏的大臣都要被杀掉,这是‘亡主’——亡国的君主。”

  [所以说,“王主”可以统一四海,使天下兴盛太平;“治主”可以巩固这种局面;“存主”可以保住江山;“衰主”如果国家不发生灾难可以勉强保住安全,有难就危险了;“危主”没有国难就谢天谢地了,有难必是亡国;“亡主”则必亡无疑了。]

  “九风”是什么意思呢?

  君臣之间亲近有礼,文武百官虽有不同政见但仍然和睦相处,互相谦让,不争名夺利,勤勤恳恳为国效力,不互相埋怨,一心一意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好。这是“理国之风”——国家大治的象征[尹文子说:“上级领导不压制下属,下属不冒犯上级,上下融洽,就能做到令行禁止,人人无私。在这种风尚下,虽然经受艰难险阻的考验,国家仍可坚如盘石,不会受到敌国的侵犯。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治”]。

  礼教风尚不能统一,当官的不受敬重,基层官员攻击国家的弊病,平民百姓议论纷纷,这是“衰国之风”——国家衰败的象征[尹文子说:“国王虽然年迈还养着许多嫔妃,子孙不多,有势力的宗族被疏远,这是国家衰败的表现]。

  君臣互相争荣誉,朝中大臣争功劳,士大夫争名声,老百姓争私利,这是“乖国之风”——众叛亲离的象征。

  上层官员私欲泛滥,下层官员作恶多端,法规不稳定,政出多门,这是“乱国之风”——国家***的象征[尹文子说:“国王宠幸大臣,大臣只爱君王,国家的法律废弛,人欲横流,这是乱国的表现”]。

  把奢侈误以为繁荣,把骄纵误以为高贵,把自由散慢误以为开明,遵守礼义的人被认为是顽固不化,奉公守法的人被认为是固步自封,这是“荒国之风”——国家荒淫的象征[晋代崇尚玄虚、轻浮,所以引起了五胡乱中华,就是历史的明证]。

  把苛捐杂税当作精明,为国家服务是为了捞取好处,把宰割老百姓当作能耐,把溜须拍马当作忠诚,这是“叛国之风”——国家叛乱的象征[叔向说:

  “大臣只想着奉禄,就是不进忠言,亲信的随从怕得罪上司不敢说真活,下面的真实情况反映不到中央,这是最大的隐患]。

  上下隔阂,内外猜疑,小官员争着讨上司的欢心,当大官的争夺权力,这是“危国之风”——国家危亡的象征。

  上级官员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下面的群众也不向上反映意见,老婆怎么说就怎么办,国家的法律不执行,而是各搞各的,这是“亡国之风”——

  国家灭亡的象征。

  [尹文子说:“国家贫困衰弱,私人出现了富户大家;国王的权力削弱,大臣的势力增强,这就是亡国的征兆;宫廷内没有专宠一人的现象,朝廷里没有宠幸的弄臣,家族人丁兴旺,长幼有序,这是国家昌盛繁荣的表志;农事活动适时,粮食储存厚实,军队精锐,疆土治理得很好,这是强国的特征。”

  文子说:“***的国家看上去好象很热闹;安定的国家看上好象很空虚;灭亡的国家好象匾乏不足;图存的国家好象过剩有余。空虚不是没有人,而是因为人人都在岗位上;热闹不是人丁多,而是因为都在追逐蝇头小利;有余不是财力富余,而是因为寡欲少事;不足不是市场无货,而是因为人们虽然收入少,但是各种税赋却很多。]

  什么是“四乱”呢?

  管仲说:“家中有疑忌正室的小妾,这是家乱;庶子疑忌嫡子,这是宗乱;朝廷里有疑忌宰相的大臣,这是国乱;任命的官员昏庸无能,这是众乱。”

  [所以说:“确立谁为天子时,不能引起各地诸侯的疑虑;分封王侯的时候,不能让朝中大夫疑虑;立正妻的时候,不能让妾疑忌;立嫡子的时候,不能让庶子疑忌。一有疑忌就要有所行动,不分正偏、长幼就要争斗,没有秩序就会互相伤害。因此把同一职务任命给两个大臣,国家必然发生***,没有发生***是因为国王还健在,依靠国王平息纷争,大臣们有所畏惧,还不敢乱来。国王一死,必乱无疑。同时立两个嫡子的情况也一样。另外,大臣疑忌国王,没有不危害国家的;庶子疑忌家长,没有不危害家庭的。”]

  什么是“四危”呢?

  管仲又说:“国家的危险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卿和相国得不到群众的拥护;二是大臣们不能同心协力;三是统帅军队的元帅不足以引起敌人的畏惧;四是人民不关心生产。这就是识别天下大乱或天下大治的标准。

  “凡是作为最高领导者的,法策、法规严明,赏罚必定兑现的,虽然不用多少宣传口号,大势所趋,国家自然能达到大治;法令、策略不明,赏罚又不兑现的,即使天天发号召,也必然要大乱。”

  [管仲说:“治国有三种武器,乱国有六种隐患。英明的国王如果能战胜这六种隐患,掌握这三种武器,国家必然会得到治理。昏君不能战胜六种隐患,掌握三种武器,所以致使国家***。三种武器是什么呢?一是号令,二是刑罚,三是俸禄和赏赐。什么是六种隐患呢?一是亲信,二是宾师(没有官职而被国王敬重的人),三是行贿的人,四是女色,五是善于钻营的小人,六是陪你玩赏的人。三种武器有什么功用呢?没有号令不能驱使臣民;没有刑罚不能在群众中产生威摄力量;没有赏禄不能鼓舞人效命。六种隐患为什么会导致败亡呢?这六种人虽然不服从法令也可以安然无羔,虽然犯了法也可以逃避法网,虽然没有功也可以发财致富。一个国家,有了不守法也安全的人,就不能让下边的人服从号令;有违法不究的人,法律就没有了尊严;有无功受禄的人,奖赏和薪水就不起作用。这样一来,当国王就失去了坐稳江山的武器。]

  因此可以说,体制、风尚构成了治理的格局,体制合理,顺其自然,国家就不会发生***。相反,即使手忙脚乱,也不会治理好。尧舜垂拱,无为而治,都显得雍容有余,因为其体制是治理的格局;胡亥、王莽奔驰忙碌,都制止不住天下大乱,因为其体制就是致乱的格局。

  商鞅说:“政策法令,是人民的生命,国家的根本。上百个人追捕一只野兔,不是因为一只兔子可以变成一百个,而是由于兔子的所有权还没有确定。卖兔子的人市场上到处都有,但是盗贼不敢随便拿,因为归谁所有已经明确。由此可以知道,确定名分(解决所有权),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名分不确定,所有权不明确,势必要发生混乱。如果体制是治理的体制,想乱也乱不了。体制是混乱的体制,想治也治不了。是混乱的体制,越治越乱。是治理的体制,治理就很容易了。所以圣人只治理具备治理体制的国家,不治理其体制就是***根源的国家。圣人为人民群众制定法律,一定要让老百姓对法律明白易知,通俗易懂,人人都能做到。所以在圣人建立的国家里,没有因犯法而被杀的。倒不是该杀不杀,而是因为人人守法,人人避祸就福,人人自我教育。英明的君主以根本体制为基础治国,所以才会出现天下大治的盛世。”]

  因此,我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是在改造国家体制上下功夫,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所以英明的国家领导人反复研究审视法律制度,而后颁布命令,天下就会实现大治。

  [《左传)说:“一个国家快要灭亡的时候,必然会有许多政策制度出台。”

  杜预解释说:“这里的意思是变法频繁。”]

  结论:能够匡扶世道人心、辅佐国家大政的权臣,务必要首先明白盛衰的道理,精通成败的奥秘,研究造成大治或大乱的体制根源,通晓各级领导的任用和罢兔的规矩,再加上面临纷繁复杂的时局而不迷惑,遇到疑难、棘手的问题能断决——做为君王的辅相,古住今来,没有不首先从这里做起的。

更新于:19天前

反经·还师·第六十四

反经·还师·第六十四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孙子曰:“兴师百万,日费千金。”王子曰:“四人用虚,国家无储。”故曰:“运粮百里,无一年之食;二百里,无二年之食;三百里,无三年之食。是谓虚国。国虚则人贫,人贫则上下不相亲。上无以树其恩,下无以活其身,则离叛之..

反经·掩发·第六十三

反经·掩发·第六十三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孙子曰:“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又曰:“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何以明其然耶?燕平齐,围即墨城。即墨城中推田单为将以拒燕。田单欲激怒其卒,乃宣言曰:“吾唯恐燕将劓所得齐卒,及掘城外坟..

反经·奇正·第六十二

反经·奇正·第六十二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太公曰:“不能分移,不可语奇。”孙子曰:“兵以正合,事以奇胜。”何以明之?魏王豹反汉,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阪,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孙子曰:“近而示之远..

反经·利害·第六十一

反经·利害·第六十一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孙子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又曰:“杂于利而务可伸,杂于害而患可解。”何以明之?汉将韩信攻赵,赵盛兵井陉口。信乃引兵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音蔽)而望见..

反经·变通 ·第六十

反经·变通 ·第六十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孙子曰:“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何以明之?魏与赵攻韩,齐田忌为将而救之,直走大梁。魏将庞涓去韩而归,齐军已过而西矣。孙膑谓田忌说:“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用兵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曰:..

反经·围师 ·第五十九

反经·围师 ·第五十九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孙子曰:“围师必阙。”何以明之?黄巾贼韩忠据宛,朱隽、张超围之。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因鸣鼓攻其西南,贼悉众赴之,乃掩其东北,乘城而入。忠退保小城,乞降,诸将欲听之。隽曰:“兵有形同而势异者。昔秦项之际,民无定主,..

反经·先胜 ·第五十八

反经·先胜 ·第五十八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孙子曰:“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何以明之?梁州贼王国围陈仓。乃拜皇甫嵩、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卓欲速进赴陈仓,嵩不听。卓曰:“智者不待时,勇者不留决。速战则城全,不救则城灭。全灭之势,在于此也。..

反经·蛇势 ·第五十七

反经·蛇势 ·第五十七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语曰:“投兵散地,则六亲不能相保;同舟而济,胡越何患乎异心。”孙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何以明之?汉宣帝时,先零为寇,帝命赵充国征之。引兵至先零所在,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

反经·格形 ·第五十六

反经·格形 ·第五十六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孙子曰:“安能动之。”又曰:“攻其所必趋。”何以明之?昔楚子围宋,宋公使如晋告急。晋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前年,楚戍谷以逼齐。)。果如其计。魏伐赵,赵急请救于..

反经·伐交 ·第五十五

反经·伐交 ·第五十五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孙子曰:“善用兵者,使交不得合。”何以明之?昔楚莫敖将盟贰、轸(贰、轸,二国名也。),郧人军于蒲骚,将以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于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虞,度也。四邑:随、绞、州、..

反经·攻心 ·第五十四

反经·攻心 ·第五十四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孙子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何以明之?战国时有说齐王曰:“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伐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何谓攻其心?绝其所恃,是谓攻其心也。今秦之所恃为心者,燕..

反经·势略 ·第五十三

反经·势略 ·第五十三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孙子曰:“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又曰:“水之弱,至于漂石者,势也。”何以明之?昔曹公征张鲁,定汉中,刘晔说曰:“明公以步卒五千,讨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

反经·料敌 ·第五十二

反经·料敌 ·第五十二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夫两国治戎,交和而舍,不以冥冥决事,必先探于敌情。故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战。”又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因形而作胜于众,用兵之要也。若欲先知敌将,当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当之。观敌之来,一起..

反经·将体 ·第五十一

反经·将体 ·第五十一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万机论》曰:“虽有百万之师,临时吞敌,在将也。”吴子曰:“凡人之论将,恒观之于勇。勇之于将,乃万分之一耳。”故《六韬》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为动。”孙子曰:“将者,勇、智、仁、信、必也。”..

反经·五间 ·第五十

反经·五间 ·第五十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周礼》曰:“巡国传谍者,反间也。”吕望云:“间,构飞言,聚为一卒。”是知用间之道,非一日也。(凡有白气群行,徘徊结阵来者,为他国人来欲图,人不可应,视其所往,随而击之,可得也。或有黑气临我军上,如车轮行,敌人深..

反经·水火 ·第四十九

反经·水火 ·第四十九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经》曰:“以水佐攻者强,以火佐攻者明。”是知水火者,兵之助也。故火攻有五:一曰火人(敌旁近草,因风烧之。),二曰火积(烧其积蓄),三曰火辎(烧其缁重),四曰火库(当使间人之敌营,烧其兵库。),五曰火燧(燧,堕也。以火..

反经·地形 ·第四十八

反经·地形 ·第四十八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孙子曰:“三曰地利。地利者,远近、险易、广狭、生死也。故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故用兵: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汜地、有围地、有死地(九地之名)。诸侯..

反经·天时 ·第四十七

反经·天时 ·第四十七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孙子曰:“二曰天时。天时者,阴阳、寒暑,时节制也。”《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人也。”太公曰:“天文三人,主占风气,知天心去就。”故《经》曰:“能知三生,临刃勿惊,从孤击虚,一女当五丈夫。”故行..

反经·教战 ·第四十六

反经·教战 ·第四十六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孔子曰:“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故知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前击后解,与金鼓之音相失,百不当一,此弃之者也。故领三军,教之战者,必有金鼓约令,所以整齐士卒也。教令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变。故教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

反经·禁令 ·第四十五

反经·禁令 ·第四十五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孙子曰:“卒未专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专亲而罚不行,则不可用矣。故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居死地。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知理,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经》曰:“兵..

反经·道德 ·第四十四

反经·道德 ·第四十四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夫兵不可出者三: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出战。故孙子曰:一曰道。道者,令人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人不畏危。(危,疑也。言主上素有仁施于下,则士能致前赴敌,故与处..

反经·结营 ·第四十三

反经·结营 ·第四十三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太公曰:“出军征战,安器置阵,以六为法。”(六者,谓六百步,亦可六十步,量人地之宜,置表十二辰也。)将军自居九天之上(青龙亦为九天,若行止顾宿,居玉帐下,凡月建前三辰为玉帐,假令正月巳地是也。)。竟一旬,复徙开牙门..

反经·练士 ·第四十二

反经·练士 ·第四十二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夫王者帅师,必简练英雄,知士高下,因能授职。各取所长,为其股肱羽翼,以成威神,然后万事毕矣。腹心一人(主赞谋应卒,揆天消变,总撮计谋,保国全命者也。),谋士五人(主国安危,豫虑未然,谕才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

反经·出军 ·第四十一

反经·出军 ·第四十一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赵子曰:“《诗》云‘允文允武’,《书》称‘乃武乃文’。”孔子曰:“君子有文事,必有武备。”《传》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黄帝与蚩尤战,颛顼与共工争,尧伐歡兜,舜伐有苗,启伐有扈,汤伐有夏..

反经·定名 ·第四十

反经·定名 ·第四十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夫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识鉴不显。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故称之曰:道、德、仁、义、礼、智、..

反经·傲礼·第三十九

反经·傲礼·第三十九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左传》曰:“无傲礼。”《曲礼》曰:“无不敬。”然古人以傲为礼,其故何也?欲彰于人德耳。何以言之?昔侯嬴为大梁夷门监,魏公子闻之,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引公子过市,及至家,以为..

反经·势运·第三十八

反经·势运·第三十八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百六之运,推迁改移,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君子小人,无贤不肖,至人无可奈何。知其不由智力也。)夫天下有君子焉,有小人焉,有礼让焉。此数事者,未必其性也,未必其行也,皆势运之耳。何以言之?《文子》曰:“夫人有余则..

反经·量过·第三十七

反经·量过·第三十七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议曰:杨恽书云:“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人者,士大夫之行也。遑遑求财利,常恐遗之者,庶人之行也。今奈何以士大夫之行而责仆哉?”此量过者也。)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党,党类也。小人不能为..

反经·息辩 ·第三十六

反经·息辩 ·第三十六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议曰:夫人行皆着于迹,以本行而征其迹,则善恶无所隐矣。夫辩者焉能逃其诈乎?)《中论》曰:“水之寒也,火之热也,金石之坚刚也。彼数物未尝有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信着乎其体。”(故曰:使吾所行之信,如彼数物,谁其..

反经·诡俗 ·第三十五

反经·诡俗 ·第三十五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夫事有顺之而失义,有爱之而为害,有恶于己而为美,有利于身而损于国者。何以言之?刘梁曰:“昔楚灵王骄淫,暴虐无度,芊尹申亥从王之欲,以殡于干溪,殉之以二女。此顺之而失义者也。”(议曰:夫君正臣从,谓之顺;今君失义而..

反经·善亡 ·第三十四

反经·善亡 ·第三十四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译文:(议曰:世有行善而反亡者。)《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又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何以征其然耶?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也。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火不熄则谓水不胜火,此又与不仁..

反经·卑政 ·第三十三

反经·卑政 ·第三十三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刘厉云:“日月至光至大,而有所不遍者,以其高于万物之上也。灯烛至微至小,而世不可乏者,以其明之下,能昭日月之四蔽。”由是观之,政之贵卑也久矣。是以先生设官,分职而共治耳。)《淮南子》曰:“济溺人以金玉,不如寻常..

反经·昏智 ·第三十二

反经·昏智 ·第三十二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夫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符也,智公则心平(此出《文子》)。今士有神清智明而暗于成败者,非愚也,以声色、势利、怒爱昏其智矣。何以言之?昔孔子摄鲁相,齐景公闻而惧,曰:“孔子为政,鲁必霸。霸则吾地近焉..

反经·败功 ·第三十一

反经·败功 ·第三十一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文子》曰:“有功离仁义者,即见疑;有罪不失人心者,必见信。”故仁义者,天下之尊爵也。何以言之?昔者楚恭王有疾,召其大夫曰:“不谷不德,少主社稷,失先君之绪,覆楚国之师,不谷之罪也。若以宗庙之灵,得保首领以没,..

反经·大私 ·第三十

反经·大私 ·第三十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管子》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周书》曰:“将欲取之,必故与之。”何以征其然耶?黄石公曰:“得而勿有,立而勿取;为者则己,有者则士,焉知利之所在?”(人多务功,鲜有让者。唯天子不与下争功名耳。故曰:有者则..

反经·运命 ·第二十九

反经·运命 ·第二十九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夫人之受生,貌异音殊,若乐愚智,尊卑寿夭,无非三势,业理使之然。)夫天道性命,圣人所希言也。虽有其旨,难得而详。然校之古今,错综其纪,乘乎三势,亦可以仿佛其略。何以言之?荀悦云..

反经·难必·第二十八

反经·难必·第二十八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夫忠为事君之首,而龙逢斩、比干诛;孝称德行之先,孝己忧而曾参泣。遇好文之主,贾谊被谪于长沙;当用武之时,李广无封侯之爵。又云:“意合,异类生爱;意不合,至亲交兵。”)夫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

反经·诡顺·第二十七

反经·诡顺·第二十七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赵子曰:夫云雷世屯,瞻乌未定。当此时也,在君为君委质治人,各为其主用职耳。故高祖赏季布之罪,晋文嘉寺人之过,虽前窘莫之怨也,可谓通于大体矣。昔晋文公初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及反国,吕、郄畏逼,将焚..

反经·恩生怨 ·第二十六

反经·恩生怨 ·第二十六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传》称谚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是知凡怨者,不怨于所疏,必怨于亲密。何以明之?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高子曰:“怨。”孟子曰:“固哉!夫高叟之为诗也。有越人于此,关弓..

反经·用无用 ·第二十五

反经·用无用 ·第二十五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古人有言曰:“得鸟者,罗之一目。然张一目之罗,终不能得鸟矣。鸟之所以能远飞者,六翮之力也,然无众毛之助,则飞不能远矣。”以是推之,无用之为用也大矣。故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矣。”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

反经·忠疑·第二十四

反经·忠疑·第二十四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夫毁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即听必悖矣(尤,过。)。何以知其然耶?《吕氏春秋》云:“人有..

反经·诡信·第二十三

反经·诡信·第二十三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议曰:代有诡诈反为忠信者也。抑亦通变适时,所谓:见机而作,不俟终日也。)孔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又曰:“信近于义,言可覆也。”由是言之,唯义所在,不必信也。(议曰:微哉!微哉!天下之事也,不有所废则无以兴。若忠..

反经·钓情·第二十二

反经·钓情·第二十二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译文:孔子曰:“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又曰:“未信,则以为谤己。”孙卿曰:“语而当,智也;默而当,知也。”《尸子》曰:“听言,耳目不惧,视听不深,则善言不往焉。”是知将语者,必先钓于人情,自古然矣。韩子曰:“夫说之难也..

反经·时宜·第二十一

反经·时宜·第二十一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夫事有趋同而势异者,非事诡也,时之变耳。何以明其然耶?昔秦末,陈涉起蕲,兵至陈。陈豪杰说涉曰:“将军披坚执锐,帅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功德宜为王。”陈涉问陈余、张耳两人,两人对曰:“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

反经·惧诫·第二十

反经·惧诫·第二十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书》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尸子》曰:“昔周公反政,孔子非之曰:‘周公其不圣乎!以天下让,不为兆人也。’”(议曰:昔尧称:“吾以天下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

反经·三国权·第十九

反经·三国权·第十九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蜀》、《吴》、《魏》)论曰:臣闻昔汉氏不纲,网漏凶狡。袁本初虎视河朔,刘景升鹊起荆州,马超、韩遂雄据于关西,吕布、陈宫窃命于东夏,辽河、海岱,王公十数,皆阻兵百万、铁骑千群,合纵缔交,为一时之杰也。然曹操“挟..

反经·七雄略·第十八

反经·七雄略·第十八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臣闻:天下大器也,群生重蓄也。器大不可以独理,蓄重不可以自守。故划野分疆,所以利建侯也;亲疏相镇,所以关盛衰也。昔周监二代,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五。深根固本,为不可拔者也。故盛则周、召相其治;衰则五霸扶其..

反经·霸图·第十七

反经·霸图·第十七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臣闻周有天下,其理三百余年。成康之隆也,刑措四十余年而不用;及其衰也,亦三百余年。(太公说文王曰:“虽屈于一人之下,则申于万人之上,唯贤人而后能为之。”于是文王所就而见者六人,求而见者十人,所呼而友者千人,友之友谓..

反经·正论·第十六

反经·正论·第十六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议曰:《反经》、《是非》、《适变》三篇,虽博辩利害,然其弊流遁漫羡,无所归宿。故作《正论》以质之。)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导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反经·适变·第十五

反经·适变·第十五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昔先王当时而立法度,临务而制事,法宜其时则理,事适其务故有功。今时移而法不变,务易而事以古,是则法与时诡,而时与务易,是以法立而时益乱,务为而事益废。故圣人之理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当时而立功,在难而能免。(秦孝公..

反经·是非·第十四

反经·是非·第十四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夫损益殊途,质文异政。或尚权以经纬,或敦道以镇俗。是故,前志垂教,今皆可以理违。何以明之?(是曰)《大雅》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非曰)《语》曰:“士见危致命。”又曰:“君子有杀身..

反经·反经·第十三

反经·反经·第十三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议曰:理国之要,以仁义赏罚,此其大略也。然用失其宜,反以为害。故着《反经》一章以明之也。)臣闻三代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陈迹,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尹文子曰:“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

反经·德表·第十一

反经·德表·第十一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欲之本同,而迁染之途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流宕,慎其所与,节其所偏。故《传》曰:“审好恶,理情性,而王道毕矣。”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

反经·臣行·第十

反经·臣行·第十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夫人臣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虚心尽意,日进善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大臣也。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往古..

反经·君德·第九

反经·君德·第九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夫三皇无言,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伏羲、女娲、神农,称三皇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用礼赏功,美而无害。(黄帝者,顺天地之纪,时播百谷,勤心力耳目,节..

反经·政体·第八

反经·政体·第八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议曰:夫政理,得人则兴,失人则毁。故首简才行,次论政体焉。)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故立天子以齐一之。谓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

反经·论士·第七

反经·论士·第七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臣闻黄石公曰:“昔太平之时,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乱则叛逆生,王泽竭则盟誓相罚,德同无以相加,乃揽英雄之心。”故曰:得人则兴,失士则崩。何以明之?昔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往而不得见,从者止之。桓公曰:“士之..

反经·察相·第六

反经·察相·第六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左传》曰:“周内史叔服如鲁,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叔服曰:‘谷也食子,难也收子。谷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杜预曰:“丰下,谓面方也”。郑伯享赵孟于垂陇,七子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

反经·知人·第五

反经·知人·第五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臣闻主将之法,务览英雄之心。然人未易知,知人未易。汉光武,聪听之主也,谬于庞萌;曹孟德,知人之哲也,弊于张邈。何则?夫物类者,世之所惑乱也。故曰:狙者类智而非智也,(狙,音自舒反。慢也。)愚者类君子而非君子也,戆..

反经·量才·第四

反经·量才·第四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夫人才能参差,大小不同,犹升不可以盛斛,满则弃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乎?(傅子曰:“凡品才有九:一曰德行,以立道本;二曰理才,以研事机;三曰政才,以经治体;四曰学才,以综典文;五曰武才,以御军旅;六曰农才,以教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