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外交沃动,创造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环境·第三

繁体

积极开展外交沃动,创造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环境·第三

作者:大桥武夫·日本

出自————《战略与谋略》

出自————《战争通史》

   日俄战争,也有被称为英俄战争一说。当时的英俄两国,同为世界的强国。俄国的南进势力和英国的东进力量,已在中近东、印度发生冲突,进而还将在远东出现摩擦。

   英国不希望俄国向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扩张势力。美国持反对态度。法国为从背后牵制宿敌德国,曾与俄国结盟。但是,它一面表示支持俄国的远东政策,一面又警惕它向远东步步深入。至于德国,则是采取有保留的亲俄政策。

   日本在洞察和研究了上述国际动向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外交手段,成功地开创了国际上的亲日情感。一九○二年签订的日英同盟,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幕。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法国

   这个期间欧洲政局的发展趋势,是以德法对抗为中心展开的。法国国家战略的重点,在于制胜宿敌德国。法国人深知,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必须与德国背后的俄国为友,充分利用俄国强大的战争潜力。

   因此,法国鉴于与俄国结盟的情义,表面上支持俄国对中国东北的扩张,而内心却存有疑虑。俄国与英日两国发生冲突,如果是失败了固不待言,若是取胜也会十分棘手。败则失去了对德国背后的威胁力量;胜则会使俄国的气焰愈加嚣张,更多地向中国东北倾注力量,同样也要削弱对敌国德国的压力,使俄法同盟变为一纸空文。在经济方面,法国虽支援俄国,允许使用法国的金融市场,筹集资金,充作建设西伯利亚和进攻远东的经费。惟在军事上,却不愿与之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当时的法国,正在与英国争夺印度,抢占印度支那半岛,派遣陆战队在台湾登陆和租借广州湾。总之,正在步步向亚洲渗透。它的目的是既要在远东插足,又要力求防止出现与俄国发生对立的尴尬局面。

   法国十分害怕卷入日俄战争的漩涡,从而非常赞赏一九○二年日英缔结同盟时,两国表示的“不允许第三国介入日俄战争”的宣言。一九○四年英法缔结的同盟,也为法国拒绝参与对俄有利的战争提供了借口。

   德国

   德国在加强压制法国的同时,正在推进经巴尔干半岛向土耳其方面扩张的国家战略,也被称为“三B政策”(即柏林―拜占庭(现伊斯坦布尔)―巴格达)。为此,最担心的则是俄国的干扰。

   德国企图尽可能地将俄法两国,尤其是俄国的注意力,引向欧洲以外的地区。德国挑唆俄国向中国东北扩张,通过三国干涉加剧日俄之间的对立,促进日英结盟,进一步把俄国的矛头所向诱到远东。一方面,诱发俄国的战斗欲望;另方面,又积极帮助日本筹集军费,施展极其复杂巧妙的政治策略。

   德国对远东的扩张也不示弱。作为三国对日干涉的一员,它积极介入远东事务,增强了对解决远东问题的发言权。它还租借胶州湾并在那里建立了军事基地,与俄国租借的关东州(辽东半岛南端)、英国租借的威海卫形成鼎足之势。列强中真正为日俄发生冲突而高兴的惟有德国。

   对于注定要与法国决一雌雄的德国来说,威胁其背后的俄国国力的强弱,乃是关系德国国家命运的大问题。德国必须设法削弱俄国,至少也要使其侵略的矛头,指向德国以外的地区或国家。

   由于怀有这样的动机,爆发日俄战争便成了它梦寐以求的大事。德国认为,俄国战败是上上策;如果战胜,也要消耗其国力,并迫其进一步增强对远东的关注,倾全力于东方。或胜或败,都对德国有利。以上述认识为线索,回顾当时德国的态度和行动,不禁使我们联想起以下一些事情。

   (一)维特伯爵(一八四九~一九一五年,曾任财政大臣)在一段回忆中说:

   一八九八年三月,俄国占领了关东州,这是经过三国干涉、由日本“吐出”的土地。这次事件,不但遭到日本的怨恨,而且破坏了俄国和中国的关系,成为永远不可挽回的憾事。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一八五九~一九四一年),是这次事件的发动者。他和他的外交官玩弄种种手段,引诱俄国在远东进行冒险,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德国运用使俄国集中全力于远东之策略,达到维持西方同法国国境安全的目的。

   结果,因为俄国占领了关东州,引起一场轰动一时的日俄战争。战争使俄国遭到了极端屈辱性的失败,德国由于实现了自己的企图而欢欣鼓舞。

   (二)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

   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一八六八~二九一八年)的皇后,系德国血统,因而在俄国宫廷里,亲德、崇德的思潮异常浓厚。两国皇室的关系极其密切,尤其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之间来往函电频繁,情同手足,威廉二世的一言一行对俄国的国策颇有影响。

   日俄关系紧张的那年,威廉二世应邀参加俄国海军的阅舰典礼。在离开之前,从舰上发信号致意说:“世界最强海军国的皇帝,祝愿世界最强陆军国的皇帝取得成功”。据说,他还曾挑唆俄国进攻日本,说什么“德国要夺取英国的海上霸权,俄国应该进军远东争夺陆上霸权”。

   (三)促进日英结盟

   德国驻英国代理公使赫尔曼·冯·埃克特施泰因,最早提议并在暗中奔走撺掇日英结盟。他认为这是日本对俄国国际地位挑战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措施。

   (四)同意日本在德国募集资金

   日本的高桥是清,受日本政府的委托,曾在英美两国多次开展募集外债的活动。及至第四次募集时,考虑到仅在上述两国可能有困难,决定在一向与俄国关系密切的德国试行募集工作,威廉二世皇帝得悉后,当即表示同意,致使有关人士莫不感到意外。

   (五)对明石元二郎的谋略活动袖手旁观

   明石元二郎大佐,在进行颠覆俄国的谋略活动中,据说身边有不少俄国的情报人员,然而实际上,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威廉二世的密探。他们为了汲取经验,一直在细致地研究明石的活动。

   从当时的情况看,德国为了盟邦俄国,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搞掉明石,或将他逮捕引渡给俄国,但结果却没有这样做。

   (六)特派梅克尔参谋来日本

   一八八五年,德国陆军少校参谋梅克尔,受命来日本任陆军大学教官。他在改革日本陆军军制(由专门防御的镇守编制改为进攻作战的师的编制)和培训参谋上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在日中、日俄两次战争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日军将领和参谋,几乎都受过他的熏陶。即使时至今日,在日本仍保留着被称为梅克尔阵地的地形,这是梅克尔步行到现地实施战术教育时所利用过的遗址。

   曾经为日本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从幕后起过主导作用的梅克尔,原是德国驰名的参谋长毛奇的得意门生。归国后连续提升,直至担任了参谋次长。正当计划对法俄两面作战的重要时刻,德国特意派遣梅克尔这样的有名的军事专家远道来日,确实意味深长。

   在俄国的背后有强国的存在,这是德国战略上的需要。毛奇通过梅克尔使日军强盛起来,正是他为了从侧翼牵制俄国所投下的一个深谋远虑的棋子。

   美国

   美国是最后一个参与在中国争夺特权的国家。当时为夺取菲律宾和古巴已深感精疲力竭,它已无力再向中国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伸出魔掌。一八九九年对中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匀等”,实际是后发制人之策,只能起到牵制先行国独霸特权的作用。尽管这样,美国仍不甘心俄国独占中国东北。于是美国便着眼于日本,企图借重日本的力量,暂时阻截俄国的南进,然后再考虑下一步对策。

   美国的目标是,让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地区,保持势均力敌、相互对峙的局面。因此,一面援助日本,一面又不情愿日本取得全胜,垄断中国东北的市场。英国的想法与美国相同,而法国则不愿看到俄国遭到失败。总之,它们都想把战争局限在日俄两国之间,同时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又都在认真寻求出面调停的适当时机。

   美国上流社会人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暴发户,十分热衷于家庭的排场,非常喜欢与俄国贵族联姻。因此,多属亲俄派,社交界也呈现一片俄国派头。加之,那些有实力的资本家,因向旅顺、海参崴出售军需物资和开发建设器材,与俄国人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即使从实际利害方面来说,也是要站在俄国一边的。可是处于这种情况下的美国,却出现了日本热。

   据日本驻美国海军武官竹下说,美国希望以个人身份参加日军的人不可胜数。对于他们的要求无法一一回复,只好用印好的统一信件作答。

   有位叫拉福莱特·雷基缅特的人,提出要组织一个骑兵团参加日军作战。并说:“这是由在西部剧中有名而善骑的牧童组织的志愿军,每个人备有正副双骑,枪支弹药全部自备,被服、旅费等不让日本负担分文。”他还提出:“听说日本骑兵没有好马,日本军人吃尽了哥萨克的苦头,而我们的马都是好马,让我们教训那些哥萨克吧!”

   也有人要求捐赠军舰。提出要耗费二千万日元,建造一艘一万五千吨的堪称是当时最大的军舰(日本的联合舰队旗舰“三笠”号为一万吨)。

   英国

   由近东而中东沿着海洋一路东进的英国的势力,于一八六○至一八八○年间,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与俄国的南进势力发生冲突。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乃英国的宝库,是绝对不能退让的地区。英国在坚决抵制俄国扩张的同时,作为穷极之策,也想把俄国的势力引向东方。正是由于这个缘由,才有“三国干涉的黑幕实际上是英国策划的”传说。但是,英俄两国后来在远东地区也发生了冲突。英国向中国的扩张,一向局限在长江以南。到了一八九八年,租借了威海卫以后,便与南下旅顺、大连的俄国的势力形成对峙的态势。

   在中国,英国的扩张势力不断受到俄国的压抑,而且正如三国干涉中所明显表露的那样,法德俄三国的亲密关系愈益加强,英国在国际上开始受到孤立。

   英国因为在非洲进行英布战争,国力受到很大消耗,已无力单独对付俄国。英国在物色伙伴,以期确保和扩大在东方的权益。

   英国首先想拉拢中国,但由于日中战争的结局而大失所望。继而想做美国的工作,又因其势力距远东过远而作罢。这样,英国人的视线便转向一九○○年一起***过中国义和团起义的日军的实力上。基于“在远东只有日本最可靠”的认识,英国一反过去在任何方面都反对日本的常态,决定与日本接近。

   当时日本正面临俄国的强大压力。而且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需要妥善处理。日本的领导者,为开创对日本有利的国际条件,采取了最后一着棋,即跟英国结成同盟。

   就日本来说,可能选择的外交途径只有两条。不是与俄国妥协,就是与之一战。伊藤博文、井上馨等妥协派,站在期望签订日俄协定的立场上,主张“以确保日本在朝鲜的优惠权为条件,承认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权益”。

   而山县有朋、桂太郎和小村寿太郎一伙主战派,决心“依靠日英同盟与俄国一战”。

   国内舆论也随之一分为二。但就俄国贪得无厌的侵略现实来看,认为“俄国不独霸中国东北、朝鲜,决不会罢休,而且最终还将征服日本”的看法较占上风。所以,舆论界也渐趋倾向日英结盟论的观点。一九○一年,桂太郎组织内阁,小村寿太郎出任外务大臣,林董担任驻英公使,开始与英国政府进行谈判,终于在第二年一月三十日签订了日英同盟。其要点是:

   (1)日英两国承认中国、朝鲜的独立,当英国在中国、日本在中国和朝鲜拥有的特殊权益受到第三国侵犯时,两国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2)为了维护上述利益,日英两国中的一国与第三区交战时,同盟国对方要严守中立。

   (3)日英两国中的一国与第三国交战中如有别国参战,同盟国则应进行联合作战。

更新于:3个月前

结束战争·第十

结束战争·第十作者:大桥武夫·日本出自————《战略与谋略》出自————《战争通史》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运筹的六项战略谋略工作,全部取得了成功,而且以它的综合威力使俄国陷入绝境。日本的陆海军取得了连战皆捷的巨大胜利,但却没有力量进军俄国首都。 俄军方面,在奉天会战中吃了败仗以后,仍集结重兵于东北北部。..

活跃在敌后的“特殊任务班”·第九

活跃在敌后的“特殊任务班”·第九作者:大桥武夫·日本出自————《战略与谋略》出自————《战争通史》 日俄战争中,在不为人们注意的基层,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热情工作、克尽职守值得敬重的人。例如,当时与驻中国东北日军相配合、活跃在敌后的“特殊任务班”就是一例。 在尚没有飞机的日俄战争年代,如欲了解敌后..

连战皆捷的军事行动·第八

连战皆捷的军事行动·第八作者:大桥武夫·日本出自————《战略与谋略》出自————《战争通史》 概述 日俄战争中的日本陆海军,以英勇善战赢得全世界的敬佩。小村外相的外交工作,金子、明石、高桥等人的各种活动,都得到了战争的有力支持。反之,他们所开展的工作也不断为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般说,军..

高桥是清的募债工作切断了敌国的资金来源·第七

高桥是清的募债工作切断了敌国的资金来源·第七作者:大桥武夫·日本出自————《战略与谋略》出自————《战争通史》 尚缺一亿日元的军费 众所周知,战争需要大量的军费。而日本虽不得已与俄国开战,但却为战争经费不足所苦。 日本本来的作战计划,是以“从朝鲜半岛驱逐俄军,防止俄军重犯鸭绿江畔”为目标的。为实现..

金子坚太郎受命着手适时结束战争·第六

金子坚太郎受命着手适时结束战争·第六作者:大桥武夫·日本出自————《战略与谋略》出自————《战争通史》 通常在战争开始时,便应对如何结束战争有所预想。但是,决心开战的日本,国力贫乏,无望战胜俄国。非但如此,甚至战争能否支持一年也令人置疑。 日本方而的意图是,竭尽全力千方百计设法坚持一年。期望在此期..

日俄开战·第五

日俄开战·第五作者:大桥武夫·日本出自————《战略与谋略》出自————《战争通史》 开战前的一般形势 对于俄国南下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日本多次向中国政府提出警告,促其力阻俄国向中国东北的扩张。与此同时,也和俄国政府进行过直接交涉。无奈中国无力抗击俄国;韩国在日中战争之后,依然为内争所苦,同样处于自顾..

明石元二郎的谋略活动使俄国的政局不稳·第四

明石元二郎的谋略活动使俄国的政局不稳·第四作者:大桥武夫·日本出自————《战略与谋略》出自————《战争通史》 概况 一九○五年九月五日,日俄媾和条约正式签订。当时明石元二郎(一八六四~一九一九年)对此深感遗憾,认为丧失了良机。 明石系日本陆军中佐(一九○三年晋升大佐),自日俄开战前的一九○二年起,..

日俄战争的起因·第二

日俄战争的起因·第二作者:大桥武夫·日本出自————《战略与谋略》出自————《战争通史》 南进的本能 世界的历史贯穿着一条粗线,这就是北方民族的南进和南方民族阻止其南进的斗争。仅以远东地区来说,中国自古以来长期为北方民族的侵扰所苦,后一段时间又受俄国南进的压迫。 俄国在亚洲大陆拥有广阔的地域。但绝大..

使人不可理解·第一

使人不可理解·第一作者:大桥武夫·日本出自————《战略与谋略》出自————《战争通史》 在日俄战争的幕后,为开展谋略工作而奔走的明石元二郎,曾在日记中写道:“列宁走到我的身旁小声说:‘你抽的是相当好的香烟……’。其实我嘴上叼的并不是好烟。真让人扫兴,怎么能信口乱说!后来我意识到:一个劳苦大众的领袖..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作者:大桥武夫·日本翻译:古月·中国出自————《战略与谋略》出自————《战争通史》 本书系作者(战前日军中校参谋,现任东洋精密工业董事)于一九七八年撰写的一部战争史实。它着重叙述了二十世纪初,在帝俄南下政策和日本北进政策的冲突中,弱国日本通过深入研究敌我形势及欧美列强的态度,制定出同帝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