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兵法

繁体

***兵法

作者:***

出自————《***兵法》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第一章 “一点两面” ——歼灭战的秘诀

1945年12月25日, 东北人民自治军在辽宁省阜新市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针对东北战场的***大多是以“远征军” 为主的精锐部队, 武器装备好、 官兵素质好、 实战经验丰富、 战斗力强,而自治军装备差、 进攻时习惯于一面平推、队形密集、 伤亡大、 战果小, 以及东北战场初期所打锦州以北的战斗、 抚顺战斗和四平以南的泉头等战斗均系“突破口过大” 而未能打好的实际情况, 结合自身多年领兵作战的经验, 提出了“忍、 等、 恨” 的作战方针(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坚持忍耐, 避免过早与敌军决战, 应诱敌深入, 等其分散, 再集中优势兵力,予以狠击) , 并首次提出了“一点两面”和“三三制” 这两个战术原则。“一点两面”是指进攻时选择与敌军要害相关的一处弱点, 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 采取头尖尾巴长的纵深梯次配置, 以善于攻坚的部队作为突击矛头, 集中火力予以支援, 首先从一点上突破敌军, 后续梯队随即跟进向突破口两翼和敌军纵深猛烈扩张, 打乱其部署, 割裂其防御体系和队形, 并配合以两面或多面包围,从而干脆彻底予以歼灭的战术。

一、 “一点”

(一) 、 “一点” 的概念。 “一点” 就是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与火力, 选择敌军与要害相关的一处弱点实施突击, 以求彻底打垮敌军。“一点” 可分为战役上的“一点” 和战术上的“一点” 。

1、 战役上的“一点”:是指集中至少三倍以上优势的兵力和绝大部分火力装备, 选择较弱的敌军予以歼灭。 打运动之敌时, 选择几路敌军中较弱的一路;无力吃掉一路敌军时, 则打其一节。 打分散守备之敌时, 则选择较弱的一处敌军予以歼灭。

2、 战术上的“一点”:是指在进攻时, 依据敌情和地形, 选择与敌军防御体系要害有关联的一处弱点作为突破点, 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 采取纵深梯次配备, 发起攻击后实施连续坚决地突击, 一旦打开突破口, 后续部队随即跟进向敌军纵深和两翼猛烈扩张, 使敌军防御体系完全陷入混乱和瓦解, 无法恢复原有的防御态势或重新组织起的有效抵抗。

(二) 、 选择“一点”的原因

1、 打开突破口需要集中兵力。 在敌军阵地上打开突破口是进攻取胜的第一步, 至关重要。 但因敌军阵地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攻击其一点, 其它的敌军都会给予支援。 因此, “开口子” 既是进攻战的关键点, 也是难点, 故必须集中优势的兵力才能确保突破取得成功。

2、 向敌纵深进攻需要集中兵力。 敌军的防御体系通常都是纵深配置。 进攻时如分散兵力, 即便是打开了突破口, 也会因突破口附近缺乏后续兵力而无法及时向敌军纵深突进, 以致敌军很容易通过反突击恢复原有的阵地和防御态势而导致前功尽弃。

3、 从突破口打击敌军, 难度小, 战果大。 突破口附近的敌军是容易动摇和恐慌的, 从突破口发展进攻是“打伤口” 、 “打败兵” 和“受败兵影响之敌军” ,带有追击的性质, 事半功倍。 只有事先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 才能及时从敌军的“伤口处” 投入战斗。

4、 扩张战果需要集中兵力。 突破口打开后, 突入敌军阵地的我军是三面受敌, 还需要向纵深和两翼发展进攻, 没有足够的兵力及时进入突破口就无法保障已经突入敌阵的我军继续有效地扩张战果。

5、 兵力少时, 更应集中兵力。 进攻时兵力优势越小越应集中, 以求先在局部形成绝对优势突破敌军的“一点” , 待打垮敌军后, 再依靠追击予以歼灭。

6、 敌军越强越应集中兵力。 打强敌时突破的难度更大, 更需要集中兵力,采取纵深梯次配备, 轮番实施坚决地攻击, 才能有效突破敌军组织的坚固防御。

7、 集中兵力, 才能粉碎敌军的反突击。 反突击是防御一方在对方突入防线后惯用的手段, 力图恢复原有的阵地态势。 只有集中优势兵力进攻, 才能在突破后有效击退敌军的反突击。 而且, 集中兵力进攻, 士气高, 顾虑少, 易于突破、发展进攻和展开追击。

8、 战略、 战役和战术上, 均应强调集中兵力。 要防止因敌情复杂而四处分兵, 防止因集中兵力出现的食宿不便等困难而分兵; 防止出现思想上集中而事实上分散, 地图上集中而战场上分散的情况。 始终坚守集中兵力的基本原则, 再视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用兵, 或长距奔袭迅速攻取敌军的孤立据点, 或围点打援,先灭援军, 再攻守军, 以实现速战速决, 各个击破敌军之目的。

9、 注意集中而不拥挤。

(1) 、 集中不是将兵力都堆到一线, 而是要把主要的火力根据射程的远近适当配置起来, 实现火力使用的高度集中, 阵地的适度分散。

(2) 、 将进攻部队分成若干个梯队沿纵深配置。各梯队的距离, 一方面考虑使敌方打我军第一梯队的炮火不至于同时也打到第二梯队, 另一方面又要使第一梯队取得进展时第二梯队能不失时机的投入战斗。 重点在于后者。

(3) 、 对选定的主攻点, 应采取局部的两面或三面攻击。

(4) 、 后续跟进的梯队, 采用疏散队形前进。

(5) 、 一线部队采用三三制的战斗队形进攻。

10、 注意减少第二梯队的伤亡。

(1) 、 安排一部分火力压制敌军纵深的火力。

  (2) 、 后续部队采用疏散队形。

(3) 、 后续部队摆在较远的地域, 视战斗情况适时推进。

(4) 、 主攻方向采取进攻的突然性和隐蔽性, 并以佯攻吸引敌军的注意力和火力。

(5) 、 不因顾及后续部队的伤亡而分散兵力。

11、 实际打突破口的一线兵力并不多。 军以上部队除打大阵地战或攻城外,一般摆成一线, 否则无法及时加入交战。 但师以下部队通常是分成二线或三线配备。 打攻坚战, 开始突击时通常仅有几个排投入进攻; 打运动战, 通常是4至6个连队先投入战斗, 其余部队是在突击队打开突破口后用于纵深扩张战果。 因此,开口子时通常选择敌军 1-2 排的阵地, 一个师投入1至2连实施进攻, 而以全师的重火力集中予以支援。

二、 “两面”

(一) 、 “两面”的概念。 两面是指进攻时, 至少对敌军展开两面以上的向心突击, 以歼灭敌军。 通常有三种情况:

1、 进攻运动之敌, 若打头, 除一部攻击敌军头部外, 以主力将敌军拦腰截断, 并向敌头部攻击; 若打尾, 除一部攻击敌军尾部外, 以主力将敌拦腰截断,并向敌尾部攻击。

2、 进攻防御之敌, 除以一部在正面攻击外, 应以主力从敌军侧翼或背后实施攻击。

3、 打击一路敌军时, 除以一部牵制他路敌军外, 以少数兵力在正面牵制该路敌军, 主力从一翼或两翼包围歼灭之。

(二) 、 主要方向与次要方向

“两面”有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之分。敌军侧面是进攻的主要方向(指运动战。 攻坚战, 敌系环型防御, 无此划分) ,敌军的正面是进攻次要方向。地形对我有利的一面是进攻的主要方向, 对我不利的一面是进攻次要方向。敌军薄弱的一面是进攻的主要方向, 敌军强大的一面是进攻次要方向。我主力集中的一点是主要方向, 两面是次要方向。对纵深很大, 后方兵力强大之敌军, 应将主力放在正面或侧面, 以击破敌阵;对纵深不大之敌, 则应将主力指向敌后方。“两面”不是绝对的。 兵力多时,可以三面、 四面, 但至少需要展开两面攻击,以防止敌军形成单纯的一面抵抗, 节节抗击, 或败而不灭, 打成击溃战, 或旷日持久, 己方伤亡过大, 得不偿失。

  (三) “两面”的优点

1、 对敌实行夹攻, 可断其退路, 彻底歼灭之。

2、 两面攻, 有利于主要方向的突破取得成功。两面进攻, 可以迫使敌军分散兵力、 火力和精力, 既有助于“一点”方向的突破, 又能迅速切断敌军的退路予以歼灭, 从而转移兵力遂行新的作战任务。三、 “一点两面”的关系“一点”的实质和作用在于迅速打垮敌军, “两面”的实质和作用在于彻底歼灭被打垮的敌军, 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著名的 “一点两面”战术。东北战场的初期, 民主联军的许多指挥员没有深刻领会和学会实际运用“一点两面”的战术。 最典型的是1947年2月的德惠进攻战役。 民主联军以6纵加独立2师共4个师攻打***王牌军新1军第 50 师据守的德惠县城。前线指挥员原定

4 把“尖刀” , 结果在打的过程中出现了16把“尖刀” , 32把“尖刀” 的情况,虽然独立2师曾一度打开了突破口, 但因兵力不集中未能及时从突破口发展战果,导致久攻不下, 形成相持, 最终在敌强大援军迫近时被迫退出战斗。 后经***再三强调和引导, 民主联军和东北野战军各级指挥员逐步深入学习和运用“一点两面”战术后, 东北战场的形势迅速得以改变。

四、“一点两面”的运用要点

  (一)、“一点” 的选择条件

1、 地形条件

(1) 、 有隐蔽的地形、 地物, 便于进攻部队的集结、 运动和展开突击;

(2) 、 有良好的火力阵地, 尤其是炮兵阵地;

(3) 、 有良好的观察所与指挥所;

(4) 、 突破后便于向敌军纵深发展进攻。

  2、 敌情条件

(1) 、 敌战斗力较弱的部队;

(2) 、 敌工事薄弱的地方;

(3) 、 敌军的结合部、 突出部;

(4) 、 敌军的侧后方或松懈的地方。

3、 选强点与选弱点

“一点” 应当选择敌军的弱点。 弱点有三种: 一、 既是弱点又是要点; 二、与要点相关联的弱点; 三、 孤立无关紧要的弱点。 进攻时应当选择前两种弱点作为“一点” 。

特殊情况下, 在我军占压倒性优势, 或者有内应或有特殊的武器装备, 有把握迅速夺取的情况下, 可以选敌军的强点作为“一点” 。

4、 “一点” 的数量

“一点”是灵活的。 运动战通常选一个突破点即可, 攻坚战则需选两个以上的突破点, 打弱敌时也可同时选择多个突破点。 但无论何种情形, 都应当、 而且只能选一个最主要的突破点。

5、 特定情况下, “一点” 可选择正面“一点” 通常应选敌军的侧翼或后面, 但如敌侧后的地形不好, 或敌侧后兵力雄厚, 而正面兵力薄弱, 地形也对我军有利时, 可将“一点” 选在正面。

(二) 、 “两面”的兵力分配

1、 “一点两面” 的兵力分配“一点” 使用 80%至 90%的兵力和全部的重兵器, 以纵深梯次配置在狭窄的地段上突击敌军。 主攻方向, 我敌的兵力对比应为 3 比 1 或 4 比 1 以上。“两面” 以 10%至 20%的兵力, 在宽广的地段上攻击敌军。 在集中优势兵力的情况, 10%的兵力可以满足我军在两面作战的需要。

2、 “一点两面” 的战斗队形

(1) 、 “一点” 的队型配置。将进攻部队分为若干个梯队向纵深摆开, 间隔应确保第二梯队能及时投入交战, 并尽量避免敌军同一炮火袭击能同时杀伤我方第一和第二两个进攻梯队。师以上部队多数采取并肩突击, 师以下部队隔一级或两级并肩突击。进攻大城市, 可以配置二线师、 三线师轮番进攻。对选定的攻击点应采取局部的两面或三面进攻。

3、 “一点两面” 的火力配置

(1) 、 集中使用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重火力;

(2) 、 重火器应队形分散、 而火力集中;

(3) 、 炮兵尽量抵近射击;

(4) 、 用一部分火力压制敌军的纵深火力。

(三) 、 两面的兵力与火力配置

“两面” 的部队仍应有重点, 可形成局部的“一点两面” 。通常将两面的部队分为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使用 70%的兵力, 在宽广正面并肩突击; 第二梯队使用 30%的兵力, 视第一梯队的情况而推进。火力配备与“一点” 方向同。

(四) 、 两面的配合通常是次要的一面先打, 主要的一面后打, 但两者不能脱节; 有时也可以同时开打。

实战证明“一点两面”是歼灭的战术, 是机动灵活的战术, 是胜利的战术, 是速战速决, 各个击破敌军的战术。 它既有二次大战中德军和苏军钳形合围战术的精髓, 又更为简洁、 精妙和实用, 大能指挥方面军、 集团军的交战, 小可组织连排规模的战斗。

在现代战争中, “一点两面”战术的内涵和形式必然会有新的变化和发展, 但其基本精神和实质不会消失, “一点两面”对未来战争的指导意义和价值仍将长久地指导意义。

第 2 章 “四快一慢” ——致胜的法宝

1947 年 7 月, 民主联军总部在哈尔滨召开师以上军事干部会议, ***根据夏季攻势, 特别是三战四平的攻坚经验和教训, 总结提炼出了“四快一慢” 的战术原则。

“四快”是指:

1、 向敌军前进要快。进攻时要善于出其不意, 长途奔袭, 以抓住敌军。

2、 攻击准备要快。抓住敌军后, 看地形、 选突破口、 调动兵力、 布置火力、构筑工事、 战斗动员等各项准备都要快。

3、 扩张战果要快。突破“一点” 后, 坚决扩张战果, 使敌军无法恢复防御。

4、 追击要快。 敌军溃退后, 要猛追到底, 使敌军无法逃跑和重新组织抵抗。“一慢”是指发起总攻击要慢。 要在查清敌情、 地形、 选好突破口、 布置好兵力、 火力, 作好准备后再发起进攻。“四快”的实质是力求能抓住战机和抓住敌军。 “一慢”的实质是确保能迅速突破和消灭被抓住的敌军。 “四快一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科学和辨证地解决了“快与慢” 的关系, 解决了“抓战机” 与“保胜利” 的关系。1947年冬季攻势中,2纵4 师是战斗力很强的老部队, 在法库打援敌***王牌军新6军22师,没搞清敌情、 地形就开打, 结果歼敌600, 自损过千, 得不偿失。 2 纵6师是新部队, 打彰武时, 按“四快一慢”, 先扫清外围, 做攻击准备,进攻发起后很快就把最难打的阵地打下来。

  第三章 “四组一队” ——攻坚战的利器

1947年6月以前, ***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 为减少部队的伤亡, 指挥的战役多为灵活机动的运动战、 伏击战、 奔袭战, 民主联军部队普遍缺乏大城市攻坚战的经验。

1948年4月, 民主联军总部在哈尔滨召开军事工作会议, ***针对部队普遍缺乏城市攻坚经验和战法, 根据冬季攻势中城市攻坚“一个营打一条街” 等实战经验, 研究提炼出了“四组一队”的战术原则。 至此, ***兵法的六大战术原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术原则体系。

“四组一队”是指城市攻坚或进攻坚固防御之敌时, 通常先将1个突击连(突击队) 编成四个组, 即火力组、 突击组、 爆破组和支援组, 而后再实施突击, 使火力、 爆破、 突击、 支援能有机结合, 既增强突击力, 又有效的减少伤亡。 城市作战, 受地形和建筑群的限制,大部队无法展开, 以多支精干的突击队采用“四组一队的编成, 选择多点多路, 集中火力予以掩护和支援, 以多梯次突击队编成,采用车轮战法交替攻击前进、 爆破前进, 并粉碎敌军的反冲击, 后续部队随后跟进, 并确保重点的 2 至 3 路能打到底, 在敌军纵深会师, 以彻底割裂敌军的防御体系, 积小胜为大胜, 最后攻取敌方守卫整座城市和防御阵地。

1947年6月, 东北民主联军以10万攻城部队经过半个月的血战, 未能顺利攻克3万余***防守的四平市, 部队蒙受了不必要的重大伤亡。 在***提出“四组一队”战术原则后, 民主联军和东北野战军开展了攻坚大练兵, 东北野战军的攻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948年6月之后, 任何***重兵防守的大中城市都无法再有效阻挡东北野战军地动山摇般的迅猛攻击。

现代作战的战术及战斗队形应当、 而且也必然会有新的发展, 但“四组一队”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在攻坚时仍有其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

第四章 “三种情况, 三种打法” ——灵活用兵的典范

1947 年 4 月 8 日, 为保证夏季攻势顺利实施, 民主联军总部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 ***针对东北战场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的战术原则。

一、 对占领防御阵地之敌的打法。

***元帅提出: 对占领防御阵地之敌, 不能打莽撞仗。 莽撞仗是敌情不明,地形不明, 兵力未集中, 火力未布置好, 迂回部队未赶到, 就贸然发起攻击。对此类敌军, 应先查明敌情, 弄清地形, 按“一点两面”、 “四快一慢”部署好兵力、 火力, 再运用“三猛战术” 发起战斗, 消灭敌军。

二、 对退却之敌的打法

对于退却之敌, 要打莽撞仗。 退却之敌军的心思是想跑, 容易被击败; 动作缓慢, 敌军就会逃脱。 故发现敌军退却时, 应不等命令, 不等部队到齐, 立即以现有兵力展开追击, 同时报告上级。追击要采用多路平行追击, 以机动性好的部队取捷径迎头拦击或拦腰截击,追上敌军即以猛打抓住之, 并设法断其后路; 各追击部队均应主动向敌退却方向前进, 协同歼敌。

遇敌以少数掩护部队时, 以一部兵力解决之, 主力应继续追击敌军之主力。遇敌主力重新转入防御时, 则先包围之, 经必要准备, 再发起进攻。 如不能单独歼敌, 则以积极的战斗准备等待主力到达后再行攻击。

  三、 对要退而尚未退之敌的打法。

对要退而未退之敌, 要打半莽撞仗。 应先以一部分部队与敌军开打, 抓住敌军并断其退路。 等其他部队和火力到达后, 再按“一点两面”、 “四快一慢”部署歼灭之。

半莽撞仗多发生于我军奔袭时。 奔袭接敌要快, 遇敌小部队、 小据点时, 能绕则绕, 不能绕以小部队突袭解决之; 主力到达奔袭目标时, 先包围, 后侦察,不能单独歼灭时应等主力赶到再攻击。 视不同的敌情, 灵活采用不同的战法。兵力优势小时, 宜放一面诱敌突围, 以一部兵力在敌军突围道路的两侧占领阵地, 待敌大部出来后猛烈出击。

如敌主力尚未展开, 先头部队应迅速抢占要点, 将敌压缩到不利地段, 以便于主力到达后实施攻击。

如敌主力已重新退回据点, 并展开防御, 则应待主力到达后再行展开攻击。

第五章 “三三制” ——少伤亡的要点

在人类战争史上, 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更新, 尤其是机枪和火炮等速射武器和大杀伤力武器的出现, 使军队的进攻队形经历了从密集方阵到散兵线, 从装甲与机械化步兵等诸兵种编组, 再到空地一体化作战的演变。 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 许多国家的军队, 特别是单兵素质不高、 缺乏正规训练的军队, 在进攻时仍然习惯于简单地采用“人海战术” 和波浪式集团冲锋。 这种情况在工农红军、 八路军和早期的东北野战军中也普遍存在, 以致部队在进攻中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虽有一些中外将领和指挥员注意到疏散进攻队形的问题, 但未能提出简洁统一、 平战结合的有效方法。

早在抗战初期, ***就根据平型关战役的经验, 提出要教育部队在进攻时采用疏散的三五成群的作战方法, 以减少部队与强敌交战时的伤亡。1945年12月 25 日, 在辽宁省阜新市召开的营以上干部会议上, ***针对东北战场上***大多是精锐部队, 武器装备好、 战斗力强, 而我军的进攻队形密集,且一面平推, 伤亡大, 战果小的实际情况, 首次提出了 “三三制”战术。“三三制”是指步兵分队的每个班按单兵的军政素质和作战能力编成三个组, 每组三、 四个人; 班长指挥组长, 组长指挥组员, 全班以班长为核心; 平时便于管理, 战时便于相互配合。 具有小群、 疏散、 机动、 灵活、 勇敢的特点, 攻、防时各组之间既能形成合力, 又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三三制” 的延伸, 就是平时, 在编制上通常1个军辖3个师(旅) 及配属部队, 师辖3个团及配属部队, 团辖3个营, 营辖3个连, 连辖3个排, 排辖3个班。 战时, 大部队在进攻时, 队形也要适度组合编排, 既形成能击破敌军的攻击力, 又避免因过度拥挤而产生的不必要伤亡。

凝视 20 世纪后半叶、 乃至 21 世纪初的亚洲、 中东、 海湾和中亚等战场, 依然时常可见因战斗队形不当而导致重大无谓伤亡的情形, 令人震惊和痛惜不已。随着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发展, “三三制” 的组织结构必然会推陈出新。现代战争中, 军队进攻或防御时, 也理应根据战场的实际需要合理编组战斗队形,但“三三制” 的基本精髓和理念依然有其科学的指导价值。

第六章“三种情况, 三种打法” ——灵活用兵典范

1947年4月8日, 为保证夏季攻势顺利实施, 民主联军总部在哈尔滨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 ***针对东北战场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的战术原则。

一、 对占领防御阵地之敌的打法。

对已占领防御阵地之敌, 不能打莽撞仗。 莽撞仗是敌情不明, 地形不明, 兵力未集中, 火力未布置好, 迂回部队未到位, 就贸然发起攻击。对此类敌军, 应先查明敌情, 弄清地形, 按“一点两面”、 “四快一慢”部署好兵力、 火力, 再运用“三猛” 、 “四组一队” 战术发起战斗, 消灭敌军。

二、 对退却之敌的打法。

对于退却之敌, 要打莽撞仗。 退却之敌其心思是想跑, 容易被击败; 我军动作缓慢, 敌军就会逃脱。 故发现敌军退却时, 应不等命令, 不等部队到齐, 立即以现有兵力展开追击, 同时报告上级。

追击要采用多路平行追击, 以机动性好的部队取捷径迎头拦击或拦腰截击,追上敌军即以猛打抓住之, 并设法断其后路; 各追击部队均应主动向敌军退却的方向前进, 协同歼敌。

遇敌以少数掩护部队时, 以一部兵力解决之, 主力应继续追击敌军之主力。遇敌主力重新转入防御时, 则先包围之, 经必要准备, 再发起进攻。 如不能单独歼敌, 则以积极的战斗准备等待主力到达后再行攻击。

  三、 对要退而尚未退之敌的打法。

对要退而未退之敌, 要打半莽撞仗。 应先以一部分部队与敌军开打, 抓住敌军并断其退路。 等其他部队和火力到达后, 再按“一点两面”、 “四快一慢”等战术部署歼灭之。

半莽撞仗多发生于我军奔袭时。 奔袭接敌要快, 遇敌小部队、 小据点时, 能绕则绕, 不能绕则以小部队突袭解决之; 主力到达奔袭目标时, 先包围, 后侦察,不能单独歼灭时应等主力赶到再攻击。 总的原则是: 视不同的敌情, 灵活采用不同的战法。

我军兵力优势小时, 宜放一面诱敌突围, 以一部兵力在敌军突围道路的两侧占领阵地, 待敌大部出来后猛烈出击。

如敌主力尚未展开, 先头部队应迅速抢占要点, 将敌军压缩到不利的地域内,以便于主力到达后实施攻击。

如敌主力已重新退回据点, 并展开防御, 则应待我军主力到达后再行展开攻击。

第七章 用将篇——上命有所不受

不同的将领有不同的性格、 用兵风格和指挥才能。 用对者胜, 用错者败, 古今中外, 概莫能外。 ***元帅极善于选将、 育将和用将。

1、 选将不拘一格

***深知: “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和“人无完人” 。 他选将不问资历、 不分“山头” , 不拘小节。 ***选将的主要法则就是在战火中选将, “能打者上,不能打者下” 。 闯关东的中共武装分别来自山东的八路军、 华东的新四军和华北等部队。 ***根据战场上的表现, 适时筛选和调整各部队的主要指挥员, 他既重用了邓华、 李天佑、 韩先楚等智勇双全、 有胆有识的将领, 也重用了黄永胜、 李作鹏、 钟伟这类能打敢玩、 “两头冒尖” 的战将。 三年的硝烟散去, 第四野战军中的.智将、 勇将、 奇将云集, 而且, 绝大多数将领都能人适其位, 将尽其才。 在白山黑水的战场上, 四野“将军团” 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绝伦的战争剧。

1947年, 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三次向***力荐由段苏权替换8纵司令员黄永胜。 第一次, 程子华面见***称: “黄永胜整天打牌跳舞, 不干工作。 ”***答: “辽西三战三捷,8纵从地方部队上来不久, 黄永胜当司令, 半月歼敌1万6千多人, 打的不错” 。 第二次, 程子华又见***称: “黄永胜太霸道, 什么都得他说了算, 可部队里许多具体工作他又不管。 ” ***说: “不要搞山头, 要团结, 要能容人。 无“度” 不丈夫, 不是毒, 是度量。 ” 第三次, 程子华再见***称: “黄永胜在生活作风上实在糟糕,用林总的话讲, 他是有贼心, 也有贼胆,影响很不好。” ***平静地说: “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个故事。 刘邦问韩信: “我能将多少兵? ” 韩信答: “最多10万。 刘邦又问: “那么你能将多少兵? ” 韩信答: “多多益善” 。 刘邦笑道: “你既然这么大的本事, 怎么被我捉来阶下? ”韩信曰: “陛下虽不善将兵, 却比韩信善于将将。 ” 程子华听后无语, ***说:“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 正是这位“毛病甚多” 的黄永胜将军, 在井冈山、 中央苏区、 长征、 抗战及解放战争中均有上佳的战绩。

2 育将不知疲倦。

***善于总结战法, 更善于传授战法。 为了提高部属的军事理论素养和作战指挥能力, 他将深奥的军事理论和复杂多变的战略战术, 归纳成“一点两面” 、“四快一慢” 、 “三三制” 、 “四组一队” 等通俗易懂、 简洁实用的术语。 平时,不厌其烦地以提纲、 报告、 会议研讨等方式进行传授; 战前, 对部将的作战方案予以具体地指导; 战后, 督促部将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 有成功的经验立即转发各部队学习, 遭遇挫折则通报各部队引以为戒。 让各级指挥员胜的清楚, 输的明白, 打一仗, 进一步。 在他麾下的将领都能迅速进步成长, ***这位抗日军政大学的校长, 在延安培育了大批抗日骨干, 在战场上在培育出了众多智用双全, 能独挡一面的战将。

1947年6月, 东北野战军预计守卫四平的***不足2万人(实为3.5万人) ,随即以1纵、7纵和6纵17师合计7个师10万人进攻四平。 由于对敌军兵力判断有误, 对大规模城市攻坚研究不足、 进攻部队伤亡过大和敌军重兵救援集团迫近, 经过17天艰苦战斗, 虽攻取四分之三的城区, 歼敌过半, 但***最终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决定放弃攻城。 战后***主动承担了攻击失利的责任, 并督导众部将认真吸取教训。7月13日, ***亲笔给攻城总指挥 1 纵司令员李天佑写信:“天佑同志: 总部2日关于夏季攻势经验教训总结电, 盼切勿草率看过, 而应深切具体地研究, 使今后思想有个标准: 要把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切决定于条件的原则(这个原则我同你谈过) , ***的效果的原则, 实践是正确与否的原则, 加以很好地认识。 你是有长处的, 有前途的, 但思想不够实际。 夏季攻势, 特别是四平战斗直至现在, 从你们的电报和你们的实际行动的结果上看, 表现缺乏思想, 缺乏认识。 为了今后战胜敌人, 盼多研究经验和学习***的军事思想。 凡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 无论它是美名勇敢或美名慎重, 其结果都要造成损失, 而得不到胜利的。 正确的思想的标准, 包括实践在内的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 在军事上要发挥战斗的积极性, 而同时必须从能否胜利的条件出发。 凡能胜利的仗, 则需很艺术地组织, 坚决打; 凡不能胜的仗, 则断然不打, 不装好汉。 如不能胜的仗也打, 或能胜的仗如不很好地讲究艺术, 则必然把部队越搞越垮, 对***是损失。 以上原则, 有益进步, 望深刻体会之。 这些原则同时也是我正在努力加深认识的东西。 ***” 李天佑接此信后深受触动, 深刻反省, 组织多次会议调查座谈,结合四平血战的教训, 亲自编写出《四平攻坚总结》 , 经***批转各纵组织学习。1948年3月, 东野四战四平时, ***再次令李天佑担任攻城总指挥, 结果23个小时即轻松攻克, 全歼***守军1.8万人。

  3 用将纵其所长。 ***深知敌情多变和战机稍纵即逝。 他尽可能深思熟虑后再制定和下达作战命令, 发起作战行动。 开战后, 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部署和作战计划。 他还善于鼓励部将在敌情变化时, 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处置。《孙子兵法》 曰: “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此统兵要领有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 当最高统帅的命令不符合战场实际情况时, 前线统帅敢于“君命有所不受” , 机断行事, 以夺取战争的胜利。 古今中外的名将, 大多具备这一境界。

第二层境界, 允许下级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 对自己下达的命令有所不受,灵活处置。 能达到此等境界的将领为数不多。 古往今来, 违反上级的命令, 虽打胜仗而被以抗命、 或有害全局为由受到处罚的情况屡见不鲜。

第三层境界, 提倡部属针对变化的敌情, 违反自己下达的命令, 积极的机断行事, 夺取高于原定作战目标的胜利。 具备此等境界的中外军事统帅为数甚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1947年2月, ***在东北野战军军事干部会议上提出: “在情况变化时, 在不妨碍整个上级意图时, 应当积极的机断专行, 站在歼灭敌人的总意图上, 在不妨碍整个部队协同的条件下, 去灵活处理情况, 我们最希望的是在整个退却的命令下及防御的情况下, 能机断专行歼敌一部, 这是执行命令的坚决性与具体情况下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

1947年 3月8日, 北满民主联军主力三下江南, ***全线撤退。 ***决心以1、6纵队等部歼灭位于德惠大房身的***新1军的1个整编团, 电令钟伟率2纵5 师配合行动。9日,1纵在大房身歼灭***新1军后尾部队 200 余人。 钟伟率 5师途经靠山屯附近时获悉有***正在向南运动。 钟伟判定战机难得, 即令部队投入战斗, 很快在平安堡歼灭***第71军第88师后卫第262团1个营, 并将***第 71 军第 88 师的 5 个连合计 1300 人包围在靠山屯。 钟伟不等候命令, 主动采用两面夹击的战法围攻靠山屯。 为解救靠山屯之***, 陈明仁率***第 71 军第 88师从德惠、 第87师从农安两个方向出援。 钟伟边组织攻击和打援, 边上报战场情况。 ***根据最新敌情旋即改变原定计划, 决心首先歼灭靠山屯之***, 电令 2纵阻击和牵制***第87师;6纵主力切断靠山屯***的退路, 配合 2 纵将其歼灭;以1纵主力威胁德惠, 6纵 17师作为预备队。10日晚, 靠山屯***被歼, ***第87 师分两路退向农安, ***命令各部全力向农安西北郭家屯方向展开追击, 3月11日,1纵在德惠以西将***第 71 军特务团、 工兵营、 运输营及第88 师直属队歼灭, 并在郭家屯等地合围第 88 师主力, 将其大部歼灭;2纵、6纵沿公路平行追击, 歼灭第87师一部, 并包围农安。战后***给5师发了嘉奖电, ***还在军事会议上要求指挥员们: “以增加胜利, 减少失败为最高原则, 要敢于打没有命令的胜仗, 就像钟伟在靠山屯那样”。

1947年9月, ***发起秋季攻势。 ***新6军新22师驻扎新民。 由保安团改编的***第177师驻守新民东北方向的法库, 暂编57师以主力守卫新立屯, 以1个团守彰武。 ***命令邓华率7纵穿越法库和彰武, 挺进新民、 黑山、 新立屯一带, 破坏北宁铁路和阻止新6军北返。 邓华决定分兵2个师破路, 另派第 21师奔袭法库。 有人提出此举与***的命令不符。 邓华说: “林总我知道, 只要打胜仗就行了。 再忠实执行命令, 打不了胜仗也不行” 。 结果第21师一天奔袭180里, 仅用1个小时既全歼***第177师。 ***当即发电嘉奖。 其后, 邓华再次主动发兵, 又连续拿下彰武和新立屯等地。 ***又再三续电嘉奖。

1948年10月25日, ***判断廖耀湘兵团欲退向营口, 电令黄永胜率6纵主力南下封堵廖耀湘兵团的退路。 黄永胜深知廖耀湘兵团全部机械化, 机动能力极强, 指挥6纵一路向南狂奔, 顾不上架设电台与总部保持联系, 一天行军160里。26日晨, 6纵副司令员李作鹏带前卫部队行至新民县的历家窝棚时, 与欲改退沈阳的廖耀湘兵团主力遭遇。 李作鹏从密集的枪跑声中判断当面之敌系***的主力部队, 敌情有变, 果断下令就地展开阻击, 黄永胜赶到战场后指挥6纵主力死打硬拼, 击退***10多次猛攻, 封闭了廖耀湘兵团5个军退回沈阳的最后一条生路,并上报东野总部, 为全歼廖耀湘兵团立下头功。

在东北民主联军和第四野战军中, 由于***身体力行和广泛提倡“君命有所不受” , 并及时向各纵队通报敌情和我情, 各纵队将领对战场全局、 敌情和友军均心中有数。 因此, 当战场上敌情发生变化时, 四野的战将大多能准确把握全局,抓战机眼尖手快; 应变机动灵活; 打起来凶狠刁钻。 偶尔“抗命” 也大多抗之有理, 恰到好处。 其结果, 在四野的百万大军中, 全局未受干扰, 军令依然畅通,纪律并未涣散, 战果更加显著, 士气更加高涨, 统帅的威信也不降反升。 四野的众将领虽胆识、 性格不一, 但均乐于在***的统帅下作战, 这成为其它中外军队中难得一见的独特风景。

更新于:2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