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内战简介
黎巴嫩内战简介
作者: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中国
出自————《黎巴嫩内战简介》
出自————《战争通史》
这篇短文原作为《加利利和平行动(作者:何锡舟)》一文的附录,刊载在《海陆空天惯性世界》杂志第36期37页;具有一定资料价值,特此扫校制作以供参考。
1943年黎巴嫩独立时,各教派之间曾签署《国民公约》,按照当时各教派人口比例分配权力,规定总统由基督教马龙派教徒担任,总理由逊尼派穆斯林担任,议长由什叶派穆斯林担任,议会席位按照三大派别的人口比率分配。此后数十年间,在马龙派和穆斯林温和派治理下,黎巴嫩成为中东地区最稳定的国家,旅游、银行、过境贸易给其带来高额收入,人民生活水平与石油国家不相上下,首都贝鲁特更成为与苏黎士并称的国际金融之都和中近东交通、教育、文化中心,号称“近东巴黎”,黎巴嫩镑也成为和瑞士法郎、西德马克一样坚挺的国际货币。
然而从60年代起,由于穆斯林人口出生率猛增,一部分穆斯林极端分子要求修改《国民公约》,增加穆斯林的权力。1971年后,流亡约旦的巴勒斯坦游击队组织因干涉约旦内政、希望建立“国中之国”而被约旦国王用武力驱逐出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前往黎巴嫩。当时的黎巴嫩基督教政府出于阿拉伯同胞的情谊接纳了这些武装人员,然而后者再次反客为主,直接介入黎巴嫩内部权力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基督教势力。黎巴嫩从此内乱频生。
1975年4月13日,巴勒斯坦游击队枪击了一座基督教教堂,打死4名长枪党(又译弗朗吉亚党,马龙派的政治组织)党员和数名平民。为了报复这一暴行,基督教长枪党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措施,在当天伏击一辆载有26名巴勒斯坦人(包括游击队分子)的公共汽车,将其乘客全部杀害,由此引发黎巴嫩长期、残酷的内战。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支持下,叙利亚派出3万军队进入黎巴嫩。1976年马龙派教徒萨尔基斯当选为黎巴嫩总统,并在叙利亚、以色列、美国和沙特的共同支持下,试图树立权威。到 1977年,黎巴嫩分裂成由叙利亚部队控制的北部地区,由基督教徒控制的海岸地区以及由激进派穆斯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控制的南部几块飞地。巴勒斯坦游击队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多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以军哨所、而且向以色列村庄发射火箭和炮弹。
1978年3月,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再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一辆公共汽车,为报复这一恐怖行动,以色列部队举行了代号“利塔尼”的军事行动,于1978年3月14日入侵黎巴嫩南部,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据地发动毁灭性进攻,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的大片地区。后以色列人遵照联合国决议撤出,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该地区。
1980年,叙利亚在黎巴嫩中部贝卡谷地集结兵力,后又在那里部署苏制萨姆-6地空导弹。基督教长枪党人占领贝鲁特-大马士革战略公路附近扎赫勒周围的高地后,叙利亚对其发动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出动飞机袭击叙利亚人,并轰炸贝鲁特地区,以示警告。
1981年7月24日,叙利亚和黎巴嫩基督教武装达成了一项临时停火协议,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随即同黎政府军交战,夺占了黎南部大片地区。1982年,为了赶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直抵贝鲁特郊区,迫使巴解组织游击队撤离黎巴嫩。
1982年9月14日,接替萨尔基斯的黎巴嫩当选总统贝希尔·杰马耶勒被暗杀;他的哥哥、温和派基督教领袖阿明·杰马耶勒就任总统。暗杀杰马耶勒的凶手事后被查明是叙利亚特工,但是沙龙当时却指责巴勒斯坦人为凶手。为了报复这一行为,1982年 9月16至18日,长枪党进入贝鲁特西区的萨布拉和夏蒂拉难民营,杀害了其中328名巴勒斯坦人,虽然凶手是长枪党,沙龙和以色列军队却成了谴责的对象。此后美国海军陆战队、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部队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贝鲁特。
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舒夫山区撤出后,德鲁兹教派民兵在其首领W·琼布拉特率领下,与基督教派民兵和黎巴嫩政府军激烈交战,占领该地区。
1983年4月18日,美国驻贝鲁特使馆被炸,50多人死亡。同年10月23日,在事先未得到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美国和法国在黎巴嫩的维和部队驻军司令部相继被炸,美军死239人,法军死58人。为了报复这一行为,美国战列舰从海上开炮,轰击叙军和德鲁兹民兵阵地。由于面临国家分裂的危机,杰巴耶勒主张通过全国和解,由长枪党、马龙教派、德鲁兹教派、逊尼派、什叶派以及其他各派政治领导人谈判,解决分歧,以达到稳定政府之目的。该年12月,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及其追随者在的黎波里受到由叙利亚支持的内部反对派袭击,被困6周之久,后被迫撤至一艘挂有联合国旗的希腊轮船上。
1984年2月,美国海军陆战队撤离贝鲁特,但黎巴嫩仍被叙利亚军队占领。为牵制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和德鲁兹民兵,经黎方默许,巴解武装从1985年起陆续重返黎巴嫩。后者随即与阿迈勒民兵武装发生矛盾,1986年9月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
1987年2月,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在叙利亚支持下包围夏蒂拉、萨布拉等多处巴勒斯坦难民营,用重炮、坦克轰击难民营,造成数万人伤亡(虽然比 1982年“被以色列军队屠杀”的人更多,但这次暴行却未遭到国际谴责)。为解救难民,联合国向被围难民营派出紧急救援队。
1988年4月,什叶派穆斯林阿迈勒运动民兵与真主党民兵在贝鲁特南郊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交战初期,阿迈勒武装控制了大部分什叶派居民区,真主党民兵遭严重挫折。但真主党民兵在伊朗***卫队支援下,重新集聚力量发动反攻,夺回贝鲁特南郊80%的地区,双方死伤千余人。
1989年3月14日,黎基督教强硬派人物、黎政府军原总司令奥恩发动“解放战争”,旨在将叙利亚军队赶出黎巴嫩。导致了以奥恩政府军及基督教民兵为一方,叙驻黎部队及穆斯林民兵为另一方的大规模炮战,造成5,000多人伤亡、数十万人逃离及 1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结束内战,在阿盟主持下,黎各教派首领1989年9月在沙特开会,通过全国和解的《塔伊夫协定》,但奥恩拒不承认黎新政府和当选总统。
1990年10月13日,黎政府军在叙军坦克、飞机支援下攻入贝鲁特东区,奥恩战败出走,残部投降。黎政府开始在全境行使权力,着手实行将所有派别武装撤出首都的“大贝鲁特”计划。至次年5月,除部分真主党武装外,黎各主要派别武装均撤出贝鲁特,交出武器宣布解散。长达15年,造成14万人死亡和数百亿美元经济损失的黎巴嫩内战基本结束。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