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发动新的大规模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反击·第五
印军发动新的大规模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反击·第五
作者: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编写组·中国
出自————《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出自————《战争通史》
第一节 印度拒绝中国的和平建议扩大武装冲突,中国政府作出再次反击入侵印军的决定
一、尼赫鲁政府拒绝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
在印军挑起大规模边境武装冲突,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并取得节节胜利之际,中国政府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声明指出:
“最近,中印边境上发生了严重的武装冲突,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十分不幸的。中印两国人民从来是友好的,今后也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印两国竟由于边界问题而兵戎相见,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所不愿意看到的。”
“目前,剧烈的战斗正在进行。这种严重局势的发生,使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感到痛心,也引起了亚非国家和人民的不安。中国和印度之间究竟有什么问题不能和平解决呢?中国和印度究竟有什么理由发生流血冲突呢?中国不要印度一寸领土。中印边界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设想用武力来解决。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大国,对于亚洲和世界和平负有重大的责任。两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议者和万隆会议的参加国。中印两国的关系纵然目前十分紧张,也没有理由抛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精神。中国政府认为,中印两国政府都应该以中印十一亿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共同利益为重,以亚洲和平和亚非团结的利益为重,竭尽一切可能,寻求停止边境冲突、重开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途径。
现在,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郑重地提出以下三项建议:
(一)双方确认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和平解决前,中国政府希望印度政府同意,双方尊重在整个中印边界上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武装部队从这条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脱离接触。
(二)在印度政府同意前项建议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愿意通过双方协商,把边界东段的中国边防部队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北;同时,在边界的中段和西段,中印双方保证不越过实际控制线,即传统习惯线。
有关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和停止武装冲突事宜,由中印两国政府指派官员谈判。
(三)中国政府认为,为了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中印两国总理应该再一次举行会谈。在双方认为适当的时候,中国政府欢迎印度总理前来北京;如果印度政府有所不便,中国总理愿意前往德里,进行会谈”。 [ 注:《***对外关系文件集》第九集,第109-111页。 ]
声明最后呼吁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三项建议作出积极响应,呼吁亚非各国政府作出努力,推动三项建议的实现;并呼吁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为促进中印友好、亚非团结和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日,周恩来总理致函印度政府总理尼赫鲁,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建议作出积极反应。
中国政府发表三项建议的同时,中央军委严令中国边防部队:在东线打下达旺、东新桥、瓦弄(瓦弄只是逼近未打)等地后,暂时不打;在西线,力争肃清巴里加斯以北印军设在我境内的据点,境外印军如不向我挑衅,坚决不打,更不准越出国境线。总参谋部命令:中国边防部队在攻占达旺后,暂不过达旺河,在达旺河以北地区集结,休整待命。
印度政府在中国政府发表三项建议声明的当天发表了一项声明,说“如果中国人自称的要和平解决分歧的说法的确是真诚的,那么他们至少退到他们于1962年9月8日以前在边界全线所处的地位上去,然后印度政府准备在双方同意的任何一级上举行会谈和讨论”。还说,“印度始终准备通过会谈和讨论来解决分歧,但只能是在体面、尊严和自尊的基础上,而不是在任何国家——不管它可能多么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之下这样做”。“中国人提出的,从他们所谓‘实际控制线’后撤二十公里的建议,是没有任何意思或意义的”。并且攻击这个建议是“一种骗局”。10月27日,尼赫鲁总理复信周思来总理,认为“逆转印中关系恶化趋向的明白而直接了当的方法”,就是“诙复1962年9月8日前存在于中印边界全线的局面” [ 注:《***对外关系文件集》第九集,第117页。 ] ,坚持要中国从自己大片领土撤出后方能举行会谈。
11月4日,周恩来总理针对印度政府10月24日的声明和尼赫鲁总理10月27日的信,再次致函尼赫鲁总理,就中国政府提出的三项建议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关于中印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脱离接触的建议,是中国政府早在1959年就提出来的,更具体他说,是我在1959年11月7日给你的信中提出的。中国政府现在是重申这一建议。建议中所说的实际控制线基本上仍然是1959年11月7日当时存在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具体他说,它在东段大体上同所谓麦克马洪线一致;在西段和中段,大体上同中国一贯指出的传统习惯线一致。中国政府所以着重地重新提出这一建议,是因为根据三年来的痛苦经验,深深地体会到,在有争执的边境地方,如果不使双方的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就很难避免冲突。中国政府的这项建议以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为基础,而不是以目前双方武装部队的实际接触为基础,这就充分说明,中国方面没有因为最近在自卫反击中所取得的进展,而把任何片面要求强加于印度方面。按照中国政府的这项建议,双方承担的义务是对等的。而且,阁下一定知道,这项建议具体执行起来,中国武装部队在东段从现在驻地后撤的距离,会远远超过二十公里。印度政府在10月24日的声明中,把中国政府这项公正的建议说成是骗局,说成是为了愚弄人。这使得中国政府感到十分遗憾。阁下显然知道,实现中国政府的这项建议,并不等于边界问题的解决,因此,丝毫不妨碍双方保留各自对边界的主张。不管我们双方对中印边界问题有着怎样不同的观点,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是,这并没有能够阻止我们两国在1959年以前友好相处,为什么到了1959年以后就不能友好相处了呢?当然,我们都希望边界问题能够尽快地友好解决,但是,为什么在边界问题还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我们两国就一定要兵戎相见呢?中国政府提出的关于双方武装部队从全边界的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脱离接触的建议,正是为了创造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气氛;即使边界问题一时解决不了,也可以保证在边境上不发生冲突。
印度政府在它的声明中说,印度‘只能在体面、尊严和自尊的基础上’进行会谈,我认为,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正是提供了这样的基础。如果印度政府同意中国政府的建议,中印双方就可以迅速指派官员,就有关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和停止武装冲突事宜进行谈判。在这一谈判取得结果并且讨论实施的时候,两国总理就可以举行会谈,进一步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
周恩来总理在信中,还对尼赫鲁关于“恢复1962年9月8日前存在于中印边界全线的局面”的观点,给予了驳斥,指出这是同扭转目前的局势和恢复中印友好关系的目的背道而驰的。他说:“我不愿意恢复旧的争论。但是,既然谈到所谓1962年9月8日以前的中印边界状况,我就不能不指出,这种状况是不公正的,它孕育着边境冲突,它是不应该恢复的。对东段而言,我相信,印度政府一定掌握1914年关于所谓麦克马洪线的原图。根据这张图,所谓麦克马洪线的西端起点。分明是在北纬27度44.6分。可是,印度政府硬说是在北纬27度48分,并且以此为理由,不仅拒不撤走在线北克节朗河地区的印度军队,而且积极部署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要把守卫着这个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清除掉’。这就是9月8日以前中印边界东段的状况,中国政府怎么能够同意恢复这样的状况呢?就西段而言,阿克赛钦地区从来就在中国管辖之下。早在1950年,***就是通过这里从新疆进入西藏阿里的。从1956年至1957年,中国政府又通过这里修筑了工程浩大的新藏公路。可是,印度政府硬说,只是到了1957年中国方面才到了这个地区,并且以此为借口,从1961年起,使用武力片面改变西段边界状况,侵占了1959年实际控制线以东的大片中国领土,建立了四十多个军事据点。这就是9月8日以前中印边界西段的状况,中国政府怎么能够同意恢复这样的状况呢?”并且指出:“三项建议对双方来说,是对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让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是互相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协商的而不是武断专横的。但是,印度政府却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只适宜于强迫战败者接受的屈辱条件。总理阁下,我们两个国家都是主权国家,任何一方都不能把自己的片面要求强加于另一方。印度有自尊,中国也有自尊,正是从维护中印双方的这种自尊出发,中国政府才提出了10月24日的三项建议。我诚挚地呼吁阁下再一次考虑这三项建议,并且作出积极的响应” [ 注:《***对外关系文件集》第九集,第114-116页。 ] 。
中国政府三项建议和周恩来总理给尼赫鲁总理的信,又一次表明了中国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三项建议是中国政府给予印度政府的一个回旋余地,希望尼赫鲁政府能够从中国边防部队的自卫反击行动中明白:中国的克制忍让是有限度的,靠诉诸武力解决边界争端是徒劳的,接受中国和谈建议、通过谈判公平合理地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才是印度政府应持的态度。
11月8日,尼赫鲁在印度下院发表讲话时说:“印度仍然坚持双方撤到9月8日(1962年)以前的位置然后才举行会谈的建议”。9日尼赫鲁又在联邦院发表了同样拒绝和平谈判的讲话。14日,尼赫鲁总理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再次拒绝了中国政府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而提出的三项建议。
中国的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欢迎和赞扬,国际舆论积极支持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普遍反映“中国的建议是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重要步骤”、“事实证明是印度武装侵占中国领土而不是中国侵入印度”。10月25日,苏联《真理报》发表社论,指出“声名狼藉的‘麦克马洪线’是强加给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的,这条线从未被中国承认过。”“中国政府十月二十四日声明中提出的三项建议是建设性的,是中印双方开始谈判和和平解决争端的可靠的基础。” [ 注:《苏共领导联印反华的真相》,《人民日报》1963年11月2日。 ] 就连西方的报刊和通讯社也承认:是印度拒绝和平谈判,挑起了中印武装冲突。印度驻中东的一名记者报道说,“即使在入侵一周以后,还没有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和政府、党派、报纸以及知名人士表示过同情印度” [ 注: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第604页。 ] 。一些亚非国家的元首、政府官员和社会舆论普遍呼吁,中印双方应通过谈判解决中印边境争端。有些国家还自愿出来调停。然而,对于这些善意的关切,尼赫鲁却抱怨说:“人们劝我们要学好,不要打,好象我们喜欢战争的样子……”,还说:“这些所谓的不结盟国家是糊里糊涂的,也有点怕中国,所以如果(因为)它们不直接了当地站出来替我们辩护,支持我们的立场,我们就跟他们生气,那是无济于事的” [ 注: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第605页。 ] 。失道寡助,尼赫鲁政府不放弃它的侵略立场,在反华的道路上愈走愈远,陷入了越来越孤立的困境。正如英国《每日电讯报》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真正使德里感到伤心的是,它发现中立主义集团的其它国家全都抛弃了印度”。《伯明翰邮报》也说:尼赫鲁所奉行的对华政策,使得他“威信扫地”,“他不得不在一种危险地孤立的情况下,挑起这副担子”。的确,尼赫鲁在晚年的政治生涯中,不得不在孤寂中自酌自饮自己酿造的苦酒。
二、尼赫鲁政府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印军发动新的进攻
尼赫鲁政府一面拒绝中国政府的和平建议,一面加紧新的进攻准备。
印度政府大肆迫害华侨,掀起反华恶浪。自印军在中印边境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以来,印度政府就有计划地在全国大肆迫害华侨。10月31日,印度总统颁布了针对华侨的1962年外国人法(实施和补充)条例,为印度政府肆意迫害华侨制造根据。印度当局对所有华侨(包括印籍华裔)进行了全面的监视和管制,剥夺了华侨的正常活动自由,任意对华侨进行罚款、传讯、拘押、监禁、殴打,强迫华侨离境,甚至胁迫华侨进行反祖国的活动。不少地方的华侨接二连三地遭受暴徒的毒打,华侨商店被任意捣毁,或抢劫一空。印度政府不顾起码的国际关系准则,非法歧视和无理限制中国驻印使馆人员,采取监视、跟踪、盘查等行动,侵犯中国使馆工作人员的人身自由;强行封闭和接管中国银行加尔各答分行和孟买经理处;纵容一批又一批的歹徒到中国使馆门前捣乱闹事,甚至焚毁中国领导人的模拟像等,不择手段地破坏两国关系。
印度政府在反华排华的同时,加紧进行战争动员。10月22日,尼赫鲁对印度全国进行广播演说,叫嚣:“冲突可能要延续一个时期,必须在精神上和其他方面作好准备”,要“勒紧腰带”,“牺牲一切”,“我们一天赢不了,我们就将继续斗争下去”,“我们必须利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手段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力量,要不折下扣地充分付出代价,任何代价都不为过大”。25日,尼赫鲁在印度各邦宣传部长会议上说:必须把印度的人力和全部生产能力投入这种“战争努力”,除此以外别无任何其他选择。“不可避免的形势已迫使我们面对我们为战事而需要作出的努力”。在谈到印度的五年计划时,他说:计划是从长远着想对付中国侵略的一个方面,“我们不得不为大规模军事冲突作好战争准备,这就是计划”。他接着说,“增加我们的工业、电力和农业等等的生产能力,已成为军事方面的努力的一部分”。“国家和整个工业机构必须发展,以便供应和支持为战争而作的努力”。他要求“在一切方面——军事、工业、农业及其他方面——加紧生产,以加强国家应付危机的力量”的同时,还要求有效地利用一切宣传工具为“战争的努力”作出贡献 [ 注:1962年10月27日《解放军报》新华社26日讯。据印度新闻处自新德里报道尼赫鲁10月25日在印度各邦宣传部长会上的讲话。 ] 。
印度政府把国家转入战争轨道。10月26日,印度总统达拉克里希南颁布了印度全国处于“紧急状态”的公告。11月2日,尼赫鲁向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说:“印度政府准备同中国打下去,需要打多久就打多久。”11月4日,尼赫鲁在新德里国家开发委员会会议的开幕式上宣布,印度将成立由内阁紧急委员会、三军参谋长、一些退休将领和一些邦的首席部长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国防会议”,“指导”对中国的作战。
印度政府利用各种手段加大军费开支。印度政府追加军事预算经费10.04亿卢比,其中9亿多卢比将用作陆、空军的开支。在“牺牲一切”的口号下,印度政府利用战争大量搜刮印度人民,发行“国防公债”,筹集50亿到100亿卢比的款项,还宣布发行“黄金公债”、“国防存款券”等。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长那·巴·哈范,29日在孟买公布了一项五点计划,内容包括:募集“国防基金”的第一批捐款1亿卢比,要工人把每月一个额外的工作日的工资和雇主每月一个额外工作日的利润交给政府。10月31日新成立的“新德里公民委员会”将向新德里议会选区中的每一户募集5件军衣和1件金首饰。
印度政府为了大力增加军火生产,作了彻底调整军人生产的决定。决定宣称:将“所有的力量用于生产第一流的现代化武器”。国防部下令,工厂实行24小时工作,12小时换班一次。尼赫鲁11月12日宣称:现在印度的军需工厂正在“日以继夜地工作”,“在过去三个星期里,印度的军事装备的产量增加了三倍以上” [ 注:《尼赫鲁为大规模进攻我国加紧动员》,《解放军报》1962年11月13日。 ] 。
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印度加紧招募新兵和扩充武装部队。11月12日尼赫鲁宣称:“印度的军队已经大大扩大”。他说,“青年们必须为征兵作好准备,在必要时将实行普通军训”。他要求青年学生“大批地参加国民军训练,准备应付任何万一”。印度当局把全国所有大专院校的学生编入“全国学生军训队高级班”实行强迫军训,各邦政府扩充“国民军”、“国防义勇军”,边界地区所有身体合格的人也将受强迫的步枪训练,并组成“第二道防线”、“各邦政府已经奉命在西孟加拉邦、阿萨姆邦、比哈尔邦、旁遮普邦、喜马偕尔邦、查漠和克什米尔的边境地区大力执行“民防计划”。《印度快报》11月5日报道,印度首都新德里在进行各种战备活动,已拟定计划,招募一支拥有5.6万名男女队员的“民防部队”。据《印度时报》报道,阿萨姆邦将招募一支10万人的国民军。尼赫鲁11月15日在人民院发表讲话说,完全同意从那加地区,从所有边境地区招募新兵的计划,目前全国士官团42万人,全国士官团步枪队正在扩充,以便把差不多每个大学生都包括在内。此外,还有“国防义务军”,这支军队也正在迅速地扩充,还有“人民援助军”和“国民军”之类的组织,“如果所有这些加在一起,那么这个数字就很庞大了”。印度的全部议员从11月17日开始进行步枪训练。印度国防部下令,所有在65岁以下的退休陆军军官,一律重服现役。
自11月8日起,在印度国会复会期间,印度政府高级官员及各派议员们的反华和战争叫喊甚嚣尘上,政府部长们在会上宣布了对中国作战的各种措施。联邦院和人民院分别于11月13日和14日,相继通过了印度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和“决心把中国侵略者从印度土地上赶出去”的两项反华议案。印共丹吉集团也于11月1日通过决议支持尼赫鲁政府反华,鼓吹“保卫祖国,抵御中国侵略”。
尼赫鲁政府对内加紧控制,大肆***人民。据路透社报道,印度政府已宣布,在所谓紧急状态期间,停止执行宪法中关于“保证所有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保障言论、结社、行动和居住自由、在某些情况下保护人们不受逮捕和拘留”的条款,制定了156项条例来具体执行印度总统颁布的“保卫印度法”。这些条例使印度中央政府和联邦政府拥有“全权来对付由于紧急状态而产生的任何情况”。印度11月3日通过一项法令,授权政府机关逮捕或拘留被认为是危害印度国防、民防、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利益,破坏公共秩序、印度同外国的关系,破坏任何地区的和平及有碍军事行动的任何人。不久,印度政府就下令在全国进行大搜捕,将大批不赞成反华和不支持战争的公民关迸监狱。其中有印度***员、联邦院议员、邦立法议会议员,及报纸主编、乡村居民等。
与此同时,尼赫鲁政府为扩大对华战争,加紧向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公开倒向西方,脱下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衣。
10月25日,尼赫鲁在印度国大党议会党团执行委员会和外交常务委员会的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并不妨碍它从任何国家购买武器。他公开向西方世界呼吁军事援助,并且派出以他女儿英迪拉·甘地夫人和妹妹潘特夫人为首的若干代表团,四处奔走,相继去美国等西方国家,乞讨军事援助。印度议员毫不掩饰地叫嚷:印度应当向西方指出,印度“正为民主制度打一场世界大战”,只要西方“给我们家伙,我们就能完成任务”。据美联社自新德里10月28日报道,尼赫鲁“现在正全力以赴地争取美国的帮助”。
美国为了推行其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政策,并借机控制印度,以弥补对华战略包围的“缺口”,迫不及待地希望印度发动对华战争。尼赫鲁政府寻求军事援助,美国立即给予全面满足。10月29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写信给尼赫鲁表示“充分同情和支持”。在肯尼迪授意下,美国驻印度大使加尔布雷恩,于10月27日发表声明,把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说成是印度的“北方边界”和公认的“国际边界”。10月29日,加尔布雷恩又和尼赫鲁讨论了美国对印度防务的援助问题,并保证美国准备尽可能帮助印度。印度政府随即提交了其所需军事援助的清单,五角大楼使用了新式计算机登记物资的办法,在五天之后,即把第一批供应品装上喷气式运输机从西德起飞,运往印度 [ 注: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第627页。 ] 。10月29日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美国快船公司已通知其在印代理机构,保证它的货船、油船输送战略供应物资给印度,以支持印度对中国的进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10月31日宣布,美国将从本周起向印度空运步兵武器、弹药以及通讯设备等。另一位发言人11月4日说,“在如何充分满足印度防务需要方面”,美国一直同英国和加拿大政府保持着联系。国务院新闻发布官里普11月5日宣称:从11月3日以来,美国运载军火的飞机是以每隔3小时1架次的速度在加尔各答着陆的,他还承认在提供武器方面,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之间曾举行过“非正式会谈”。据西方通讯社报道,美国从本土和西德、土耳其、泰国等军事基地几路并进加紧空运,第一批飞机已于11月3日到达加尔各答,并且立即转运至接近中印边境前线的空军基地去,从泰国基地起运的武器已在10月30日运抵提斯浦尔。美国新闻处1l月7日自华盛顿发出的一条消息说,美国已经(给印度)运送了价值约500万美元的轻型武器和装备。事实上,印度和美国已在暗地里结成了军事上的联盟。到11月20日深夜,尼赫鲁私下紧急呼吁美国进行直接的军事干预,要求美国派遣轰炸机15个中队直接参加战斗。根据印度的请求,美国从驻太平洋舰队派出1艘航空母舰,驶向印度洋海面,并派遣了1个美制C-130运输机中队飞抵印度 [ 注: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第686页。 ] 。
英国也不甘落后。据西方通讯社报道,英国“赠送”给印度的第一批军火即步枪、弹药,已经分两批于11月5日前空运到新德里。
加拿大总理芬贝克11月5日宣布,加拿大将把6架皇家空军的“达科他”式运输机提供给印度,并将于6日起飞去印度。加拿大国防部发言人5日宣布,加拿大提供给印度的有:大炮、火箭炮、弹药、无线电器材及“水獭”式和“美洲驯鹿”式运输机等。
尼赫鲁政府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军事援助下,决意要与中国再作军事较量。他们一面从全国调兵遣将,向中印边境急剧增派军队,一面日夜不停地向边境一线赶运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印度总统、国防部长和内务部长,都飞抵前线视察和督导印军部署调整。至11月上旬,印军的部署调整大体就绪。11月14日、15日,新任印度国防部长恰范,先后在浦那、新德里声称:决心同中国战斗到底,直到最后获得胜利。
从10月29日开始,驻中印边境西段印度境内楚舒勒、丁如泽地区的印军,向中国边防部队炮击,至11月3日止共打炮170余发。
10月30日至11月5日,盘踞达旺以南的印军,以重炮向中国边防部队炮击,共发射600余发;11月5日20时许,印军飞机1架,侵入中国西藏东部纵深地区的昌都、江达一带进行侦察挑衅。11月6日12时许,盘踞瓦弄地区的印军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进攻被击退。同日,印军飞机1架窜入西藏米林县上空,沿雅鲁藏布江进行侦察活动。
11月6日,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提出最强烈的抗议,指出印军炮击是准备发动新进攻的前奏,如果印方继续玩火扩大冲突,中国边防部队将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自卫还击。
7日12时30分至45分,印军喷气式战斗机3架次,侵入沙马上空,盘旋侦察。7日和8日,瓦弄地区的印军连续用重炮,向中国边防部队轰击,共发射170余发。自11月14日起,瓦弄地区的印军在炮火支援下,向中国边防部队连续发动猛烈进攻,尼赫鲁重新挑起了战火。
三、中国政府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
尼赫鲁政府既拒绝中国政府三项建议,又一意孤行地继续同中国进行较量,中印关系自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缓和,中共中央于11月14日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发出了《关于中印边境冲突和中印关系问题的通知》,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通报了中印边境斗争的事态发展。通知说:10月20日,印度***在中印边境向我国发动了全面的武装进攻。我们一方面坚决地进行自卫反击,打退印度侵略军,一方面高举和平谈判的旗帜,提出了停止边境冲突、恢复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在外交上、宣传上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和工作,我们揭露了是印度在西藏进行颠覆活动,是印度侵入中国领土,不断发动进攻,并且拒绝谈判。通过这场斗争,进一步暴露了尼赫鲁是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撕破了尼赫鲁的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的假面具,暴露了帝国主义指使印度***进行反华***的阴谋,同时也使赫鲁晓夫集团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
通知指出,印度***并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为进一步投靠帝国主义,***国内进步力量,压榨印度人民,他们公然拒绝了我国政府关于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三项建议,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明目张胆地向美国、英国、法国和西德等国乞求军事援助,企图继续同我较量,使中印边境冲突长期化。目前印度***正在加紧进行战争动员,积极准备迫害我在印侨民,甚至可能同我国绝交,直到宣战。但是印度***的这种作法只能使印度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化,使印度“不结盟”的外交完全被戳穿。在世界人民首先是亚非人民中更加趋于孤立。围绕着边界冲突问题,中印两国在军事外交方面的斗争,在一段时间内必然会是相当紧张的。
中共中央、***主席纵观全局,正确地估计了中印边界斗争和中印关系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可能发展的趋势,基于既定的国策,从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出发,制定了以下的指导方针:“我们的方针仍然是力争在我国政府三项建议的基础上停止冲突、重开和谈。同时,要准备同印度***进行长期的斗争。如果印度方面发动新的军事进攻,我们将本着自卫的原则,给它更大的打击。我们决不主动采取恶化两国关系的步骤,并将寻求可能导向停止冲突,重开和谈的机会,如果印度***硬要同我国绝交,直到宣战,这也是我们意料中的事。我们将抓住这件事情,在政治上狠狠地予以揭露和打击,造成他们更加被动的局面,对印度***进一步迫害华侨的行动,我们除不断进行揭露外,正在作各种应变的准备。只要我们在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就一定会使印度***在国内外大多数人民中更加孤立”。
在此以前,中央军委于10月24日,在给中国边防部队“为配合中国政府声明,停止追击,创造和谈有利条件”的指示中即指出:“如果印度再次拒绝谈判,我们即再给印度***以坚决的打击,迫使其坐下来谈判”。中国边防部队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在紧密配合国家政治、外交斗争,争取和平谈判的同时认真做了两手准备:力争和,准备打。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应付最坏的局面上,认真进行了再次自卫反击的准备。
印度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以后,印军经过频繁调动和紧张部署,至11月中旬沿中印边境全线集结了1个军部、3个师部、14个旅,总兵力增至5万人左右。印军调整部署后的重点仍然是中印边境东线,部署了1个军部、2个师部和8个旅,28个营,约3万人左右。第四师率5个旅15个营约1.5万人重点部署在达旺河南岸至提斯浦尔之间地区。其中第六十二旅在西山口及以北地区,第一一二旅在德让宗地区,第四十八旅配置在邦迪拉地区,炮兵第四旅位申隔宗地区,第一八一旅在提斯浦尔以南地区。第二师第十一旅辖4个营(约1800-2100人)部署在瓦弄地区,第五旅辖5个营(约4500人)分布在东线中部地区,第一九二旅在卓哈特地区集结。以3个旅置于传统习惯线的附近地区。第四军军部位于提斯浦尔。
在中印边境西线的印军以第七十旅、第一一四旅和第一二一旅组成喜马拉雅第三师,约1万余人。第七十旅重点部署在东提及其以西地区;第一一四旅位于楚舒勒及其以北地区;第一二一旅驻克吉尔地区;喜马拉雅第三师师部位于列城。
总观印军布势,集重兵于提斯普尔与西山口之间,沿公路纵深梯次配置,达旺方向是其主要进攻方向。
当尼赫鲁政府拒绝中国政府的和平建议,决意再次使用武力后,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印边境东段集中主要兵力向西山口及瓦弄方向继续实施自卫反击作战。为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行动,在东线以一部兵力向里米金、梅楚卡、都登方向实施反击,在西线反击入侵西藏阿里班公洛地区(斯潘古尔湖以西)的印军。中央军委命令西藏军区前指担负向达旺河以南之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反击作战任务;由西藏军区负责指挥东线其他地区的反击作战任务;由新疆军区康指担负西线的反击作战任务。
为准备在西藏应付印军的长期斗争,除西藏、新疆原有的边防部队外,中央军委又作了如下部署:
10月17日24时,中央军委决定第五十四军第一三○师于21日由现地出发,进入西藏隆子、泽当、曲水地区集结待命,第一三四师立即准备待命入藏。同时命令空军立即抽调高炮分队进驻拉萨、当雄地区,担负防空任务。
10月24日,总参谋部电令第五十五师以第一六三团进至隆子、错那一线机动(该团25日从西宁出发),师主力仍在现地待命,是否入藏视情况发展再定。同时令第六十一师先以1个团进驻第一六三团防区。
尔后,根据印度在瓦弄方向不断增加兵力,中央遂于10月27日决定,将第一三○师全部转用察隅地区,在昌都军分区前指配合下攻歼瓦弄地区印军。10月28日,中央军委电令第五十四军军长丁盛组成指挥所,以丁盛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副军长韦统泰,昌都军分区司令员郄晋武任副司令员,该军副政治委员钟池、昌都分工委***苗丕一任副政治委员、韦统泰兼任参谋长,昌都军分区参谋长赵衍样任副参谋长;10月31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决定,增补第五十四军政治部主任兰亦农任丁指政治部主任,该军副参谋长霍烈坤任丁指副参谋长,丁指统一指挥第一三○师、昌都前指所辖部队以及其他加强部队在瓦弄地区的反击作战行动。并确定第三九○团进至察隅、古玉通和、打坝地区集结,第一三○师师指率两个团及直属分队在然乌、竹瓦根一带集结。
10月30日,中央军委令第五十五师立即入藏,该师以第一六三团进至达旺方向,师直和1个步兵团、l个炮兵团进至错那、隆子地区集结,归西藏军区前指指挥;以1个团进至拉萨附近集结,归西藏军区指挥。同时电令第二十一军前指进到兰州,第六十一师进到西宁接替第五十五师防务。
为加强达旺、瓦弄方向的火力,中央军委即调第一三○师炮兵第五四○团进至达旺,归西藏军区前指指挥;调第一三四师两个120迫击炮连和1个无坐力炮连进至察隅、沙马地区,归丁指指挥;调第五十四军高炮营第四连进至察隅,第一三五师高炮营进至吉公担负防空任务。
11月12日,中央军委提出再次反击印军的作战任务及战略目的,并对中印边境斗争的发展前途作了分析。指出:要力争干脆全部地歼敌3至4个旅(达旺方向2至3个旅,瓦弄方向1个旅)。如能达此目的,不仅对印度***是一个更大的打击,对帝国主义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一仗打胜了,打好了,印度***有可能更加大叫大嚷,仍然不愿谈判,甚至采取更加极端的措施,表面上情况更加恶化,但实际上还是好事,无非是再斗一个时期,最终还是会解决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迫使印度***接受谈判的建议,从此,使这一方向在一定时期内安定下来。如果这一仗后即出现此种情况(歼灭敌人越多,则出现此种情况的可能性越大),则对我们会是更加有利的。
中央军委对作战部队提出了明确要求:务必防止轻敌思想,要准备打硬仗、打恶仗。并针对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对战役、战术和技术的运用,均作了详细的指示,指出:山地作战,各部队要联络好,协同好,以便于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一块一块地歼灭敌人。每一个部队,每一个团、营、连、排、班、小组、甚至个人,都要准备独立作战,都要有孤胆精神,担任迂回包围的部队,务必按计划完成任务,只要这一着做好了,就能达到速决、全歼的目的。这次反击作战,歼灭敌人越多越干脆越好,每一项战术、技术的运用和措施,后勤、道路、桥梁的保障,要计划好、组织好,要反复检查、反复落实,这是保证胜利的必要条件。
中央军委对西线作战指示:在中印边境西线同时歼灭入侵班公洛地区印军的8、9、16号据点。拔点时,对印军设在境外的炮兵和据点,印军不打,我不打,印军打我时,我坚决还击,以短促猛烈突然火力还击;印军8、9、16号据点经营时间较长,工事比较坚固,距楚舒勒较近,印军火力、兵力支援容易,故必须从打一场硬仗和恶仗的要求出发,要准备几手,一定要把准备工作作好,切勿仓促动手。
四、作战准备
为了贯彻中央军委“打狠、打痛”入侵印军,给印度扩张侵略者以应有的打击与惩罚,参战部队在军委各总部以及西藏、新疆、成都、兰州军区的直接领导下,在总后勤部驻渝办事处和青藏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协力同心保证部队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按时集结,调整组织、补充装备转入临战动员与训练,保障部队如期开进,运补作战物资,抢修急造军路。作战部队进入战区后,立即组织战场勘察,开展敌情、社情的侦察与研究,拟制作战方案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紧张、细致的战前准备工作。
(一)深入进行政治思想动员,做好进入“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政策教育
已集结在东线战区的第十一师、藏字四一九部队、山南军分区和昌都军分区的部队,及西线的一线部队,均在上阶段反击作战战评、总结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中印边境斗争形势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揭露印度尼赫鲁政府扩张主义野心和拒绝和平谈判,并妄图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的行径,使干部战士加深了对再次反击作战的正义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激发了全体人员的爱国热忱和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责任感。表示在再次反击作战中一定要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精神,要准备“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要继续发扬“孤胆作战、独立作战、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为祖国争光,为人民立功”。
第一三○师受命入藏前,担任生产任务,分散在四川省6个县的14个生产点上,部队在40多个小时内完成收拢集结,经7天准备即昼夜兼程奔赴前线。第五十五师接到命令时,部队正在秋收,次日,先头部队便起程赴藏,有的分队集结后仅两小时便登车出发了。两个师受命紧迫,行动紧急,基本上是“放下锄头就上车,下车便战斗”,各种准备工作更显得异常紧张和艰巨。他们以边开进、边动员、边组织、边准备的形式进行战前准备工作。
这次反击作战的战役地幅,大多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和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地区。这些地区聚居着藏族、门巴和珞巴族等。除紧靠“麦克马洪线”南侧的部分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稍有一些了解外,大部分群众对新中国很少了解。由于印度入侵上述地区长达10余年,加上外逃的西藏叛乱分子的欺骗宣传,社会情况比较复杂。如何与新区的群众见好面,扩大政治影响,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问题。对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很重视,曾明确指示:对“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维持现状,原封不动”。西藏军区前指政治部于10月22日发出了《我军进入麦克马洪线以南作战中的若干政策规定》,要求参战部队:一、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二、部队不准在市场上购买东西,如必须购买少量的必需品时,须经师以上政治机关批准,使用银元。三、注意保护工商业。四、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五、做好群众工作,安定人心。六、不住寺庙,保护寺庙文物古迹。七、注意向群众揭露印度的反华阴谋和印军的侵略罪行,宣传我国一贯主张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立场和“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
总政治部10月24日批准了上述规定,并强调了以下注意事项:
“一、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对当地群众充分说明:‘麦克马洪线’以南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历来是中国的领土,‘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印度***是侵略者,是这次边境冲突的进攻者,是他们关闭了谈判的大门,我们忍无可忍,除了自卫反击外,别无选择。中印边境的冲突,应由印度***负完全的责任,如果印度军队卷土重来,再度发动进攻,我边防部队没有必要再受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约束。各参战部队应该组织专人收听北京广播的有关社论和消息,作为宣传的依据。
二、到达‘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后,除消灭武装抵抗的印军和收缴印军武器装备军用物资外,对当地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包括政府机构和民间武器在内)一律维持现状,原封不动。
三、在部队连续作战和供应困难时,尤应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切实尊重当地群众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严禁使用人民币。
四、为了今后长期同印度***作斗争,团以上政治机关应当组织专人进行社会调查工作。了解当地各阶层的政治动向,对中国、对印度的态度,当地的社会组织状况和印度***的统治方法等。通过调查,收集有关的历史资料,并尽可能选择一些进步分子,和他们建立友谊关系。
五、提高警惕,加强思想工作,严格行政管理,防止当地坏思想的侵袭和坏分子的勾引破坏,切实做好巩固部队工作,杜绝投敌和外逃等政治事故”。
各参战部队对上述政策和规定均认真地进行学习和讨论。此后,中共西藏工委又发出了《随军工作队工作提纲》,大多数师、团和部分营组织了随军工作队。中共西藏工委和山南、林芝分工委、昌都桑昂曲县派出地方干部140余名,随军行动,以开展新区群众工作。连队普遍健全了群众工作组。
(二)临战准备工作
担负中印边境东、西线作战任务的各级指挥所进入预定作战地区后,立即组织现地勘察,熟悉战区敌情地形,研究部队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召开作战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及各种勤务保障措施,指导所属部队进行有针对性的战前训练,认真研究落实中央军委、各总部有关作战的各项具体指示和要求,制定保证完成战斗任务的各种措施。
(三)后勤保障工作
自卫反击作战,险恶的自然环境给战役的组织实施带来极大的困难。要战胜印军,首先要战胜自然障碍。战胜自然障碍最根本的是靠部队的坚强战斗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同时也要求做好战时的后勤保障工作。此次作战,战役的规模由小到大,情况变化快,时间紧迫,在东线参战部队迅速增至4个师,由1个反击方向增至4个反击方向,战役纵深增大至200公里左右,而所有参战部队的粮弹及一切作战物资均赖深远后方补给。运输线长,道路少,路况极差,运力严重不足。为了保证战役的胜利进行,战前,东线后勤部门以物资供应和运输补给为中心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10月27日,总后勤部向参战部队转来刘伯承元帅《关于反击作战后方布局的指示》,刘帅指出:“反击印军作战,后方布局是一个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这次作战有特殊意义”。“这次战役的结局,取决于后方补给的程度,要从全局出发,长远打算,通盘计划。我看主要有两点:一是交通和运输力;二是安排好后方基地和补给站”。同时要求“补给基地(站)的设置要从战略、战役、战术范围精确计划安排好,要有个长远打算,既要选择机动位置,又要隐蔽,防止敌人破坏”。东线西线参战部队认真贯彻执行了这些指示精神。
反击作战所需的装备和作战物资,除由总后勤部负责统一运筹调补外,西藏、新疆、成都和兰州军区后勤部均以很大的努力进行组织准备。
在东线,西藏军区前指以陈明义、赵文进副司令员分别负责整个东线战场及达旺方向的后方指挥,并抽调干部540人,建立了各级后方组织,先后组建了西藏军区前指、丁指及藏字四一九部队的后勤部;建立兵站、转运站、补给站47个。还从西藏军垦农场组织老兵连7个(已转业),并抽调建制连两个,共1374人,建立了各级后方勤务保障分队。
10月23日,西藏军区和西藏交通战线抽调干部组建了修路指挥部,调集铁道兵第二十四团(两个营)、工程兵和步兵,共7个营及3个民工大队,以16天时间抢通错那至达旺73.8公里的公路;以昌都军分区抢修指挥部两个老兵连、民工一部,抢修然乌至扎拉的急造军路;30日,总参谋部电令第一三四师工兵营,赶赴察隅修筑雄纠到察隅的道路,以及骡马便道,并以相当大的兵力投入道路维护,保障车辆通行;同时还调动了6个医院,共925名医务人员,扩大收容2500人的床位,其中由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及西藏自治区筹委工交医院组建两个战俘医院,组成了医疗队6个(65人)、医疗组7个(40人),加强战地卫勤保障;抽调干部175人、战士383人、民工1641人,组成打扫战场勤务分队4个;组织汽车、人力、畜力运输,前运各种作战物资1.1万余吨。
新疆军区,战前在西线边境地区初步建立了后勤保障体系,储备了作战物资万余吨,反击作战时,又抽调人员组建了康指后勤部、叶城基地和各营后勤部门,组建医院、救护站各1所,加强团营救护组织,建立兵站6个,补给站3处等,参加道路保障的人员达1200余人。除担负道路养护任务外,还抢修简易公路479公里,乡村便道25公里、桥梁6座。所有这些准备工作,对保障作战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第二节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作战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侧,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区。地势走向西北高、东南低。错山口,佳山口,西山口及其一线的分水岭形成两个斜面,达旺河南岸东新桥至说一段,河岸多断崖,不能攀登,西山口以西,虽间有断崖,但多数山岭人可通行。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森林密布,灌木丛生,道路有限,西山口至邦迪拉间仅有公路1条,兵力机动和展开均受限制,只有5条小路可供部队迂回穿插。山上严寒有冰雪,谷地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战区散居门巴族,有地方流行病害,对部队行动尚无大碍。
克节朗地区作战之后,入侵印军败退达旺河以南,集结重兵于西山口、邦迪拉一线。西山口海拔4300米左右,与东新桥一带的比高约在2300余米左右。骤然拔起,地势险峻,退可凭险扼守,进可得居高临下之利,被印军视为理想的天然屏障。
一、印军的部署和企图
盘踞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地区之印军,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指挥的第六十二、第四十八、第六十五旅,及炮第四旅,共约1.2万余人,沿公路两侧成线式纵深梯次配置,其重点在西山口。第六十二旅率5个步兵营和第五野炮团(欠1个连)、第六野炮团之1个连及其他特、勤分队一部,约3300余人,部署在西山口、申隔宗地区。第六十五旅率两个步兵营及特、勤分队一部约1500余人,部署在略马东、德让宗地区。第四十八旅率3个步兵营、第六野炮团之1个连、阿萨姆步兵部队第五营一部,约2200余人,在邦迪拉、拉洪、登班及波辛山口地区布防。第四师战术司令部、炮兵第四旅旅部及其直属分队,约1000余人,位于新德让及其附近地区。第六十七旅在富特山及米萨马里地区,为第四军之机动兵力。印军企图阻止中国边防部队继续南进,并伺机向达旺、克节朗地区反扑。
二、西藏军区前诣的决心及部署
克节朗反击作战后,西藏军区前指所属部队集结在达旺河以北地区:藏字四一九部队位达旺及邦顶以西地区,第十一师及郭指部队位劳及次母以东地区,第五十五师于11月6日至16日,先后进入达旺及其以北地区,炮兵部队位次母及东新桥以北地区。
10月29日,西藏军区前指根据中央军委对此次作战的指示精神,上报了《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反击作战方案》,其要点是:采取浅近纵深迂回包围的战法,在德让宗与申隔宗之间实施切断,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吃掉西山口、申隔宗印军5个营,然后围攻德让宗印军;得手后,再向邦迪拉方向发展,攻占邦迪拉。10月30日总参谋部批准了此作战方案。
11月1日,西藏军区前指由麻麻转移至达旺以北之邦岗共(达旺以北约5公里)。随即由赵文进副司令员、石伴樵副参谋长率第十一师、藏字四一九部队及炮群的主要指挥员,实施现地勘察,进一步熟悉敌情、地形情况。西藏军区前指在对战场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大量准备工作之后,于6日和7日上午,在邦岗共,由张国华司令员主持召开了作战会议。会议根据获取的新情况,对10月29日的方案作了修改,又研究制订了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作战方案和各种保障措施,确定了打法,统一了作战思想。11月8日2时,西藏军区前指将重新研究的作战方案,以及此方案与29日方案的利弊权衡意见,一并上报总参谋部。
新方案的要点是:采取大纵深迂回包围的战法,以2-3个团插至邦迪拉、德让宗之间,切断印军退路,集中4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先吃掉印军7个营,再打可能增援的两个旅,甚至更多一点的印军。首先将西山口、申隔宗和德让宗地区印军分割成两块,同时歼灭上述地区的印军并占领之,得手后,再向邦迪拉方向发展,攻占邦迪拉。
张国华向总参谋部的报告中说:执行这一新的方案有四个方面的好处,即:第一,可更多地歼灭入侵印军,把印军打得更狠更痛。第二,经进一步勘察战区地形,便于部队展开。第三,德让宗为其指挥中心,是其要害,攻歼德让宗之印军,使其失去指挥,陷于瘫痪状态,便于各个击破,既可动摇西山口之印军,易为我歼灭,又可造成我连续向邦迪拉方向扩张战果的有利态势。第四,以3个团插至德让宗,即使不能迅速歼灭德让宗之入侵印军,也可牵制印军,防其南逃,阻其北援,更有力地配合西山口的战斗;西山口战斗的速决,又可迅速腾出兵力投入歼灭德让宗印军的战斗。但张国华在报告中同时认为,执行新方案也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总参谋部不放心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1、迂回道路较远,补给困难,但部队可带7天的干粮,并可组织民工、牲畜跟运3天的干粮。同时在鲁克塘设立转运站,组织后续运输,部队供应能基本得到保证。2、前进和迂回道路,根据侦察,基本可以展开。3、吃掉印军7个营再打可能增援的两个旅。我参战兵力1.8万余人,在战役上虽是1.5:1,但以1个团插至德让宗东侧抗击1-2个旅的增援印军,是有把握的,以两个团攻歼德让宗印军两个营,以4个步兵团和3个炮兵团攻歼西山口、申隔宗印军5个营,兵力都为3:1,仍优于印军。由于地形所限迂回部队火力较弱,但打下西山口后,可沿公路迅速将炮兵向德让宗方向前推,以弥补之。4、我右翼主力进攻迂回道路靠近不丹王国国境线,已令部队不得越过不丹国境线东侧、北侧3公里线,保证不出问题。同时该方向补给线较短,地形便于隐蔽机动,又系印军防御弱点,好处较多。如执行29日方案虽兵力更加集中,对印军更占绝对优势,公路较近,便于补给;但受地形限制,兵力不便展开。同时,先打西山口、申隔宗之敌,德让宗之印军可能逃跑,或者当我军向德让宗进攻时,因无迂回道路而正面平推,易打成击溃战,故倾向按新方案打。
对上述意见,中央军委表示基本同意。西藏军区前指决心:集中藏字四一九部队、第十一师(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团)、第五十五师、山南军分区郭指4个连,炮兵第三○八、第三○六、第五四○团、工兵第一三六团5个连,及其他勤务分队,共约2.2万人,继续实施反击,采取大纵深迂回包围,多路穿插分割的战法将印军歼灭之。其具体部署是:第一步作战,以藏字四一九部队指挥机关为主,与第五十五师师部组成联合指挥所(简称联指),统一指挥第一五四、第一五五、第一五七、第一六三、第一六五团、山南分区郭指部队4个连、炮兵第三○六、第三○八、第五四○团,及工兵第一三六团5个连,攻歼西山口、申隔宗、略马东地区之印军。以藏字四一九部队主力由印军左侧后实施主要突击,当该地区之印军基本歼灭后,以1至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迅速向德让宗方向发展进攻,配合第十一师歼灭德让宗地区之印军。以第十一师率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团沿听布、鲁克塘、波辛山口、登班之线迂回插至德让宗、邦迪拉之间地区。以1个团形成对外正面,阻击可能由邦迪拉方向来援之印军;以一部兵力从后方对德让宗之印军积极攻击,牵制其不能北援,截断由德让宗通往打陇宗的道路,阻击印军南逃,并相机攻歼之。第二步向邦迪拉方向发展进攻,协同联指部队歼灭该方向之印军。第一六四团为预备队,位邦顶北侧。
以副参谋长石伴樵等人,在次母开设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炮兵配合步兵作战。炮兵第三○八、第三○六、第五四○团,分别位于母、劳及东新桥地区占领发射阵地,支援步兵作战。
第五十五师高炮营,在达旺占领发射阵地,组织对空防御,掩护炮兵阵地及前指安全。
作战总攻击时间,定于11月18日8时30分。
11月15日,总参谋部转来刘伯承元帅对下一步的作战指示。刘帅指出:这次仗非打胜不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越多越好。下一步的部署打法是对的。目前敌人的配置是铜头、锡尾、背紧、腹松。从西山口、申隔宗地区敌人的防御态势来看,其右翼是敌人的背脊骨,左翼是敌人的肚子。我们攻击部队以主力从莫多、邦嘎江寺向西山口、申隔宗插下去,从敌人的肚子上开刀,要比砍脊骨容易些。我担心的是协同动作问题,这个问题搞得好坏,对这次作战会有极大的影响。并明确指出,有三点要注意:一是道路,二是要确保各个部队在统一计划的时间内行动,三是各方向上的部队,要有独立作战的能力。这几点搞好了,分进合击、打歼灭战就有了把握了。刘帅还对炮兵使用及防空等问题一一作了具体指示。西藏军区前指将上述指示及时传达给参战部队,并力求在战役实施中把它变成指战员的具体行动。
各参战部队受领任务后,迅速召开会议传达部署,进行政治动员,迅速掀起临战前的练兵热潮。
为了确保战役能按时发起,前指组织机关进行了一系列的紧张工作,主要有:
1、对西山口方向之印军组织空中侦察,地面观察,派得力干部率精干分队渗入敌纵深隐蔽侦察,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印军的情况。
2、派出军事科研人员,深入克节朗战地实地勘察印军工事构筑、战场设置、印军作战特点,及时总结了克节朗地区作战的10条经验与打地堡群的办法,通报部队,指导战前训练。
3、周密组织后续部队开进和运输补给。首先将公路迅速修至达旺与印军原有公路接通。为了争取时间,尽快通车,按照先初通后改善的原则组织施工。当急造军路修至达旺后,全是单行道,路况极坏,陷车阻车严重,陈明义、赵文进两位副司令员带着参谋人员现场指挥,调用工兵14个连队、民工130余人,担负道路维护,保障车辆通行。临战前3天,采取果断措施,一切车辆为炮车和炮弹运输车让路。保证炮兵按时进入阵地。后勤指挥所于一星副部长、洪流政委,督促检查各补给基地(站)的粮弹转运情况。
4、战役发起前,突击抢架达旺河上的东新桥。前指经过精心计划,于11月16日令第一六五团第一营渡过达旺河,抢占有利地形,掩护工兵突击抢修架桥,以1天多的时间架好了东新桥,保障了按时发起第二阶段作战。
5、11月16日16时,石伴樵副参谋长在东新桥北召开步炮协同会议,统一部署了步炮协同事宜。
三、多路向心逼进,达成合围
(一)部队开进
各参战部队,按照西藏军区前指预定的作战计划到达待机位置后,进行紧张的临战准备工作,并于11月10至15日,先后向作战集结地区开进。
担任大纵深、远距离作战迂回任务的第十一师部队,在师长余致泉、副政委秦明、副师长王晓一的率领下,于10日黄昏开始,从劳、次母地区出发,绕道经听布等地,按预定路线南进。该师炮兵营(辖两个107迫击炮连、1个92步兵炮连、1个步兵连)于13日从棒山口出发,沿师行进路线跟进。
郭指部队于12日20时由劳村出发,经鲁克塘向略马东方向前进,于17日16时抵达熊酒干娘地区。
第一五七团于14日19时30分由色如、下新、各芒出发,于15日19时进至莫多东南山沟,16日10时进至邦嘎江寺西侧5公里处,当夜继续前进,17日拂晓进抵申隔宗西约8公里处。
第一五四团于15日黄昏由江嘎、地里出发,17日晨进至协里藏布湖西侧。
第一五五团随联指机关行动,于15日21时由邦顶及其西侧出发,尾第一五四团渡过达旺河,17日拂晓进至协里藏布湖西侧;其第三营于14日黄昏,尾第一五七团开进,16日12时进至邦嘎江寺西侧,17日12时进至申隔宗西约10公里处。
第五十五师在师长王玉昆等指挥下,第一六三团于14日由听布出发,向佳山口方向前进。15日18时该团第一营到达宗隆拉,发现略克图拉有印军,于16日3时25分,该营第三连与其打响,第一连迅速从第三连左翼投入战斗,歼灭当面之印军128人,夺取了略克图拉山垭口,扫清了佳山口外围之印军。该团决定,于17日晚攻歼佳山口之印军,18日按计划向西山口之印军发起总攻。17日16时,军区前指电令该团于“17日黄昏扫清西山口外围之印军”。因时近黄昏,该团一面请示前指,一面按团计划准备战斗。
第一六五团主力于16日18时由东新桥、真卡桥附近过河,进至江让南侧一线,17日8时30分派小分队去江让南侧约5公里处侦察,突遭印军警戒分队火力猛烈射击。进一步查明情况后,该团在江让附近调整了部署,做好进攻准备。
17日前,联指所属部队均已进到指定位置,其中郭指部队、第一六三、第一六五团先后与印军警戒、侦察分队接触;第一五七团17日通过申隔宗西侧大山时,其队尾被印军察觉,遭到炮击,该团因走错路,至17日夜仍被阻于略马东西南之大山上;第一五五团第三营亦因走错路,被阻于申隔宗以西约10公里处的大山上;炮兵部队因道路泥泞陷车,至17日夜只有两个团又1个120迫击炮营进入阵地。在部队开进期间,有4路部队与印军打响,1路为印军发觉。
(二)飞兵截尾,达成合围
担任大迂回的第十一师经5天7夜隐蔽穿插开进,于11月15日14时30分,其前卫第三十三团先头分队进至泽拉东侧,与企图北上泽拉设防之印军阿萨姆步兵第五营1个排遭遇,将印军击溃后迅速前进。该团之侦察排和第4连(尖兵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19时30分攻占了波辛山口,歼灭印军阿萨姆步兵第三营1个排和近卫联队第五营第二连1个排各一部。该团于22时,进抵卡拉以北4公里处,据守卡拉据点之印军第四十八旅近卫联队第五营1个排望风而逃。16日10时15分该团第二营(前卫营)到达东日则,与卡拉逃跑印军和由拉干北上之印军近卫联队第五营第二连一部,共80余人遭遇,激战20分钟,歼其一部,其余印军逃入森林。11时15分,该营进至拉干又与近卫联队第五营第二连1个排接触,将其击溃,歼其一部后,继续向旁马疾进。
第十一师前指及第三十二团于16日17时30分至22时抵达东日则后,立即进行现地勘察,作夺取登班、抢占拉洪桥、切断公路的部署。留第三十二团第三营在东日则西南担任警戒,保障师侧后安全。其余部队于21时30分,尾随第三十三团前进。
第十一师部队于11月17日6时至14时,全部到达旁马以北地区集结。师指组织各团指挥员在旁马东南高地现地勘察,进一步明确任务:以第三十三团截断德让宗至邦迪拉的公路,形成对外正面,阻击北援之印军;第三十二团以两个营攻击德让宗之印军,牵制其不能北援,并截断通往打陇宗的道路,阻印军南逃,奏效后即向邦迪拉方向发展进攻;为配合第三十二团主力攻歼德让宗之印军的行动,以该团第七连自东日则南出发,经普东向桑提前进。尔后向新德让攻击前进,以1个营(欠1个连)为师预备队。
各部受领任务后,立即行动。16时30分,余致泉师长随前卫第三十三团向登班疾进;17时10分,附属第三十三团的第三十一团第二营第五连,于登班以北1公里处,与在该地设防之印军第四十八旅近卫联队第五营主力派出的侦察警戒分队遭遇,第五连将其击溃。该营乘胜向印军主阵地攻击,17时40分,第三十三团令其第五连会同第三十一团第四、第六连围歼登班之印军,以其第二营第六连直插印军纵深,夺取拉洪桥。登班印军凭借工事和有利地形疯狂地扫射,严重威胁着冲击部队。在这关键时刻,火箭筒班班长钟银富挺身而出,冒着印军密集的火力,连续几个滚进,跃进到距印军70米处,连续发射4发火箭弹,摧毁印军两个火力点,毙印军3人,及时为攻击部队扫清了障碍。部队在前进中又遭左前方印军机枪射击,钟银富迅速匍匐前进至距印军50米处,突然起身,快速发射火箭弹,击毁了印军机枪,毙印军2人,为赢得战斗胜利作出了贡献,战后钟银富荣立了一等功。17时50分,登班印军即溃逃于密林之中,18时该连占领登班。此战毙印军52人,俘印军2人。
第三十三团第二营第六连冲破退却印军的节节抵抗,穿越印军炮火封锁拦阻地段,于19时顺利夺占拉洪桥。21时第六连以1个排的兵力进占拉洪桥西2公里处公路两侧,切断了印军由提斯浦尔至达旺的公路,割裂了德让宗与邦迪拉之间的联系。23时,营主力进占拉洪桥东南5公里路旁印军汽车修配厂,构成对外正面。18日4时30分,第三十三团全部到达指定位置。
至此,担任战役迂回的第十一师部队,历经7天5夜连续行军作战,披荆斩棘,忍饥受寒,翻越4000-5000米高的大山5座,跨峻岭、涉冰河,克服重重困难,行程250余公里,深入敌后180余公里,击破印军节节抗击,以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提前50分钟完成迂回和断尾任务,达成合围,为实施作战企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战役开进期间,虽有4路部队先后与印军打响,1路为印军所察觉,但印军并未判明中国边防部队的作战意图和主攻方向。直到17日夜第十一师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的防御,切断德让宗、邦迪拉之间的公路时,印军才意识到中国边防部队已经多路逼近,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此时入侵印军第四师的防御决心已经动摇。虽于18日2时决定撤逃。但为时已晚。中国边防部队已对印军形成合围,印军已难逃被歼的厄运。
四、打头击背、斩腰剖腹,发起总攻击
(一)攻歼西山口、申隔宗之印军
担任打头、击背、斩腰、剖腹任务的部队,在藏字四一九部队司令员柴洪泉、政治委员阴法唐,第五十五师政治委员徐兆基等统一指挥下,协力攻歼西山口、申隔宗、略马东地区之印军。
具体部署是,以藏字四一九部队主力向印军左侧后实施主要突击。其任务区分为:以第一五四团由印军左翼之邦嘎江寺向西山口方向实施突击,与第一六五团协力歼灭西山口及其南侧地区之印军,尔后向申隔宗、邦迪拉方向机动;以第一六三团自佳山口直插西山口,与第一五四团东西对进,首先将印军割裂为南北两块,然后协力攻歼西山口及其南北地区之印军;以第一六五团由东新桥渡过达旺河,沿公路及其两侧(主力在右)攻击前进,协同第一五四、第一六三团攻歼西山口及其以北地区之印军;以山南军分区郭指部队,迂回略马东地区,切断达旺德让宗公路,拦腰斩断印军部署,阻击由德让宗方向北援及由西山口南逃之印军,尔后相机配合由达旺经邦嘎江寺迂回略马东地区之第一五七团,攻歼盘踞在略马东或米龙岗地区之印军;以第一五七团,经莫多东南山沟,沿中(国)不(丹)边界东侧迂回至申隔宗,断印军西逃不丹王国之路,消灭申隔宗、略马东、米龙岗之间的印军;以第一五五团第三营,随第一五七团前进,准备进击申隔宗之印军,团主力随藏字四一九部队机关前进,准备随时堵截南逃之印军。在攻歼西山口、申隔宗、略马东地区之印军得手后,再以1-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迅速向德让宗方向进击,在第十一师协同下攻歼德让地区之印军,尔后攻占邦迪拉。
11月18日8时30分,部队按计划发起攻击。在炮兵对西山口之印军实施火力袭击后,步兵发起了反击。18日9时12分,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第一六五团突破了印军前沿阵地。印军在中国边防部队猛烈的炮火袭击和勇猛冲击之下,已丧失斗志,主力开始向南逃跑。此时第一六五团团指即令第一、第二营勇猛追击,同时调近了二梯队。该团在炮兵第三○六团120迫击炮营和炮兵第三○八团1个连的随伴火炮支援下,以尾追、平行追击或截击的方式,边追边打,连续攻克江让南侧无名高地、努如郎、3号桥,并向纵深发展。
第一六三团,17日黄昏接近佳山口,18日3时发现佳山口之印军正向西山口方向逃跑,即行追击,18日晨,该团第三营第九连在营属机枪连配合下,攻击西山口东北无名高地,击退印军3次反扑,歼灭了负隅顽抗之印军,夺取了印军3个炮兵阵地,抢占了西山口。盘踞西山口附近的印军,一部顽抗,另一部向南逃跑。第一六三团团指即令第一营和第三营第八连向南追击,以第三营主力和第二营2个连,在第一六五团配合下攻歼西山口附近之印军。印军在阵地前敷设地雷较多,为了胜利,战士们不怕牺牲,主动承担排雷任务。第一六五团工兵班长何来发,用手排雷达430多个。第二连班长郭荣禄等人为了抢救伤员、背下烈士,边学边排雷51个,救下伤员10人,抢下烈士19人。战斗中第一六三团第一连第二排担任尖刀排,斗志高昂,连续战斗,击毙印军51人,俘4人,战绩显著。
第一五四团,18日7时30分对邦嘎江寺东侧之印军发起攻击,8时57分攻占了邦嘎江寺东、西山梁后继续向东发展。9时12分,发现印军正在烧毁物资,团长周仲山判断印军可能全线溃逃,当机立断,改变原向西山口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的行动方案,决定除以第一营2个连按原计划经西山口南下外,团主力向申隔宗与略马东方向疾进。在前进中该团第一营(欠2个连)和第二营因走错路,受阻于悬崖绝壁之上。
第一五五团主力在总攻开始后,即向申隔宗方向疾进,准备在申隔宗加入战斗,亦因走错路,被阻滞于悬崖峭壁之间。
18日12时20分,当第一六五团追至西山口北侧一号桥地区时,印军企图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据险顽抗。据此,该团立即组织炮火掩护,第五连向西北、第二连迂回印军侧后,第一营直插西山口东南侧猛攻印军,截断其向申隔宗的退路,经约30分钟激战,全歼负隅顽抗之印军。在战斗中第一营前赴后继,越打越勇,突入敌阵,以白刃格斗歼灭印军,有的战士被刺刀穿透胸背还坚持与印军搏斗。第五连主动要求任务,动作迅速勇猛,连续穿过印军两个炮兵营、1个步兵营的阵地,积极追歼印军,摧毁了前进途中的地堡,保障了后续部队的顺利发展。第三连班长胡其名,在战斗中手、腿、脸被炸伤了,不能走路、不能讲话,战友劝他下去,他在地上写了“我不下去!”,仍坚持继续战斗。
第一六三团第九连在攻占无名高地战斗中,第四班副班长庞国兴,在追击中因夜暗与连主力失去联系,途中先后与第六班战士王世军、冉福林、第八班副班长周文轩相遇,4人组成了临时战斗小组,选庞国兴为组长。大家议定,以西山口东北垭口为方位物,继续向印军纵深追击,如遇少数印军,就歼灭它,如遇多数印军,就进入密林打游击。他们敢于独立作战,深入印军纵深7.5公里,勇敢机智地连续夺取印军两个炮兵阵地,歼灭印军7人,缴获87.6加榴炮7门。庞国兴小组深入敌后孤胆作战,为主力向印军纵深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战后,庞国兴荣立一等功,国防部授予他机动灵活、孤胆作战战斗英雄称号,王世军、冉福林、周文轩3人荣立二等功,并在部队中开展了“学习庞国兴”的活动。
18日15时,第一六五团与第一六三团部队会合,第一六五团派出分队协同第一六三团第三营,歼灭了西山口北侧之印军,战斗于18时基本结束。第一六三团向南追击的部队,于17时进至略马东,奉命停止前进。
在西山口战斗的攻击阶段,第五十五师歼灭印军500余人,缴获各种炮50余门,各种枪400余支(挺)。
联指机关,在转移途中被阻于悬崖密林之中,因受地形限制,电台无法开设联络,自18日14时30分起至19日12时止与上、下均失掉联系。在此情况下,西藏军区前指对其所属各部队实施越级指挥,直接指挥各团的战斗行动,保证了指挥的不间断。
战前,对印占区纵深主要山间小路的情况,不可能逐一查明,战斗中,部队夜间开进易迷失方向,以致在战役发展的关键时刻,一部分部队受阻于绝壁悬崖之上。尽管前进无路,指战员们仍在悬崖、峭壁之间攀藤附葛或搭人梯而上,或滑滚而下。终于战胜天险阻隔,向南追击逃敌。
(二)略马东阻击战
略马东位于申隔宗和米龙岗之间的一个山腰的小台地上,周围都是松杉林和丛林。该地是西山口、申隔宗之印军与其后方交通联络的咽喉。战前仅知略马东、米龙岗地区有印军约1个营,其具体配置不明。
山南军分区郭指部队,奉命由达旺经鲁克塘迂回略马东地区,首先切断达旺邦迪拉公路,阻击由德让方向北援或由西山口方向南逃之印军,尔后,相机配合由达旺经邦岗江寺迂回略马东地区的第一五七团,攻歼盘踞在略马东或米龙岗之印军。
18日7时15分,山南分区郭志显副司令员率4个连经过4昼夜的艰苦行军,克服了各种困难,行程130余公里,按时到达略马东以东附近地区。为了阻击印军北援南逃,决定首先将略马东以东大山梁控制起来,利用其有利地形,把公路和附近的小路切断,尔后再相机协助友邻部队歼灭米龙岗之印军。其兵力部署:以第三连配属重机枪1挺,在大山梁南端的公路两侧及最南面的山腿占领阵地,切断公路,阻印军沿公路北援或南逃;以第一连在第三连右翼大山梁的中间山腿占领阵地,居高临下瞰制公路;以第二连第一排,在最北面山腿占领阵地,切断自略马东至来龙岗的小道,并加大对公路的瞰制正面,阻击印军南逃,该连另两个排为预备队;炮兵连在第一连后面占领发射阵地,支援步兵分队战斗;指挥所位第一连左后方,并组织了向东南方向警戒。各连根据布置迅速构筑工事,准备战斗。
自西山口、申隔宗地区南逃印军约1000余名,抵略马东南侧为郭指部队所阻。18日10时,第三连先头班刚刚进到大山梁南面的山腿时,便发现公路上有印军小汽车8辆向南疾驰,郭指即令该连向公路猛插,但因绕行断崖未来得及下到公路印军已通过。据此情况判断,西山口之印军遭围攻已开始南逃,遂令各连很快进入阵地,准备阻击。10时20分,印军汽车队(数十辆)自西山口驶来,第三连突然开火,将印军先头3辆汽车击毁,堵塞了道路。各分队利用有利地形积极阻击。至13时,印军炮兵车队亦自西山口开来。为了打破印军继续沿公路南逃的计划,郭指决定先发制人,当即以第三连第二排在重机枪和迫击炮火力掩护下,沿公路实施阵前出击。该排猛打猛冲前进400余米,打乱了印军的先头部队,并将地尖河下游的小木桥破坏,使印军逃脱更加困难。13时30分,印军步兵共约1000余人陆续撤到了中国边防部队阵地前。当该印军从第一连阵地前向第三连方向运动时,第一连第二排主动出击,进至距公路40米左右,以手榴弹、冲锋枪和步、机枪火力猛打,击毁印军汽车数辆,歼其一部。
印军遭受打击后,集中400余人于18日15时20分,以密集队形向第二连第二排阵地冲击,企图沿略马东、米龙岗小道夺路而逃。该排待印军进到距阵地三四十米时,又毙伤印军40余人。印军丢下尸体狼狈后撤。17时20分,印军约300余人分两路,向第二连第二排和第一连第三排阵地冲来,又被击退。19时10分,印军以200余人在正面佯动,以主力(约三四百人)隐蔽迂回第二连第一排右翼,企图从侧后对该排实施突然冲击。该排便隐蔽地将兵力、火器转移到印军翼侧,待其靠近后,以各种火器突然开火,再次给印军以重大杀伤,印军伤亡惨重退了下去。黄昏后,印军乘夜暗摸到第一、第三连接合部附近,被发现时,印军距阵地仅数米远了,于是,全体指战员与印军展开白刃格斗,将印军打退,打破了印军乘夜暗突围的企图。入夜,郭指又调整了部署,卡死了各个可能通行的路口、山口和地段,防止印军乘夜暗逃窜。18日夜,印军虽曾3次试图沿公路从第三连第一排阵地突围逃窜,但均被击退。
担任迂回的第一五七团和第一五五团第三营,克服自然障碍后继续前进,第一五七团第五连于18日18时,进至略马东附近日旺曲(坦马渡河)南岸。此时被正面击溃之印军一股正向西南方向逃窜,企图经恶卡山口逃往不丹,东南山坡上亦有印军70余人仓皇逃命。该团当即以炮火拦阻。并以第五连1个排及团侦察排插至印军两翼,勇猛冲击歼灭了印军。第二、第三营主力,乘夜暗进至德尔麦,歼灭印军一部。
19日7时左右,第一五七团渡过日旺曲(坦马度河),上了略马东德让宗公路,随即以第三营沿公路两侧向略马东方向发展,第二营沿公路两侧向德让宗方向发展。第三营沿公路搜索前进,7时40分该营第七连在前进中,突然遭印军地堡群火力阻击,该连当即以第三排第八班沿公路北侧向印军实施包围,第二排向印军左侧后迂回,令第七班将印军母堡炸掉。七班战士常忠成,在火力的掩护下,持爆破筒迅速接近到印军母堡右侧,从入口处把爆破筒塞进堡内。第三排乘爆破的瞬间,勇猛冲击,占领了母堡及其左右一线,并趁印军混乱之际,迅速攻占了印军阵地。尔后,又连续粉碎了印军沿公路的节节抗击,战斗于9时10分胜利结束,歼灭了印军第六十二旅锡克联队第一营中校营长以下127人。第七连伤亡7人。随即与郭指部队会合。
19日2时,第三十二团奉命派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归该团指挥)向略马东前进,配合友邻歼灭略马东被阻之印军。该营前进途中,于米龙岗以东两次遇印军10余人,俘印军高尔瓦尔营长以下7人。因无翻译,无法审讯俘虏,但估计为东逃之印军的尖兵,随即加强戒备,搜索前进。4时20分,发现米龙岗有火光,该营判定可能是印军退却至此休息做饭,营长决心乘印军不备利用夜暗,以偷袭手段将其歼灭。营即令第三连分两路,一路正面突击,一路沿南侧山梁迁回,歼灭该股印军。6时10分,迂回分队切断公路铁桥,与正面分队一道向心猛扑,冲入村庄内的第一、第三排,与印军短兵相接,逐屋激战,展开白刃格斗。印军面临三面攻击,便四处逃跑,第三连分头追击,机枪射手张富清手持弹盘抓到俘虏2人。7时10分战斗结束,歼灭印军高尔瓦尔联队第四营两个连各一部(97人),其余溃散于附近森林中。8时30分,进至米龙岗西2公里处,与山南军分区部队会合,郭志显令其占领地尖河南岸有利地形,配合围歼略马东地区之印军。
郭指部队在第一五七团、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第一营的协力配合下,于19日9时50分对当面被阻之印军发起攻击。印军经18日的打击后,建制已乱,失掉统一指挥,处于混乱状态。各部队以迅猛的动作,将印军逐股歼灭,至19日14时30分,基本结束战斗。共歼灭印军800余人(郭指部队歼灭681人),其中击毙445人,俘虏236人。
郭指部队坚决贯彻战役意图,排除万难,按时插到指定位置,堵住了南逃之印军,迅速占领有利地形,顽强扼守,采取小分队阵前出击结合阵前反冲击,粉碎了印军连续多次冲击,阻住了兵力大于自己4倍的印军达1昼夜之久,并适时转阻为攻,大量杀伤印军有生力量,对保证歼灭西山口、申隔宗南逃之印军,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五四团以第一营两个连经西山口南下,团主力向申隔宗、略马东方向疾进。前进途中,第一营(欠2个连)及第二营因走错道路,为悬崖阻滞。团指率第三营于18日21时进到申隔宗西南约8公里处,奉西藏军区前指命令速向略马东方向增援郭指部队。19日2时出发,因天黑路不好走,8时左右进至略马东西南约3公里处。此时,西山口、申隔宗地区之印军主力已沿小路南逃,被阻于略马东地区的印军已基本就歼,该团即令第三营继续向南追击,当第一、第二营赶到后也转入追击。
第一五五团与第一五四团同时接到西藏军区前指向南追击的命令,抵达略马东后又奉命继续向德让宗方向追击,两个团并肩猛追,4个小时行进35公里,于20日进抵德让宗和米龙岗地区,干部战士棉衣虽被汗水湿透,帽沿滴水,忍饥挨饿,仍斗志昂扬,表现了吃大苦耐大劳和连续作战的硬骨头作风。
(三)向德让宗方向进击
11月17日,第十一师进抵东日则,当即令第三十二团第七连于17时自该地东南侧出发,经普东向桑提前进,配合团主力向德让宗方向的行动。第三十二团主力(欠第三营,指挥第三十一团第一营)经迂回,越过拉洪桥后,即沿公路向德让宗攻击前进。18日8时,前卫第二营在巴鲁以东,与印军修路连接触,歼其一部,其余逃散。9时,进至巴鲁,又遇印军100余人,该团展开攻击,印军分头溃逃,第二营主力展开搜歼。此时,第五连尖兵班(7人)沿公路向德让宗方向前进。11时5O分,于德让宗东侧遇东逃印军坦克4辆,汽车100余台(该印军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和勤务分队及第四十八旅马德拉斯第一营第四连),该班即投入战斗。由于营、连主力于巴鲁战斗后,收拢缓慢,未能跟上,致使尖兵班与印军对峙达两小时之久。尔后。当第五连约1个排、第四连4个班和第六连两个排陆续赶到时,印军第四十八旅马德拉斯第一营第四连已占领公路西南侧高地,乘该团未切断通往打陇宗方向的道路,掩护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向打陇方向逃跑。至17时,印军已逃完。第二营于20时30分进占新德让,第三十二团占领新德让后没有及时组织追击,致使印军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得以逃脱。
当第三十二团先头部队进至老德让300米处,突遭印军火力袭击。第五连战士严诗金,发现左侧山头印军3挺机枪和1门小炮正在射击,便勇猛冲向印军阵地,端起机枪猛射,随即又投了3枚手榴弹,毙印军3人,其余逃窜。严诗金在追击中,不幸胸部中弹,仍咬紧牙关,忍着剧痛,继续追击。印军见严诗金1人追来,便以机枪、步枪向其射击,严诗金猛烈扫射反击,击伤印军2人。但腹部又受重伤,他以坚强的毅力,端起机枪继续扫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打完了,便冲上去抢枪,砸死印军1人。这时另1个印兵扑了过来,严诗金赤手空拳与其搏斗,用双手将印兵掐死。然而他也用尽了最后的力量,他牺牲时,两手仍然死死卡住印兵的脖子,压在其身上。战后,部队党委给严诗金追记一等功,并根据他生前请求,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17日17时,第三十二团第七连,由东日则西南出发,经桑提于18日11时50分,进至新德让北山,尖兵排与印军1个排打响,该排即由行进间展开冲击,经10分钟战斗,歼灭印军17人。至19日9时,该连进抵新德让与团会合。
(四)激战邦迪拉
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切断拉洪的公路后,立即修筑工事,构成对外正面,随时准备抗击来援之印军。18日该团组织现场勘察,鉴于地形不利防守,又未见来援印军,遂令第三营于18日13时率第七、第八连和机炮连,沿公路以南小道向邦迪拉山搜索前进,选择有利地形,改善防御地位。14时40分,进至邦迪拉主峰北侧,与防守邦迪拉主峰之印军第四十八旅第一锡克轻步兵营打响。印军企图凭借既设阵地和居高临下之势进行顽抗。经3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攻占了印军阵地,主峰右翼防守之印军不战而逃,邦迪拉主峰两侧高地为第三营控制。这为尔后夺取邦迪拉镇与继续扩张战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邦迪拉山为东西走向,是邦迪拉北侧的天然屏障,主峰海拔3600余米,山势陡峻,森林密布,林间杂生带刺灌木和竹丛。邦迪拉镇位于山南侧腰部盆地上,邦迪拉至德让宗公路盘越主峰东侧山口,主峰西侧山口有南北走向的骡马道1条,南通邦迪拉,北沿山沟而下至拉洪西侧与公路衔接。
印军第四十八旅第一锡克轻步兵营、马德拉斯第一营(欠1个连)加强师属炮兵1个连、师机炮营1个排,共约1500余人,以邦迪拉主峰东侧山口为中心,在正面约4公里的山梁上跨公路作一线式配置,企图凭借有利地形,阻止中国西藏边防部队南进。马德拉斯第一营在公路以东,第一锡克轻步兵营加强重机枪两挺,在公路以西并以1个步兵连配置在骡马道两侧,在邦迪拉镇东北方向配置有106.7重迫击炮4门,邦迪拉镇内配置有87.6毫米加农炮4门,第四十八旅旅部位邦迪拉镇东北侧。
18日14时40分,第三营率第七、第八连、机炮连,沿骡马道进至邦迪拉主峰北侧约1500米处,发现主峰有印军活动,营即令部队沿道路两侧隐蔽,并召集各连干部现地组织战斗,由于对印军之兵力、部署及地形均不了解,故初步确定,以第七连沿道路及右侧向主峰之印军左翼阵地实施正面突击,得手后即向两翼和纵深发展;第八连沿道路左侧协同第七连攻击,机炮连以火力掩护第七、第八连战斗。各连利用道路两侧森林遮蔽条件,隐蔽接敌,边前进边组织战斗。
第七连以第三排(爆破组)、第二排(突击组)为一梯队,以火力排、第一排(预备组)为第二梯队。当接近印军数十米时,遭其火力猛烈射击,第七连迅速通过了第一道火力封锁线。在通过第二道火力封锁区时,遭印军炮火猛烈杀伤,伤亡较大(率二、三排的副政指和二排长牺牲,各班长均已伤亡,三排长负重伤),战士们相互鼓舞,前赴后继。此时,副连长率第一排,迅速超越第三、第二排战斗队形,向印军主峰左侧阵地接近。16时进至距印军前沿200米时,突遭其前沿和纵深轻重火器集中射击,第一排被压制在一块凹地里。此时,机炮连82迫击炮、重机枪对印军猛烈射击,压制印军火力,第一排乘机迅速通过印军火力拦阻地段。前进中,副连长发现道路左侧印军火力严密,山势陡峭,运动不便,遂即改变决心,绕至道路右侧实施突破。当进至距印军前沿60米时,遭到印军正面两个工事内的3挺机枪火力拦阻,遂以1名冲锋枪手利用树桩隐蔽向印军射击,从正面吸引印军火力,副连长率5人向印军左翼迂回,三班长田景坤挺身而出喊道:“副连长,我去炸掉它!”他迅速捆好集束手榴弹,低姿跃进至印军地堡一侧约8米处,利用树干隐蔽,迅速将手榴弹投入印军地堡,一声巨响,地堡被毁,通向主峰的通道打开了。后续部队乘势发起冲锋,迅速攻上了主峰。印军见主峰失守,慌忙向南逃窜。田景坤奉命带领战士苟敬安向右冲击。刚冲出20多米,又遭印军一隐蔽火力点拦阻,他俩继续前进,突然被从右侧面山梁上跑下来的印军击中苟敬安头部,不幸牺牲。田景坤愤怒已极,一枪将印军击毙,又只身沿骡马道继续向南攻击。前进 500多米时,遭印军冲锋枪、步枪射击。田景坤就地向左一滚,利用左侧棱坎,低姿迂回过去。隐蔽在一颗大树后,发现路旁一隐蔽工事中几个印军正在射击,他迅速取出1颗手榴弹投到印军工事前沿,炸死1名印军,其余弃枪仓皇逃跑。此时大部队还未冲过来,田景坤准备利用印军工事,抗击印军反扑。刚跃到印军工事前3米处,工事里一受伤印军突然向他开枪,他趁势向后一倒,印军以为打中,遂探出头来,田景坤一跃而起将其击毙并占领了工事,保证了部队顺利向南发展。田景坤在这次战斗中,机智灵活,英勇顽强,连续炸掉印军3个火力点,歼灭印军5人,缴获机枪2挺、冲锋枪、步枪6支,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战后,荣立了一等功。
当第一排前进受阻时,第三排在代理排长杨若全(原七班长)带领下亦进至印军前沿,遭到印军另一火力点的拦阻。为减少伤亡,他令2名冲锋枪手掩护,自己从右翼迅速向印军工事扑去。印军发现后,立即掉转机枪向他开火,杨若全一个滚进翻进侧面一条小沟里,匍匐前进到印军工事前的树旁,连续投出两颗手榴弹,印军机枪手被炸死,他乘烟雾冲进工事,缴获机枪1挺。随即又带领全班攻占了邦迪拉主峰右翼阵地,为右翼部队开辟了道路。杨若全作战勇敢,指挥灵活果断,战后荣立一等功,其余地堡之印军,见其防御阵地已被突破,遂即溃乱。18日17时30 分,副连长率10余人冲向印军主峰阵地。此时主峰守军除少数顽抗外,大部向主峰以南山坡密林中溃逃。已冲上山的10余人即沿山脊向两翼扩张时,见印军已逃,便循着主峰以东枪声激烈的方向冲去。
第三十三团第八连在第七连左翼行动,第二排进至距印军前沿200米时,遭邦迪拉山口及其两侧高地印军的猛烈射击。连长组织全连火力支援第二排继续前进,第二排边打边冲,当进至距印军80米处时,遭主峰东北山腰印军两挺机枪射击,前进受阻。18日16时,在机炮连火力掩护下,第二排组织了两个战斗小组,迂回到印军侧后以爆破筒和手榴弹将印军火力点炸掉。17时40分,第二排冲上邦迪拉主峰以西山口,与第七连副连长会合后,并接受其指挥,继续向山口以东冲击。
印军第一锡克营失去主峰阵地后,其整个防御体系即呈现混乱状态。当第三十三团第七、第八连向主峰以东扩张战果时,有些地堡的印军已撤逃,有的正在溃退,有的仍在顽抗,而邦迪拉镇内之印军炮兵不断射击。在此情况下,第三十三团第三营为巩固胜利,继续扩大战果,增强突击力量,遂令第九连进占邦迪拉主峰阵地,支援第七、第八连战斗。18日17时50分,第九连占领主峰阵地,第七、第八连,攻占主峰以东山梁,山上守军向南溃逃。18日18时,战斗基本结束。该营奉命调整组织,暂时转为防御,并积极侦察邦迪拉镇内印军之动向。攻占邦迪拉主峰作战,共歼印军105人,缴获坦克2辆、火炮17门、机枪9挺、步枪69支、军用物资一部。第三营阵亡副政指以下15人,伤政指以下39人。
19日零时,第三十三团兵分两路向邦迪拉市区攻击,7时进占邦迪拉市区,发现印军已南逃。该团遂留第三营第七连及第九连第二排对邦迪拉以东山梁之印军进行警戒,保证侧后安全。团主力沿公路向南追击,8时追至都康帕尼(邦迪拉南10公里),团令第二营沿小路南进,直插比里山口,切断公路,准备抗击印军增援部队,并配合团主力,歼灭由邦迪拉沿公路南逃之印军。团主力仍沿公路追击。
五、乘胜追击
西山口一邦迪拉作战自11月18日发起总攻之后,经两天战斗,印军第四师设防体系迅速瓦解,全面崩溃。联指所属部队相继攻占西山口、申隔宗、略马东、米龙岗地区,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攻占德让宗,第三十三团攻占邦迪拉,印军大部被歼,一部向打陇方向窜逃,一部向邦迪拉以南溃退,按照西藏军区前指乘胜追击的命令,第一五四团向打陇方向追击,第三十三团向邦迪拉以南积极寻歼印军。
20日,西藏军区前指召开作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国华、邓少东、赵文进、吕义山,及前指机关参与作战指挥的有关人员顾草萍、刘纪明、姚振田、樊震等。张国华司令员在会上讲述了战役发展进程,分析了印军情况,部署了各部队的追击与清剿任务。会议还研究确定了各部队之间粮食调配和运补方案,决定由赵文进副司令员立即率少数参谋人员前往德让宗,直接指挥并解决一线部队之间的协调等问题。赵文进副司令员于21日进至德让宗。
(一)登嘎威利战斗
11月19日,第三十三团第三营(欠第七连、第九连第二排)在追击南逃印军至登嘎威利西侧时,与北援之印军第六十七旅查谟·克什米尔联队第三营,及由邦迪拉南逃之印军第四十八旅一部,共约700余人交火,经两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给印军以歼灭性的打击,粉碎了其北援的企图。
印军第六十七旅率两个营,于11月18日由米萨马里出发,向邦迪拉方向增援,其先头查谟·克什米尔联队第三营,于19日11时进,至登嘎威利北侧3公里处,与由邦迪拉南逃之印军第四十八旅一部相遇,得知邦迪拉已为中国西藏边防部队占领,该部便就地集结,休息做饭,同时向邦迪拉方向派出警戒,伺机前进或后退。
第三十三团第三营率第八、第九连(欠第二排)、机炮连,为团前卫营,沿公路向南追击。19日12时30分,当追至邦迪拉以南11公里的小侨以西约150米处,前卫第九连与北援之印军警戒分队60余人打响。印军以3挺机枪在小侨东西两侧封锁沟口,第九连连长率尖兵排,在营的机枪火力掩护下,运动至距印军30米处用手榴弹将小桥西侧印军机枪炸毁,乘势冲过小桥又将桥东两挺机枪炸毁,毙印军10余人,缴汽车2台,其余印军向东逃窜,该连当即尾追。营指挥所到达小桥时发现印军汽车头向北,印军尸体上装备齐全,判断可能是印军增援的先头分队,估计后面还可能有大量的印军,营当即定下决心,乘印军情况不明,尚未展开之际,以猛打猛冲的动作打其措手不及,粉碎印军北援企图。遂指挥各连迅速前进,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并动员部队准备打硬仗、打恶仗,争取歼灭更多的印军。
12时50分,第九连先头分队越过公路拐弯处时,发现前方300米公路两侧约有印军1个营的兵力,非常混乱。营长即令第九连迅速前进,乘其不备,以猛打猛冲的动作将其建制打乱,尔后将其歼灭;第八连在第九连之后乘胜直插敌后断其退路;营属机枪连推进并加入到第九连战斗队形内支援步兵战斗;82迫击炮排就地占领阵地进行支援。当部队向印军运动时被其发觉,印军慌忙利用谷地、乱石、沟渠、汽车等为依托射击,封锁公路。第九连冒着印军火力的猛烈射击,不顾伤亡,迅速逼近,该连在前进中虽伤亡30余人,仍勇猛冲击。当距印军50米时,印军火力更加猛烈,该连即迅速组织火力压制印军。火箭筒班班长黄绪林跃到步乓前面,连续发射两弹,将印军机枪击毁,毙印军3人。这时公路南侧停有印军106.7迫击炮4门,其中两门已挂上汽车,准备逃跑。黄绪林立即发射1弹将印军炮1门和牵引车击毁。印军遭此突然打击,顿时慌乱。第三营副营长率第八连第一排及第九连一部,朝印军炮车方向冲过去,与印军混战在一起,一面冲杀,一面向前猛插,终于插到印军后面一段狭窄的公路上,截住了300余名印军。未被截住的印军开始沿公路向东逃跑,被截住的印军企图翻越东北山沟逃跑。在第八连第一排穿插的同时,为了及时截住逃跑印军,营长指挥第八连主力迅速沿北山坡插向东北山沟,而印军拼命以火力拦阻,营长不幸中弹牺牲。营长的牺牲更加激起了第八连官兵的仇恨,个个奋不顾身地冒着印军火力勇猛冲击,机枪第三班只剩下田树荣1人,他头部负伤,鲜血直流,仍端着机枪猛冲,直到昏倒在地。经过顽强战斗,该连终于通过了两道小沟和印军火力封锁区,于14时许,对印军大部达成合围。至此,印军除少数顽抗外,大部已混乱动摇。第九连连长率第三排乘势从正面冲击,以手中武器横扫印军。战士左良才负伤,右手不能操枪,就用左手射击,因流血过多昏迷,醒来后仍坚持射击。印军在第八、第九连三面夹击下迅速被歼,15时30分战斗胜利结束。
此次战斗,共毙印军少校以下170人,俘印军中校营长以下34人,击毁印军107.6迫击炮1门、牵引车1辆,缴获火炮6门、机枪10挺、枪142支、电台7部、汽车15辆,军用物资一部。中国边防部队牺牲营长以下22人、伤53人。双方伤亡对比2.7:1。
20日4时,第三十三团以第三十一团第二营为前卫,第三十三团第三营(欠第七连)跟进,继续沿公路向南进。7时,第三十一团第二营进至卡其皮附近,团令其就地组织防御,第三十三团第三营继续向鹰窠山口前进,16时许该营抵鹰窠山口。
(二)夜战查库
沿小路南进之第三十三团第二营,于19日23时20分,在比里山口西北侧俘1印军厨师(尼籍),供称:比里山口东南约6公里之查库有一兵站。该营判断兵站可能有逃跑印军或援兵停留,遂决定乘夜暗直插查库而消灭之。
查库位于比里山口以南约6公里的一条山梁的鞍部,山梁很窄,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两旁坡陡谷深,有房屋10余幢,是印军的一个兵站。印军第六十七旅第八廓尔喀联队第六营,于11月19日进至新川准备增援邦迪拉,当得悉在其先头行进的查谟·克什米尔第三营于登嘎威利(新川西10公里)遭中国边防部队歼灭性打击,遂回头沿公路南逃,当晚宿营于查库,准备次日继续向南逃跑。该印军错误地判断中国部队只能沿公路追击,最快也需于20日12时左右才能到达查库(据战俘供),故只构筑了一些简易工事,将主要兵器(30挺机枪、6门81迫击炮、3门87、6加榴炮等)配置在查库东北侧高地及其附近,火力均指向鹰窠山口方向,而对比里山口方向的警戒则很疏忽。
第二营是第十一师担任战役迂回任务的前卫营。该营自15日在则拉山口与印军接触后起,即连续4昼夜兼程急进,先后经波辛山口、东日则、拉干、登班,夺桥断路等大小战斗5次,在4昼夜行军作战中,累计休息不足10个小时,只在拉洪吃过1顿热饭,部队已极度疲劳。在占领邦迪拉后,为了追上逃跑印军,该营又奉命继续由邦迪拉向比里山口追击。在19个小时的追击中,仅以炒面充饥,冷水解渴。当日23时30分追至比里山口北侧,获悉查库有印军兵站,遂决心连夜向查库追击。经简短的组织动员准备,即以第五连、营部、第四连、机炮连、第六连的顺序,并以第五连副连长胡朝勤率精干战士9名为尖兵班,于20日1时继续向南追击。
该营沿林中小路夜间行进4个多小时,于20日5时10分接近查库。尖兵班在抵近查库西北角独立房几十米时,发现有火光,独立房左侧有印军一哨兵。该班便隐蔽接近,准备将其捕捉。当距其数米时,印军发觉并拉动枪机准备射击,该班当即将其击毙。房内9名印军闻枪声而出。企图抵抗,均被击毙。接着查库东北高地之印军以步枪和81迫击炮,进行盲目射击。第五连一面向营报告,一面决心乘印军摸不清情况之际,快速向印军展开进攻。在第五连进入战斗时,营部率第四连紧随第五连之后,投入战斗。
印军设置在两个山头上的轻、重机枪一齐开火,封锁着部队前进的道路。第五连三排长命令七班长呼云碧从右侧插过去,突入印军阵地打它个中心开花。呼云碧带领8名战士,迅速从右翼接近印军前沿,突然发起冲击,以冲锋枪、手榴弹朝印军一阵猛打,迫使印军的1辆坦克和40多辆汽车以及200多人夺路南逃。此时,呼云碧又奉命带12名战士,火速抢占公路左侧山头,切断印军退路。印军的汽车、坦克又向南涌,当车队抵近时,呼碧云下令“打!”印军汽车被打坏,公路顿时堵塞,几十辆汽车被卡住。这时连主力也占领了右面山头,印军步兵拼命南窜,呼云碧等集中火力,击毙印军8人。印军见势不好,有的钻到汽车底下顽抗,有的拼命向森林逃跑。呼云碧率战士猛冲下去,歼灭了这股印军。战后呼云碧荣记一等功。
第五连连长任玉宽率第一排冲入查库,见左侧山坡上印军3挺机枪向该排猛烈射击,遂令第一排冲向印军抵近射击。消灭印军机枪火力点后,随即冲到公路附近。当连长首先冲上公路时,突有两个印军扑到跟前,他与印军扭搏在一起,虽以手枪击毙一名印军,但被另一印军的刺刀刺入胸膛。他忍着剧痛,将这名印军打死后光荣牺牲。第一排消灭了公路西山坡之印军后,继续向东北侧高地发展进攻。
副连长胡朝勤率第二排、火力排进到公路时,发现北面山坡战斗激烈,于是立即转向北山坡攻击。
第二营指挥员见第五连已将印军南逃道路堵住,即令第四连投入战斗,以1个排断印军北逃道路,主力打入查库,协同第五连歼灭印军。第四连副连长肖世荣率第三排,在连主力左翼向停车场东北侧迂回前进。5时40分,该排控制了停车场,从北面切断了公路。这时,印军大部退至炮兵阵地附近,第三排乘势猛冲,6时许占领了印军炮兵阵地。第四连主力在三排攻击停车场的同时,沿兵站北侧洼沟进至公路北侧,一阵猛打之后冲过公路进到距印军宿舍10余米时,印军约百名突然由屋内、屋后冲出,企图将第四连主力压下高地。连长冯元庆指挥各排奋勇冲杀,印军顿时溃乱。该连乘势攻上高地,消灭了这伙印军。
由南向北攻击的第五连,先后消灭了印军17个机枪火力点,6时许,与第四连同时攻上了高地。
至7时战斗结束,历时1小时50分。共歼灭印军221人(其中毙157人,俘64人),击毁坦克1辆、汽车7台,缴获坦克1辆、汽车76台、火炮14门、机枪35挺、枪193支、及其他军用物资一部。第三十三团第二营伤军官1人(排长)、士兵14人,亡军官3人(连长1、排长2)、士兵9人,共27人。双方伤亡对比为8:1。战斗结束后,该营奉命停止追击,搜歼残余印军。查库为中国边防部队反击作战前进最远之点,距中印传统边界线伏特山仅20余公里。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平原。
(三)以少胜多的多龙桥战斗
多龙桥位于邦迪拉东南约30公里处,是邦迪拉向南经鹰窠山口通往米莎马里、向东南经贾明通往查道两条公路的交叉点。印军马德拉斯联队第一营(欠第四连),原在邦迪拉东山担任防御,当第三十三团18日18时攻上邦迪拉主峰后,该部即于当夜丢弃阵地。沿山间小道翻山越岭向南撤逃。经两天多的行军,其先头于11月21日10时逃至多龙桥附近。
11月20日,第三十一团第二营奉命在多龙桥、卡其皮地区,担任对贾明方向的防御任务,以保障团左侧后的安全。营指挥所率第四连第三班(5人)、82迫击炮1个排(15人,炮3门)、重机枪1个班(7人),位于多龙桥东南约700米处,其余分队均配置在营部以东3公里的卡其皮地区。
21日9时40分,随营行动的团作训参谋康德心,带1名通信员,到多龙桥附近勘察地形,途中发现印军先头部队正在过桥,主力还在桥北山沟继续南进。康参谋即令通信员原地监视,自己跑步返营报告。第二营决心围歼该敌。为不失战机,一面调动第六连,一面令防化连指导员王文保,第四连副连长史洪信,炮排班长冯长喜等3人,带冲锋枪1支,半自动步枪2支,取捷径直插桥南堵印军南逃;以第四连第三班5人,沿北面山腰迅速迂回至印军主力侧后,抢占有利地形,断敌退路;抽炮排4人沿公路右侧由东向西侧击印军;迫击炮排、重机枪班在营指挥所附近占领发射阵地,以火力迟滞印军前进,支援各班(组)战斗。
王文保等3人受命后,迅速抢占了桥南有利地形,10时12分打响,拦头截断了已过桥的印军。
枪声就是命令。第三十三团第二营押运物资的机炮连副班长李开生等3人,于10时15分在桥北西侧公路上与印军打响。与此同时第三十一团第二营炮排4人,亦在桥北东侧与印军接触,形成夹击态势。
印军见夺桥逃跑无望,即向李开生等进行猛扑,李开生等沉着应战,当即毙印军10余人。此时第三十三团第三营炊事班长夏明武等4人,也赶到并加入战斗。李开生将7人分编成3个战斗小组,不顾敌众我寡,冒着印军火力冲向桥头。配合王文保等3人,迅速全歼了已过桥的印军34人(毙16、俘18),控制了该桥。
印军主力见桥南印军被歼灭,便掉头向北逃跑。这时第四连第三班已从山腰将印军拦腰截断,把百余名印军从山上压下来,其余印军见势不妙,便回头向北面山林逃窜。此时,随营行动的政治处保卫股长贾福宽,将前一天俘虏的印军两名少尉军官带来喊话招降。印军营长见突围无望便首先来降,继而又令其派人以其名义进行招降,使被围的印军陆续放下了武器。此战斗,共歼灭印军241人(毙少校以下35人,俘88人,中校营长以下118人投降),缴获枪210余支(挺)、火箭筒2具、各种子弹1.4万余发、手榴弹84枚、步谈机3部,第二营等参战人员仅伤3名。
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第三十一团第二营等部指挥员敢于以少胜多,决心果断,及时抓住战机,采取拦头、截尾、侧击的战术,并利用印俘战场喊话招降,创造了以少(36人)胜多(241人)的又一成功战例。
(四)向打陇宗追击
第一五四团,于11月20日进抵德让宗后,遵照西藏军区前指电示迅速补充粮弹,继续向打陇宗方向实施追击。其前卫分队第三营(第七、第八连、机炮连),于当日16时30分由德让宗出发,途中战斗7次,歼灭印军一部,于21日20时进占吉莫山口。团指率第一、第二营,于21日、22日先后到达打陇宗、普冬地区,尾歼逃跑印军一部。
六、主动停火,分片搜剿
我军乘胜追击,进展神速,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及藏字第四一九部队第一五四团,推进至中印边境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为促使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中国边防部队主动停火和后撤。11月20日总参谋部发出“停止反击作战的命令”。21日23时50分,又发出“关于停止追击,原地集结”的命令,指出,“中央决定自22日零时起,我军停止反击作战,不打不追”,“我第一线追击部队在21日24时前进至何地,即停止在何地,不准再继续前进,如果有的部队在21日24时前得不到停止前进的指示而仍在继续前进,则在得到命令后立即返回21日24时所到达的位置”。
根据总参谋部上述命令,西藏军区前指立即命令藏字四一九部队第一五四团、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进至吉莫山口、比里山口、查库、鹰窠山口、卡奇皮等地的一线部队,均于11月21日24时停止追击,就地组织防御,监视印军行动。至此,西山口邦迪拉方向的进攻作战即告结束。
各参战部队根据西藏军区前指的部署,即先后转入了搜剿,肃清战区内散藏之印军。联指所属之第一六三、第一六四、第一六五团和郭指部队,于19日分别在西山口、申隔宗、略马东地区先后展开搜剿。
11月19日至12月5日,第五十五师在西山口地区搜剿中,歼灭印军3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400余支(挺),各种炮30余门。
第一五五团负责冬(含)以东、登班(不含)以西、曼大拉以北地区搜剿,该团在此次战役中共俘印军298人,缴获炮3门、轻机枪14挺,其它枪支153支,电台10部。全团伤亡12人(伤9、亡3)。
第一五七团负责略马东(含)至冬(不含)地段及其两侧地区的搜剿,于20日至22日,歼灭印军74人。
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于21日向拉洪、邦迪拉地区转移,该师自21日开始在拉洪、比里山口、鹰窠山口、卡奇皮以北地区搜歼印军,共歼印军61人。
第一五四团,负责曼大拉以南,吉莫山口以北地区搜剿。该团战斗频繁,仗打得漂亮,战果显著,歼敌1000余人,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豪尔·辛格准将。较大的战斗有:
激战拉加寺,全歼印军第四拉加普特营
在西山口邦迪拉自卫反击作战中,印军遭严重打击后,溃不成军,各自逃命。第四拉加普特营残部200余人,在中校营长率领下由新德让向拉加寺方向南逃。
拉加寺位于新德让和吉莫山口之间,与吉莫山口仅一沟之隔。是残余印军从吉莫山口逃跑的必经之路。第一五四团第三营占领吉莫山口之后,第二营在木梨村、拉加寺一带捕歼残余印军。11月23日10时30分,第五连警戒哨发现,从新德让通往拉加寺的山路上,有很多印军正从山上往下走,但相距很远。据向导说,印军必须经过拉加寺,才能逃往印度。据此,第二营即决定在拉加寺西北侧设伏,以第五连在道路的左侧伏击,并断其通往吉莫山口的逃路;以第六连在道路右侧伏击。11时许,部队到达伏击位置。11时30分,印军尖兵班(12人)进入伏击圈,在距第六连第二排10余米时,该排战士突然从草丛中跃起,6名印兵当即举手投降,另6名掉头逃跑,被北侧的第三排截俘。印军的主力,即往后撤,并占领有利地形顽抗。该营即由设伏转入强攻。第六连在右翼,第五连在左翼向印军展开进攻。印军在猛烈攻击下,退缩到一个山梁的山包上,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印军急于逃跑,进行了近10次反扑,均被击退,共击毙100余人。为了速歼顽抗印军,该营即对其形成了包围,第五、第六、第九连,密切配合,迅速将被围之印军全歼。战斗至1时30分胜利结束。共歼灭印军中校营长以下209人,缴获轻机枪13挺、长短枪144支、51迫击炮2门、90火箭筒1具、望远镜3具、弹药一部。第一五四团第三营伤亡36人(伤25,亡11)。
夜战普冬桥西侧山沟,三进三出救群众
南逃的印军到处抢劫物资,威胁群众。为肃清残余印军,扩大战果,第一五四团第一营,进驻普冬地区展开搜剿。
普冬村西南,坦加帕尼河南岸小山沟有两个牛棚。印军溃逃时,普冬村群众有170余人逃到此处。
23日18时,印军30余人从坦加帕尼河上游小桥过河,进入该地抢粮(先到3人),当地群众向第二连报告,要求救援。二连当即决定前往围歼,并强调不准误伤群众,绝对保证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该连迅即对该地印军形成包围。但是,被围之印军距群众很近,有的混在一起。为了全歼印军和不误伤群众,连决定首先救出群众,再行攻歼印军。为此,连令第四、第六班在正面以火力吸引印军,但不出击;令藏族战士呷郎到群众中去喊话,动员群众离开印军。呷郎第一次在火力掩护下,冲到印军和群众混在一起的人群中,经过喊话和动员,带出30余名群众;第二次,在第九班配合下又带出几十名群众;第三次进去将群众全部救出。第二连即缩小包围圈,发起冲击,至21时战斗结束。这次战斗,共歼印军34人(毙26、俘8),缴获步枪、冲锋枪17支、90火箭筒一具。救出群众150余人,第二连和群众均无伤亡,取得了军政双胜,中国边防部队在群众中留下了良好的政治影响。战斗结束的第二天,当地群众就自发地去该连献哈达、送礼物(礼物被谢绝),表示感谢。尔后,群众主动为部队送情报5次,该连又歼印军50余人。当部队撤离普冬地区后,群众派出7名代表,到德让宗进行慰问致谢,在这次战斗中,藏族战士呷郎表现突出,“三进三出救群众”的事在军内外流传,战后荣记一等功。
普冬西山搜剿战,击毙印军辛格准将
印军第六十二旅一部,逃至普冬以西地区,企图沿小路经打陇越吉莫山口逃跑。
第一五四团第一营副营长和第二连连长,率第二排(欠第五班)及战救人员、通信员,共28人,在普冬西南高地搜剿。13时30分进至山腰牛棚,发现牛棚北侧人行小道有人走过的痕迹,并有印度丢弃的烟盒等物。副营长、连长判断北侧小路可能有印军经过。于是决定进行搜剿。14时30分尖兵组在一拐弯处与印军相遇,相距约10米,当即喊话争取,印军拒不投降。尖兵组当即成战斗队形展开,先机开火,击毙印军4人。其余印军恐慌混乱,掉头逃窜。该排趁势追击,又歼灭10余人,当追至河边时,印军30余人已过河,并占领桥两侧的乱石堆及崖洞,从两侧石堆内开枪射击。连长迅速调整了部署。第二排排长率一部在火力掩护下向石堆崖洞之印军发起攻击,当接近石堆附近时,机枪副射手曹一攀,发现前方石堆中有印兵正在架设机枪。曹急中生智,一个箭步上去将印兵踢倒,夺过机枪击毙、击伤印兵3人,其余印兵仓皇逃窜。排长率队猛冲,将乱石堆附近之印军全部歼灭,并立即抵近崖洞,迫印军投降。至此,战斗胜利结束。战后据印俘反映:战斗中第六十二旅旅长豪尔·辛格准将被击毙,经查无误后,予以妥善埋葬并立墓标。
此次战斗,第二连善于根据印军皮鞋印及烟盒判明其南逃道路,在搜索前进战斗中,机智灵活,打敌措手不及,将其全部歼灭。约两小时战斗,全歼印军辛格准将以下58人(毙33,伤俘2,生俘23),缴获轻机枪2挺、长短枪39支、步谈机1部。第二连轻伤1人。战后,第二排荣立集体一等功;第六班,击毙辛格战绩显著,战后荣记一等功;战士曹一攀,赤手空拳夺机枪,事迹突出,荣记二等功。
打陇宗俘歼逃跑印军
被击溃之印军第四高尔瓦尔营,于申隔宗分股逃窜,该营上尉军务官率其残部150余人,企图经打陇,越吉莫山口南逃。
11月27日17时左右,驻打陇之第一五四团第三营第九连,清剿返回。17时30分,第三排位打陇东北、哨兵发现印军100余人,由西向东成一路纵队行进。此时,哨兵一面报告,一面严密监视,待印军进入第一排潜伏哨跟前,即喊话争取,印军闻声后逃,哨兵当即开火,击伤印军1人,其余印军溃逃。第二排迅速直插西北山梁,断印军逃路,第一、第三排直插两侧山腰,印军陷于包围之中,无路逃脱,被迫投降。第一五四团第九连,此次战斗决心果断,行动快速。陷印军于包围之中,共俘印军151人,缴获51迫击炮1门、长短枪66支、望远镜2具。第九连无伤亡。第九连第二排战绩显著,战后荣记集体一等功。
第一五四团,在追击搜剿阶段共作战30余次,歼灭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豪尔·辛格准将以下官兵1052人(毙434、俘618),缴获迫击炮7门、掷弹筒两具、90火箭筒2具、轻机枪25挺、长短枪551支、步谈机2部,其它军用物资一部。该团伤干部2人、战士33人,亡战士12人。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作战,历时20余天。由于决心正确,部署得当,采取远距离、大纵深的战役迂回行动,收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担负战役穿插大迂回任务的第十一师部队,贯彻执行上级决心坚决,行动迅速,提前到达迂回终点,形成对内对外正面,达成战役切断任务;执行迂回任务的郭指部队及步兵第一五七团,按时插到指定位置,保证了作战任务的完成。尽管在西藏边防部队总攻发起之前,出现了入侵印军第四师已下达撤退命令的重大情况,但是,它最终未能逃脱被歼的厄运。战斗中,第五十五师第一六五团、第一六三团发展顺利,勇猛追歼。当作战地幅内之印军乘隙外逃之后,第一五四团不顾疲劳,连续追击,直抵打陇,各部队积极搜剿,消灭了大量印军。第三十二团在团长田启元指挥下,决心果断,部队行动快,抓住了有利战机,作战英勇顽强、机动灵活,在攻占邦迪拉之后,相机向南猛追,连续打了几个漂亮仗,粉碎了印军北援企图,加快了战役胜利的进程,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的大片领土,歼灭了印军第六十二旅、炮兵第四旅,基本歼灭印军第四十八旅、第六十五旅、第六十七旅,共毙、俘印军5063人(其中毙印军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官兵2886人,伤俘2177人),缴获各种枪3840支(挺)、各种火炮187门、掷弹筒7具、火箭筒61具、汽车416台、坦克9辆及其它武器装备、弹药、物资一部。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225人(其中军官27人,士兵198人),伤477人(其中军官46人、士兵431人)。
第三节 瓦弄地区自卫反击作战
瓦弄地区,位于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东南毗邻缅甸、印度,西南与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前门里地区相连,面积约3000余平方公里。瓦弄地区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区,又是地震区。这里山高、谷深、绝壁多,四周群山壁立,察隅河纵贯南北,两岸大小支流奔泻而下,形成无数险要峡谷。谷底海拔700米左右,山顶高达5000余米,断崖、峭壁,很难攀登。察隅河宽数十至百余米,水面比降大,河岸陡,水深、流急,不能徒涉,无桥梁,不易架桥。这里树高林密草深,利于隐蔽,路少而险,极难通行,河东河西虽有猎人小道,但很多地段要靠爬行。山上与谷底之间温差大,山顶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山下温暖多雨。区内散居着珞族和珞巴族,以农、猎为主。
一、印军企图固守瓦弄地区
瓦弄早在1942年即为英帝国主义侵占,印度独立后继续驻军强占。印军原以1个连的兵力据守,印度挑起边界争端后,逐步增兵进犯,1962年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之呷灵公等地并设立哨所。
瓦弄原驻印军第四师第五旅一部。中国边防部队自卫反击作战第一阶段结束之后,印度迅速扩军,调整部署,在中印边境东线增加了一个新建的师部——第二师(指挥第一八一旅、第十一旅)。瓦弄地区的防务由印军第一八一旅负责,10月31日又改由第十一旅接管。
印军第十一旅辖4个步兵营、2个炮兵连及旅部勤务分队,共约1800-2100人。该旅在作战地区内,以3个营在察隅河以西地区展开:曲子扎公为锡克联队第四营,瓦弄扎公至“07”(侦察编号,下同)高地,为库马盎联队第六营,“07”至“32”高地之间为道格拉斯联队第四营;廓尔喀联队第三营,在河东地区的“东”台地至敌能之间展开。作纵深梯次配置。河东廓尔喀第三营第三、第四连配置在河西,归锡克联队第四营指挥,而锡克营之第四连,则配置在河东廓尔喀营的前哨反斜面阵地上。印军企图以不同建制交叉配置的方式,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第十一旅旅部位于瓦弄机场附近。
瓦弄地区印军侵略据点的编成,均以连为单位组成马蹄形地堡群阵地。每连地堡数量不等,多则达50-70个,有外围有核心。地堡为土木石质结构,射孔较大且多设在正面,每堡少者能容1-5人,多者10余人,战斗、生活两用,并设置有地雷、铁丝网等副防御设施。设防时间长的据点阵地比较坚固。
二、丁指的决心部署
战前,昌都军分区前指率步兵第一五三团及分区独立营等部队,在易古通以南跨那底曲河与入侵瓦弄印军形成对峙。10月23日14时30分总参谋部电示:“三九○团进到察隅地区在第一五三团、昌都军分区独立营配合下,迅速攻歼瓦弄地区之敌,然后向西南扩张战果”。据此,昌都军分区前指组织部队侦察敌情、地形,囤积物资,修缮道路,为后续部队攻击瓦弄之印军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三○师奉军委命令,于10月19日、20日,先后从四川省犍为、夹江、雅安等地出发,沿川藏、青藏公路(炮兵及高炮部队沿铁路输送至甘肃柳园换乘汽车)向战区开进。10月23日总参谋部命令该师,昼夜兼程,迅速前进。第三九○团务于10月25日进至昌都,尔后向察隅地区开进,会同昌都军分区前指部队向瓦弄进军,师指率两个团进至林芝地区,准备向“麦克马洪线”以南进击。27日19时,总参谋部电令“调一三○师攻歼瓦弄之敌”。命令指出:根据瓦弄地区集结的印军和准备空运该地的援兵,估计瓦弄地区印军的兵力可能达2000-2500人,显有坚守瓦弄的企图。为了歼灭这一地区的印军,中央军委决定第一三○师全部调到察隅地区,在昌指部队配合下,执行歼灭瓦弄地区印军的任务。
28日总参谋部指示,为了全歼瓦弄之印军,现决定:“一、从明日(29)起,以10天时间充分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二、组成丁指统一指挥瓦弄地区作战行动。三、一三○师三九○团仍进至察隅、古玉通、打坝地区集结。师直属分队和另两个团分别在然乌竹瓦根一带集结”。
同日,总参谋部又对瓦弄地区的作战问题作了指示:鉴于瓦弄印军比较集中,兵力较多,工事较强,地形利于坚守,反击部队展开受到一定限制,实施较大的迂回包围困难较多,对此,必须有足够认识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为了达到速决全歼该地印军,对参战部队提出如下要求:
一、立即组织力量对该地区的地形、道路进行仔细的调查、勘察,切实查明对印军实施进攻、迂回包围,穿插分割道路上的印军地形情况,选择突破点。如确因地形限制不能实施大的迂回包围时,也要想各种办法用精干部队插入分割印军,一块一块地将印军歼灭。若地形条件限制无法迁回、分割,则从正面将印军压缩在一个狭小地区,然后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将印军歼灭。
二、要集中优势的炮火,除集中82迫击炮、60炮、57无坐力炮、75无坐力炮、40火箭筒和火焰喷射器外,要想尽一切办法前推1-2个120迫击炮连,各种炮都要带足够的弹药,并且还要准备足够的炸药。总之要用各种办法发挥炮火的威力。摧毁印军的工事和大量杀伤印军。
三、组织好高射火力,严密封锁印军之机场,使印军不能空投增援,以掩护我部队的安全。
四、组织好通信联络,除保证对上联络及时顺畅外,各参战部队均应设法沟通有线电、无线电联络,保证通信联络的及时顺畅,以利指挥。
五、在丁盛同志和一三○师部队未到达作战地区之前,昌都军分区前指应即进行各项准备,考虑作战方案,以便在五十四军前指到达后进行研究。一三○师部队到达后,各级指挥员必须立即勘察地形,了解情况,研究作战方案。各部队则进行临战训练和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六、立即组织力量抢修吉公至打坝的公路,和打坝至瓦弄的道路,这是保证作战胜利的一个关键,必须有负责干部亲自来抓才行。同时昌都军分区和成都、西藏军区必须尽最大努力搞好作战部队的后勤供应。
为加强瓦弄方向作战的火力及防空,11月3日总参谋部命令,第一三四师两个120迫击炮连和1个75无坐力炮连调入察隅地区,归丁指指挥;调第一三五师高炮营、第五十四军高炮营第四连,分别去吉公、察隅,担任防空任务。
第一三○师接到总参谋部改变行动方向的命令时,已进至札木。师党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即令部队转向瓦弄方向开进。第三九○团,于10月28日到达公路终点——扎拉,30日到达战役集结位置——察隅地区。其余部队,先后于11月4至5日到达察隅地区。
11月2日,第一三○师师长董占林率各团指挥员及师指机关有关人员,听取昌都军分区前指介绍情况后,由郄晋武司令员偕同到前沿现地勘察。决定派分队占领“05”高地,控制曲子扎公山峰,以利迂回穿插;派第一五三团盛嗣勤团长及第三八八团姜显臣副团长,分别率精干分队带电台渗入印军纵深,进一步查明道路和印军部署。派昌都军分区侦察科副科长姜洪泉及独立营营长刘东善,到河东侦察迂回包围印军的道路、地形情况。第一五三团第三连第二排受命于3日开始行动,至4日10时占领“05”高地。姜、盛等人潜入印军后方1昼夜,于5日报告了所获侦察情况。
11月4日,总参谋部同意丁指于11月6日在察隅开设。丁指于6日13时进抵察隅,与总参谋部沟通联络。丁指到达察隅地区以后,立即组织侦察,了解研究瓦弄方向的印军、地形等情况,拟制作战方案,落实各项作战准备工作。
7日8时45分,丁指召开作战会议。丁盛司令员听取了郄、董等人有关敌情、地形、作战初步方案及兵力使用的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决心成一个梯队展开,将主要兵力兵器集中于印军之左侧,采取迂回包围,断其退路,造成关门打狗之势,同时以穿插分割战术和近战、夜战的手段全歼印军。其具体部署:
第三九○团经“05”、“06”、“07”高地沿牙比河北山梁直插格里,以1个营的兵力占领有利地形,断其退路,关住大门,形成对内对外正面,主力直插瓦弄机场,协同第三八八团围歼印军旅部。
第三八八团主力沿瓦弄扎公直插瓦弄,将印军割裂,在第三九○团和昌都军分区独立营配合下,首先歼灭瓦弄印军,尔后再转察隅河东,配合第三八九团歼灭河东印军。
步兵第一五三团指挥昌都军分区独立营、该团加强营第三连、两个机炮连、工兵连、及第一连1个排由“05”高地向曲子扎公攻击,歼灭察隅河西前沿印军,攻占印军曲嘴炮兵阵地,打开通向瓦弄之大门,以便战役预备队加入战斗和前送后运。
第三八九团(欠第二营)向河东印军进攻,攻占刀底曲南侧台地后,在第三八八团配合下围歼敌能印军。
第三八九团第二营、第一五三团加强营(欠第三、第五连)为预备队,配置在航堆地区。
第一五三团第五连经打秋山口攻占卡里,积极向前门里方向实施佯动,保障战役行动的翼侧安全。
炮兵群由第一三四师混合炮营、第一五三团120迫击炮连、 82迫击炮连组成,配置在那底曲北侧及“05”高地之间地区。
第一三五师高炮营位吉公、军直高机连在扎拉地区占领阵地,掩护后方安全。
以上为第一方案。第二方案是:第三九○团、第三八八团及昌都军分区河西之1个营任务不变,第三八九团为预备队,第一五三团加强营担负攻歼河东塔巴地区印军。第三方案是:第三九○团、第三八八团任务不变,以第三八九团1个营担任何西正面攻击任务,另两个营为总预备队,以第一五三团攻歼河东敌能地区印军。上述3个方案,丁指于7日22时15分上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于9日2时电示丁指:中央军委批准你们全歼瓦弄印军的决心,兵力部署以第一方案为妥,总攻时间定于18日,望即照此执行。并要求于13日18时前准备完毕。为应付可能出现的情况,丁指在上述作战方案的基础上,又研究制定了以下两个补充方案:
第一:第三九○团主力先歼灭“07”高地印军,尔后顺势沿“07”“39”高地山脊或牙比河直插瓦弄南侧及格里地区切断印军退路。第三八八团主力沿瓦弄扎公及“32”高地直插瓦弄,第三八九团、昌都军分区部队任务不变。
第二:如“07”高地方向不能实施迂回或该高地印军不能及时歼灭,第三九○团主力应于“06”、“07”高地之间,直插瓦弄及其南侧地区,其余部队任务不变。
战役的实施,基本上是按照第二补充方案进行的。
11月10日,丁指副司令员、昌都军分区司令员郄晋武,到第一五三团,同他们一起研究制定了作战方案,进行战斗动员,并对其第五连执行向前门里前推任务作了具体部署,要求该连攻占前门里,前推至戈依良,特别强调要组织好行军的侦察、警戒,遇情况强占有利地形,重视做好新区的群众工作。
11日,丁指批准第一三○师及第一五三团的作战方案。要求部队于13日18时前完成反击准备。
当日,总参谋部电示丁指,一、第一五三团1个加强连在歼灭卡里之印军后,可相机向戈依良方向试探前进,估计卡里至戈依良之间可能还有1个印军据点,故在前进中要加强搜索警戒。二、瓦弄地区反击作战,在追击逃跑印军时,一般不要超过康母底,最远也不要超过哈拉。是否向前门里进击,要听候总参谋部命令。三、发现印军飞机企图飞逃时,应迅速将其击伤或击毁。
12日了指发出政治动员令,号召部队英勇杀敌立功。参战部队根据总参谋部指示和丁指的决心部署进行准备。为了保证战场补给,西藏军区抽调后勤部副政委徐爱民,昌都军分区副司令岳宗等干部,以昌都军分区和第一三○师后勤部为基础,于11月6日组建为丁指后勤部,由岳宗任部长。并以昌都分工委第一***、丁指副政委苗丕一、副政委钟池及昌都分区副司令员,第一三○师政治部主任杨永汉等主要领导,组成强有力的后方指挥机构,统一组织指挥后方配置、动员民工民畜,调动运输力量,筹运物资给养和弹药。
瓦弄方向作战地区后方道路只有1条,崎岖难行,公路多依山傍水。然乌至扎那间不便错车,吉公至前沿约90公里只有小路,徒步行进需要4-5天,前运后送,只能靠人背马驮。察隅地区就地补给能力很差,除柴草可就地解决外、一切作战物资均赖深远后方运补。察隅方向原仅有1个步兵团的兵力,储备有限。第一三○师进入战区后,由于运输线长、运力严重不足,任务紧迫,战前的准备工作特别紧张艰巨。总后勤部驻重庆办事处(渝办)及成都军区后勤部,组织汽车第十七、第二十团及第五十四军车辆共838台,担负公路运输,昌都地区动员民工7169人、民畜835匹,第一三○师抽调5个步兵营1800余人、骡马634匹,担任离公路之运输,运输队的人数超过了前线作战部队。他们首先突击抢运粮弹,和抬运120迫击炮,至11月15日前,可运补粮食1周量及战役所需的弹药。此外采取加大部队携行量,个人多带粮弹的办法,以保证人有粮,枪炮有弹。在地方政府和藏族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基本完成了临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部队到达集结位置后,利用1周时间进行现地勘察和战前训练。
11月14日,丁指前进至航堆以南地区。
三、向前沿开进,抢占“05”、“06”高地
印军防御前沿设在曲子扎公山梁上,该山梁东西走向,比高约800米,横空而立,险峻陡峭,难以攀登。其西南边有座山峰(“05”高地),是插入印军纵深的唯一缝隙。“05”高地如被印军占领,将是阻止中国边防部队攻击的硬钉子,如为中国边防部队占领,就成为突破印军防御体系的钢楔子。所以,昌都军分区独立营第三连首先占领了“05”高地。印军对该高地非常敏感,11月12日瓦弄印军从8时-18时向该高地发射170余发炮弹。第三八八团第四连于12日13时进到“05”高地,并遵照总参谋部指示,于当日9时以1个排进至“06”高地,扩大了阵地。
印军立即调集库马盎联队第六营,于13日控制了“06”高地左翼之“07”高地,及其附近诸高地,企图由“07”高地(印军防御前沿左侧制高点)和曲子扎公,夹击第三八八团第四连及独立营第三连,夺占“05”、“06”高地,与其曲子扎公前沿阵地连成一线。印军以强大的炮火连续轰击中国边防部队的阵地,并接二连三地发起进攻,均被粉碎。印军的攻击行动,不仅是为了夺取战术制高点,以保障其翼侧的安全,更主要的是妄想以所谓新的惊人胜利,向尼赫鲁总理寿辰(14日)“献礼”。为此,印军第四军军长考尔中将,亲临一线督战 [ 注:见B·M·考尔:《没有讲完的故事》1977年6月成都军区政治部联络部译本,第203页。 ] 。
自14日10时30分起,印军在其炮火掩护下,连续9次向“05”、“06”高地发动进攻,战斗异常激烈。第三八八团第四连坚定沉着,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其进攻,守住了阵地,毙印军30余人。该连指导员余阳春抓住战机率一排阵前出击,经3个半小时战斗,前出1000余米,攻占了6个小山包,共歼印军67人,巩固和扩大了“06”高地阵地,对保障后续部队展开起了重要作用。战后,第四连荣记二等功,指导员余阳春荣记一等功。印军遭到顽强抗击后,连续调来道格拉联队第四营以增援库马盎营,不断组织新的进攻,昌都军分区独立营第三连,也打退了曲子扎公之印军的3次进攻。在与印军对峙期间,第一五三团指挥所率加强营第二连、工兵连、炮兵连、重机枪连及昌都军分区独立营第二、第三连等相继进入“05”高地,并克服困难将120迫击炮2门、57无坐力炮、82迫击炮各5门、12.7高射机枪1挺,搬上高地,占领发射阵地。
上述部队正在顽强抗击印军猛烈进攻之际,总参谋部通报,为了加强防守,印军还计划增兵1个营来瓦弄。丁指考虑:印军占领了“07”高地居高临下,直接威胁“06”、“05”阵地,中国边防部队唯一迂回道路被卡死,将丧失反击的突然性,为防止印军破坏战役进攻计划,决心利用已占领的阵地,乘印军在“07”高地立足未稳之际,集中第三九○团主力,首先歼灭“07”高地印军,尔后向瓦弄以南穿插完成关门任务。15日丁指决定,将战役总攻时间由18日提前到16日拂晓发起。由于总攻时间提前了两天,部队进入战斗更加仓促,有的部队总攻发起时尚未进到预定位置。
11月13日开始,第一三○师由战役集结位置(第三八八团自沙马,第三九○团、师指自古玉通,第三八九团自航堆、后指自扎拉)向前沿开进。第三九○团14日19时从航堆出发,16日1时进至“06”高地;第三八八团15日19时从航堆出发,16日9时30分至12时30分先后进到“05”高地南侧(该团第四连已于12日进至“05”高地,13日抢占了“06”高地),第三八九团(欠第二营)14日2时至15日4时全部渡江完毕,15日夜进至刀底曲北侧等进攻出发阵地。第一五三团指挥所、昌都军分区独立营已位“05”高地东北侧附近与印军对峙。第三八九团第二营、第一五三团加强营一部16日前位航堆地区。第一五三团第五连已于12日8时向打秋山口方向迂回,于16日18时到达卡伦并继续向汉洋底前进。炮兵群已于12日进入前沿阵地。
第一三五师高炮营、第五十四军军直高机连已分别进入吉公、扎拉地区占领阵地。
第一三○师师指,由师长董占林,副师长范朝运,副政治委员刘润泉、张示心,参谋长赵福顺组成。师指于15日21时进至“05”高地后,立即与各团联络,指挥各团快速开进。由于攻击时间提前了两天,部队来不及集结、动员和准备,只好在运动中进行临战动员准备。师的领导分别随各团行动指挥。
四、向瓦弄印军发起全线攻击
11月16日上午,各团先后与印军打响。
16日4时40分,第三九○团以第三营(简编营辖第六、第九连、机炮连)加强步兵第四连,首先向“07”高地之印军发起进攻,接着团指率第一、第二营(欠第四连),自“06”高地沿“05”高地东南侧向瓦弄方向穿插。“07”高地系印军防御前沿阵地左翼之制高点,是向印军侧后迂回必经之地,故印军极为重视,以库马盎第六营主力和道格拉斯第四营一部,约300余人驻守。由“06”高地通向“07”高地是一条仅3-5米宽的半鱼脊形山梁。第三九○团第三营根据敌情、地形按第六、第九、第四连次序,成3个梯队,以第六连为突击连,该连于16日3时占领进攻出发位置。4时25分,营集中班用机枪以上火器实施火力急袭(因林密、草深,作用不大)。4时40分,第六连以第一、第三排从右侧向“07”高地正面突击,第二排由左侧助攻,迅即向高地东南山梁之印军发起攻击,该山梁东西狭长(最窄的地方仅2米),地形起伏,西高东低,形成3个突出的小山包,北侧为悬崖绝壁。南侧为40-65度的陡坡,遍布原始松杉林,并间有灌木、杂草。山包是印军前沿的支撑点,在各山包上构筑有地堡和散乓坑,由库马盎联队第六营第一连1个加强排驻守。
由于攻击分队动作勇猛,迅速攻占了前沿阵地。但因地形狭窄(只有3米宽的山梁),兵力兵器施展不开,又遭印军三面火力夹击,攻击分队被迫在“07”主峰下20-30米处卧倒。副排长张德兴独自中入印军阵地英勇牺牲,班长周万派只身跃入印军堑壕与之肉搏也壮烈牺牲。连长王传斌率领分队、伤员进行了10余次冲击,均未奏效。副连长、一排长等先后牺牲,政指刘贻武亦负伤。在情况十分危急的关头。第二排机枪班长谭政贵,率机枪组3人(参加火力急袭后返回)勇敢地跃在第一排前面,抢占了有利地形,以机枪火力打退了印军成班成排的反扑。短兵相接,他们沉着坚定,与印军展开了机枪对机枪,手榴弹对手榴弹的硬拼战。子弹、手榴弹打光了,就爬到烈士跟前取来武器、弹药继续战斗,身负重伤,不哼一声,越战越勇。配属第六连的团75炮连第五班伤亡大半,副班长方纯德立即代理班长,与剩余的3人继续坚持战斗。在灌木稠密不能架炮的情况下,用背包带将炮捆吊在树上,发射炮弹10发,摧毁印军4个地堡和1个火力点,有力地支援了步兵抗击印军反扑。战后,方纯德荣立一等功。16日7时在翼侧攻击的第二排,摸至“07”高地东南侧发现印军,先机开火,并冲入印军人群,一举歼灭道格拉中校营长以下62人,连续打退印军数次反扑,巩固了阵地。战后,该排荣立二等功。营又令第九连从第六连方向向“07”高地投入战斗,第九连遭受很大伤亡,被迫在阵前停止。11时,营决定停止进攻,巩固阵地,与印军对峙。在高山狭谷密林地区作战,应力争实施侧后突击,侧后是印军之敏感部位,一经突破,往往可以威胁其指挥中心,易于奏效。第二排的战斗行动,充分证明了这点。反之,从正面进攻,突破困难,代价很大。第三营以第六、第九连正面强攻,指战员打得英勇顽强,前赴后继,多次冲击,终因地形不利,未能攻上主峰阵地。
“07”高地打响前,第三九○团第一营于16日4时由“06”高地隐蔽下插,未遇印军阻击,但因战前对地形的侦察判断有误,穿插的道路原应沿山脊行走,而在实地却变成沿山沟前进,怕走错道路,指挥犹豫,致延误数小时。师参谋长赵福顺随团指率第二营,于8时从“06”出发,赶上来后,严令继续向“32”高地方向前进。
“07”高地战斗打响后,第三八九团主力即沿刀底曲,向东台地发起进攻,行动中突遭台地北侧“80”高地反斜面上的印军侧击,部队两面受火力夹击,被阻于半山坡上。师指当即令该团迅速攻占该高地。否则天明后,印军火力威胁更大。团令第七连于16日5时30分,向察隅河东“80”高地发起冲击。战斗中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第三排奉命沿西南山腿向1550高地进攻。此山腿上窄下宽,紧靠察隅河。坡度在65度以上,西面和南面均为绝壁,仅在西南角河床附近有一条宽约2-3米的陡峭棱线,可以勉强攀登,易守难攻。防守该高地之印军为锡克联队第四营第四连,为保障主峰阵地安全,与刀底曲(河)南岸守军构成交叉火网,以1个加强班占领西南山腿,防止中国边防部队从正面反击。守军在该地构筑有地堡3座,其母堡位于子堡的后方,阵地中央有一个掘开式掩蔽部,并以交通壕、堑壕与各地堡连接。
第三排由排长周天喜指挥,以第九班加强轻机枪1挺为突击班,首先消灭山腿之印军,保障主力向1550高地进攻。战斗中周天喜身负重伤,不让战士给他包扎,忍着伤口剧痛,坚定沉着的指挥战斗。在全排遭受严重伤亡,印军又猖狂反扑时,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以模范行动率领全排冲锋陷阵,向全排提出:“为烈士报仇,为祖国人民立功”等口号,激励全排英勇杀敌,直至壮烈牺牲。第九班班长陈荣,主动代理排长指挥。战士向正德多处负伤,机枪手陈世荣被印军炮弹炸断3根肋骨,肠子露出,仍顽强与印军搏斗,激战至11时,全歼守军27人,胜利攻占了“80”高地,为河东的反击胜利打了关键的一仗。战后,国防部授予周天喜战斗英雄光荣称号;班长陈荣荣记一等功;排、连分别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
16日7时12分,第一五三团指挥所(由盛嗣勤团长、郑荫山政委、杜斌副团长、杨连全参谋长、齐运成主任组成),指挥昌都军分区独立营及团加强营一部,向曲子扎公之印军发起攻击。曲子扎公,是察隅河西岸那底通至曲嘴间的一条西东走向的横断山脊,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为瓦弄北面的天然屏障。入侵印军以锡克第四营(欠第四连)、第三廓尔喀营第二连、71重炮连(106.7迫击炮8门)、重机枪1个排及火力队(81迫击炮3门),共约500人防守。守军沿曲子扎公山脊修筑工事,以4个连支撑点构成环形防御体系,与河东之印军阵地相策应,是印军防御正面的重点设防地段。并设置了一列桩、蛇腹形、低桩三角形铁丝网和雷场。
丁指赵衍样副参谋长随第一五三团指挥所指挥昌都军分区独立营及加强营第三连、机枪连、炮兵连、工兵连及喷火排,由西向东沿山脊向印军右侧翼阵地实施主要突击;另以团加强营第一连1个排、工兵连两个排及机枪二连(欠第一排),由那底通向老虎嘴实施正面攻击,以牵制印军。16日7时12分,在随伴火炮支援下,两部同时发起攻击。激战20分钟,团加强营第三连顺利攻占了“18”号阵地。随即尾追至“17”号阵地西侧,遭印军火力拦阻,冲击受阻。由正面攻击的分队。沿山脚向老虎嘴进攻,在激战中拔除印军地堡11座,因兵力较小,又遭河东印军火力侧射,伤亡较大,进展迟缓。
第三八八团赶到“05”高地,已是16日9时,师副政委张示心即随团指,率第一、第二营,由“05”高地向瓦弄扎公发起攻击,第三营由副团长姜显臣率领经“05”高地向东南格里方向反击。瓦弄扎公是由西向东南倾斜的一条山梁,其北侧是绝壁,不能通行,西南侧坡度稍缓,森林密布,山脊上起伏4个山包,编为“25”、“24”、“28”、“27”高地,为瓦弄天然屏障。印军库马盎联队第六营第四连,以“28”高地为主阵地,在4个高地之间筑有50余个地堡,形成环形地堡群,有地雷、铁丝网等副防御设施,“27”、“28”高地之间为印军81迫击炮阵地。“24”、“28”高地是印军纵深之主阵地,攻下这两高地。可以震撼瓦弄印军的整个布势。该团主力攻击瓦弄扎公时,以第一连为突击连,发起攻击后,一举突破印军前沿,并占领了“24”高地。当冲到“28”高地前沿100米处时,遭印军炮火、机枪射击,前进受阻。连长李荣汉立即调集火器支援第二排战斗,亲率第一排直插“28”高地右侧后攻击。守军在前后夹击之下,被迫退守地堡顽抗。第一连即以第一、第二排主力,分成小群多组,勇猛穿插分割,围歼地堡群守军。12时,进至2600高地西北侧时,遭印军炮兵火力拦阻和地堡群的机枪火力猛烈射击,前进受阻。第二班副班长张映安在新战士于有维的配合下,深入印军地堡群,在四面火力封锁下,以沉着机智勇猛的动作,在25分钟内连续炸毁印军两个地堡,全歼了母堡内印军连指挥所后,又由内向外攻击,配合连主力摧毁了外层的1座地堡。
全连经1个多小时的激战,至当日12时45分胜利结束,全歼印军38人,夺取了“28”高地主峰。至此,第一、第二营迅速控制了整个瓦弄扎公,打乱了印军部署,将河西印军锡克营、库马盎营割裂成两块,直接威胁瓦弄。战后,该连荣记三等功,二排荣记一等功,副班长张映安和战士郑凤柏荣记一等功、于有维荣记三等功。
16日14时30分,第三九○团(欠第三营、第四连)、第三八八团第三营,进至“32”高地(瓦弄西北侧无名高地)遭印军阻击。师指令第三九○团不惜一切代价,打开通路,团即令第五连(欠第五、第六班)歼灭该地印军,保证主力直插瓦弄。瓦弄西北侧无名高地,系3000高地向东北伸出的一条狭窄山梁,坡度在50-70度,遍布密林、杂草,是印军防守瓦弄的翼侧屏障,由道格拉斯联队第四营第三连大部和库马盎联队第六营第四连一部防守。在山的东坡构成了3层以母堡为核心、以浅窄交通壕相连接、成阶梯式的半环形的地堡群。群与群之间距离约70-100米,堡与堡之间距离约20-30米。地堡顶盖为1-2层圆木,并覆盖约20公分厚的泥土。每个地堡有1-3个射孔,可容人数不等。火器配置靠前,形成交叉火网,并可得到瓦弄炮火的直接支援。是印军在瓦弄西南后山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与“31”高地之印军相互策应,控制着中国边防部队南进道路。
第五连受命后立即组织现地勘察,决心令第二排第四班,从正面用火力牵制印军,将连主力轻装沿右翼小河迅速迂回到印军后方山梁。由上而下攻击。即按第三排、第一排的顺序,利用右翼小河沟向印军接近。约半小时爬上山,占领了印军侧后山梁。第二排第九班在排的火力掩护下,直逼印军中央地堡群,当进至距地堡50米处时,守军突然开火。班长即组织火力掩护,以第二、第三组利用有利地形向地堡接近。当进至约10米处,迅速投弹,炸掉两个子堡,随即跃到母堡附近,以猛烈火力射击。第三组向地堡出入口处连投4枚手榴弹,均被印军反投出来爆炸。班长组织火力掩护,令战士陈代富用爆破筒将地堡炸掉。陈代富跃进距母堡约7-8米处,投进手榴弹。当他正准备接近地堡时,手榴弹又被反投了出来,陈代富的腿和臂部被炸伤。他忍痛爬上地堡,用手扒开地堡顶上的积土,将爆破筒从顶盖圆木空隙插入地堡。他担心爆破筒再被印军推出来爆炸,不仅完不成任务,反而造成更大伤亡。于是,他将爆破筒拉火后,用身体抵紧,待快爆炸的瞬间,迅速滚下地堡。一声巨响,印军母堡被炸毁。该班趁势连续炸掉6座子堡。在第九班向印军母堡接近的同时,第三徘排长即指挥第七、第八班,互相掩护插入印军左翼地堡群,炸掉印军地堡。继后又接连炸掉印军11座地堡。
与此同时,第一排从右翼加入战斗,将上层和中层的地堡全部炸毁。第五连在第三连及第三八八团第九连的积极配合下。激战至16时30分,全歼守军32人。战后,该连荣记三等功,三排荣记二等功,战士李统全荣立一等功,陈代富荣获国防部授予的战斗英雄称号。
第一五三团团指根据昌都分区赵衍祥参谋长的指示,经过进一步调整组织,于16日15时30分再次向印军“17”号阵地与老虎嘴阵地发起冲击。印军“17”号阵地位于曲子扎公中部,界于16、18号阵地之间,由锡克联队第四营第三连部分兵力驻守,守军以排为单位,以地堡群为骨干,组成防御支撑点。母堡位于阵地中央,各地堡之间以交通壕、堑壕相连接,母堡火力可以直接支援前沿各子堡战斗。
第一五三团独立营第三连,从加强营第三连左侧加入战斗,迂回印军侧后,迅速突破“17”号阵地前沿,在向纵深进攻时,突然遭受印军纵深母堡火力射击,冲击受阻。机炮连第二排排长杨邦清,肩抗57无坐力炮向印军射击,连克印军数个地堡后,不幸中弹牺牲。班长徐廷荣见左前方地形隐蔽,便毅然带1个小组,绕到印军侧后,迅速地运动到距地堡10余米处,用手榴弹将堡内守军消灭,摧毁了母堡,歼灭印军11人。战后,徐廷荣荣立二等功。母堡炸掉后,冲击分队立即发起冲击,独立营第三连和加强营第三连于16时,攻占了“17”号阵地。随即在正面攻击分队的配合下,迅速攻占了“16”、“19”号阵地。“21”、“22”阵地之印军弃阵而逃。部队随即转入追击,班长叶光富为不给印军以喘息的机会,滚下几丈高的石崖,强忍伤痛,迅速冲至阵前,毙印军两人,缴获重炮4门。17时40分,中国边防部队占领了曲子扎公阵地和曲嘴炮兵阵地,共歼印军116人,缴获106.7迫击炮7门、51迫击炮8门、轻机枪26挺,各种枪112支。中国边防部队伤亡97人,其中伤干部8人、战士57人;亡干部2人、战士30人。
经过10小时激烈战斗至15时前后,印军前沿主阵地绝大部分被攻克。第三八八团控制了瓦弄扎公,割裂了印军部署,向纵深发展,直接威逼瓦弄,使印军第十一旅的防御决心动摇;第三九○团第三营,在“07”高地与印军对峙。印军已显露南逃迹象,丁指遂令各部队加快进攻速度。攻击河东的战斗于16时开始,第三八九团第一连、第七连在炮火支援下,于18时攻占了“东”地区;第三九○团第二营第五连,于18时40分进占瓦弄机场及其以南地区,第三营第四连,于15时从第六连第二排方向投入战斗,于20时40分,攻占“07”高地,印军残部己逃窜,该营计歼灭印军道格拉斯联队中校营长以下170人。第一五三团第五连,于16日18时到达卡伦,继续向汉洋底前进。至此,中国边防部队全部攻占瓦弄。瓦弄之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于峡谷、深山密林之中。印军第四军军长考尔中将带部分机关人员于14时许乘直升机逃跑。
五、追击和搜剿
入侵印军第十一旅,于16日16时后,疯狂向中国边防部队炮击。并纵火烧毁物资,其旅部、直属分队及各战斗营残部向南撤逃。丁指即令部队转入追击和搜剿。17 日,总参谋部电示:猛追逃跑之印军,直至萨木维尔、吉拉一线,对溃散之印军应组织彻底清剿。第一三○师即以第三八九团一部、第三九○团第一、第二营(欠第四连)继续向边界传统习惯线实施追击。同日,丁指派韦统泰、郄晋武副司令员和兰亦农主任前往曲咀、瓦弄等地指导部队作战。17日3时20分,第三八九团第一营追至敌能;13时30分,第三九○团迫至格里。15时,第一五三团第五连追至汉洋底地区。第三八九团第二营,于18日16时追至哈拉。18日18时,第三九○团追进至吉牙,发现印军1架苏制直升飞机沿察隅河向北飞行,其第三、第五连,立即以步兵武器对飞机猛烈射击,当即将其击伤,该机掉头向南逃窜,飞至本穹东侧降落被缴获。19日10时,该团进至萨木维尔。21日12时,第三九○团第五连进至金古底,追到传统习惯线。追击部队奉命停止追击,就地转入搜剿。
自11月17日起,中国边防部队除以一部实施追击外,其余部队转入搜剿。在沿察隅河两侧和格里以南以北地区,搜剿部队在深山密林中分片包干,采用追、堵、搜、伏、喊(利用战俘喊话)等方式,控制水源粮源,搜捕逃散印军。17日10时30分,第三八八团第三连在牙比河沟口沙滩搜剿,经8小时战斗,搜歼印军48人;19日,在牙比河沟搜剿中,经30分钟战斗,全歼了“07”高地逃散的印军库马盎联队第六营中校营长以下31人。战士汤廷童,在此次搜剿战斗中,机智灵活地取得了毙印军8人,俘中校营长以下5人的战果。战后,汤廷童荣立一等功;该连荣记三等功。
部队在山林中搜歼异常艰苦,有的部队断粮、缺水,白天用野菜充饥,晚上盖草御寒。第三八九团第一连,在10多天的追击、搜剿中,翻越了6座海拔4000米以上,坡度达70-80度的大山,曾先后4次,计6天断粮,3天断水。由于饥寒,全连129人,90%以上人员拉肚子和嘴唇干裂流血。尽管艰苦,干部战士却斗志旺盛。一首快板诗充分反映了这种***乐观主义精神:“瓦弄反击战,日夜翻大山。上山爬着走,浑身冒白汗。下山滑着行,两腿打颤颤。夜来围松火,个个笑声欢。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挖来鱼腥草,当菜又当饭。白雪拌糌粑,胜过大会餐。官兵团结紧,困难只等闲。当个解放军,是个党团员。消灭侵略者,责任重如山。再苦也不苦,再难也不难。”26日18时30分,该连第三排,在弗西河沟内搜剿,发现印军逃窜踪迹后,立即采取观察、搜索、堵击、设伏的战术,战斗至次日拂晓,毙、俘廓尔喀联队中校营长以下39人。战后,该连荣立三等功,第三排荣立二等功,排长袁斌明荣立一等功。
其他各分队,在搜剿中均有战果。
12月1日,前线各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开始后撤。至此,瓦弄作战全部结束,共歼灭入侵印军库马盎联队第六营、廓尔喀联队第三营、道格拉斯联队第四营全部,锡克联队第四营大部和第十一旅直属分队等部1200余人,其中击毙道格拉斯联队中校营长以下750余人,俘印军库马盎联队第六营及廓尔喀联队第三营中校营长以下502人。击落、缴获印军飞机各1架,缴获51口径以上火炮62门、轻重机枪94挺、长短枪715支、炮弹1万余发、枪弹102万余发、手榴弹5400余枚、地雷1400枚和其它装备、作战物资一部。
中方伤亡共752人(其中,亡干部26人、战士172人,伤干部68人、战士486人)。战斗中涌现出二等功臣连2个,三等功臣连15个,一等功臣排2个,二等功臣排6个,二等功臣班16个、三等功臣排和班106个,战斗英雄2人,一等功臣16人,二等功臣60人,三等功臣1199人。
第四节 里米金、梅楚卡、都登方向的反击作战
10月27日,总参谋部命令:以山南军分区、林芝军分区的部队向里米金、梅楚卡、都登一线反击。据此,西藏军区政治委员谭冠三、参谋长王亢、政治部副主任白健等留拉萨的领导,指挥实施中印边境东段中部地区的反击作战。军区决心调集林芝、山南及拉萨地区可能抽出的兵力(含边防分队),共约3个营2200余人,于11月18日、19日分别向里米金,梅楚卡、都登方向发起反击。参战部队先后拔除了入侵印军据点16处,于11月20日、21日占领了里米金、梅楚卡及更仁等地,歼印军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上的战役行动。部队受到了一次最实际的锻炼,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未能更多地歼灭印军有生力量。
一、里米金地区战斗
里米金方向,有入侵印军查谟·克什米尔联队第二营及阿萨姆步兵第九营各一部,约400余人。分别部署在窝热、根村至格几河一线及里米金地区。
为配合主要方向上的作战,西藏军区决心,以山南军分区步兵第一团(655人),对该方向印军实施攻歼作战。11月14日,第一团指挥所(由团长白泉、政委叶达泉、参谋长高庆振、副主任李福云组成),率部队分别从塔克新、马加到达哥里西娘集结。印军先期将日约桥(哥里西娘东2小时行程)破坏。第一团立即组织架便桥,经3昼夜努力,于17日19时完成便桥架设。18日11时,军区获悉里米金之印军有南逃迹象,即令第一团急进。该团先头部队于18日17时20分进至窝热,与印军警戒分队打响。经15分钟战斗,毙印军1人,缴步枪1支,第一团伤6人。印军向里米金方向逃窜。20日11时40分,第一团进至娘仁东山坡。印军1个连在根村凭险据守。此地栈道被印军破坏,团指即以火力掩护步兵,从正面搭梯通过,另以两个连攀绝壁向里米金迂回。21日拂晓,发现里米金印军纵火烧房,该团即发起冲击,并于8时30分占领里米金。该地印军已向塔里哈方向逃跑,部队立即向东追击。21日黄昏,部队进至聂落(里米金东6小时行程),奉命停止追击,22日13时撤回里米金。此战,歼印军1人,缴获武器、弹药、物资一部。第一团伤6人。
二、梅楚卡地区战斗
梅楚卡方向,有印军约700余人。其部署:第八廓尔喀联队第二营位于达东、公拉、巴让岗南侧高地及梅楚卡地区;马德拉斯联队第二营第二连配属炮兵一部,位白马吉岭;阿萨姆步兵联队第十一营第二中队驻巴让岗地区;第八廓尔喀联队第二营营部位于巴让岗,统一指挥上述分队。
为配合主要方向上的作战,西藏军区决心:以军区独立营、林芝军分区米林营、墨脱营两个连,共1656人,由林芝军分区前指(司令员杨永恩、参谋长李奋、副参谋长闰跃华、副主任王磊)指挥,向梅楚卡方向反击,攻歼该地区之印军,尔后向都登方向发展进攻,攻歼都登、更仁地区印军。其具体部署是:在攻歼梅楚卡之印军后,如都登地区之印军未动,则视情况以一部兵力控制梅楚卡地区,主力北上。在墨脱独立营两个连的配合下,歼灭都登印军;在进攻梅楚卡的同时,以墨脱独立营两个连自地东经更仁向都登之印军逼近佯动,如印军南逃,则相机占领都登,如不动,则待自梅楚卡北上之部队到达后,配合主力南北夹攻歼灭该印军。
11月16日,林芝军分区前指率米林营(欠第四连)、军区独立营从马尼岗出发。17日,以军区独立营直插梅楚卡,以米林营(欠第四连)沿马尼岗河直插达东。18日18时51分,独立营进至白马吉岭与该地印军打响,由于指挥不力,至19日拂晓尚未突破印军阵地。16日,由林芝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王磊所率米林营第四连从拉曼出发,于17日10时30分进至嘎公拉(巴让岗西4小时行程)受印军阻击,停滞该地。13日夜,印军向达东方向撤逃,至19日7时全部撤离。军区独立营及米林营第四连,于19日11时进占巴让岗。19日22时林芝军分区前指命军区独立营向达东追击,该营第三连(即军区警卫营第三连)受命后,决定昼夜兼程追歼逃敌,并号召“不顾一切疲劳,不怕山高路险,追上去就是胜利”。尖兵班(第一班)一致表示,“敌人跑到哪里,我们就追到那里,坚决完成任务”。该班于19日20时出发,沿梅楚卡河谷向南追击。
20日9时15分,追至热公西侧山上,发现正前方有数十名印军正向南逃跑。班长范少全率全班加快速度,隐蔽接近,突然向印军开火,毙印军16人,俘2人。其余印军惊慌逃命,有10余名印军滚落崖下摔死,另一股逃入森林。该班继续追击。追击中,发现群众背东西南逃。范少全怕误伤群众,便一面向群众摆手示意卧倒,一面令全班向印军射击,将5名印军全部消灭。12时45分,追到来不希附近时,奉命停止追击。该班经三个半小时追击,行程约45华里,共毙印军21人,俘2人,坠崖摔死10余人,缴获轻机枪5挺、冲锋枪6支、步枪26支、51迫击炮3门。战后,范少全荣立二等功。
印军主力300-400人溃散于森林。独立营继续追击,21日11时追至民英,与米林营主力会合。
米林营18日18时进至如因后,分兵两路:一路以第五、第六连沿马尼岗河东岸向达东进击,于19日15时,进至龙德附近。印军放火烧房后向达东逃窜,20日8时,该部从龙德出发,于21日进至达东。另一路第七连与工兵连,自如因向西南越党参拉山直插民英,于20日14时抵民英(河北岸)。印军约150人从梅楚卡方向达东逃窜,指挥员误认为系印军前卫,企图放过后打其本队。由于判断失误,丧失了战机。21日11时,与军区独立营会合后向达东追击,13时进占达东。达东之印军已于20日逃窜,部队奉命停止追击。
至此,梅楚卡地区战斗结束。共歼灭印军78人(毙30人、俘48人、发现饿死5人),缴获武器、弹药、物资一部。林芝军分区部队伤亡17人(亡6人、伤11人)。
三、都登地区战斗
都登方向,印军约800余人。其部署:马德拉斯联队第二营1个连及阿萨姆步兵第十一营第三中队一部,在邦拉、更仁设防,马德拉斯联队第二营(欠2个连)、配属第四十四山炮团第七十连及勤务保障分队一部,驻守都登及其附近地区。
11月15日,墨脱独立营率两个连,从地东出发,19日17时55分进至更邦拉,向印军发起攻击。经19分钟战斗,印军向更仁逃窜。21日18时,墨脱营占领更仁,印军逃往都登。22日上午,该营追至哥布(距都登半日行程),获悉都登之印军已于21日南逃。该营部奉命停止追击,于23日1时从哥布返回浪波待命。此战,共歼印军12人,独立营亡8人、伤2人。
20日21时30分,总参谋部发出停止反击作战的命令,并指示:“东线中部各部队在占领梅楚卡、里米金、都登后即停止追击,在原地打扫战场,加强警戒”。西藏军区当即命令山南、林芝军分区参战部队撤回里米金、梅楚卡、浪波等地区,集结待命。
第五节 班公洛地区反击作战
班公洛地区,位于中印边界西段西藏阿里西北角(日土县斯潘古尔湖西侧),境内为日土县的新疆地区,境外为拉达克之楚舒勒地区。该地区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山上多乱石,草木不生,空气稀薄,呼吸困难,风大雪大,雪深路滑,气候寒冷。入侵印军在班公洛地区建立据点,并企图以此控制西藏之班公洛、热琼等哨卡,威胁西藏阿里纵深地区的安全。
一、战前印军和中国边防部队的基本情况
印军在第一阶段失败后,即增调兵力。将其第十旅主力两个营调到西线,部署在东堤以西印度河谷地区;将第一六三旅3个步兵营调至列城及其附近地区;以原属第一六一旅之杰特联队第一营转隶第一一四旅,进驻楚舒勒地区;调第十三野炮团和第三十二重迫击炮团(分别装备有87.6加农榴弹炮24门,106.7迫击炮24门)驻列城。并各以两个连及轻型坦克装甲部队各一个连,加强第七十旅和第一一四旅。10月下旬,西线印军统一组成喜马拉雅第二师,总兵力增至1.5万余人。印军在楚舒勒地区,调整部署,加紧构筑工事,大量设置地雷等爆炸性障碍物,不断向中国边防部队开枪打炮。
班公洛地区为:印军第一一四旅廓尔喀第八联队第一营和库马盎联队第十三营,分别配置在莫尔多通道北南两侧高地上。其北山设据点两个(“阿印5号、16号”),南山设据点4个(“阿印6、7、8、9号”)。其中北山5号和南山6号分别设在山脚下,形成莫尔多通道北南两犄角,两点间有大面积布雷场、铁丝网封锁了通道。上述6个据点,其中6、5、16号3点,由廓尔喀第八联队第一营防守,7、8、9号由库马盎联队第十三营防守,分界线在6、7号据点之间。通道北侧16号,南侧8、9号据点均设于山顶突出部,比中国边防哨卡1号、2号、11号高约600米,可通视纵深20多公里,控制斯潘古尔湖地区中国边防部队的活动。上述据点,成为楚舒勒、丁如泽机场和通东堤公路东侧的前沿屏障。此外,楚舒勒地区印军还集结有1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1个坦克装甲连,随时可向中国境内攻击。印军在通道两侧山凹处有炮兵阵地4处,可支援其各据点战斗,威胁中国边防哨卡及后方安全。
中国边防部队在反蚕食斗争阶段,即在入侵印军“阿印5、6号”据点对面莫尔多通道两侧设置了“阿1号”和“阿11号”两个哨卡,与入侵印军“阿印5、6号”据点相对峙,并在“阿1号”和“阿11号”之间与入侵印军布雷场相距200米处,布设正面宽约3公里、纵深40米的防坦克防步兵混合雷场,封锁通道,掩护“阿1号、 11号”哨卡正面。在入侵印军7、8、9号据点对面,设置了“阿2号”哨卡。观察警戒印军上述各点行动。在入侵印军16号据点北侧高地,设置“阿10号”哨卡,比印军16号据点高出100余米,可控制其16号,并能观察印军纵深活动情况。上述各哨卡均由西线阿里支队第二、第三连负责防守。
中国西线作战部队主力集结于日土宗,经过半个多月休整,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
尼赫鲁政府拒绝接受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企图与中国再次较量。11月14日,中央军委电示新疆军区与康前指:
1、同意你们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同时歼灭8、9、16号印军的作战部署。
2、拔点时,对印军设在境外的炮兵和据点印军不打,我不打,印军打我时,我坚决还击。以短促猛烈突然的火力还击,打它的丁如泽机场和楚舒勒,炮弹可以越界,人员不能越界。还击时必须经总参谋部批准。
3、印军8、9、16号据点经营时间较长,工事比较坚固,距楚舒勒较近,其兵力支援容易。故必须从打一场硬仗恶仗要求出发,要多准备几手,一定要把准备工作做好,切勿仓促动手。
遵照中央军委指示,新疆军区和康前指决心:首先拔除印军8、9号和16号3个威胁最大的据点,尔后视情况再拔除5、6、7号据点。同时准备歼灭增援反扑之印军,做好以炮火还击的准备。
其部署:以第十一团第三营,加强第十团第三营第九连、阿支2号卡1个排、120迫炮营(欠1个连),配属第十团75无坐力炮4门、骑兵第三团57无坐力炮1个排(3门)、团属工兵连、师属喷火排、师属高射机枪1挺,首先歼灭8、9号据点之印军,尔后视情况歼灭入侵印军6、7号据点。
以阿支守卡分队抽调不少于1个连的兵力,配属骑兵第三团迫击炮连和无坐力炮排(3门)、第十团工兵连1个排、喷火1个排、另以骑兵第三团1个步兵连为二梯队,首先歼灭“阿印16号”印军,尔后视情况再歼灭5号之印军;以骑兵第三团(欠2个连)、第十团第三营(欠1个连)为前指预备队,准备向莫尔多通道,且坎羌山口,扎西岗拉多方向实施机动,配合守卡分队,歼灭增援反扑之印军。
以第四师侦察连一部兵力控制新张山口,阻止东提之印军进入中国边防部队侧后;另以一部兵力配置在新张,准备歼灭印军空降兵。
11月17日阿支拉多、且坎守卡分队,分别向拉干赫尔、羌山口方向进行侦察巡逻。18日拂晓,展开活动迷惑印军,以掌握这两个方向的印军动向。
炮兵部队:以120迫击炮(4门)、76.2加农炮连(4门)、第十团迫炮连(6门)和75无坐力炮(2门),组成炮兵群,配置在阿1号至11号卡后侧。决心首先以火力急袭“阿印16号”,支援阿支突击连拔点战斗;尔后,当印军炮火射击时,实施炮火还击;打印军增援部队等。高炮营配置在“阿2号”卡附近,掩护主攻方向对空安全。
第四师工兵营以1个连构筑前指观察所,以1个连执行扎西岗、且坎前沿布雷、设置障碍任务,以1个连维护狮泉河桥梁渡口。
康前指设在“阿2号”卡附近。
部队作战准备。西线机动作战部队,经半个月休整恢复了体力,总结了第一阶段的作战经验和教训。从11月14日开始,进入作战准备,各部队根据作战任务,进行现场勘察,了解敌情、地形,确定开进路线,拟制作战方案,进行战斗编组,明确指挥协同、支援联络等,并设置沙盘模型,反复进行演练。与此同时,各突击分队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准备了充足的作战物资器材,作好了打硬仗、打恶仗的准备。
参战部队认为,拔点攻坚战,是一场“硬仗,恶仗”,印军工事坚固,火力密集,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特别是防步兵地雷爆炸性障碍物,不但纵深大,正面宽,道带多,而且布设隐蔽,不易发现。但其弱点是:工事前强后弱,火力前重后轻。若从侧后攻击,即可避开其雷区和火力封锁区,减少部队伤亡。
各突击分队经过认真研究,拟采取夜间接近印军,拂晓发起攻击的战法。担任拔除8、9号据点的突击分队,采取避开正面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多向攻击的战术。对16号据点的攻击鉴于地形限制不便迂回,决定采取炮火掩护、工兵开辟通路、正面强攻、侧后助攻的打法。
二、拔除“阿印8、9号”据点
担任攻击8、9号据点的部队,接受任务后组织指战员多次接近印军哨卡侦察,真正做到了知“彼”。“阿印6、7、8、9号”据点,配置在一条3公里多长的山脊上,由山脚下的6号起沿山脊向上排列。6、7、8号相隔甚远,8、9号基本联在一起,控制了热琼山顶3个山头。山西侧沿河谷有一条公路,是列城经东提至楚舒勒的唯一交通干线,山东侧与中国“阿2号”哨卡隔山梁对峙。上述据点由印军第一一四旅库马盎第十三营1个加强连130余人驻守,配备有81迫击炮2门、51迫击炮3门、轻重机枪8挺,90火箭筒2具,步(冲)枪52支。其中部署在8、9号各1个排,40余人防守,连部带1个排70余人设于两点之间的5150高地上,为主阵地。该印军在8、9号据点构筑有可容50余人的地堡,即生活与战斗相结合的工事,挖有断续堑壕、交通壕、设置铁丝网,形成环形、半环形地堡群防御阵地。
步兵第四师第十一团第三营担负了攻歼“阿印8、9号”据点的任务。在副师长王洪杰、团长高焕昌指挥下,根据地形及守军情况,分南北两个突击方向:南路由第七连、第八连(欠1个排)由南向北攻歼“阿印9号”;第九连和第十团第九连由北向南攻歼“阿印8号”。阿支1个排和第八连1个排配置在热琼山顶负责向东提方向警戒;第十团第九连以1个加强班攻占印军警戒阵地,其主力插入“阿印7、8号”之间向7号警戒,保障主攻分队侧后安全。营指分南、北两个指挥部,南指在第七连侧后,北指在第九连侧后,协同指挥两个方向攻歼守军。同时,制定了步、炮、工、化分队之间互相配合的协调计划,严密组织火力。并决定:利用夜幕掩护,大胆穿插,分割包围,迂回至印军后面攻击,多点突破,使其措手不及,首尾难顾。
11月17日20时,突击分队由热琼沟口集结地分两路出发,利用夜暗开进。南路第七、第八连攀登热琼山向“阿印9号”南侧迂回前进。由于山高坡陡,雪深路滑,指战员衣着厚,负荷重,缺氧呼吸困难,又是摸黑前进,故行动缓慢,8公里走了9个小时。18日5时,进至冲击出发地。北路第九连乘车闭灯行进至5580高地山脚后下车,步行爬山,经过7小时的艰难爬行,终于到达顶峰,进入攻击出发地,进行战斗准备。第十团第九连,插入“阿印7、8号”之间,进入阵地。切断“阿印8、9号”守军的退路,达成了对印军的包围态势。
18日7时30分,印军8号据点游动哨5人,进入第三营进攻出发阵地,被击毙1人,其余逃回。8号据点印军立即猛烈射击。中国边防部队潜伏,未予还击。印军盲目射击一阵,不见动静,便停止了射击。
炮兵部队对印军8、9据点进行炮火急袭后,9时15分,各连同时发起冲击。攻击“阿印9号”据点的第七连,发起冲击后,进至铁丝网附近受阻。连长立即命工兵班炸开铁丝网,命各排采取班组战术互相支援,互相掩护,交替冲击,以40火箭筒、75无坐力炮抵近射击,以喷火器喷射和用炸药包、爆破筒投入印军地堡等手段,逐个攻击印军地堡。印军依托工事顽抗,第七连虽伤亡很大,指战员仍英勇顽强,前赴后继。副班长梁培青爆破地堡,中弹牺牲,战士李登科迅速接替又被击中,侯学田继续完成任务,直到炸掉印军地堡。战后均荣立二等功。火箭筒班作战灵活机动,采取抵近射击,接近印军地堡50-60米处发射火箭弹,全班击毁印军地堡9座。战士梁章林1人击毁地堡5座,战后荣立一等功,全班荣立集体二等功。副指导员张代荣正在为伤员常学庆包扎伤口,炮弹打来时他立即匍匐在伤员身上,保护了战友,自己光荣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张代荣爱兵模范称号并追记一等功。第七连激战45分钟,摧毁印军地堡25个,毙印军40余人,攻克了“阿印9号”据点。
第八连接受攻击核心阵地的任务后,隐蔽迂回至距印军200余米处。该连第三班担负尖刀班任务,在班长杨森林率领下,攻上5150高地,进至印军连部核心阵地,趁印军混乱之机全歼守军,并将由8号据点方向逃来的18名印军击毙6人,其余逃散,在二班配合下,消灭了这股印军,还抓了两个俘虏。尔后又攻下1座地堡,先后歼灭印军20余人。终于攻克印军核心阵地,共歼印军74人,俘5人。战后,杨森林荣记一等功,该班记集体二等功,连记集体三等功。
攻克印军连部核心阵地后,第八连即向印军炮兵阵地冲击。由于战斗组织欠周密,兵力有些分散,且天色大亮。加之地形平坦无遮蔽,利于印军观察射击,第八连冲击受阻,伤亡较大。配属该连的喷火分队,在连长潘盈溥指挥下,拟歼灭地堡内印军,没有成功。连长身负重伤,坚持不下火线,继续组织指挥战斗,因流血过多光荣牺牲,战后追记一等功。相持至10时30分,在第九连第三排协同下全歼该印军。
北路攻击分队发起冲击后,第十团第九连为保障第十一团第九连攻击“阿印8号”据点侧后安全,连主力配置在5580高地,警戒7号准备打援,命二排长率1加强班攻击5300高地。该高地为“阿印8号”据点东北方向的警戒阵地,距主阵地400余米。第九连第六班穿插到两阵地之间,由侧后攻入,在火箭筒、轻机枪掩护下,副班长符孟军担负爆破任务,抓住时机,一跃而起,利用地形将手榴弹塞入地堡射孔,炸毁印军地堡2座。其余地堡之印军惧歼而逃均被击毙。第十团第九连歼印军14人,攻占该高地,保障了第十一团第九连主攻印军8号阵地时的侧后安全。战后符孟军记一等功,六班记集体二等功。
第十一团第九连发起冲击后,首先攻击目标明显的半地下室和伙房,攻占后作依托再向地堡攻击。由于印军火力较猛。第九连即以步兵火力封锁印军枪眼,掩护骑兵第三团加强该连的57无坐力炮排接近印军地堡。无坐力炮排排长艾买提·托乎提指挥有方,发射炮弹28发,26发击中目标,摧毁地堡10座,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战后,艾买提·托乎提记一等功,全排荣立集体二等功,被誉为神炮排。当第九连扫除外围印军向山顶冲击时,又遭印军地堡火力拦阻,进攻受挫。在火力掩护下,战士王忠殿一跃而出,用爆破筒插入地堡射孔炸毁地堡,攻占了山头,至此,8号据点印军被全歼。第九连占领山头后,还歼灭了由9号据点逃来的10余名印军。之后,第九连奉命支援第八连攻击印军炮兵阵地。该处几座地堡内印军顽抗,第八连进攻受挫。第九连第三排由侧后进入战斗。战士王忠殿再次担任爆破地堡任务,爆破筒插入地堡被推出,再次插入又被推出,王忠殿毅然用身体压紧爆破筒拉火爆炸,全歼印军,王忠殿光荣牺牲。战后,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追记一等功。
攻击8、9号据点战斗历时1小时40分钟,达到了全歼速决的目的。此战共歼印军141人(其中击毙少校以下136人,俘5人),缴获全部武器弹药装备等。第十一、第十团攻击部队伤98人,亡21人。
三、拔除“阿印16号”据点
“阿印16号”位于莫尔多通道东北班公山南侧山嘴突出部上,海拔5100米,东、南两面坡度陡峭,不易攀登,北面多为乱石,迂回困难,且在印境内据点(“阿印17号”)的火力控制下。16号卡处于莫尔多通道附近的制高点上,可通视班公洛地区20多公里,威胁最大。
“阿印16号”为印军第一一四旅第八廓尔喀联队第一营之一部约50余人据守,主要武器有81迫击炮、51迫击炮各2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4挺,步冲枪30余支。印军于1962年7月初侵占后,加紧构筑工事,同时还埋设了大量防步兵地雷。据点内筑有地堡28座,每座有1-3人驻防,露天工事22个,房子5间,有81、51迫击炮阵地各两个,并有部分堑壕交通壕相联接,正面有布雷场3道,纵深约120米。连间隙计算大约400-500米,形成环形防御。印军在距前沿1000米处小山包上设观察哨,晨出晚归。
担任拔点的阿前指(副支队长张昌奎、政治处主任贺登云)于11月14日,上报决心部署,拟将主攻方向选在正面。虽有雷区,但可以火力掩护工兵开辟通路,避开侧后的“阿印17号”射击;若从侧后攻击,易越出边界,且腹背受攻,增大伤亡,极其不利。
为此,以第四连3个班,第五连2个班,8号卡2个班、9号卡1个班,共8个班组成突击连,配属连用机枪1挺、57无坐力炮1门、喷火器8具(1个排)、第十团工兵连第一排(18人)为第一梯队,由第四连连长曹福荣指挥。以4个加强班,由北向南从正面沿山脊向印军实施突击;副政指王裕民率两个班18人从右翼印军侧后实施包围迂回,切断印军退路,配合正面主攻分队消灭印军;副连长率两个班19人插入印军侧后,阻印军17号增援。骑兵第三团第一连为二梯队,视情况投入战斗或执行警戒和抢救伤员等任务。
支援火力方面,有82迫击炮12门,配置在10号哨卡以西凹地支援拔点作战,火力急袭时可得到康前指炮兵群的支援。
任务确定后,参战分队进行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阿前指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介绍印军情况和地形,区分战斗任务,进行战斗编组,组织兵种协同,组织班以上干部观察地形,明确具体任务,开进路线,进攻出发位置、时间等。与此同时,各参战分队进行了战斗编组,补充了弹药物资。并进行了深入的战斗动员,使参战人员树立打硬仗打恶仗的思想。
18日8时55分,炮兵对印军据点实施火力准备。9时10分,印军炮兵开始射击,企图拦阻进攻分队。9时22分,主攻分队进至印军据点前约600米时,从行进间发起冲击。多数人安全通过第一道雷区,尔后有人踏响地雷才知进入雷区。进至第二道雷区边沿时,工兵即用爆破筒开辟通路,仅炸开20余米,爆破器材就用完。工兵排长王其芳当即请求步兵以火力掩护,指挥工兵人工排雷,他连续两次负伤,不下火线,率领左翼突击分队找地雷间隙跳通过雷区,不幸触雷光荣牺牲。工兵连第二班战士罗光燮,腿部负了伤不能站立,眼看战友伤亡很大,步兵也不能前进,便毅然顺山势向雷区滚去,压响几枚地雷,用血肉之躯开辟通路。工兵副排长周世仁,5处负伤不下火线,带领步兵通过雷区。战后国防部授予罗光燮同志滚雷英雄称号,追记一等功,排长王其芳追记一等功,副排长周世仁荣立一等功,工兵一排记集体三等功,第二班记集体二等功。
当进入第三道雷区前沿时,前进受阻。迂回包围分队从侧后接近阵地,被印军发现,10多名印军弃点逃跑。印军阵地火力减弱,主攻分队经重新组织兵力、火力,11时再次发起冲击。连长曹福荣带头踩着裸露出冰雪表面的石块,寻找地雷间隙,跳跃前进通过第三道雷区向核心阵地攻击。通信员秦政清跑在连长前面踏雷带路,掩护连长光荣牺牲。阿支第四连排长鲍岁丑,率迂回分队从侧后攻入阵地,头部负重伤跌倒在地,苏醒后坚决不下火线,继续战斗,坚持掩护战友冲击,表现了硬骨头精神,直至全歼守敌,流尽最后一滴血。喷火连副排长芦荣湖进入核心阵地后,即用喷火器连续喷烧两座地堡,当向第三地堡喷火时,不幸中弹牺牲。战后,秦政清、鲍岁丑、芦荣湖均追记一等功,曹福荣记二等功。
中国边防部队前后配合,两面夹击,逐个夺占地堡,激战两小时40分钟,全歼印军。毙印军29人,缴获火炮4门、机枪5挺、步枪35支及弹药物资一部。拔点部队伤亡81人,消耗各种弹药2万余发。此点作战付出代价较大的主要原因:主攻点选在强点(正面)上,三道布雷区和火力封锁区,增大了伤亡;对印军雷场前后沿及纵深未查清;炮兵射距未测准,炮弹未能击中目标;通信联络中断;各兵种协同差。没有形成整体战斗力。
四、乘胜收复“阿印5、6、7号”据点
拔除“阿印8、9、16 号”据点之后,总参谋部于11月19日电示。“你们已顺利地歼灭了8、9、16号据点之敌,甚慰,同意你们乘胜拔除5、6、7号印军据点”,请切实注意以下四点:
1、要做好准备工作后再动手,不可轻敌。
2、这几个据点靠近国界,不好迂回包围,故能歼灭者坚决歼灭,不能歼灭者给以严重杀伤后打跑了也是胜利。
3、对楚舒勒、丁如泽机场,印军炮兵的处置仍按总参谋部前电规定执行,即印军不打,我不打,印军如打,我就坚决还击,压制或摧毁。炮弹可以打出国界,但人员决不能越出国界。
4、多抓俘虏、少杀伤,学几句外语。
遵照印军不打、我不打,印军打我时坚决还击的指示,当印军炮群于16日19时20分向攻击16号据点的分队实施拦阻射击时,西线边防部队炮兵群向印军炮兵阵地猛烈轰击;尔后对丁如泽机场设施及5、6、7号据点逐次轰击,给印军以沉重打击。炮战一日,夜幕降临。5、6、7号据点之印军惧歼,仓皇逃窜。翌日,西线边防部队进入上述各点,收复最后三个据点,收集物资打扫战场。
至此,班公洛西岸地区作战胜利结束。西线作战部队于11月26日下山归建。
第二阶段作战历时3天,全部肃清斯潘古尔湖以西地区印军入侵据点,攻歼印军侵略据点3个,扫除3个,收复了失地。共歼印军165人,其中击毙160人,俘虏5人,缴获各种火炮11门、各种枪109支(挺),弹药6万余发,汽车2部,其他作战生活物资等。拔点部队伤131人,亡67人。
西线第二阶段作战,虽是一场硬仗,但各突击分队,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拔除了印军入侵据点,收复了国土,打出了军威。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作战任务。
第六节 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支前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是在全国各族人民和全军的大力支援下取得的。当时在全国范围内调拔了大量物资,也从全军调集了大批物资、装备乃至各种专业人才。如从北京军区等单位抽调的大批火箭筒和火箭筒手,以及从南京等地抽调的外语翻译人员,被参战部队誉为“及时雨”,这些物资的筹集运补和组织输送方面,成都军区、兰州军区和四川、青海省的党、政、军、民以及总后勤部驻渝办事处。青藏办事处均做到了尽心尽力。汽车第一、第三、第九、第十六、第十七、第二十、第三十五、第七十六团不分昼夜地奋战在风雪高原的千里运输线上,如期把作战物资送到前线。特别是西藏、新疆自治区各族人民更是全力支前,这一切都为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一、西藏人民积极支前
当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战争之际,中共西藏工委、西藏军区于1962年10月11日发出《关于西藏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同时部署了西藏地区支援前线的工作。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西藏工委第一***张经武,在西藏军区组成前指的会议上说:“你们管打仗,我管支援,要什么给什么。”10月14日,西藏工委组成了以副***、军区副政委王其梅为首的支前工作领导小组。西藏自治区筹委下属的各部门及有关各地(市)均相继成立了支前指挥机构。各级党政部门和各行各业把支前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当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取得初战胜利时,中共西藏工委于10月23日,发出《西藏目前形势与任务的补充指示》,向全区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在全区先后抽调各级党政干部1280人,组成支前工作队(组),以县、区为单位进行编组,率领民工奔赴前线。全区全力以赴支援反击作战,要人出人,要物给物,要车有车。
经过平叛改革获得翻身解放的西藏百万农奴,怀着“驱逐印度侵略军,保卫幸福生活”的心愿,踊跃投入支前行列。他们说:祖国的领土是我们身上的肉,改革分得的土地是我们的饭碗,印度入侵我们,就是割我们身上的肉,夺我们手上的碗,坚决支援部队,狠狠打击侵略者。许多地方出现了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兄弟姐妹争着上前线的动人情景,农村中90%以上的人积极报名支前。山南地区隆子县的翻身贫苦农奴南杰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三个女儿都送去支前,并嘱咐他们要带头立功。
在中印边境反击作战期间,山南、昌都、林芝、江孜、阿里等五个地区和拉萨市,共出动民工32237人,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2.66%,占劳动力的6.01%;民畜1057头,支援糌粑112万公斤,酥油3万公斤,牛羊肉66万公斤、柴草150万公斤,马料48万公斤,蔬菜15万公斤。自治区商业处支前物资总价值519297.50元(人民币),人民银行西藏分行拨给前线部队银元14万元,印度卢比11万盾,自治区组建战俘医院两所,参加献血743人。
在支前工作中,西藏各族人民的优秀儿女,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不怕流血牺牲,同中国边防部队并肩战斗。他们在抢修道路、前运后送、救护伤员、医治入侵印军被俘的伤病人员、装卸物资、打扫战场等各项勤务中,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
积极抢修公路,保障运输畅通,9月19日,西藏军区决定改善拉萨至曲水段的公路。拉萨市立即派出民工500名。和军工并肩施工,经10多天时间抢修完成土石方8529.4立方米,修好6座桥梁、9个涵洞,改善了路基,方便了运输。
10月23日,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组成战地修路指挥部,抢修肖至达旺段的急造军路。山南、江孜地区和拉萨市立即派出3个民工大队,于10月25日动工,与工程兵一起边勘察、边施工,克服了山高缺氧的困难,忍饥耐寒,开山破石,苦战17天,于11月10日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初通),至12月3日完成了第二期工程(改善),对保证达旺方向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个反击作战期间,昌都、林芝、山南地区的民工担负了维修公路、抢修便道和乡村道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林芝地区除维护公路外,抢修乡村道6条,计300多公里;山南地区修公路76公里,修便道121公里;昌都地区的民工也积极配合军工维修公路,加修便道。各地区支前民工,对保证战时运输畅通做了很大贡献。
在运输战线上,西藏交通系统的广大职工以很高的激情支援前线,以全区1/3的运货车辆,担负从青海格尔木到边防前线的运输任务。西藏自治区汽车二队和四队由队长带车,不分昼夜地苦战在高寒的青藏运输线上,把一批批的物资及时安全地运到前线。先后投入支前车辆达876台,行程100余万公里,运货17万余吨。担负战区运输的民工,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背送弹药,输送粮草,抬运伤员。有的鞋底磨穿就赤脚走路,有的肩、背磨破甚至化脓,也不肯休息,部队打到哪里,他们就支援到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山南地区就组织担架250余副随队前进;在达旺方向,民工运物资达250万公斤;林芝地区仅第一批民工运送的物资即达30多万公斤。
支前工作中,民工和部队一起战斗,同甘共苦。在克节朗地区自卫反击作战中,桑日县60名民工参加运送弹药,任务是将10箱手榴弹背运到拉则山口,他们说:“手榴弹多,消灭敌人就多。”自动背了13箱。民工、***员朗吉益西看到战士们背120迫击炮弹上山时,也悄悄地将一发120迫击炮弹卷进被子里背上山。在他的影响下,其他民工也背,结果60个民工背了98发炮弹上山。在抬运解放军伤员时,爱护备至,他们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伤员盖,用自己洁白的哈达给伤员包扎,遇上险道就一个个地把伤员背过去;有的民工用自己的饭碗给伤员接小便。山南一个民工细心护理23名伤员,3天3夜没睡觉。一位女民工带着孩子支前,甚至让孩子吃饭,把奶挤下来喂伤员。桑日县雪巴乡次仁平措、嘎玛登增,发现一个解放军战士被冻昏在雪地里,便急忙把这个战士抬进自己的帐篷,设法救活了这位解放军战士。一等支前模范、工布江达县甲兴乡翻身农民阿旺,组织留守处的人员抢运烈士遗体,打破了西藏背尸下贱的旧传统观念,他说:“他们为了祖国边疆的安宁,为了保卫我们的幸福,牺牲了自已的生命,我们不把他们背回去,怎么对得起***和解放军的恩情呢?”在他的带动下,留守处圆满地完成了抢运烈士遗体的任务,受到了支前指挥部的嘉奖。拉萨市城关区贫苦农奴出身的罗桑,是平叛中支前的积极分子,1960年4月光荣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主席和其它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荣获了一支以***主席名义授予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反击战中,他为维护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又积极支前,配合部队作战,担任担架队班长,带领全班顶着刺骨的寒风,沿着崎岖的山路,冒着印军的炮火,日夜奔跑在前沿阵地上。渴了,就喝口雪水;饿了,就吃点糌粑。在激烈的战斗中,边防部队指战员英勇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每个民工。罗桑和伙伴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拼着性命也不能留下一个伤员。在运送伤员途中,他们宁肯自己不吃,也不让伤员挨饿;宁肯自己受冻,也不让伤员挨冻。把伤员运到后方后,他们顾不得休息,又背上弹药,返回前线。连续十几天不分昼夜地运送弹药、物资和抬护伤员。罗桑的脚趾甲盖被冻掉了,痛得钻心,也不叫苦、不喊痛,仍带领全班积极顽强地奋斗。战后,罗桑荣获“支前模范”的光荣称号。
在支前队伍中,既有象阿旺、罗桑这样活着的英雄,又有光荣献身的勇士。据统计,这次自卫反击作战中共有17名民工光荣牺牲,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乃东县卡多乡贫苦农奴家庭出身的翻身农民降巴次勒,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反击战打响后,降巴次勒不仅自己积极报名支前,还动员周围的藏族青年积极支前。当组织批准他第一批支前时,他当即向领导表示:在前线,一定不怕苦、不怕死。困难再大也要坚决完成任务。临走时,他对家里人说:“我去支前,可能回来,也可能回不来,但不管怎样,我决不会给亲人们丢脸,一定要为保卫祖国做贡献。”第一批支前民工一到指定地域,就忙着往前线运送粮草、弹药,并准备担架运送伤员。制式担架不多,他们就砍来竹子做成简易担架。克节朗地区沙则战斗打响后,上级决定选派几个民工到前沿阵地后运伤员,民工们都争着要去。布琼正准备出发,降巴次勒拦住他说,“你现在不能去,你家里负担重,万一牺牲了,家里怎么办?我家没有负担,还是我去!”降巴次勒抢到任务后,就以顽强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地把伤员从前沿阵地上背下来,后运伤员途中,在灌木丛生,乱石密布,道路崎岖,行动很困难的条件下,他对伤员轻抬轻放,爱护倍至。为了不让伤员挨饿,他把自己最后一点糌粑送到伤员口里。在支前战线上,他怀着对人民解放军的深情厚谊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吃大苦,耐大劳,连续工作9天,圆满完成了任务。后来他再次上前线时,途中不幸中弹牺牲。战后,乃东县委在凯松乡为降巴次勒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宣扬和表彰他的英雄事迹。降巴次勒的遗体被安葬在当地烈士陵园。当地人民还为降巴次勒塑了像,陈列在山南烈士纪念馆。降巴次勒英烈永远活在西藏边防战士和各族人民的心中。
民工们不仅奋勇支前,而且勇敢参加战斗。桑日县平琼乡民工索朗欧珠、索南平措等12人,在火线运送伤员时,发现了被打散的4名印军。他们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隐蔽地接近印军,勇敢机智地将印军歼灭。在反击作战期间,仅据山南地区统计,支前民工就毙印军1人,俘印军11人、缴获机枪1挺、长短枪42支。
后方的青壮年自动组织起来维护社会治安,轮流站岗放哨,守护重点目标,防备印军空袭空降,防止暗藏敌特的破坏活动,对保证后方的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绝大多数县区领导亲自担任民工队干部。他们在支前中以身作则,和民工一样背粮食、扛弹药,通过炮火封锁区和地雷区时走在最前面。山南勒力乡农会主任曾3次带队绕过印军阵地,最后光荣牺牲;乃东县的一个女区长随民工背运物资进到略马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隆子县格桑顿珠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民工;***员索朗欧珠负伤不下火线。广大民工在干部的带领下,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战后,评选出了大批支前模范个人和集体,仅山南地区就评选出支前模范192人,模范小队(乡)和模范大队(县)72个。
担负对入侵印军伤病战俘医疗、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以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工作,把中印人民友好的种子深深地播种到每个印军伤病战俘的心中。印军伤病战俘遣返时,含着热泪,感谢中国的医护人员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西藏人民的积极支前,对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总结时说:“民工的作用很大,如果没有这些随军支前民工,要定下战役决心,保证战役全胜,将是很困难的。”
反击作战刚刚结束,中共西藏工委、西藏自治区筹委及各界人士便组成慰问团,深入边防前线对参战部队进行了广泛的慰问活动。部队回撤时受到西藏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隆重接待和热烈迎送。
二、新疆地方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积极支前
1962年是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后各方面还很困难的时期。在新疆,苏联煽动数万名边民外逃,印度又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分子乘机造谣,蛊惑人心。新疆军民顶住压力,深入展开声讨活动,动员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努力生产,提高警惕,落实战备,出现了广大民兵要求参战,复转军人要求归队,青年学生要求入伍,干部职工争着支前,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热烈景象。
建立支前组织机构。1962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出了《关于支前工作的指示》,指示中说:“为了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必须提高警惕,做好一切准备。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前方战斗力的强弱,而且决定于后方的支援”。自治区第一***王恩茂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要求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南疆各地县,认真做好粮草、物资补给,及修路、运输等支前工作。
自治区成立了以辛兰亭副主席为主任委员的支前委员会,粮食、商业、交通、卫生、民政厅等有关厅长担任委员,同时,还抽调干部组成支前办公室。喀什、和田专署及有关县、市组成了主要领导参加的支前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各级党和政府都把支前工作作为一件重大任务来抓。他们配合部队后勤部门,前线“要什么,支援什么”,积极为参战部队筹集军需物资并紧急运输。自治区商业厅负责人刘鹏杰带领工作组到南疆,深入各地就地帮助解决在物资筹措中的问题。在喀什还设立了以交通厅副厅长陈广竹为首的支前运输指挥部,交通厅、生产兵团、商业厅及南疆各运输公司抽调一批车辆帮助运输。与南疆军区密切协同,组织1000余台汽车,展开了紧张的军事运输,有力地保障了西线反击作战的胜利。
西藏阿里地区,成立了以专员丹巴坚作为首的支前委员会,广泛动员藏族同胞就近支援解放军。日土县、戈尔县全力以赴,除了向部队供应最大最肥的羊1400多只外,还组织了100多人、500多匹马、牦牛的运输队,向前沿阵地驮运物资、弹药等410吨。
在转战巴里加斯,向印军展开进攻的关键时刻,甲岗乡藏族同胞支援马匹为第四师侦察连越过拉达克山带路,很快切断了印军退路。扎西岗的群众,牵了近百匹马,往返于冰凌汹涌的狮泉河中,帮助部队渡过了数百人次。战斗打响后,他们不但派医疗、担架队支援,还派出工作队,深入到刚收复的巴里加斯等地,展开群众工作,向长期受过印军凌辱的藏族同胞表示慰问、宣传,发放救济物资。
积极筹措战备物资。自治区各族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前线,保证了部队需要。自治区商业部门提出:“敞开仓库大门,保证前线供应。”仓库没有,内地调;南疆没有,北疆调;紧缺物资,先满足部队;限购物资,指令调集,对中印边防各部队做了最大可能的支援。几个月中。支援部队物资达1.2万吨(其中面粉283万公斤,大米15万公斤,黄豆9.5万公斤,食油13.2万公斤,猪肉52.7万公斤,羊8000只,蔬菜1165万公斤,马草486.6万公斤),其他物资221种(其中食品48种,日用工业品173种)。有的部队从内地赶来,没有房住,泽普、皮山、叶城等县立即腾出县委机关或学校教室让部队住。
皮山县人民在大灾之年,自己吃苞谷,扫树叶喂牲口,把最好的粮食和草料送给了部队。叶城人民送大量面粉、新鲜蔬菜、水果供应部队。
新疆军区部队职工、家属也掀起了为前线部队服务的高潮。仅军区后勤部家属就缝制干粮袋2500条,被套600床,针线包300个。第四师的部队家属缝洗棉衣、被子3400件,缝补袜子2700双。
保障边防紧急运输。中印边界西段离后方基地和乌鲁木齐遥远,近者千公里,远者2500公里。自治区先后从各单位抽调了1167台汽车,挑选了最优秀的驾驶员和修理人员共2224人支援前线。从乌鲁木齐、喀什、叶城等地向战区运送物资1.3万吨、人员2704人次,完成了全部运输量的46%。
新藏公路是世界上最高的一条公路,而战区又在海拔5000米的喀喇昆仑山和阿里高原上,时值隆冬,雪大风狂,气候严寒,道路艰险。支前员工常常是连续开车,昼夜不停,食宿不定,他们以车厢当床,篷布作帐,冰雪解渴,凉水就馕,顶着高山反应,克服重重困难,无私无畏,奋勇争先。在完成战备支前任务中,涌现了不少模范人物。生产建设兵团机运处张林孝,在妻子分娩的第二天就带车队出发。哪个车抛锚,他修理哪个车,带领部队通过印军封锁地段。棉运公司阿不都拉,腿有残疾,但仍坚持开车上山,克服种种困难,出色完成任务。不少驾驶人员一到战区就什么都抢着干,扛弹药,卸物资,拉烈士,送伤员,抬担架,搞护理。喀什运输公司车队运载骑兵第三团部队追击印军时,突遭印军袭击,车辆被打坏,驾驶人员负了伤,车队人员勇敢地配合部队反击。邓松青4处负伤,和战斗英雄司马义·买买提光荣牺牲在一个地方。葛少傲一手捂着脸部鲜血直流的伤口,一手拿起枪来和印军战斗。黄玉和朱宗喜拿过烈士武器冲向印军。战斗胜利后,骑兵第三团党委给他们各记了三等功。
新藏公路蜿蜒崎岖,途中要经过5座冰雪大坂,涉过40条冰川河流,路况极差。为保证运输畅通,新疆公路局,派出1200多人,上昆仑山修路。第三○八筑路队派了4个施工队430人,为不通车的前沿哨所新修公路479公里,修驮马路25.3公里,小桥6座,叶城公路段则组织了530人,上千里新藏线养护公路,保证了主干线的畅通。广大筑路职工表示,“部队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我们再苦再累,也要把路修好,养好,保证解放军打胜仗。”
做好医疗救护工作。根据自治区的指示,为协助部队做好伤病员的救治工作,喀什地区准备了100个床位的医院,自治区还从其它医院组织了3个战场手术组,阿里地区和日土县,组织了前线救护队。班公洛地区战斗中,伤病员较多,部队医疗队顾不过来,日土县委***、县长亲自组织了全体医务工作者和机关的女同志参加看护工作。小学教师丹巴索巴,还俗喇嘛贡觉才旦自告奋勇,夜以继日地照顾伤员,他们脱下自己的皮袄给伤员盖,打好酥油茶喂伤员。他们说,这些***派来的菩萨兵,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土地,保卫我们的幸福,不怕流血牺牲,功德无量,我们应该好好照顾他们,让他们早日康复。
为了照顾伤员安全下山,也为了欢迎部队胜利归来,各沿线地方政府搞好食宿接待。山上,沿途各兵站夜以继日地烧水做饭,共接待过往部队、车队达10余万人次。山下,沿途各县共腾房2600间,建立了几个能容300余人吃住的接待站,既能照顾伤病员,也解决了过往车辆的食宿问题。沿途各地万人空巷,热烈欢迎。有的老大爷骑毛驴走两天路来欢迎部队,有的老大娘拿着鸡蛋、苹果往战士手中塞,小朋友献花,青年们跳舞,锁呐声声、锣鼓叮咚,一片欢腾。各地政府还纷纷组织慰问,前往军营、兵站、医院演出节目,看望伤员,与功臣模范座谈,与广大指战员联欢,使参战部队感到无限温暖和无比鼓舞。
自卫反击作战胜利结束部队回撤后,中央军委于1963年1月22日发出嘉奖令,高度评价对印作战的边防部队。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月24日以全国人民的名义,向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的英勇的指战员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敬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人大常委、全国工、青、妇组成中央慰问团,中央慰问团于1963年初分赴西藏、新疆向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部队和支前民工进行亲切慰问。他们把党中央、国务院、人大常委、中央军委各总部以及全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及时带给了参战部队,给干部战士以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不少战士写了决心书,不少单位写了保证书,一致表示要更好地苦练杀敌本领,做好各项工作,以保卫好祖国边防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为了表彰自卫反击作战中的功臣,各参战部队分别召开了隆重的祝捷贺功大会,1963年3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给西藏、新疆军区庆功大会发了贺电。贺电说:“你们以自己的英雄行为,进一步证明了我军是经得起任何考验的。在我军面前,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的军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委托,不愧为党领导的伟大的工人农民的军队。军委赞扬你们创建的功勋,感谢你们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军委号召西藏、新疆军区全体指战员在庆祝胜利的时候更要戒骄戒躁,提高警惕,准备为祖国为人民建立新的更大的功勋”。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支援下取得的。也是在西藏、新疆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巨大援助下取得的。战争的伟力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个真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对西藏、新疆各族人民的爱国力量是一次全面的检阅。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光辉思想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进行反击入侵印军的自卫作战,之所以能够得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全力以赴的支援,是***的民族政策和其他各项方针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正确贯彻执行的结果。中国边防部队既是社会主义的保卫者又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帮助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彻底翻身解放,大力发展生产,关心群众生活,尊重边疆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积极开展救死扶伤,抢险救灾等爱民活动,边疆人民把边防部队看作“自己的子弟兵”。军民团结,并肩战斗,共谱了一曲惊天动地、撼人肺腑的爱国主义凯歌。
中印边境第二阶段反击作战,中国边防部队坚决执行中央军委“打狠打痛”的指示,在西藏、新疆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对印度侵略者再次狠狠打击。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部署和作战特点,采取集中兵力、迂回包围、打头切尾、击背剖腹、反复搜剿等有效战法,在东段歼灭了印军第六十二旅、炮兵第四旅,基本歼灭了第十一、第四十八、第六十五、第六十七旅,逼近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的大片领土;新疆边防部队不顾山高路险,印军工事坚固、火力猛烈,敢打硬仗、恶仗,在西段拔除了印军全部侵略据点,驱逐了入侵的印军;取得了军事、政治斗争的全面胜利,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