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乾、嘉时期的战争
三、乾、嘉时期的战争
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
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三、乾、嘉时期的战争
乾隆、嘉庆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巩固统一和***农民起义的战争。这一时期,清朝国力极盛于一时,清朝统治者通过战争完成了前期在巩固边疆中未竟的事业。中国疆域的基本格局也由此形成。但盛世中潜伏的危机已萌,随着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下层民众揭竿举义已频频可见。在***农民起义的战争中,清朝统治阶级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战争并未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反而加速了清朝由盛向衰的转变。
(一)统一天山南北的战争
清朝前期,准噶尔长期割据,时叛时服,清军虽多次西征,天山南北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直到乾隆年间,清廷再兴平叛之师,才彻底统一了天山南北地区。
1、平定达瓦齐、阿睦尔撒纳之乱
乾隆十年(1745年)秋,噶尔丹策零死,准噶尔上层贵族为争夺汗位而争斗不已。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大策凌敦多布之孙达瓦齐在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策妄阿拉布坦外孙)支持下夺得汗位。达瓦齐上台后,统治极为残暴,厄鲁特部众纷纷内附。乾隆十五年(1750年),宰桑萨拉尔率众千余户投奔清朝,被安置在察哈尔,并授予散秩大臣之职。乾隆十八年(1753年),杜尔伯特台吉三车棱因不满达瓦齐的统治,率众三千户归附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七月,阿睦尔撒纳在与达瓦齐发生的冲突中失败,偕和硕特台吉班珠尔、杜尔伯特台吉纳默库等率兵二千、民众二万归附清朝。
清廷见准噶尔部内乱频仍,所属纷纷内迁,正是用兵解决准噶尔问题的大好时机,乾隆帝遂决定出兵“直捣伊犁”。战前,乾隆帝采纳了阿睦尔撒纳“宜在青草缺乏之时进发”的建议,计划于第二年春二月出发,并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清廷下诏宣谕准噶尔部,指斥达瓦齐之罪,争取各部首领脱离达瓦齐,归附清朝。二月,清军正式征讨伊犁,五万兵分北、西两路出击:定北将军班第、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率兵二万五千、马七万匹为北路,从乌里雅苏台出发,越阿尔泰山向西南推进。定西将军永常、定边右副将军萨拉尔率兵二万五千人、马七万匹为西路,出巴里坤向西推进。两路各携两月军粮,约定于博罗塔拉(今新疆博乐)会师后,直捣伊犁。清军以阿睦尔撒纳和萨拉尔各率三千人为前锋,举旧部旗号先行,主力随后。沿途,准噶尔军纷纷归降。五月初,两路大军会师于博罗塔拉,然后向伊犁进发。达瓦齐闻讯后急忙调兵,但为时已晚,叛军土崩瓦解,失去了抵抗力,清军几乎兵不血刃地进抵伊犁。达瓦齐率亲兵万人退往伊犁西南之格登山。清军随后追击,阿睦尔撒纳率北路先锋军由伊犁河固扎勒渡口越推墨尔里克岭(今新疆帖木里克他乌)前进;萨拉尔率西路先锋军由喀塔克渡口越扣们岭前进。五月初五日(6月14日),清军渡过伊犁河将及格登山时,两路先锋部队决定各据地势,整军以待,诱缚达瓦齐。十四日(6月23日)夜,侍卫阿玉锡等率侦骑前往探察达瓦齐踪迹,乘敌军松懈不备,突袭达瓦齐大营,敌军不知虚实,大惊溃散,达瓦齐仅率二千余人向南疆逃遁,余众皆降。雍正初年由青海叛投准噶尔的罗卜藏丹津也一并擒获。清军占领格登山后,分道南进追击达瓦齐,班第又晓谕阿克苏、乌什等地维吾尔族伯克,要求他们协助擒拿窜逃的达瓦齐。达瓦齐越奎鲁克岭逃往天山以南后,其残部纷纷离散,待至乌什城时,身边仅剩二十余人。乌什维吾尔族首领霍吉斯伯克设计将达瓦齐擒获,执献清军大营。至此,达瓦齐分裂势力被彻底扫平。六月,清军留五百兵驻守伊犁,其余各部班师回内地。
战后,乾隆帝赦免达瓦齐死罪,封其为亲王,配以宗室之女,赐第京师,同时,将在伊犁的回部首领大、小和卓木兄弟放回南疆。在厄鲁特蒙古地区则实行“众建以分其力”的方针,把厄鲁特四部“封为四汗,俾各管其属”,以削弱准部势力。这使一心想做厄鲁特四部总汗的阿睦尔撒纳极为不满。他趁清军大部撤离之际,擅自调兵,任意杀掠,不穿清朝官服,不用清朝官印,“以总汗自处”“自用浑台吉菊形篆印”。行文各部,并遣人四出招兵买马,准备叛乱。七月,清廷命阿睦尔撒纳至热河避暑山庄入觐,欲以调虎离山之计消患于未萌。阿睦尔撒纳看出清廷用意,在途中一再迁延。八月九日(9月14日),行至乌隆古河(今新疆阿勒泰境内),“乃诡言暂归治装”,把副将军印交给同行的喀尔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由额尔多斯河间道逃回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煽动各部起兵,公开叛清。驻守伊犁的清军遭叛军围攻后寡不敌众,被迫退出,班第兵败自杀。永常率西路清军,拥数千劲旅于乌鲁木齐,闻变不敢赴援,自木垒南一直退到巴里坤,致使天山南北变乱四起。
清朝立即派兵平叛,九月,授策楞为定西将军,达尔党阿为定边左副将军,扎拉丰阿为定边右副将军,分两路夹攻阿睦尔撒纳。十一月,清军自巴里坤出,新封授的厄鲁特蒙古各部首领纷纷率师相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月,清军经吐鲁番,进抵特克勒河(今新疆特克斯河),距阿睦尔撒纳驻地仅一日行程。阿睦尔撒纳见势不妙,派人向清军诡称他已为台吉诺尔布擒获,即将来献。策楞信以为真,飞奏朝廷,令各路军停止进兵。二月,清军始知受骗,继续进军,阿睦尔撒纳早已逃往哈萨克。清军进入伊犁后,诸将互相推诿,顿师不进,尽失追剿良机。四月,乾隆帝将策楞拿解入京治罪,重新调整军事部署,以达尔党阿为定西将军,率兵出西路;以哈达哈为定边左副将军,率兵出北路又命兆惠为定边右副将军,率军自巴里坤进驻伊犁,作为机动部队,继续追捕阿睦尔撒纳。
五月,喀尔喀蒙古郡王青滚杂卜发动叛乱,致使清北路军台道路隔绝,联络中断。清廷立即命成衮扎布率兵前往***。七月,达尔党阿军在哈萨克境内之雅尔拉大败阿睦尔撒纳叛军,斩杀千余人。此后,天气渐寒,达尔党阿受命配合成衮扎布前往征讨青滚杂卜。十二月,青滚杂卜叛乱平定。但准噶尔台吉噶尔藏多尔济,辉特部台吉巴雅尔等相继反清,阿睦尔撒纳也从哈萨克窜回,在博罗塔拉同叛军会盟,自立为总台吉,准噶尔全境又陷于混乱之中。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清军开始了新的军事行动,乾隆帝以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为定边将军、舒赫德为参赞,率军从珠勒都斯北进;以定边右副将军兆惠为伊犁将军、富德为参赞,率兵由额林哈毕尔噶西进。清军迅速向前推进,顺利收复伊犁地区。六月,兆惠奉命率兵入左哈萨克境追捕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以二十骑往投左哈萨克汗阿布赉。阿布赉派人散其马匹牲畜,准备诱捕。阿睦尔撒纳发觉后,趁夜徒步逃入俄罗斯境内。
此后,清政府多次照会沙皇政府,要求俄国把阿睦尔撒纳引渡回来。沙皇政府一再推诿,迟迟不肯交出阿睦尔撒纳。九月,阿睦尔撒纳患天花病死沙俄见“奇货”已失,无利可图,于年底将阿睦尔撒纳的尸体送到恰克图。平定阿睦尔撒纳之乱后,清廷在此设伊犁将军,天山北路广大地区复归清政府统治。
2、平定“回部”大小和卓之乱
“回部”是清代对天山以南地区的称呼,那里居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策妄阿拉布坦统治准噶尔时期,大小和卓(即布那敦和霍集占兄弟,“和卓”意为“圣人的子孙”)之父玛罕木特被掳往伊犁幽禁,玛罕木特死后,大小和卓仍被拘禁于伊犁。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达瓦齐分裂势力后,派兵送大和卓布那敦归叶尔羌,使其继续统治旧部,小和卓霍集占留在伊犁掌管伊斯兰教。清廷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后,小和卓因参与其乱潜逃叶尔羌,鼓动布那敦对抗清廷,杀害清政府派出的招抚使阿敏图,传檄南疆,煽动叛乱,南疆之乱遂起。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清政府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统兵前往南疆平乱。初七日(6月12日),清军围攻库车,先后击败大小和卓亲率的援军,但库车城坚难下。六月十四日(7月18日)晚,大小和卓利用清军麻痹大意开城出逃。八月,叛军头目阿布都克勒木也逃出库车。清军围城三月,仅得一座空城,乾隆帝遂将雅尔哈善拿解京师,改由定边将军兆惠经理回部事务。初九日(9月10日),兆惠率兵前往回部,阿克苏、和阗、乌什等城相继归降。此时,大和卓已逃往喀什噶尔,小和卓已逃往叶尔羌。十月,兆惠领军逼近叶尔羌城,因兵力单薄不足以围城,遂在城东黑水河有水草处结营自固,称作“黑水营”。结果反被叛军围困达三月之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副将军富德军、巴里坤大臣阿里衮军赴援黑水营,解其围,清军撤回阿克苏休整。六月,清军分兵两路,一路由兆惠率领自乌什取喀什噶尔,一路由富德率领自和阗取叶尔羌。这时,困守两城的大小和卓早已人心丧尽,失去了攻击之力,仓皇弃城出逃。七月,清军在帕米尔高原的伊西洱库河追及叛军,归降者达12000余人,大小和卓仅带妻仆三四百人逃入巴达克山,结果在阿尔浑楚岭遭巴达克山首领的擒杀,并献其尸于清军大营。南疆平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朝在喀什噶尔置参赞大臣,管辖天山南路直接受伊犁将军节制,又在南疆各地设办事大臣、领队大臣,进一步巩固、加强了在天山南路的统治。
道光(182-1850)年间,清朝又在南疆地区平定了大和卓后裔张格尔的叛乱,但由于善后措施不当,给日后新疆地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二)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的战争
乾隆年间,四川大、小金川土司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攻伐不已,清廷在处置土司争斗问题上缺乏明智、妥善的措施,从而将自己拉入了一场费时长、耗资巨的毫无意义的战争。
西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有20多个少数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其中除了广大士司统治区域外,还有一些“生苗”地区,如黔东南、湘西苗族、布衣族聚居区的中心地带,既无流官也无土司,清王朝没有实行有效控制。雍正年间,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又对黔东南、湘西六里苗地剿抚兼施,强行设官建置,引起土司叛乱及苗民反抗。清廷只得接连不断地将军队开入这些地区,从而引发了长期争战,其中以清军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土司叛乱的战争最有影响。
大小金川位于大渡河上游,四川成都西部,以临河山有金矿而得名。大金川在西,小金川在东,历代为藏族聚居区。其地“万山丛矗,中绕淘溪,皮船笮桥,曲折一线”,形势险峻,交通梗阻,居民皆住石碉之中。明朝政府曾在该地设置土司。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以莎罗奔进藏平乱有功,授为安抚司,是为大金川,而旧土司泽旺仍居小金川。乾隆十二年(1747年),莎罗奔发动叛乱出兵攻掠革布咀、明正两土司,四川巡抚纪山派兵弹压,反为所败。乾隆帝遂调熟悉苗疆事务的云贵总督张广泗为川陕总督统兵进剿。张广泗集三万大军,一路由川西入攻河东,一路由川南入攻河西,莎罗奔依险设卡,凭地势和石碉顽抗,清军多次失利。清廷又派大学士讷亲为经略大臣,前往督师,起用被革职的岳钟琪以提督衔随行。但清军进军数月,依旧损兵折将,未得寸土。乾隆一怒之下,杀了讷亲、张广泗,另派大学士傅恒为经略,兼署川陕总督,增派军队,继续进剿。这回清军不断攻下各地碉卡,莎罗奔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溃败乞降。
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乱,侵掠邻近土司。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政府命四川总督阿尔泰征调与大金川土司邻近的“九土司”之兵进行会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小金川土司也公然叛变,与清政府所派援军作战。阿尔泰率军进剿,按兵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半载不进,被乾隆帝赐死。随后,大学士温福由云南赴四川督师,以尚书桂林为四川总督,再度率兵进讨小金川,但温福重用张广泗旧策,采取以碉逼碉的办法,建碉数以千计,兵力分散各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夏,温福屯兵于大金川以东的木果木,为土兵大败,温福阵亡。
木果木惨败,使乾隆帝大为震惊,遂决定调满洲精锐前往***,命阿桂为定西将军,丰伸额、明亮为副将军,领兵6万于是年十月从西、北、南三路同时进兵。清军加强攻势后一改以往败势,在八个月内全占小金川。随后即移师大金川,仍分三路进击,战斗极为艰苦,清军最后逼近了官寨勒乌围。大金川土司索谙木鸩死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向清军献尸求降,阿桂不允。乾隆四十年(1775年)八月,清军终于攻破勒乌围,索谙木逃往噶尔崖。翌年年初,清军围噶尔崖,索谙木出降,被清廷处死。
为平定大小金川,清廷两度兴师,历时七年,调兵17万,耗资金银8000多万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平叛后,清政府在当地实行改土归流设懋功厅于此,同时设镇安营,派兵驻防,巩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三)击退廓尔喀入侵之役
廓尔喀是尼泊尔的一个部落,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它征服了尼泊尔各部落,迁都加德满都,建立了新王朝。此后,四出扩张。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廓尔喀派兵入藏,抢占后藏聂拉木、济咙、宗喀等地。当时清廷决定以武力驱逐入侵者,在清军威慑下,廓尔喀请求讲和,退出了西藏。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六月,廓尔喀再次侵入后藏,先后抢占聂拉木、日喀则、济咙等地,并将扎什伦布寺抢掠一空。乾隆帝闻讯后,决定进讨。十一月,以福康安为将军,海兰察、奎林为参赞大臣,统兵2000余名从西宁进发西藏。其后,清廷又陆续征兵15000名开赴前线。
福康安(?-1796年),字瑶林,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年间著名将领。大学士傅恒子,乾隆帝皇后富察氏侄。早年以勋戚授侍卫。参加过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甘肃回民起义等军事行动。乾隆五十年(1785年)起,先后统兵***台湾林爽文起义,击退廓尔喀入侵西藏,并扑灭了湘黔苗民起义。在历次军事行动中,他作战勇敢,带兵有方,屡建战功,深得乾隆帝眷宠,历任云贵、四川、陕甘、闽浙、两广总督,兵、户、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封嘉勇忠锐公,加太子太保衔。他统兵多年,在军中奢侈无度,糜费极多,后染瘴病死于西南前线。
福康安奉旨入藏后,先以成德率部为偏师进发聂拉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成德收复聂拉木。三月,福康安督大军进剿,一路告捷,先后克复擦木、济咙、热索桥,将廓尔喀人全部逐出西藏地区。随后,福康安率大军继进,深入廓尔喀境内。从五月到七月,清军浴血奋战,以伤亡惨重的代价取得布鲁克玛、协布鲁、扎木、噶勒拉、特帕朗古桥、甲拉古拉、集木集等处战斗的胜利,最后兵临加德满都城下。廓尔喀国王屡次遣使乞降。
当时时届深秋,清廷担心冬季来临后会对清军带来不利影响,乾隆帝遂谕令福康安及早撤兵。福康安也考虑到孤军深入,地形不熟、水土不服、粮饷难继、耗员日增等困难,遂于当年八月接受了廓尔喀国王的乞降要求,然后班师回藏。
击退廓尔喀人后,清廷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颁行《钦定西藏章程》,提高了驻藏大臣的地位和职权,全面加强了清王朝在西藏的统治。此后,西藏政局日趋稳定,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川、楚、陕农民起义战争
乾隆(1763-1795年)、嘉庆(1796-1820年)年间,清朝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其中以嘉庆年间川、楚、陕农民起义战争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
川楚陕边界高山丛林密布,广袤千里的南山、巴山老林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流民的聚集地,也是封建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地区。乾隆后期,来自四川、湖北、河南、江西、安徽等省的流民已达数百万之众。他们靠租种地主土地和到附近工场做工维持生活,不仅身受地主、雇主的残酷剥削,并遭到种种超经济压迫。由于“地方遥远,山民受其凌辱,无可告诉,无为申理”,往往逼得流民铤而走险,他们或贩私盐,或私铸私贩铜币为生,或数十、数百人进行武装斗争。绝望中的流民们,便成了白莲教等秘密宗教传播的最好对象。
乾隆后期,白莲教活动已渐渐从宗教活动转向组织群众斗争,而且更加活跃。这时,活动在楚、豫、川、陕老林地区的白莲教组织主要有刘松、刘子协的混元教,宋之清的西天大乘教,王应琥的收元教。他们有各自的弥勒转世和牛八,表示坚决“反清复明”。白莲教在各地的迅速发展及其鲜明的反清性质,引起了官府的注意,清政府开始对教徒进行搜捕。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宋之清、王应琥、刘松相继被捕,白莲教支派各组织几乎全部遭到破坏。在大肆搜捕白莲教的过程中,官吏胥役趁机敲诈勒索,“竟以查拿邪教为名,四处搜求,任听胥吏多方勒索。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给钱”,造成大批人民贫困破产,流离失所,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反抗斗争。
1、湖北、四川白莲教起义及襄阳义军的失败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北各地白莲教首领密商定于“辰年辰月辰日辰时”(嘉庆元年三月初十日,1796年4月17日)同时举义。由于起义活动为官府所侦知,荆江地区枝江、宜都两县的白莲教徒在张正谟、聂杰人率领下提前两个月起义,湖北各地白莲教徒纷起响应,各路义军“所在充斥,多且数万,少者数千人”。在湖北西部五府一州燃起了反对清朝统治的冲天火焰。
清廷立即调兵遣将,由都统明亮总统湖北诸军,陕甘总督宜绵剿办郧西一带;湖广总督毕沅、荆州将军成德、头等侍卫舒亮等剿办当阳、远安、东湖一带;湖北巡抚惠龄、总兵富志那剿办枝江、宜都一带;头等侍卫鄂辉剿办襄阳、谷城、均州、光化一带。又调直隶古北口提督庆成、山西总兵德龄率兵二千赶来***,同时赦免在湖北、河南的“窃马谪犯”,编为骑兵,协同作战。湖北各地富户也纷纷组织团练乡勇对抗义军。
由于起义军各自为战,缺乏统一领导,军事上又消极防御、不主动出击结果被清军各个击破。嘉庆元年(1769年),枝江起义军首领聂杰人投降后被杀,到十一月止,湖北起义军大部已为清军***,只有襄阳起义军采取流动战术,得以坚持下来。
嘉庆元年(1796年),三月,襄阳地区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姚之富等在襄阳附近黄龙瑞起义,拥有万人之众。四月,清军集中力量围攻这支义军,王聪儿、姚之富等在襄阳地区转战五个月后,于八月来到钟祥,遭清军包围。十月,义军突围北上。翌年二月到达河南唐县附近的滹沱镇,然后分兵三路,在川、楚、陕边界展开大规模流动作战,义军“不整队、不迎战、不走平原,惟数百为群,忽分忽合,忽南忽北”,所经之处,教徒纷纷影从,队伍日益壮大,清军尾随于后,疲于奔命,无法扑灭义军。嘉庆二年(1797年)春,义军活动于秦岭地区。五月,会师镇安,在表里铺、王家坪重创清军,然后沿汉江上达紫阳,强渡汉水。随即分兵三路穿越大巴山区进入四川。
湖北白莲教起义后,四川各地的白莲教徒纷起响应。嘉庆元年(1796年)九月,达州率先爆发了由徐添德领导的起义,接着,王三槐、冷天禄等率众在东乡(今宣汉)起义。十一月,徐添德率部经太平入陕西境,分兵攻打兴安府(今陕西安康)的安康、平利、紫阳等县,此后,陕西南部的白莲教徒亦纷纷举义。十二月,罗其清、罗其书、苟文明、鲜大川起于巴州(今四川巴中)之方山坪;冉文涛、冉天元等起于通江王家寨;龙绍周、徐万富、龚建起于太平南津关。四川白莲教起事后,清廷任命陕甘总督宜绵率师入川,总统四川军务。四川义军由于株守一隅,各自为战,重蹈湖北义军覆辙,被清军各个击破。嘉庆二年(1897年)二月,清军和乡勇陆续攻破张家观、清溪场、金峨寺、重石子、香炉坪等义军据点,义军重要领袖孙士凤牺牲,王三槐与冷天禄、徐添德等逃至东乡中河,在此危急之时,恰好与从通江来的数万湖北襄阳义军会师,遂使四川义军突出了重围。
东乡会师后,起义军重新按青、黄、兰、白分号,并设掌柜、元帅、先锋、总兵等职,确立建制,但东乡会师并没有使川楚各股义军真正联合起来,更未提出统一的斗争纲领和口号。王三槐拒绝与湖北义军联合对敌,自带部队撤向西北方的通江、巴州地区。襄阳义军遂留李全、樊人杰等部在川,王聪儿、姚之富率领主力重返湖北。此后,襄阳义军又开始了毫无明确目标的流动作战。
九月,襄阳起义军攻打襄阳,因清军防守严密转向西北方向,经房山、竹县入陕南,欲渡汉水不得,遂沿汉水西行。十月,在安康同由川北折返陕西的李全部会师。襄阳义军第二次入陕后,清统治者重新调整军事,采取分兵追击、各自为战的办法,对付义军的流动战术。十一月,襄阳义军在陕西平利、镇坪、安康、洵阳、紫阳、石泉一带活动。十二月,经过艰苦奋战在汉中以西会师。此后,王聪儿、姚之富率一部折入川北,以吸引清军主力德楞泰部,使高均德部义军乘机抢渡汉水成功。德楞泰闻迅,被迫回师,尾蹑高均德。嘉庆三年(1798年)三月,李全、王廷诏部义军北出宝鸡、岐山,合攻酈县(今陕西眉县)、周至,直指西安。但在西安附近为清总兵王文雄所败。王聪儿、姚之富与高均德会师后出入镇安、山阳、商州一带,在清军追击下连连受挫,所部九千义军在湖北郧西、三岔河被清军和乡勇包围,进退无路,王聪儿、姚之富跳崖牺牲,全军覆没。
王、姚部义军的覆灭使襄阳义军蒙受了巨大损失。此后,川楚陕农民战争的主战场转移到了四川,四川农民军代替襄阳农民军成为起义的中坚力量。四川义军主要分为两大支,一支由徐添德、冷天禄、王三槐领导,另一支由冉文涛、罗文清领导,另外,湖北义军余部在李全、高均德率领下也活跃于四川。
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乾隆帝去世,嘉庆帝掌握了实权,他铲除了和珅势力,改变了和珅及其亲信调度军事的状况,任用勒保为经略大臣,节制川楚陕甘豫五省军事。军事上实施坚壁清野、剿抚兼施之法。不久,因勒保督师毫无进展,代以额勒登保,又以德楞泰为参赞大臣。额勒登保继任后加紧推行坚壁清野,断绝起义军军需及人员供应。并设法引义军出老林再驱赶至川北,集中加以消灭。此后,义军处境日益困难。十月,陕西起义军首领张汉潮战死,余部由陕入川。十一月,高均德兵败被俘。嘉庆五年(1800年)二月,冉天元率义军与德楞泰大战于江油马蹄冈,冉天元以伏兵包围清军,鏖战三昼夜后清军大溃,德楞泰仅带十名亲兵困守山顶。不料,大地主罗思举带乡勇赶到,冉天元因坐骑中箭被俘,起义军反胜为败。
马蹄冈之战使义军遭到重大损失,开辟川西战场的计划也因此落空,在清军打击下,义军一再受挫,被迫进入川东北老林地区,起义趋向低潮。
2、川楚陕农民军后期斗争及失败
嘉庆五年(1800年)下半年起,清军“坚壁清野”、“寨堡团练”的战术取得了明显效果。川、楚、陕农民起义军遭清军多次打击,力量逐渐衰弱,退守南山巴山老林之中,“楚剿急则遁川、陕,川剿急则遁陕、楚”,处境愈加困难。嘉庆六年(1801年),高天升在陕南山阳受清军夹击阵亡;王廷诏在川陕边境的鞍子沟被俘;高天德在四川大宁(今四川巫溪)二郎坝被俘;徐添德在陕西西乡覆舟身亡。
是年下半年起,起义军局促于万山老林地区,人数减至24000余人,只剩下龙绍周、苟文明、王国资、戴仕杰、曾芝秀、辛聪、冉学胜等部。七月,清军从西南、东北向老林地区进攻,冉学胜在川北地区遭清军三路围攻被俘牺牲,龙绍周在陕西平利盘龙山阵亡,其他各股被迫进入老林深处,总数已不及一万。嘉庆七年(1802年)以后,义军首领相继牺牲,起义军只剩下一些小股部队。到嘉庆八年(1803年)七月,只有数百人了,清军统帅额勒登保遂宣布“三省肃清,官兵凯旋”,大量裁减乡勇。这些乡勇本为流民,解散后无家可归,纷纷投入义军队伍,起义军声势再起。嘉庆九年(1804年),额勒登保再次督师围剿义军。同年秋,最后两名起义军首领苟文润、苟朝九牺牲,川、楚、陕农民战争遂告失败。
波及川、楚、陕、甘、豫五省的白莲教农民战争前后延续了九年,数十万起义军遭到杀戮。清政府为了***起义,调动了十六省数十万军队,消耗军费银二亿两(相当于清廷五年财政收入),由此造成了清廷府库空虚,财政拮据的状况,川、楚、陕农民战争成为清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点。
更新于:7个月前八、结语
八、结语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八、结语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统治的时期,已处于封建末世,中国社会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没有新的生产力,自然不可能向资本主义转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不但使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独立受到..
七、清代的军事教育
七、清代的军事教育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七、清代的军事教育(一)清前期的军事教育满洲兴起、发展以及统一中国,都是以军事力量作为后盾的。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军事教育。出于统治的需要,清廷在贵族学校及八旗学校中推行以骑射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教育,..
六、清代的军事经济
六、清代的军事经济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六、清代的军事经济(一)军事经济制度1、八旗兵的旗地、粮饷制度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满足满洲贵族占有土地的欲望和维持八旗兵的生计,曾在近京各州县圈占土地。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康熙五年(1666年),在北京500里内,进..
五、清代的兵制
五、清代的兵制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五、清代的兵制(一)兵制概况与沿革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宣统三年(1912年),有清一代的兵制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八旗和绿营兵制、勇营制度以及近代兵制。八旗兵和绿营兵是清代前期的国家正规军,称为经制兵。八旗兵是满族入..
四、晚清时期的战争和军事思想
四、晚清时期的战争和军事思想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四、晚清时期的战争和军事思想所谓晚清时期,在这里指的是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起直到清朝灭亡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清朝统治已腐朽不堪,随着殖民势力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清前期的战争和军事思想
二、清前期的战争和军事思想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二、清前期的战争和军事思想满洲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统一中国的进程主要是通过战争进行的。清前期的战争主要是入关战争和统一战争。其中清与南明的战争是明、清政权争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清与农民军的战争是地..
一、清代军事概述
一、清代军事概述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一、清代军事概述有清一代在我国历史上,是由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有数的王朝之一,它统治辽阔的中国达268年之久。建立这个封建王朝的满族是一个矫健、骁勇的民族,保持着一种强悍、尚武的精神。这个民族凭借他强劲..
本卷提要
本卷提要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清代军事史》叙述了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一清朝在军事方面发展、变化的历史。其中不但包括清王朝从1644年(清顺治元年)定鼎北京至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被推翻共268年的军事活动内容,也追溯到了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