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代印度

繁体

七、古代印度

作者:史仲文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七、古代印度

进入古代后期的印度,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之后,逐渐结束了前一时期列国并立的分裂局面,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君主专制帝国一孔雀帝国,使印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期间鼎盛一时。约在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的末帝被杀,帝国至此结束。之后,印度又陷入分裂状态,内战与外侵交错,直至公元4世纪初出现笈多王朝。经过多次征战,才使整个次大陆北部复归统一。到了公元5世纪中叶,中亚噘哒人(白匈奴)侵入次大陆,致使笈多王朝趋于瓦解。

1、六个兵种与五类军队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印度正处于列国时代,大大小小共有100多国,其中有16个大国,摩揭陀和居萨罗位居前列,尤以摩揭陀最为强大。为了打败对手,向外扩张,称霸列国,各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战争频繁不止,由此促进了战争艺术与军事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各国的国王们赖以作战的重要支柱是一支精锐的常备军。“国王可以利用军队,试图取得他所渴望的东西。”常备军的规模不同,人数不一,但其兵种却大体可以分为步兵、车兵、象兵和马兵四类。这在印度早期的佛教文献中有具体描述,“军有四种:象军、马军,车军,步军。象军者,四人护象足,是名象军。马军者,八人护马足,是名马军。车军者,十六人护车,是名车军。步军者,三十二人执持兵仗,是名步军。是名四种军。”此四类兵种乃是古代印度的传统兵制。

公元前4世纪,出身于孔雀宗族的旃陀罗笈多(月护王)利用人民起义反抗希腊马其顿统治的力量,趁机崛起,于公元前324年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据说,旃陀罗笈多曾访问过亚历山大,目的是想得到亚历山大的援助,以推翻印度的难陀王朝。“亚历山大因为这个青年(指旃陀罗笈多)的放言高论,曾下令将他处死,不过他很快就逃脱了。”之后,旃陀罗笈多在一个名叫温德亚的森林之中发现了一处地下库藏,以此募集起了一支军队,打败了难陀王朝的国王,赶走了亚历山大撤军后留下的那些地方官,建立了自己的统治,称其建立的王朝为孔雀王朝,定首都于华氏城。以后,月护王又“以六十六万人的大军横扫印度,并征服全境。”

从史料记载来看,月护王的军队除了具备印度传统的四类兵种一一步兵、骑兵、战车兵和象兵-之外,还有海军和辎重兵两类兵种,共计六个兵种。古希腊作家斯特拉波也记载了孔雀王朝时期的军事机构,认为它一共有六部:第一部是海军部,该部设有舰队司令;第二都是后勤部,主要负责军事运输等事宜;第三部主管步兵;第四部主管骑兵;第五部主管战车兵;第六部主管象兵。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谈及兵种时,在步兵、骑兵、战车兵和战象兵四类兵种外,还加上了海军、劳工队、侦探和地方向导。这里的劳工队指的是军需物资运输队,其主要任务是把军粮、军事装备及武器装运到前线,解决部队的军需;侦探则是为部队作战提供情报的人,部队根据他们提供的情报制定相关的政策,采取相应的行动;地方向导的作用则是为大部队带路,以便准确地找到目标,打击敌人。据说,月护王曾成立了一个密探组织。《政事论》的作者考底利耶将此时的侦探分为两类:固定侦探(萨摩斯太)和流动侦探(散查罗)。考底利耶还提到步兵、骑兵、战车兵、象兵等长官的薪俸是4000帕那。此外,孔雀王朝时还新出现了一种名叫摩诃摩特罗的高级官员阶层,他们受命于国王,有的负责总务,另一些主持司法,还有的统领陆军,或被委任从事其它事务。印度史学家认为,“使用战象作为战斗部队的正规编制和创立摩诃摩特罗的机构主持作战部”,这是孔雀王朝时期印度在军事组织上进行的重大改革。希腊作家麦加斯梯尼也作了相关的记载,他认为,摩诃摩特罗这一高级官员阶层“也分成六部,每部由五人组成。各部管理一个特定部门一海军、给养和运输、步兵、骑兵、战车和战象”,反映出军队的重要性加强,统治者不得不重视并强化它。有人认为,有可能在孔雀王朝的创立者建立一支庞大的海军以前,印度河三角洲地区的统治者们已有小型舰队。正是由于有了一支强劲的军队,月护王才大体统一了印度,使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体统一的帝国,其疆界可能南达迈索尔。

据希腊作家记载,孔雀王朝时期有三种重要官员,他们是县官、市区委员和负责军事的军官。军队往往由国王亲自统率。总的来看,古代印度的军队可分为五个种类:正规的世袭军队(摩罗)、雇用军队(布利陀)、社团或行帮军队(什列尼)、野蛮部落(森林部落)提供的外援军队(阿陀毗迦)、藩主或同盟者提供的军队(密多罗)。

具体说来,正规的世袭军队乃由职业军人组成,中国古代名僧玄奘称之为“国之战士”,他们从国家领取薪饷,跟随国王出征打仗,和平时期仍由国家供养。希腊作家麦加斯梯尼将印度居民分成七个种姓,士兵排列第五位,并指出他们“由国王出钱供养。”雇佣军队则为领取薪饷而受雇于军中,受雇一日领取一日的报酬。当马其顿人入侵印度时,曾试图自己航行,但却多次失败。于是,他们不得不雇佣印度河三角洲的熟练水手帮他们驾驶船只,驶向海洋。

社团或行帮军队指的是一种民兵,他们在军队中作短时间的服役,主要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军队提供后勤服务,例如,为军队制造甲胄,建造其它军事建筑等。

由野蛮部落提供的外援部队多在紧急状况下出现,帮助正规部队作战。

由藩主或同盟者提供的军队则多为临时性的援助,共同对付强大的敌人。《摩奴法典》中提到两种形式的结盟,“两国国王约定共同行动、共同进军的结盟,和应分别行动的结盟。”

在孔雀帝国时期,国王要用相当多的费用维持庞大的军队。据古罗马名作家普林尼的记载,月护王旃陀罗笈多的军队有步兵60万,骑兵3万,战象9000,此外还有战车。保护御驾的任务交由一群英武的女侍卫负责。恒河流域的难陀王朝的国王则拥有一支8万骑兵、20万步兵、8000战车和6000战象的大军。印度河流域的杰卢姆河与奇纳布河之间的波鲁斯王国国王有步兵5万,骑兵3000,战车千辆和大象130头。这样一些庞大的队伍均由国家供养。

2、武器装备与军事工程

根据专家的研究,这一时期印度的武器装备形式多样,十分复杂,但大体可归类为军械与武器两大类。

古代印度的军械有固定军械与活动军械之分。具体说来,固定军械有10项。它们是:萨罗婆德帕陀罗,其形状如车轮一般,将其安放在城岩上,轮盘一转,上面的石块如骤雨般四处降落;耆摩陀迦那耶,此乃射箭武器,里面装有许多箭矢,可自动射向敌人;波胡木诃,这是安放在城墙上的守望塔,可容纳数名弓箭手,战斗开始时,弓箭手在此齐放密箭;毗舍瓦西卡底,这是一种堆砌在城外的倾斜着的墙壁,敌兵一旦接触,即被压得粉碎;森卡提,是一种钉在木头上的发火装置,其杀伤力很强,它可将敌军的大型军用设施甚至王宫烧掉;亚那迦,一种安装在轮子上的长木棍,可向敌人投掷;波罗阁那迦,一种盛水器械,专用于灭火;巴胡因陀罗,乃两个相同的圆柱形状之装置,一旦开动其机关,便可将敌人拽倒杀伤;阿罗特巴胡;四优罗陀尼胡。活动军械更多,共有16项。可细分为:旁查利迦,一种障碍物,在木头上钉入锋利的铁钉,将之置于护城河中,以阻止敌军攻入;提婆檀陀,钉有铁钉的木桩,竖立于城墙之上,作护城之用;苏迦里卡,装有棉花或羊毛的大型皮囊,是一种预防敌军投掷石块的抵挡物;摩斯罗耶舍提,一种木棍,与标枪的作用相同,以上等木料制作而成;诃斯提婆罗迦,形状为三角或双角的长木棍,用于驱使战象后退塔罗婆里陀,圆盘状的风扇;靡陀迦罗,在木棍顶端嵌上石丸,向敌人投掷;迦塔,一种铁制武器斯帕里迦陀拉,一种带刺的粗木棍,即狼牙棒;俱塔罗,即锄头或镐,用于挖掘堑壕阿斯伐提摩,即皮面鼓;优塔提迦,一种摧毁城堡的武器;优陀帕提摩,一种排除路障的器械;舍特尼,一种大木梁,上钉有尖铁钉,置于城墙上面,一经推动,可使爬上城墙的敌人随之滚下墙去;特里首罗,即三角镖枪;旃迦罗,即轮盘。战士的武器装备也有许多,仅尖端锋利的武器(名叫“诃罗摩迦”)就有11项:铄积底,一种金属制的手执武器,约有4臂长;帕罗斯,约24安古尔(1安古尔=1英寸)长的双柄铁制武器;恭特,长约7臂(或6臂或5臂)的标枪哈特迦,三角矛;朱底帕拉,巨型标枪首罗,尖角矛;达摩罗,前端如箭形,长4臂(或4臂半、或5臂)的木棍;猪耳,顶端如猪耳形的锋利木棍;迦那那,长有20、2224安古尔,中间有双柄,两端各有三角的铁制武器;迦罗帕那,即矛,重量分别为7、89迦尔沙(1迦尔沙=16克),很轻,实际上是箭;特拉悉迦,尖端锋利的铁制武器。斧、铲、戟、镐、锯也属锋利武器。

弓箭也是士兵的常备武器。“印度弓的长度为4至5英尺”,多用棕榈、竹子、木头或兽角制作,“也试用过一些包括金属在内的别的材料”。弓弦则用几种藤蔓植物纤维、竹子纤维以及羊肠制作而成。迦罗摩迦、桥檀陀、特鲁那便是3种弓的名字。“箭的长度为2至3英尺”,可分为竹箭、大箭或铁箭,箭矢用木、骨、铁制作而成,其作用是切割、穿刺和撞击敌人。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的开国功臣考底利耶写有《政事论》一书,书中“战争”一节还提到有“带刺的箭,带毒的箭,以及在尖端用火烧红了的箭。

在战斗中,印度士兵也使用剑作为武器。就其形状来看,剑有弓形剑、圆形剑和细长形剑3种。剑柄由犀牛角、母水牛角或象牙制成,也可用木或竹制成。

石块也常被古印度人作为战斗武器,其中有用器械发射的石块和用手投掷的石块。

在战斗中,为了使自己免受敌人的伤害,印度人使用铠甲和盾牌。这些装备是专门的工匠制造的。这些工匠从孔雀帝国国库中领取生活费。印度战士使用的铠甲盾牌也有20余种:罗哈甲利克,用铁丝制作而成,遮盖士兵周身;罗哈帕陀,除手之外全身被遮盖的一种铁制铠甲;罗哈迦婆阁,遮盖头、胸、手臂的铁制铠甲罗哈苏陀罗迦,用铁丝制成,系于腰间或腿部;悉罗斯特拉那,即头盔;乾陀特拉那,咽喉甲;俱罗帕斯,胸甲;乾鸠迦,膝甲;婆罗婆那,直至脚部的全身甲胄;帕陀,仅露出手臂的铠甲;那高陀里迦,即手套;帕提,用植物纤维制作的铠甲;旃摩罗,用兽皮制作的铠甲;诃斯提迦尔那,用宽篾条制作的盾牌;达摩罗摩,木制防护板;迦罗尼迦,一种盾牌;迦婆陀,一种木制盾牌;迦提迦,用兽皮或竹皮制作的遮盖物;阿帕罗诃陀,赶牛后退的工具;婆罗哈刚陀,同前者一样,在其边缘处系以金属板”。

在古印度的6个兵种中,步兵通常使用的武器是长弓和竹制的铁簇箭,有的手持长矛,也使用双手剑和用生牛皮制作的圆盾。“弓箭兵一般不带盾,由前面一排持盾的标枪兵来保护。在印度,不论弓箭兵或是标枪兵都配备有相当长而宽的砍剑。”

骑兵的武器装备与步兵的基本相同。“在印度,由于气候的关系难以培育出品种优良的马匹,而最好的牲口又都用于马拉战车”,因此,古代印度的骑兵很少。有的印度史家认为,“在作战技术上,印度人远较亚洲其他民族优越。他们所以未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者,往往是由于骑兵的劣势所致。古代印度的指挥官更多地信赖象而不大信赖马。”战车则是由马或驴拖曳,每车配备6人,其中弓手2人,盾手2人,御者2人。古代印度还用大象进行作战。大象“这种巨型动物组成的部队的突然出现常常使敌人惊恐不已”,但这种动物“很容易四散乱窜”,有时“反而将自己的队伍搞得乱七八糟”。因此,印度人“用沉重的铁箭和燃烧的火箭射击大象”。

在衣甲装备方面,各兵种也不尽相同。步兵骑兵身披甲胄者不多,而车兵和象兵则普遍使用甲胄。原因在于,前者在步骑中不便穿上沉重而昂贵的甲胄,而后者在战场上是对方打击的主要目标,随时可能受到弓箭的射杀,所以须用甲胄护身,而且后者多为贵族,有能力和财力装备自己。

古代印度的军事工事水平较高。总的来看,其军事工事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城堡和堡垒的修筑,主要用作固城防守和对敌作战。

古印度人认为,城堡和堡垒的建造十分必要。《政事论》中记载,“在王国的边境,应建筑堡垒,配备边防军,他们的职责是守卫进入王国的关口。”《摩奴法典》中指出,“国王要定居在有田园,谷物丰饶,有良民居住,卫生,宜人,与爱好和平者为邻,居民易于谋生的地区。”而且“边界四周有干燥的荒漠延伸,或砖石堡垒,或盈水的水沟,或不能深入的树林,或武装人员,或山脉围护和山有要塞的地方。”显然,城堡应是国王及其臣民的避难之所和安居乐业之地遇外侵和其它战事时,它又是一个坚固的堡垒。因此,城堡的建筑应是高水平的。据希腊学者麦伽斯梯尼的记载,孔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四周便有坚固的城防设施。“城的周围有一道宽阔的壕沟,护城墙有570座城楼和64座城门。”一般说来,城墙用石块作材料砌成,其根基十分牢靠,战车兵可驱车在上面通行城墙上面建有塔楼(守望塔),在塔和城门外还设有射箭台,上面可容纳3名弓箭手,城的周围挖有3道充水城壕,每道间隔1檀陀(约6英尺);距城壕(内侧)4檀陀处建土制棱堡,高6檀陀,上面再覆盖上灌木荆棘和剧毒藤蔓,加大障碍,以阻止外敌攻入;城堡还开凿运河,运输粮食。城堡内任命多名军官分别管理象、马、战车和步兵,使之互相监督,不被敌人密探钻空子。

古印度的堡垒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河中堡垒,即水上岛屿或被沟壑围绕的高地;二是山上堡垒,即利用岩石和山洞构筑的堡垒;三是沙漠堡垒,指在缺乏水草之地或不毛之地构筑的堡垒;四是森林堡垒,指在沼泽或带刺的灌木丛构筑的堡垒。

3、希达斯皮斯河战役

希达斯皮斯河战役是公元前326年在此河左岸马其顿军与印度王波鲁斯的军队展开的一场激战。

公元前5世纪末4世纪初,正当希腊本土各城邦之间混战之际,在其北部的马其顿逐渐壮大起来,不久便成为希腊世界的主宰。公元前336年,马其顿王腓力在其女儿的婚礼上被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为王。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留下一部分军队在马其顿镇守希腊,自己亲率大军向亚洲挺进,大败波斯军队,灭亡波斯帝国,于公元前330年成为波斯帝国的主人。

三年后(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越过兴都库什山,准备征服印度各州。因为这些州曾经承认过他的波斯前辈的统治权。

“大流士一世的儿子薛西斯和他的继承者对印度各省似曾保持某种形式的控制,这些省并且派兵参加他们的军队。”虽然后来波斯帝王对印度的控制逐渐削弱,印度的边地被各小邦所分割,这些小邦的统治者已实际独立。亚历山大率领约27万至3万人的步兵和骑兵首先侵入印度河流域的上游地区。印度河上游共有五条支流(因而被称为五河流域)。亚历山大的人马进军丛林到达奥欣德,于公元前326年利用浮桥渡过印度河。至于亚历山大是用什么方法在印度河上架起一座桥的,古希腊史学家阿里安认为,“较大的可能是用许多船搭的浮桥。因为河水太深,不可能修建普通的桥梁,而且在那样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巨大的工程也是不可能的。”之后,亚历山大很快征服了呾叉始罗国,到达布克法拉城。沿途许多部落纷纷派代表前往迎接,愿意与之结成同盟,并派兵助战。亚历山大趁势将骑兵队伍加以改组,近卫骑兵被分成7个旅,并且重新任免指挥官,加强了队伍的实力。随后,队伍向印度河以东的第一条支流希达斯皮斯河(亦译海达斯帕斯河,即现代的杰卢姆河)进军。

“在希达斯皮斯河与阿塞希涅斯河之间,首先是波鲁斯的国家,广阔而肥沃,大约有300座城市。”当亚历山大到达希达斯皮斯河右岸靠近哈兰普尔村的时候,发现有一支大军列在河的对岸阻止他的前进,这便是波鲁斯的队伍。据载,波鲁斯王身材魁伟,深为邻国呾叉始罗投降亚历山大的行为感到可耻,他决心捍卫家乡,与亚历山大较量一番。因此,波鲁斯“在希达斯皮斯河彼岸集结了他的全部兵力,决心阻止亚历山大过河,至少是要在他试图过河时进行阻止。”①

亚历山大首先派出使节向波鲁斯王发出通牒,要求他放弃抵抗,前来表示臣服。但波鲁斯一口回绝了对方,同时认真防范,戒备森严,在一切可以渡河的地点增设岗哨。

面对阵容强大、士气高涨的波鲁斯军队,亚历山大意识到不可能从波鲁斯本人驻守的那一带河道渡过河去,因为“那里不但兵力雄厚,而且还有许多大象,那些部队装备齐全,阵容严整。如果在那里渡河,对方已准备好进行阻止。他还想到,他那些马匹甚至连登上对岸都不敢,因为马匹一靠岸,那些大象将立刻向它们冲来,而且那些大象的巨大而奇怪的形状和怪声怪气的吼叫定会把马匹吓坏。甚至当他的马匹在皮筏上渡河的过程中,老远地看见大象,就会吓得跳进水里,不敢站在筏子上。”于是,亚历山大采用偷渡的办法。他把部队分成几部分,让他们在河岸上同时向不同的方向行进,以引起波鲁斯的注意;而亚历山大本人则带领一部分兵力乘机侦察,寻找可以突破的渡口。与此同时,亚历山大又命令部队从四面八方运来大量粮食物资,堆积在希达斯皮斯河边营地,以此给波鲁斯一个错觉:马其顿军队被夏季洪水阻隔,正忙着搬运粮食,无法渡河,准备长期驻扎,大概要等到冬季河水下落时再渡河。就在波鲁斯作出错误判断时,亚历山大秘密行动,利用皮筏侦察河川,最后终于在离希腊军营上游约17英里的拐角处找到目标,拐角对面河中有一个小岛,那里林木森森,人迹罕见,便于渡河。为保证渡河成功亚历山大想出了一条妙计:夜晚来临后,他命令骑兵在河岸上故意高喊杀声来回奔跑,把河岸上搞得越乱越好,同时又命人点起熊熊篝火,设岗传令,仿佛要立马渡河一般。波鲁斯看到这一情景,信以为真,急忙带领部队,赶着大象,随着亚历山大兵的喊声来回跟着奔跑,以阻止马其顿军过河。过了好一会儿,波鲁斯才知中计,于是不再跟着折腾,也因此而放松警惕,只派哨兵沿岸监视。趁此功夫,亚历山大开始渡河。他把3千骑兵,8千步兵留在营地,以稳住对方,也作为后备力量,支援或接替渡河部队。另以5千骑兵、1万步兵组成突击渡河队伍,在亚历山大亲自指挥下开拔到渡河点,然后分别登上船筏,驶向对岸。

快到岸时,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印度哨兵发觉了一切,消息很快传到波鲁斯那里,波鲁斯没有料到对方会如此神速地偷渡成功。但此时此刻,波鲁斯并未弄清马其顿军的真正作战意图,对方是真正的主动出击还是佯攻?他一时难以定夺。最后,波鲁斯派遣自己的儿子率2千骑兵和120辆战车前往迎击亚历山大军。

就在波鲁斯迟疑不决之时,马其顿军已很快作好战斗准备。在波鲁斯之子赶来之前,亚历山大已把最后一批部队运过了河。接着,亚历山大派弓箭手攻击波鲁斯的儿子所率部队,随后自己又亲率骑兵大部队猛冲向印度军,波鲁斯之子和400名印度兵战死,其余战车和车上的各小队士兵连忙撤退,但因道路泥泞,车辆难于运转,很快被马其顿俘获。

逃兵很快回到波鲁斯那里,波鲁斯听了他们的汇报之后才恍然大悟,后悔自己一时的犹豫不决所造成的损失。此刻他下定决心,与亚历山大一决雌雄。他留下几头大象和少数兵力驻守营地,自己则亲率4000骑兵、300辆战车、200头大象和精锐步兵约3万人朝亚历山大开去。队伍很快来到一片平坦而坚硬的沙地(有学者认为,此地乃加尔里平原,现在的地名是塞瓦尔村和巴克拉尔村),停止前进,扎下营地,并布下阵来。“最前线布置一列大象,每隔大约十来丈摆一头,以便在整条步兵防线之前再形成一条防线,这样到处都可以吓唬亚历山大的骑兵。”并在对方的重装部队前进时,使之遭受大象的冲击与践踏。“大象后面部署的是步兵,处于第二线。实际上这些步兵纵队或多或少填补了大象之间的空隙。”此外,波鲁斯又在其“两翼部署了步兵,甚至延伸到大象防线以外。在两翼的步兵之外又部署了骑兵,骑兵之间还部署了战车”。

与此同时,亚历山大也部署好军队,采用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的战术。“决定不从中央突破敌阵,因为那里有一排大象摆在最前面,方阵也以密集队形部署在大象的间隙中。”亚历山大深知骑兵是自己的优势,于是准备率骑兵从左右两翼夹击波鲁斯,由他自己和大将科那斯及德米特里亚分别指挥左右两路骑兵。接着又命令部将塞琉古、安提格尼斯和陶郎带领步兵方阵,等待骑兵将敌军步兵主力和骑兵打乱之时,立即出击。

双方兵力部署完毕且已作好战斗准备。希腊军先发制人,亚历山大命令马上弓箭手约1千人向敌军左翼猛冲,并且齐放排箭,迅速打乱对方,亚历山大趁此率军飞奔敌人左翼,给予猛烈打击,大将科那斯也依令行动。印度军不得不将骑兵改为双重队形,波鲁斯连忙抽出其中数量最大、战斗力最强的那一部分骑兵对抗亚历山大,另再派一部分迂回对付科那斯,印军由此打乱了阵势和部署。亚历山大趁印军骑兵后转时,连忙发动对正面敌人的攻击,迫使印军急忙向自己的大象靠拢,而印度象倌则驱赶大象前去阻止亚历山大骑兵。马其顿方阵兵立即向赶象者投掷标枪,随即包围大象,向大象投枪射箭,大象被挤到一个狭窄范围,又无人驾驭,被刺激得胡乱冲撞,践踏破坏,使处于大象四周狭窄地带的印度骑兵受害不小。而马其顿兵则在大象冲来时撤退,大象逃跑时追击。后来,大象精疲力竭后,狂吼着慢慢后撤,亚历山大立即率骑兵包围上去,再令步兵把盾牌连接起来互相靠拢,形成极其密集的队形,一齐攻击印军。波鲁斯虽亲率骑兵英勇作战,且身先士卒,奔驰在战场上,但终究敌不过亚历山大的强大军队。最后,印度骑兵除极少数逃脱外,在希腊方阵的进攻下全军覆没。印度步兵也在四面八方遭受伤亡。据统计,此战下来,“印度步兵死亡近2万,骑兵约3000,战车全部被毁”,幸存的战象全部被俘获。波鲁斯的两个儿子、当地的总督以及不少指挥官均被打死。而亚历山大的队伍则损失极小,战死约80名步兵、200多名骑兵”。

波鲁斯本人在战斗中右肩受伤,不得不向后撤退。亚历山大派早已归顺的印度首领太克西利斯劝降波鲁斯,波鲁斯一口回绝,被带至亚历山大面前,仍旧无屈服之意,反要求对方象对待国王一样对待他。亚历山大非常欣赏波鲁斯的英勇不屈,更重要的是,印度河流域地域广阔且复杂,亚历山大无法且无力统治,因此将波鲁斯的王国主权还给波鲁斯,甚至把比他原来国土更大的地区也划给了他,以此争取人心,减少抵抗。

希达斯皮斯战役的一大特点是利用大象作战,这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象战。在战斗中,波鲁斯消极防御,部署失当,听任对方采取攻势,而马其顿军队则采用了灵活机动的战术,亚历山大善于调动敌人,佯动惑敌,使对方放松警惕,松懈斗志,再作迂回行动,避敌之长,击敌之短,骑兵与步兵协同作战,使对方的阵脚大乱,高大凶猛的大象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威力,反而伤害了自己人。在波鲁斯之后,布阵战法一般已不再使用,它逐渐被机动灵活的战术所取代。

4、塞琉古王国的入侵

亚历山大在希达斯皮斯河战役之后继续东征,向东部的几条印度河支流进军。当大军行至最后一条支流一希发西斯河后,因水土不服,各种疾病流行,士兵厌战甚至暴动,亚历山大不得不撤军后退,打道回国。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回到新都巴比伦,结束东征。离开印度前,将其所征服的印度河流域交给两个傀儡管辖,另设总督和马其顿驻军监管。

与此同时,印度东部的恒河流域基本上统一于摩揭陀的难陀王朝之下,北部印度则仍旧动荡混乱,起义不断。这时,孔雀家族的旃陀罗笈多乘机崛起,他在募集一支军队后,就“号召印度人拥护他的新统治”。或说他“鼓动印度人推翻那时的政府”,此后又“与亚历山大的地方官作战,打得很激烈”。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进而推翻难陀王朝,在华氏城建立孔雀王朝,开创了一个新帝国。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突然死去,其部将之间发生长时间的争战。亚历山大的部将之一塞琉古很快成为巴比伦的主人,但他并不就此满足,他逐渐将他的王国从地中海扩展到印度河,甚至想重新占领河东各省,而孔雀王朝此时在印度西北方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张。因此,塞琉古与旃陀罗笈多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公元前305年,塞琉古侵入印度。关于此次战争,经过情况不详。据有的史***载,大体情况是这样的旃陀罗笈多称王建新朝之后,许多诸侯并不愿意顺服。塞琉古利用诸侯对旃陀罗笈多的不满情绪,开始进兵印度,曾几次大败印度王,并因而获得了“胜利者”的称号。但是,西方的局势对塞琉古不利,为了与希腊其他部将争夺权力和地盘,塞琉古不得不放弃与旃陀罗笈多的战争,并同印度王缔结了和约。根据双方的协议,塞琉古将一部分领土转让给旃陀罗笈多,包括阿里亚(赫拉特)、阿拉乔西亚(坎大哈)、吉德罗西亚(俾路支)和巴罗班尼萨台(喀布尔);而旃陀罗笈多则以500头战象相送,以答谢塞琉古的让步。麦伽斯梯尼作为希腊使节派驻孔雀王朝,他在华氏城居住多年,写有关于印度的书籍。此书原文已经散失,但其断片在其他古代作家的作品中尚能见到。显然这次和约对印度王有利。之后,马其顿驻军撤离印度,北印度被旃陀罗笈多统一。

5、羯陵伽战争

羯陵伽战争指公元前262年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征服羯陵伽王国的战争。

旃陀罗笈多的继承人是其儿子宾头沙罗。宾头沙罗保留了他父亲原有的帝国,并且继续与希腊的西方各国保持友好往来。

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的儿子即后来的阿育王继承王位,成为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即位后的阿育王立即着手对外扩张,进行了无数次的征战。据碑文记载,阿育王在举行正式的登极典礼(公元前269年)后第8年,进行过一次征服羯陵伽的战争。这次战争规模巨大,是孔雀帝国时代最有影响的一次对外侵略战争。

阿育王即位之后,印度南北已基本统一,只有南部海上的羯陵伽和另几个小国还不在王朝统治之下。因此,阿育王有一种强烈的欲望一定要征服羯陵伽,使印度四面八方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羯陵伽原本是难陀王朝的一部分,难陀王朝被灭亡后,羯陵伽声言独立,因此,大概在月护王时代它便已成为一个独立王国了。羯陵伽王国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实力雄厚,阿育王的征战曾遇到很大麻烦。为了攻下这个堡垒,阿育王派出10万名步兵、500万骑兵、400辆战车和500头战象,渡海登上羯陵伽的国土。双方发生激烈的战斗,不到一天,羯陵伽便损失惨重,阵亡兵士5千人,还有许多的战车、战马、大象、伞盖、金钱、谷物、妇女和牲畜被阿育王俘获。羯陵伽的军民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使阿育王的军队伤亡不少。最后,阿育王决定用火攻。一夜之间,羯陵伽国的都城化为灰烬,顽强抵抗者全被残酷地杀害,并斩首示众。

据阿育王的第13号石刻诏谕得知,此战中,羯陵伽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亡者又超出此数的许多倍。”羯陵伽国王被捕获,但表现十分英勇,他宁死不屈,大骂阿育王,最后在囚禁中自尽身亡。羯陵伽被征服之后,阿育王派出一名由皇室充任的总督进行统治,首府在托萨利。此外还设立两名属下长官分别管理南北两部。从此,阿育王完成了孔雀帝国的大业,除半岛极南端(至迈索尔)一部分地区外,整个南亚次大陆基本纳入孔雀帝国的版图。这在古代印度史上是空前的。以后,孔雀帝国进入极盛时期。

羯陵伽之战是阿育王生平事业的转折点,并对印度历史及整个东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后果。羯陵伽战役中无数人被杀,特别是羯陵伽国王的自尽,使阿育王的良心受到责备。他深深感到:武力能征服国土,却不能征服人心。于是,他下令停止杀戮和进攻,迅速撤回军队,并开始靠佛法来收服人心以虔诚感化替代弓矢征服。

6、沙摩陀罗笈多的出征(公元320年~380年)

在阿育王的后继者们统治时期,孔雀帝国每况愈下,日益衰弱。到公元前187年,帝国最后一位皇帝被其将军沙弥多罗杀死,孔雀帝国就此灭亡。以后,印度又处于分裂状态,在西北部不断遭受外族入侵,直至公元4世纪在东部印度兴起笈多帝国,印度重又实现大体统一。笈多王朝最伟大的国王要数沙摩陀罗笈多,他是其父旃陀罗笈多在其众多的儿子中间选拔出来的最适当的继承者。据载,旃陀罗笈多“召开了一次顾问和王族成员会议,在这次会议中,王子沙摩陀罗笈多被正式指定为笈多王朝王位继承人。”

沙摩陀罗笈多继位之后,竭尽全力进行征战,力求达到全印度的统一。有位名叫哈里逊纳的诗人写有大量的颂词赞美沙摩陀罗笈多,这便是著名的阿拉哈巴石柱铭文,其中保存了这位国王征略的详细记载。

根据阿拉哈巴石柱铭文的记载,沙摩陀罗笈多首先进攻邻近王国以开拓疆土。经过一系列的征伐,北方邦和中印度、西南孟加拉的一部分地区被他征服,这些地区的许多统治者归顺了他,他们是鲁陀罗提婆、马蒂拉、纳加达塔、旃陀罗伐曼、甘那帕蒂纳伽、纳伽逊纳、阿奇尤塔、南迪、巴拉伐曼等等。

沙摩陀罗笈多并不满足于对北印度的征服,之后他又率军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南征,将中央邦的东部和南部、奥德萨和德干的东部海岸直到建志广大地区征服。不少南方统治者败在他的手下,其中有拘萨罗的摩西陀、摩诃坎多罗的毗耶格罗罗阁、考腊拉的曼多罗阁、科塔腊的斯婆密陀罗、皮希塔帕腊的摩亨陀罗吉里、伊兰达帕拉的达摩那、建志的毗湿奴哥帕、阿凡穆克多的尼罗罗阁、文吉的哈斯蒂伐曼、帕拉卡的乌格腊逊纳、提婆罗士多罗的鸠毗罗、库斯撤拉普罗的丹那杰亚等。然而,沙摩陀罗笈多并没有吞并这些王公的领土,只是使其归顺自己而已。有人推测,沙摩陀罗笈多所以要并吞恒河流域和印度的领土,而对南印度“却始终满足于获胜而已,并不吞并败者的领土”,这大概是因为“他理解到了从遥远的东北根据地控制南印度的困难。”因此,沙摩陀罗笈多在俘获了所有德干高原的国王后又将他们释放了。

沙摩陀罗笈多在军事上获得的辉煌成就,使东北印度的边境统治者们以及旁遮普、西印度、马尔瓦和中央邦的各个部落闻风丧胆。于是,这些王公纷纷向这位强大的征服者表示顺服,他们“以支付各种捐税,服从他的命令,前来朝拜,以迎合他的专横的指挥。”其中有东南孟加拉的王公萨摩塔塔、阿萨姆的瑙冈县(东巴基斯坦的达卡)的王公戴伐卡、上阿萨姆的迦摩缕波王公及尼泊尔和卡特里普拉的统治者。不少部落也前来表示臣服,他们是摩腊婆族、阿尔琴纳亚纳族、尤德亚族、麦德腊卡族、阿布希拉族、卡腊帕里卡族、帕腊靳族、桑纳坎尼卡族和卡卡族

沙摩陀罗笈多的征战非常成功,有人称他为“伟大的征服者”,也有人把他与孔雀帝国的阿育王相提并论,认为他们“两人都有以一种威力来征服世界的抱负”。但是,“就孔雀王朝而论,这种威力不是军事,而是采取有力而见效的行动宣扬古代的印度道德和佛法。就笈多王朝而论,这种威力则是从事积极的军事与智力的行动,以完成雅利安瓦尔塔这块圣地政治上的统一,挫败在印度的外国压迫者”。也正是凭借这种威力,沙摩陀罗笈多使盘据在西北印度、马尔瓦和卡提阿瓦的外国统治者也向他表示臣服。“贵霜‘天子’的后人们,塞种的许多酋长,锡兰人和其他几个岛屿民族都迫不及待地表示忠顺、纳贡或献礼,以讨好这位伟大的笈多统治者。”有学者认为,岛屿上的居民可能是指靠近印度的马尔代夫群岛和安达曼群岛的居民,或者可能是指东南亚的居民”。哈里逊纳便提到了贵霜和塞种人的继承者代瓦帕特腊沙希一沙汉诺一沙希一萨卡一穆伦达,他们曾经统治过西北印度和西印度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锡兰国王美伽伐尔那还派遣了一个使节来到沙摩陀罗笈多那里,并获准在菩提迦耶建造了一座寺院。有史家认为,沙摩陀罗笈多有可能多少控制了马来半岛、爪哇、苏门答腊和印度群岛内其他岛屿上的印度居留地。

沙摩陀罗笈多的出征,对这一时期的印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使四分五裂的印度复归统一,继孔雀帝国之后出现了又一个强大的帝国,其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北印度(除了西旁遮普、西北边省、克什米尔、信德、西拉其普他和古吉拉特以外)、中央邦和奥里萨的高地以及至少南到马德拉斯城的这样一大片领土。由于帝国太大了,不能由一个中央政权直接管理,于是它被分成了许多省,省下辖许多县,最低的行政单位是村。省由地方的太守(“高普特里”)或副王(“优巴里卡”或“优巴里卡一摩诃罗阁”)管理,他们有的是皇亲县由高级官员管理,有些高级官员直接受皇帝领导其余通常受省长领导;村由村长“格拉米卡”管理。此外,在帝国的省区范围之外,还有一些附属的王国和部落共和国,他们服从笈多帝王。总的来看,北印度的一大部分地区是由帝王通过他的官吏直接管辖的,这个地区的周围有许多朝贡的土邦;它们的外面是已归顺笈多帝国的贵霜人和塞种人的小王国以及锡兰和其它岛屿,这些地区的统治者都是恭顺的同盟者。笈多帝国的强大的中央集权是以承认地方自治的方法建立起来的。继孔雀帝国之后,君权在笈多帝王统治下达到顶点,君主被说成是“最高的神”,帝位世袭,大臣职位也通常是世袭的,文官与武官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其次,沙摩陀罗笈多开创的帝国在政治统一之后实行良好的管理,它的“行政制度极为有效而合乎人情;法律远没有孔雀王朝的残忍和严格”,因此促进了贸易、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7、超日王的出征

沙摩陀罗笈多的王位由其儿子旃陀罗笈多二世(别号超日王,公元380年一413年在位)继承。旃陀罗笈多二世继承了一个大的帝国,但他仍继续执行先王所采取的“征服世界”的政策。在所有的笈多国王中,他被认为显示了最勇武和最英雄的素质。人们一般认为,旃陀罗笈多就是印度传说中的伟大的超日王。据说,他战胜了塞种人,在同塞种人作战时他十分英勇,并在敌人的城中乔装成女人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获得了“勇健王”和“战胜塞种者”的称号。

为了巩固并扩大先王留给他的帝国,旃陀罗笈多主要采用了两种手法,一方面用和平攻势,另方面则用军事活动来达到其目的。在他统治期间,缔结一个联姻以加强笈多王朝在德干的地位,这便是笈多王朝与伐卡塔卡王朝之间的联姻同盟的缔结。他通过娶库伯拉那加公主为妻,以安抚北印度和中印度各省诸那加酋长,同时又把自己的女儿普拉巴瓦蒂嫁给了鲁陀罗犀那二世,使自己与德干的伐卡塔卡强大的王室结成联盟,德干其它一些王朝也与笈多王室联姻。这样一来,笈多王朝与南方诸国便产生了友好关系,因此也稳固了自己的地位,扩大了帝国的版图。鲁陀罗犀那二世在登上王位5年后便去世,他的儿子们正年幼,他的遗霜(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女儿)得以在公元390年至公元410年摄政,伐卡塔卡王国实际成为笈多帝国的一部分。

接着,旃陀罗笈多二世又率领大军进行征伐,进攻东马尔瓦,当地酋长萨纳卡尼卡很快投降,向旃陀罗笈多二世表示效忠。随后,旃陀罗笈多二世又向塞种人进军,迅速消灭了塞种人在西马尔瓦和卡提阿瓦的统治。这是一次重要的征服,不仅使印度西部边境不再成为笈多王的忧虑,而且使笈多王朝得以控制北印度,并且插手印度与地中海的某些贸易,因而西印度的那些港口现在掌握在笈多王朝手中了。在超日王统治时期,印度国势极盛,其领土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北部地区,它西起旁遮普,东达孟加拉,南抵纳巴达河。中国古代名僧法显在这个时期(公元399-414年)曾到印度旅行,他访问了白沙瓦马土腊、卡瑙季(旧译曲女城)、拘萨罗、贝拿勒斯、迦毗罗卫、拘尸那、吠舍离、华氏城和其它一些地方,在华氏城住了三个月,亲眼目睹了超日王的施政,“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冈。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截右手而已。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8、懨哒人的入侵

进入5世纪中叶,笈多帝国内部的倾轧和继承权的纠纷等导致了其自身的分裂。与此同时,中亚的噘哒人(白匈奴)又开始了对次大陆西北部的入侵,进一步促成了笈多帝国的瓦解。

在古印度的文献和碑铭中,将匈奴人称为“亨纳”(或“匈纳”)人。将近公元前2世纪中叶,匈奴人把月氏人从中国的西北部赶走。不久以后,匈奴人也向西方推进,其中一支到了欧洲,灭亡了罗马帝国;另一支则在约公元5世纪中叶定居于阿姆河流域,渐渐成为噘哒人或白匈奴(与大月氏人的混血),他们在塞建陀笈多统治(公元458年以前)初期便入侵过笈多帝国的西部。塞建陀笈多死后,笈多帝国比以前更加衰弱,厭哒人再度入侵印度,在其首领多拉马那率领下占领了西部各省的大部分,其权力可能扩展到了中马尔瓦。公元510年曾被巴奴笈多击败。后来,多拉马那的儿子密希拉古拉继承其位,这是个残忍而奸诈的暴君,他继续入侵印度。根据中国僧人玄奘的记载,噘哒人在密希拉古拉的统率下曾入侵了那罗新哈笈多所直接统治的领土,并迫使他朝贡。后来,笈多统治者借助穆克里族和其他诸侯的援助,击败了噘哒人,并且俘虏了密希拉古拉,使其称霸印度的希望破灭。

密希拉古拉死了以后,匈奴人找不到有才能的领袖,他们在政治上的优势很快衰落。然而,他们直到公元6世纪末仍不断地给印度的统治者以骚扰。匈奴人一再入侵的浪潮使笈多王朝日渐衰弱,公元5至6世纪噘哒人对印度的侵略,加速了笈多帝国的覆亡以及许多小国的兴起。“伐拉彼的梅特腊卡人宣告独立。曼达索在耶输达尔曼的统治下独立了。穆克里人在恒河流域上游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高达人占领了孟加拉。”公元6世纪初,噘哒人以旁遮普的奢羯罗为首府,组成了一个疆域西抵里海的中亚大国,但不久即被次大陆北方各王公的联军所灭,势力大减。公元567年,噘哒人国家被突厥和波斯灭亡。

更新于:5个月前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作者:史仲文胡晓林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壮大。起义被镇压之后,东汉王朝已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统治集团内部外戚、宦官斗争激烈,被豪强势力利用,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全国重又陷..

五、秦汉时期的中国

五、秦汉时期的中国作者:史仲文胡晓林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五、秦汉时期的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中国领土上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一秦王朝(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之后,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其疆土不断扩大,秦王朝的..

四、古代西亚

四、古代西亚作者:史仲文胡晓林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四、古代西亚古代西亚主要指西南亚,它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等。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先后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奴隶制国家。其中,两河流域南部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约在公元前3000..

三、帝国时期的罗马

三、帝国时期的罗马作者:史仲文胡晓林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三、帝国时期的罗马公元前30年,屋大维(即奥古斯都)在战胜自己的政敌之后,成为罗马的全权统治者,确立了个人的独裁统治,实际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罗马共和制灭亡,进入帝国时代,直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二、共和时期的罗马

 二、共和时期的罗马作者:史仲文胡晓林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二、共和时期的罗马古代罗马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王政时代指的是从罗马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直到建立共和国这一时期;共和时代指的是从公元前509年“王政”结束到公元前30年这一时..

一、概述

一、概述作者:史仲文胡晓林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一、概述进入世界古代后期,全球各地区逐渐从各种类型的城邦走向统一的专制帝国。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景象。自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5世纪,在古代希腊、罗马、埃及、西亚、南亚和中国,出现了波斯帝国,马其顿人的..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本书用生动而清晰的文笔,有主有次并有点有面地介绍和分析了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5世纪全世界范围内各种典型的军事制度、军事改革、军事思想、武器装备和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战争和战役。如古代罗马的军事领导体制和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