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不得不说的话
尾声·不得不说的话
作者:迈克尔·怀特 ·美国
出自————《战争的果实》
出自————《战争通史》
有个古老的谚语是这样说的:“预言难呀,难于上青天——预测未来比登天还难。”像许多老话一样,这个谚语更像一段废话。
不过,它确实是一句实话。从本质上说,它是一条醒世箴言。对于拼搏在各个领域的人们,尤其是引领未来军工设计和军事创新领域的人们来说,它是长鸣的警钟。
另外,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地设想未来战争究竟会采取什么形式,新式武器在和平时期会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军事和民间会一如既往互为补充,整个人类的生活将会从中受益。进一步说,即使我们无法清晰地想象特别远期的趋势究竟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今破土而出的一些东西,并由此勾勒出一幅近期的未来场景。
毫无疑问的是,可以这样说,首先,人类自身直接卷入战争的几率会越来越小。如今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这一趋势,这从两个层面得以清楚地体现出来。第一,技术使现代军事力量有能力从远端发动战争。在最近的两次海湾战争中,西方军事力量使用了巡航导弹、卫星侦察系统、无人间谍飞机,以便发现和打击敌方目标。随后又使用了高空炸弹。未来,这样的战略会越来越普遍。随着更为先进的侦察设施和秘密武器投入使用,外加纳米技术生产的微型机器战士,进攻方在不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可以使敌方遭受重创,遭到严重破坏。
除此而外,军事设计师们和计算机专家们均认为,大规模的未来战争很可能根本没有人类士兵直接参与其中。与其使用毁灭性杀人武器发动战争,不如袭击敌人的计算机系统,这样做反而更简约、更有效。对于第三世界国家自立门户的领导人来说,甚至对基地组织那样的国际恐怖主义者来说,这种发动战争的方式特别有吸引力,因为他们在使用传统武器的冲突中无法与西方军事力量相抗衡。西方国家完全仰赖于计算机网络,对这一基础设施的袭击一旦成功,对西方国家的破坏作用绝不亚于一次核袭击。
由于此种原因,西方大国动用了相当的资源,以保护自身免受网络攻击。不过,恐惧依然如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但凡网络都容易遭受攻击。当人类越来越依赖计算机管理日常的一切,人类所面临的危险便愈加可怕。在黑云压境时,人类所能看见的唯一希望是,科学和技术有春华也有秋实,总会找到某种方法更好地保护网络,战胜黑客。
由于西方世界生活在恐怖主义者和无赖国家发动袭击的阴影里,西方国家会专心致志地发动一场可以和冷战时期相媲美的宣传战。美国总统最近宣布,他的政府有意在本世纪上半叶推动一个探索火星的项目。正如20世纪60年代初期约翰·肯尼迪总统承诺在60年代结束之前将人类送上月球时做出的姿态一模一样,美国现任总统摆出这一姿态,不过是为了从政治上捞取分数。大多数科学家对这样的表态嗤之以鼻,或许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因为,像这样的项目成本太高,技术上也会遭遇艰难险阻。不过,如果美国被迫采取强硬的姿态,并且履行诺言,在直面“野蛮的恐怖主义”袭击的情况下展示强大的技术实力,全人类都会因此受益。
人类不愿意直接卷入肮脏的战争,另一个层面是这样体现的,西方民主国家越来越不情愿拿自己人的生命去冒险。有人断言,如果一场战争中送回国的裹尸袋太多,西方国家就无法维持战争,这样说几乎是一语中的。对于战争之恐怖,普通民众的态度在一代人之间已经彻底改变了。
鹰派人士会说,遇到危险就躲避,是人生的一种悲剧。对西方国家来说,这不啻是一种可怕的危险。因为,21世纪的新生代敌人不会采取同样的姿态。极端主义者和恐怖主义者枪杀无辜的孩童时,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对拿枪的士兵就可想而知了。与此同时,鸽派人士则会说,更为收敛和更为谨慎的处事方法值得提倡,因为它隐含着平和地逆转人类进攻性冲动的方法,同时,这也是通向美好世界的方法。
在本书里,我已经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论据,以支持我的中心论点——伴随人类日常生活的许多东西,是开发武器和发动战争的创新产物。不过,必须特别强调的是,这并非创新的唯一出处。当然,许多发明也来自人类的日常活动和雄心壮志,与人类的好战性以及创造更好和更致命的武器毫无关系。我的推论是建立在如下基础上的:军事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力量最强也最多样化”;如果没有这样的影响,今天的世界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当然也存在这样的可能,本书描写的许多因战争而来的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到人间。通过和平发展,如今人类也会有汽车、飞机、微创手术、电信等等,不过,无可否认的是,如果不是因为战争,这些创新不会像今天这样先进。如果没有战争,如今人类出远门乘坐的或许还是螺旋桨飞机和蒸汽火车,人们对新奇的药物青霉素会惊叹不已,人们会通过黑白电视观看人类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行走——时间是2005年。
最后还需要说明,本书的推论理所当然涉及道德层面。我宁愿直言不讳地承认,这是个棘手的问题,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这一问题上自以为是。在这一问题上,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说实在的,道德是个沼泽地带,仅仅小心翼翼是无法穿越的。因此,请允许我小心翼翼地指出一到两个穿越沼泽地带的通道,余下的就由读者您自己做主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从本质上说,人类是好战的。事实上,大多数生物学家会说,所有生物必须天生具备自卫本能。由此及彼推而广之,大凡有感情的物种或具备某种感知的族群往往会认为,最佳的自卫方式(自卫本能)就是主动进攻。此外,人类还具备一些天生的动因——譬如说,贪财、妒忌、贪欲,扩张领地的欲望、永不满足于现状的心态——这样看来,人类无可避免总会发动战争。
许多人宁愿相信这不是真的。人类都希望和平相处,我们都希望孩子们生活在安全的环境里。不过,对全人类而言,这样的期待真的很不现实。即便情况不至于永远如此,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如此。我之所以这样说,主要原因是,我坚信人类的进攻性是一种必要。若是没有进攻性的推动,人类就不会有所成就。只有梦想家和满脑子空想的思想家才会认为,人类离开了与生俱来的进攻性,仍然会有所成就。人类对成功的渴求,以及人类的创造天赋,无可避免地和人类心理最深层次的“竞争心态”紧密相连,这也是出于生存的需求,繁荣发展的需求,因而人类在追求过程中是不惜发动战争的。
当你面对如下争议时,例如坏事可以变好事,尽管战争会带来痛苦、死亡、磨难,技术上的获得仍然是一线可以接受的曙光,等等等等,如果你同意我的上述系列推论,你就不会陷入道德的纠缠。不过,如果你执著地认为战争不仅丑陋,更是人类的一种失常,无论人类从战争中会有多少收获,谁都无法摆平你的心态。
但凡涉及道德命题的争论,几乎总是剪不断理还乱。论及战争的利与弊,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不能做两边倒的墙头草,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争论。我个人的立场(希望本书已经将我的观点传达清楚了)是,不能因为战争能够带来技术层面的收获,就认为战争是公正的。我的本意是,希望大家通过争论明白如下道理: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它一直以来就是伴随人类存在的一个中心命题。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情况仍会如此。由此不妨这样推论,既然它是人类生存中不可避免的悲剧,至少人类还可以从中有所收获,至少从瓦砾中还可以捡回一些小小的补偿,对此我们应当心存感激才是。
更新于:21天前
从古部落信息鼓到互联网·第七
从古部落信息鼓到互联网·第七作者:迈克尔·怀特 ·美国出自————《战争的果实》出自————《战争通史》从极简单的交流形式,到发展成全世界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各种思想、图形、文字,人类的信息交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它是沿着两条明显不同的道路或线索发展的。直到后来,到了20世纪,才真正..
从木桨船到跨海巨轮·第六
从木桨船到跨海巨轮·第六作者:迈克尔·怀特 ·美国出自————《战争的果实》出自————《战争通史》大陆与大陆隔海相望,使人类的许多追求代代相传而无法成为现实。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人类一旦掌握了造船工艺和造船科学,世界就变得豁然开阔起来。技术进步的动力主要来自每个国家与周边国家的攀比,孜孜不倦地追求..
从热气球到航天飞机·第五
从热气球到航天飞机·第五作者:迈克尔·怀特 ·美国出自————《战争的果实》出自————《战争通史》人类总是渴望飞翔,大约公元前1000年,古代中国人可能已经掌握了用竹子和丝绸制造风筝的技术。风筝最初仅用于节日和庆典。一位名叫公输班 [ 译者注:公输班,即鲁班。 ] 的著名工匠造了个飞鸟形的风筝,据说它在空中..
从古双轮马车到子弹头火车·第四
从古双轮马车到子弹头火车·第四作者:迈克尔·怀特 ·美国出自————《战争的果实》出自————《战争通史》直到不足一个世纪之前,人类最快的移动速度也就是每小时65公里左右——奔跑最快的马的速度。在速度领域,文明社会的人们从缺少技术创新,到随时可以乘车沿高速公路飞驰,或乘坐子弹头列车、高速跑车等等,以每..
从古楔形文字到现代信用卡·第三
从古楔形文字到现代信用卡·第三作者:迈克尔·怀特 ·美国出自————《战争的果实》出自————《战争通史》思想讲究章法,做事讲究逻辑,这两样是文明社会的精髓。没有这两样,就无法进行统治,就无法管理社会,即使国家再强大,也无法统治其他国家。思想讲究章法,有多种形式。不过,在这一章里,我们只探讨四种形式..
从古代兵器到核威慑力·第二
从古代兵器到核威慑力·第二作者:迈克尔·怀特 ·美国出自————《战争的果实》出自————《战争通史》在第一章里,我们认识了医疗如何从战场上获取技术进步,以及人类怎样愈合遭受的创伤。而导致创伤的正是武器。在第二章里,我们将讨论武器,以及武器开发如何天翻地覆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这种改..
从古希腊战神到激光手术刀·第一
从古希腊战神到激光手术刀·第一作者:迈克尔·怀特 ·美国出自————《战争的果实》出自————《战争通史》 第一节 血染的教训 世界上首先为医疗救护者命名的是爱奥尼亚人(Ionians),是他们创造了“医生”一词,当时这个词的意思为“拔箭者”,那是公元前1000年的事。然而,尽管他们为救护伤病员的人起了个专有名词,..
导言·科技是双刃剑
导言·科技是双刃剑作者:迈克尔·怀特 ·美国出自————《战争的果实》出自————《战争通史》 捧读此书时,你不妨环顾一下四周。 眼下你身在何处?或许,你正在行驶的列车上?抑或你正在某个民航班机上,翱翔于万米晴空?再不然,你正手托一杯葡萄酒,慵懒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无论你身在何处,周围都是21世纪的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