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通典·兵部·兵一

繁体

清朝通典·兵部·兵一

出自————《清朝通典·兵部》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兵一

  (臣)等謹按歷代設兵各有因革損益惟唐府兵為較善我朝八旗之制開國之初先編立四旗以統人眾尋以遠近歸附日廣增建為八旗然猶統滿洲蒙古漢軍之眾而合於一也其後戶口日繁又編蒙古八旗設官與滿洲等編漢軍八旗設官與滿洲蒙古等共為二十四旗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凡隸乎旗者皆可以為兵非如歷代有簽派召募充補之煩而後收兵之用也越自寶籙攸歸中外一統復設綠旗營以統漢兵蓋本朝建旗辨色以相勝為用於是五德兼全五行悉備內而京營則有親軍前鋒驍騎護軍步軍之分或用上三旗或兼用八旗外而直隸各省駐防兵用八旗各標及營汛兵用綠旗百數十年增損隨時悉臻盡善邇者西陲底定式廓版圖列戌開屯規模益遠至於外藩諸部奔走偕來分職編旗與內八旗相等有大征伐並帥師以從尤為柔遠之鴻圖迄於無外者也茲謹敘兵制分八旗駐防綠營藩部四門而以恩卹軍令軍政教閱軍器馬政依類備載德威並著簡練至精真所謂法良而意美矣

  八旗兵制上

  △八旗兵制

  太祖高皇帝辛丑年初設四旗曰黃旗曰白旗曰紅旗曰藍旗以純色為辨每旗下以三百人為一牛彔轄以牛彔額真一人

  (臣)等謹按是年為編牛彔之始嗣設固山額真梅勒章京扎蘭章京等官至順治十七年定固山額真為都統梅勒章京為副都統扎蘭章京為參領牛彔章京為佐領雍正元年以八旗都統印信額真二字

  國語作主字解非臣下所得濫用改為固山按班 甲寅年定八旗之制以初設四旗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增設四旗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 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 合為八旗都率滿洲蒙古漢軍之眾每三百人設牛彔額真一人五牛彔設扎蘭額真一人五扎蘭設固山額真一人每固山設左右梅勒額真二人時滿洲牛彔三百有八蒙古牛彔七十六漢軍牛彔十六行軍時地黃則八旗並列分八路地狹則八旗合一路而行

  天命五年改設八旗官分總兵官為三等其副將參將遊擊亦如之各牛彔額真俱為備禦官每牛彔下設千總四人

  天聰八年定八旗官名諭凡我國官名皆當易以滿語勿仍襲漢語舊名今悉為釐定五備禦之總兵為一等公一等總兵官為一等按班章京二等總兵官為二等按班章京三等總兵官為三章按班章京一等副將為一等梅勒章京二等副將為二等梅勒章京三等副將為三等梅勒章京一等參將為一等扎蘭章京二等參將為二等扎蘭章京遊擊為三等扎蘭章京備禦為牛彔章京旗長為專尼達凡管理不論官職管固山者即為固山額真管梅勒者即為梅勒章京管扎蘭者即為扎蘭章京管牛彔者即為牛彔章京管巴雅喇推額真即為推章京管巴雅喇扎蘭額真即為巴雅喇扎蘭章京嗣後皆照我國新定者稱之又定八旗兵名諭滿洲蒙古漢人前此騎步守哨等兵雖各有營伍未分名色故止以該管將領姓名稱為某將領之兵今宜分辨名色永為定制隨固山額真行營馬兵為阿禮哈超哈巴雅喇營前哨兵為噶布什賢超哈駐防盛京兵為守兵預備兵為援兵各城寨兵為守邊兵舊蒙古左營為左翼兵右營為右翼兵舊漢兵為烏珍超哈元帥孔有德兵為天祐兵總兵官尚可喜兵為天助兵

  (臣)等謹按阿禮哈超哈為驍騎營之始巴雅喇為護軍營之始噶布什賢超哈為前鋒營之始烏珍超哈為漢軍之始天祐天助兵後俱歸入漢軍 九年設蒙古八旗以八年所獲察哈爾部千餘戶及是年察哈爾來歸各官並壯丁三千二百餘名編審人丁及舊喀喇沁壯丁分為蒙古八旗其旗分為滿洲八旗同每旗設固山額真一人梅勒章京扎蘭章京各二人分轄所編牛彔

  崇德二年分漢軍為二旗以滿洲各戶下漢丁共一千五百八十戶令舊漢兵之將領官統之分為左右翼二旗其旗色皆用皂每旗設固山額真一人轄所編牛彔 四年分漢軍為四旗定旗色一以皂鑲黃一以皂鑲白一以皂鑲紅一純用皂色每旗設固山額真一人梅勒章京二人扎蘭章京四人牛彔章京十八人 七年設漢軍八旗定旗色與滿洲八旗同每旗設固山額真一人梅勒章京二人扎蘭章京五人

  順治元年定滿洲蒙古漢軍八旗於京師內城分置以為拱衞其方位鑲黃正黃旗居北方正白鑲白旗居東方正紅鑲紅旗居西方正藍鑲藍旗居南方左翼自北而東自東而南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正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正藍旗在崇文門內右翼自北而西自西而南正黃旗在德勝門內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在阜成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以寓制勝之意

  (臣)等謹按八旗之制實我朝開國經武肇造之始基茲纂兵典恭載簡端用昭創建式垂世守以後詳稽會典並則例按門臚載慶鞏固於萬斯年焉

  領侍衞府

  八旗驍騎營

  八旗前鋒營

  八旗護軍營

  御營嚮導

  圓明園八旗護軍營

  ·領侍衞府 【 順治初設】

  領侍衞內大臣六人 【 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每旗各二人】 內大臣六人散秩大臣無定員一等侍衞六十人二等侍衞一百五十人三等四等侍衞二百七十人宗室侍衞一等九人二等十八人三等六十三人 【 康熙三十七年增設宗室侍衞無定員雍正七年定制共九十人並入三旗隨班行走】 藍翎侍衞九十人 【 每侍衞十人各設什長一人即於什長及兩翼班領署班領內定以十二人隨印協理事務】

  御前侍衞乾清門侍衞 【 於三旗侍衞內簡用】 漢侍衞 【 雍正五年定例亦分一二三等及藍翎於武進士內簡用】 皆無定員主事一人筆帖式十二人貼寫筆帖式十五人親軍校七十五人 【 鑲黃旗十五人又下五旗移入十人正黃旗十五人又下五旗移入十一人正白旗十五人又下五旗移入九人】 親軍九百九十五名 【 三旗滿洲蒙古每佐領下親軍二名鑲黃旗二百二十四名又下五旗移入一百三十名正黃旗二百二十四名又下五旗移入一百三十五名正白旗二百三十名又下五旗移入一百十七名內以七十五人為親軍校三旗親軍每旗選六十名隨侍衞班入直餘皆隨三旗護軍營護軍校護軍一體直宿當差】 凡宿衞之制更番輪直三旗侍衞各分六班班分兩翼 【 鑲黃旗為左翼正黃旗為右翼正白旗半為左翼半為右翼】 各設侍衞班領一人署班領一人侍衞三十人宿衞乾清門內右門為內班晝坐門禁夜守扃鑰散秩大臣一人侍衞親軍十人宿衞中和殿侍衞什長三人侍衞親軍三十人宿衞太和殿為外班以領侍衞內大臣一人總統之內大臣散秩大臣二人隨班入直如駐蹕行營以內大臣一人散秩大臣二人入直御前大臣侍衞及乾清門侍衞分五班更番入直御營黃幔城旌門以侍衞班領一人署班領一人內班侍衞二十人前東西隅以侍衞班領各一人內班侍衞各十人後東西隅以署班領各一人內班侍衞各十人網城門內以侍衞什長三人外班侍衞親軍三十人宿衞若恭奉慈輿行幸皇太后行營正門以侍衞領班一人侍衞十人後隅署班領一人侍衞十人宿衞凡扈從之制後扈二人於領侍衞內大臣內簡用前引十人於內大臣散秩大臣統領副都統內簡用豹尾班侍衞於三旗侍衞內選功臣後裔六十人日以二十人直後左門每乘輿出入以十人執豹尾槍十人佩儀刀侍於乾清門階下左右駕出豹尾班侍衞殿於後以領侍衞內大臣一人侍衞班領二人統之駕還宮隨至乾清門退還直皇帝御太和殿受朝前引侍衞二人自乾清門後左門引至殿後止後扈大臣二人自乾清門扈從 【 如係 御前大臣則自 宮內隨出後並門】 前引大臣十人候於殿北階下駕至按翼前導進殿由左右趨至寶座前北上東西面序立後扈大臣於寶座左右僉立豹尾班侍衞於寶座後左右南嚮序立皇上詣皇太后官行禮前引侍衞二人自乾清門導至永康左門止前引大臣候於隆宗門內駕至按翼前導至慈寧門階止豹尾班侍衞至門陛下左右墻角止立後扈大臣隨升階在後僉立駕還宮引扈如前遇御門聽政屆時直班侍衞引有事各官由後左門入 【 日常入奏官亦均由侍衞引進】 豹尾班侍衞於乾清門階下左右墻角立領侍衞內大臣直班內大臣侍衞於階下立侍衞班領每翼一人於階上左右楹前立御前侍衞隨駕出同乾清門侍衞於御座兩旁立駕還宮御前侍衞隨入餘各退還直御經筵曰侍衞二人前導至又華門止後扈大臣隨至寶座左右僉立御前侍衞乾清門侍衞於寶座後兩旁豹尾班侍衞於殿外階下均左右序立如御前亭侍衞二人前導至降輿處止遇外藩來朝及召見外藩使臣或於便殿或於駐蹕行宮前引後扈大臣皆侍班御前侍衞乾清門侍衞直日侍衞班領豹尾班侍衞均於殿內按翼序立皇帝躬祀郊壇前引侍衞二人自乾清門前導至午門外止前引大臣候於太和門北階下駕至按翼前導後扈大臣隨行自午門外乘馬至壇門外下馬均佩刀引扈御輦前後執鐙侍衞四人輦前執提爐侍衞二人皆步從輦後豹尾班執槍侍衞十人佩儀刀侍衞十人佩矢弓侍衞二十人以領侍衞內大臣一人侍衞班領二人領之建黃龍大纛二司纛侍衞什長二人以領侍衞內大臣或內大臣散秩大臣一人領之及壇前引大臣在圜丘壇三成階上立方澤壇及日壇月壇於二成階下立後扈大臣隨升壇於駕後僉立豹尾班侍衞於壇內隨門外序立祀祈年殿饗太廟前引大臣由左階升駕入殿門於中門外一成階上東西面序立後扈大臣隨入於駕後僉立豹尾班侍衞於三成階下立祀社稷壇前引大臣立於內壝門外豹尾班侍衞立於拜殿南門外展拜堂子前引大臣立於甬道北豹尾班侍衞立於祭神殿兩旁祀先農壇前引大臣立於階下豹尾班侍衞立於樂懸南遇駕耕耤御具服殿前引大臣立於殿前階上駕詣耤田引至耕所三推禮成引由觀耕臺午階升於御座前左右序立遇大閱日前引後扈大臣均甲冑引扈豹尾班侍衞甲冑殿後御前大臣侍衞等均甲冑隨行其次黃龍大纛行三旗親軍甲冑按次行駕御帳殿豹尾班侍衞按翼排列左右建黃龍大纛三旗侍衞親軍按翼環衞遇皇太后皇后妃嬪出入以乾清門侍衞四人侍衞十人前導如出郊外前引侍衞二十人其餘侍衞在豹尾班後扈從車駕巡幸御前大臣侍衞乾清門侍衞皆從其六班輪直之侍衞以一班或二班隨往如恭奉皇太后巡幸則三班隨往日行以侍衞二十人前導二十人左右翊衞均屬櫜鞬豹尾班侍衞二十人後從以領侍衞內大臣一人侍衞班領二人統之黃龍大纛前以領侍衞內大臣或內大臣一人散秩大臣一人侍衞什長二人領之餘侍衞暨扈從各官均於大纛後以次行仍分令侍衞稽查踰越喧嘩者御前擎蓋以乾清門侍衞更番執事遇恭奉慈輿行幸皇太后輿前均以侍衞前導翊衞後從如儀

  (臣)等謹按侍衞班內有上駟院侍衞每旗七人司轡司鞍侍衞無定員隸上駟院其兼尚虞鷹鷂房鶻房狗房十五善射善騎射善射鵠善強弓善撲等侍衞各有專管統在三旗額內均無定員又鑾儀衞亦係侍從武職設有掌衞事內大臣以下等官具詳職官典其所屬軍尉儀刀弓矢殳戟用親軍豹尾槍仗馬用護重蒙古畫角用蒙古鳴角軍其奉輦擎執儀仗各校尉由內府選充者為旗尉由五城選充者為民尉奉輦旗尉一百六十八人民尉六十人各執事旗尉二百四十六人民尉三百二十二人左右中前後五所民尉計一千三百二十八人馴象所民尉二百六人八旗漢軍司更兵四十人均隸在軍數謹附載於此

  ·八旗驍騎營 【 順治初設】

  滿洲八旗都統每旗各一人副都統各二人驍騎參領各五人副驍騎參領各五人 【 康熙三十四年於每旗參領下增設委署參領雍正元年改名副參蒙古漢軍八旗並同】 佐領無定員 【 隨人戶編設】 每佐領下驍騎校一人領催五名 【 初制滿洲及蒙古每佐領下設領催六名康熙四十三年裁一名】 驍騎二十名匠役二名養育兵 【 雍正二年初設具詳  恩恤門乾隆三十六年定額按三兵一缺八旗滿洲共應一萬七百九十八缺】

  蒙古八旗都統每旗各一人副都統各二人驍騎參領各二人副驍騎參領各二人佐領無定員每佐領下驍騎校一人領催五名驍騎二十名匠役二名養育兵 【 乾三十六年定額按三兵一缺八旗蒙古共應三千二百七十九缺】 漢軍八旗都統每旗各一人副都統各二人驍騎參領各五人副驍騎參領各五人佐領無定員每佐領下驍騎役一人領催五名鳥槍驍騎四十二名每旗藤牌兵一百名 【 雍正二年漢軍每佐領下設藤牌兵四名乾隆元年定漢軍每旗設藤牌兵一百名六年定藤牌兵歸并大營每旗百名於鳥槍手額內選取並簡選參領一人散秩官驍騎校各二八領催五名令其管轄】 養育兵 【 乾隆三十六年定額八旗漢軍仍照原額共應四千八百十三缺】

  凡八旗序次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旗行軍蒐狩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居左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居右為右翼

  凡八旗方位雍正六年奏定鑲黃滿洲蒙古漢軍三旗自鼓樓嚮東至新橋自新橋大街北口城根嚮南至府學衚衕東口與正白旗接界正黃滿洲蒙古漢軍三旗自鼓樓嚮西至新街口自大街北口城根嚮南至馬狀元衚衕西口與正紅旗接界正白滿洲蒙古漢軍三旗自府學衚衕東口與鑲黃旗接界嚮南至大市街豹房衚衕東口西自皇城根饗東至大城根與鑲白旗接界鑲白滿洲蒙古漢軍三旗自豹房衚衕與正白旗接界嚮南至就日坊西自皇城根嚮東至大城根與正藍旗接界正紅滿洲蒙古漢軍三旗自馬狀元衚衕東口與正黃旗接界東自皇城根嚮西至大城根與鑲紅旗接界鑲紅滿洲蒙古漢軍三旗自羊肉衚衕與正紅旗接界嚮南至瞻雲坊東自皇城根嚮西至大城根與鑲藍旗接界正藍滿洲蒙古漢軍三旗自就日坊至崇文門由金水橋嚮東至大城根與鑲白旗接界鑲藍滿洲蒙古漢軍三旗自瞻雲坊至宣武門由金水橋嚮西至大城根與鑲紅旗接界

  凡城門直班之制內城九門安定德勝東直西直朝陽阜城崇文宣武八門各按官兵居住方位以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分直正陽門以八旗滿洲蒙古輪直外城七門以鑲黃旗直東便門正白旗直廣渠門正黃旗直西便門正紅旗直廣寧門鑲藍鑲白二旗直左安門鑲紅旗直右安門正藍旗直永定門均派漢軍雍正六年於八門城外增建營房仍按八旗方位每旗委滿洲蒙古漢軍官四人驍騎校四人驍騎滿洲一百二十名蒙古四十名漢軍四十名各旗均分為四班每班五日以委官一人驍騎校一人驍騎五十名令其更番居住看守十二年又定正陽門兩旁城門即於看守八門官兵內八旗共委官四人驍騎校四人每旗各委驍騎十名按翼看守十日一次更代每日按翼各委兵十名晝夜巡宿以為常其汛守之制康熙二十二人定恭遇車駕巡幸八旗驍騎營於內九門城上每旗增設汛六所於街道每旗增設汛十所內城各門於門內各增設汛一所正陽門八旗輪直其餘八門八旗分設均委官兵看守乾隆五年復定恭謁陵寢及駐蹕圓明園南苑等處並逢年節封印後照例於城上每旗設汛六所共四十八所委驍騎營官兵與城上步軍營分汛相閒看守每旗於滿洲蒙古漢軍內會委參領一人約束如恭遇巡幸口外及遠省則增設汛十五所將步軍撤下分防大街巷口城上汛守悉易以驍騎營分委驍騎校領催驍騎晝夜巡宿以參領二人往來稽察凡各處看守之制戶部銀庫委官一人領催二名兵十八名庫後門委官一人兵十名顏料庫委官四人驍騎校四人領催四名兵三十八名緞匹庫委官二人驍騎校二人兵五十名以鑲黃正黃正白三旗輪派工部節慎庫以鑲紅旗官一人兵十名製造庫以正紅旗官一人兵五名刑部贓罰庫以鑲藍旗官一人兵十名宗人府庫以鑲白旗官四人兵四十名理藩院庫以正藍旗官二人兵二十名光祿寺庫以正藍旗官一人兵十名太常寺庫鑲紅鑲藍二旗輪委官一人兵十名鴻臚寺龍亭以正紅旗兵八名圓明園值月 【 今為直年】 衙門左右翼各輪委領催一名兵五名海運倉以鑲黃旗北新倉以正黃旗儲濟倉以鑲白旗裕豐倉以鑲紅旗各委官二人領催二名兵三十八名舊太倉以正白旗南新倉以鑲白旗興平倉以正紅旗富新倉以鑲紅旗各委官二人領催二名兵十八名萬安倉以正紅旗委官四人領催四名兵三十一名祿米倉以正藍旗委官二人領催二名兵三十三名太平倉以鑲藍旗委官四人兵四十一名豐益倉八旗會派官二人領催五名兵四十五名皆兼用滿洲蒙古漢軍工部濯靈廠八旗漢軍輪派官四人兵二十名硝磺庫滿洲正紅旗官二人兵二十名戶部內倉滿洲正白旗領催二名兵六名以上各晝夜看守喀爾喀館圍墻於喀爾喀到日委正白旗官二人兵十名館門委正藍旗官一人領催一人兵九名俄羅斯館於俄羅斯到日八旗滿洲蒙古漢軍正設班房十六處每四處委參領一人每處委官一人兵十五名館門輪委參領一人兵二十名外館於馬匹到日八旗滿洲蒙古輪派官二人驍騎校二人兵二十名後黃寺於蒙古使臣及喇嘛來使到日八旗滿洲蒙古輪委官一人兵十名晝夜看守均於回日撤退

  凡防火之制順治初年設八旗火班雍正八年定如失火在東南城令正藍鑲白二旗西南城令鑲藍鑲紅二旗東北城令鑲黃正白二旗西北城令正黃正紅二旗各率官兵往救禁城之內每翼令二旗救護步軍營見某處失火即報知相近旗分乾隆六年復定八旗火班八處每處滿洲蒙古漢軍諸旗更番輪直以都統或副都統一人參領二人參領以下官八人領催八名驍騎七十二名如旗界及接壤之地有不戒於火者都統等即令直班官兵之半往救其餘官兵仍留該班處備用

  ·八旗前鋒營 【 順治初設】

  前鋒統領左右翼 【 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為右翼】 各一人 【 或以王公大臣兼領】 前鋒參領每翼各八人 【 每旗俱滿洲蒙古兼用】 前鋒侍衞各八人 【 雍正三年定以左右翼前鋒參領各一人前鋒侍衞各一人隨印協理事務】 委署前鋒侍衞各四人 【 乾十七年增設即於前鋒校或親軍校內選委給五品虛銜仍食原餉】 前鋒校各四十八人 【 雍正三年定以左右翼前鋒校各二人隨印】 隨印筆帖式各二人 【 初制每翼各一人康熙四十六年裁雍正三年復增設】 藍翎前鋒長委署前鋒校各四人藍翎前鋒長 【 每十人設長】 各二十人鳥槍隊長委署藍翎前鋒長各四人鳥槍隊長 【 每十二人為一隊】 各二十人前鋒委署鳥槍隊長各四人前鋒八旗滿洲蒙古每佐領下各二名 【 自委署前鋒校以下皆在兵數內】

  凡宿衞扈從之制與八旗護軍營一體派委 【 制詳後護軍營】 其行在宿衞扈從前鋒參領前鋒侍衞共八人率前鋒校前鋒共二百二十人於御營前一二里外相度形勢安設卡倫立前鋒旗二以為門戶左右以次列帳各於帳內巡警宿衞有於卡倫內行走者坐以軍法次日各屬櫜鞬控馬於道旁排立候黃龍大纛過各乘馬整隊扈從

  ·八旗護軍營 【 順治初設】

  護軍統領八旗各一人護軍參領每旗滿洲十人蒙古四人 【 每旗設內司鑰長一人署司鑰長一人】 副護軍參領如參領之數 【 初設委署參雍正元年改名副參領三年定以每旗護軍參領各一人副護軍參領各一人隨印協理事務】 委署護軍參領每旗各七人 【 乾隆十七年增設即於護軍校或親軍校內選委給五品虛銜仍食原餉】 護軍校八旗滿洲蒙古每佐領下各一人 【 雍正三年定以每旗軍校各二人隨印】 隨印筆帖式每旗各二人 【 初制每旗各一人康熙四十六年裁雍正三年復增設】 門筆帖式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各十人護軍滿洲蒙古每佐領下各十七名

  凡宿衞之制景運門統領一人 【 以護軍統領或前鋒統領入直】 司鑰長一人護軍校三人門筆帖式二人閱門籍護軍 【 即巴克什】 一人護軍十七人隆宗門協理事務參領一人 【 康熙六十一年增設統領一人雍正四年定以協理事務護軍參領或前鋒參領入直】 護軍參領二人 【 初制設參領一人康熙六十一年增定】 護軍校三人門筆帖式一人閱門籍護軍一人護軍十七人後左門後右門護軍參領各一人護軍校各三人門筆帖式各一人 【 門筆帖式初制未設後增定】 閱門籍護軍各一人護軍各十二人中左門中右門護軍校各二人閱門護軍各一人 【 閱門籍護軍初制未設後增定】 護軍各八人左翼門右翼門護軍校各二人閱門籍護軍各一人 【 閱門籍護軍初制未設後增定】 護軍各八人保和殿東西廊內庫護軍校各一人護軍各四人 【 乾隆十五年增設】 中和殿護軍校二人護軍三人東西廊護軍校各一人護軍各四人 【 康熙十六年於 中和殿設護軍校護軍後增定】 太和殿體仁閣宏義閣護軍校各二人護軍各八人 【 皆康熙十八年增設】 太和門左右門親軍校各二人親軍各八人 【 初制設護軍校護軍後改用領侍衞府所屬之親軍校親軍】 昭德門貞度門護軍校各二人護軍各八人協和門熙和門護軍校各二人護軍各八人蒼震門啟祥門護軍參領各一人護軍校各三人閱門籍護軍各一人護軍各十二人吉祥門及西北隅護軍參領各一人 【 護軍參領初制未設後增定】 護軍校各二人護軍各八人凝華門中正殿後門及東北隅東南隅護軍校各二人護軍各八人 【 初制惟 吉祥門及西北隅東北隅東南隅等處設護軍後增定】 箭亭及北上門護軍各二人護軍各八人 【 皆康熙六十一年增設】 文華殿門護軍參領一人護軍校二人護軍八人銀庫行走章京一人護軍校二人護軍八人 【 初制 文華殿及銀庫各用八旗驍騎營官一人領催一名驍騎九名乾二十二年改用護軍】 紫禁城四門內磴道柵欄護軍校各二人護軍各八人午門護軍參領一人左右門護軍校各三人護軍各十二人又左門閱門籍護軍二人東華門西華門神武門護軍參領各一人護軍校各四人閱門籍護軍各二人護軍各十六人恭遇車駕行幸則於三門各增設統領或協理事務之護軍參領及前鋒參領一人 【 雍正元年定每遇  行幸則  禁城西門各增設統領一人四年又改定今制】 以上各委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官軍按日分班丑未日為鑲黃旗首班寅申日為鑲黃旗二班巳亥日為正黃旗首班子午日為正黃旗二班卯酉日為正白旗首班辰戌日為正白旗二班各輪番直宿又有防範火班於雍正五年定遇有應用齊集之處令直班之護軍統領司鑰長等於左翼門等二十三處護軍每處調二人共四十六名協同內府直班官兵前往闕左司司鑰長一人護軍校一人護軍九人闕右門護軍參領一人護軍校一人護軍九人 【 初制二門皆以步軍守衞乾十五年改用下五旗護軍】 端門天安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大清門護軍參領各一人護軍校各二人護軍各十八人 【 初制三門皆以步軍守衞雍正七年改用下五旗護軍】 紫禁城外周圍 【 初制以驍騎營官兵守衞雍正元年改用下五旗護軍】 東華門西華門外以南令正藍鑲藍二旗守衞東華門西華門外以北至城角令鑲白鑲紅二旗守衞北面一帶令正紅旗官軍守衞周環設十六堆汛各參領一人護軍校一人護軍九人柵欄八座 【 乾隆十五年增設】 各護軍校一人護軍九人以上各委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五旗官軍按日分班甲乙日為正紅旗班丙丁日為鑲白旗班戊巳曰為鑲紅旗班庚辛日為正藍旗班壬癸日為鑲藍旗班每旗各二日輪番直宿總隸於景運門直班統領稽察

  凡傳籌之制紫禁城內五籌遞傳每夕自景運門發籌西行過乾清門出隆宗門循而北過啟祥門迤而西過凝華門迤而北過中正殿後門迤北至西北隅迤而東過西北門順貞門吉祥門至東北隅迤而南過蒼震門至東南隅迤而西仍至景運門計十二汛為一週紫禁城外八籌遞傳每夕自闕左門發籌西行過午門出闕右門循而西經西一汛至南柵欄二汛迤而北經三汛一柵欄過西華門經一柵欄四汛五汛六汛至西北隅七汛迤而東經八汛一柵欄過神武門經一柵欄九汛東北隅十汛迤而南經十一汛十二汛十三汛一柵欄過東華門經一柵欄十四汛十五汛至南柵欄循而西經十六汛仍至闕左門計二十二汛為一週恭遇駐蹕行營內外汛傳籌亦如之

  凡禁門啟閉順治初年定每車駕出入各門均啟中門景運門直班統領率隆宗門參領祇承其事並令護軍清蹕每夕景運門直宿司鑰長率官軍自後左門後右門中左門中右門左翼門右翼門太和門昭德門貞度門以次驗視扃鑰午門以隆宗門護軍參領東華門以蒼震門護軍參領西華門以啟祥門護軍參領神武門以吉祥門護軍參領分視扃鐍畢各遺護軍校納鑰於司鑰長司鑰長受驗諸門鑰彙貯於篋復加扃鐍詰朝各門校以次領鑰啟門日以為常雍正四年於景運門隆宗門東華門西華門神武門各頒陰文合符一扇傳諭護軍統領如遇夜有奉旨差遣及緊急軍務應即時啟門者俟大內持出陽文合符該護軍參領即取陰文合符驗明啟鑰仍報知統領蒼震門啟祥門等處遇陽文合符至門該參領即報統領親齎陰文合符至門與陽文合符照驗啟門均於次日具奏乾隆十五年復定端門天安門大清門如紫禁城門之例每夕由闕左門直宿司鑰長委護軍參領一人驗視扃鐍畢各門護軍參領收鑰遺護軍校報於司鑰長次日啟門亦如之

  凡門禁王公官員執事人等於紫禁城門不得擅行出入其准於應行之門出入者由直班官軍詢明放進如有無故溷入及濫攜入濫縱入者分別議處各衙門官吏均於午門左門出入右門自王公以外不得擅行內大臣侍衞內務府等官及內廷有執事官與內府各執事人等准於禁門行走者均將姓名及所隸旗分佐領內管領造冊咨送登籍於經由之門各置一通工匠服役人等則由大管衙門各給火烙印腰牌書姓名差役持為出入符驗以護軍之識字者專檢門籍稽其出入籍內無名及不帶腰牌者不准放入又每門設紅杖二以護軍二人更番輪執坐於門下親王以下經行皆不起立有不報名擅入者撻之

  凡扈從之制恭遇親祀壇廟統領一人同內大臣散秩大臣侍衞等於豹尾班後管束駕詣南郊以八旗護軍參領三十二人護軍校護軍八百人自午門起至齋宮分翼於輦路兩旁清蹕又以護軍參領八人護軍校護軍八十人於神樂署週圍清蹕又以護軍參領二人護軍校護軍二人於圜丘外週圍清蹕齋宮左門以護軍統領一人上三旗司鑰長一人護軍參領一人護軍校護軍二十人直宿右門以上三旗協理事務參領一人護軍校護軍二十人直宿成貞門西大門以上三旗司鑰長一人護軍參領一人護軍校護軍二十人直宿齋宮外設十四汛以八旗護軍參領六人每汛各護軍校護軍十一人巡守外壇西門外以下五旗護軍參領二人護軍校護軍二十人直宿內壇西門以下五旗協理事務參領一人護軍參領一人護軍校護軍二十人直宿如駕詣北郊輦路清蹕之制同又以上三旗護軍參領三人護軍校護軍六十人於壇外西門至內壇北門清蹕以下五旗護軍參領五人護軍校護軍五十人分令兩旗於樂部宿處三旗於壇外西門外各清蹕齋宮正門以護軍統領一人上三旗司鑰長一人護軍校護軍二十人直宿內北門內西門各以下五旗協理事務參領一人護軍統領一人護軍校護軍二十人直宿齋宮外設十一汛以八旗護軍參領八人每汛各護軍校護軍十人巡守如駕幸瀛臺承光殿等處以上三旗護軍參領十二人護軍校護軍三百人駕幸圓明園南苑等處以八旗護軍參領三十二人護軍校護軍八百人均於經由之路按旗分翼排立清蹕凡遇車駕經行城內以上三旗官軍城外以八旗官軍衞道清蹕均由景運門直班統領計程遠近隨時酌委以統領一人率護軍參領一人稽查回鑾亦如之

  凡行在宿衞扈從恭遇車駕巡幸視道里之遠近日期之多寡每次合前鋒營計之酌量分派以統領三人營總三人司其事康熙初年定每駐蹕之地由嚮導總統等先期指示地盤護軍統領營總各一人率護軍參領護軍校護軍豫往同武備院卿司幄及工部官設帳殿御幄繚以黃髹木城 【 康熙十年改用黃幔城】 外為網城設南東西三旌門門建旗各二南正白東鑲黃西正黃自東西門以後三面各設連帳護軍統領率八旗官兵於網城門守衞去網城百步外八旗各設帳房東四旗左翼西四旗右翼各按翼巡宿建鑲黃護軍纛於後正黃護軍纛於右正白護軍纛於左以領之路中設頓營或一或二亦由嚮道指定護軍參領等預行張具每日御營輜重前行三旗營兵護軍參領三人率三旗護軍纛并行雍正元年定網城改用圓形周設連帳仍設三門各建上三旗之護軍旗二設汛九守以上三旗護軍於網城外又設連帳一重形亦圓設四門亦各建護軍旗二南建正藍鑲藍旗各一東建鑲白西建鑲紅北建正紅旗各二設汛四守以下五旗護軍均統以營總去營六十丈八旗各設帳房五座由帳房十二丈以外一應扈從官兵聽其住宿乾隆二十年增定大營之制外方內圓度地縱二十丈六尺橫十七丈四尺建黃幔城外加網城結繩為之黃色貫之以網高六尺闊八尺距幔城東南西各十八丈北十五丈設連帳百七十五座為內城建旌門三南門建正白金龍纛二東門建鑲黃金龍纛二西門建正黃金龍纛二周圍建鑲黃金龍三角旗共四十有一司內旌門以上三旗護軍參領六人護軍校護軍六十人設宿衞帳房九座以上三旗護軍參領九人護軍校護軍九十人司之距網城十二丈為外城設連帳二百五十四座建旌門四南門輪日建正藍金飛虎纛二鑲藍金飛虎纛二東門建鑲白金飛虎纛二西門建鑲紅金飛虎纛二北門建正紅金飛虎纛二外城周圍東南面建正白金飛虎方旗西南而建正紅金飛虎方旗東北面建鑲黃金飛虎方旗西北面建正黃金飛虎方旗共六十司外旌門以下五旗護軍統領八人護軍校護軍八十人設宿衞帳房四座以下五旗護軍參領四人護軍校護軍四十人司之外城東西為各部院官帳房距外城六十丈周圍設八旗營警蹕帳房四十座每旗各五每帳房建護軍旗各一東南正藍旗西南鑲藍旗東北鑲白旗西北鑲紅旗共四十以護軍參領四十人護軍校護軍六百人分司警蹕其建設大營幔城網城連帳用護軍參領三人護軍校護軍八十人備用亦如之中路頓營縱廣各二丈設黃幔城外加網城如大營之制以護軍參領二人護軍校護軍四十人豫往守衞其建設頓營則以護軍參領一人護軍校護軍二十人如恭遇駕幸口外增用蒙古護軍參領一人護軍校護軍二十人其隨營傳禁踐踏田禾以護軍參領八人護軍校護軍一百二十人指立市集以護軍參領二人護軍校護軍二十四人督率刈草以護軍參領一人護軍校護軍二十四人管輜重以護軍參領三人護軍校護軍四十人建護輜重三旗纛三杆領以護軍參領三人率持纛隨纛護軍校護軍一百二十一人隨行專護御用輜重護軍參領一人護軍校護軍十人其每日扈從官軍並於八旗內隨時委用

  ·御營嚮導

  總統無定員 【 以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八旗副都統兼任】 於八旗前鋒營護軍營內每旗選參領侍衞四人前鋒校護軍校前鋒護軍六人佐之

  凡遇時巡省方以嚮導總統一人先期率官校詣車駕經行之地周覽山川通橋梁夷險隘計程入告駕行佩櫜鞬前導每日駐蹕後以次日程途及駐蹕之所奏聞交行在兵部曉諭闔營回鑾亦如之御營及頓營看城均由嚮導總統先期指示飭所在有司修治營盤

  (臣)等謹按御營嚮導雖無專設之員而於翊衞之中責任綦重其隨時簡任者皆前鋒營護軍營官謹附載於兩營之後

  ·圓明園八旗護軍營 【 雍正二年設】

  總統無定員 【 以王公大臣兼任乾隆十六年定以一人掌印亦由  特簡】 八旗營總每旗各一人 【 乾隆十六年定以二人隨印協理事務】 護軍參領各一人 【 雍正十年設乾十六年定以二人隨印協理事務】 副護軍參領各二人護軍校委署護軍參領各四人護軍校各十六人 【 初制共八十人雍正十年增三十二人乾隆十二年增每旗各十六人十六年定以四人隨印】 副護軍校各十六人 【 雍正七年初設七十二人十年增四十人乾隆十二年增每旗各十六人即於護軍內選用】 筆帖式共四十人 【 雍正十年設即於護軍內選用乾十三年定以八人隨印】 護軍共三千六百七十二名 【 初制設三千名乾隆十二年以京城護軍移駐定額每旗各四百五十九名】 養育兵 【 初制設九十六名乾隆三年增二百八十四名三十六年定額一千名】

  圓明園護軍營之制於禁苑周圍建營房八所選京中八旗官軍按旗駐劄初定圓明園門汛警蹕共百處日以營總四人副護軍參領八人署護軍參領十六人護軍校護軍千人入直夜傳更籌十六恭遇駕至圓明園及還宮自圓明園至紅橋以副護軍參領署護軍參領四人護軍校護軍八十人於路旁兩翼清蹕駕由水道自暢春園西南門經聖化寺至長春橋以營總三人副護軍參領署護軍參領十六人護軍校護軍二百四十人於長河兩岸清蹕乾隆四年改設圓明園門汛共七十六處日以營總二人護軍參領二人副護軍參領署護軍參領十五人護軍校護軍七百六十人守衞暢春園增設門汛十九處日以營總一人副護軍參領署護軍參領四人護軍校護軍一百九十人守衞夜傳更籌八如恭遇駕駐靜宜園設門汛五十一處日以營總二人護軍參領一人副護軍參領署護軍參領十三人護軍校護軍五百十人守衞夜傳更籌十車駕往還均以營總三人護軍參領三人副護軍參領署護軍參領二十人護軍校護軍五百二十人於經由之路左右清蹕恭遇駕詣黑龍潭大覺寺行禮以營總三人護軍參領三人副護軍參領署護軍參領十四人護軍校護軍七百人沿途清蹕十年增設長春園門汛二十處日以護軍參領一人副護軍參領署護軍參領四人護軍校護軍二百人守衞夜傳更籌八十八年增設清漪園門汛六處日以副護軍參領或署護軍參領一人護軍校護軍六十人守衞如恭遇駕幸靜明園等處以營總三人護軍參領三人副護軍參領署護軍參領九人護軍校護軍二百四十人沿路清蹕

  皇朝通典卷六十八

更新于:1个月前

清朝通典·兵部·兵十二

清朝通典·兵部·兵十二出自————《清朝通典·兵部》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兵十二馬政△馬政(臣)等謹按我朝馬政遊牧有所飼育有方太和翔治物遂孳生凡天閑良驥特立專司皇城南苑諸處分設有內廄外廄其掌於太僕寺者左右兩翼各牧場掌於上駟院者上都達布遜諾爾等處各牧場馬數計二十萬有奇又八旗官馬直省牧馬營馬..

清朝通典·兵部·兵十一

清朝通典·兵部·兵十一出自————《清朝通典·兵部》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兵十一軍器軍器制度△軍器凡給發軍器金鼓以示進退之節海螺以定朝昏之聚散旗纛以一瞻視甲冑以衛身器械以制敵各營兵之專習者為弓箭為鳥槍為礮為籐牌兼習者為長槍為大刀為挑刀水師則有排槍鉤鐮槍標槍大斧火箭之屬水陸異用險易異宜習者..

清朝通典·兵部·兵十

清朝通典·兵部·兵十出自————《清朝通典·兵部》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兵十教閱【兵籍附】△教閱【兵籍附】京營直省兵籍·京營領侍衛府三旗親軍教閱之制鑲黃旗每月於初二十六兩日習騎射二次於初六十一二十一二十六等日習步射四次正黃旗每月於初三十七兩日習騎射二次於初七十二二十二二十七等日習步射四次..

清朝通典·兵部·兵九

清朝通典·兵部·兵九出自————《清朝通典·兵部》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兵九軍政【巡防附】△軍政【巡防附】凡軍政五年一舉考察中外武職以定黜陟注上考者薦舉卓異注下考者糾劾該管官兵疏以聞不入舉劾者以中平注考彙送兵部部會都察院兵科京畿道察覈題覆奉旨以卓異加一級注冊候陞其以軍政糾劾貪酷革職提問罷..

清朝通典·兵部·兵八

清朝通典·兵部·兵八出自————《清朝通典·兵部》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兵八軍令△軍令天命三年太祖高皇帝興師伐明諭諸貝勒大臣俘獲之人勿去其衣服勿淫其婦妾勿離異其匹偶拒戰而死者聽之若歸順者慎勿輕加誅戮天聰三年太宗文皇帝諭朕仰承天命興師伐明拒戰者不得不誅若歸降者雖雞豚毋得侵擾俘獲之人毋離散其..

清朝通典·兵部·兵七

清朝通典·兵部·兵七出自————《清朝通典·兵部》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兵七恩卹△恩卹(臣)等謹御兵之道必在紀律嚴明恩威並濟我朝列聖相承豐功偉業厚澤深仁並著方策皇上御極以來西域蕩平金川底定天戈所指眾志成城葢由軍政素嫻是以臨事無不踴躍赴功克敵致果用集鴻勳猶復湛恩廣被容慮周詳如改定內外武職養..

清朝通典·兵部·兵六

清朝通典·兵部·兵六出自————《清朝通典·兵部》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兵六藩部兵制△藩部兵制(臣)等謹按自昔聲教所訖遐邇咸賓凡在要服荒服之列者不過使之保塞壖通朝貢而止洪惟盛朝德威彌盛漸被無垠絕幕之遙如在宇下自內扎薩克蒙古及喀爾喀四部迄乎青海西藏莫不統於旗藉以時簡其軍實審其壯丁並同內八旗..

清朝通典·兵部·兵五

清朝通典·兵部·兵五出自————《清朝通典·兵部》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兵五綠營兵制下△綠營兵制下陜西 甘肅四川湖北 湖南廣東 廣西雲南 貴州·陜西 甘肅陜甘總督一人 【 駐劄甘肅蘭州府】 統轄本標官兵兼節制撫標一提標三鎮標八督標中營中軍副將一人中軍都司一人千總二人把總四人兵五百九十四名左營參將..

清朝通典·兵部·兵四

清朝通典·兵部·兵四出自————《清朝通典·兵部》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兵四綠營兵制上△綠營兵制上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蘇 安徽 江西福建 浙江·直隸直隸總督一人 【 駐劄保定府】 統轄本標官兵分防各營兼節制提標一鎮標五督標中軍兼管左營副將一人中軍都司一人千總二人把總四人兵六百五十八名右營遊擊一人..

清朝通典·兵部·兵三

清朝通典·兵部·兵三出自————《清朝通典·兵部》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兵三駐防兵制△駐防兵制盛京吉林黑龍江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湖廣四川陜西甘肅伊犁各處駐防西北各處駐防·盛京盛京將軍一人 【 駐劄 盛京城統轄本城駐防官兵及分駐城守尉四防守尉二兼轄熊岳錦州駐防二】 副都統一人滿洲協..

清朝通典·兵部·兵二

清朝通典·兵部·兵二出自————《清朝通典·兵部》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兵二八旗兵制下△八旗兵制下八旗步軍營內府三旗圓明園內府三旗火器營健銳營三旗虎槍營·八旗步軍營 【 順治元年設】提督九門巡捕五營步軍統領一人左右翼步軍翼尉每翼各一人 【 順治元年設步軍總尉乾隆十九年改名翼尉】 八旗步軍協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