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中国和亚洲的冷战·第二

繁体

***中国和亚洲的冷战(1945年-1953年)·第二

作者:约翰·W·梅森 ·英国

出自————《冷战1945-1991》

出自————《战争通史》

   1950年6月25日清晨4时朝鲜战争开始,直到1953年7月27日最后签订停战协定,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年多。这是1945年以来至今美中两大***队在战场上所发生的惟一一次正面冲突。这场战争改变了美、苏、中三国在亚洲的相互关系,在接下来的20年内,把三国之间的关系冻结在了冷战状态之中。

   朝鲜半岛处于中国和日本的战略联结点上,本身的位置相当敏感;然而,它却因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以致苏、美两国在1950年以前就撤走了各自的占领军,可是在50年代,半岛的局势却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为了理解朝鲜战争为什么在东西方关系形成过程中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对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进行一番研究:一个事件是1949年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另一个是美国向亚洲推行遏制政策的企图。

   ***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1949年)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人在1911年推翻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此后,中国内战连年不断,没有哪一个政府能在大半个国家内建立起自己的统治。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派别,这就是以蒋介石为首的***。1937年日本进攻中国,从而拉开了远东战争的序幕,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和***成了美国人的主要盟友。1945年,罗斯福总统认为,中国可以作为保卫世界和平的“四警察”(与美、苏、英一起)人选之一。然而,罗斯福做梦也没有想到,美国与之结盟的竟是一个贪污腐败、丧失民心的政府,任凭美国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武器都无济于事。当时在国会内有一个阵容强大的中国院外集团,他们视蒋介石及其受美国教育的蒋夫人为“自由中国”的伟大领袖。亨利·卢斯,这位有影响的新闻界大亨、《生活》和《时代》两份杂志的发行人,在1945年把蒋介石的头像作封面人物的次数比任何一位世界领袖都要多。为上述两份杂志撰稿的记者T·H·怀特就因为暴露了蒋介石政权的黑暗面而被卢斯炒了鱿鱼。他从中国回来后写的题为《 中国爆出惊雷》一书在1946年立即成了热门的畅销书。怀特亲眼目睹了1943年发生在河南的大饥荒,这使他坚信蒋家王朝是注定要失败的。蒋介石政府既没能抗击住日本人,又无法解决国内贫穷和腐败这两个糟糕的问题。怀特在书中写道:

   “如果我是一个河南农民,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在一年后投奔日本人,并帮助日本人击败自己的中***队;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在1948年投向战无不胜的***人一边。”

   ***于1921年由***和一小组他的同志们建立。当蒋介石于1927年在上海屠杀了数以千计的***人后,***率领他的10万人的部队开始了传奇式的“长征”,幸存者最终到达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省。从那里开始,***人与日本展开了游击战,并在战斗中建立了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大部队。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已经有了一支百万人的大军,占领了1/4的中国,管理着几乎1亿中国人口。 [ 投笔从戎注:与许多西方军事作者一样,本书作者也对中国现代史并不熟悉,特别是有关中共的早期历史,以及毛在中共神秘的军事决策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本章节中的文字可以看作是西方较流行的看法,尽管与事实有相当距离,但不影响有关中国以外的事件的论述。 ]

   如何解释从1937年到1945年国共两党的运气所出现的180度大转变呢?从它们对日本侵略中国所持的不同反应、采取的不同方法上可以找到线索。日本从1937年起占领了北起北京南至广东相当于1/3中国的东部国土。***的战略是撤退到长江上遥远的西北重镇重庆,企图以空间换取时间。蒋介石对国内敌人的担心远甚于对国外敌人的担忧,他曾说过:“日本人好比是皮肤病,而***就是心脏病。”蒋害怕失去地主的支持而不愿在农村中进行土地改革,因而他无法争取广大农民站在他的一边。更有甚者,他拒不抗日。这意味着在中国最热忱的爱国者,不是***,而是***。这就产生了一个自相矛盾的结果:与其说是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使***赢得了声望,不如说是***的所作所为让***深得民心。

   美国的政治领袖们对在农村进行的共产主义***实际上丝毫没有注意。美国公众舆论一说起中国,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蒋介石和***,***不是被忽视就是被视为受苏联煽动的世界阴谋的一部分。这样根深蒂固地来误解中国发生的事情,必然给中美关系和苏美关系带来极为有害的影响。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但在中国却摆开了一个血腥的内战舞台。***军队依仗大量美援,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城市,而***游击队只控制着农村。为了制止内战,杜鲁门总统于1945年12月派遣马歇尔将军到中国,试图让国共两党接受停战。一年后马歇尔的调停努力终告失败,部分原因必须归咎于美国仍继续向***提供援助。

   在以后的几年内,美国对华政策,用迪安·艾奇逊的话来归纳,那就是“让尘埃落定”。***初期在人数和装备上胜于***的这些优势很快被挥霍殆尽。***军队士气低落,***官员大量鲸吞公共财物,霸占土地,中饱私囊,脱离民众。到1948年,***军队已掌握了东北和华北的军事主动权。此时,已担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拒绝***政府提出的增加军事援助的请求,并声明,蒋“值得支持多久,美国就支持他多久”。可是到1949年,这样的时间也过去了。***撤退到了台湾岛,***新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由***在北京宣告成立。

   所谓“丢失”中国一事在整个美国掀起轩然大波,甚至在***取得胜利之前,杜鲁门政府因其对共产主义过于“软弱”而受到强烈抨击。杜鲁门政府在劝说美国公众同意其在欧洲推行遏制政策上是成功的。1947年到1949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以及北约阻止了共产主义在西欧的蔓延。然而,国会内外许多蒋介石的支持者们却质问道,在中国,共产主义何以得不到有力的制止呢?杜鲁门政府对此的回答从未令人信服,因而它就不得不受到政敌无休止的指责。

   美国对中国时局的发展束手无策,但这场“丢失中国”的辩论却此起彼伏,始终没有销声匿迹。1948年11月,杜鲁门在总统选举中以惊人的胜利击败了共和党对手托马斯·杜威。这样,自1933年以来一直饱尝失势之苦的共和党人结束了他们对杜鲁门对外政策的支持。同年8月,苏联爆炸了一个原子装置,从而结束了美国的原子垄断地位,战略前景被大大改观。

   1950年2月,中国的新政府与苏联缔结了同盟条约,同一个月,威斯康辛州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的一次演讲中声称:“我手上有57个案例,这些人(国务院内)……看起来不是持证的***员,就是***的忠诚分子,但是谁在协力制定我们的对外政策呢?”

   20年后,共和党人终于找到了一个能使他们重返政坛的问题,这20年被麦卡锡称为“叛卖的20年”。麦卡锡主义的政治迫害在美国国内造成的后果无需我们去关注。在对外事务方面,麦卡锡主义造成了两个方面的后果,一个是普遍的,另一个与众不同。首先,指责国务院远东处“丢失”了中国,这一指责把整整一代中国问题专家赶出了国务院,在对外政策这一重要领域内没有一个专门人才;其次,麦卡锡主义使杜鲁门政府处境被动,因而,当广大民众呼唤朝鲜战争完全胜利的时候,而总统却难以在朝鲜去打一场“有限战争”。

   朝鲜战争:冷战的“珍珠港”

   1945年日本战败后,朝鲜以三八线为界被划分为由苏联控制的北方和由美国控制的南方。到1948年,朝鲜北方在金日成的领导下成立了***国家,苏联随后撤走了它的部队。李承晚领导下的朝鲜南方在北方强大的武力面前忧心忡忡。尽管如此,美国还是在1949年6月撤走了自己的部队,迪安·艾奇逊在1950年1月宣布韩国是美国太平洋“防御线”的外围。

   当1950年6月朝鲜部队越过三八线的时候,世界一片惊愕。历史学家们在谁怂恿朝鲜进入南方的问题上意见不一。中国不大可能有任何动机在朝鲜发动一场战争,中共关注的是国内经济问题。苏联在朝鲜的行动上起到何种作用?大多数西方观察家在那个时候都认为,金日成不过是斯大林的一个傀儡,对韩国的行动是由苏联一手策划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金日成在怂恿这场战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美国历史学家布鲁斯·卡明斯认为,1950年6月,金日成不是听命于斯大林而采取行动的,而是出于统一国家,使南方***化的根深蒂固的民族信念。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在关于朝鲜战争对苏美关系造成的灾难性影响的问题上,至今仍存有一个谜团:斯大林为何要批准朝鲜的行动?通常情况下,斯大林在对外政策上是小心谨慎的,朝鲜半岛由北方去实行统一在当时不可能是他的当务之急,尽管他希望看到朝鲜被一个***政权统治着。我们也知道斯大林不希望在朝鲜出现什么危机,所以他小心翼翼地不使自己过深地卷入冲突之中。这一点有事实为证,在战争开始一星期后,斯大林决定从朝鲜撤走所有的苏联飞行员和顾问,目的就是使苏联避免承担责任的风险。

   美国对朝鲜的行动立即作出了决断。它把这事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结果,安理会以9:0的绝对票数谴责朝鲜。一次表决就获得通过,这事虽说有点奇怪,但是,由于联合国拒绝恢复***的席位,而苏联从1950年1月就开始抵制安理会,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苏联的缺席给美国提供了一个以联合国道义上的权威去支持美国行动的大好机会。

   美国在回击一场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重大事件方面占尽了有利条件,它不像斯大林分子在一个难以判断究竟发生了什么的东欧进行夺权那样进展缓慢,而且情况复杂。无论是入侵者还是受害者都看得很清楚,这就是珍珠港事件的翻版。

   朝鲜战争及其在亚、欧产生的后果

   杜鲁门总统任命二战英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担任驻朝鲜联合***总司令。战争开始后的几个月内,麦克阿瑟组织了一系列漂亮的反击战,把朝鲜军队赶出了南方。1950年10月,麦克阿瑟便腾出手来在三八线以北作战。这下确实激怒了中国,于是中国派遣它的军队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到11月底,将近30万中***队把联合***赶回到三八线以南。

   杜鲁门政府面临着一个进退维谷的窘境。麦克阿瑟将军要求使用原子弹以阻止中国源源不断地向朝鲜增兵。在听到美国可能在朝鲜使用原子武器的传言后,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急忙赶到华盛顿表示反对使用原子弹。更有甚者,华盛顿普遍猜测(后来证实是错误的)中国之所以采取行动是由于苏联的煽动,华盛顿也始终担心,根据1950年2月签订的中苏同盟条约,如美国直接进攻中国,就意味着将把苏联卷进来。

   一旦杜鲁门政府选择了有限战争,那么,麦克阿瑟基于获得全胜的作战思想就没有施展的余地了。1951年4月杜鲁门撤了麦克阿瑟的职。这位被称为“美国的凯撒”的男人回国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但是美国的盟友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撤换麦克阿瑟在冷战期间意义非同小可,这一行动为有限战争和遏制政策的贯彻消除了一个主要障碍。最初决定越过三八线的不是军人而是两位平民:杜鲁门和艾奇逊,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忘记。在朝鲜战争中美军伤亡总数的4/5发生在联合***越过三八线以后。对于美国在朝鲜出现的问题,人们往往容易指责军方人士,特别是麦克阿瑟将军;但事实上,所有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总统和国务卿作出的。面对公众的流言蜚语,杜鲁门仍然坚信,朝鲜不是一个向共产主义全面开战的地方。麦克阿瑟关于使用核武器的主张,即使在军事上行得通,也必将给美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可信度和道德名望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

   朝鲜战争又拖拖沓沓打了两年时间,任何一方都没能赢得有决定意义的优势。艾森豪威尔将军于1953年1月担任总统后不久,他通过印度大使间接地向中国发出警告说,如果在板门店的和谈桌上不能取得进展,美国将考虑对中国使用原子弹。人们无法知道这一口信会有什么效果。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同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订,确定三八线的北侧为朝鲜、韩国之间的军事分界线。朝鲜战争一直被描绘成“本世纪最肮脏的小仗”,“小”当然是相对而言的。美国阵亡与失踪人数达3万3千人,受伤人数为10万5千人;韩国阵亡人数为41万5千人,受伤人数为42万9千人。据统计,中国和朝鲜的阵亡人数在150万人以上。这场战争把半岛固定地分解为北、南两方,并给这两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痛楚和紧张的状态。

   在朝鲜之外,这场战争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朝鲜战争发生前,北约仅仅是代表了一种想法和打算;战后,北约就完完全全地成了一个军事同盟。战前,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曾联合制定了一个针对苏联在全世界各地的威胁要求把美国防御费用增加3倍的著名文件,即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这份著名的政策文件被杜鲁门束之高阁。然而,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将文件要点付诸实施:1951年他把国防预算增加到500亿美元,而6个月前还只是135亿美元;1952年美国计划把北约部队从14个师增加到50个师,并就在欧洲建立美陆、海、空军事基地一事与盟国达成了一致。美***事力量被直接输送到欧洲的心脏,这是朝鲜战争的结果之一。在远东,这场战争带来的后果也不算小,战争把冷战扩展到了整个太平洋地区。美国除了在韩国有驻军外,与菲律宾缔结了联防条约(1951年8月),重新确定了美国在菲有建立和防卫海空基地的权利。1951年9月,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签署了三国安全条约,凭借这个条约,美国取代了英国的传统地位,充当起了这一地区的保护人。

   在亚洲的防御区域内,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增加了日本这个国家。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如同它对德国的占领,起初都是为了防止战败国东山再起而对邻国的安全造成威胁。但是苏美对抗促使华盛顿尽快地重建日本经济,这样,日本就不致成为共产主义颠覆的一个诱人目标。朝鲜战争把日本从一个穷困潦倒的敌人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盟友,从而使美国把它估价为在远东抗衡苏中两大国的一个重要砝码。1951年9月,美国和其他48个国家一道与日本签订了对日和约。同一天,华盛顿与东京缔结了日美安全条约,条约允许美国无限期驻军,日本把冲绳提供给美军作为一个主要军事基地。对台湾地区的蒋介石***政府来说,朝鲜战争的影响就是把它与美国紧密地拴在一起。美国恢复了对蒋介石流亡政府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这种援助在整个50年代乃至以后的时期内从未停止。美国第七舰队驻扎在台湾海峡,在大陆与蒋政权之间插了一杠。1954年,美国更进一步与台湾地区缔结了共同防御条约。大多数非***国家继续承认蒋介石的***政府为“***”,并保留其在联合国的席位,而拒不承认***的***政府。朝鲜战争冻结了中美关系,使其在此后的20年内处于一个互不了解的仇视状态。

   要想夸大朝鲜战争在左右冷战进程中所发生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朝鲜战争一夜之间就结束了美国从1946 年至1950年在对外政策上所表现出的不连贯性。到1951年,我们所掌握的与冷战有关的所有特征都呈现了出来,如高额的国防预算、北约组织的军事化、中苏结盟,此外,一种信念业已形成,即相信这个世界是紧密地相互联系的,任何一处的共产主义胜利都会威胁美国的重要利益。

   朝鲜战争对在核时代打一场有限战争树立先例方面同样具有重大意义。1951年4月,杜鲁门总统解除麦克阿瑟将军职务一事,就确立起了一种理念:即“胜利”并非是军事政策的惟一目标。在美国的近代历史上,朝鲜战争是第一场重要战争,在不以消灭敌方肉体和转变思想为目标这一角度上说,这场战争不是一场犹如十字军东征那样的宗教战争。朝鲜战争是杜鲁门的而不是麦克阿瑟的战争,即这是一场有限战争,不是一场全面战争,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核时代国际政治的某些现实。

更新于:3个月前

里根、戈尔巴乔夫和冷战的结束·第七

里根、戈尔巴乔夫和冷战的结束(1981年-1991年)·第七作者:约翰·W·梅森 ·英国出自————《冷战1945-1991》出自————《战争通史》 里根总统和“第二次”冷战(1981年-1985年) 1980年罗纳德·里根的当选标志着美国政策的一大变化,他上任时苏美关系正处于20年来的最低谷。里根毫不留情地痛斥美国70年代的对外政策,他..

70年代缓和的兴盛和消退·第六

70年代缓和的兴盛和消退·第六作者:约翰·W·梅森 ·英国出自————《冷战1945-1991》出自————《战争通史》 苏美建立友好关系(1967年-1972年) 到60年代后期,苏联的内外政策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从而迫使苏联不得不设法密切与美国的关系。首先,苏联的经济停滞不前。5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6%以上,但到了6..

处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中国·第五

处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中国(1949年-1980年)·第五作者:约翰·W·梅森 ·英国出自————《冷战1945-1991》出自————《战争通史》 “半个超级大国”的中国 1949年后,中国的对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个国家在上一世纪遭遇的影响。毛泽东希望1949年以后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是他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看..

美国和印度支那·第四

美国和印度支那(1945年-1975年)·第四作者:约翰·W·梅森 ·英国出自————《冷战1945-1991》出自————《战争通史》 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争。尽管战争的激烈程度和作战的重点各不相同,这场战争从1954年持续到1975年,美国为此花费了1500亿美元,投入了270万兵力,在越南投下了1000万吨炸弹——..

和平共处与核对抗·第三

和平共处与核对抗(1953年-1964年)·第三作者:约翰·W·梅森 ·英国出自————《冷战1945-1991》出自————《战争通史》 艾森豪威尔、杜勒斯和“新面貌”防御政策(1953年-1958年) 艾森豪威尔是介于杜鲁门(1945年-1953年)和肯尼迪(1961年-1963年)两届民主党政府之间的一位共和党总统,在教科书中,其任期内的对外政策(19..

冷战在欧洲的起因·第一

冷战在欧洲的起因(1945年-1949年)·第一作者:约翰·W·梅森 ·英国出自————《冷战1945-1991》出自————《战争通史》 1917年:苏美外交政策的历史根源 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威尔逊总统领导下的美国参..